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五代史伶官傳序》復習學案(學生版)復習目標實虛詞 讀與記 背與寫 主要內容 素材主題恨、盛、告、其 梳理、積累文言知識,總結規律 背誦并能默寫全文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史論,敘述后唐莊宗前期橫掃諸國、意氣揚揚,很快卻眾叛親離、死于亂箭之下的史實,借助前后對比,指出其滅國亡身實出于人事,印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對北宋王朝的統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章縱說盛衰之理,從-個細微的角度切入,以散體寫史論,文字平易曉暢,簡潔生動,感慨遙深。 逸豫亡身,學會自律/忌白滿,宜謙虛/重視細節一、挖空練習請解釋劃線的字,翻譯劃線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結合教材的注釋和課堂筆記,用紅筆進行訂正,不懂之處做出標志。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 )哉!原( )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 )三矢賜莊宗而(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 )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 )也。與( )爾三矢,爾其( )無忘乃( )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 )其矢,盛以( )錦囊,負而( )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 )其系( )燕父子以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 )本( )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 )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 )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豈獨伶人也哉?歸納并積累文言詞匯1、本(10年2考)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3)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4)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5)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尋《諫太宗十思疏》)2、抑(10年2考)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行》)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3、易(10年10考)(1)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齊桓晉文之事》)(2)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伶官傳序》)(3)賊易之,對飲酒,醉(《童區寄傳》)(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5)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恨(1)此三者,吾遺恨也/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歸去來兮辭》)(2)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蘇武傳》)(3)(2020·全國卷I)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節選自《宋史·蘇軾傳》)(4)(2019·全國卷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5)(2017·天津卷)位不進,亦不懷恨(6)(2016·天津卷)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6、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三、理解性默寫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一句“ , ”與孟子的名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2.《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在文章開頭用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論點:“ , , !”令人鮮明,催人謹醒。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連用兩個反問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而是都由人事決定。4.《伶官傳序》中作者引《尚書》中的句子是: , 。5.《伶官傳序》中作者“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6.《伶官傳序》中作者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于沉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 ,四、文句翻譯要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句式1、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五、素材運用話題一 儉以養德后唐莊宗李存勖起先勵精圖治,取得了一時之盛;但他在光盛之時,寵幸伶人,驕奢無度,最終身死國滅。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裁倒在太平享樂之中,如唐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歐陽修感嘆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樣栽倒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話題二 滿招損,謙得益憂勞不一定可以興國,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記任何時候都不能放縱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滿招損,謙得益。遙想李存勖當年,是何等的雄姿英發,自從在24歲襲得晉王之位,先后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這是何等的壯闊,甚至多“舉天下之豪杰”都“莫能與之爭”但是,他沒有繼續憂勞,反而覺得自滿。于是驕奢不檢寵愛伶人,導致最后被數十伶人圍困,中流矢而亡,可見死的是多么的凄慘。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們盡了全力去做,我們就能成功。另外,對于任何事物都不能過于沉迷,因為那樣會使我們變得困惑和愚鈍走過歷史的長廊,多少英雄因為過早的驕傲,最后劍在鞘卻不能快步拔出,孤軍深入,卻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圍攻;多少學士功成名就后棄書如草芥,官場奔波,戲場流連,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從此遭天下人唾罵。話題三 玩物喪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個個王朝如四季般不斷輪回,一幕幕悲劇如連續劇般不斷上演,讓人唏噓,讓人感嘆。商紂王寵愛妲已而亡國,周幽王寵愛褒姒而亡身,夫差寵愛西施而命歸西天,唐明皇李降基寵愛楊玉環而招來“安史之亂”,使大唐走向衰敗,最后滅亡,南唐后主李煜因沉迷詩畫美人而終失天下。這些亡國敗家之君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像開國皇帝那樣勤勤懇懸理家治國,而是像莊宗一樣“玩物”,最終使江山易主,國家改姓。深究其原因,莫不是“智勇多困于所溺”,莫不是逸豫而導致亡身。歷史,像一位老人時警醒著我們。五、能力提升材料一: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公曰:“請問富國奈何?”管子對曰:“力地而動于時,則國必富矣。”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公曰:“請問戰勝之器?”管子對曰:“選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數何如?”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公曰:“然則取之若何?”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則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數。”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對曰:“用貨,察圖。”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對曰:“以奇。”桓公問治民于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寡也?”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以罪則民多詐,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極仁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節選自《管子·小問》)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選自《論語·為政》)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質A信B極C仁D嚴E以F有G禮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文中標紅字)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時期政治家,受鮑叔牙舉薦而輔佐齊桓公,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B. 豪杰,指才能出眾的人,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舉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C. 攻取之數意為攻取敵人的策略,“數”與《六國論》“勝負之數”的“數”字含義相同。D. 澤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變更、改變”,與成語“堅貞不渝”中的“渝”含義相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桓公問如何治而不亂,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認為須明確責任而后安排官職;桓公又問如何富國,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種而順應農時。B. 桓公詢問戰勝敵人的武器,管仲認為需選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針對如何攻取敵人,管仲提出燒毀裝備、奪取糧食、攻占堅固城池之策。C. 桓公問怎樣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說出高價,不要在價錢上限定數目;問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說給予三倍的報酬,他們就會不遠千里而來。D. 桓公苦于民眾太少,管仲認為治國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罰恐嚇,靠暴力壓制,會使民眾多怨多詐,離去的人不愿返回。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而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則天下之士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擇性必修中冊《五代史伶官傳序》復習學案(教師版)復習目標實虛詞 讀與記 背與寫 主要內容 素材主題恨、盛、告、其 梳理、積累文言知識,總結規律 背誦并能默寫全文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史論,敘述后唐莊宗前期橫掃諸國、意氣揚揚,很快卻眾叛親離、死于亂箭之下的史實,借助前后對比,指出其滅國亡身實出于人事,印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對北宋王朝的統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章縱說盛衰之理,從-個細微的角度切入,以散體寫史論,文字平易曉暢,簡潔生動,感慨遙深。 逸豫亡身,學會自律/忌白滿,宜謙虛/重視細節一、挖空練習請解釋劃線的字,翻譯劃線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結合教材的注釋和課堂筆記,用紅筆進行訂正,不懂之處做出標志。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人的作為)哉!原(推其根本)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把)三矢賜莊宗而(表順承)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表轉折)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遺憾)也。與(給)爾三矢,爾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無忘乃(你的)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敬詞,用以替代某些動詞,表示恭敬、慎重)其矢,盛以(用)錦囊,負而(表修飾)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正)其系(縛)燕父子以組(絲帶,絲繩,這里指繩索),函(用匣子裝)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看),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安樂)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全,整個)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被)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極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無節制),豈獨伶人也哉?二、歸納并積累文言詞匯1、本(10年2考)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3)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4)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5)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尋《諫太宗十思疏》)答案:(1)動詞,探究,考察(2)形容詞,本來的,原來的。副詞,本來;原來。名詞,片版本;底本。5)名詞,草木的根。2、抑(10年2考)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行》)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答案:(1)形容詞,抑郁;低沉(2)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可譯為“可是”、“不過”(3)連詞,表示選擇,可譯為“或者”、“還是”3、易(10年10考)(1)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齊桓晉文之事》)(2)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伶官傳序》)(3)賊易之,對飲酒,醉(《童區寄傳》)(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5)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答案:(1)動詞,更換,交換(2)形容詞,容易,與“難”相對(3)動詞,輕視(4)形容詞,平坦(5)改變,更改。4、盛(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伶官傳序》(2)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4)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伶官傳序》)(5)官盛則近諛(《師說》(6)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7)風聲一何盛(《贈從弟》)(8)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子者哉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答案:(1)形容詞,興盛,旺盛,強盛 (2)動詞,裝形容詞,驕盛,旺盛(4)形容詞,強盛)(5)形容詞,顯赫:高貴(6)形容詞,充足,富足(7)形容詞,天,猛烈(8)形容詞,好,隆盛恨(1)此三者,吾遺恨也/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歸去來兮辭》)(2)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蘇武傳》)(3)(2020·全國卷I)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節選自《宋史·蘇軾傳》)(4)(2019·全國卷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5)(2017·天津卷)位不進,亦不懷恨(6)(2016·天津卷)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答案:(1)遺憾(2)遺憾(3)怨恨(4)遺憾,后悔(5)怨恨(6)遺憾,后悔區別: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助記小故事】劉蘭芝與焦仲卿相愛,為焦母所拆,別時真乃“生人作死別,恨(憤恨)恨那可論”,此恨(遺憾)綿綿亦無所釋.世人惜之也。6、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1)語氣副詞,應當,一定,表祈使語氣 (2)何其,表程度,多么(3) 代詞,他 (4) 語氣副詞,大概,表揣測語氣三、理解性默寫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一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與孟子的名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2.《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在文章開頭用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令人鮮明,催人謹醒。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連用兩個反問句“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而是都由人事決定。4.《伶官傳序》中作者引《尚書》中的句子是:滿招損,謙得益。5.《伶官傳序》中作者“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6.《伶官傳序》中作者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于沉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四、文句翻譯要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句式1、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難道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容易嗎 或者說考察他成功與失敗的跡象,都是由于人為吧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細微的事情上累積而成,有勇有謀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所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莊宗取得天下,與他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明白這道理了。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他)恭敬地取出箭來,用絲織的口袋裝著,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就把箭收藏到宗廟。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把報仇成功的消息告訴晉王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白然的道理。五、能力提升材料一: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公曰:“請問富國奈何?”管子對曰:“力地而動于時,則國必富矣。”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公曰:“請問戰勝之器?”管子對曰:“選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數何如?”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公曰:“然則取之若何?”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則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數。”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對曰:“用貨,察圖。”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對曰:“以奇。”桓公問治民于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寡也?”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以罪則民多詐,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極仁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節選自《管子·小問》)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選自《論語·為政》)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質A信B極C仁D嚴E以F有G禮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文中標紅字)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時期政治家,受鮑叔牙舉薦而輔佐齊桓公,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B. 豪杰,指才能出眾的人,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舉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C. 攻取之數意為攻取敵人的策略,“數”與《六國論》“勝負之數”的“數”字含義相同。D. 澤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變更、改變”,與成語“堅貞不渝”中的“渝”含義相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桓公問如何治而不亂,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認為須明確責任而后安排官職;桓公又問如何富國,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種而順應農時。B. 桓公詢問戰勝敵人的武器,管仲認為需選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針對如何攻取敵人,管仲提出燒毀裝備、奪取糧食、攻占堅固城池之策。C. 桓公問怎樣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說出高價,不要在價錢上限定數目;問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說給予三倍的報酬,他們就會不遠千里而來。D. 桓公苦于民眾太少,管仲認為治國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罰恐嚇,靠暴力壓制,會使民眾多怨多詐,離去的人不愿返回。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而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則天下之士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孔子“為政”強調“德”與“禮”,請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0. D H L 11. C 12. B13. (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義,使天下人獲利,怎么做才可以呢?(1)嘉獎并且以禮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騙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來了。14.①強調德,是因為施行仁政民眾就能減少怨恨;②強調禮,是因為禮會激發民眾贊美國君,同時還會使民眾自覺遵守規則且有差恥心。【解析】10. 句意: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質信極仁”“嚴以有禮”結構基本一致,各自斷開;“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斷開。故D H L處句讀。A.正確。B. 正確,都是“才能出眾的人”。句意:選取天下的才能出眾的人。/整個天下的才能出眾的人。C. 錯誤,含義不同,分別是“策略”和“天數、命運”。句意:攻取敵人的策略。/勝敗的命運。D. 正確,都“變更、改變”。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堅守節操,決不改變。故選C。12. B.“攻占堅固城池”錯,原文“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其中“則無固城矣”意思是“就沒有什么堅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夠攻占敵人的城池了,可見“攻占堅固城池”是結果,不是策略。 故選B。 13. (1)“廣仁大義”,大仁大義;“利”,使動用法,使……獲利;“奚為”,怎么做。(2)“假”,通“嘉”,贊美、表彰;“禮”,名詞作動詞,以禮相待;“厚”,形容詞作動詞,厚待。 14. 由材料一“不憂以德則民多怨”可知,強調德,是因為施行仁政民眾就能減少怨恨;由材料一“禮也者,民美之”和材料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知,強調禮,是因為禮會激發民眾贊美國君,同時還會使民眾自覺遵守規則且有差恥心。 【參考譯文】材料一:桓公問管仲說:“怎樣才能做到治而不亂,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說:“分清責任來安排官職,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了。”桓公說:“請問怎樣才能使國家富裕起來?”管仲回答說:“努力耕種土地而合于農時,就一定能使國家富裕了。”桓公又問說:“我想要施行大仁大義,使天下人獲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說:“懲罰暴國,禁止惡行,使覆亡之國復存,斬絕之嗣得續,并赦免無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義了。”桓公說:“請問關于勝敵的武器問題?”管仲回答說:“選取天下的才能出眾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請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勝敵的武器了。”桓公說:“攻取敵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說:“摧毀他們的設備,消散他們的積蓄,奪取他們的糧食,就沒有什么堅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說:“那么如何選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說:“嘉獎并且以禮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騙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來了。”桓公說:“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辦?”管仲回答說;“價值五的給六,價值九的給十,不可在價錢上限其定數。”桓公說:“招請良工巧匠怎么辦?”管仲回答說:“出三倍的工錢,他們就不遠千里而來。”桓公說:“我已經聽明白關于勝敵的武器和攻取敵人的策略了,請問出兵襲擊城邑時,舉措預知先后,不失地利,該怎么辦?”管仲回答說:“要花錢收買耳目,要了解敵國地圖。”桓公說:“怎樣才能保持野戰必勝呢?”管仲回答說:“運用奇兵。”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必須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罰恐嚇,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說:“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人民少,并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說:“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管仲問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材料二: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