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9講 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質量守恒定律 ☆☆☆ ①知道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②表述常見化學方程式,進行生成物和反應物之間的計算 ③描述質量守恒定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現象 ④了解物質變化存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描述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化學變化還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 ⑤知道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如硬度、彈性、磁性、導熱性、導電性、溶解性、酸堿性等. ⑥認識化學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燃燒的條件、催化劑的重要作用等。考點2化學方程式 ☆☆☆考點3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考點4 燃燒條件 ☆☆考點5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考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 (1)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把握質量守恒定律應注意幾點:A、一切化學變化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B、只有化學變化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物理變化不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C、質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僅是指“質量”,不能任意擴展到其它物理量;D、守恒的是“總質量”,即“參加反應的各反應物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如沉淀、氣體等都應考慮進去。E、“參加”,意味著沒有參加反應(剩余)的物質的質量不能算在內。(2)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組成反應物分子的原子 重新組合 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3)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 種類 和 數目 不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而物質的 分子數和物態可能改變。■考點二 化學方程式 (一)化學方程式的概念用 化學式 表示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叫做化學方程式。(二)化學方程式的讀法如C+O2CO2,可讀作“ 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三)化學方程式的意義(1)表明了反應物 反應物 、 生成物 和 反應條件 ;(2)表示各物質間原子與分子的 個數比 ;(3)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 質量比 。(四)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1)以 客觀事實 為依據;(2)遵守 質量守恒定律 ,即在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各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必須 相等 。(五)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1)根據反應事實,在式子的左邊寫 反應物 的化學式,在式子的右邊寫 生成物 的化學式,中間連一條 短線 。如果反應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種,就分別用“ + ”連接。(2)配平化學方程式。在化學式前配上合適的 化學計量數 ,使式子兩邊每種元素的原子總數 相等。一般可用 最小公倍數 來確定化學計量數。配平后把短線改為 等號。(3)注明 反應條件 和生成物的 狀態 。把條件寫在等號的 上方 或下方。如果反應物中沒有氣體,而生成物中有氣體產生,則在氣體的化學式旁邊用“ ↑ ”號表示;如果是溶液中發生的反應,反應物中無固體,而生成物中有固體,則在固體的化學式旁邊用“ ↓ ”號表示。如:2H2OO2↑+2H2↑、CO2+Ca(OH)2CaCO3↓+H2O。【注意點】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韻語: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寫準化學式,計量數要配平;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明;生成氣體和沉淀,要用箭頭來標明。2.在化學方程式中,“+”不能讀作“加”,應讀作“和”或“與”;“”不能讀作“等于”,應讀作“生成”。3.判斷化學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即反應能否發生,化學式是否正確;(2)是否配平;(3)反應條件是否正確;(4)“↑”或“↓”是否標注正確。4.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除最小公倍數法外,還有奇數配偶法、觀察法等。(五)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1)由于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因此可以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化學反應中各成分的 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般步驟:設未知量→寫出 化學方程式 →寫出相關物質的 相對分子質量 和已知量→列出 比例式 、求解→對問題做出簡明回答。■考點三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概念:有些變化不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有些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2)實質(微觀角度分析):物理變化過程中,分子種類不變;化學變化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種類改變。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及聯系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概念 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 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實 質 宏觀: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不變,是分子間的空隙可能改變(即分子的種類不變) 宏觀:有新的物質生成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即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外觀 特征 狀態、形狀等的改變 常伴隨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舉 例 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鐵絲被繞成各種形狀、水果榨汁、塊狀固體研磨成粉末狀 煤礦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爛鋼鐵生銹區分 依據 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聯系 在化學變化中,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中,不一定同時發生化學變化3、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1)概念: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2)常見性質分類: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熔點、沸點、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吸附性、磁性等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活潑性、穩定性等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4、物質變化和物質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1)區別:變化強調的是物質的某種運動過程,是正在進行著的或已經發生了的過程,重在“變”,因此變化往往用動詞表示;性質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論變化是否正在進行,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性質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會”“容易”“難”等文字描述。(2)聯系:物質的性質是物質發生變化的內因,而物質的變化則是物質性質的具體體現。■考點四 燃燒條件 (一)燃燒(1)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2)燃燒的必要條件(燃燒三要素,缺一不可):可燃物、有助燃劑(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3)影響燃燒的因素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燃燒現象不同。2)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3)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4)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是不同的。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5)自燃與爆炸1)自燃:由于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被積累后,溫度升高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不經點火就自發燃燒起來的現象2)爆炸: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二)滅火的措施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空氣(或氧氣)。(3)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促進燃燒(1)增大氧氣的濃度 (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2)增大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四)拓展(1)水滅火有一定范圍。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圖書、精密儀器、鉀鈣鈉等金屬、高壓電器。(2)油庫著火不能用水滅火,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嚴重可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3)當電器或電線燃燒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不能用水。■考點五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一)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1)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如(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如(二)復分解反應1、概念: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通式表示為AB+CD→AD+CB )。2、特點:復分解反應交換成分,但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3、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反應類型 反應物條件 生成物條件酸+堿 至少一種可溶 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至少一個: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氣體生成 ③有水生成堿+鹽 二者都可溶鹽+鹽 二者都可溶鹽+酸 酸必須可溶4、復分解反應實質: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和水。■考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 ◇典例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了某一化學反應,涉及的物質為甲、乙、丙、丁,如圖為各物質在反應前和反應后某時刻的質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x的值是31B.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可能為7:11C.丁可能為單質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4【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分析;B、根據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確定參與反應或生成的質量,由物質質量比=相對分子質量×分子個數之比分析;C、根據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分析;D、根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差即為參加反應或生成的物質質量分析。【解答】A、由題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后甲的質量減小了20g-13g=7g,故甲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7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20g-16g=4g;丙的質量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應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質量為7g+4g=11g。x的數值為20+11=31,不符合題意;B、參加反應的甲、丁的質量比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學計量數相同,則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7:11,不符合題意;C、該反應的反應物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變一”的形式,屬于化合反應,丁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單質,符合題意;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g:4g=7:4,不符合題意;故選C。◆變式訓練1.(2024九上·海曙開學考)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10g冰受熱熔化成10g水,符合質量守恒定律B.反應物的質量等于生成物的質量C.參加反應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一定等于生成水的體積D.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答案】D【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 該變化不是化學變化,故錯誤;B. 質量守恒是質量的守恒不是體積守恒,故錯誤;C. 必須為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不參與反應的不能相加,故錯誤;D. 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為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故正確;故答案為:D。■考點二 化學方程式 ◇典例2:(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組以CO和H2為原料合成清潔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經過一段時間反應后容器內壓強穩定不變,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反應過程中測得的部分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時間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m(H2)/g 4 2.8 _ 0.8 m1m(CO)/g 28 m2 11.2 5.6 5.6m(CH3OH)/g 0 _ m3 _ 18.4m(H2O)/g 0 _ _ m4 _A.壓強穩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應B.表中的數據:m1C.20min時,容器中有30%的CO發生反應D.隨著反應的進行,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變小【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配平【解析】【分析】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等物質的量相等。【解答】A、由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C2H6O等物質的量相等,由化學方程式可知,氫氣和一氧化碳恰好完全反應后分子個數減少,所以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故A錯誤;B、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知,每消耗4g-0.8g=3.2g的氫氣則會相應反應28-5.6=22.4g的一氧化碳;則(2.8g-0.8g):(m2-5.6g)=3.2g:22.4g,m2= 19.6g,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所以,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所以表中缺少的數據,m1、m3無法確定大小,故B錯誤;C、所以20 min時,消耗氫氣的質量為4g-2.8g=1.2g,設消耗CO的質量為x,8 561.2g xx=8.4g;所以容器中有x100%=30%的CO發生反應,故C正確;D、由題意可知,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所以H2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所以隨著反應的進行兩者質量比到最后不變,故D錯誤;◆變式訓練1.(2024八下·上城期末)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又邁出新的一步。運載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進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X+C2H8N23N2+4H2O+2CO2,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X的化學式(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氫、氮元素的質量比為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進劑,則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請寫出計算過程)(4)一些新型運載火箭常采用液氫(H2)液氧(O2)作為火箭的推進劑,儲存溫度極低,分別為零下183和零下253攝氏度,請寫出液氫液氧推進劑的優點和缺點 。【答案】(1)N2O4(2)6:2:7(3)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60 886kg xx=8.8kg(4)優點:熱值高、產物對環境污染物等(合理即可);缺點:成本高、儲存與運輸較困難等(合理即可)【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的計算方法來分析;(3)根據偏二甲肼的質量,利用化學方程式來分析計算;(4)根據氫能的優點來分析。【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可知,反應物中有2個C、8個H、2個N,生成物中有6個N、8個H、2個C、8個O,則2X中含有4個N,8個O,所以1個X中含有2個N,4個O,則X的化學式為N2O4;(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氫、氮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2×12):(8×1):(2×14)=6:2:7;(3)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偏二甲肼的質量計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4)液氫作為燃料的優點是熱值高,燃燒產物是水,產物對環境污染物等;缺點是成本高、儲存與運輸較困難等。■考點三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典例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質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A.用鹽酸除鐵銹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C.用鐵進行濕法煉銅 D.用鎢金屬制作燈絲【答案】D【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稀鹽酸的化學性質進行解答;B.根據熟石灰的化學性質進行解答;C.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進行解答;D.根據鎢的物理性質進行解答。【解答】A.稀鹽酸能夠與鐵銹反應,因此可以用來除去鐵銹,應用的是稀鹽酸的化學性質,故A錯誤;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應用的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而不是物理性質,故B錯誤;C.用鐵進行濕法煉銅利用的是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夠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運用的是鐵的化學性質,而不是物理性質,故C錯誤;D.用鎢絲作燈絲運用的是鎢絲的熔點高,是物理性質,故D正確。故答案為:D。◆變式訓練1.(2024九上·瑞安月考) 如圖是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小明認為它發生了化學變化,其依據是A.燃燒時發光放熱 B.燃燒后質量減小C.燃燒時狀態發生了改變 D.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化學變化現象【解析】【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解答】A 、發光放熱的過程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發光發熱是物理變化,因為沒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選項不能作為蠟燭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B 、質量減小可能是由于物質的形態變化或者部分物質散失等原因造成的,不一定意味著發生了化學變化,例如冰融化成水質量不變,但形態改變,而蠟燭燃燒質量減小不能直接說明是化學變化,該選項不符合。C 、物質狀態的改變屬于物理變化,如蠟燭由固態變成液態再變成氣態,這只是物理狀態的變化,沒有體現新物質的生成,不能作為化學變化的依據。D 、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是不同于蠟燭本身的新物質,這符合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特征,所以該選項可以作為蠟燭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故答案為: D。■考點四 燃燒條件與催化劑 ◇典例3:(2024八下·蕭山期末)推理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學上成立的是( )。A.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所以制取氧氣的反應物一定是氧化物B.因為離子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C.可燃物燃燒時溫度必須達到著火點,所以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就能燃燒D.水電解產生了氫氣和氧氣,所以水一定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答案】D【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燃燒與滅火;氧化物【解析】【分析】通過舉反例的方法可以較為容易地解決這類問題。【解答】A、高錳酸鉀分解可制氧氣,但高錳酸鉀不只含兩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A不符合題意;B、離子是帶電的原子團。質子和電子均帶有電荷,但不是離子,B不符合題意;C、燃燒需要滿足有可燃物、助燃劑和溫度達到著火點三個條件,C不符合題意;D、氫氣和氧氣中有氫、氧兩種元素,可以說明水由這兩種元素組成,D符合題意;故答案選D。◆變式訓練1.(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脫氧劑主要成分有鐵粉、活性炭、氯化鈉,發生脫氧反應消耗食品包裝袋內的氧氣,可延長食品保質期。實驗小組探究了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和影響脫氧反應速率的因素。實驗一:探究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按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利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1)請結合圖2分析,集氣瓶②中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的依據是 。(2)實驗一可得出的結論是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 同時接觸。實驗二:探究氯化鈉、活性炭用量對脫氧反應速率的影響室溫下,利用5g鐵粉和10滴水,改變活性炭和氯化鈉的用量(見下表),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3、圖4所示。實驗編號 鐵粉/g 活性炭/g 氯化鈉/g1 5 0 12 5 0.75 03 5 0.75 14 5 1.5 15 5 0.75 2(3)根據實驗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的結論,請對小明的結論作出評價。 。(4)對比實驗2、3、5,可得出的結論 。【答案】(1)氧氣含量減小(2)水(3)正確,實驗1沒有活性炭脫氧反應速率最慢,實驗4活性炭最多脫氧反應速率最快(4)其他條件相同時,氯化鈉用量為0g、1g、2g的情況下,隨著氯化鈉用量的增加,脫氧反應速率加快。【知識點】氧化反應【解析】【分析】(1)由圖像可以分析出氧氣含量在逐漸減少(2)鐵生銹的條件就是鐵處于潮濕的空氣中,即需要鐵與水和氧氣同時接觸。【解答】(1)由圖2可知,集氣瓶②中氧氣含量逐漸減小,說明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2)集氣瓶①和集氣瓶②中變量是水,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圖2可知,集氣瓶①中氧氣含量幾乎不變,集氣瓶②中氧氣含量逐漸減小,說明集氣瓶②中發生了脫氧反應,因此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3)由表可知,實驗1、3、4中,活性炭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該實驗是探究活性炭用量對脫氧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1沒有活性炭脫氧反應速率最慢,實驗4活性炭最多脫氧反應速率最快,因此得出活性炭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的結論。(4)實驗2、3、5中,氯化鈉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圖4可知,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氯化鈉的用量越大,氧氣含量減少的越多,說明室溫下,在鐵粉、水、活性炭質量相同時,氯化鈉用量在0、1、2q時,隨著氯化鈉用量增加,脫氧反應速率加快。■考點五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典例3:(2024九上·紹興期末) 我國科學家侯德榜于 1943年發明的“侯氏制堿法”在世界影響很大。 “侯氏制堿法”的反應原理之一: 該反應屬于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答案】D【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變式訓練1.(2024九上·金華月考)某同學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了某反應流程(圖1)與NaOH的四條化學性質(即NaOH與四類物質能夠發生的化學反應,圖2)。請回答:(1)請寫出圖1中b處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圖2反應③可以選用的鹽是 ,反應類型為 。A.NaNO3 B.CuSO4 C.NH4NO3 D.KNO3【答案】(1)(2)BC;復分解反應【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1.(2021·紹興)以可靠的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稱為科學推理法。下列結論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是( )A.①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大小有關B.②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C.③葉片的下表面一般氣孔數目較多D.④牛頓第一定律【答案】D【知識點】蒸騰作用;牛頓第一定律;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做“實驗”,但它同前面所說的真實的科學實驗是有原則區別的,真實的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的活動;前者是可以將設計通過物化過程而實現的實驗,后者則是由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解答】A、①實驗是為了驗證焦耳定律的影響因素,采用了轉換法觀察實驗,可以直接得出電流的產熱與電阻有關;故A錯誤;B、②是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可以直接得出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故B錯誤;C、③對比兩邊的氣泡數量的多少,可以得出葉片的下表面氣孔比上表面氣孔多;故C錯誤;D、④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是理想狀態下的,實驗不可能完成,采用的是推理的方式得出實驗結論的;故D正確;故答案為:D。2.(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是一種放熱發光的化學反應,其反應過程極其復雜,游離基的鏈鎖反應是燃燒反應的實質,光和熱是燃燒過程中發生的物理現象。【解答】A、變量是水和酒精,該實驗是為了證明燃燒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題意;B、變量是溫度,該實驗是為了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B不符合題意;C、變量是可燃物的種類,該實驗是為了證明不同的可燃物的著火點不同;故C不符合題意;D、變量是空氣,該實驗是為了證明燃燒需要氧氣;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3·紹興)《天工開物》中記載燒制青磚時”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轉釉”。該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Fe2O3+CO2FeO+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B.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克C.FeO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D.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可燃物【答案】C【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燃燒與滅火;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置換反應是反應物和生成物都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分析;B、根據相對分子質量是比值,單位為“1”分析;C、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D、根據隔離氧氣的滅火原理分析。【解答】A、該反應生成物和反應物都沒有單質,不是置換反應,不符合題意;B、 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 ,單位為“1”不是“克”,不符合題意;C、 FeO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符合題意;D、 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氧氣,不符合題意;故選C,4.(2023·金華)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踏上”太空出差”之旅,叩問蒼穹。如圖為一種火箭推進劑發生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有關該反應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物乙是氧化物B.生成物丙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8gC.反應前后N、H化合價均未發生改變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3:4【答案】D【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相對原子質量;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解析】【分析】(1)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2)相對分子質量等于相對原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和;(3)根據化合價的知識判斷;(4)根據反應方程式判斷。【解答】根據反應的分子模型圖可知,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該化學方程式為:N2O4+2N2H43N2+4H2O;A.由分子結構模型可知,乙物質是N2H4,不含氧元素,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錯誤;B.丙的化學式N2,它的相對分子質量:14×2=28,它的單位不是“g”而是“1”,故B錯誤;C.反應前,氮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和-2價,反應后它的化合價變成0價,而氫元素的化合價沒有改變,故C錯誤;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3:4,故D正確。故選D。5.(2023·衢州)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下圖是氫氣燃燒的微觀模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物是水B.參加反應的甲和乙分子個數之比為1:8C.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變D.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O2+H2=2HO2【答案】C【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中各物質的分子構成分析,結合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解答。【解答】A、反應物是氫氣和氧氣,生成物為水,不符合題意;B、 參加反應的甲和乙分子個數之比為2:1 ,不符合題意;C、 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變 ,符合題意;D、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O2+2H22H2O ,不符合題意;故選C。6.(2016·紹興)下列利用空氣某成分物理性質的是( )A.氧氣可以供給呼吸 B.氮氣可以制造化肥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氣體用作保護氣【答案】C【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據此進行分析判斷.本題難度不大,區分物質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關鍵就是看利用的性質是否需要通過化學變化體現出來.【解答】解:A、氧氣可以供給呼吸,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B、氮氣可以制造化肥,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華吸熱的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質,故選項正確.D、稀有氣體用作保護氣,是利用了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的性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故選C.7.(2023·臺州)碳酸氫鈉(NaHCO3)俗稱小蘇打,是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以下關于碳酸氫鈉性質的描述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A.受熱易分解 B.白色固體,易溶于水C.水溶液呈堿性 D.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答案】B【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可以體現出來的性質。【解答】ACD: 受熱易分解 , 水溶液呈堿性 , 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這三種變化都有新物質生成,故都屬于化學變化。B.在溶解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答案為:B8.(2019·杭州)海綿鐵是多孔隙的塊狀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單質,常用于除去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溶解氧,當含有氧氣的水通過海綿鐵時,其中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紅褐色氫氧化物。回答:(1)寫出上述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 (2)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表現了 性(選填“氧化”或“還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相比較,海綿鐵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 【答案】(1)4Fe+6H2O+3O2=4Fe(OH)3(2)氧化;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跟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據方程式書寫的原則分析;(2)根據氧氣的氧化性分析;根據海綿鐵的形狀分析。【解答】(1) 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是鐵、氧氣和水生成氫氧化鐵,方程式為 4Fe+6H2O+3O2=4Fe(OH)3 ;(2) 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表現了 氧化性; 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跟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 ,所以比普通鐵除氧效果好。故答案為:(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 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跟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9.(2024·浙江)自發現加熱硝石可以產生氧氣以來,科學家進行了100多年的探索,發現了氯酸鉀(KClO3)與二氧化錳(MnO2)混合加熱這一經典制氧氣法,歷程如下: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硝石中一定含有的元素為 。(2)1772年,發現MnO2和濃硫酸反應制氧氣法,MnO2中Mn的化合價為 價。(3)1832年,發現KClO3與MnO2混合加熱制氧氣法,反應前后MnO2的質量不變,但比單獨加熱KClO3產生氧氣的速率大,其中MnO2起 作用。【答案】(1)氧(或O)(2)+4(3)催化【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1)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2)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3)根據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分析。【解答】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加熱硝石可以產生氧氣,則說明硝石中一定含有氧元素。(2)MnO2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設Mn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則x+(-2)×2=0,解得:x=+4。(3)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能加快反應速率,且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則在該反應中,二氧化錳起催化作用。10.(2023·衢州)《天工開物》記載了水銀(汞)和硫反應制取銀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轉化過程中物質間的質量關系。表現出的“質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國家早一百多年。(1)制取銀朱的反應方程式為:Hg+S=HgS,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書中記載: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 的質量。(“錢”“兩”是我國古代常用的質量單位)【答案】(1)化合反應(2)硫【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多變一的反應為化合反應分析;(2)根據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分析。【解答】(1)所給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2) 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 ,由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可知,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硫的質量。故答案為:(1)化合反應;(2)硫。11.(2023·湖州)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下面我們從不同角度來分析這一反應。⑴宏觀分析:如圖1所示,將天平調平,取下錐形瓶,擠壓膠頭滴管,再將錐形瓶放回托盤。觀察到反應后天平 ,得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不變。:⑵微觀分析:圖2表示反應前后錐形瓶內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其中的“"表示 。(填離子符號)⑶建立模型:NaOH+HCI=NaCl+H2O⑷定量分析:反應過程中消耗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比是 。【答案】仍然平衡;CI-;80:117【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變化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分析;(2)根據圖示反應前后粒子種類及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反應前后不變分析;(4)根據方程式中物質間量的關系確定氫氧化鈉和氯化鈉質量比分析。【解答】(1)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將天平調平,取下錐形瓶,擠壓膠頭滴管,再將錐形瓶放回托盤。觀察到反應后天平仍然平衡,由此得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不變。(2)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反應前后不變,則圖2反應前后粒子的變化情況可知,“"表示Cl-。(4)由方程式NaOH+HCl=NaCl+H2O40 58.5可知, 反應過程中消耗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比是 40:58.5=80:117.故答案為:(1)仍然平衡;(2)Cl-;(3)80:117.12.(2023·麗水)小科學習了物質的性質后,梳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與X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1)若X是氯化鈉,它在物質分類上屬于化合物中的 ,圖中堿的化學式為 ;(2)若X是水,則能實現圖中物質轉化的基本反應類型有 (填字母)。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答案】(1)鹽;NaOH(2)A;B;C;D【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物質中的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化合物中的無機化合物分為氧化物、酸、堿、鹽等,其中的物質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轉換。【解答】(1)氯化鈉屬于鹽類物質,由于 X是氯化鈉,故堿中的金屬元素為鈉,其化學式為NaOH ;(2)若x是水,則單質可為氫氣,與氧氣反應為化合反應;鹽可為碳酸氫鈉其分解分為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其反應為分解反應;氧化物可為氧化銅,其為氫氣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水哥和銅;酸可為鹽酸,與堿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水和鹽,故四種基本反應類型都有。故答案為:(1) 鹽 ; NaOH ;(2) A B C D13.(2023·杭州)酸堿滅火器是利用兩種“滅火劑”混合后噴出液體來撲滅火災的一種滅火器。小金擬制作一款簡易酸堿滅火器,進行了如下探究。(1)實驗一:滅火劑的選擇可供選擇的試劑:20%的鹽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鈉溶液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小金為了尋找反應最快的“滅火劑”組合,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和如表所示試劑進行實驗,裝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膠塞、U形管、氣球的規格均相同,裝置A和B的氣密性良好,初始狀態均相同。裝置 A B注射器內試劑 10mL ▲ 10mL20%的鹽酸U形管內試劑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試劑為 。(2)若實驗中同時將裝置A和B的注射器內試劑全部推入U形管,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通過觀察 (填寫現象)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實驗二:滅火器制作及使用小金制作了如圖乙所示滅火器,推動注射器活塞,噴嘴噴出液體將燃燒的蠟燭熄滅,蠟燭熄滅的原因是 。【答案】(1)10mL20%的硫酸溶液(2);產生氣泡的快慢(3)隔絕氧氣【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根據對比實驗設計要求變量唯一性分析;(2)根據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及對比實驗的反應現象分析;(3)根據隔離氧氣的滅火原理分析。【解答】(1)由所給藥品及實驗目的可知,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試劑為10毫升20%的硫酸溶液。(2)裝置B中為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通過觀察相同時間氣球膨脹程度,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噴嘴噴出液體吸熱,使溫度降低,降至蠟燭著火點以下時,使蠟燭熄滅。故答案為:(1) 10mL20%的硫酸溶液 ;(2)Na2CO3+2HCl=2NaCl+H2O+CO2↑; 產生氣泡的快慢 ;(3)隔絕氧氣。14.(2023·湖州)為測定某品牌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小明先將鈣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與一定量的同濃度稀鹽酸反應(鈣片中其他成分不參與反應),測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不考慮二氧化碳的損失)。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數據記錄表組序 粉末樣品的質量(g) 鹽酸的質量(g) 二氧化碳的質量(g)1 2.5 10 0.222 2.5 20 0.443 2.5 30 0.44(1)小明先將鈣片進行粉碎,其目的是 。(2)通過分析第2組和第3組數據,可知第3組反應中 過量。(3)求該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答案】(1)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充分反應(2)鹽酸(3)解:設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CaCO3+ 2HCl= CaCl2+H2O+ CO2↑100 44x 0.44g解得: x=1g所以鈣片中的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100%=40%答:鈣片中的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4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速率與接觸面積有關分析;(2)根據表中所給數據加入10克鹽酸完全反應產生0.22克二氧化碳分析;(3)根據反應產生二氧化碳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碳酸鈣質量,從而計算碳酸鈣質量分數分析。【解答】(1) 小明先將鈣片進行粉碎,是為了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充分反應。(2) 由表中所給數據可知,加入10克鹽酸完全反應產生0.22克二氧化碳,分析第2組和第3組數據,可知第3組反應中鹽酸過量。故答案為:(1) 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充分反應 ;(2)鹽酸;(3)40%。15.(2023·紹興)杭州亞運會以”中國新時代·杭州新亞運”為定位,秉持”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會理念,將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開幕舉行。(1)開幕當天,恰好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圖甲是地球公轉示意圖,當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 (填字母)位置。(2)亞運吉祥物之一”蓮蓮”(圖乙),名字源于世界遺產西湖中的蓮葉。西湖紅蓮,葉呈盾狀圓形,這一性狀是由 決定的。(3)本屆亞運會全部場館均使用綠色電能,這是亞運史上首次實現綠色能源全覆蓋。亞運場館所使用的部分電能來自于浙江沿海的海上風電場(圖丙),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是:風能→風車葉輪的 能→電能。(4)亞運會火炬名為”薪火”(圖丁)。該火炬采用的生物質燃氣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糞等物質作為原料轉化而成的。其主要的成分為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氫氣等。①該燃氣充分燃燒后,產物中一定含有 。②請分析該燃氣的應用優勢 。【答案】(1)B(2)基因(3)動(機械)(4)CO2、H2O;原料適應性廣、能源循環利用等(合理即可)【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基因工程【解析】【分析】(1)圖甲A為春分,時間為3月21日;B為夏至,時間為6月22日;C為秋分,時間為9月23日;D為冬至,時間為12月22日;(2)根據生物體的性狀的決定因素解答;(3)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解答;(4)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保持不變;②可從燃料原材料的適應性,以及是否循環利用等角度解答。【解答】(1)圖甲是地球公轉示意圖,則秋分在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B位置。(2)西湖紅蓮,葉呈盾狀圓形,這一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3)風電場(圖丙),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是:風能→風車葉輪的動能→電能;(4)①根據主要成分為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氫氣等氣體可知,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氫氣燃燒生成水,則燃燒的產物一定含有CO2、H2O;②燃氣原料來自農作物秸桿、林木廢棄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糞等,則該燃氣的應用優勢:原料適應性廣、能源循環利用。1.(2024·路橋模擬)有一款沙漠取水裝置如右圖所示,其頂部裝有渦輪,底部插入地底兩米左右。有風時,渦輪旋轉使內部氣體流速變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熱空氣導入管內,形成的小水珠沿管壁流入儲水器,最后連接水泵或吸管將水取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表和地下溫差越小,獲得水越快B.無風的時候有利于儲水器里水的獲得C.用此裝置從空氣中獲得水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過程D.旋轉時渦輪內部氣壓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氣的進入【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析】【分析】A.根據液化放熱分析;B.根據“ 有風時,渦輪旋轉使內部氣體流速變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熱空氣導入管內”判斷;C.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D.流體總是從壓強大的地方流向壓強小的地方。【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沙漠取水利用水蒸氣液化放熱,則地表和地下溫差越大,越有利于液化發生,那么獲得水越快,故A錯誤;B.根據“有風時,渦輪旋轉使內部氣體流速變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熱空氣導入管內”可知,無風的時候不利于儲水器里水的獲得,故B錯誤;C.用此裝置從空氣中獲得水的過程只是水的狀態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D.旋轉時渦輪內部氣壓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氣的進入,故D正確。故選D。2.(2024·寧波模擬)化學與生活、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古劍“沈盧”“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劑鋼指的是鐵的合金B.制造新版人民幣所用的棉花、優質針葉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該過程對青蒿素的提取屬于物理變化D.某種驗鈔筆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鈔呈現藍色,其中遇碘變藍的是葡萄糖【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合金與合金的性質;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塑料、橡膠、纖維等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解析】【分析】碘液遇淀粉變藍色;三大有機合成材料是合成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合金是指金屬月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混合在一起體現出金屬特性的材料;【解答】A. 古劍“沈盧”“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劑鋼指的是鐵的合金,A正確;B. 制造新版人民幣所用的棉花、優質針葉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B正確;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該過程對青蒿素的提取屬于物理變化 ,沒有新物質的產生,C正確;D. 某種驗鈔筆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鈔呈現藍色,其中遇碘變藍的是淀粉;故答案為:D.3.(2024·浙江模擬) 小州同學將一粒黃豆大的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鈉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轉,發出嘶嘶聲,鈉經過處出現藍色痕跡,同時還出現黑色固體。根據該實驗現象,同學們得出了不少觀點,其中現象、化學方程式、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 ( ) 現象 化學方程式 基本反應類型A 出現氣泡 2Na+2H2O═2NaOH+H2↑ 置換反應B 產生藍色沉淀 2NaOH+CuSO4點燃Na2SO4+ Cu(OH)2↓ 復分解反應C 氣體發出嘶嘶聲 2H2+O2═2H2O 氧化反應D 出現黑色物質 Cu(OH)2═CuO+H2O 還原反應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金屬鈉的性質,結合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以及常見物質的顏色特征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水,看到氣泡生成,由于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單質和化合物組成,因此屬于置換反應,故A正確;B.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由于相互交換成分,因此為復分解反應,但是反應無需加入,故B錯誤;C.氫氣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燃燒,生成水,缺少反應條件,故C錯誤;D.氫氧化銅分解為氧化銅和水,為分解反應,不是還原反應,故D錯誤。故選A。4.(2024·湖州模擬) 新型納米材料MFe2O (3A.MFe2Oy中M的質量分數小于 中M的質量分數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C.y的數值為3D.SO2是該反應的催化劑【答案】A【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MFe2Ox、MFe2Oy的化學式、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比較M的質量分數;B.根據復分解反應的特征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發生變化分析。【解答】C.根據題意,M為+2價,Fe為+3價,O為-2價,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可得:(+2)+(+3)×2+(-2)×y=0,y=4,故C錯誤;A.根據題意,MFe2Ox中3<x<4,MFe2Oy中y的數值為4,兩物質的一個分子中均含有一個M原子,而MFe2Ox 的相對分子質量小于MFe2Oy,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相對分子質量×100%,MFe2Oy中M的質量分數小于MFe2Ox中M的質量分數,故A正確;B.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不變,此反應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已經改變,該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故B錯誤;D.由轉化流程圖、題意可知,常溫下,MFe2Ox能使工業廢氣中的SO2轉化為S,可判斷SO2參與了反應,是反應物,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故D錯誤。故答案為:A。(4題圖) (5題圖)5.(2024·浙江模擬)鐵粉和硫粉以適當的質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堝里(如圖),然后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冷卻后得到一種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態物質。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該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D.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答案】A【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鹽與化肥【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時出現紅熱現象確定反應放熱分析;B、根據“多變一”的反應為化合反應分析;C、根據硫與氧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硫分析;D、根據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物質為鹽分析。【解答】A、 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 ,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符合題意;B、 該反應是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 ,不符合題意;C、 該實驗中反應物有硫粉,硫接觸氧氣會生成二氧化硫,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不符合題意;D、 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 ,不符合題意;故選A。6.(2024·寧波模擬)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B.小木棒比較潮濕C.受到重力影響上端沒有足夠氧氣D.火柴質量比較差【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燃燒需溫度達到著火點分析。【解答】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 ,是由于熱量散失,溫度不易達到未燃著的小木棒的著火點;故選A。7.(2024·嵊州模擬)某興趣小組利用氧氣傳感器探究不同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的耗氧量情況。過量的蠟燭和紅磷分別在相同的密閉容器中燃燒,測得的氧氣含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①蠟燭燃燒過程中,a點時容器內氮氣體積分數為84%②紅磷燃燒過程中,b點和c點時容器內物質種類相同③燃燒結束后,兩容器中氧氣均未耗盡,紅磷耗氧量較多④若將足量蠟燭和紅磷放在同一密閉容器中燃燒,氧氣的體積分數可降至 3%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圖像結合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由圖可得兩容器中氧氣均未耗盡,紅磷耗氧量較多,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確定容器內的物質種類。【解答】 ① 由圖可知 ,蠟燭燃燒過程中,a點時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6%,其他氣體的體積分數為84%,包括氮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故 ① 錯誤;②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不變化 ,因為是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的,所以紅磷燃燒過程中,b點和c點時容器內物質總質量相等,而且過量的蠟燭和紅磷,所 b點和c點時容器內物質種類相同,②正確;③ 由圖可知 ,蠟燭燃燒后,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4%,紅磷燃燒后,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0%,故 ③ 正確;④ 由圖可知,氧氣的體積分數為減少到14%時,蠟燭停止燃燒,氧氣的體積分數為減少到10%時,紅磷燃燒停止,所以將足量蠟燭和紅磷放在同一密閉容器中燃燒,氧氣的體積分數降至10%,二者都停止燃燒,故 ④ 錯誤。綜上 ②③ 正確;故答案為:C。8.(2024·平湖模擬) 杭州亞運會火炬首次以甲醇作為“綠色燃料”。甲醇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測甲醇中( )A.一定含有碳、氫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氫、氧元素C.可能含有碳、氫元素 D.可能含有碳、氧元素【答案】A【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結合題意進行分析解答。【解答】 甲醇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兩種物質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反應物氧氣中只含有氧元素,則甲醇中一定含有碳、氫兩種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選A。9.(2024·浙江模擬)石墨烯是一層碳原子按一定結構排列形成的物質。科研團隊發現,當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若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時,就會產生超導現象。(1)石墨烯屬于 (選填“金屬”或“非金屬”)。(2)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發生輕微偏移時,所體現的性質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性質。【答案】(1)非金屬(2)物理【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2)不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必須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解答】(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組成的,所以屬于非金屬;(2)由于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發生輕微偏移時,所體現的性質不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答案為:(1)非金屬;(2)物理。10.(2024·浙江模擬)焊接鋼軌時要用到鋁熱反應.其原理為。(1)該反應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2)在該反應中Al能奪取氧化鐵中的氧,說明Al具有 性。【答案】(1)置換(2)還原【知識點】氧化反應;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2)根據得氧、失氧來分析。【解答】(1)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是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2)在該反應中Al能奪取氧化鐵中的氧,說明Al具有還原性。11.(2024·溫州三模)下圖表示鐵和稀硫酸反應,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燒杯中加入足量的鐵直至反應完全。(1)鐵和稀硫酸的反應屬于 反應(填反應類型)。(2) 如圖的“●”“○” “”表示溶液中由溶質電離產生的不同離子,則“ 里面的淺色小球 ”表示(填寫離子符號) 。(3)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 (選填“變小”“變大”“不變”)【答案】(1)置換(2)H+(3)變大【知識點】離子的書寫與意義;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置換反應是指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一種單質和另外一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是化學中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解答】(1)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該反應是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2)反應前稀硫酸溶液中的離子是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后溶液中的離子是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后氫離子消失,如圖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質電離產生的不同離子,則“o”表示H+。(3)根據化學方程式Fe + H2SO4 = FeSO4 + H2↑ 可知,每56份質量鐵能生成2份質量氫氣,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變大。12.某探究小組在進行“燃燒需要什么條件”的活動中,將一個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如圖甲所示,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為探究蠟燭熄滅是因為氧氣減少還是二氧化碳增多,小組同學分別進行下列實驗。請回答:實驗1:如圖乙所示,蠟燭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用數字傳感器測量容器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況,得到圖丙數據。實驗2:收集一瓶20%氧氣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將點燃的蠟燭伸入瓶中。現象:蠟燭繼續燃燒,沒有立刻熄滅。(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2)小明認為蠟燭熄滅的原因是因為氧氣耗盡,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請說明理由: 。(3)通過實驗2可以證明蠟燭熄滅是因為 (選填“氧氣減少”或“二氧化碳增多”)。【答案】(1)防止外界空氣進入玻璃杯,干擾實驗(2)不贊同,由圖丙數據可知,蠟燭熄滅后容器內還有氧氣剩余(3)氧氣減少【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各個實驗的實驗條件不同,導致不同實驗結果進行對比,以及實驗圖像進行分析。【解答】(1) 凡士林具有密封的作用,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防止外界空氣進入玻璃杯,干擾實驗;(2) 由圖丙數據可知,蠟燭熄滅后容器內還有氧氣剩余 ,氧氣含量還在10%以上;(3) 收集一瓶20%氧氣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將點燃的蠟燭伸入瓶中,蠟燭繼續燃燒,沒有立刻熄滅。 說明二氧化碳增多不會導致蠟燭熄滅, 氧氣減少才會導致蠟燭熄滅。13.(2024·拱墅二模)小樂發現一種蠟燭吹滅大約5秒后會重新復燃。于是對這種“吹不滅的蠟燭”進行如下研究:【查閱資料】①普通蠟燭由石蠟和燭芯制成,蠟燭燃燒時溫度約為550℃~600℃。②“吹不滅的蠟燭”較普通蠟燭的不同之處:燭芯外包裹了一層由銅、鐵、鎂中的一種金屬制成的合金,其著火點為150℃。合金中的其他成分化學性質穩定。【成分探究】燭芯外包裹的合金中金屬的成分(1)小樂利用打磨后的合金和適量稀鹽酸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確定了合金中的金屬成分為鎂,寫出小樂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 。【現象解釋】“吹不滅的蠟燭”復燃的原因(2)小樂發現“吹不滅的蠟燭”正常燃燒時,燭芯外包裹的合金并不燃燒,吹滅蠟燭后,合釜開始燃燒,并重新引燃蠟燭。試解釋吹滅蠟燭后,合金開始燃燒的原因。 。【繼續探究】蠟燭復燃所需時間的影響因素(3)小樂用棉線(均為12根擰成一股)分別裹上不同質量的金屬顆粒或金屬粉末,制成直徑為0.5cm的蠟燭,分別記錄蠟燭復燃所需時間。組別 第1組(金屬顆粒) 第2組(金屬粉末)實驗序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金屬用量/g 0.05 0.10 0.15 0.05 0.10 0.15復燃所需時間/s 未復燃 5 4 9 4.7 持續燃燒①第1組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金屬顆粒的 對復燃時間的影響。②對比第1組和第2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答案】(1)把適量打磨后的合金于試管中,加入稀鹽酸;產生氣泡,溶液仍然是無色。(2)鎂與氧氣接觸,溫度在鎂的著火點以上。(3)用量;其它條件相同時,金屬粉末比金屬顆粒更容易復燃。【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稀鹽酸和鎂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氯化鎂溶液是無色溶液,和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氯化亞鐵溶液是淺綠色溶液。可燃物燃燒條件: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著火點。對比實驗要確定好常量和變量。【解答】(1)小樂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把適量打磨后的合金于試管中,加入稀鹽酸;產生氣泡,溶液仍然是無色。(2)吹滅蠟燭后,合金開始燃燒的原因是鎂與氧氣接觸,溫度在鎂的著火點以上。(3)①第1組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金屬顆粒的用量對復燃時間的影響。②對比第1組和第2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其它條件相同時,金屬粉末比金屬顆粒更容易復燃。14.(2024·溫州模擬)小金進行如圖所示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在實驗中用電子天平和量筒準確測量出表中 m2、m2、m4和V。(實驗中操作正確,O2的密度為實驗序號 1 2 …m1(MnO2)/g m2(KClO3)/g m3(試管)/g m4(試管+加熱后剩余固體)/g 量筒內收集氣體的體積V/cm3 ①裝置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 和ρ之間應存在的等量關系為 。③每次實驗結束后,小金在拆卸裝置時總能聞到刺激性氣味。他將加熱后剩余固體中的 分離并測量其質量,發現總小于加熱前 的質量。查閱資料后發現,一般認為加熱 和 混合物的反應過程如下: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氣味)第2步:第3步: (以上反應均需加熱條件)請寫出加熱后剩余固體中 質量小于加熱前 質量的原因 。【答案】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破裂;;部分 Cl2 溢出,未參加后續反應,最后剩余固體中存在K2MnO4 所致【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①如果反應物比較潮濕,那么加熱后生成水蒸氣,而水蒸氣在試管口冷凝成水。如果冷凝水倒流進試管底部,那么試管可能炸裂;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③注意實驗過程中有氯氣生成,據此分析解答。【解答】① 裝置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破裂 。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那么得到:m1+m2+m3=m4+m氣體;m1+m2+m3=m4+ρV;解得:m1+m2+m3-m4=ρV。③ 加熱后剩余固體中 質量小于加熱前 質量的原因 : 部分 Cl2 溢出,未參加后續反應,最后剩余固體中存在K2MnO4 所致 。15.(2024·平湖模擬) 實驗室常借助傳感器研究氣體的性質與變化。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熄滅,同時用氧氣傳感器采集瓶內氧氣濃度變化的數據,如圖所示。分析該實驗數據。(1)可燃物燃燒的條件除了溫度達到著火點外,還需要另一個必要條件是 。(2) 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答案】(1)氧氣(2)氮氣【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2) 據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其次是氧氣,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進行分析。【解答】(1) 可燃物燃燒的條件除了溫度達到著火點外,還需要另一個必要條件是氧氣;(2) 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16.(2024·寧波一模)如圖所示,小科把一條粗銅絲繞成線圈,罩在第一支蠟燭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滅了,接著將這條粗銅絲馬上罩在第二支蠟燭的火焰上,蠟燭卻能繼續燃燒。則第一支蠟燭火焰熄滅的原因是什么?請分析說明。【答案】銅是熱的良導體,當常溫的粗銅絲罩在蠟燭火焰上,金屬與燭焰有較大溫度差,蠟燭的熱量很快傳遞給銅絲,蠟燭的溫度降低,低于蠟燭的著火點以下,蠟燭就熄滅了【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 滅火原理:①清除或隔離可燃物,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結合滅火方法和銅是熱的良導體的知識分析解答。17.(2023·柯橋模擬)向一定量鎂銅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該過程稱為“酸溶”),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洗凈的濾渣在氧氣中灼燒至固體質量不再發生改變,實驗中固體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質量為 ;(2)d處固體中成分為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產生氫氣的質量。【答案】(1)9.6g(2)CuO(3)c點銅的質量為9.6g,設生成氧化銅的質量為x,;128 1609.6g x;解得:x=12g;則混合粉末的質量為12g,那么其中鎂的質量為:12g-9.6g=2.4g;設生成氫氣的質量為y,Mg+H2SO4=MgSO4+H2↑;24 22.4g x;解得:y=0.2g。【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酸溶后剩余固體的質量為9.6g,則混合粉末中銅的質量為9.6g;(2)剩余固體為銅,銅與氧氣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氧化銅,則d處固體成分為CuO;【分析】(1)鎂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而銅不與稀硫酸反應,則酸溶后剩余固體的質量就是銅的質量;(2)根據銅和氧氣的反應產物解答;(3)寫出銅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根據銅的質量計算出生成氧化銅的質量,也就是開始時鎂和銅的總質量。用混合物的質量減去銅的質量得到鎂的質量,再根據鎂和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計算生成氫氣的質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9講 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質量守恒定律 ☆☆☆ ①知道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②表述常見化學方程式,進行生成物和反應物之間的計算 ③描述質量守恒定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現象 ④了解物質變化存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描述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化學變化還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 ⑤知道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如硬度、彈性、磁性、導熱性、導電性、溶解性、酸堿性等. ⑥認識化學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燃燒的條件、催化劑的重要作用等。考點2化學方程式 ☆☆☆考點3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考點4 燃燒條件 ☆☆考點5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考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 (1)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學反應中, 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把握質量守恒定律應注意幾點:A、 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B、只有 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物理變化不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C、質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僅是指“質量”,不能任意擴展到其它物理量;D、守恒的是“總質量”,即“參加反應的各反應物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如 等都應考慮進去。E、“參加”,意味著沒有參加反應(剩余)的物質的質量不能算在內。(2)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組成反應物分子的原子 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3)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 和 不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而物質的 分子數和物態可能改變。■考點二 化學方程式 (一)化學方程式的概念用 化學式 表示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叫做化學方程式。(二)化學方程式的讀法如C+O2CO2,可讀作“ ”。(三)化學方程式的意義(1)表明了反應物 反應物 、 生成物 和 反應條件 ;(2)表示各物質間原子與分子的 ;(3)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 。(四)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1)以 客觀事實 為依據;(2)遵守 質量守恒定律 ,即在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各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必須 。(五)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1)根據反應事實,在式子的左邊寫 反應物 的化學式,在式子的右邊寫 生成物 的化學式,中間連一條 短線 。如果反應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種,就分別用“ + ”連接。(2)配平化學方程式。在化學式前配上合適的 ,使式子兩邊每種元素的原子總數 相等。一般可用 最小公倍數 來確定化學計量數。配平后把短線改為 等號。(3)注明 反應條件 和生成物的 狀態 。把條件寫在等號的 上方 或下方。如果反應物中沒有氣體,而生成物中有氣體產生,則在氣體的化學式旁邊用“ ↑ ”號表示;如果是溶液中發生的反應,反應物中無固體,而生成物中有固體,則在固體的化學式旁邊用“ ↓ ”號表示。如:2H2OO2↑+2H2↑、CO2+Ca(OH)2CaCO3↓+H2O。【注意點】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韻語: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寫準化學式,計量數要配平;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明;生成氣體和沉淀,要用箭頭來標明。2.在化學方程式中,“+”不能讀作“加”,應讀作“和”或“與”;“”不能讀作“等于”,應讀作“生成”。3.判斷化學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即反應能否發生,化學式是否正確;(2)是否配平;(3)反應條件是否正確;(4)“↑”或“↓”是否標注正確。4.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除最小公倍數法外,還有奇數配偶法、觀察法等。(五)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1)由于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因此可以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化學反應中各成分的 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般步驟:設未知量→寫出 化學方程式 →寫出相關物質的 相對分子質量 和已知量→列出 比例式 、求解→對問題做出簡明回答。■考點三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概念:有些變化不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有些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2)實質(微觀角度分析):物理變化過程中,分子種類不變;化學變化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種類改變。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及聯系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概念 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 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實 質 宏觀: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不變,是分子間的空隙可能改變(即分子的種類不變) 宏觀:有新的物質生成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即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外觀 特征 狀態、形狀等的改變 常伴隨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舉 例 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鐵絲被繞成各種形狀、水果榨汁、塊狀固體研磨成粉末狀 煤礦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爛鋼鐵生銹區分 依據 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聯系 在化學變化中,一定同時發生 ;在物理變化中, 同時發生化學變化3、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1)概念: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質的 。(2)常見性質分類: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熔點、沸點、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吸附性、磁性等屬于物質的 ;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活潑性、穩定性等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4、物質變化和物質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1)區別:變化強調的是物質的某種運動過程,是正在進行著的或已經發生了的過程,重在“變”,因此變化往往用動詞表示;性質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論變化是否正在進行,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性質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會”“容易”“難”等文字描述。(2)聯系:物質的性質是物質發生變化的內因,而物質的變化則是物質性質的具體體現。■考點四 燃燒條件 (一)燃燒(1)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2)燃燒的必要條件(燃燒三要素,缺一不可): 、 、 。(3)影響燃燒的因素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燃燒現象不同。2)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3)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4)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 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是不同的。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5)自燃與爆炸1)自燃:由于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被積累后,溫度升高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不經點火就自發燃燒起來的現象2)爆炸: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二)滅火的措施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空氣(或氧氣)。(3)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促進燃燒(1)增大氧氣的濃度 (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2)增大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四)拓展(1)水滅火有一定范圍。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圖書、精密儀器、鉀鈣鈉等金屬、高壓電器。(2)油庫著火不能用水滅火,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嚴重可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3)當電器或電線燃燒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不能用水。■考點五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一)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1)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 。如(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做 。如(二)復分解反應1、概念: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通式表示為AB+CD→AD+CB )。2、特點:復分解反應交換成分,但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3、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反應類型 反應物條件 生成物條件酸+堿 至少一種可溶 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至少一個: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氣體生成 ③有水生成堿+鹽 二者都可溶鹽+鹽 二者都可溶鹽+酸 酸必須可溶4、復分解反應實質: 。■考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 ◇典例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了某一化學反應,涉及的物質為甲、乙、丙、丁,如圖為各物質在反應前和反應后某時刻的質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x的值是31B.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可能為7:11C.丁可能為單質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4◆變式訓練1.(2024九上·海曙開學考)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10g冰受熱熔化成10g水,符合質量守恒定律B.反應物的質量等于生成物的質量C.參加反應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一定等于生成水的體積D.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考點二 化學方程式 ◇典例2:(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組以CO和H2為原料合成清潔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經過一段時間反應后容器內壓強穩定不變,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反應過程中測得的部分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時間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m(H2)/g 4 2.8 _ 0.8 m1m(CO)/g 28 m2 11.2 5.6 5.6m(CH3OH)/g 0 _ m3 _ 18.4m(H2O)/g 0 _ _ m4 _A.壓強穩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應B.表中的數據:m1C.20min時,容器中有30%的CO發生反應D.隨著反應的進行,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變小◆變式訓練1.(2024八下·上城期末)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又邁出新的一步。運載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進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X+C2H8N23N2+4H2O+2CO2,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X的化學式(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氫、氮元素的質量比為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進劑,則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請寫出計算過程)(4)一些新型運載火箭常采用液氫(H2)液氧(O2)作為火箭的推進劑,儲存溫度極低,分別為零下183和零下253攝氏度,請寫出液氫液氧推進劑的優點和缺點 。■考點三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典例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質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A.用鹽酸除鐵銹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C.用鐵進行濕法煉銅 D.用鎢金屬制作燈絲◆變式訓練1.(2024九上·瑞安月考) 如圖是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小明認為它發生了化學變化,其依據是A.燃燒時發光放熱 B.燃燒后質量減小C.燃燒時狀態發生了改變 D.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考點四 燃燒條件與催化劑 ◇典例3:(2024八下·蕭山期末)推理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學上成立的是( )。A.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所以制取氧氣的反應物一定是氧化物B.因為離子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C.可燃物燃燒時溫度必須達到著火點,所以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就能燃燒D.水電解產生了氫氣和氧氣,所以水一定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變式訓練1.(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脫氧劑主要成分有鐵粉、活性炭、氯化鈉,發生脫氧反應消耗食品包裝袋內的氧氣,可延長食品保質期。實驗小組探究了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和影響脫氧反應速率的因素。實驗一:探究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按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利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1)請結合圖2分析,集氣瓶②中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的依據是 。(2)實驗一可得出的結論是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 同時接觸。實驗二:探究氯化鈉、活性炭用量對脫氧反應速率的影響室溫下,利用5g鐵粉和10滴水,改變活性炭和氯化鈉的用量(見下表),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3、圖4所示。實驗編號 鐵粉/g 活性炭/g 氯化鈉/g1 5 0 12 5 0.75 03 5 0.75 14 5 1.5 15 5 0.75 2(3)根據實驗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的結論,請對小明的結論作出評價。 。(4)對比實驗2、3、5,可得出的結論 。■考點五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典例3:(2024九上·紹興期末) 我國科學家侯德榜于 1943年發明的“侯氏制堿法”在世界影響很大。 “侯氏制堿法”的反應原理之一: 該反應屬于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變式訓練1.(2024九上·金華月考)某同學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了某反應流程(圖1)與NaOH的四條化學性質(即NaOH與四類物質能夠發生的化學反應,圖2)。請回答:(1)請寫出圖1中b處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圖2反應③可以選用的鹽是 ,反應類型為 。A.NaNO3 B.CuSO4 C.NH4NO3 D.KNO31.(2021·紹興)以可靠的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稱為科學推理法。下列結論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是( )A.①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大小有關B.②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C.③葉片的下表面一般氣孔數目較多D.④牛頓第一定律2.(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A. B.C. D.3.(2023·紹興)《天工開物》中記載燒制青磚時”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轉釉”。該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Fe2O3+CO2FeO+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B.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克C.FeO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D.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可燃物4.(2023·金華)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踏上”太空出差”之旅,叩問蒼穹。如圖為一種火箭推進劑發生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有關該反應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物乙是氧化物B.生成物丙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8gC.反應前后N、H化合價均未發生改變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3:45.(2023·衢州)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下圖是氫氣燃燒的微觀模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物是水B.參加反應的甲和乙分子個數之比為1:8C.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變D.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O2+H2=2HO26.(2016·紹興)下列利用空氣某成分物理性質的是( )A.氧氣可以供給呼吸 B.氮氣可以制造化肥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氣體用作保護氣7.(2023·臺州)碳酸氫鈉(NaHCO3)俗稱小蘇打,是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以下關于碳酸氫鈉性質的描述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A.受熱易分解 B.白色固體,易溶于水C.水溶液呈堿性 D.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8.(2019·杭州)海綿鐵是多孔隙的塊狀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單質,常用于除去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溶解氧,當含有氧氣的水通過海綿鐵時,其中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紅褐色氫氧化物。回答:(1)寫出上述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 (2)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表現了 性(選填“氧化”或“還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相比較,海綿鐵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 9.(2024·浙江)自發現加熱硝石可以產生氧氣以來,科學家進行了100多年的探索,發現了氯酸鉀(KClO3)與二氧化錳(MnO2)混合加熱這一經典制氧氣法,歷程如下: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硝石中一定含有的元素為 。(2)1772年,發現MnO2和濃硫酸反應制氧氣法,MnO2中Mn的化合價為 價。(3)1832年,發現KClO3與MnO2混合加熱制氧氣法,反應前后MnO2的質量不變,但比單獨加熱KClO3產生氧氣的速率大,其中MnO2起 作用。10.(2023·衢州)《天工開物》記載了水銀(汞)和硫反應制取銀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轉化過程中物質間的質量關系。表現出的“質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國家早一百多年。(1)制取銀朱的反應方程式為:Hg+S=HgS,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書中記載: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 的質量。(“錢”“兩”是我國古代常用的質量單位)11.(2023·湖州)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下面我們從不同角度來分析這一反應。⑴宏觀分析:如圖1所示,將天平調平,取下錐形瓶,擠壓膠頭滴管,再將錐形瓶放回托盤。觀察到反應后天平 ,得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不變。:⑵微觀分析:圖2表示反應前后錐形瓶內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其中的“"表示 。(填離子符號)⑶建立模型:NaOH+HCI=NaCl+H2O⑷定量分析:反應過程中消耗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比是 。12.(2023·麗水)小科學習了物質的性質后,梳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與X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1)若X是氯化鈉,它在物質分類上屬于化合物中的 ,圖中堿的化學式為 ;(2)若X是水,則能實現圖中物質轉化的基本反應類型有 (填字母)。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13.(2023·杭州)酸堿滅火器是利用兩種“滅火劑”混合后噴出液體來撲滅火災的一種滅火器。小金擬制作一款簡易酸堿滅火器,進行了如下探究。(1)實驗一:滅火劑的選擇可供選擇的試劑:20%的鹽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鈉溶液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小金為了尋找反應最快的“滅火劑”組合,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和如表所示試劑進行實驗,裝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膠塞、U形管、氣球的規格均相同,裝置A和B的氣密性良好,初始狀態均相同。裝置 A B注射器內試劑 10mL ▲ 10mL20%的鹽酸U形管內試劑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試劑為 。(2)若實驗中同時將裝置A和B的注射器內試劑全部推入U形管,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通過觀察 (填寫現象)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實驗二:滅火器制作及使用小金制作了如圖乙所示滅火器,推動注射器活塞,噴嘴噴出液體將燃燒的蠟燭熄滅,蠟燭熄滅的原因是 。14.(2023·湖州)為測定某品牌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小明先將鈣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與一定量的同濃度稀鹽酸反應(鈣片中其他成分不參與反應),測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不考慮二氧化碳的損失)。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數據記錄表組序 粉末樣品的質量(g) 鹽酸的質量(g) 二氧化碳的質量(g)1 2.5 10 0.222 2.5 20 0.443 2.5 30 0.44(1)小明先將鈣片進行粉碎,其目的是 。(2)通過分析第2組和第3組數據,可知第3組反應中 過量。(3)求該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15.(2023·紹興)杭州亞運會以”中國新時代·杭州新亞運”為定位,秉持”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會理念,將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開幕舉行。(1)開幕當天,恰好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圖甲是地球公轉示意圖,當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 (填字母)位置。(2)亞運吉祥物之一”蓮蓮”(圖乙),名字源于世界遺產西湖中的蓮葉。西湖紅蓮,葉呈盾狀圓形,這一性狀是由 決定的。(3)本屆亞運會全部場館均使用綠色電能,這是亞運史上首次實現綠色能源全覆蓋。亞運場館所使用的部分電能來自于浙江沿海的海上風電場(圖丙),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是:風能→風車葉輪的 能→電能。(4)亞運會火炬名為”薪火”(圖丁)。該火炬采用的生物質燃氣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糞等物質作為原料轉化而成的。其主要的成分為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氫氣等。①該燃氣充分燃燒后,產物中一定含有 。②請分析該燃氣的應用優勢 。1.(2024·路橋模擬)有一款沙漠取水裝置如右圖所示,其頂部裝有渦輪,底部插入地底兩米左右。有風時,渦輪旋轉使內部氣體流速變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熱空氣導入管內,形成的小水珠沿管壁流入儲水器,最后連接水泵或吸管將水取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表和地下溫差越小,獲得水越快B.無風的時候有利于儲水器里水的獲得C.用此裝置從空氣中獲得水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過程D.旋轉時渦輪內部氣壓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氣的進入2.(2024·寧波模擬)化學與生活、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古劍“沈盧”“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劑鋼指的是鐵的合金B.制造新版人民幣所用的棉花、優質針葉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該過程對青蒿素的提取屬于物理變化D.某種驗鈔筆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鈔呈現藍色,其中遇碘變藍的是葡萄糖3.(2024·浙江模擬) 小州同學將一粒黃豆大的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鈉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轉,發出嘶嘶聲,鈉經過處出現藍色痕跡,同時還出現黑色固體。根據該實驗現象,同學們得出了不少觀點,其中現象、化學方程式、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 ( ) 現象 化學方程式 基本反應類型A 出現氣泡 2Na+2H2O═2NaOH+H2↑ 置換反應B 產生藍色沉淀 2NaOH+CuSO4點燃Na2SO4+ Cu(OH)2↓ 復分解反應C 氣體發出嘶嘶聲 2H2+O2═2H2O 氧化反應D 出現黑色物質 Cu(OH)2═CuO+H2O 還原反應A.A B.B C.C D.D4.(2024·湖州模擬) 新型納米材料MFe2O (3A.MFe2Oy中M的質量分數小于 中M的質量分數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C.y的數值為3D.SO2是該反應的催化劑(4題圖) (5題圖)5.(2024·浙江模擬)鐵粉和硫粉以適當的質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堝里(如圖),然后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冷卻后得到一種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態物質。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該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D.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6.(2024·寧波模擬)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B.小木棒比較潮濕C.受到重力影響上端沒有足夠氧氣D.火柴質量比較差7.(2024·嵊州模擬)某興趣小組利用氧氣傳感器探究不同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的耗氧量情況。過量的蠟燭和紅磷分別在相同的密閉容器中燃燒,測得的氧氣含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①蠟燭燃燒過程中,a點時容器內氮氣體積分數為84%②紅磷燃燒過程中,b點和c點時容器內物質種類相同③燃燒結束后,兩容器中氧氣均未耗盡,紅磷耗氧量較多④若將足量蠟燭和紅磷放在同一密閉容器中燃燒,氧氣的體積分數可降至 3%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4·平湖模擬) 杭州亞運會火炬首次以甲醇作為“綠色燃料”。甲醇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測甲醇中( )A.一定含有碳、氫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氫、氧元素C.可能含有碳、氫元素 D.可能含有碳、氧元素9.(2024·浙江模擬)石墨烯是一層碳原子按一定結構排列形成的物質。科研團隊發現,當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若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時,就會產生超導現象。(1)石墨烯屬于 (選填“金屬”或“非金屬”)。(2)兩層石墨烯疊在一起發生輕微偏移時,所體現的性質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性質。10.(2024·浙江模擬)焊接鋼軌時要用到鋁熱反應.其原理為。(1)該反應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2)在該反應中Al能奪取氧化鐵中的氧,說明Al具有 性。11.(2024·溫州三模)下圖表示鐵和稀硫酸反應,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燒杯中加入足量的鐵直至反應完全。(1)鐵和稀硫酸的反應屬于 反應(填反應類型)。(2) 如圖的“●”“○” “”表示溶液中由溶質電離產生的不同離子,則“ 里面的淺色小球 ”表示(填寫離子符號) 。(3)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 (選填“變小”“變大”“不變”)12.某探究小組在進行“燃燒需要什么條件”的活動中,將一個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如圖甲所示,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為探究蠟燭熄滅是因為氧氣減少還是二氧化碳增多,小組同學分別進行下列實驗。請回答:實驗1:如圖乙所示,蠟燭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用數字傳感器測量容器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況,得到圖丙數據。實驗2:收集一瓶20%氧氣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將點燃的蠟燭伸入瓶中。現象:蠟燭繼續燃燒,沒有立刻熄滅。(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2)小明認為蠟燭熄滅的原因是因為氧氣耗盡,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請說明理由: 。(3)通過實驗2可以證明蠟燭熄滅是因為 (選填“氧氣減少”或“二氧化碳增多”)。13.(2024·拱墅二模)小樂發現一種蠟燭吹滅大約5秒后會重新復燃。于是對這種“吹不滅的蠟燭”進行如下研究:【查閱資料】①普通蠟燭由石蠟和燭芯制成,蠟燭燃燒時溫度約為550℃~600℃。②“吹不滅的蠟燭”較普通蠟燭的不同之處:燭芯外包裹了一層由銅、鐵、鎂中的一種金屬制成的合金,其著火點為150℃。合金中的其他成分化學性質穩定。【成分探究】燭芯外包裹的合金中金屬的成分(1)小樂利用打磨后的合金和適量稀鹽酸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確定了合金中的金屬成分為鎂,寫出小樂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 。【現象解釋】“吹不滅的蠟燭”復燃的原因(2)小樂發現“吹不滅的蠟燭”正常燃燒時,燭芯外包裹的合金并不燃燒,吹滅蠟燭后,合釜開始燃燒,并重新引燃蠟燭。試解釋吹滅蠟燭后,合金開始燃燒的原因。 。【繼續探究】蠟燭復燃所需時間的影響因素(3)小樂用棉線(均為12根擰成一股)分別裹上不同質量的金屬顆粒或金屬粉末,制成直徑為0.5cm的蠟燭,分別記錄蠟燭復燃所需時間。組別 第1組(金屬顆粒) 第2組(金屬粉末)實驗序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金屬用量/g 0.05 0.10 0.15 0.05 0.10 0.15復燃所需時間/s 未復燃 5 4 9 4.7 持續燃燒①第1組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金屬顆粒的 對復燃時間的影響。②對比第1組和第2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14.(2024·溫州模擬)小金進行如圖所示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在實驗中用電子天平和量筒準確測量出表中 m2、m2、m4和V。(實驗中操作正確,O2的密度為實驗序號 1 2 …m1(MnO2)/g m2(KClO3)/g m3(試管)/g m4(試管+加熱后剩余固體)/g 量筒內收集氣體的體積V/cm3 ①裝置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 和ρ之間應存在的等量關系為 。③每次實驗結束后,小金在拆卸裝置時總能聞到刺激性氣味。他將加熱后剩余固體中的 分離并測量其質量,發現總小于加熱前 的質量。查閱資料后發現,一般認為加熱 和 混合物的反應過程如下: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氣味)第2步:第3步: (以上反應均需加熱條件)請寫出加熱后剩余固體中 質量小于加熱前 質量的原因 。15.(2024·平湖模擬) 實驗室常借助傳感器研究氣體的性質與變化。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熄滅,同時用氧氣傳感器采集瓶內氧氣濃度變化的數據,如圖所示。分析該實驗數據。(1)可燃物燃燒的條件除了溫度達到著火點外,還需要另一個必要條件是 。(2) 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16.(2024·寧波一模)如圖所示,小科把一條粗銅絲繞成線圈,罩在第一支蠟燭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滅了,接著將這條粗銅絲馬上罩在第二支蠟燭的火焰上,蠟燭卻能繼續燃燒。則第一支蠟燭火焰熄滅的原因是什么?請分析說明。17.(2023·柯橋模擬)向一定量鎂銅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該過程稱為“酸溶”),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洗凈的濾渣在氧氣中灼燒至固體質量不再發生改變,實驗中固體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質量為 ;(2)d處固體中成分為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產生氫氣的質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名師導航】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 第9講 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學生版.docx 【名師導航】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 第9講 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