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汽開區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核心素養調研七年級歷史試卷一、選擇題(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1.中國境內人類史有百萬年之久,這一結論最有力的證據是( )A.元謀人遺址 B.何尊銘文 C.大汶口遺址 D.殷墟遺址2.小明在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時,能看到( )A.干欄式建筑 B.彩陶 C.青銅器 D.甲骨文3.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的主要特征是( )A.多元一體 B.階級分化 C.一脈相承 D.領先世界4.2024甲辰年新鄭拜祖大典云集了數萬海內外華人,被華夏后人崇敬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和黃帝 B.伏羲和神農 C.顓頊和少昊 D.黃帝和堯舜5.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 )A.少數民族的入侵 B.建國者根基不穩 C.統治者的暴政 D.內部的嚴重叛亂6.按照西周的規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竟問“鼎之小大輕重”,即“楚王問鼎”。這一典故說明當時( )A.思想繁榮 B.禮制確立 C.王室衰微 D.技術革新7.據史料記載,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的征兵征糧經常達不到定額,民眾對官府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在變法之后,秦國百姓踴躍參軍入伍,登記入伍的場所常常擠滿了人。這一變化主要緣于“新法”中的( )A.獎勵軍功 B.鼓勵耕織 C.禁止私斗 D.確立縣制8.如圖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示意圖。該圖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尊王攘夷 B.變法改革 C.民族交融 D.走向統一9.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源頭活水。其中“源頭活水”表現為( )A.諸侯爭霸 B.百家爭鳴 C.兼并戰爭 D.華夏認同10.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一時間還可描述為( )A.公元前2世紀前期 B.公元前2世紀后期C.公元前3世紀前期 D.公元前3世紀后期11.秦始皇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為“璽”。這些主要體現出( )A.皇權獨尊 B.帝位世襲 C.中央集權 D.禮崩樂壞1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一法度衡石仗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通過這些措施( )A.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B.加速統一進程C.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D.鞏固國家統一13.秦簡記載:五人共同盜竊,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該刑罰說明秦朝( )A.禁止盜竊 B.刑法嚴苛 C.人口眾多 D.經濟發達14.下側是某班同學排練的一部歷史課本劇演出順序,據此推斷該劇反映的事件是( )A.桂陵之戰 B.馬陵之戰 C.陳勝、吳廣起義 D.黃巾起義15.陸賈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鄉(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漢高祖認為言之有理,故而采取的舉措是( )A.垓下之戰 B.約法三章 C.休養生息 D.嚴明法度16.下側示意圖所示局面出現的原因是( )A.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B.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實施C.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 D.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17.經過對匈奴的數次戰爭,西漢控制了陰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四郡中不包括( )A.武威 B.酒泉 C.南海 D.敦煌18.東漢初年,劉秀合并郡縣,裁減官員;下令釋放奴婢,將荒地和山林給予農民耕種;減輕刑罰,赦免囚犯;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于是,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史稱( )A.巨鹿之戰 B.楚漢之爭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興”19.東漢時期的豪強大族,極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他們還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帶來的影響( )A.加速了王莽的奪權 B.促進東漢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長C.是宦官專權的惡果 D.成為東漢晚期地方割據的誘因20.漢代開通絲綢之路后,中國和西方有了商貿活動。交流的商品中最受西方歡迎的就是絲綢,“silk”一詞(漢語“絲綢”的音譯)也逐步進入英語,在此基礎上,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等詞匯。這表明( )A.絲綢之路擴大了漢朝的管轄范圍 B.絲綢之路實現了整個世界走向統一C.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D.絲綢之路推動了宗教的傳播發展21.諸葛亮指出:“曹操大軍南下,不習水戰,孫權、劉備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局面自然形成。”驗證此觀點的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22.“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導致了西晉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內亂。是中國歷史第一次人口遷徙的高潮。”該“內亂”是指( )A.八王之亂 B.七國之亂 C.淝水之戰 D.州牧割據23.“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的四個王朝,歷史上統稱為‘南朝’。”這四個王朝依次是( )A.韓燕趙魏 B.宋齊梁陳 C.秦漢西晉東晉 D.魏蜀吳北周24.《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作者觀點不同 B.江南人民勤勞 C.江南氣候宜人 D.江南經濟開發25.區分歷史史實和歷史結論是學生學習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北朝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B.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C.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D.北魏酈道元完成了《水經注》一書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35分)26.千百年來,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終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7分)【經濟基礎】材料一:(1)圖1和圖2生產工具采用的制作方法分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圖3、圖4分別反映了春秋時期出現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依據材料一,嘗試寫出我們進行歷史研究的主要依據。(1分)【制度變革】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5、圖6所對應的政治制度的名稱。(2分)其中圖6中還包含了哪一地方行政制度?(1分)相較于圖5有何進步性?(1分)【思想統一】材料三:漢承秦制,但在施政方針上則吸取秦速亡教訓,不再全盤遵從法家政治理念。其治國思想由道家之學,最終確立為以儒術為中心,這不僅在事實上奠定了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治國精神,也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儒家文化由此成為中華文明的主導。——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3)依據材料三概括秦漢時期治國思想的變化過程。(3分)秦漢時期的統治者曾采用哪些措施統一思想。(2分)【對外交往】材料四:(4)結合所學知識將圖7中絲綢之路主要路線的起止點補充完整。(2分)為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兩漢時期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2分)【民族交融】材料五: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周邊的蠻、夷、戎、狄不斷襲擾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號召,與之進行斗爭,于是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犬牙交錯,雜居共處。——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上(5)依據材料五概括春秋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1分)這一變化對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有何意義?(2分)材料六:他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漢化進程,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便于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摘編自白壽弊《中國通史》(6)材料六中的“他”是誰?(1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他促進漢化進程的措施?(2分)并簡要寫出這些措施的作用。(2分)(7)當今社會,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對于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你能做些什么?(1分)27.學校開展了主題為“穿越歷史長河,探尋古代科技文化之光”的項目化學習,各班級以主題展板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請你代表本班級從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個時期分別挖掘一例科技或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寫一段解說詞。(要求:其中需包含名稱,影響或地位,史實準確,表述清晰,不少于150字。)(7分)結合所學知識,嘗試總結影響中國古代的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一點即可)?(1分)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A C C A D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B C C B C D D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A B D B二、非選擇題26.(1)打制(1分)磨制(1分)鐵制農具(1分)牛耕(1分)考古挖掘或考古發現或考古或文物等都可(1分)(2)分封制(1分)中央集權制度(1分)郡縣制(1分)郡和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或郡縣制的普遍推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都可)(1分)(3)吸取秦速亡的教訓,不在全盤遵從法家(1分)政治理念,由道家之學(1分)最終確立為以儒術為中心,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1分)焚書坑儒(1分)尊崇儒術(1分)(4)A:長安(1分)B:大秦(1分)西域都護府(1分)、西域長史府(1分)(5)在周邊蠻夷戎狄與中原霸主的斗爭中,出現了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雜居共處。(1分)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1分)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1分)(6)北魏孝文帝(1分)遷都洛陽;規定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族與漢貴族通婚(任意兩例即可)(2分);這些措施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1分),促進了民族交融。(1分)(7)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民族團結;堅持黨的領導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27.結合都江堰、第7課百家爭鳴、第8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第20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等內容作答。(成就名稱1分,影響或地位1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成文且不少于150字1分)。例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已發現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凸顯了我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分)成文(1分)因素:政治因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策支持)、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民族關系(民族交融)、人民群眾(勞動人民的智慧、科學家們的努力)等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