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師范大學貴安新區附屬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12月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試卷(60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個小題,每個小題3分,共48分。在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1.歷史賦予各個時期不同的主題。如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題是民主、科學;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主題是打倒列強、除軍閥。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主題是 ( )A.愛國、救亡 B.民主、和平C.自強、求富 D.和平、發展2.在重慶談判前,中國共產黨在方案中沒有提出要建立“聯合政府”,只提出了“參加政府”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的這一做法 ( )A.揭露了國民黨陰謀 B.遏制了戰爭的爆發 C.體現爭取和平誠意 D.放棄了軍隊領導權3.1946年,國民黨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猙獰的面目,發動了全面內戰。全面內戰爆發的地點是 ( )A.中原解放區 B.華東解放區C.華北解放區 D.東北解放區4.解放戰爭初期,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和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毛澤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大大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斗志。這一論斷是 ( )A.“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B.“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C.“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這一戰役,開創了在敵人重兵密集并進的態勢下,從敵人陣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戰役,被陳毅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這一戰役”是 ( )A.青化砭戰役 B.孟良崮戰役 C.羊馬河戰役 D.臺兒莊戰役6.這次戰役“大約有55萬國民黨軍隊被消滅。國民黨的失敗意味著共產黨打開了通往南方的道路,也意味著國共雙方和談的條件將由共產黨說了算”。該戰役是 ( )A.孟良崮戰役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7.以下三枚紀念章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 )A.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B.振奮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C.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D.粉碎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8.翻開原南京總統府辦公桌的臺歷,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還能看到寫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樣。這一定格的寓意是 ( )A.日軍占領南京并進行大屠殺 B.抗日戰爭獲得最終勝利C.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D.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9.1899年,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了江蘇南通大生紗廠。初期,工廠有長足發展;一戰期間,有進一步發展;一戰后,紗廠屢遭挫折,最后被吞并。對大生紗廠的發展歷程最合理的解釋是 ( )A.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早出現民族工業B.戊戌變法后中國民族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C.近代的中國民族工業難以得到正常發展D.張謇掙來的錢用于興辦學校等教育機構10.如圖是1912—1921年外國資本主義在華企業比重的變化。推動這一變化的國內因素是 ( )A.政府鼓勵及實業救國思想的推動 B.官督商辦企業得到發展C.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華侵略 D.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1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阻斷了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近代民族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觀環境中產生和發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掙扎和抗爭。下列關于近代民族工業的說法,正確的是 ( )A.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B.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C.二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D.具有發展不平衡、發展過程艱難曲折、整體水平落后等特點12.“1927年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車(人力運貨車)與電車并行,轎子與汽車擦‘肩’過,短服革履的剪發女子與拖著長辮子、戴紅結帽頂的老少擁擠地同在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傳統習俗居主流 B.社會生活新舊并呈 C.社會生活全盤西化 D.社會生活無任何變化13.清末,127所高等專門學校中有理、工、農、醫類學校23所,學生2 195人,占全部專科學生總數的9.2%。1915年,94所專科學校中有工、農、醫類學校29所,學生4 763人,占全部學生總數的19.8%。這反映出 ( )A.專科學校分布科學合理 B.新文化運動成果豐碩C.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 D.全國學制得到了統一14.1873年11月,浙江發生了轟動朝野的“楊乃武冤案”。楊乃武被誣陷,在刑訊逼供后認罪,身陷死牢。《申報》連續報道三年多,披露了冤案的真相,形成了社會輿論。這主要說明《申報》 ( )A.所載文章通俗曉暢深受百姓喜愛 B.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C.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報紙 D.重視報道重大娛樂新聞15.學習歷史需要辨別歷史的類別與價值,從研究魯迅思想的角度來看,白話小說《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應該歸類于 (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C.實物史料 D.影像史料16.國畫大師徐悲鴻于1943年繪制《會師東京》(如圖)這幅巨作,其目的是 ( )A.喚醒國人反抗的斗志 B.表達抗戰必勝的信心C.揭露民族的精神弱點 D.開辟國畫技法新時代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空2分,共20分)17.抗日戰爭勝利后,人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 力挽狂瀾,親赴重慶談判,國共兩黨進行重慶談判并簽署“ ”。戳穿了蔣介石的“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18.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 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實行 ,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 ,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 的序幕。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鞠躬、握手禮、“先生”稱呼等,體現出 的新風尚。21.抗戰期間,文藝界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代表作品有 的《愚公移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 》等。三、綜合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第22小題,共18分)22.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申報》大事年表序號 史事① 1905年開始采用新聞分欄編輯法② 1918年安裝美國進口的新式印報機,每小時可印報三萬余份。其他設備也相繼更新③ 1924年增辟《教育新聞》等欄目,每日見報④ 1932年創辦申報流通圖書館,普及教育⑤ 1938年刊登毛澤東著作《論新階段》——摘編自《申報的興衰》(1)《申報》被譽為“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從材料一大事年表中找出可用于研究以下主題的史料。(6分)A.近代政治的發展: ;B.近代教育的發展: ;C.近代新聞業、報業的發展: 。(2)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報刊在近代中國發展中的作用。(4分)材料二 近代以前,中國一直利用驛站,主要靠人力或畜力傳輸政令或軍令。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鋪設海底電纜,并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清政府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設電報總局于天津,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劉華明《近代上海地區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工具的變遷(1840-1949)》(3)依據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國通訊手段的變遷,并結合所學,分析其變遷的原因。(4分)材料三 我常走在前門一帶通衢,覺得那樣狹隘的一條道路,其間竟能容納數多時代的器物:……推一輪車的討厭人力車、馬車、汽車,拉人力車的討厭馬車、汽車,趕馬車的又討厭汽車。反說回來,也是一樣。新的嫌舊的妨阻,舊的嫌新的危險。……若能在北京創造一條四通八達的電車軌路,我想那時乘坐駝轎、騾車、人力車等等的人,必都舍卻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來坐迅速捷便的電車,馬路上自然綽有馀裕,不像那樣擁擠了。——李大釗《新的!舊的!》(4)依據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國交通工具變化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近代中國交通工具變化帶來的影響。(4分)四、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第23小題,共14分)23.報紙是大眾傳媒的重要載體,每一篇報道都承載著歷史。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重慶《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1945年8月29日)材料二 如表是1949年4月下旬《南京日報》頭條的部分標題4月20日“對共軍渡江要求,政府將加以拒絕” 4月24日“治安維持會成立,籌備歡迎解放軍。” 4月25日“百萬市民夾道歡呼,解放軍進入南京。” 4月25日“我們的隊伍來了!”材料三 下面是《法治日報》刊登的題為“《中國土地法大綱》及暴風驟雨般的土地改革”這篇文章中講述的片斷。在西柏坡紀念館陳列著一封信,信封上寫有“毛主席親收”,信的內容是:“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動派。眼看到了冬天了,你那里很冷吧。給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雙靴子,一雙毛襪,一頂帽子。這是我們的翻身果實,也是我們的一點點心意,請您收下吧。……”落款是:“哈爾濱市顧鄉區靠山屯全體翻身農民。”(1)材料一報紙報道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為什么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 (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南京日報》頭條標題的變化,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4分)(3)材料三講述的故事中,農民翻身得益于什么政策 簡述這一政策起到的作用。(4分)(4)綜上所述,寫出你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2分)答案:1.(B)2.(C)3.(A)4.(B)5. (B)6. (C)7. (C)8.(D)9. (C)10. (A)11. (D)12. (B)13.(C)14(B)15. (A)16. (B)17.毛澤東,“雙十協定”。18.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19.大別山,戰略進攻。20.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的新風尚。21.徐悲鴻、《黃河大合唱》等。22.(1)A.近代政治的發展:⑤;B.近代教育的發展:③④;C.近代新聞業、報業的發展:①②。(2)答: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沖擊了傳統經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促進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發展等。(回答兩點即可)(3)答:變遷:以人力或畜力為主的驛站到以電力驅動的電報。原因:西方勢力的滲透;清政府的推動或洋務派的努力;近代化的需要等。(符合題意兩點即可)(4)答:特點:交通工具新舊并存。影響:方便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23.(1)答:事件:重慶談判。原因: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國內和平民主和國家統一富強的希望。(2)答:變化:由反對解放軍過江到歡迎解放軍到來。原因: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秋毫無犯,得到人民的支持,國民黨政權垮臺。(3)答:政策:土地改革。作用: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4)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核心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州師范大學貴安新區附屬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12月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