資源簡介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長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長白山火山錐體上部(海拔約為2000~2500m),主要以灌木苔原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長白山苔原帶西坡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斷上侵,原有的灌木開始萎縮退化。下圖為草本入侵程度與環境因子變化關系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帶最容易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區域是( )A.較低海拔的緩坡地帶 B.較低海拔的陡坡地帶C.較高海拔的緩坡地帶 D.較高海拔的陡坡地帶2.隨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減弱的原因是( )①氣溫降低②光照減弱③降水增加④種子傳播距離加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草本植被入侵后導致當地(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布紋球原產南非開普干旱地區,屬于多漿植物,直徑8-12厘米。王蓮原產于南美熱帶地區,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生長發育,擁有巨型奇特似盤的葉片。左圖為布紋球景觀圖,右圖為王蓮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4.從形態特征推測,布紋球比王蓮( )A.莖葉肉質化,可儲水 B.葉片面積大,可耐旱C.根系較短淺,可移動 D.根系多孔隙,可呼吸5.王蓮原產區的植被特征是( )A.藤本植物少,喬木多革質葉片 B.植被具有明顯的季相變化C.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 D.秋冬落葉,樹葉多為針狀土壤總碳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化合物的總和,包括無機碳和有機碳。祁連山國家公園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山脈北坡某區域土壤受植被影響,總碳含量隨海拔升高而下降。下圖為該區域不同植被類型土壤總碳含量變化圖。完成問題。6.圖中甲、乙、丙植被類型分別對應的是( )A.山地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高山草甸、山地針葉林C.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山地草原 D.高山草甸、高山灌叢、落葉闊葉林7.隨深度增加,土壤總碳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風化作用減弱 B.土壤水分減少C.枯落物來源減少 D.微生物分解加快為探究影響下滲量的因素,森特設計如下對照實驗:在4個底部帶有排水孔的柱體容器中置入等量的同類土壤,以相同速率倒入500毫升清水。下表為該實驗測得的相關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組別 傾斜角度 地表性質 底部出現滲水時間 至30秒底部累積滲水量I 0° 草地 第13秒 200毫升Ⅱ 0° 水泥地 一 0毫升Ⅲ 0° 裸地 第15秒 60毫升IV 15° 裸地 第24秒 25毫升8.在影響下滲量的因素中,上述實驗方案可探究的有( )A.地表性質和蒸發量 B.降水強度和坡度C.地表徑流量和流速 D.地表性質和坡度9.地理小組按照上述方案分別開展實驗,僅有小明出現因底部累積滲水量極少而難以比較各組別差異的情況。這一實驗結果可能反映了小明的實驗( )A.傾倒水量過少 B.置入的土壤黏粒含量過大C.傾倒速率過快 D.置入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大10.將該實驗裝置中的土壤替換為黏土、壤土、砂土,分別倒入500毫升清水并靜置25分鐘后,可通過底部滲水量差異反映不同質地土壤的透水性。若發現黏土組土壤底部出現滲水時間最早,可推知( )A.使用的土壤水分含量不同 B.土壤質地對透水性影響不大C.使用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過多 D.其他土壤的保水性能優于黏土新疆阿勒泰小克蘭河流域上游地區海拔1050~2550米,植被隨海拔變化呈明顯帶狀更替。河谷兩側生長著許多天然植被。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小克蘭河流域上游地區天然喬木的典型特征( )A.板狀根系 B.葉片呈針狀 C.莖花現象 D.附生植物多12.喬、灌、草分布在1450~2150米,主要是因為該處( )A.水熱組合好B.土壤較肥沃 C.光照較充足 D.蒸發量較小13.小克蘭河上游河谷兩岸生長著許多天然植被有利于( )①防風固沙②減輕水土流失③吸煙滯塵④穩固河岸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臺灣島中央山脈分布著上萬種特有物種,其中許多高山特有植物的親堟種類生長在橫斷山區。研究發現,更新世(距今260萬年~距今1萬年)時橫斷山區高山植物向東部擴張,形成了現在臺灣中央山脈與橫斷山區高山特有植物間斷分布的格局。資料顯示,臺灣省與福建省之間的“東山陸橋”(臺灣海峽中一道略高于其它區域的臺地,如隱形橋梁,故名)也形成于更新世,并在此期間經歷了一系列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時期回旋,曾多次露出海面,目前已被淹沒于海底。下圖示意“東山陸橋”位置。(1)分析臺灣島中央山脈植物種類多樣且獨特的自然原因。(2)判斷“東山陸橋”在更新世時出露海面的氣候時期,并說明原因。(3)推測原生于橫斷山區的高山特有植物遷移至臺灣中央山脈的過程。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紅柳是新疆地區常見的防風固沙植物,其葉針形,枝條軟,枝生根,根系發達,最特殊的是其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并通過落葉將鹽分排出。紅柳沙包由紅柳與風沙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發育到一定高度停止生長,多年的紅柳沙包像樹木年輪一樣呈層理狀,高度一般在3~10m,在塔里木盆地中分布廣泛。圖1示意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及周圍地理事物分布,圖2示意紅柳沙包形成過程。(1)指出紅柳對當地風沙環境的適應方式。(2)對比紅柳沙包表層土壤與深層土壤鹽度的高低,并分析原因。(3)分別說明紅柳沙包中沙層較厚年份和枯枝落葉層較厚年份的氣候特點。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重度入侵在海拔較低處,坡度在30~35°處草本植物重度入侵,故高山苔原帶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區域是較低海拔的陡坡地帶,B正確。故選B。2.答案:C解析: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草本植物生長條件變差,①正確;隨海拔升高,光照沒有減弱,②錯誤;隨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減少,③錯誤;草本植物從較低海拔向上入侵,隨海拔升高種子傳播距離加大,入侵減少,④正確。綜上,C正確。故選C。3.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信息,無入侵處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隨入侵增多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降低,故草本植被入侵后導致當地土壤肥力降低,C正確;草本植被入侵后,原有的灌木開始萎縮退化,生物量沒有增加,故生物耗水量沒有增加,土壤水分不會降低,ABD錯誤。故選C。4.答案:A解析:材料中指出布紋球原產自南非開普干旱地區,是耐旱植物,為適應干旱少雨的環境,其葉片通常具有面積小,多肉質且具有蠟質,從而提高體內含水量且減少體內水分蒸騰,A正確,B錯誤;為獲取更多的水分,其根系通常發達,但孔隙少,減少體內水分損失,CD錯誤。故選A。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王蓮原產地為南美高溫高濕環境,即熱帶雨林氣候區,物種豐富,群落結構復雜,藤本植物多,喬木葉片寬闊,A錯誤,C正確;全年高溫多雨,植被年變化小,B錯誤;秋冬落葉,主要是落葉闊葉林的特征,樹葉多為針狀,是亞寒帶針葉林的特征,而王蓮原產地為熱帶雨林氣候,D錯誤。故選C。6.答案:A解析:結合題干材料分析,在不同土層深度中,甲總碳含量最高(0-10cm除外),應該對應枯枝落葉多、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山地針葉林;但在0-10cm深度的淺層土壤中,乙總碳含量最高,對應高山灌叢;高山草甸的生物量最小,在不同土層深度總碳含量最低,對應丙;祁連山國家公園沒有常綠闊葉林分布,A正確,BCD錯誤。故選A。7.答案:C解析:結合題干材料“山脈北坡某區域土壤受植被影響,總碳含量隨海拔升高而下降”可知,該地區土壤總碳主要來源于植被的枯枝落葉,植被枯落物集中在土壤表層,所以隨深度增加,土壤總碳含量降低,C正確,;與風化作用、土壤水分、微生物分解等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實驗對草地、水泥地和裸地的下滲量都進行了測驗,故可以探究不同的地表性質對下滲量的影響;不同坡度,下滲量存在差異,故坡度有影響,A正確。故選A。9.答案:B解析:小明的實驗底部累積滲水量極少,說明是置入的土壤粘粒含量過大,透水性弱,造成難以下滲,B正確;由于該實驗需要以相同速率倒入500毫升水,故傾倒水量過少和速率過快,不是影響該實驗結果的因素,AC錯誤;若置入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大,空隙較大,土壤透水性好,其滲水量應較大,D錯誤。故選B。10.答案:A解析:土壤的孔隙越大,則滲水性更好,三種土壤中黏土的孔隙最小,滲水性最差,砂土空隙最大,滲水性最強,壤土介于二者之間;若發現黏土底部滲水時間最早,則黏土的含水量較大,能夠說明使用的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異,A正確;土壤的質地對透水性影響較大,B錯誤;土壤有機質含量對滲水性影響較小,C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黏土的孔隙最小,保水性能最好,D錯誤。故選A。11.答案:B解析:板狀根、莖花現象、附生植物多,這些植被特征是熱帶雨林植被景觀的特征,我國新疆泰小克蘭河流域上游地區不是熱帶雨林氣候,不可能出現這些植被特征,ACD錯誤;海拔1050~2550米,說明海拔較高,氣溫較低,適宜耐寒的亞寒帶針葉林分布,針葉林葉片呈針狀,B正確。故選B。12.答案:A解析:喬、灌、草植物分布海拔之上與海拔之下都是草本植物,而灌木和喬木生長需要的水分更多,這說明在1450~2150米處水分條件好,水熱組合條件優于其他海拔處,A正確;不能判斷該海拔處土壤的肥力狀況,B錯誤;海拔更高處的光照也非常充足,光照不是影響此處植被分布的主要原因,C錯誤;海拔更高處氣溫更低,蒸發量更小,但并未出現該植被特征,D錯誤。故選A。13.答案:C解析:如圖示小克蘭河上游河谷區域植被覆蓋率較高,當地風沙活動較少,植被的主要功能并非防風固沙,①錯誤;上游山區河流流速快,河谷兩側的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能減輕水土流失,②正確;山區上游地區人煙稀少,產業活動極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源少,植被吸煙滯塵功能十分有限,③錯誤;上游山區河流流速快,河流易改道,河谷兩側的植被有減少流水侵蝕,保護河岸的功能,能防止河床改道,④正確。綜上,C正確。故選C。14.答案:(1)臺灣島位于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水熱條件好,適合多種植物生長;中央山脈地勢高峻,海拔變化大,形成了垂直氣候帶,使得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山地垂直帶譜多;中央山脈土壤較肥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央山脈生態環境良好,人為干擾活動少,為植物種類保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環境;臺灣島與其他大陸分離,且內部地形阻隔,物種交流不便,使植物種類具有獨特性。(2)冰期。理由:氣候寒冷時,冰川面積廣,海水冷縮,海平面下降,“東山陸橋”出露海面。(3)冰期時,氣溫較低,海平面下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露出,形成了陸地通道,為植物物種的遷移提供了可能;植物種子或植物體受冰川、風、流水等外力作用從橫斷山區向東傳播;再由動物攜帶遷移到臺灣中央山脈。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及圖文材料,山脈植物種類多樣且獨特的原因可以從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等角度來分析。地理位置:臺灣島位于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氣候溫暖濕潤,適合多種植物生長;地形地貌:中央山脈地勢高峻,海拔變化大,形成了垂直氣候帶,使得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同時,由于地形地貌的阻隔,使得植物種類具有獨特性;土壤條件:中央山脈土壤肥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生態環境:中央山脈生態環境良好,人為干擾少,為植物種類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冰期時,氣溫降低,同時地形地貌發生改變,華南地區的海拔可能升高,華南地區的氣候條件變得適合高山植物生長;冰期時,氣溫低,生物活動少,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小,物種競爭小,有利于高山植物的擴張。(3)依據圖中信息,橫斷山區位于中國大陸的西南部,而臺灣中央山脈位于臺灣島中部。兩者之間相隔較遠,但通過大陸架的連接,植物種子或植物體有可能通過風力、水流,冰川等方式向東進行遷移,后由動物攜帶進入臺灣中央山脈。所以,這個遷移過程應該是:在地質歷史上,臺灣島曾與大陸相連,這為植物物種的遷移提供了可能。在第四紀冰河期,由于氣溫較低,海平面下降,使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露出水面,形成了陸地通道,使得植物種子或植物體有可能從橫斷山區通過這個通道遷移到臺灣中央山脈。此外,在冰河期,高山地區的氣候條件可能相對較好,有利于高山植物的生存和擴張。15.答案:(1)葉呈針狀,受風面??;枝條柔軟,抵御大風,不易折斷;根系發達,固土效果好,不易刮走;沙層和枯枝落葉層交替相疊,呈層理狀,數量多,能有效抵御風沙。(2)紅柳沙包表層土壤鹽度高,深層土壤鹽度低;紅柳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導致深層土壤的鹽分較少,而紅柳通過落葉將鹽分排出,落葉覆蓋在表層,分解之后將鹽分歸還于表層土壤,導致表層土壤鹽度高。(3)若紅柳沙包中的沙層厚,說明當年氣候較干旱,風沙活動強烈;若枯枝落葉層厚,說明當年氣候較濕潤,降水條件較好。解析:(1)植被的生長特性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結合材料可知,紅柳是新疆地區常見的防風固沙植物,該地為風沙環境,風力大,沙子的沖擊力較大,因此紅柳葉呈針狀,受風面小,可以減少大風對樹體的沖擊程度;紅柳的枝條柔軟,不易被大風折斷,因此適合在風沙環境中生活;風沙環境中風力較大,因此紅柳的根系發達,較為穩固,不易被大風刮走;沙層和枯枝落葉層交替相疊,呈層理狀分布,數量多,能有效抵御風沙,減弱風速,防止被吹斷。(2)由材料可知,紅柳“最特殊的是其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并通過落葉將鹽分排出”。紅柳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導致土壤深層的鹽分較少,故地下土壤鹽度低;而紅柳通過落葉將鹽分排出,落葉集中在表層,落葉分解之后鹽分歸還于土壤,但集中在土壤表層,故表層土壤鹽度高。(3)根據紅柳沙包的結構特點,可判斷環境變化信息。紅柳沙包中的風沙層和枯枝落葉層的厚薄與當時的環境密切相關,若風沙層厚,說明當年的風沙活動強,堆積的風沙多,氣候較干旱;若枯枝落葉層厚,說明當年紅柳生長好,進一步推理水資源多,降水量較多,枯枝落葉多,氣候較濕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