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鄖西縣2024—2025學年(上)期中學業水平監測七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簽字筆填寫準考證號、姓名、學校,將條形碼貼在指定位置。2.請用2B鉛筆填涂,修改時要用橡皮擦干凈。3.保持答題卡的清潔和平整,不得折疊。4.請在規定區域內作答。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湖北鄖縣人遺址屬于我國( )A. 百萬年人類史范疇 B. 一萬年文化史范疇C. 五千多年文明中范疇 D. 原始農耕時代范疇2. 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考古發現 結論① 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會使用磨制石器② 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 會建干欄式房屋③ 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原始農業形成④ 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 貧富分化出現A. ① B. ② C. ③ D. ④3. 在良渚遺址考古中,發現了都邑、宮殿、祭壇、大型水利系統等遺址及隨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等文物。這揭示了良渚文化( )A. 已經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 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C. 開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D. 制定了完整的禮樂制度4. 通過以下圖文內容可以了解到( )在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拒不接受傳統的舉賢禪讓做法,取代禹生前推舉的繼承人伯益,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A. 奴隸社會的開始 B. 奴隸社會的分化 C. 公天下變家天下 D. 第一王朝的產生5. 孔子有兩個學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還有一位學生叫司馬耕字子牛,當時晉國還有一個大力士叫牛子耕。從這些人名可以看出( )A. 刀耕火種 B. 使用牛耕地C. 使用牛祭祀宗廟 D. 使用耒耜腳踏耕地6. 下圖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時期一種社會現象。對該圖解讀最準確的( )A. 分封制已經瓦解 B. 兼并戰爭連綿不斷C. 社會動蕩不安 D. 周王室地位下降7. 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孟子主張實行“仁政”,韓非子提倡“以法為教”。這些主張( )A. 表達出人們對生活的不滿 B. 為統治者治理國家提供借鑒C. 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 D. 反映出春秋時期王室已衰微8.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學傾向抒情。它大量運用神話材料,描繪神奇瑰麗的境界,給人強烈審美愉悅。下列作品中,最能說明南方文學這一特點的是( )A. 《離騷》 B. 《春秋》 C. 《論語》 D. 《詩經》9. 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殷周變革,實現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統。第二次是周秦變革,實現了郡縣制的天下統一。后者勝過前者之處,在于( )A. 建立封建社會 B. 升頂君主權力 C. 鞏固民族國家 D. 強化中央集權10. 《過秦論》中描述:“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A. 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 B. 外族侵略與戰爭頻繁C. 秦朝殘暴統治 D. 經濟崩潰與財政困難11. 西漢時,本限制百姓賣酒,但如果是無兒子的鰥寡夫妻,除種田不交租、經商不納稅外,還被破格允許在市上開店賣酒。這反映了漢朝( )A. 實行休養生息 B. 推行鹽鐵官營C. 注重保護民生 D. 發展市場經濟12. 重用人才、重視教育是古代君王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下列敘述可以證明這一結論的是( )A. 秦始皇任用韓非統一文字 B.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推恩”建議C. 漢武帝興辦太學,推行察舉制 D.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系統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具有獨特的屬性、內涵和發展路徑。下面是七年級某班以“考古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為主題開展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展板,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展板一 【介紹歷史文物——溯源遠古人類活動】下面是一組同學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看到的文物。請你按照卡片一完成卡片二的制作,并簡述化石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的重要作用。展板二 【描述歷史場景——探尋原始農業發展】(2)二組同學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見到了如下展品,請選擇三個展品描述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場景。展板三 【進行歷史解釋——感受燦爛青銅文明】(3)下面是三組同學呈現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晉侯鳥尊及簡介。請據此概括它的功能和歷史價值。 它是第一代晉侯燮父所擁有的一件高規格祭祀禮器。鳥體豐滿,兩翼上卷,鳥背依形設蓋,蓋鈕為小鳥形。鳳尾下設一象首,依據象首曲線分析,象鼻似該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鳳鳥頸、腹、背飾羽片紋,尾飾華麗的羽翎紋。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14.材料一: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使得戰事不斷,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幾乎都卷入了戰爭。一些小國備受戰爭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有40多次。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摘編自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隨著冶鐵手工業的出現,春秋時開始制造鐵農具。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鐵農具有很多件……以牛拉犁耕地的出現是春秋時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革命性變革,它大大推動了農田的開墾……春秋以來人工灌溉開始有明顯的發展,各國統治者為了提高農田的產量,也十分重視溝渠的整修。——摘編自《春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爭霸戰爭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15.材料一: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親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統治范圍。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宜本記》材料三:西漢初期中央和對國力量對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根據材料一回答該制度的作用。(2)材料二中秦朝在地方上實行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種制度在當時的主要作用。(3)材料三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16. 閱讀以下材料,選擇圖1至圖6中的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寫出兩幅圖片的序號即可),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圖1 河姆渡居民用耒耜進行農業生產,栽培水稻 圖2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促進了農業上的精耕細作圖3 孔子“仁者愛人” 圖4 墨子“兼愛非攻”圖5 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圖6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鄖西縣2024—2025學年(上)期中學業水平監測七年級歷史試題 答案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題答案】【答案】(1)生活推斷:砍砸器化石表明北京人會制作并使用石器。作用:化石是研究古人類歷史的重要依據。(2)【示例】清晨,在干欄式建筑中居住的河姆渡人從睡夢中醒來,迎著東升的太陽,開始了一天忙碌而快樂的生活。男人們有的到木結構水井中打水,還有的給房屋下層圈養的家畜喂食。早飯后,男人們扛著骨耜到附近的農田干活。婦女們用豬紋陶缽盛放煮熟的稻米,小孩子們則在愉快地玩耍。(3)功能:用于祭祀的禮器。歷史價值:晉侯鳥尊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說明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業水平高超,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青銅是承載文字的工具;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折射出社會等級等。【14題答案】【答案】(1)影響:給小國帶來戰禍,許多諸侯國被滅掉;促進了大國疆域擴大,推動了民族交融,使華夏認同觀念產生。(2)表現:冶鐵手工業出現并制造鐵農具;牛耕出現并推動農田開墾;人工灌溉有明顯發展,各國重視溝渠整修。【15題答案】【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制度:郡縣制。主要作用: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穩定。(3)問題:封國人口多于中央人口,封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措施: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16題答案】【答案】示例:選擇圖2(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圖6(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觀點:生產工具革新與水利工程建設推動農業發展。論述: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相較于之前的青銅農具和石器,鐵農具更加鋒利、耐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更多土地得以開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發揮了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鐵農具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出現,促進了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為各國富強和社會變革提供了物質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