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貌的觀察圖為我國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M、N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差可能為( )A.25m B.75m C.165m D.200m2.圖中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是( )A.自北向南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東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圖中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淌,圖示橋梁橋面距離河面高12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在圖示區域中,甲鎮—乙鎮公路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災害,主要是由于沿線( )A.山體坡度大 B.地表崎嶇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積嚴重4.圖示沙洲附近河面與乙鎮的相對高度可能是( )A.16米 B.28米 C.40米 D.62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如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該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形區是( )A.云貴高原 B.青藏高原 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6.影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巖石、水文 B.地形、植被 C.土壤、地形 D.氣候、植被7.根據石灰巖的溶蝕程度,該地峰林、峰叢、孤峰接受溶蝕的先后次序是( )A.峰叢、峰林、孤峰 B.孤峰、峰叢、峰林C.峰叢、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叢毛烏素沙漠東南邊緣的無定河流域某段(圖)地處半干旱區與半濕潤區過渡帶,河流兩岸均有沙漠分布,風水交互作用對沙漠、河流特征的影響季節差異顯著。完成下題。8.與北岸沙漠比,推測南岸沙漠( )A.厚度大,粒徑細 B.厚度小,粒徑細 C.厚度大,粒徑粗 D.厚度小,粒徑粗9.在風水交互作用下,圖示河段彎曲程度季節變化明顯,下列時間段河道彎曲程度變化及其原因正確的是( )A.12-2月河道彎曲程度小,風力侵蝕 B.6—9月河道彎曲程度變小,流水堆積C.12-2月河道彎曲程度大,風力堆積 D.6-9月河道彎曲程度變大,流水侵蝕窯洞(下圖)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民居形式,常靠山坡而建。右圖為黃土高原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圖5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適宜建窯洞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圖5中乙地陡崖相對高度可能是( )A.10米 B.19米 C.20米 D.25米我國華北某中學研學小組到野外進行地理實踐活動,下圖是活動區域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該研學小組考察路線之一是從云山到松山,其行走的相對高度累積約為( )A.<1000米 B.>1400米 C.1300米 D.1500米13.活動區域的村莊空間形態主要受制于( )A.河流 B.河谷 C.山脊 D.鞍部14.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朗賽嶺村地處雅魯藏布江的寬谷地帶,冬春多大風,年降水量296mm,7—8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1.6%。朗賽嶺村附近寬谷南側的谷坡上發育有沙質堆積地貌(下左圖),為研究該堆積地貌的成因,某中學研學小組在該地開展了考察活動。(1)通過觀察,有些同學認為該地貌是風成沙丘,另一些同學則認為是山前洪積扇。為此,研學小組提出,可通過測量該地貌沉積物粒徑,結合兩種地貌沉積物粒徑分布規律,來判斷該堆積地貌類型的方案。請說出兩種地貌沉積物粒徑的空間分布規律。(2)研學小組經過調查和比較,確定該堆積地貌物質來源主要為寬谷河漫灘沉積物,又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獲取了當地的衛星影像圖(上右圖),進一步明確了該地貌的形成過程。說明該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冷古納托位于川西貢嘎山西側,山頂平臺面積近40km ,海拔約4200m,周圍峽谷深切,陡坡環繞,平臺與周緣谷地的最大高差約600m。地貌學稱之為“夷平面”,它與高山峽谷、河谷寬緩構成了地貌演化的不同時期。夷平面一旦形成,若地殼加速抬升,又一個地質作用循環開始。下圖示意冷古納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1)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順序,對夷平面、高山峽谷、河谷寬緩進行排序,并說明其形成過程。(2)指出形成冷古納托山原地貌的地質作用。(3)分析形成夷平面與丘狀高原地貌差異的主要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讀圖,圖中等高線為50米,M位于鞍部,海拔(250,300)米,N位于山脊,海拔(350,40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50,150)米,結合選項,B正確,排除ACD。故選B。2.答案:A解析:讀圖,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依據指向標可知,河流干流的大致自北向南流,A正確,排除BCD。故選A。3.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a鎮至橋梁路段北側有山地,且起伏較大,春季積雪融水和夏季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容易損壞橋梁,A正確;由圖可知,a鎮至橋梁路段等高線稀疏,海拔在0~20m之間,地形較為平坦,B錯誤;圖示區域海拔高差小,河流流速慢,C錯誤;圖示地區森林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少,D錯誤。故選A。4.答案:C解析:讀圖結合材料可知,圖示區域等高距為20m。由等高線分布特征可知,橋梁橋面海拔在0~20m之間,由于橋梁橋面距離河面高12m,說明橋梁附近河面海拔約0~8m。由比例尺可知,橋梁所在的河面與沙洲附近河面距離較近,橋梁至沙洲附近河面等高線稀疏,海拔均在0~20m之間,且由材料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淌,即沙洲位于橋梁下游,說明沙洲附近河面海拔也在0~8m之間。b鎮海拔在40~60m之間,故沙洲附近河面與b鎮的相對高度在32~60m之間,選項中符合該范圍數值的只有40m,C正確,ABD錯誤。故選C。5.答案:A解析:我國云貴高原以石灰巖為主,且氣候濕潤,降水量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廣布,A正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較高,氣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風成地貌為主,B錯誤;黃土高原處于我國季風區向非季風區的過渡區,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風成地貌為主,C錯誤;內蒙古高原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以風成地貌為主,D錯誤。故選A。6.答案:A解析: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影響該地貌發育的主要因素是巖石的可溶性和流水的侵蝕力,A選項正確。喀斯特地貌的發育與地形、土壤、植被、氣候關系較小,BCD錯誤。故選A。7.答案:D解析:石灰巖出露地表時間越早,接受流水溶蝕越早。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流水溶蝕程度較輕,接受溶蝕時間較晚;峰林基部石灰巖厚度變薄,斷續相連,流水溶蝕程度較重,接受溶蝕時間較早,孤峰基部石灰巖分離,厚度最薄,流水溶蝕程度最嚴重,接受溶蝕時間最早,所以接受溶蝕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巖、峰林中的石灰巖、峰叢中的石灰巖,D正確,ABC錯誤,故選D。8.答案: B解析:河流阻隔來自西北的沙源,在風沙跨越河流時,粗沙較重,墜落河道,被河水帶走,僅較細少在南岸沉積,故與北岸沙漠相比,南岸沙漠厚度小粒徑細。9.答案: C在風水交互作用下圖示河段彎曲程度季節變化明顯,冬春季節風力大,西北風搬運沙粒在河岸(特別是北岸)堆積,阻擋枯水期水流河流改道,河道變彎曲。該地為半干旱和半濕潤過渡區,夏季河流水量較大,流水侵蝕并搬運冬春季節在河岸堆積的沙粒,圖示河段河道由曲變直,彎曲程度變小。10.答案:D解析: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民居形式,常靠山坡而建,同時為更好接受太陽光照,最好選擇陽坡建造,因此丁地符合題意,D正確;甲地位于陰坡,A錯誤;乙地位于陡崖之下,安全性較差,B錯誤;丙位于河谷處,有河流發育,不適合修建窯洞,C錯誤。故選D。11.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陡崖的相對高度計算公式為:(n-1)*d≤相對高度<(n+1)*d,其中指的是等高線重合的條數,d指的是等高距。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圖中等高距為10米,重合了1條等高線,代入公式計算可得0相對高度<20,CD錯誤;乙地附近山峰最高海拔為879米,因此陡崖相對高度不可能為19米,因此A符合題意,排除B。故選A。12.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從云山到河流沿岸,相對高度為500~700米,從河流沿岸到松山,相對高度也是500~700米,故而從云山到松山的相對高度累積最大不超過1400米,最小不低于1000米。選項ABD錯誤,C正確。故選C。13.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該活動區域的村莊呈帶狀沿河流和山谷分布,對于華北地區而言,山間的河流僅具有供水功能,但因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這里的用水更多采用地下水,故而村莊并不依賴河流而布局,選項A錯誤;山區村莊一般選址在地勢平緩,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河谷地帶,而不是地勢較高的山脊、鞍部,選項CD錯誤,B正確。故選B。14.答案:(1)風成沙丘;坡頂到坡腳(由上至下)沉積物粒徑逐漸變大;山前洪積扇:坡頂到坡腳(由上至下)沉積物粒徑逐漸變小。(2)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灘出露,提供沙源;冬春季多大風,植被稀疏,在風力的作用下河漫灘沉積物向山坡爬升;在爬升的過程中,風力減弱,被搬運的物質在山坡堆積形成沙丘。解析:(1)如果是風成沙丘,其沙源來自圖中的河漫灘,風將河漫灘的沙粒向山體上坡搬運,隨著風力減弱,沙粒沉積,因此如果是風成沙丘的話,其沉積物粒徑自坡腳至坡頂,顆粒逐漸變小,或自上至下沉積物顆粒逐漸變大。如果是山前洪積扇,河流攜帶泥沙流出山口,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則自坡頂至坡腳,細顆粒被搬運的距離更遠,沉積物顆粒逐漸變小。(2)根據材料信息,該地地處雅魯藏布江的寬谷地帶,冬春季節多大風,而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所以冬春季節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漫灘大面積出露,為沙丘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沙源,冬春季節多大風,加之植被稀疏,在大風的作用下,河漫灘的沙粒被侵蝕搬運,向山坡附近爬升,在爬升的過程中,隨著風力逐漸地減弱,被搬運的沙粒逐漸在山坡附近堆積,形成沙丘。15.答案:(1)排序:高山峽谷、河谷寬緩、夷平面。形成過程: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高大山脈,受流水和冰川作用形成高山峽谷;隨著流水和冰川的持續作用,河流上游河谷寬緩,兩岸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準平原);準平原因地殼隆起抬升,受外力侵蝕,留下近似平整的地面,即夷平面形成。(2)內力作用:地殼隆起抬升。外力作用:寒凍風化;冰川刨蝕;流水侵蝕。(3)夷平面花崗巖體較堅硬,比丘狀高原的沉積巖抗風化、侵蝕能力強,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凍風化較丘狀高原完整,易覆蓋小冰蓋,冰川刨蝕較丘狀高原面更加寬闊平整;丘狀高原地表起伏較大,相對較破碎,更易受外力侵蝕,形成溝谷和小型臺地。解析:(1)據冷古納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圖及所學知識可知,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順序排序如下:高山峽谷、河谷寬緩、夷平面。形成過程描繪如下:青藏高原因地殼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脈,接下來受到流水的侵蝕和冰川的刨蝕作用形成高山峽谷;隨著流水的侵蝕和冰川刨蝕的持續作用,河流上游河谷變得寬而緩,兩岸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準平原);之后準平原因地殼隆起抬升,再加上受外力的切割破壞和侵蝕,近似平整的地面殘留在山頂或山坡,即夷平面形成。(2)形成冷古納托山原地貌的地質作用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內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在形成冷古納托山原地貌的過程中,受到了流水的侵蝕作用、冰川的刨蝕作用以及寒凍風化等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體現在冷古納托山原地貌形成的過程中有高大的山脈隆起,屬于內力作用的地殼隆起抬升作用。(3)據圖和已學知識可知,夷平面為花崗巖,巖體較堅硬,丘狀高原為沉積巖,夷平面比丘狀高原抗風化、侵蝕能力強;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凍風化較丘狀高原完整,夷平面的地面近似平整,易覆蓋小冰蓋,所以冰川刨蝕較丘狀高原面更加寬闊平整;據圖可知,丘狀高原地表起伏較夷平面大,相對較破碎,更易受外力的侵蝕作用,形成溝谷和小型臺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