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作文復習和素材積累:“仁和禮”主題一、作文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講成長經歷及學習心得。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二、審題立意1.題目解讀: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設定了特定的情境和任務。子思回到高中母校分享經歷和心得,面對同學關于儒家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實用性的質疑,要求考生以子思的身份進行回應。材料中同學的提問反映了儒家文化理念與現實生活之間看似存在的矛盾,考生需要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闡釋儒家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它在現實生活中的可行性。2.立意導向:可以從多個角度立意。其一,強調儒家文化的現實意義,說明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等理念并非與現實生活脫節,而是能夠引導人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即使在諸如擠公交車這樣的小事上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其二,探討如何將儒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闡述在現代社會中踐行儒家文化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地照搬;其三,從個人修養與社會影響的角度出發,論述個人踐行儒家文化,不僅能提升自身素養,還能通過言傳身教影響他人,逐步改變社會風氣。3.文體選擇:議論文是較為合適的文體。以議論文的形式,可以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講道理、擺事實等方式,有力地回應同學的質疑,展現對儒家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也可以采用書信體的形式,以子思的口吻與同學進行親切的交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親和力。4.寫作思路:若以議論文的形式寫作,開頭表明身份,針對同學的提問亮明觀點,如 “儒家文化在現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價值”。主體部分從不同方面進行論證,比如論述 “約之以禮” 能讓社會秩序更加井然,列舉一些因遵守禮儀而使公共場合更加和諧的例子;闡述 “以德服人” 在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如一些以德為先的領導者帶領團隊取得成功的事例;說明 “推己及人” 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包容,以生活中換位思考解決矛盾的實例為證。同時,分析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加強教育、從自身做起等。結尾總結全文,再次強調儒家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鼓勵同學們積極踐行。若采用書信體,開頭要有稱呼、問候語,表明寫信的緣由;正文部分圍繞同學的疑問展開論述,語氣親切自然,像與同學面對面交流;結尾有祝福語、署名和日期。5.寫作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常見問題一是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論述浮于表面。解決方法是加強對儒家文化經典著作和相關思想的學習,深入挖掘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等理念的內涵,使論述更有深度。二是論證缺乏說服力,論據陳舊或不典型。要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同時積累歷史典故、名人故事等,使論據豐富多樣且具有代表性。三是沒有緊扣任務,沒有以子思的身份進行回應。寫作時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站在子思的角度思考問題,語言風格也要符合人物身份。三、素材選擇“約之以禮” 素材1.程門立雪:楊時和游酢去拜見老師程頤,正遇上程頤坐著小睡。他們怕打擾程頤,就在門外等著。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個故事體現了楊時和游酢對老師的尊重,是 “約之以禮” 的典范。2.新加坡的文明禮儀教育:新加坡十分重視國民的文明禮儀教育,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多種方式,讓國民養成遵守禮儀的習慣。在新加坡,人們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文明禮貌,這使得整個國家環境整潔、社會和諧,展現了 “約之以禮” 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以德服人” 素材3.劉備三顧茅廬: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他的誠意和品德打動了諸葛亮,最終諸葛亮出山,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劉備以高尚的品德和真誠的態度贏得了人才,成就了一番事業,體現了 “以德服人” 的力量。4.曼德拉的寬容:曼德拉在長期的牢獄生涯中,沒有怨恨和報復,而是以寬容和善良對待曾經迫害他的人。出獄后,他致力于推動南非的種族和解,以高尚的品德贏得了南非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尊重。他的行為詮釋了 “以德服人” 的深刻內涵。“推己及人” 素材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故事:春秋時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這句話體現了推己及人的思想。在生活中,我們如果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很多矛盾和沖突都可以避免。比如,自己不喜歡被別人插隊,那么在排隊時就不要插隊。6.公交車上的讓座行為:在公交車上,年輕人看到老人、孕婦或身體不便的人,主動讓座。這是 “推己及人” 的體現,年輕人將心比心,想到自己如果處于對方的境地也希望得到幫助,所以主動讓座,傳遞溫暖。四、參考標題1.《儒家文化:照亮現實生活的明燈》:寫作要點:標題將儒家文化比作明燈,形象地突出其對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開頭以子思的身份回應同學的提問,表明儒家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主體部分分別從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三個方面論述儒家文化如何像明燈一樣照亮現實生活,通過列舉歷史典故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證。分析在現實中踐行儒家文化可能遇到的困難,并提出解決辦法。結尾鼓勵同學們用儒家文化照亮自己的生活之路。2.《踐行儒家文化,擁抱和諧生活》:寫作要點:標題強調踐行儒家文化與和諧生活的關系。開頭點明身份,針對同學的疑惑展開論述。主體部分闡述踐行 “約之以禮” 能讓生活秩序井然,踐行 “以德服人” 能改善人際關系,踐行 “推己及人” 能增進社會和諧,結合具體事例說明。探討在現代社會踐行儒家文化的方式和意義。結尾呼吁同學們積極踐行儒家文化,共同擁抱和諧生活。3.《以儒家之智,解現實之惑》:寫作要點:標題表明用儒家文化解決現實問題的觀點。開頭以子思身份切入,引出同學的問題,然后亮明觀點。主體部分從儒家文化的智慧出發,分析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等理念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如公共秩序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通過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進行闡述。結尾總結儒家文化對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性,鼓勵同學們運用儒家智慧應對生活挑戰。五、范文引路儒家文化:照亮現實生活的明燈親愛的同學:你好!很感謝你提出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在生活中,像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這些儒家文化的理念,乍一看,似乎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場景格格不入,就像你說的,在擠公交車這樣的情境中,它們好像 “派不上用場”。但實際上,儒家文化猶如一盞明燈,能夠照亮我們的現實生活,指引我們前行。“約之以禮”,是社會和諧有序的基石。禮,是一種行為規范,也是一種道德準則。它約束著我們的言行,讓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程門立雪的故事想必你并不陌生,楊時和游酢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在門外站立許久,直至積雪一尺多深。這種對師長的敬重,對禮儀的堅守,正是 “約之以禮” 的生動體現。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需要 “禮”。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不大聲喧嘩;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這些都是 “禮” 的表現。雖然在擠公交車時,可能會有人不遵守秩序,一味地爭搶,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秉持 “約之以禮” 的理念,自覺排隊,文明上車,那么不僅公交車上的秩序會變得井然,整個社會也會更加和諧美好。“以德服人”,是贏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關鍵。在歷史的長河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廣為流傳。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不辭辛勞,三次親自拜訪。他的誠意和品德,最終打動了諸葛亮,使其愿意為蜀漢政權效力。劉備以高尚的品德贏得了人才,也為自己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以德服人” 同樣重要。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在團隊合作中能夠以身作則,引領大家共同進步;在人際交往中能夠真誠待人,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競爭和沖突時,用道德和智慧去解決問題,往往比強硬的手段更有效。“推己及人”,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理解和包容的橋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文化中一句經典的話語。它告訴我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在公交車上,如果我們自己不愿意被別人擠來擠去,那么我們就不要去擠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那么我們也要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我們學會推己及人時,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感受,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讓社會充滿溫暖和關愛。當然,我們也要承認,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儒家文化就失去了價值,恰恰相反,這更需要我們堅定信念,從自身做起,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儒家文化。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的理念,那么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同學,讓我們一起以儒家文化為明燈,照亮我們的現實生活,在踐行儒家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子思作文點評:這篇以書信形式呈現的作文,以子思的身份對同學的疑問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回應,整體質量較高,在立意、結構、論證、語言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亮點立意精準,緊扣任務:文章開篇迅速切入同學的提問,明確表達儒家文化能照亮現實生活的觀點,立意精準且緊扣題目要求。全文圍繞這一核心觀點展開論述,始終以子思的身份與同學交流,回答了儒家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與作用,完成了題目所賦予的任務。結構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條理清晰。開頭表明觀點,引出下文;主體部分分別從 “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三個方面,結合歷史典故和現實生活場景,闡述儒家文化對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層次分明;結尾總結升華,呼吁同學一起踐行儒家文化,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論證充分,有理有據:運用豐富的論據進行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在論述 “約之以禮” 時,列舉 “程門立雪” 的典故,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公共秩序和人際交往中的體現;論述 “以德服人” 時,以劉備三顧茅廬為例,說明品德在贏得人才和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論述 “推己及人” 時,引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一經典話語,并結合公交車上的具體情境進行闡釋。這些論據恰當貼切,將抽象的儒家文化理念與具體的事例相結合,使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語言親切,富有感染力:采用書信體,語言親切自然,如面對面交流,符合子思與同學溝通的情境。表述中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如 “儒家文化猶如一盞明燈,能夠照亮我們的現實生活”,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時語句通順,用詞準確,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讀性。不足與建議深度拓展方面:雖然對每個儒家文化理念都有一定論述,但可以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使文章更具深度。例如,在論述 “約之以禮” 時,可以適當提及禮在儒家文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對塑造個人品德和社會秩序的深遠意義。現實問題剖析方面:文章雖提到踐行儒家文化會遇到困難挑戰,但僅一筆帶過,可更深入地分析這些困難挑戰產生的原因,如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快節奏生活等因素對人們踐行儒家文化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使文章更具現實針對性。結尾深化方面:結尾部分相對簡潔,可進一步深化主題。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強調在當代社會傳承和踐行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儒家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