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棗莊高二年級上學期政治必修四第四課復習一、選擇題1、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禁止踩踏草坪”是從小接受的教導。近年來,有人認為草坪就應該是“用來奔跑、聚餐、曬太陽”,對草地的親近是符合人性的;有人認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市中心不適宜開放草坪,應禁踩;也有人認為不同草坪上所種植的草種不一樣,有的耐踩,有的不耐踩。出現分歧的原因是:( )A.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不斷超越自身B.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制約C.認識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D.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因立場不同而有所差別2、《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老馬的識途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現 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保灘護堤的“衛士”引入我國,對固灘、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強,搶占了鹽地堿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間;根系發達,將底棲生物困死其中。鳥兒因無處覓食而飛走。2022年,我國啟動全國范圍內互花米草的防治專項行動。從引入到防治,說明( )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才能正確認識事物③認識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4、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修訂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新時代國務院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總結吸收國務院工作實踐的新經驗新成果,特別是《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國務院工作規則》制定修改和實施過程中的成熟做法,以進一步健全國務院的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這一修訂過程表明( )①生產關系的正確變革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就能形成正確的認識③實踐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與研究 ④事物都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愛因斯坦在1916年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引力波一直沒有被探測到,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直接觀測到引力波。2023年6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到了納赫茲引力波的存在,并獲得了關鍵性證據。這表明( )①實踐是人們獲取正確認識的唯一途徑 ②在科研中真理不斷被推翻、檢驗和發展③任何理論的真理性都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④認識工具的進步提升了人類的認識能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先前,羅馬人認為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世紀》具有預示當地天氣變化的“特異功能”:如果壁畫中人物服飾處的淡紅色轉變成藍色,天空就會艷陽高照;反之,如果從藍色變成淡紅色,則預示著可能要下雨。后來,人們發現是壁畫的顏料中混進了二氯化鈷,無水二氯化鈷顯現為藍色,而含有結晶水的二氯化鈷顯現為紅色。該認識過程表明( )A.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C.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D.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8、2024年1月9日,我國科學家領銜發布了首個人類肢體發育單細胞時空圖譜。這項突破性研究為人類進一步研究肢體發育的詳細調節機制、肢體發育異常的細胞生理機制,乃至更廣泛的發育和再生過程中細胞命運調節機制和空間位置建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這說明( )①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在發展中超越自身 ②人類肢體發育研究呈現出一種質量互變的狀態③人的認識能力提升對實踐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 ④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9、中南大學研究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例傳統性別決定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經過研究,他們提出,原始生殖細胞的性染色體組成在人類性別決定中起關鍵作用,人類性別并非僅由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決定。該理論從早期胚胎發育的角度探討性別決定機制,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生殖領域雜志《人類生殖》。這說明( )①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真理、推翻傳統認識 ②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人們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 ④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我國已形成規范化、定量化的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3年已經圓滿完成了第六次國際值班任務。2023年,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動第一代“全鏈路”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預計2024年,新一代空間天氣業務系統——“風云太空”將完成全面部署。這表明(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不斷超越自身而發展③人類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發展的過程 ④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無限接近真理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赤水市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竹子具有生長快、可塑性佳、可迅速無害化降解等特點,用竹子代替樹木造紙的理念在當地得到廣泛認可;“以竹代木”理念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助力當地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這一理念( )A.屬于感性認識,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B.基于竹子自身優良屬性,符合當地的客觀實際C.具有客觀物質性,有利于推動當地竹產業發展D.立足已有經驗,有利于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12、我國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瑪峰北坡海拔8830米處架設自動氣象觀測站。科考隊員還首次在“地球之巔”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材料表明( )①科學實驗作為重要的認識活動,受到各種條件限制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的東西③實踐為認識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④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官廳水庫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視作中國人向水患“抗爭”的杰作。20世紀80年代后期,官廳水庫庫區嚴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飲用水體系。2007年,官廳水庫恢復北京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官廳水庫華麗轉身為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一泓碧水,生態明珠”。官廳水庫功能變遷折射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真理是客觀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③認識和實踐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曲折發展過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這一論述的認識論根據是( )①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不斷向認識提出新的課題 ②社會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條件③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④社會實踐為驗證認識正確與否提供了客觀標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動物實驗一直是人類測試、評估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材料說明( )①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④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面對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政黨要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探索優化方法路徑,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這一論述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標準③獲得認識需要親自參加實踐活動 ④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并不斷發展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相傳,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見,晉文公輕信他人意見,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晉文公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晉文公輕信他人意見釀成慘劇的典故,告誡我們( )①要善于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理性思考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轉化③借鑒他人意見應注意時間、地點和條件變化 ④感性認識在通常情況下不可信,也靠不住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近年來,中國空間站在人體研究領域開展了長期航天飛行條件下失重、輻射等復合因素對航天員健康、行為與能力的影響等原創性機理探索和應用基礎研究,在人體心血管、骨骼等方面獲得了航天醫學新發現,發明了航天員健康維護新方法和新技術。由此可見(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②科學實驗為認識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③掌握健康維護新方法是基礎研究的根本目的 ④思維能把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存在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過去食物的生產來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糧為綱”的糧食觀。現在通過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手段,有了更多獲取食物的途徑。同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這就要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以糧為綱”到“大食物觀”,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大食物觀的形成過程。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8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文章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聚焦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如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新理念新戰略,極大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相關知識,闡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不斷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稻耐鹽堿水平較高,抗淹的本領也高,是很好的種子資源。1986年,廣東湛江的農業科學家陳日勝最先發現了一種可以抵抗海水鹽堿性的野生水稻,并把這種水稻的種子收下進行繁育。經過多年種植和反復的科學實驗,人們對海水稻的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但產量較低、口感略差仍是瓶頸。2012年,袁隆平院士組建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開始耐鹽堿水稻的選育研究,從2012年至2022年,耐鹽堿的“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新疆、內蒙古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堿地。結合材料,運用“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有關知識,分析海水稻的探索歷程所體現的哲學道理。棗莊高二年級上學期政治必修四第四課復習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禁止踩踏草坪”是從小接受的教導。近年來,有人認為草坪就應該是“用來奔跑、聚餐、曬太陽”,對草地的親近是符合人性的;有人認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市中心不適宜開放草坪,應禁踩;也有人認為不同草坪上所種植的草種不一樣,有的耐踩,有的不耐踩。出現分歧的原因是:( C )A.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不斷超越自身B.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制約C.認識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D.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因立場不同而有所差別2、《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C )①老馬的識途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現 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保灘護堤的“衛士”引入我國,對固灘、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強,搶占了鹽地堿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間;根系發達,將底棲生物困死其中。鳥兒因無處覓食而飛走。2022年,我國啟動全國范圍內互花米草的防治專項行動。從引入到防治,說明( C )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才能正確認識事物③認識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4、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B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修訂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新時代國務院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總結吸收國務院工作實踐的新經驗新成果,特別是《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國務院工作規則》制定修改和實施過程中的成熟做法,以進一步健全國務院的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這一修訂過程表明( D )①生產關系的正確變革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就能形成正確的認識③實踐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與研究 ④事物都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愛因斯坦在1916年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引力波一直沒有被探測到,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直接觀測到引力波。2023年6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到了納赫茲引力波的存在,并獲得了關鍵性證據。這表明( D )①實踐是人們獲取正確認識的唯一途徑 ②在科研中真理不斷被推翻、檢驗和發展③任何理論的真理性都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④認識工具的進步提升了人類的認識能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先前,羅馬人認為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世紀》具有預示當地天氣變化的“特異功能”:如果壁畫中人物服飾處的淡紅色轉變成藍色,天空就會艷陽高照;反之,如果從藍色變成淡紅色,則預示著可能要下雨。后來,人們發現是壁畫的顏料中混進了二氯化鈷,無水二氯化鈷顯現為藍色,而含有結晶水的二氯化鈷顯現為紅色。該認識過程表明( D )A.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C.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D.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8、2024年1月9日,我國科學家領銜發布了首個人類肢體發育單細胞時空圖譜。這項突破性研究為人類進一步研究肢體發育的詳細調節機制、肢體發育異常的細胞生理機制,乃至更廣泛的發育和再生過程中細胞命運調節機制和空間位置建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這說明( B )①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在發展中超越自身 ②人類肢體發育研究呈現出一種質量互變的狀態③人的認識能力提升對實踐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 ④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9、中南大學研究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例傳統性別決定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經過研究,他們提出,原始生殖細胞的性染色體組成在人類性別決定中起關鍵作用,人類性別并非僅由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決定。該理論從早期胚胎發育的角度探討性別決定機制,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生殖領域雜志《人類生殖》。這說明( C )①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真理、推翻傳統認識 ②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人們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 ④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我國已形成規范化、定量化的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3年已經圓滿完成了第六次國際值班任務。2023年,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動第一代“全鏈路”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預計2024年,新一代空間天氣業務系統——“風云太空”將完成全面部署。這表明( B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不斷超越自身而發展③人類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發展的過程 ④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無限接近真理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赤水市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竹子具有生長快、可塑性佳、可迅速無害化降解等特點,用竹子代替樹木造紙的理念在當地得到廣泛認可;“以竹代木”理念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助力當地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這一理念( B )A.屬于感性認識,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B.基于竹子自身優良屬性,符合當地的客觀實際C.具有客觀物質性,有利于推動當地竹產業發展D.立足已有經驗,有利于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12、我國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瑪峰北坡海拔8830米處架設自動氣象觀測站。科考隊員還首次在“地球之巔”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材料表明( D )①科學實驗作為重要的認識活動,受到各種條件限制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的東西③實踐為認識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④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官廳水庫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視作中國人向水患“抗爭”的杰作。20世紀80年代后期,官廳水庫庫區嚴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飲用水體系。2007年,官廳水庫恢復北京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官廳水庫華麗轉身為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一泓碧水,生態明珠”。官廳水庫功能變遷折射的認識論道理是( D )①真理是客觀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③認識和實踐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曲折發展過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這一論述的認識論根據是( B )①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不斷向認識提出新的課題 ②社會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條件③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④社會實踐為驗證認識正確與否提供了客觀標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動物實驗一直是人類測試、評估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材料說明( B )①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④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面對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政黨要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探索優化方法路徑,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這一論述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B )①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標準③獲得認識需要親自參加實踐活動 ④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并不斷發展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相傳,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見,晉文公輕信他人意見,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晉文公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晉文公輕信他人意見釀成慘劇的典故,告誡我們( B )①要善于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理性思考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轉化③借鑒他人意見應注意時間、地點和條件變化 ④感性認識在通常情況下不可信,也靠不住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近年來,中國空間站在人體研究領域開展了長期航天飛行條件下失重、輻射等復合因素對航天員健康、行為與能力的影響等原創性機理探索和應用基礎研究,在人體心血管、骨骼等方面獲得了航天醫學新發現,發明了航天員健康維護新方法和新技術。由此可見( A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②科學實驗為認識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③掌握健康維護新方法是基礎研究的根本目的 ④思維能把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存在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過去食物的生產來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糧為綱”的糧食觀。現在通過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手段,有了更多獲取食物的途徑。同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這就要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以糧為綱”到“大食物觀”,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大食物觀的形成過程。【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和目的。生產實踐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觀形成的來源和動力;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樹立大食物觀的目的。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大食物觀”代替“以糧為綱”的舊觀念,真理性認識得到豐富和發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8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文章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聚焦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如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新理念新戰略,極大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相關知識,闡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不斷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答案】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有條件的具體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社會實踐中,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新理念新戰略,極大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②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要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真理性認識向前發展。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稻耐鹽堿水平較高,抗淹的本領也高,是很好的種子資源。1986年,廣東湛江的農業科學家陳日勝最先發現了一種可以抵抗海水鹽堿性的野生水稻,并把這種水稻的種子收下進行繁育。經過多年種植和反復的科學實驗,人們對海水稻的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但產量較低、口感略差仍是瓶頸。2012年,袁隆平院士組建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開始耐鹽堿水稻的選育研究,從2012年至2022年,耐鹽堿的“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新疆、內蒙古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堿地。結合材料,運用“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有關知識,分析海水稻的探索歷程所體現的哲學道理。【答案】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海水稻從發現到多年種植,反復試驗,才有了進一步了解和發展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對海水稻的認識還要繼續深化拓展,以取得更高產量、更好口感、更可抗病抗旱等。③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對海水稻的認識呈現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④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