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4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科學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 知識點(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4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科學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 知識點(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新版浙教版初中科學 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知識點
第1節 機械運動
一、參照物
1.機械運動: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例如太陽公轉的八大行星,繞地球公轉的月亮籃球場場中投出的籃球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在做機械運動。(提醒:機械運動主要強調宏觀位置發生變化,所以花朵綻放,心臟跳動,聞到花香都不屬于機械運動。)
2.運動是絕對的。描述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或靜止是相對參照物體而而言的,因此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都是相對的。
3.參照物:
(1)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要先選擇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相對于這個參照物如果物體位置發生了變化,就說它是運動的,如果沒有變化,就是它是靜止的。
(2)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定參照物。參照物可以根據選擇需要來選擇,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對同一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也會不同。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教學樓樹木等都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些物體是運動的。
(3)舉例:①飛機在空中加油時要求受油機和加油機保持相對靜止。②我國兩個航天器(例如神舟8號與天宮1號對接)相互對接時要保持相對靜止。③在風洞中高速氣流掠過靜止的飛行器在飛行器在空中高速運動時的效果相同。
二、運動的描述
1.描述物體運動有不同的方式。物體從一個位置運動的另一個位置,總要經過一定的路線,根據物體運動路線的形狀,可以將物體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例如:百米賽跑的運動員做的是直線運動過山車上的乘客做得是曲線運動。
2.分類是給予研究對象的某種特征,將它們區分為不同類別的方法,例如我們可以根據植物是否有種子分為種子植物和無種子植物;按物體運中路線的形狀,把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分類必須提出分類標準再按照標準區分歸類。分類因突出事物的特征是物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清晰。
3.比較快慢的兩種方式:
①在相同時間內,比較物體通過的路程,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快。
②比較物體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所用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
4.速度
(1)科學上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常采用時間相同比較路程的方法。
(2)定義:物體的運動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大小叫作速度。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3)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v表示速度,則速度公式可表示為:。
(4)單位:國際單位制m/s 常用單位km/h (1m/s=3.6km/h)
(5) 1m/s的物理意義:物體運動的時間為1s,物體運動的距離為1m。
三、速度的測量
1.圖中上方的車輛做勻速直線運動,下車做變速(加速)直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我們把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
3.人走路的速度為5km/h,騎自行車的速度為15km/h,高鐵行駛時的速度為300km/h,光在真空中傳播3×105km/h,3×108m/s 。
4.運動圖像問題
a b c d
(a.b勻速直線運動 c靜止 d加速運動 )
a.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其中,v不變,s與t成正比。但不能說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因為v與s.t都無關。)
b.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v不隨時間變化)
c.靜止時s-t圖像(s不隨時間變化)
四、速度的應用
1.已知路程.時間求速度,用公式___v=s/t____。
2.已知路程.速度求時間,用公式t=s/v_ ___。
3.已知速度.時間求路程,用公式___s=vt_____。
4.運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注意事項:
(1)對于變速運動,要注意速度與路程.時間的對應關系。不能將甲段求出的速度運 用到乙段上去求乙段的路程或時間,即三者必須是對應于同一物體的同一運動過程。
(2)注意解題步驟:①仔細審題,弄清各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必要時可以畫出草圖幫助分析;②選擇合適的參照物;③要統一各量的單位;④運用公式或建立方程來求解。
5.例題:為了交通安全,城市中許多馬路都畫有斑馬線,在斑馬線的兩側裝有紅綠燈。某人過斑馬線前看到綠燈亮的時間還剩 6s,斑馬線區域的馬路寬度為15m,如果他步行的速度為2m/s,那么在綠燈熄滅前他能否穿過斑馬線區域?
解:根據題意,由速度公式,可得s=vt。
s=vt=2m / s ×6s=12m。
因為 s 小于 15m,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答: 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問:還有其他哪兩種方法也可以判斷?
方法一:根據題意,此人在6s內通過15m的路程需要的速度:
v=S/t=15m/6s=2.5m/s
因為v大于2m/s,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方法二:根據題意,此人以2m/s內通過15m的路程需要的時間:
t=s/v=15m/2m/s=7.5s因為t大于6s,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五、運動與能
1.能的存在形式: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能也有多種形式。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能的形式:
(1)機械能: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機械能。如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流動的水.飛翔的鳥都具有機械能。
(2)化學能:儲存在食物中的能以及汽油.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
(3)電能:電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能。各種發電站能夠提供大量的電能,各種電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提醒:化學電池,蓄電池內儲存的時化學能,使用時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4)電磁能: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電磁輻射(電磁波),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紅外線(常運用于遙控).紫外線(可用于驗鈔).微波(可用于微微波爐)和X射線(可用于X光拍片)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
(5)太陽能:太陽是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周圍輻射著能量,為地球提供光和熱,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能,簡稱為太陽能。
(6)內能(熱能):所有物體都具有內能,也稱為熱能。 我們知道運動是絕對的,不僅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且所有物體內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運動著。這些微粒的運動使物體本身具有能量,這種能量稱為物體的內能(熱能)。物體的內能一定條件還可能發生轉移或轉化,這時被釋放或吸收的內能又稱為熱量。如,食物吸收熱里變熟了.人體吸收熱量變暖和了等。
(7)核能(原子能):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稱為核能,原子核發生裂變或聚變時,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稱為核能;核電站利用核裂變產生的能量來發電;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強烈的破壞作用;核泄漏時,核輻射對周圍的生物有嚴重的損害。
第2節 地球的轉動
一、地球繞地軸自轉
1.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成為地球自轉。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自轉周期約為一天(24小時)。2.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①太陽(或月球)的東升西落;②晝夜更替現象;③ 時差。
3.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瞬間,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陽,向陽的半球為晝半球,背陽的為夜半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4.在北極點上空和南極點上空看地球自轉。
(1)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順時針。
(2)晝夜交替的原因:
A.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使地球有了晝夜之分。
B.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轉動,晝夜就不斷更替。
(3)晝夜交替的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約24h(即1d)。
(4)晨昏線(圈):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作晨昏線(圈)。晨線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如圖中ABC;昏線線是太陽落下的地方,如圖中的ADC,晨昏線不一定與經線重合。
5.地方時:由于地球的自轉,偏東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產生了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間早,偏西的地方時間晚。
6.時區和北京時間:北京處于世界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
二、地球繞太陽公轉
1.單位面積接受的太陽輻射:因為太陽光入射角不同,所以地球表面單位面積接受的太陽輻射量也不同,同一數太陽光斜射到地面的面積比直射(垂直入射)大,所以相同地表面積上所接受太陽輻射量比直射少。
2.地球的公轉。
(1)概念:地球沿近似圓形的軌道不停地繞著太陽轉動的運動。
(2)地球公轉姿勢: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北極始終指向 北極星 附近。地軸與地球的公轉軌道面(黃道面)的夾角為66.5°。
(3)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4)地球公轉周期:約365d, 即通常所說的一年。
(5)地球公轉軌跡:接近正圓的橢圓。
(6)地球公轉的效應:桿影季節變化;四季更替;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晝夜長短變化。
(7)地球公轉示意圖。
3.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1)定義:有的地方正午會受到太陽光 垂直照射 ,簡稱直射。地表接受太陽光垂直 照射的點叫作太陽直射點。
(2)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
①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②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緯23.5°);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南緯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
③春分日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至23.5°N時,為夏至日;再南移到赤道時,為秋分日;繼續向南移至南回歸線時,為冬至日;之后向北移至赤道時,為次年的春分日。
④太陽直射點的最北界線是北回歸線,最南界線是南回歸線;每年太陽直射點總在 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兩次。
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1.太陽高度。
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叫作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越大,地 表單位面積上接收的太陽光熱越多。
2 .太陽高度的特點:
(1)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是不斷變化的。日出與日落時太陽高度最小,正午時太陽高度最大。太陽高度的這個變化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2)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中,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3)在同一時間內,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4)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夏季正午太陽高度大,冬季正午太陽高度小。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正午太陽高度的這個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3. 正午太陽高度與緯度分布規律:
(1)太陽直射點上是太陽高度最大的地方(90°)。
(2)在春分日與秋分日,正午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到兩極最小(0°)。
(3)在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向南北兩側遞減 。
(4)在冬至日,正午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向南北兩側遞減 。
(5)浙江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北緯30°附近),所以浙江各地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大(但<90°),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4 .桿影變化規律:
(1)桿影的長度在一天中先變短后變長,發生這樣的變化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
(2)同一地點的正午桿影長度在一年中隨季節發生變化,發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發生移動所致。
(3)桿影的方向與太陽所在方位相反,桿影的長短跟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桿影越長。
5.探索可知,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運動軌跡并不相同。例如,在北回歸線上觀察,春分、秋分時太陽由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時,太陽由東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冬至時,太陽由東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如圖4.2-14所示。
四、以及晝夜長短變化
1.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轉 。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相反)示意圖。
(1)在同一地點,晝夜長短隨季節變化(時間變化):
節氣 太陽直射點位置 北半球晝夜長短 北極點晝夜情況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以北出現極夜
春分、秋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2)在同一時間,晝夜長短隨緯度變化(空間變化):
① 北半球的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A.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B.北極出現極晝現象。C.越往北(緯度越高),白晝越 長 ,晝夜時間差越。
② 北半球的秋分日 → 冬至日 → 次年春分日:A. 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長于晝。B.北極出現極夜現象。C.越往北(緯度越高),白晝越 短 ,晝夜時間差越 長 。
(3)以北緯30°左右的浙江為例,夏天天亮時間大約為5點,冬天天亮時間大約是6 點半,兩者時間不同。這是由于地球的公轉,使陽光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造成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本地區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月份是6月,白晝最短的月份是12月。
3.極晝現象:太陽整日不落;極夜現象:太陽整日不出。去南極考察的最佳時間為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之間,因為北半球處于冬半年時,南半球處于夏半年。
4. 晝夜長短判斷方法:當某地所在緯度的緯線處于晝半球的部分比處于夜半球部分長時該地就晝長夜短。反之就晝短夜長。若等長,則晝與夜等長。
五、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1.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地球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直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
2.一年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3.二十四節氣歌
第3節 日地月的相對運動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2. 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也叫光的直射。
3.光線: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線叫作光線。
4.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c=3×108m/s。
5.光直線傳播的應用:
(1)打靶的三點一線(瞄準點、準星和缺口三者重合時)。
(2)小孔成像。
①物距:物體到小孔的距離,叫作物距。
②像距:像到小孔的距離或者光屏到小孔的距離,叫作像距。
③像距與物距對像大小的影響:當物距>像距,像縮小;當物距=像距,像等大;當物距<像距,像放大。
④ 當孔較小時,形成的像是物體的像;當孔較大時,形成的像是孔的形狀。
⑤小孔成像形成的是左右相反、上下顛倒的像。
二、月球的運動
1.月球也繞著自身的軸自轉并繞著地球公轉。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公轉有關。
2.因為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3.月球在自轉的同時,繞著地球公轉,地球上的人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面。如果月球不發生自轉,我們就可以在同一個月內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
三、日食和月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日食形成原因時由于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月球就擋住了太陽光形成月影,從地球上月影所在區域看太陽,太陽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日食發生時間是每月農歷初一。但不是每個月初一都會發生日食,但發生日食時一定是農歷初一。
2.日食的類型:日偏食.日環食.日全食。
3.月食:有時候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稱為月食。月食的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繞著太陽運轉過程中,由于光是直線傳播的,在背對太陽的方向會產生條地球的影子,當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時,就產生月食現象。
由于地球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發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銅色。
4.月食的類型分為月全食和月偏食。
5.月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十五.十六,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反之,發生月食時一定為農歷十五.十六。
6.提醒:(1)日食可以證明月球是圓的;月食可以證明地球是圓的。(2)記憶方法:日食從右手邊發生,月食從左手邊開始發生。(3)日食發生時,月居中。月食發生時,地居中。
第4節 地球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一、板塊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物理學家魏格納發現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是吻合的。所以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講說大陸是移動的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都連成一片(稱為泛大陸)之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
2.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①北美洲.非洲和歐洲在地層和巖石結構上遙相呼應。②大西洋兩岸的蛇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石層中均有發現。海牛鴕鳥都不會游泳,也不會飛翔,但是分割兩個大陸。但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學說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解釋,不被接受。
3.赫斯和笛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進行研究時,發現遠離大洋終極的海底巖石年齡越老,因此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該學說認為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球裂縫,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
4.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相互碰撞和張裂。
5.六大板塊:巖石圈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
6.常考:①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②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③地中海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
④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⑤臺灣(或日本)為什么地震頻發: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⑥四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四川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7.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地球內部結構圖。
二、火山和地震
1.由于地球板塊不斷地相互碰撞和張裂,產生了火山活動和地震。
2.火山的組成: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3.火山噴發物: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液態(熔巖流).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
4.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區是基本重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分布: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5.地震結構分為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是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
6.為什么火山口附近明明比較危險,但還是會發展出大量的人口和城市?火山噴發時產生的火山塵埃,經過分化后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農業生產,火山口等,可以成為很好的旅游景點,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和巖漿中含有各種礦造,可以開發利用火山活動地區多溫泉,有很多地的資源可以進行利用和以火山活動的地方附近往往有人口較多或者有城市分布。
7.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多達500萬次,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只有各種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探測到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8.抗震技術相比于普通的基礎固定樓房多了一層基礎隔離支架。
9.地震發生時會伴隨著地震波。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傳播速度更快,橫波速度傳播速度相對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縱波會先橫波抵達相應的地點。所以當地震發生時,未固定的物品會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新版浙教版初中科學 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知識點
第1節 機械運動
一、參照物
1.機械運動: 叫做 。例如太陽公轉的八大行星,繞地球公轉的月亮籃球場場中投出的籃球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在做機械運動。(提醒:機械運動主要強調宏觀位置發生變化,所以花朵綻放,心臟跳動,聞到花香都不屬于機械運動。)
2.運動是絕對的。描述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或靜止是相對參照物體而而言的,因此 。
3.參照物:
(1)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要先選擇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 。
(2)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定參照物。參照物可以根據選擇需要來選擇,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對同一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也會不同。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教學樓樹木等都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些物體是運動的。
(3)舉例:①飛機在空中加油時要求受油機和加油機保持 。②我國兩個航天器(例如神舟8號與天宮1號對接)相互對接時要保持 。③在風洞中高速氣流掠過靜止的飛行器在飛行器在空中高速運動時的效果相同。
二、運動的描述
1.描述物體運動有不同的方式。物體從一個位置運動的另一個位置,總要經過一定的路線,根據 ,可以將物體運動分為 和 。例如:百米賽跑的運動員做的是直線運動過山車上的乘客做得是曲線運動。
2. 是給予研究對象的某種特征,將它們區分為不同類別的方法,例如我們可以根據植物是否有種子分為種子植物和無種子植物;按物體運中路線的形狀,把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分類必須提出 再按照標準區分歸類。分類因突出事物的特征是物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清晰。
3.比較快慢的兩種方式:
①在相同 內,比較物體通過的路程,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快。
②比較物體通過相同 所用的時間,所用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
4.速度
(1)科學上比較 ,常采用時間相同比較路程的方法。
(2)定義: 。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3)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v表示速度,則速度公式可表示為:。
(4)單位:國際單位制m/s 常用單位km/h ( )
(5) 1m/s的物理意義:
三、速度的測量
1.圖中上方的車輛做勻速直線運動,下車做變速(加速)直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我們把物體沿 且 不變的運動叫做 直線運動;如果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
3.人走路的速度為5km/h,騎自行車的速度為15km/h,高鐵行駛時的速度為300km/h,光在真空中傳播 km/h, m/s 。
4.運動圖像問題
a b c d
(a.b勻速直線運動 c靜止 d加速運動 )
a.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 的傾斜直線。(其中,v不變,s與t成正比。但不能說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因為v與s.t都無關。)
b.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是一條 于時間軸的直線。(v不隨時間變化)
c.靜止時s-t圖像(s不隨時間變化)
四、速度的應用
1.已知路程.時間求速度,用公式 。
2.已知路程.速度求時間,用公式 。
3.已知速度.時間求路程,用公式 。
4.運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注意事項:
(1)對于變速運動,要注意速度與路程.時間的對應關系。不能將甲段求出的速度運 用到乙段上去求乙段的路程或時間,即三者必須是對應于同一物體的同一運動過程。
(2)注意解題步驟:①仔細審題,弄清各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必要時可以畫出草圖幫助分析;②選擇合適的參照物;③要統一各量的單位;④運用公式或建立方程來求解。
5.例題:為了交通安全,城市中許多馬路都畫有斑馬線,在斑馬線的兩側裝有紅綠燈。某人過斑馬線前看到綠燈亮的時間還剩 6s,斑馬線區域的馬路寬度為15m,如果他步行的速度為2m/s,那么在綠燈熄滅前他能否穿過斑馬線區域?
解:根據題意,由速度公式,可得s=vt。
因為 s 小于 15m,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答: 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問:還有其他哪兩種方法也可以判斷?
方法一:根據題意,此人在6s內通過15m的路程需要的速度:
v=S/t=15m/6s=2.5m/s
因為v大于2m/s,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方法二:根據題意,此人以2m/s內通過15m的路程需要的時間:
t=s/v=15m/2m/s=7.5s因為t大于6s,所以,在綠燈熄滅前他不能穿過斑馬線區域。
五、運動與能
1.能的存在形式: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能也有多種形式。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能的形式:
(1) :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具有 。如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流動的水.飛翔的鳥都具有機械能。
(2) :儲存在 中的能以及 .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
(3) :電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能。各種發電站能夠提供大量的電能,各種電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提醒:化學電池,蓄電池內儲存的時 ,使用時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4) :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 (電磁波),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 (紅橙黃綠藍靛紫). (常運用于遙控). (可用于驗鈔). (可用于微微波爐)和 (可用于X光拍片)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
(5) :太陽是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周圍輻射著能量,為地球提供光和熱,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稱為 ,簡稱為太陽能。
(6) :所有物體都具有內能,也稱為熱能。 我們知道運動是絕對的,不僅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且所有物體內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運動著。這些微粒的運動使物體本身具有能量,這種能量稱為物體的 (熱能)。物體的內能一定條件還可能發生轉移或轉化,這時被釋放或吸收的內能又稱為熱量。如,食物吸收熱里變熟了.人體吸收熱量變暖和了等。
(7) :從 ,原子核發生裂變或聚變時,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稱為核能;核電站利用核裂變產生的能量來發電;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強烈的破壞作用;核泄漏時,核輻射對周圍的生物有嚴重的損害。
第2節 地球的轉動
一、地球繞地軸自轉
1.地球自轉是地球繞 的旋轉運動成為地球自轉。自轉方向為 ,自轉周期約為一天(24小時)。2.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① ;② ;③ 。
3.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自身 . 的球體。在同一瞬間,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陽,向陽的半球為 ,背陽的為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產生了晝夜 現象。
4.在北極點上空和南極點上空看地球自轉。
(1)從 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針;從 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針。
(2)晝夜交替的原因:
A.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使地球有了晝夜之分。
B. 地球繞著 不停地轉動,晝夜就不斷更替。
(3)晝夜交替的周期:與地球 周期相同,約 h(即 d)。
(4)晨昏線(圈):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作晨昏線(圈)。 線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如圖中 ; 線線是太陽落下的地方,如圖中的 ,晨昏線 與經線重合。
5. :由于地球的自轉,偏東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產生了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間早,偏西的地方時間晚。
6.時區和北京時間:北京處于世界時區劃分中的 ,同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整整相差 小時。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 ”。
二、地球繞太陽公轉
1. :因為太陽光 不同,所以地球表面單位面積接受的太陽 也不同,同一數太陽光 到地面的面積比 ( )大,所以相同地表面積上所接受太陽輻射量比直射少。
2.地球的公轉。
(1)概念:地球沿近似圓形的軌道不停地繞著太陽轉動的運動。
(2)地球公轉姿勢: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北極始終指向 附近。地軸與地球的公轉軌道面(黃道面)的夾角為 °。
(3)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4)地球公轉周期:約365d, 即通常所說的一年。
(5)地球公轉軌跡:接近正圓的橢圓。
(6)地球公轉的效應: 。
(7)地球公轉示意圖。
3.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1)定義:有的地方正午會受到太陽光 ,簡稱直射。地表接受太陽光垂直 照射的點叫作太陽直射點。
(2)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
①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②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緯23.5°);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南緯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
③春分日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至23.5°N時,為 日;再南移到赤道時,為 日;繼續向南移至南回歸線時,為冬至日;之后向北移至赤道時,為次年的春分日。
④太陽直射點的最北界線是 ,最南界線是 ;每年太陽直射點總在 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兩次。
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1.太陽高度。
太陽光線與地面的 ,叫作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越大,地 表單位面積上接收的太陽光熱越多。
2 .太陽高度的特點:
(1)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是不斷變化的。日出與日落時太陽高度最小,正午時太陽高度最大。太陽高度的這個變化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2)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中,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最大,稱為 。
(3)在同一時間內,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緯度越 ,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4)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 季正午太陽高度大, 季正午太陽高度小。 日最大, 日最小。正午太陽高度的這個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3. 正午太陽高度與緯度分布規律:
(1)太陽直射點上是太陽高度最大的地方( °)。
(2)在春分日與秋分日,正午太陽直射 ,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 ,到兩極最小(0°)。
(3)在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 , 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向南北兩側遞減 。
(4)在冬至日,正午太陽直射 , 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向南北兩側遞減 。
(5)浙江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北緯30°附近),所以浙江各地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大(但<90°),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4 .桿影變化規律:
(1)桿影的長度在一天中先變 后變 ,發生這樣的變化是由于 產生的。
(2)同一地點的正午桿影長度在一年中隨 發生變化,發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導致 發生移動所致。
(3)桿影的方向與太陽所在方位 ,桿影的長短跟 有關,太陽高度越大,桿影 。
5.探索可知,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運動軌跡并不相同。例如,在北回歸線上觀察,春分、秋分時太陽由 方升起, 方落下;夏至時,太陽由 方向升起, 方向落下;冬至時,太陽由 方向升起, 方向落下,如圖4.2-14所示。
四、以及晝夜長短變化
1.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地球的 。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相反)示意圖。
(1)在同一地點,晝夜長短隨季節變化(時間變化):
節氣 太陽直射點位置 北半球晝夜長短 北極點晝夜情況
夏至
冬至
春分、秋分
(2)在同一時間,晝夜長短隨緯度變化(空間變化):
① 北半球的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A.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B.北極出現極晝現象。C.越往北(緯度越高),白晝越 ,晝夜時間差越。
② 北半球的秋分日 → 冬至日 → 次年春分日:A. 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長于晝。B.北極出現極夜現象。C.越往北(緯度越高),白晝越 ,晝夜時間差越 。
(3)以北緯30°左右的浙江為例,夏天天亮時間大約為5點,冬天天亮時間大約是6 點半,兩者時間不同。這是由于地球的公轉,使陽光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造成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本地區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月份是6月,白晝最短的月份是12月。
3. 現象:太陽整日不落; 現象:太陽整日不出。去 考察的最佳時間為 至次年 之間,因為北半球處于冬半年時,南半球處于夏半年。
4. 晝夜長短判斷方法:當某地所在緯度的緯線處于晝半球的部分比處于夜半球部分長時該地就晝長夜短。反之就晝短夜長。若等長,則晝與夜等長。
五、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1.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地球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直射赤道)出發,每前進 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
2.一年分為 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3.二十四節氣歌
第3節 日地月的相對運動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的傳播不需要 。
2. 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 傳播的,也叫光的直射。
3.光線: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常用一條帶 的 示光的傳播 和 ,這樣的線叫作光線。
4.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c=3×108m/s。
5.光直線傳播的應用:
(1)打靶的三點一線(瞄準點、準星和缺口三者重合時)。
(2)小孔成像。
①物距:物體到小孔的距離,叫作物距。
②像距:像到小孔的距離或者光屏到小孔的距離,叫作像距。
③像距與物距對像大小的影響:當物距 像距,像 ;當物距 像距,像 大;當物距 像距,像 大。
④ 當孔較小時,形成的像是物體的像;當孔較大時,形成的像是孔的形狀。
⑤小孔成像形成的是左右相反、上下顛倒的像。
二、月球的運動
1.月球也繞著自身的軸自轉并繞著地球公轉。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公轉有關。
2.因為月球的 和 周期相同,因此月球總是以 朝向地球。
3.月球在自轉的同時,繞著地球公轉,地球上的人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面。如果月球不發生自轉,我們就可以在同一個月內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
三、日食和月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日食形成原因時由于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 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 時,由于光是 的,月球就擋住了太陽光形成月影,從地球上月影所在區域看太陽,太陽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日食發生時間是每月 。但不是每個月初一都會發生日食,但發生日食時一定是農歷初一。
2.日食的類型: 。
3.月食:有時候 的現象稱為月食。月食的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繞著太陽運轉過程中,由于光是直線傳播的,在背對太陽的方向會產生條地球的影子,當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時,就產生月食現象。
由于地球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發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 。
4.月食的類型分為 和 。
5.月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 ,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反之,發生月食時一定為農歷十五.十六。
6.提醒:(1)日食可以證明 是圓的;月食可以證明 是圓的。(2)記憶方法:日食從 手邊發生,月食從 手邊開始發生。(3)日食發生時,月居中。月食發生時,地居中。
第4節 地球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一、板塊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物理學家 發現 與 的大陸海岸線是 的。所以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講說大陸是移動的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都連成一片(稱為 )之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
2.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①北美洲.非洲和歐洲在 和 上遙相呼應。②大西洋兩岸的蛇羊齒的植物 ,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石層中均有發現。 都不會游泳,也不會飛翔,但是分割兩個大陸。但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學說的 做出科學解釋,不被接受。
3. 和笛茨對 (海底山脈進行研究時,發現 大洋終極的 因此提出 。該學說認為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球裂縫,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
4.人們在 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 5.六大板塊:巖石圈由 六大板塊組成。
6.常考:①喜馬拉雅山脈: ;②阿爾卑斯山: ;③地中海在 :位于 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
④紅海在 :位于 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⑤臺灣(或日本)為什么地震頻發:位于 交界處;⑥四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四川位于 交界處。
7.巖石圈包括 和 。地球內部結構圖。
二、火山和地震
1.由于地球板塊不斷地相互 和 ,產生了 和 。
2.火山的組成:由 . . 組成。
3.火山噴發物: 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 態(熔巖流). 態( .二氧化硫等)。
4.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區是基本重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分布: .以及 。
5.地震結構分為 。震源是地震的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千米處。 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 。 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 。
6.為什么火山口附近明明比較危險,但還是會發展出大量的人口和城市?
7.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多達 次,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只有各種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探測到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 。
8.抗震技術相比于普通的基礎固定樓房多了一層 。
9.地震發生時會伴隨著 。地震波分為 和 縱波傳播速度更 ,橫波速度傳播速度相對較 。所以當地震發生時 抵達相應的地點。所以當地震發生時,未固定的物品會先 后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宾阳县| 东阿县| 临邑县| 内丘县| 成安县| 宁安市| 康保县| 察隅县| 井研县| 慈溪市| 中宁县| 衡南县| 固阳县| 渝中区| 浑源县| 夹江县| 温泉县| 汉沽区| 厦门市| 湘潭市| 桂林市| 蒲江县| 许昌县| 浦北县| 柳州市| 宜黄县| 长子县| 二连浩特市| 江阴市| 赞皇县| 桐梓县| 崇阳县| 富蕴县| 桂阳县| 河池市| 来宾市| 松潘县| 大足县| 黔江区|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