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2025廣東地理主題三 地球的表層課時2 陸地和海洋思維導圖一階 基礎知識·自主學陸地和海洋大洋和大洲海陸變遷板塊運動海陸分布“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洲分界線“太大印北”七大洲四大洋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六大板塊板塊構造學說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海洋保護海陸變遷與板塊運動原因板塊運動方式火山、地震帶張裂、碰撞擠壓◎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知識梳理知識點1大洲和大洋(省卷6年4考)一、海陸分布(一)海陸比例:概括地說“①_____是海洋,②_____是陸地”。(二)分布特點1.分布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③________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2.地球上任意等分的兩個半球,海洋面積都④______陸地面積。七分三分東大于二、七大洲(一)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⑤______、非洲、北美洲、⑥_______、南極洲、⑦________、大洋洲(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七大洲分布圖亞洲南美洲歐洲(二)特征1.亞洲: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2.非洲:“熱帶大陸”“高原大陸”,世界黑種人分布最多的大洲。3.南美洲:最濕潤的大洲。4.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5.歐洲:平均海拔最低、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大洲。6.大洋洲:面積最小的大洲。七大洲分布圖(三)大洲分界線[2021.25,2020.32(1),2019.10]三、四大洋(一)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口訣:“太大印北”)。(二)特征(2024.6)1.太平洋:面積最大、深度最深、島嶼最多。2.大西洋:形狀略呈“S”形。3.印度洋:全部位于東半球,大部分地處熱帶。4.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面積最小、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三)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2022課標新增]: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利用海洋運輸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系。(四)海洋保護:加強海洋監測和管理,盡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共同保護好海洋環境,確保其可持續發展。[2022課標新增]◎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知識點2海陸變遷與板塊運動(省卷6年2考)一、海陸變遷(一)自然原因(主要原因)1.地殼運動:在喜馬拉雅山脈發現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海洋 陸地)。2.海平面的升降: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陸地 海洋)。(二)人類活動:荷蘭圍海造陸;香港填海造陸(海洋 陸地)。二、大陸漂移說(一)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二)內容:(三)證據:非洲西岸與①_________東岸的輪廓線相吻合,古老地層、動物等十分相似。南美洲三、板塊運動(一)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②_________;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③_________,多火山、地震。(二)運動方式1.碰撞擠壓:在陸地形成④________,在海底形成海溝。(2020.7)2.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穩定活躍山脈(三)火山、地震帶1.環太平洋地帶:位于⑤________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及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2.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及⑥________板塊的交界地帶。(2023.7)注:湘教稱作“亞歐板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點擊跳轉對應真題/習題太平洋非洲(四)地震災害應對措施:若條件允許應迅速撤離到安全的空曠地帶,若不能,則暫時躲在墻角處,保護好頭部;完善地震預警機制;采用質地較輕的建材作為建筑材料;定期舉行地震演習活動,提升應對地震的逃生能力;提高建筑抗震等級等。(2023.8)二階 練講重難·提能力重難點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省卷6年2考)(2024廣東清遠)某科研團隊觀測發現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在不斷升高。讀全球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1~2題。【海陸變遷主題】1. 該科研團隊觀測發現南阿爾卑斯山脈在不斷升高是由于( )A. 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B. 南極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C. 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D. 南極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A【解析】本題考查南阿爾卑斯山脈不斷升高的原因。讀圖可知,南阿爾卑斯山位于環太平洋地帶上,處在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地殼隆起形成山脈,且隨板塊的不斷運動逐漸升高。2. 科研團隊推測與南阿爾卑斯山脈成因相同的是 ( )①紅海 ②喜馬拉雅山③地中海 ④安第斯山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D【解析】本題考查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地理現象。結合所學可知,紅海因板塊張裂逐漸擴大,地中海因板塊碰撞擠壓不斷縮小,喜馬拉雅山和安第斯山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且不斷升高。學法指導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2023.7,2020.7)(1)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地震較多;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如:①日本、中國臺灣等地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發;②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地震較少;③印度尼西亞位于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2)板塊碰撞擠壓,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脈或使海洋面積縮小。如:①阿爾卑斯山脈: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②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所致。(3)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海洋。如:①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張裂,使紅海面積不斷擴大;②大西洋的形成也是板塊張裂所致。點擊返回知識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