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師范大學貴安新區附屬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12月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下面是某中學歷史社團舉辦講座的宣傳海報。講座的名稱可能是( )A.早期國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C.短暫的西晉王朝 D.三國鼎立的形成2.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分析,各個地區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分裂傾向的加劇,在無數割據者角逐的混亂局面中,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據此可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分裂傾向的加劇 B.均衡局勢的打破C.區域經濟的發展 D.局部范圍的統一3.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東漢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B.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C.吳國的造船業發達,孫權曾派衛溫到夷洲D.三國鼎立使當時的中國從混戰到實現局部統一,是歷史的進步4.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某同學繪制了如下政權更迭示意圖,圖中“?”處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漢 C.西晉 D.北魏5.“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漢人,他們從黃河流域歷經幾次大遷徙,到達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形成密切相關的是( )A.西晉統治者的政策B.八王之亂C.南方經濟超過北方D.北方自然環境惡劣6.下圖所示文物發現于甘肅嘉峪關,反映了魏晉以來北方內遷民族( )牧馬圖(魏晉墓磚畫) 耕牛圖(魏晉墓磚畫)A.生活習俗轉變 B.思想觀念轉變C.飲食愛好轉變 D.生產方式轉變7.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了東晉王朝。有人說東晉的建立標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個說法的依據是( )A.單一漢民族形成B.區域發展水平相對同一C.國家的完全統一D.于戰亂中取得相對穩定8.東晉初年,祖逖率軍北伐,經四年苦戰,收復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正當他厲兵秣馬,準備進軍河北時,朝廷派戴淵為都督指揮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東晉初年( )A.朝廷決意收復中原B.朝廷阻撓將領北伐C.政權被文臣所控制D.政權落入武將手中9.“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某一戰役有關。這一戰役是( )A.官渡之戰 B.淝水之戰 C.赤壁之戰 D.長平之戰10.先秦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之為“角黍”。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已將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統稱為“粽”。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南北文化習俗交融 D.端午節日開始形成11.“龍門石窟千古秀,雕刻靈動天地愁?!饼堥T石窟是中國古代藝術與宗教的完美結合。這里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蘭教12.東晉王羲之在我國書法發展中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王羲之在繼承前期各種書體優點的基礎上使行書和楷書擺脫了隸、篆的痕跡,變得更易于書寫。這說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 )A.重視道德修養、追求理想人格B.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C.重視整體、強調集體D.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鮮明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10分)13.220年, 逼漢獻帝退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 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形成,改變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14.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 。后來又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15.下圖中A處應填寫的史實是 。16.北朝時,賈思勰撰寫的《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17.王羲之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他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行、楷、草書尤為精湛。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 ”。三、綜合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1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東漢以降,歷經魏晉南北朝,伴隨著政治中心的多極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大改組,江南地區經濟得到了開發,出現了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局面。在這一歷史性巨變中……它給當時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使得江南地域生產力獲得了長足進步,從而也就確立了江南地區經濟的歷史地位。(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背景及影響,(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歷史地位。(1分)材料二 兩晉、南北朝之世,是向來被看作黑暗時代的,其實亦不盡然。這一時代,只政治上稍顯黑暗,社會的文化,還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時局的動蕩,而文化乃得為更大的發展。其中關系最大的,便是黃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遷移。(2)根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概況,(1分)并就其創造性成果任舉一例。(1分)材料三 相比之下,雖然這個時期的我國歷史也經歷了劇變,在西晉短期統一后,北方建立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南北分裂長達270多年。但是,我國在分裂時期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進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接受了祖國的傳統文化,為重新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我國政治統一和民族團結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加偉大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后來的重新統一奠定的基礎有哪些。(2分)(4)綜合上述材料,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一趨勢說說你的看法。(2分)四、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9題22分,第20題20分,共42分)19.(2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黃巾起義爆發后,地方州郡亂作一團……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1)根據材料一,指出東漢末年出現了什么問題。(2分)材料二 曹操統一北方后,挾勝利之余威,準備一鼓作氣下江南,消滅南方的孫權和劉備,完成“統一天下”之夢,殊不知天時不到,地利沒有,人也不和,最終“烈火張天照云?!薄俺啾跇谴瑨叩乜铡?。戰后,曹操看著手下的殘兵敗將,也只能望“南”興嘆,南方的孫劉兩家趁此機會擴大地盤、稱王稱帝,至此天下三分矣。(2)材料二主要講述的是哪次戰役?(2分)這次戰役與“天下三分”之間有什么聯系?(2分)材料三 三國鼎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增強國力,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魏、蜀、吳三國還重視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3)根據材料三,指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4分)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4分)(4)有人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請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加以論述。(8分)20.(20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王朝分裂,多個政權并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關東義士首起兵。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豪氣萬古觀滄海,漫漫長路短歌行。千秋霸業傳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七律·贊曹公孟德》(1)根據材料一,指出有利于曹操統一北方的兩項措施。(4分)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4分)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br/>(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他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4分)(4)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即使某一歷史時期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根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統一因素。(6分)答案:1.(D)2.(C)3.(D)4.(C)5.(B)6.(D)7.(D)8.(B)9.(B)10(C)11.(C)12.(B)13.曹丕14.同姓諸王15.北魏孝文帝改革。16.《齊民要術》。17.“天下第一行書”。18.(1)背景:政治中心的多極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大改組。(1分)影響:促進江南地區生產力的進步,確立其經濟的歷史地位。(1分)地位: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奠定了基礎。(1分)(2)原因:中原人民大量外遷。(1分)概況: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繼續傳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創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1分)成果: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1分)(3)基礎: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進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接受了漢族的傳統文化。(2分)(4)看法:經濟發展、文化認同、民族交融等是國家統一的前提。(2分)19.(1)問題:州牧割據,東漢王朝趨于瓦解。(2分)(2)戰役:赤壁之戰。(2分)聯系: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分)(3)影響:為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交融等。(任答兩點得2分)趨勢: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2分)(4)論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從政治上看,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東漢末年州牧割據的局面,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三個政權,這是一種進步;從經濟上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吳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以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8分)20.(1)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實行屯田;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招攬各種人才等。(答出兩點,4分)(2)原因:南方政權采取了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江南地區相對和平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環境比較優越。(任答兩點,得4分)(3)重要舉措:遷都洛陽。(2分)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4)統一因素:局部統一的完成;(2分)江南經濟的發展;(2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范大學貴安新區附屬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12月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