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1 《無脊椎動物》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2024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屬于新課標七大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本節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教材詳細介紹了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包括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棘皮動物等,并探討了它們的特征、生活環境和與人類的關系。教材通過詳細的分類介紹、豐富的實例和生動的圖片,強調了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和特征,同時理解它們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教材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通常對動物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對探索生物多樣性和了解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學生在小學階段可能已經接觸過一些基礎的動物學知識,但對于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可能了解不多。他們可能對一些常見的無脊椎動物有一定的直觀認識,但對于它們的科學分類和生態意義可能缺乏系統的理解。學生在認知發展上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能夠通過比較和分類來學習新知識。然而,對于無脊椎動物的復雜分類和細微的形態差異,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實踐來加深理解。此外,學生對于實驗操作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可能還不夠熟練,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提高這些技能。在情感態度方面,學生通常對動物有一種天生的喜愛和好奇心,但在面對無脊椎動物時,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感到陌生或恐懼。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所有生物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以及對自然生態的責任感。。三、教學目標1. 識記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概念,說出兩者的主要區別。(生命觀念)2. 舉例說出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主要特征。(生命觀念、科學思維)3. 舉例說明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并辯證地看待這一關系。(態度責任)4. 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生命觀念)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主要特征。教學難點: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并辯證地看待這一關系;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五、教學過程:第1課時 無脊椎動物教師活動及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章節導入 教師展示地球上第一條魚-昆明魚情境素材。 提問:動物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你知道它們是怎樣進行劃分的嗎? 教師介紹: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脊椎動物,比如: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 以人為例,補充介紹脊柱的概念。(脊柱由多塊脊椎骨組成,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教師出示圖片并介紹: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無脊椎動物。 動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圈中現存的動物已知的約有 150 多萬種,這 150 多萬種動物,可以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在自然界中,無脊椎動物的種類比脊椎動物的多。 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回答。 學生在課本上勾畫出相關概念。 以視頻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回答。(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想一想,議一議”中的情境,圖中這兩種動物的俗名中都有“魚”,也能像魚一樣在海洋里自如游泳,為什么說它們不是魚呢?試著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魷魚和鮑魚不具有魚的主要特征,因此不是魚。它們的身體柔軟,屬于軟體動物。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三)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 1.刺胞動物 教師出示水螅圖片并介紹:刺胞動物的代表動物是水螅。水螅大多體長只有 0.5~1 厘米,體色幾乎透明。 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結合課本74頁小資料內容,水螅的體形是怎樣的? 教師補充介紹:輻射對稱就是指經過動物體的中央軸有多個切面能將身體分為兩個相等的部分,輻射對稱的體形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背腹。 提問:怎樣區分水螅的上下? 教師講解并播放視頻:在觸手這里,能明顯的看到有許多凸起的細胞,叫做刺細胞。刺細胞是刺胞動物特有的攻擊和防御的利器,因為刺細胞里面大多藏著刺絲和毒液,當遇到獵物或捕食者的時候,就會迅速彈出細長而中空的刺絲,就像注射器的針頭一樣,并把毒液注射到對方體內,將對方麻醉或殺死。 教師講解:水螅用刺細胞中的刺絲和毒液把獵物麻醉或殺死了,然后就會用觸手將捕獲的獵物送入口中,隨后進入消化腔,圖中深藍色的區域就是水螅的內胚層細胞圍成的消化腔,吃進去的食物在消化腔內被內胚層細胞消化。 提問:消化后的食物殘渣從哪排出? 教師出示常見的刺胞動物圖片,請同學們總結刺胞動物的主要特征。 2.扁形動物 教師出示渦蟲圖片并介紹:扁形動物的代表動物是渦蟲。渦蟲的體長大約 1~1.5 厘米。身體背腹扁平,形狀像柳葉,背面有兩個可以感光的黑色眼點。 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結合課本74頁小資料內容,渦蟲的體形是怎樣的? 提問:渦蟲怎么捕食? 教師介紹其他的扁形動物:扁形動物中像渦蟲這樣自由生活的種類很少,大多數的扁形動物寄生在人或者動物體內,如血吸蟲、絳蟲等。消化器官簡單,生殖器官發達。 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刺胞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3.線蟲動物 教師播放關于蛔蟲的視頻。 教師帶領學生了解蛔蟲的外部形態特征:蛔蟲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雌雄異體的動物。 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雌蟲和雄蟲具體哪些地方有區別? 教師講解: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面,靠吸食小腸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提問: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思考:蛔蟲有哪些適于寄生生活的特點? 教師介紹其他的線蟲動物:除了蛔蟲以外,線蟲動物 還包括蟯蟲、鉤蟲、絲蟲、線蟲等,它們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4.環節動物 教師出示蚯蚓圖片并介紹:蚯蚓的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 提問:圓柱形和圓筒形有什么區別呢? 教師補充回答:圓柱形可以理解為是實心的,而圓筒形是中空的,也就是空心的;從生物學角度上來看,圓柱形的線型動物是牽一發動全身的,而圓筒形的環節動物可以指哪動哪。 提問: 蚯蚓的身體是否呈兩側對稱?怎么區分前后呢? 蚯蚓的身體中有幾個體節明顯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界限不明顯,顏色也與其他體節不同,比其他體節更厚,就像在蚯蚓的身體上帶了一個環,叫做環帶。環帶靠近蚯蚓身體的前部,所以這一側就是蚯蚓的前端,反之,另一側就是蚯蚓身體的后端。 提問:與蛔蟲相比,蚯蚓的身體分節對于運動有什么意義? 教師播放視頻并補充:僅僅靠體節,蚯蚓是無法完成運動的,蚯蚓的運動主要依靠它的體壁上有發達的肌肉,與此同時,蚯蚓的身體腹面還有剛毛,剛毛就像同學們運動時穿的釘鞋上面的釘一樣,能起到固定支撐、輔助運動的作用。蚯蚓的肌肉和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 提問:蚯蚓是用什么進行呼吸的?它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嗎? 教師補充:蚯蚓的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你如果在戶外看到了活著的蚯蚓,你去摸一摸它的體表,肯定是濕潤的啊。空氣中的氧氣,可以溶于蚯蚓體壁的黏液當中,蚯蚓的體壁還密布著毛細血管網,因此這些氧氣,就能通過黏液進入到體壁的毛細血管網中,然后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給組織細胞供氧以幫助其完成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先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體壁的毛細血管網中,然后擴散進入體壁的黏液里,再擴散到外界的空氣中,這樣呢,蚯蚓就完成了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這個過程是通過濕潤的體壁來完成的。 提問:為什么下雨天后,蚯蚓往往會爬到地面上來? 教師介紹其他的環節動物:沙蠶、蛭也是常見的環節動物。沙蠶生活在海洋中,身體也是由許多相似的體節組成,體節兩側均有突起,這些突起,稱為疣足,可用于爬行和游泳。蛭生活在水田、溝渠、湖沼中,由許多體節構成,常用吸盤吸附人或動物的皮膚上,吸食血液。 請同學們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5.節肢動物 請同學們觀察蝗蟲身體結構示意圖,思考:蝗蟲的身體可以分為哪三個部分? 教師補充介紹:頭部主要負責負責感覺和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腹部集中容納它的內臟器官。 提問:氣門是不是蝗蟲的呼吸器官? 教師講解:蝗蟲的體表摸起來較硬,這是因為蝗蟲的身體表面包裹著堅韌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外骨骼還能起到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但同時,也限制了昆蟲的發育和長大,昆蟲需要定期蛻皮。 教師播放下蟬蛻皮過程視頻。 教師講解: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 120 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數的80%以上。主要特征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進化和適應的角度來討論回答課本 76 頁的四道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糾正和補充。 教師補充介紹無脊椎動物常見的種類還有軟體動物,軟體動物身體柔軟,大多具有貝殼,常見種類如:河蚌、鮑、槍烏賊、扇貝、蝸牛等。棘皮動物生活在海洋中,因體表有棘而得名,常見的有海星、海蛇尾、海膽、海參等。 學生認真觀察,討論回答:水螅身體呈輻射對稱。 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呈輻射對稱的物品,比如:蛋糕、籃球。 學生思考回答:口所在的這一端為上,水螅的口周圍伸展著 5~12 條柔軟細長的觸手。 學生討論回答:水螅的身體只有“口”,沒有肛門,因此,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然從口排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學生觀察并回答:渦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能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學生結合課本小資料內容,討論回答:渦蟲的口長在腹面,口內具有管狀的咽,與腸相連。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動物。吃進去的食物在腸內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從口排出,因此渦蟲也是,有口無肛門。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 學生思考并回答:雌蟲比較長,尾端是尖且直的;而雄蟲比較短,尾端向腹面彎曲。 學生討論并回答:蛔蟲生活在小腸內,小腸內有腸液、胰液和膽汁,含有多種消化酶,蛔蟲的體表包裹著一層角質層,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防止自身被寄主體內的消化酶侵蝕。 學生能夠明白蚯蚓的身體呈兩側對稱,并且部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夠說出環帶。 學生思考回答:使蚯蚓的軀體運動更加靈活、自如。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回答 蚯蚓依靠自己濕潤的體壁來進行呼吸的。 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回答:下過雨后,土壤縫隙里充滿了水,蚯蚓周圍的氧氣不足,它需要爬到地面上來進行呼吸。 學生總結回答: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蝗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個部分。 學生結合小資料內容,思考回答:蝗蟲真正的呼吸器官是氣管,氣體交換實際上是在蝗蟲體內的氣管中完成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 通過觀察圖片以及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主動構建知識。 通過播放視頻,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 培養學生識圖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通過與刺胞動物相對比,比較兩者的消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視頻,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線蟲動物。 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回答,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比較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體形,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通過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 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 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思考能力。(三)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了解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無脊椎動物對人類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益的,如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做蛋白質飼料;生產藥物;幫助植物傳粉;做科研材料;有害的如危害農作物等。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待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