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選擇題1.2021年10月,中國考古學會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表為入選該名單的38項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情況。“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表區域 東北 華北 西北 華東 華中 華南 西南遺址數 3 6 7 9 9 2 2依據上表,可以推知( )A.早期中華文明各自獨立發展 B.南方與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活躍C.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 D.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2.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灣遺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隨葬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等生產工具的有48座,隨葬石球、石鏃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隨葬石斧、石錛、石刀者僅8座,隨葬骨錐的有38座。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 )A.原始農業逐步發展 B.貧富分化日益加劇C.社會組織形式轉變 D.早期國家逐步形成3.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屬于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至今,該遺址陸續發掘出城墻、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管理者掌控的大型倉儲區等。據此可知,當時該文明區域( )A.已經掌握了夯土建城技術 B.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C.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 D.具有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4.根據古書所引《世本·作篇》記載,三皇五帝傳說時代的一些創造發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圖,倉頡作書,鯀作城郭,堯作宮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醫……這些又與現今的考古發明相參照。據此可以得出( )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文明社會略具雛形C.史書所載真實可靠 D.階級分化日趨明顯5.下表展示的是有關石器時代的考古信息。這反映了早期中國( )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 距今約9 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豬骨、酒類和絲類殘留物河南駐馬店西平謝老莊遺址 距今約9 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距今約4 000多年的天文觀象臺A.以農為本的文明特質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C.重視灌溉的先進觀念 D.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6.據文獻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史稱涂山之會;啟召集方國首領,祭祀上天眾神,“大饗諸侯于鈞臺”,史稱鈞臺之享。這種盟會( )A.體現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 D.標志“家天下”的形成7.農學上,統計不同作物顆粒重量的術語是“千粒重”。據統計,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為16~34克。下表所示為1999—2006年二里頭遺址中出土的糧食占比。據此可推測二里頭遺址( )項目 粟 稻 黍 合計粒數 11 059 5 687 1 542 18 288粒數占比 60.5% 31.1% 8.4% 100%A.稻米成為重要的糧食 B.具備早期國家初始形態C.存在來自南方的賦稅 D.出現較完善的社會分工8.商代青銅制造業發達,需要大量的銅(當時稱為“金”)。為了獲取南方的銅,商王武丁進行南征,“奮伐荊楚”,由楚入贛,開辟了一條“俘金”路線。據此推知,“俘金”路線的開辟( )A.開啟了多元一體文明歷程 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C.加速了商王朝統治的崩潰 D.旨在拓展商王朝統治疆域9.有學者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實行是極鄭重的,手續是極嚴格的。受封者不僅始封時要經過極嚴格的手續,而且新君繼位后,還要“再受命”“再冊封”,否則,這一世族和王室疏遠了,必然會沒落。該學者認為,西周的分封制( )A.孕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 B.加強了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C.擴大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域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基礎10.西周青銅器利鼎的銘文記載,九月丁亥日,王在般宮召見利,利站在殿中面向北,“王乎乍命內史冊令利”,冊命辭說“賜你禮服、車上的鑾鈴和旗幟”,利跪拜叩頭。此銘文( )A.證實了貴族生活的奢華 B.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局面C.記錄了西周的冊命儀式 D.揭示出內外服制度的作用11.周代青銅器銘文對于前代圣王的記載以夏禹為最多,如“天命禹土,墮山浚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獻資料中,也有不少關于禹的記載,其中的內容與周代銅器銘文有相似之處,如“纘禹之緒”“陟禹之跡”。這些史料信息( )A.折射出周人對周朝政治不滿 B.是研究石器時代的重要史料C.反映周人對夏禹功績的認可 D.意在強調殷商滅亡的必然性12.下列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可證明當時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 )A.衛盉:矩伯以“瑾璋”作價“八十朋”,與裘衛交換“十田”土地B.大克鼎:周王將野、渒、康、寒山等處土地“易(賜)”予膳夫克C.吳虎鼎:周王“取吳壷舊疆付吳虎”,即將原吳壷封土轉賜給吳虎D.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樣擁有土地13、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 )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14、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15、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 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16、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周王能干預諸侯國的內政,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17、距今約1.32萬年的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出土遺物1 000余件,火塘3處。這些遺物以動物骨骼為主,陶片、陶塑次之,還有少量石制品、蚌殼制品。其中陶片有穿孔痕跡,穿孔內壁較平整,蚌器上也見有規整的穿孔痕跡。該遺址的發現( )A.為研究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提供佐證B.表明當時制陶技術領先世界C.實證了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準確時間D.印證漁獵是食物的唯一來源18、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豐年和降雨的卜辭,但奇怪的是他們不是直接向他們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請求,而是托祖先轉達。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國家大事完全通過占卜來決定C.王權與神權相結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形成二、非選擇題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過去有人認為,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影響不大,然而近年來大量的發現說明并非如此。約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以環太湖地區為主。該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縣(今余杭區)良渚鎮發現。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00多處良渚遺址,遺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沒有隨葬品,大型墓葬則往往隨葬數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為中心的遺址群片區內,相繼發現良渚文化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墻、祭壇以及手工業生產中心。2009年以后,在這片區域清理出稻田遺跡,發現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圍上游的11條水壩,與先期發現的長堤遺址共同構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體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摘編自劉莉等《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1)據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點。(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良渚文化的發現在考古學上的價值。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中國國家、社會發展歷程以及族與國的融合狀況出發,根據血緣與政治、國家與宗族以及親疏與等級等方面進行考察,可以將中國歷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氏族社會、貴族社會、豪族社會、宗族社會,每兩個階段中間有過渡期。如下所述:時期 范圍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過渡期:堯舜禹時代)貴族社會 夏至春秋(過渡期:戰國)豪族社會 秦至唐(過渡期:五代十國)宗族(平民化)社會 宋至清結合材料和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一時期并加以論述。(說明:可以贊成、否定材料觀點或提出新觀點,并加以論述)參考答案1.解析:D 據表格信息可知,在38項石器時代遺址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故選D項。早期中華文明在各自獨立發展的基礎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域聯系,排除A項;受到生產力水平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早期中華文明的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并不密切,排除B項;早期中華文明的分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排除C項。2.解析:C 據題干可知,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產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為生活工具,說明男性在生產勞動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當時已經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故選C項。隨葬品中的生產工具不能體現農業的進步,無法說明原始農業逐步發展,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男女隨葬中工具類型的不同,無法體現貧富分化加劇,排除B項;材料中未體現公共權力出現,排除D項。3.解析:D 據材料“該遺址陸續發掘出城墻、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管理者掌控的大型倉儲區等”可知,陶寺遺址存在大規模建筑多處,說明當時該文明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各種建筑,沒有涉及這些建筑采用了夯土技術,排除A項;陶寺遺址為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水平并沒有大幅度提升,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并沒有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排除C項。4.解析:B 據材料“史皇作圖,倉頡作書,鯀作城郭,堯作宮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可知,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存在文字、城郭以及宮室等,這些都是文明出現的標志,說明文明社會略具雛形,故選B項。5.解析:A 據表格可知,遺址多為農業活動殘留物或者為農業生產而建的汲水器或天文臺,因此,說明農業對于中國古代尤為重要,故選A項。三大遺址中的考古信息無法體現敬天保民思想,排除B項;只有河南駐馬店遺址的汲水器能體現灌溉,排除C項;三大遺址各有不同,體現了多元,但遺址中未能看出各地的聯系,無法體現“一體”,排除D項。6.解析:C 據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的統治者禹和啟都曾召集諸侯會盟,說明奴隸制國家建立后,仍有召開方國、部落首領大會的習慣,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并非禹和啟利用神權維護其統治,排除A項;夏朝時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B項;“家天下”形成的標志是禹將最高統治權傳給兒子啟,排除D項。7.解析:A 稻米原產自我國南方地區,二里頭遺址位于中原地區,由此可知原始社會時期南北方存在交流,南方的稻傳播到中原地區,中原地區逐漸種植稻,結合遺址出土的稻重量最大,可推測稻米成為二里頭遺址的重要糧食,A項正確。8.解析:B 由材料“獲取南方的銅”“商王武丁”“南征”“奮伐荊楚”“由楚入贛”等和所學知識可知,因發達的青銅制造業需要大量銅,商王武丁(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開辟出一條“俘金”路線,該路線的開辟有利于將北方文化傳播到南方,同時也會將南方文化傳播到北方,從而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故選B項。9.解析:B 根據“西周分封制的實行是極鄭重的,手續是極嚴格的。受封者不僅始封時要經過極嚴格的手續,而且新君繼位后……”可得出,西周的分封程序嚴格,有利于加強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故選B項。10.解析:C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君王分封諸侯,材料中銘文記載了周天子冊命利的情況,故選C項。材料不能反映貴族生活奢華,排除A項;周王室衰微的局面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而材料的時間是西周,排除B項;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排除D項。11.解析:C 通過材料可知,周人對夏禹進行稱頌,反映了周人對夏禹功績的認可,故選C項。對禹的認可,不能直接與對當代的不滿畫等號,A項不符合邏輯,排除;夏朝不屬于石器時代,排除B項;材料是對夏禹的認可,與商無關,排除D項。12.解析:A “矩伯以‘瑾璋’作價‘八十朋’,與裘衛交換‘十田’土地”的意思是矩伯向裘衛要了一件“瑾璋”(玉器)價值貝80朋,議定由矩以“十田”抵給,衛盉銘文表明當時的土地可以通過充當商品等價的“貝”的數量來衡量價值,衛盉也稱之為中國第一部土地交易地契,故選A項。周王把土地賜予膳夫克和將原吳壷封土轉賜給吳虎,說明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B、C兩項;周王命盂像先王一樣擁有土地,盂對土地只有使用權,不得轉讓與買賣,排除D項。13、解析: 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生產力發展,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產品,促進了私有財產的出現,C項中單人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隨葬品應屬于個人或某個家庭所有,這是私有財產出現最有力的證據,故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大量使用陶器,且由A項不能看出該遺址出土的陶器是否屬于個人財產,故A項錯誤;由B項看不出該墓中人物之間的關系,無法說明這些隨葬品屬于私有財產,B項錯誤;陶器上繪制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是當時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反映,與私有財產出現沒有必然的聯系,D項錯誤。14、解析: C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與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生產力繼續發展,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出現并加劇,這促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故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已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而非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故A項錯誤;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產生原始農業,故B項錯誤;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了,原始社會主要是結繩記事等,故D項錯誤。15、解析: B 城頭山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展高度,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且“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 000年,雖屬于新石器時代,且已經出現農業,但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仍然比較低,尚未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排除C項;良渚文化(距今約5 000年)等考古發現表明,當時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排除D項。16、解析: D 西周時,分封制規定,諸侯王在封國內享有軍政大權,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人掌管諸侯國的軍事,反映了周王對諸侯國內政的干預,D項正確。定期朝覲周王、向周王繳納貢賦屬于諸侯的義務,要求諸侯盡義務不屬于對諸侯權力的侵奪和對諸侯國內政的干預,排除A、C兩項;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承認諸侯國君有營建都城的權利,給予幫助算不上侵犯諸侯王的權力和干預諸侯國內政,排除B項。17、解析: A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這一遺址內有蚌殼制品,這是舊石器時代的特征,同時這一遺址內的陶片上還有規整的穿孔痕跡,這又是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所以這一遺址為研究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提供佐證,故選A項。18、解析: 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人已經意識到祖先有靈,會關照子孫,因此托祖先轉達對“帝”的請求,體現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形成,故選D項。19.答案:(1)分布于長江流域,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體現嚴格的社會等級;規模大,數量多;內涵豐富;影響深遠。(2)良渚文化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發現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改變了對中華文明的原有認識;為研究我國古代原始社會后期的農業、手工業、城市建筑以及社會狀況等提供了重要史料。20.答案:示例一選擇時期:貴族社會。論述:夏至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貴族社會時期。政治上實行貴族政治,國家政權掌握在各級貴族手中,主要官職由貴族世襲。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標志著奴隸制國家貴族政治的成熟。土地被分封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劃分明確了統治階層內部的尊卑秩序以及權力和財產的繼承規則,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與血緣關系、國家與宗族組織密切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經濟上實行井田制,國王將土地分封給宗親、貴族以及有功之臣,讓他們去耕種。文化上“學在官府”,貴族壟斷學術和教育。家國一體的貴族政治、貴族土地所有制、“學在官府”等構成了夏至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基本特征。示例二選擇時期:貴族社會。論述:夏商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貴族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家國同構的政治局面。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管理,宗族在政治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西周實行分封制,將血緣親疏轉化為政治等級;同時重視政治婚姻,與異姓諸侯結成婚姻關系,政治與血緣完成融合。分封制、宗法制、姻親制使周王朝將整個天下納入同一親屬體系中,形成了家國同構的貴族社會。但戰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發展,傳統貴族社會遭到了破壞,逐漸向豪族社會轉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