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作文復習和素材積累“桂、蓮之質與環境關系”材料分析+立意指導+標題范例+素材積累+范文作文。李世民《圣教序》中有名言:“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使晶瑩淳美)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物不能沾?!?br/>你是否同意李世民的觀點?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作文材料分析李世民在《圣教序》中的這段話,以桂生高嶺、蓮出綠波為喻,闡述了環境對事物本質的影響。其核心觀點為:事物之所以能夠保持高潔純凈的品質,是因為其所依附的環境高尚、潔凈,使得微物濁物難以累及沾染。這一觀點涉及個人品德修養、成長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等多個層面的思考。從個人品德修養與環境的角度來看,環境對人的品德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人在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更容易養成善良、正直、勤奮等優良品德。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多次遷居,最終孟子在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鄰里關系中受到熏陶,成長為一代大儒,提出了“仁政”等重要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表明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能夠為個人品德修養的提升提供肥沃的土壤,引導個人走向高尚的道德境界。反之,在一個充滿不良風氣和負面因素的環境中,人也容易受到侵蝕和影響,如一些青少年在不良同伴群體的影響下,可能會沾染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凸顯了環境對個人品德發展的雙向作用,即良好環境助力品德提升,惡劣環境則可能導致品德下滑。在個人成長發展方面,所處的環境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公平的競爭環境能夠為個人才能的發揮和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以古代的書院教育為例,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書院,匯聚了眾多名師大儒講學授業,為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交流平臺。學子們在這里不僅能夠汲取豐富的知識養分,還能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相互切磋、共同進步,在這樣的環境中,許多人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如朱熹、王陽明等,他們在學術和思想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充分體現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學術氛圍對個人成長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相反,在一些教育資源匱乏、社會動蕩不安的地區,個人的發展往往受到諸多限制,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這進一步說明了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即良好環境能夠為個人發展提供助力,而惡劣環境則會成為個人發展的阻礙。從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的角度分析,社會整體的風氣和文化氛圍會影響到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和群體。在一個崇尚文明禮儀、誠信友善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會遵循道德規范,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社會秩序井然,人際關系和諧。例如,在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時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風氣崇尚節儉、樸實,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藝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榮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傳承者,整個社會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不僅有利于個人的生活和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進步。相反,在社會動蕩、道德淪喪的時期,如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社會秩序混亂,道德規范被破壞,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發展也受到嚴重阻礙,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學術傳承遭到破壞和失傳,這表明惡劣的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會對整個社會產生負面影響,阻礙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進一步論證了環境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影響,以及營造良好環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此外,我們也應認識到,雖然環境對事物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事物的本質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就像有些人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夠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和人生信念,不為外界的污濁所動搖,如陶淵明,在東晉末年那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的時代,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歸隱田園,保持著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田園詩歌,為中國古代文學增添了獨特的光彩。這說明個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御不良環境的影響,雖然環境對人有塑造作用,但人也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環境的限制,實現自我價值和精神升華,這為我們在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時提供了更為辯證和全面的視角,提醒我們既要重視環境的影響,也要注重培養個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力量,以更好地應對不同的環境挑戰,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二、立意指導1. 環境育人,修德立身:強調良好的環境對于個人品德修養和成長發展的重要性,認為我們應積極營造和選擇優質的環境,如良好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以促進個人品德的提升和全面發展。通過列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事例,說明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個人能夠受到正面的熏陶和激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呼吁人們重視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努力為自己和他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共同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和文明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在良好的環境中修身養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2. 潔身自好,堅守本心:突出個人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時,應保持自身的高潔品質和堅定信念,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干擾和誘惑。以屈原為例,在楚國政治腐敗、奸佞當道的惡劣環境下,他始終堅守自己的愛國情懷和政治理想,雖遭放逐仍心系國家,最終以投江明志,展現了其潔身自好、堅守本心的高尚品格。這種立意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培養強大的內心世界和堅定的道德操守,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追求內心的正義和真理,不為名利所動,不為世俗所擾,保持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成為社會的道德楷模,為弘揚正氣、傳承美德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閃耀出人性的光輝,引領社會風尚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3. 借境修心,成就自我:此立意主張個人既要認識到環境對自身的影響,又要善于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來修煉自己的內心,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比如蘇軾,一生多次被貶,卻能在不同的貶謫之地,如黃州、惠州、儋州等地,從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這啟示我們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所處的環境,善于發現環境中的美好和機遇,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成長的動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豐富自己的內涵,拓展自己的視野,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為自己的人生增添豐富的色彩,成為生活的強者,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推動個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三、標題范例參考1. 《依高附凈,品自高潔》2. 《守心若蓮,逸塵于境》3. 《植桂于嶺,育德于境》4. 《清者自守,凈者自成》5. 《身依凈境,心向高華》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薄芏仡U。此句以蓮喻人,生動地描繪了在污濁環境中仍能保持自身高潔品質的形象。即使身處不良環境,只要內心堅定、品德高尚,就能不被污染,堅守自我。它啟示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潔的心靈,不隨波逐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環境中的一股清流,為社會樹立正面榜樣,彰顯個人的獨立精神和道德魅力,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簡潔明了地闡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與品德高尚、積極向上的人交往,自己也會受到正面的感染和熏陶;反之,則容易沾染不良習性。這提醒我們要慎重選擇身邊的人和所處的環境,主動接近優秀的人和良好的環境,以促進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避免受到不良環境的負面影響,充分利用環境的塑造作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融入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薄髯?。形象地說明了環境對事物的強大影響力。蓬草生長在挺直的麻叢中,無需扶持就能自然挺立;白沙混在黑土中,就會與黑土一樣變黑。這告誡我們環境的力量不可忽視,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的環境,我們應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讓自己和他人在積極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發揮環境的正面引導作用,避免陷入不良環境的漩渦,確保個人在健康的環境中實現自身價值,推動社會整體環境的優化和改善。4. “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薄髯印4司鋸娬{了君子對于居住環境和交往對象的慎重選擇。居住在良好的地方,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交往,能夠防止自己走上邪路,接近正道和正義。這體現了古人對環境育人的深刻認識,引導我們在生活中要注重選擇有利于自己品德修養和成長發展的環境,主動遠離不良環境和不良影響,與賢能之士為伍,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個人的道德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重視品德修養和環境選擇的優良傳統。5.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這一名言展現了一種強大的人格力量和堅定的內心信念。即使身處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的環境和境遇中,都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操守,不被外界的物質利益、艱難困苦和權勢壓力所動搖。它激勵我們在面對各種環境考驗時,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不屈從于外界的誘惑和壓力,以頑強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實現自我價值,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弘揚正義和正氣,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不同的環境中展現出人性的尊嚴和偉大。五、六個經典事例1. 顏回安貧樂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在春秋時期,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但他卻能在簡陋的環境中安貧樂道,一心追求學問和道德修養。他居住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卻依然不改變自己好學的樂趣,始終追隨孔子的思想,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顏回的行為充分體現了在惡劣的物質環境下,個人依然可以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追求,保持內心的純凈和精神的富足,不為外界的貧困所動搖,專注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成為后世儒家學者敬仰的楷模,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向世人展示了精神追求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限制,在艱苦的生活中綻放出人性的光輝,為社會樹立了道德典范,激勵著人們在困境中堅守初心,追求精神的升華和道德的完善。2. 王冕淡泊名利:元代畫家王冕,出身貧寒,但他自幼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天賦。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他一邊放牛,一邊自學繪畫,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逐漸在繪畫領域嶄露頭角。然而,他并沒有被名利所誘惑,即使在聲名遠揚后,依然選擇隱居山林,專注于繪畫創作和學術研究,過著淡泊寧靜的生活。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意境深遠著稱,如《墨梅圖》,通過描繪梅花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王冕的故事表明,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名利誘惑面前,個人能夠堅守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內心的純凈,不被外界的繁華和虛榮所干擾,專注于自身的藝術創作和精神世界的提升,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增添了獨特的光彩,成為后世文人畫家學習的榜樣,傳遞出一種追求藝術真諦、遠離世俗紛擾的精神境界,在文化藝術領域展現了個人在環境面前的自主選擇和高尚追求,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社會營造了一種追求純粹藝術和精神境界的氛圍。3. 蘇武牧羊北海:西漢時期,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扣押。匈奴單于企圖用各種手段逼迫蘇武投降,但蘇武始終堅守自己的氣節和使命,不為所動。他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在冰天雪地、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度過了漫長的十九年。盡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缺衣少食,孤獨無依,但蘇武始終手持漢朝的符節,未曾有過一絲動搖。他的忠誠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體現了個人高尚的品格,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蘇武的事跡表明,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強大的壓力下,個人憑借堅定的信念和愛國情懷,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和使命擔當,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楷模,為后世子孫樹立了不朽的榜樣,激勵著人們在面對艱難險阻和外部壓力時,要堅定信念,忠誠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輝,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4. 居里夫人專注科研:居里夫人在簡陋的實驗室環境中,致力于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當時的科研條件艱苦,缺乏先進的設備和充足的資金支持,但她和丈夫皮埃爾·居里憑借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難。他們在狹小的實驗室里,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探索,最終發現了鐳元素,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居里夫人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還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奉獻精神受到世人的敬仰。她沒有被艱苦的科研環境所阻礙,也沒有被名利所迷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事業,展現了科學家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畏艱難、堅守初心的偉大精神。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后來者投身于科學研究,為推動人類科技進步而努力奮斗,在科學領域詮釋了個人在惡劣環境中通過自身努力和堅持實現偉大成就的典范,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培養了全社會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圍,彰顯了科學精神的無窮力量和價值。5. 季羨林學術堅守: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語言學家,他一生經歷了許多動蕩和艱難的時期,包括戰爭、政治運動等惡劣環境。然而,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學術的熱愛和追求,在梵學、佛學、吐火羅語研究等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即使在生活條件艱苦、學術研究受到種種限制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在書齋中潛心鉆研,憑借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頑強的毅力,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如《糖史》等。季羨林先生的學術堅守體現了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學者對知識的敬畏和對學術理想的執著,他不為外界的干擾和困境所動搖,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學術界的楷模和精神領袖,激勵著廣大知識分子在艱難的環境中堅守學術陣地,推動學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文化繁榮和學術傳承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營造了尊重學術、追求知識的良好社會風尚,展現了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擔當和使命。6. 南丁格爾護理事業奉獻: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出身于英國的貴族家庭,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從事護理工作被視為低賤的職業,但她卻毅然投身于護理事業,致力于改善醫院的衛生條件和護理質量。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她帶領著一群護士奔赴前線,面對戰場上惡劣的醫療環境、簡陋的設施和大量的傷病員,她毫不退縮,日夜操勞,精心照顧每一位傷病員。她的努力使得傷員的死亡率大幅下降,贏得了士兵們的尊敬和愛戴,也為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南丁格爾不顧社會偏見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憑借著人道主義精神和對護理事業的熱愛,開創了護理事業的新紀元,成為全世界護理人員的楷模,她的故事體現了個人在突破社會環境限制的過程中,能夠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奉獻精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推動了社會觀念的進步和發展,在醫療護理領域展現了人性的善良和偉大,為社會傳遞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正能量,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業和為他人服務的行列,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范文一:環境成就高格,潔身方保本心李世民于《圣教序》中所云:“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此語精妙地揭示了環境與事物品性的關聯。誠然,優良的環境猶如助力之東風,能為事物的成長與高潔品性的養成提供滋養;然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亦需堅守本心,不為外界所擾,方能使自身的高潔品質得以長久保持。良好的環境是孕育高尚品格的溫床。古有孟母三遷,只為給孟子營造一個充滿書香與仁愛的成長環境。孟母深知環境對孩子品德修養的塑造作用,她的良苦用心成就了一代大儒孟子,使其在仁愛、禮義的氛圍中耳濡目染,終成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承者,提出“仁政”等偉大思想,為后世所敬仰。今有無數莘莘學子,在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茁壯成長,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與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培養了勤奮好學、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等諸多美好品德,成為社會發展的希望之星。這些事例無不表明,良好的環境如同肥沃的土壤,為高尚品格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的影響,從而走上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環境雖好,但個人的堅守同樣不可或缺。即使身處優良環境,若缺乏自我約束與堅定的信念,也極易迷失自我。正如方仲永,年少時天賦異稟,在周圍人贊賞的環境中,卻因父親短視,沒有注重對他后天學習的培養,且他自身也未能堅守求知進取之心,最終“泯然眾人矣”,令人扼腕嘆息。而反觀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卻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安貧樂道,堅守對學問的熱愛和對道德修養的追求,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為后世所傳頌。這告訴我們,在良好環境中,個人的堅守是保持高潔品質的關鍵,只有時刻警醒自己,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才能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我們更要憑借堅定的內心來守護自身的高潔。蘇武牧羊北海,渴飲雪,饑吞氈,在匈奴的威逼利誘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始終堅守對漢朝的忠誠,手持節旄,未曾屈服,其愛國精神和高尚氣節千古流芳;林則徐身處腐朽的晚清官場,卻能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堅守廉潔奉公的原則,堅決抵制鴉片貿易,虎門銷煙彰顯了他的民族大義和高尚品格,為后世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他們的事跡激勵著我們,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惡劣,只要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抵御住一切不良因素的侵蝕,保持內心的純凈與高潔,成為時代的脊梁,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引領社會風氣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環境與個人堅守二者相輔相成,良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成長的機遇和品德修養的條件,而個人的堅守則是在環境中保持高潔品質的關鍵。讓我們珍惜優良環境,在其滋養下不斷提升自我,同時始終堅守本心,不為外界所動,以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篇章,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高潔之花在世間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讓美好的品德在歲月的長河中代代相傳,永放光芒。范文二:修德以立身,守正而致遠“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李世民的這句名言深刻地道出了環境與事物品質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我看來,事物的高潔品質雖受環境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具備的內在特質與堅守的本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純凈與高尚,成就非凡人生。內在品德修養是抵御外界不良影響的堅實根基。正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雖身處禮崩樂壞的亂世,卻始終堅守“仁”與“禮”的道德準則,廣收門徒,傳播儒家思想,成為千古圣賢。他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等,不僅為弟子們樹立了道德標桿,更為后世子孫提供了修身養性的準則和典范。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動蕩不安,孔子憑借其深厚的品德修養,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篤定,不為世俗的紛擾和功利所動搖,堅持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華,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高尚品德的強大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支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注重品德修養,堅守道德底線,以高尚的品德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堅守本心能讓人在紛繁世事中保持清醒與堅定。陶淵明身處東晉末年那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官場腐敗的時代,卻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田園。他回歸自然,寄情山水,以田園生活為題材創作了大量清新自然、意境深遠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高潔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在世俗的名利誘惑和污濁環境面前,陶淵明堅守自己內心對寧靜、自由和純真的向往,不隨波逐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以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守護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成為后世文人墨客敬仰的楷模。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堅守本心,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祿所迷惑,才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保持內心的純凈與自由,實現精神的獨立和人格的完善,為自己的人生賦予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熠熠生輝的足跡。積極的自我提升是在不同環境中保持優勢的關鍵。蘇軾一生多次被貶,仕途坎坷,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墮落,反而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多個領域不斷追求卓越,實現自我突破。在黃州時,他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借古抒懷,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惠州,他又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展現了隨遇而安的樂觀精神;在儋州,他依然堅持講學授徒,傳播文化知識,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蘇軾無論身處何種艱難環境,都能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從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和才華,憑借著卓越的文學藝術成就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這啟示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我們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就能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克服環境帶來的種種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社會的文化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們既要重視內在品德修養的培育,堅守本心,不為外界所動,又要在不同的環境中積極尋求自我提升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保持高潔的品質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如桂之貞、蓮之潔,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書寫出輝煌燦爛的人生篇章,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注入正能量,讓高尚的品德和優秀的文化在人類社會中傳承不息,源遠流長,為后世子孫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