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棗莊三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1月質量檢測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填涂在答題卡和答題紙規定的地方。第Ⅰ卷(選擇題 共66分)注意事項:第Ⅰ卷共44小題,每小題1.5分,共6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1.甲骨資料證明,商朝自上甲以后,凡父子相傳的直系君主,皆稱“大示”;凡兄終弟及而未傳子,或雖傳子而非直系的君主,皆稱“小示”。西周時,則不管是父子相傳還是兄弟相及,均是“為之君,為之大宗也”。這一變化有利于( )A.明確王室成員的血緣關系 B.天子政治權力傳承的穩定C.形成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 D.君主專制集權體制的強化2.下圖為全國出土先秦、秦漢時期鐵制農具數量對比圖。這表明秦漢時期( ) 全國出土先秦、秦漢時期鐵農具數量對比圖A.農業生產力發生質的變化 B.鐵制農具得到普及C.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發展 D.土地私有制的發展3.中國古代經濟經歷了早期的作物栽培,以及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出現與發展。在此過程中,生產工具不斷創新。下列關于下圖所示生產工具的表述正確的是( ) A.①是戰國牛尊,該時期牛耕普及全國B.②是耬車,漢代出現的播種工具C.③是水排,元代王禎創造的水力鼓風裝置D.④是唐代曲轅犁,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開墾4.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 )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5.關于水稻種植,我國古代文獻中留下了大量記載。“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東漢)“下泉宜稻,得其宜,則利百倍” 《博物志》 張華(西晉)“曝(稻)根令堅”;“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 《齊民要術》 賈思勰(北朝)據此可以得出( )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種植結構存在差異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 D.稻作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6.如圖為江蘇邳縣出土的漢代捕魚歸來畫像石,被《中國農業考古圖錄》所收錄。畫面上有兩名漁夫,六只魚鷹,前面一人肩扛魚叉,手臂上有一只魚鷹,而其中一只魚鷹正從嘴里吐出一條魚。該畫像石( )A.是研究漢代農業的一手史料 B.體現了江南農業生產的落后C.反映了田莊漁業的發展狀況 D.說明漢代民眾生活異常艱辛7.下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文書的基本構成情況。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 )類別 數量 組成 出土地或文獻出處土地買賣文書 44件 買地券及實用土地買賣文書 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圍、武昌鄂州長沙、桂林、始興地區人口買賣文書 至少13件 買婢券、買奴券、婦女和逃亡者等買賣文書 新疆吐魯番、塔里木其他買賣文書 至少4件 買棺約、賣駝券、買布券、買毯券等 新疆吐魯番借貸文書 5件 貸糜文書、貸糧文書和舉錦券等(無息借貸、有息借貸和質押借貸)租佃契約 3件 葡萄園等土地租賃A.南方租佃關系比北方普遍 B.國家對農民控制力減弱C.市場的經營秩序較為規范 D.人口遷移范圍不斷擴大8.中國古代政府注重社會基層治理,下列關于基層治理出現時間排列順序是( )①鄉里制度 ②保甲制度 ③十家牌法 ④鄰保制度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9.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中央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干尚書省。“有事皆申尚書省取裁聞奏,不能徑奏君相;詔令制敕亦必先下尚書省詳定,然后下百司”。這說明尚書省( )A.成為了國家的權力中心 B.弱化了中書門下職能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 D.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10.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在貶流文人的筆下,嶺南不僅是“牢籠”,更是“鬼門關”“死亡鄉”;而岑參認定“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璟、蘇颋等人因曾就職西北邊疆而官拜宰相。這一差別反映了,當時( )A.民族政策的重北輕南 B.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C.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 D.南北詩風的源流特色11.唐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時即下令“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唐律疏議》亦明文規定:“諸私鑄錢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備,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若磨錯成錢,令薄小,取銅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規定,旨在( )A.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 B.彰顯國家律令的至高權威C.保障通寶制錢的法幣地位 D.增加財政收入以應對錢荒12.《唐律疏議》規定在父母喪期時嫁娶的,處以徒三年的懲罰。宋代律法規定“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人供侍,子孫居喪者,聽尊長自陳,驗實婚娶”。上述變化說明宋代律法( )A.倡導社會自由 B.維護禮制傳統 C.更加務實理性 D.深受理學影響13.有學者分析清康熙至宣統年間科舉考試的915份朱墨卷中履歷資料后發現,有122名貢生、舉人和進士誕生于“五代之內均無功名”之家,占總數13.33%的。這說明,清朝科舉制度下( )A.平民入仕機會有限 B.門第限制不復存在C.社會階層流動加快 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14.下圖是建于明清時期贛南某一客家圍屋平面示意圖。圍屋集家、祠、堡、曬場于一體,建筑左右對稱。祖廳是供奉祖先靈位、祭祖、婚慶喪禮的神圣場所,一般設置在圍屋的核心位置。這一布局體現了( )贛南某一客家圍屋平面示意圖A.聚族而居的向心性 B.農耕經濟的封閉性C.宗法制度的傳承性 D.兵農合一的防御性15.下圖是明朝的官員考核制度示意圖。圖中“▲”應為( )A.朝覲考察 B.巡行考察 C.大計 D.上計16.明朝萬歷年間,福建泉州府“佃農所獲,朝登隴畝,夕貿市廛”;而浙江秀水縣佃農“上米貿銀,別以中下者抵租”。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B.農村租佃經營成為主流C.農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農業與市場的聯系加強17.嘉靖十五年(1536年),退休官員鄒守益在安福知縣程文德的幫助下,創立安福鄉約并自任約長,效果良好,不久程文德離職,“有司待約長不以禮,于是能者求退,而約幾廢,盜勢日猖,訟風日滋”。這說明( )A.鄉約制度當時無法推行 B.鄉約激化社會矛盾C.鄉約成敗易受政府影響 D.鄉約制度以禮為主18.清前期,廣東佛山鎮“俗善鼓鑄”,鐵器制造業規模宏大,僅炒鐵作坊就有數十個,每一作坊有“數十砧,一砧有十余人”,合計炒鐵工“有數千”,“皆系雇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 )A.江南市鎮生產的專業化B.社會生產中人身依附關系已趨于消亡C.民營手工業生產較發達D.作坊式勞作成為手工業主導勞作方式19.康熙年間,知縣李來章在管理粵北瑤族聚居地連山縣期間,“恭撰《圣諭衍義》,置約宣講,排延蒙師、授以小學、《孝經》,聊以云教也”。該舉措旨在( )A.推動儒學發展 B.發展基層教育 C.強化政治認同 D.緩和社會矛盾20.19世紀初,洋錢在中國普遍用于繳納賦稅、日常開支、書畫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領域。1822年,朝廷飭令廣東督撫與海關監督嚴行查禁白銀出洋。這一消息傳到江南,被演變為官方禁用洋錢的謠言,洋錢價格隨之大跌。這一現象說明( )A.民間貿易沖擊清廷統治 B.外來貨幣干擾中國商品市場C.中外民間貿易仍有發展 D.閉關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棄21.1905年11月《申報》記載,“湖北各州縣來省投考學堂者日漸甚多,目下省城大小客棧幾無下榻之地,調查統計不下一萬余人”。這主要是因為( )A.新政變革了傳統選官方式 B.科舉制的廢除推動了階層流動C.學堂傳播了新式教育理念 D.民族危機激發了國人救亡意識22.下表為1883~1921年中國出口的豬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類貨物數量(單位:千擔)情況。其中甲是( )表2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甲 2017 1821 1519 1442 45 430乙 4 152 421 1213 2756 2030丙 40 53 64 44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A.豬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23.1933年,我國工業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農業占到了60%。另據估計,1933年全國商業人員約1171萬人,是當時工廠職工人數的24倍,商業資本約為工業資本的10倍。這可說明當時中國( )A.工業發展極為不平衡 B.工商業的殖民化傾向C.城市化動力存在缺陷 D.受西方經濟危機影響24.1943年,《關于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方針的決定》指出:“對于婦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應通過生產方式去進行。”隨后,華北地區任丘縣南關確定了“生產學習兩不誤”的方針,壽陽縣的婦女冬學還規定“青年婦女主要以文化為主,壯年婦女要以政策、土改、生產、婚姻和時事政治為主”。上述方針政策意在( )A.鞏固根據地的民主建設 B.培養高素質生產勞動者C.大力提升婦女政治地位 D.增強抗戰救國社會力量25.20世紀60年代,在工農業生產中,逐漸派生出女拖拉機手、女子測量隊、女子地勘隊等以女性為主體的工人隊伍,她們被稱為“鐵姑娘”,成為那個時代怒放的鏗鏘玫瑰。“鐵姑娘”群體的出現反映了( )A.婦女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 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C.經濟利益激發勞動者積極性 D.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精神風尚26.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公共衛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組織了大規模的衛生防疫宣傳活動,以宣傳黨和政府對各族人民的健康的關懷和新中國衛生工作的宗旨為重點。這些做法( )A.推動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進群眾的政治認同C.使抗疫醫療隊伍得到了擴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27.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的基點由“戰爭邊緣政策”“大規模報復政策”調整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這一調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國( )A.沖破“一邊倒”政策的束縛 B.成為第三世界中堅力量C.逐漸放棄反美的基本立場 D.重新考量國際戰略格局28.下表所示為有關5—6世紀東羅馬帝國的記錄。這可用于解釋( ) (1) 東羅馬帝國成了一個工商業經濟發達的國家,境內擁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 差不多占到帝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為號稱有百萬居民的大都市,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 為“東西方之間的一座金橋” (3) 帝國境內的多個城市與東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國等國都有密切的商業貿易關系。 商品所有者之間因買賣、借貸、訴訟等產生了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A.羅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備的緣由 B.羅馬帝國堅持法治化建設C.羅馬法調和社會糾紛的能力增強 D.羅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則29.我國古代對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不斷發生變化,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蔥、洋白菜。這種命名的演變反映了( )A.貿易體系逐步轉換 B.天下觀念不斷改變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朝貢關系強弱變化30.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但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見,花生的傳播與種植( )A.主要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 B.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C.迅速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31.“它結合了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動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國際性作物。”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煙草32.玉米原產于美洲,16世紀傳入中國,清嘉慶年間大面積種植,到鴉片戰爭之前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引種而居雜糧之首。歷史學家評述玉米在世界傳播的意義時說:“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玉米的對外傳播( )A.新航路開辟之前已經傳播到歐洲B.加強了亞非歐三大洲之間的文化聯系C.直接推動了清朝賦稅制度的變革D.改變了歐亞非大陸的糧食生產結構33.1600年,伊麗莎白女王授予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規定:(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團體,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倫敦公司和印度總督的名義在印度群島進行貿易。他們及其后繼者在法律上都有權擁有、購買、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權、自由、管轄權、特許經營權以及任何種類的財產繼承權。由此可知,東印度公司( )A.鞏固了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B.是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工具C.壟斷了英國與東方的海外貿易 D.適應了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34.如表為1782年英國下院通過的法案。這些法案( )法案 內容《伯克法》 廢除了政府和王室對閑職的任命,更加嚴密地監督王室使用經費。《克魯克法》 禁止由王室提名的財政官員擔任議員。《克拉克法》 禁止政府承包商擔任議員。A.標志著文官制度的建立 B.實現了工業資產階級的訴求C.說明內閣掌握政府實權 D.進一步發展了英國政治制度35.下圖節選自美國1883年1月頒布的《調整與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美國此舉( )◎第五條:總統可以解雇任何一名文官委員,委員職位的空缺應由總統填補,并經參議院提議和同意。 ◎第六條:關于檢驗公務人員申請人合格與否的公開競爭性考試問題。這種考試必須切實可行,考試內容盡可能合理,并與考生執行他們要求就任的職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適應性有關。 ◎任何公務人員不因此而承擔向政治基金會捐款的義務,也不因此承擔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A.注重推動法律制度完善 B.貫徹落實分權制衡原則C.旨在提高國家治理水平 D.嚴格規范文官選拔程序36.亞瑟王傳說是公元5世紀時的英格蘭國王,他是否真實存在過,至今尚有爭議。但他的事跡在12世紀以后被吟游詩人不斷地傳頌,其中公認的集大成作品為15世紀的《亞瑟王之死》,在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這一現象( )A.反映了英國人民強化王權的愿望 B.體現資產階級的時代訴求C.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37.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38.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39.18世紀中期,英國普通人很難買得起鐘表。19世紀初,因大規模生產,鐘表從“奢侈型”轉向“實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會優先買表,蘭開斯特織工大都有表,曼徹斯特工人也須臾離不開表。工人生計不好時,還可以將表賣掉或典當。由此可知,工業革命時期( )A.鐘表制造業成為英國的新興行業 B.鐘表規范了生產生活的時間秩序C.鐘表是工人經濟地位提高的標志 D.鐘表具有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40.1816年,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之后歐美各國開始紛紛效仿,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國停止銀行劵兌現并禁止輸出黃金,這一變化導致( )A.多個貨幣集團紛紛出現 B.英國喪失經濟霸主地位C.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 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41.1785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傳統手工紡織業逐步成為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理論的進步帶來一系列重大發明,電力開始用于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加速創新與應用,新一代通信、電子商務等成為全球主導產業。這表明科技革命( )A.導致生活方式發生異化 B.極大提升社會改造能力C.引發系統性的技術創新 D.助推了勞作方式的轉變42.到19世紀末,世界經濟體分成了核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三個部分,新興工業國和現代工業文明國處于生產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高工資產品所在的核心區,傳統農業國則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呈現出低度發展和邊緣性發展的狀況。這反映出當時( )A.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C.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D.世界各國間的依賴程度加深43.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政府提倡社區治理以簡化政府職能、縮減政府開支為核心,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來促進資本的自由流通。上述舉措( )A.增強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 B.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矛盾C.順應了當時經濟發展形勢 D.降低了基層治理的水平44.圖示為統計的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1999—2021)圖示數據反映出( )A.布雷頓森林體系趨于崩潰 B.美元的霸權地位開始受到挑戰C.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 D.全球貨幣體系正醞釀新一輪變革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34分)注意事項:第Ⅱ卷共3題,共34分。將答案用簽字筆寫在答題卡對應的位置上。4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大國與貨幣圖1 :1450—2022年(注:圖中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均為金幣和銀幣。雖然在金本位之前,黃金、白銀本身就是貨幣,但金屬本身的質地影響了流通和儲備;隨著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崛起,這些國家鑄造的金銀幣成為全球流通貨幣和儲備貨幣。)美國實際GDP和實際私人信貸總額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超越了英國,實際貿易總額也在20世紀30年代末徹底超越英國,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英鎊一直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直至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美元才開始快速替代英鎊成為主導性儲備貨幣。圖2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1816—2022年——摘編自張明等《從國際儲備貨幣歷史演變看貨幣國際化發展趨勢》(1)補全圖1 處的圖名并簡要解釋。(12分)(2)說明編繪者設計圖2的意圖。(2分)4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是資本主義在城市和農村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模式與西方模式相去甚遠。中國城市的地域分布(1933—1936 年)(單位:個)城市數量 人口規模 100 萬人 以上 50—100 萬人 20—50 萬人 10—20 萬人沿海省份 5 3 10 19內地省份 0 1 8 14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及成因。(8 分)47.古巴蔗糖業的歷史是一部世界市場發展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古巴蔗糖業的發展歷史(部分)時間 事件1492年 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次年,將甘蔗帶到美洲種植。 1510年 西班牙征服古巴,販賣黑奴為甘蔗種植園提供勞動力。古巴蔗糖出現在歐洲市場,蔗糖業在古巴發展起來。1797年 蔗糖業引進了第一臺蒸汽機。1820年 蔗糖業成為古巴的主要經濟部門。1837年 第一條由英美投資建造的鐵路建成,鐵路將蔗糖業生產中心與附近港口連接起來。1860年 糖產量突破5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1/3,被稱為“世界糖碗”。1902—1913年 原糖出口中不少于95%銷往美國市場。1904—1925年 美國資本的注入使糖產量從100萬噸增加到500萬噸,占世界年產量的1/5。1939年 全國有174家糖廠,其中66家屬美國人所有,其產量占古巴糖總產量的55.07%;56家屬于古巴人,其產量占總產量的22.42%。1948年 糖產量為580萬噸,占古巴出口總值的90%。糖的繁榮給古巴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但西班牙人、土生白人壟斷古巴的蔗糖業,糖業工人的工資低下。1959年 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國資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產業,美國銀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銀行存款的25%。——摘編自陳路星《淺述18—20世紀古巴糖業的發展與蕭條》等結合上表古巴蔗糖業歷史,說明古巴蔗糖業的歷史是一部“世界市場發展史”。(12分)棗莊三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1月質量檢測考試歷史答題卡姓名 班級 準考證號考場 座號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清楚。 2.第Ⅰ卷用2B鉛筆將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 3.第Ⅱ卷使用黑色字跡簽字筆書寫,筆跡清楚。 4.保持卡面清潔,嚴禁折疊,嚴禁做標記。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填涂 正確填涂 錯誤填涂貼條形碼(第Ⅰ卷 選擇題 (用2B鉛筆填涂)1[ A ] [ B ] [ C ] [ D ]6[ A ] [ B ] [ C ] [ D ]11[ A ] [ B ] [ C ] [ D ]16[ A ] [ B ] [ C ] [ D ]21[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7[ A ] [ B ] [ C ] [ D ]12[ A ] [ B ] [ C ] [ D ]17[ A ] [ B ] [ C ] [ D ]22[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8[ A ] [ B ] [ C ] [ D ]13[ A ] [ B ] [ C ] [ D ]18[ A ] [ B ] [ C ] [ D ]23[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9[ A ] [ B ] [ C ] [ D ]14[ A ] [ B ] [ C ] [ D ]19[ A ] [ B ] [ C ] [ D ]24[ A ] [ B ] [ C ] [ D ]5[ A ] [ B ] [ C ] [ D ]10[ A ] [ B ] [ C ] [ D ]15[ A ] [ B ] [ C ] [ D ]20[ A ] [ B ] [ C ] [ D ]25[ A ] [ B ] [ C ] [ D ]26[ A ] [ B ] [ C ] [ D ]31[ A ] [ B ] [ C ] [ D ]36[ A ] [ B ] [ C ] [ D ]41[ A ] [ B ] [ C ] [ D ]27[ A ] [ B ] [ C ] [ D ]32[ A ] [ B ] [ C ] [ D ]37[ A ] [ B ] [ C ] [ D ]42[ A ] [ B ] [ C ] [ D ]28[ A ] [ B ] [ C ] [ D ]33[ A ] [ B ] [ C ] [ D ]38[ A ] [ B ] [ C ] [ D ]43[ A ] [ B ] [ C ] [ D ]29[ A ] [ B ] [ C ] [ D ]34[ A ] [ B ] [ C ] [ D ]39[ A ] [ B ] [ C ] [ D ]44[ A ] [ B ] [ C ] [ D ]30[ A ] [ B ] [ C ] [ D ]35[ A ] [ B ] [ C ] [ D ]40[ A ] [ B ] [ C ] [ D ])(空白區域,請勿答題)第Ⅱ卷 非選擇題 (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各題目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答案無效)(45、(14分)(1)(12分)圖名:解釋:(2)(2分))(46、(8分)47、(12分)(12分))(空白區域,請勿答題)棗莊三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1月質量檢測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D D A C A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A A D C C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C D D B D A A D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D D D C C B C A C題號 41 42 43 44答案 D D C D1.【答案】B【解析】據材料“凡父子相傳的直系君主,皆稱‘大示’”“雖傳子而非直系的君主,皆稱‘小示’”“為之君,為之大宗也”并結合所學可知,商朝時期直系與非直系君主的稱呼有所區別,而西周時期,不管是父子相傳還是兄弟相及,均被視為大宗,這表明西周時期天子權力的傳承更加穩定,不再受直系或旁系的影響,故選B項;雖然涉及血緣關系,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傳承方式的穩定性,而非血緣關系的明確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但材料“兄弟相及”并不是嫡長子繼承制,排除C項;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集權體制的強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答案】C【解析】秦漢時期出土鐵農具的數量明顯增加,說明農業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得到發展,故選C項;出土鐵農具數量增加說明生產力得到提高,但“質的變化”的說法明顯不妥,排除A項;“得到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秦漢時期鐵農具仍未得到全面普及,排除B項;鐵農具屬于生產力方面,無法據此推知土地所有制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是耬車,是西漢時期出現的播種工具,故選B項;①是戰國牛尊,漢代時普及全國,排除A項;③是水排,東漢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排除C項;④是唐代曲轅犁,便于江南水田耕種,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據材料“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可知漢代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為此設置了一系列的驛站和類似的管理機構,以便確保國家政令在基層的暢通,故選D項;亭傳郵驛是古代的文書傳遞系統,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當時民間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項;邊疆穩定是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治理的結果,基層治理主要針對的是地方鄉里組織,排除C項。5.【答案】D【解析】據材料“美田欲稀”“下泉宜稻”“曝(稻)根令堅”可知古代文獻對水稻種植的疏密、地點和稻根培植都進行了詳細記載,反映了古代稻作農業技術的進步,故選D項;材料反映了當時農業耕作技術的進步,是精耕細作發展的體現,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排除A項;材料中三則史料的內容都是描述水稻種植有關,說明當時南北方都存在水稻種植,排除B項;材料并未說明水稻種植的用途,而且水稻屬于糧食作物,在當時主要用于自給自足,排除C項。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蘇邳縣出土的漢代捕魚歸來畫像石,反映了漢代農業生產的信息,是研究漢代農業的一手史料,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農業中最重要的種植業信息,無法得出農業落后的判斷,且江蘇邳縣也不屬于江南地區,排除B項;田莊生產是集體勞作,材料中畫像石未體現這一特征,排除C項;生活異常艱辛是指食物匱乏、生活艱難,圖中信息卻是捕魚歸來,頗有收獲,排除D項。7.【答案】C【解析】由材料“土地買賣文書”“人口買賣文書”“借貸文書”“租佃契約”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文書種類繁多,土地買賣、人口買賣、借貸關系、租佃關系比較頻繁,且有專門的商業文書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市場經營秩序較為規范,故選C項;材料僅提及南方局部地區和新疆吐魯番地區,不能得出“普遍”的結論,排除A項;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力減弱主要是通過賦稅制度的變化實現的,材料內容與此無關,排除B項;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多少有關,材料信息無法推知人口遷移的范圍,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①鄉里制度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②保甲制度出現于宋朝時期;③十家牌法出現于明朝時期;④鄰保制度出現于唐朝時期;故以上基層治理出現的時間順序為①④②③,選擇A項符合題意。9.【答案】D【解析】據材料“唐代前期中央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在詔令制敕必須先由尚書省詳定,然后下百司,這樣做有利于提高行政辦事的效率,故選D項;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的國家的權力中心是皇帝,而不是尚書省,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中書省是負責起草,門下省是負責審議,材料體現不出弱化中書門下的職能,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唐時中樞機構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為相,反映君權和相權的變化趨勢,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沒有關系,排除C項。10.【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唐朝政府、士人都重視西北等邊疆地區,而將南方的嶺南地區視作“貶謫之地”或“鬼門關”,結合選必一第11課所學唐朝民族政策可知,唐朝與西北等邊疆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系,在北方邊疆設置了大都護府、都督府等邊疆管理機構,而唐朝中期以前,南方的經濟實力弱于北方,可以理解唐朝實行重北輕南民族政策的原因,故選A項;“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不合題意,與唐朝政治上重北輕南相悖,排除B項;“自然環境”不合題意,應為“國家政策”,排除C項;“南北詩風的源流特色”不合題意,邊塞士人岑參是南方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貶流文人也可能不是南方人,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唐武德四年即621年,針對隋末唐初社會錢幣極為混亂的情況,政府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并用法律手段對“盜鑄者”、“私鑄錢者”、“未鑄者”、“作具未備者”等情況進行嚴苛的規定,說明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通寶制錢的法幣地位,故選C項;據所學,唐初之所以“行開元通寶錢”,其目的在于扭轉當時錢幣混亂,實現錢幣的統一,排除A項;唐政府用法律手段對“盜鑄者”、“私鑄錢者”、“未鑄者”、“作具未備者”等情況有嚴苛的規定,能夠體現出國家法律的至高權威,但是這不是其目的,排除B項;唐初鑄行開元通寶錢的歷史背景是隋末唐初社會錢幣的極為混亂,而不是“錢荒”,排除D項。12.【答案】C【解析】據題干大意可知,《唐律疏議》規定,在父母喪期時嫁娶的,處以徒三年的懲罰,而宋代律法在考慮到家庭實際困難和長輩需要照顧的情況下,對喪期婚娶的規定進行了調整,這體現了律法的務實性和理性,故選C項;雖然宋代律法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喪期嫁娶,但這并不能說明它倡導社會自由,因為這一規定是基于家庭責任和實際情況的考慮,而非對自由的普遍倡導,排除A項;雖然宋代律法仍然關注喪期嫁娶的問題,但其調整更多是基于實際需要的考慮,而非單純地維護禮制傳統,排除B項;理學強調道德倫理和禮制,但宋代律法的這一變化更多體現了對家庭實際困難的考慮,而非單純受理學影響,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清康熙至宣統年間的122位貢生、舉人和進士出自于“五代之內均無功名”之家,僅占總數的12.33%,說明清朝科舉制下平民入仕的機會有限,故選A項;科舉制本身就不存在門第限制,不是清朝才無門第限制,排除B項;科舉制雖然可以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但材料信息顯示,平民出身者僅占13.33%,說明流動速度放緩,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把持朝政,這不是清朝的現象,排除D項。14.【答案】A【解析】據材料“圍屋……左右對稱……祖廳……核心位置”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清時期,客家人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為單位,營建了各種各樣具有濃郁地方風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這種建筑以堂屋祖祠為主體,橫屋與圍屋錯落圍合,其屋脊與瓦片好似龍譽龍鱗,層層疊疊,宛若盤纏的巨龍俯臥在山坡上,體現了聚族而居的向心性特點,故選A項;農耕經濟的封閉性指在經濟生活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相互之間缺少交往與合作;而材料強調的是建筑布局的特征,排除B項;宗法制度的傳承性指以家族為中心,將繼承權與血緣聯系緊密,為權力和財產傳承確立了一套穩固的規則;況且宗法制度早已瓦解,排除C項;客家人以務農為主,整體上不具有“兵”的身份,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朝考核有考察和考滿,在考察中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圖中“▲”應為朝覲考察,故選A項;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排除B項;大計是清朝的考課制度,三年一次,考察外省文官,排除C項;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據材料“朝登隴畝,夕貿市廛”“上米貿銀”可知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使農業與市場交易的聯系日益密切,出現了材料中頻繁參與集市貿易的現象,故選D項;白銀貨幣化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但對自給自足的佃農的交易行為影響很小,佃農之所以買賣農產品是因為賦稅征收的是白銀,白銀貨幣化不是材料中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佃農將自己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中間會受到商人盤剝,農民所交地租不會下降,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佃農通過市場交易換取銀錢用于繳納地租,并未對地租具體數額進行說明,也無法確定前后所繳納地租的增減情況,排除C項。17.【答案】C【解析】“在安福知縣程文德的幫助下,創立安福鄉約并自任約長,效果良好,不久程文德離職,‘有司待約長不以禮,于是能者求退,而約幾廢,盜勢日猖,訟風日滋’”說明政府對鄉約的態度可以決定鄉約的效果,重視則鄉約效果好,反之則差,故選C項;“退休官員鄒守益在安福知縣程文德的幫助下,創立安福鄉約并自任約長,效果良好”可見政府重視下,鄉約的效果很好,排除A項;“退休官員鄒守益在安福知縣程文德的幫助下,創立安福鄉約并自任約長,效果良好”說明鄉約效果好的情況下,能緩和矛盾,排除B項;“有司待約長不以禮,于是能者求退”是政府對鄉約不再重視,而不是鄉約本身的內容,排除D項。18.【答案】C【解析】據材料“規模宏大......炒鐵工......‘皆系雇工’”可知,在廣東佛山鎮的鐵器制造作坊中,分工細致,已產生了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因此,從生產技術和生產關系上反映了清前期民營手工業生產較發達,故選C項;僅以廣東的佛山鎮的鐵器生產不能反映整個江南市鎮生產的專業化特點,排除A項;封建社會中,手工業領域的人身依附關系主要是在官營手工業,這與材料所反映的私營手工業的信息不符,因此,無法得出社會生產中人身依附關系已趨于消亡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以鐵器作坊的發展現狀不能片面的得出作坊式勞作成為手工業主導勞作方式,排除D項。19.【答案】C【解析】據材料“恭撰《圣諭衍義》……聊以云教也”可知,康熙年間知縣李來章在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時候,宣講《圣諭》,宣傳中原漢族文化,且積極發展教育,這有助于加強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而宣講《圣諭》等也有助于強化對中央政府的認同,故選C項;其雖宣揚《孝經》,但并非為了發展儒學,而是給少數民族推廣儒學,排除A項;知縣李來章不僅推廣了教育,還宣講了《圣諭》,且發展教育并非其主觀目的,而是其直接行為,排除B項;宣傳中原漢族文化不一定能緩和社會矛盾,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材料信息與緩和他們的矛盾無關,且這并非其主觀目的,排除D項。20.【答案】C【解析】由“洋錢在中國普遍……查禁白銀出洋”可知,洋錢當時大量流入中國,這是由于在當時的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貿易順差,使外幣大量流入,說明當時中外民間貿易仍有發展,故選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間貿易對中國貨幣市場的影響,民間貿易沖擊清廷統治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由“江南……洋錢價格隨之大跌”可知,反映的是外來貨幣干擾中國貨幣市場而不是商品市場,排除B項;由“清政府下令查禁白銀出洋”可知,閉關自守政策沒有被朝廷放棄,排除D項。21.【答案】A【解析】據材料“湖北各州縣來省投考學堂者……萬余人”可知,1905年湖北各州縣來省投考學堂者日漸甚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清政府開始新政,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因此1905年湖北各州縣來省投考學堂者日漸甚多,正是清政府選官制度發生變革由科舉選官到學堂選官的結果,故選A項;材料體現了1905年湖北各州縣來省投考學堂者日漸甚多,看不出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到省城投考學堂的人變多了,沒有體現學堂傳播了新式教育理念,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清末新政改革選官制度,導致到省城投考學堂的人變多,沒有體現民族危機激發了國人救亡意識,排除D頊。22.【答案】B【解析】表格中1883—1921年甲的數量遠高于同時期的其他貨品,且出口數量逐漸減少,結合所學可知,甲指的是茶葉,由于國際上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等新興產茶國家相繼崛起,產量突增,輸出驟盛,加之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而華茶卻故步自封,不求改進,品質下降,成本增加,經營不善,所以茶葉出口數量逐漸減少,故選B項;中國的豬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較大規模的出口,但1883—1921年這個時間段,不如其他幾種外銷貨物的數量多,所以丙應該是豬鬃,與甲的出口趨勢不符,排除A項;棉花的出口與傳統的茶相比,總體上數量不如茶葉,但是總趨勢是逐步增加的,所以棉花與表格中的丁相符,排除C項;植物油屬于傳統出口貨物中的一種,但不是大宗,與絲茶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慢慢呈現上升趨勢,在一戰期間成為表格中出口最多、最暢銷的貨品,所以乙指的是植物油,排除D項。23.【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工業化程度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城市的經濟功能還是多以商業貿易為主,而工業化是當時推動城市化的最大影響因素,這反映出當時中國城市化動力的缺陷,故選C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工業和商業資本的比重,未反映工業結構,由材料得不出工業發展極不平衡的結論,排除A項;工商業的殖民化不會直接影響中國近代工廠職工總體人數和商業資本比重,排除B項;西方經濟危機與材料所述現象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24.【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婦女工作,增強對婦女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可知意在增強抗戰救國的社會力量,故選D項;并未讓婦女參政,并未鞏固根據地的民主建設,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主要培養勞動者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并不是培養高素質生產勞動者,排除B項;材料反映培養婦女文化和政治素養,與婦女政治地位無關,排除C項。25.【答案】D【解析】由材料“女拖拉機手、女子測量隊、女子地勘隊”可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生產,當時正處于國家困難時期,因此女性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體現了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精神風尚,故選D項;材料中“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排除A項;材料只能證明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但是不能證明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排除B項;材料中“大批女青年以鐵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農業生產當中”,說明婦女參與社會生產的廣度拓展,再加上當時是計劃經濟體制,對于當時的勞動者而言,對經濟利益的考量占比很小,因此并不能說明經濟利益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排除C項。26.【答案】B【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新中國大規模的衛生防疫宣傳活動的目的是“宣傳黨和政府對各族人民的健康的關懷”,且很好地落實,贏得了人民對新中國的認同,故選B項;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共同構成我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題干未提及此類信息,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防疫宣傳,非抗疫醫療隊伍的信息,排除C項;“迅速改善了”不合邏輯,應為“有利于改善”,排除D項。27.【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一定改變,第三世界國家興起,中國實力發展迅速,同時中蘇關系惡化,這推動我國外交策略逐漸發生變化,同時復雜度國際形勢也推動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因此美國對華政策也發生轉變,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一邊倒”是中國在特定國際環境下的外交策略,不是美國調整對華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60年代的中國沒有成為第三世界的中堅力量,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因此中國沒有放棄反美立場,排除C項。28.【答案】A【解析】據材料“東羅馬帝國成了一個工商業經濟發達的國家”“東西方之間的一座金橋”“帝國境內的多個城市與東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國等國都有密切的商業貿易關系”可知東羅馬帝國疆域遼闊,商業和海外貿易發達,導致了當時社會矛盾復雜,推動了羅馬法律的不斷完善,故選A項;材料主要從羅馬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推動羅馬法律完善的內在動力,并未體現帝國政府對法律建設的立場和態度,排除B項;材料主要從背景的角度分析羅馬法律的完善,并未說明羅馬法律執行的結果,排除C項;材料并未具體說明羅馬法律的執行過程,無法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排除D項。29.【答案】A【解析】據材料“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蟲洋蔥、洋白菜”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我國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蕃”再到多用“洋”,可以看出我國對外來民族態度的變化情況,而這種變化是基于貿易體系的轉變,即由朝貢貿易到近代化平等的商品貿易變化的具體表現,故選A項;中國天下觀念不斷發生改變,但農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發生進一步轉變,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排除C項;清以后外來農作物多用“洋”,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傳統“華夷”觀念和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被打破,而非強弱變化,排除D項。30.【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花生雖然在新航路開辟后就已經由南美洲傳到舊大路,但“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推動了花生在“印度、西非和中國”產量和出口量增加,體現了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推動了花生的傳播和種植,故選D項;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在工業革命前就已經出現,并非“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但“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所以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并非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花生就已經開始傳播與種植,但1900年前“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花生的傳播與種植沒有“迅速提高”農業的商品化程度,排除C項。31.【答案】B【解析】據材料“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動力、美洲土壤”并結合所學可知,甘蔗原產于亞洲,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通過掠奪非洲勞動力,在美洲建立奴隸制莊園的方式,推動了甘蔗的國際化,故選B項;咖啡原產于非洲,與材料“亞洲植物”不符,排除A項;玉米和煙草均原產于美洲,與材料“亞洲植物”不符,排除C、D項。32.【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物種玉米的對外傳播,改變了歐亞大陸的糧食生產結構、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適應了人口不斷增加的需要,故選D項;玉米是新航路開辟之后傳播到歐洲,排除A項;玉米的對外傳播體現的是物種交換,與亞非歐三大洲之間的文化聯系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玉米在明朝已經傳入中國,到清嘉慶年間大面積種植。清代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實施賦稅制度的改革,時間不符,排除C項。33.【答案】D【解析】據材料“在法律上都有權擁有、購買......任何種類的財產繼承權”結合所學可知,1600年,英王給予東印度公司種種特權,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對英國原始資本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故選D項;18世紀中后期,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成為“日不落帝國”,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后,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而此時英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排除B項;據材料“在印度群島進行貿易”可知,英王授予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群島內進行貿易的特權,而非東方的海外貿易,排除C項。34.【答案】D【解析】據表格材料內容可知,這些舉措限制了王權和與王室關聯密切群體的政治權力,進一步強化了議會的權力,優化了英國政治權力結構,完善了權力制衡機制,促進了英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故選D項;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是1870年樞密院令的頒布,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工業資產階級的訴求主要集中在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等方面,如要求擴大選舉權、降低選舉財產資格限制、自由經營、自由競爭等,這些訴求伴隨著工業革命在1832年的議會改革得到實現,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內閣掌握實權”意味著內閣在國家行政體系中扮演核心角色,負責國家的日常管理和政策執行,英國內閣掌權的標志是1721年責任內閣制的確立,且材料僅涉及到議會通過對王室和政府相關人員擔任議員限制的法案內容,沒有明確內閣與其他行政部門之間的權力比較,排除C項。35.【答案】C【解析】據材料“解雇......公開競爭考試......必要的限制”可知,美國頒布《調整與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對文官的選拔和任用進行制度和法律上的規范,主要目的是逐漸確立文官制度以提高國家治理水平,故選C項;據材料“《調整與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可知,材料只提及一部法律且材料主旨是文官制度,不是法律本身,排除A項;據材料“總統......并經參議院提議和統一”可知,只有第五條體現了一定的分權制衡,第六條不能夠體現分權制衡,排除B項;據圖3可知,第六條的第二段內容不能體現文官選拔程序,嚴格規范文官選拔持續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項。3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時亞瑟王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成為民族意識的凝聚點,加強了民族認同,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故選C項;“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反映的是人民對統一民族國家的愿望而不是強化王權,排除A項;文藝復興體現資產階級的時代訴求,材料主旨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排除B項;追求“完美”與文藝復興強調的人文主義不相符,且文藝復興是16世紀傳播英國,排除D項。37.【答案】B【解析】18世紀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催生了工廠制出現;在工廠生產中,由于機器費用昂貴,生產成本增加,工廠主便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導致了材料中工作方式的變化,由此推知,生產方式的轉變最終將會推動社會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的出現,故B項正確;工業結構的變動指的是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材料中沒有涉及,A項排除;蒸汽時代普遍采用機器大生產,而不是手工操作,C項排除;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主要是由于其產量有限,而不是物價上漲導致的,D項排除。38.【答案】C【解析】據材料“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大眾化商品”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物種交流逐漸擴大,使可可豆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只是擴大了可可豆的種植范圍,無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市場的供應量,排除A項;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世界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東岸轉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體體現可可豆種植范圍的變化,排除B項;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強化了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與可可豆的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改進無關,排除D項。39.【答案】A【解析】據材料“大規模生產......‘實用型’”可知,19世紀初,因大規模生產,鐘表從“奢侈型”轉向“實用型”,工人階級買表成為常態,由此我們可知,在當時鐘表生產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已經成為英國的新興行業,故選A項;材料信息反映了鐘表的使用逐漸普遍,并未涉及工人的上下班時間,無法說明鐘表規范了生產生活的時間秩序,排除B項;鐘表這一時期已經成為了實用的日用品,與工人經濟地位提高無關,排除C項;據材料“生計不好......賣掉或典當”可知,說明鐘表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無法說明具有較高的升值功能,排除D項。40.【答案】C【解析】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國停止銀行券兌現并禁止輸出黃金”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帝國主義國家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價值符號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幣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出現嚴重問題,故選C項;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美國政府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排除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前),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排除B項;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排除D項。41.【答案】D【解析】從題干描述中可以看出,科技革命改變了生產工具,如蒸汽機的改良、電力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現,使人類從手工到機械化,從機械化到自動化,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生產方式,也即勞作方式的轉變,故選D項;材料“傳統手工紡織業逐步成為歷史”“電力開始用于機器”屬于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并沒有關于生活方式的描述,不能得出“生活方式發生異化”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科技革命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造和技術創新,但這并沒有直接體現在題干描述中,這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兩項。42.【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末,世界經濟體分為三個部分,新興工業國、現代工業文明國和傳統農業國承擔不同的分工,都從屬于世界經濟體,這體現世界各國間的依賴程度加深,牽一發而動全身,故選D項;材料反映出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是政治發展不平衡,排除A項;19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排除B項;世界經濟體的分工,即世界經濟結構并未發生巨大變化,是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C項。43.【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出現“滯脹”現象,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因此英國政府的上述舉措順應了當時經濟發展形勢,故選C項;政府正在通過社區治理來簡化職能和縮減開支,表明政府在變革,而不是保持穩定,排除A項;題目里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問題,“緩解了”更沒有依據,排除B項;政府通過這些措施來優化職能和提高效率,能夠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排除D項。44.【答案】D【解析】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全球外儲和美元外儲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美元外儲占比卻呈下降趨勢,說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有所動搖,全球貨幣體系正醞釀新一輪變革,故選D項;據所學,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3年已經崩潰,而材料時間是從1999年起,排除A項;據所學,美元的霸權地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受到了挑戰,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不能說明經濟全球化問題,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45.【答案】(14分)(1)圖名:大國崛起與全球儲備貨幣變遷:1450—2022年。(2分)解釋:隨著新航路開辟和殖民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并發展,需要大量的國際貨幣,而舊的金、銀等金屬貨幣影響流通和儲備。(2分)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崛起,這些國家率先通過海上探險和殖民擴張以及商業貿易積累了大量金銀,他們發行的金幣銀幣隨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流通貨幣和儲備貨幣;(2分)英國在18-19世紀通過工業革命和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確立了英鎊的國際霸主地位;(2分)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最強,主導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成為世界主要流通和儲備的貨幣。(2分)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的變遷具有一定的歷史周期律,它是大國博弈的結果,更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2分)(2)意圖:通過展示國際貨幣本位制演變歷程:由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前的金屬本位制到解體后的信用本位制再到2022年俄烏沖突后出現的信用本位制危機,預測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走勢,啟示如何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問圖名,據材料“大國與貨幣”“1450—2022年”“隨著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崛起……儲備貨幣”可知,圖名:大國崛起與全球儲備貨幣變遷:1450—2022年。第二小問解釋,據材料“金屬本身的質地影響了流通和儲備”及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和殖民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并發展,需要大量的國際貨幣;而舊的金、銀等金屬貨幣影響流通和儲備。據材料“隨著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崛起……儲備貨幣”“美元才開始快速替代英鎊成為主導性儲備貨幣”及所學可知,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崛起,這些國家的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后又相繼被法郎、英鎊、美元所取代。據材料“美國……在19世紀70年代就超越了英國”“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英鎊一直主導國際貨幣體系”及所學可知,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的變遷具有一定的歷史周期律,它是大國博弈的結果,經濟實力是基礎性因素,但其影響具有長期滯后性。(2)據圖5“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1816—2022年”“金本位”“信用本位”“人民幣謀求國際化”“俄烏沖突”及所學可知,通過展示國際貨幣本位制演變歷程:由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前的金屬本位制到解體后的信用本位制再到2022年俄烏沖突后出現的信用本位制危機,預測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走勢,啟示如何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46.【答案】(8分)特點:城市化進程緩慢,水平較低;沿海地區城市數量多,城市分布和發展不平衡。(2分)原因: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工業化水平低,自然經濟解體緩慢,封建生產關系依然存在,阻礙城市化進程。(3分)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沿海城市上海等相繼成為通商口岸,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外商投資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因此中國近代城市集中于沿海地區。(3分)【解析】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中國城市人口比重”可知城市化進程緩慢,水平較低;據材料“中國城市的地域分布(1933—1936 年)”可知沿海地區城市數量多,規模大,城市分布和發展不平衡。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1840”可知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工業化水平低,自然經濟解體緩慢,封建生產關系依然存在,阻礙城市化進程;結合所學鴉片戰爭的史實可知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沿海城市上海等相繼成為通商口岸;據材料“中國城市的地域分布”并結合中國城市化的史實可知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外商投資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因此中國近代城市集中于沿海地區。47.【答案】(12分)(1)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進行殖民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帶到古巴,建立甘蔗種植園,古巴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4分)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讓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的國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隨著蒸汽機的引進、鐵路的修建、世界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期,古巴制糖業發展迅速,被稱為“世界糖碗”。(4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了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材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牢牢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美國資本通過控制古巴蔗糖業,控制了古巴經濟命脈,古巴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4分)【解析】據材料一“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西班牙征服古巴……古巴蔗糖出現在歐洲市場”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進行殖民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據材料一“哥倫布……將甘蔗帶到美洲種植”“販賣黑奴為甘蔗種植園提供勞動力”“古巴蔗糖出現在歐洲市場”可知,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帶到古巴,建立甘蔗種植園,古巴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據材料一“蔗糖業引進了第一臺蒸汽機”“蔗糖業成為古巴的主要經濟部門”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據材料一“英美投資建造的鐵路建成……連接起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讓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的國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據材料一“蔗糖業引進了第一臺蒸汽機”“糖產量突破50萬噸……被稱為‘世界糖碗’”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蒸汽機的引進、鐵路的修建、世界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期,古巴制糖業發展迅速,被稱為“世界糖碗”。據材料一“美國資本的注入……年產量的1/5”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了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材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牢牢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據材料一“美國資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產業……古巴銀行存款的25%” 可知,20世紀,美國資本通過控制古巴蔗糖業,控制了古巴經濟命脈,古巴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題卡.docx 棗莊三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1月質量檢測考試 ——歷史試題.docx 高二1月月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