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邢臺市邢襄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生物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邢臺市邢襄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生物試題

資源簡介

河北省邢臺市邢襄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生物試題
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下列關于三種單細胞生物支原體、藍細菌和眼蟲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三者的遺傳物質類型不同
B.藍細菌和眼蟲都具有葉綠體,均能進行光合作用
C.眼蟲與植物和動物都有相似之處是證明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證據
D.支原體依靠細胞壁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答案】C
【知識點】核酸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細胞壁
【解析】【解答】A、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A錯誤;
B、 眼蟲具有葉綠體, 而藍細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葉綠體,但是含有葉綠素與藻藍素,都能進行光合作用,B錯誤;
C、眼蟲有與植物細胞類似的特點:都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眼蟲有眼點,能感受光的刺激,有鞭毛,能運動,這些特征與動物類似,因此,眼蟲與植物和動物都有相似之處是證明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證據,C正確;
D、支原體是一類沒有細胞壁的原核生物,D錯誤。
故選C。
【分析】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2、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
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細胞大小 較?。ㄒ话?~10μm) 較大(1~100μ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核仁、染色體,只有擬核 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
細胞質 只有核糖體,沒有其它復雜的細胞器 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等
細胞壁 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真菌:幾丁質;動物細胞無細胞壁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可遺傳變異來源 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舉例 細菌、支原體等 真菌、動物、植物
共性 都含有細胞膜、核糖體,都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等
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燒烤作為一種烹飪方式深受人們喜愛。烤面筋、烤小蔥、烤得冒油的五花肉和各種蘸料,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小蔥中含有的多糖在人體腸道內都能被消化、吸收
B.蘸料中的無機鹽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如Na+參與調控人體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C.五花肉被烤后會冒油是因為其含大量脂肪,且這些脂肪富含飽和脂肪酸
D.烤后的五花肉更容易被消化,原因之一是高溫使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答案】A
【知識點】蛋白質變性的主要因素;糖類的種類及其分布和功能;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
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是一種質子泵,它能不斷將胃壁細胞內的H+運輸到膜外胃腔中。若分泌到胃腔中的H+過多,則易引起胃潰瘍。奧美拉唑可作用于質子泵,對胃潰瘍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已知胃壁細胞中的的濃度高于血液中的。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K+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的過程中不需要與膜轉運蛋白結合
B.由此可推測,奧美拉唑對H+-K+-ATP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C.抑制胃壁細胞的呼吸作用會對胃部的消化產生影響
D.Cl-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不消耗能量
【答案】D
【知識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解析】【解答】A、圖示可知,K+通過通道蛋白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K+不需要與膜轉運蛋白結合,該過程屬于協助擴散,A正確;
B、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是一種質子泵, 它能不斷將胃壁細胞內的H+運輸到膜外胃腔中,奧美拉唑可作用于質子泵,減少分泌到胃腔中的H+ 治療胃潰瘍,由此可推測,奧美拉唑對H+-K+-ATP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B正確;
C、H+可以激活胃蛋白酶, H+需要通過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運輸到膜外胃腔中,需要消耗能量,故抑制胃壁細胞的呼吸作用會對胃部的消化產生影響,C正確;
D、由圖可知,HCO3- 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與其協同轉運的Cl-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主動運輸,能量來自HCO3- 濃度梯度產生的化學勢能,D錯誤。
故選D。
【分析】1、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比較:
名 稱 運輸方向 載體 能量 實  例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 不需 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需 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需要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2、據圖分析,H+-K+-ATP酶能將鉀離子轉運到胃壁細胞內,將氫離子運出胃壁細胞,K+和Cl-通過通道蛋白運出胃壁細胞。
4.(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線粒體中的[H]與氧氣結合的過程需要細胞色素c的參與。當線粒體功能失調時,其內部的細胞色素c會被釋放到細胞質基質中,從而導致細胞凋亡。細胞自噬可降解、消除功能失調的線粒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色素c參與的呼吸階段在生物膜上進行
B.若某細胞內細胞色素c合成受阻,則該細胞內無ATP生成
C.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細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
D.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會誘導細胞凋亡
【答案】B
【知識點】其它細胞器及分離方法;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的凋亡;細胞自噬
【解析】【解答】A、細胞色素c參與 [H]與氧氣結合的過程,屬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場所是線粒體內膜,屬于生物膜,A正確;
B、由于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與無氧呼吸都有ATP生成,細胞色素c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 若某細胞內細胞色素c合成受阻,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不能產生ATP,但是細胞仍有ATP生成, B錯誤;
C、分析題意可知,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細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例如降解、消除功能失調的線粒體,該過程對于機體是有利的,C正確;
D、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但是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D正確。
故選B。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在一定條件下,細胞會將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后再利用,這就是細胞自噬。處于營養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在細胞受到損傷、微生物入侵或細胞衰老時,通過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
3、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由于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它是一種程序性死亡。
5.(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洋蔥是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材料。下列關于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最好選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
B.洋蔥的綠葉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分離,分離時,層析液應沒過濾液細線
C.利用根尖成熟區細胞制作用于觀察細胞分裂的裝片時,解離后根尖細胞應放入清水中漂洗
D.觀察洋蔥細胞的有絲分裂時,可通過觀察一個細胞看到完整的細胞分裂過程
【答案】A
【知識點】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解析】【解答】A、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為成熟的植物細胞,適宜條件可以發生質壁分離與復原,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因此,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最好選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A正確;
B、洋蔥的綠葉含有光合色素,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分離,由于色素能溶于層析液,因此,分離時,層析液不能沒過濾液細線,否則,無法觀察到色素帶,B錯誤;
C、根尖成熟區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不能進行細胞分裂,常利用根尖分生區細胞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C錯誤;
D、由于細胞經過解離已經死亡,因此,在觀察洋蔥細胞的有絲分裂時,不能通過觀察一個細胞看完整的細胞分裂過程,D錯誤。
故選A。
【分析】1、洋蔥作為實驗材料:(1)紫色洋蔥的葉片分兩種:
①管狀葉,綠色,這種葉片可用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②鱗片葉,其內外表皮都由一層細胞構成,適于顯微鏡觀察。
A、外表皮紫色,適于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B、內表皮淺色,適于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狀況。
(2)根尖分生區是觀察有絲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淺,無其他色素干擾;二是此處細胞處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進行分裂的細胞。
2、在“觀察洋蔥根尖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洋蔥根尖經解離、漂洗、染色和制片四步,分生區的分裂期細胞中前期、中期、后期可觀察到染色體。
3、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的原理是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6.(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如圖所示,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所得的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A.若從M點開始溫度升高10℃,則曲線可能發生由b到a的變化
B.限制曲線MN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
C.若N點時向反應物中再加入少量反應物,則反應曲線會變為c
D.若減小pH,重復該實驗,則M、N點的位置均會下移
【答案】C
【知識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活性最高,反應速率最大,題圖中曲線b表示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所得的結果,故若從M點開始溫度升高10℃,則酶的活性下降、反應速率下降,則曲線可能發生由b到a的變化,A正確;
B、圖表示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且曲線b表示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在曲線MN段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呈正相關,因此限制曲線MN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B正確;
C、N點時向反應物中再加入少量反應物,酶促反應速率不變(反應曲線不會變為c),因為此時底物已經處于飽和,C錯誤;
D、題干信息可知,曲線b的酶處于最適宜條件,活性最高,反應速率最大,故減小pH,酶的活性下降,反應速率下降,重復該實驗,則M、N點的位置均會下移,D正確。
故選C。
【分析】1、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作用條件較溫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3、酶促反應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題干中提出“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此時的酶活性最強,改變溫度或pH都會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線下降。
7.(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下列與此時該細胞相關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該細胞中的姐妹染色單體上可能會出現等位基因
B.該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變,核DNA數目倍增
C.該細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但不存在同源染色體
D.該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4套遺傳信息
【答案】A
【知識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解析】【解答】A、 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表明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如果在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發生了基因突變或者在減數分裂Ⅰ前期發生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該細胞中的姐妹染色單體上可能會出現等位基因,A正確;
B、由A知,該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染色體數目和核DNA數目均不會發生變化,B錯誤;
C、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同源染色體任然在一個細胞中,且染色體的著絲粒沒有分裂,表明細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和同源染色體,C錯誤;
D、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表明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此時,染色體的著絲粒沒有分裂,細胞中含有2個染色體組和4套遺傳信息,D錯誤。
故選A。
【分析】 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分裂Ⅰ過程: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分裂Ⅱ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8.(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中風的起因一般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局部神經結構損傷及功能缺失。科研人員在運用神經干細胞進行腦內移植治療缺血性中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風患者局部神經結構損傷及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和重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神經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凋亡
B.正常情況下,神經干細胞與其分裂分化形成的神經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
C.神經干細胞參與損傷部位的修復過程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
D.神經干細胞分化形成神經細胞的過程是可逆的
【答案】B
【知識點】細胞分化及其意義;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解析】【解答】A、 細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而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神經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壞死,A錯誤;
B、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正常情況下,神經細胞是由神經干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二者的基因組成相同,B正確;
C、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因此運用神經干細胞參與損傷部位的修復沒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不能體現細胞的全能性,C錯誤;
D、細胞分化是不可逆的,因此,神經干細胞分化形成神經細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D錯誤。
故選B。
【分析】1、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2、細胞分化:
(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細胞分化的特點:普遍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3)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4)細胞分化的結果:使細胞的種類增多,功能趨于專門化。
9.(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植株的紅花(A)對白花(a)為顯性,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兩植株雜交,子代的表型及數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
C.組成基因A和基因D的堿基種類不同
D.子代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1/4
【答案】D
【知識點】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
【解析】【解答】A、子代的表型只有紅花:白花=1:1;高莖:矮莖=3:1,沒有兩對性狀的組合表型及其比例,因此,不能判斷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錯誤;
B、子代的表型紅花:白花=1:1,關于這一性狀,雙親的基因型為Aa×aa;子代高莖:矮莖=3:1,關于這一性狀,雙親的基因型為Dd×Dd,因此,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B錯誤;
C、組成基因A和基因D的堿基都是A、T、G、C,種類相同,但是排列順序不同,C錯誤;
D、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無論兩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子代中純合子都占1/4,D正確。
故選D。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由于自由組合定律同時也遵循分離定律,因此可以將自由組合問題轉化成分離定律問題進行解決。
10.(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番茄具有十分明顯的相對性狀,如葉的形狀、莖的顏色以及植株茸毛等。為研究這三對性狀的遺傳規律,某實驗小組選用.A1~A4(均為純合子)作為親本做了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已知三組實驗均無突變及致死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相對性狀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現形式
B.缺刻葉和紫莖在各自的相對性狀中均為顯性性狀
C.茸毛性狀至少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
D.控制番茄莖顏色的基因與控制植株茸毛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性狀、相對性狀及性狀的顯隱性;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9:3:3:1和1:1:1:1的變式分析
【解析】【解答】A、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如番茄中的濃茸毛、多茸毛和少茸毛,相對性狀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現形式 ,A正確;
B、實驗一中缺刻葉自交子代出現藕葉,說明缺刻葉為顯性性狀;實驗二紫莖自交子代出現綠莖,說明紫莖對綠莖為顯性性狀,B正確;
C、實驗三的F1濃茸毛自交,F2代出現12:3:1的分離比,是9:3:3∶1的變式,說明茸毛性狀至少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C正確;
D、 茸毛性狀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番茄莖顏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若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則實驗二中F1濃茸毛、紫莖自交,F2應出現(9:3:3∶1)×(3∶1)的分離比,但實際上只有9∶3∶3∶1的分離比,說明兩者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D錯誤。
故選D。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動物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內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如圖所示,其中1~8表示基因。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若1為基因D,則2一定是基因D,5一定是基因d
B.1與5所示基因只能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分離
C.若1、2出現在同一配子中,則可能是減數分裂Ⅱ過程出現異常
D.若該細胞均等分裂,則該動物的性別為雄性
【答案】A
【知識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
【解析】【解答】A、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但動物的基因型未知,若1為基因D,則2一定是基因D,5處可能是D或d,A錯誤;
B、1與5所示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減數分裂Ⅰ后期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故1與5所示基因只能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分離,B正確;
C、減數分裂Ⅱ后期發生著絲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1、2是位于一條染色體上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兩個相同基因,故若1、2出現在同一配子中,則可能是減數分裂Ⅱ過程出現異常,C正確;
D、該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Ⅰ,若該細胞均等分裂,則該動物的性別為雄性,D正確。
故選A。
【分析】1、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Ⅰ: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減數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變形期 無變形期
性細胞數 一個精母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母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
  細胞質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點 成熟期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1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其相關基因為A、a。血友病為單基因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其相關基因為B、b。不考慮其他變異,僅考慮兩病相關基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白化病和血友病均由一個基因控制
B.白化病或血友病患者的父母均正常
C.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出染色體組成為XXY的血友病孩子,最可能的原因是精子異常
D.若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一個患兩病的男孩,則妻子的基因型為AaXBXb
【答案】D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伴性遺傳;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
1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一些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瘧疾發病率較高,而鐮狀細胞貧血對瘧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科學家調查了某熱帶地區290人的瘧疾發病率與鐮狀細胞貧血的關系,結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的突變基因為控制鐮狀細胞貧血的基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項目 患瘧疾人數及比例 未患瘧疾人數及比例 總計人數
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 12(27.9%) 31(72.1%) 43
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 113(45.7%) 134(54.3%) 247
A.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是鐮狀細胞貧血發生的根本原因
B.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低于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的
C.由瘧疾引發的鐮狀細胞貧血基因突變形成的雜合子更適合在該地區生存
D.表中相關基因的突變屬于有利突變,有利于人類的進化
【答案】B
【知識點】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
【解析】【解答】A、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是鐮狀細胞貧血發生的根本原因,A錯誤;
B、分析表格數據可知,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是27.9%,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患瘧疾的概率是45.7%,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低于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的,B正確;
C、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瘧疾起到了一定的選擇作用,鐮狀細胞貧血不是由瘧疾引發的,C錯誤;
D、基因突變的有利或不利取決于生活環境,是相對的,表中的突變基因對于大多數人是不利的,對人類的進化也是不利的,D錯誤。
故選B。
【分析】1、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引起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
2、基因突變的特征:(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變異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4)基因突變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境。
14.(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細胞外囊泡(EVs)是一類由細胞分泌的具有膜結構的微小囊泡。EVs可以包裹RNA、質粒DNA、酶或神經遞質等,然后通過其膜表面相關蛋白和特定細胞間黏附分子特異性識別靶細胞,從而進行信號轉導,繼而參與靶細胞的功能調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EVs的形成過程中需要的ATP均來自線粒體
B.EVs在細胞間的運輸穿梭過程需要借助細胞骨架進行
C.不同生物膜上分布有不同的蛋白質,膜上的蛋白質都是可自由運動的
D.可利用EVs包裹藥物,將藥物定向運送至病變的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答案】A,B,C
【知識點】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骨架
15.(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脂肪和葡萄糖均可以作為油料類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若某種油料類作物種子只進行有氧呼吸,則其呼吸過程中兩種相關氣體變化量相對值與時間的關系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 12 24 36 48 60 72 …
氣體A … 5 7 6 15 21 11 …
氣體B … 7 13 13 15 21 11 …
A.糖類可以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轉化為糖類
B.氣體A和氣體B分別是O2和CO2
C.該種作物種子獲得相同的能量時,消耗的葡萄糖要多于脂肪
D.48h前,該種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脂肪
【答案】A,B,D
【知識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呼吸綜合
【解析】【解答】A、一定條件下,糖類可以大量形成脂肪,脂肪轉化為糖類但不能大量轉化,即脂肪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轉化,A錯誤;
B、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以葡萄糖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與產生的CO2量相等;以脂肪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據表格可知,氣體B變化量有一段時間比氣體A變化量更大,因此氣體A是CO2,氣體B是O2,B錯誤;
C、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釋放的能量也較多,因此該種作物種子獲得相同的能量時,消耗的葡萄糖要多于脂肪,C正確;
D、氣體A是CO2,氣體B是O2,由于以葡萄糖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與產生的CO2量相等,以脂肪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據表可知 ,36h之前,該種子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該種子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有脂肪(或脂肪和葡萄糖),而48h即以后,消耗的O2量等于產生的CO2量,此時種子有氧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但36-48h內沒有相關數據,故48h前,該種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脂肪或葡萄糖或葡萄糖和脂肪,D錯誤。
故選ABD。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釋放的能量多。
16.(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將純合粳稻和純合秈稻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統計發現,F2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且二者比例接近1:1。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相關基因用A/a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基因型為Aa的個體不能存活
B.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1中含基因A的花粉敗育
C.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2中顯性基因的頻率為3/4
D.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2中不會出現顯性純合個體
【答案】B,C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頻率的概念與變化
【解析】【解答】AB、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純合秈稻的基因型為 aa,F1的基因型為 Aa,由于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F2 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即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 Aa:aa=1:1,原因是F1中含基因 A的花粉敗育,A錯誤,B正確;
CD、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 aa,則純合秈稻的基因型為 AA,F1的基因型為 Aa,由于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F2 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即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 AA: Aa=1:1,因此F2中顯性基因A的頻率為(A%=1/2+1/2×1/2=3/4)=3/4,F2中有顯性純合個體AA,C正確,D錯誤。
故選BC。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頻率是指群體中某一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對于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
(1)通過基因型個數計算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此種基因的個數/(此種基因的個數+其等位基因的個數)
(2)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純合體頻率+1/2雜合體頻率。
17.(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哺乳動物(AaBb)細胞內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的關系如圖2所示,該動物某細胞不同時期的分裂圖像(只顯示部分染色體)如圖3所示,其中丙是乙分裂產生的子細胞。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中②到③、④到⑤、⑤到⑥三次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因相同
B.該哺乳動物進行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等位基因的分離只可能發生在圖1的①段
C.圖3中甲和乙分別對應圖2中的DE段和BC段,丙的名稱為次級精母細胞
D.若丙的基因組成為AABB,則乙分裂產生的另一個子細胞的基因組成可能為aabb
【答案】A,B,C
【知識點】有絲分裂的過程、變化規律及其意義;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減數分裂異常情況分析
【解析】【解答】A、圖1中,②到③、⑤到⑥發生著絲粒分裂,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④到⑤染色體數目加倍是因為進行了受精作用,A錯誤;
B、 等位基因的分離可發生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若發生了基因突變或在四分體時期發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等位基因的分離也可能發生在減數分裂Ⅱ的后期,即圖1中,的①段或③段,B錯誤;
C、由圖3可知,圖3中乙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質分裂不均等,為初級卵母細胞,則丙的名稱為(第一)極體,C錯誤;
D、該動物細胞的基因型為AaBb, 丙是乙分裂產生的子細胞,若丙的基因組成為AABB, 則乙細胞的基因型為AAaaBBbb,故乙分裂產生的另一個子細胞的基因組成可能為aabb,D正確。
故選ABC。
【分析】1、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分裂Ⅰ過程: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分裂Ⅱ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變形期 無變形期
性細胞數 一個精母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母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
  細胞質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點 成熟期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3、由圖1可知,Ⅰ表示減數分裂過程,Ⅱ表示受精作用過程,Ⅲ表示有絲分裂過程。
圖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復制;BC段表示有絲分裂前期和中期、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粒的分裂;DE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和末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18.(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天使綜合征(AS)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精神系統疾病,是由患兒腦細胞中的UBE3A蛋白缺乏導致的。UBE3A蛋白由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該基因在正常嬰兒腦細胞中的表達方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
A.SNRPN基因的堿基序列和UBE3A基因的相同
B.父親和母親15號染色體上的SNRPN基因均可以表達
C.由題可推測,SNRPN基因的轉錄產物影響了UBE3A基因的轉錄過程
D.若父母均只含有一個突變的UBE3A基因,則子代患AS的概率為1/2
【答案】A,B,C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的表達綜合
【解析】【解答】A、不同基因的堿基序列不同,SNRPN 基因和UBE3A 基因是兩個不同的基因,故二者的堿基序列不同,A 錯誤;
B、圖示可知,父親 15 號染色體上的SNRPN 基因表達,母親 15 號染色體上的SNRPN 基因不表達,B錯誤;
C、由題可推測,父親的UBE3A基因轉錄的產物mRNA與SNRPN 基因的轉錄產物mRNA發生了堿基互補配對,從而影響了UBE3A 基因的翻譯過程,C錯誤;
D、設突變的UBE3A基因記作A-,正常UBE3A基因記作A,據圖可知,若孩子的異常基因A-來自父親則患 天使綜合征(AS) ; 若父母均只含有一個突變的UBE3A基因,則父母的基因型均為A-A,后代基因型即比例為1AA(正常):1A-(來自母親)A(正常):1A-(來自父親)A(患AS):1A-A-(AS),故子代患AS的概率為1/2,D正確。
故選ABC。
【分析】1、“基因的表達”是指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為原料;翻譯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板、以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該過程還需要tRNA來運轉氨基酸。
2、UBE3A蛋白由位于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該基因在人腦細胞中的表達與其來源有關:來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可正常表達,來自父方的UBE3A基因由于鄰近的SNRPN基因產生的RNA干擾而無法表達。
19.(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合理開發利用我國的鹽堿地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高鹽度環境下,大量的Na+會進入植物細胞,Na+在細胞質基質中積累后會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植物生長。為研究植物的耐鹽機理,科研人員將某耐鹽植物和不耐鹽植物分別置于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培養,二者的生長率如圖甲所示,耐鹽植物根細胞的Na+運輸機制如圖乙所示?;卮鹣铝袉栴}:
(1)據圖甲分析,植物   是耐鹽植物,判斷依據是   。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的原因是  ?。ù鸪?點)。
(2)耐鹽植物根細胞在運輸Na+的過程中   (填“涉及”或“不涉及”)生物膜的形變。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   (填“升高”或“降低”),判斷依據是   。
【答案】(1)B;植物B耐鹽的濃度范圍較廣;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細胞質基質中Na+濃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細胞代謝受到影響
(2)涉及;降低;ATP主要由呼吸作用生成,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
【知識點】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的綜合;滲透作用
【解析】【解答】(1)圖甲的橫坐標是NaCl溶液的濃度,圖中顯示植物B對于外界NaCl濃度的適應范圍比植物A更廣,故植物B是耐鹽植物;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因此,植物在高鹽度環境下會出現萎蔫現象;由于“ 高鹽度環境下,大量的Na+會進入植物細胞,Na+在細胞質基質中積累后會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植物生長 ”,因此,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
(2)圖乙為耐鹽植物根細胞的Na+運輸機制的示意圖,耐鹽植物根細胞依靠囊泡運輸Na+,依賴于膜的流動性,該過程涉及生物膜的形變;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而ATP主要來自細胞呼吸,故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降低。
【分析】1、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1)自由擴散:順濃度梯度運輸,不需要能量和轉運蛋白。如脂溶性物質甘油、脂肪酸、性激素、乙醇及氧氣、二氧化碳等。
(2)協助擴散:順濃度梯度運輸,不需要能量,需要轉運蛋白。如葡萄糖進入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機鹽離子通過離子通道進出細胞,水分子通過水通道蛋白的運輸。
(3)主動運輸:逆濃度梯度運輸,需要能量和轉運蛋白。如無機鹽離子、氨基酸逆濃度梯度進出細胞,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
2、影響物質跨膜運輸的因素:
(1)物質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濃度差越大,三種運輸方式的速率越大。
(2)轉運蛋白的數量:影響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速率。
(3)氧氣濃度:影響主動運輸的速率。
(4)溫度:通過影響酶的活性及膜的流動性進而影響物質的運輸速率。
(1)據圖甲分析,與植物A相比,植物B對于外界NaCl濃度的適應范圍更廣,故植物B是耐鹽植物;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且由題意可知,細胞質基質中Na+濃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細胞代謝受到影響,故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
(2)耐鹽植物根細胞運輸Na+是借助膜流動性實現的,該過程涉及生物膜的形變;由于ATP主要由呼吸作用生成,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故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降低。
20.(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酶是細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催化劑,酶發揮最適活性需要溫和的條件,如溫度、pH等。為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某小組設置了如表所示的實驗,其中①~③為實驗步驟,已知Ⅰ、Ⅱ、Ⅲ、Ⅳ、Ⅴ、Ⅵ組的實驗溫度分別是35℃、40℃、45℃、50℃、55℃、5℃,忽略淀粉在不同溫度下的自行水解?;卮鹣铝袉栴}: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① ? 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
② 分別將各實驗組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 將清水與淀粉溶液混合
③ 于水浴鍋中反應一段時間后,向各組試管滴加碘液,觀察各組試管的顏色深淺
(1)寫出實驗中的2個無關變量:   。實驗中作為空白對照組的是  ?。ㄌ罱M別序號)組。
(2)步驟①中的“?”處的實驗操作是   ,該操作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束后,各實驗組試管中顏色按照由深到淺的排序是:Ⅵ組=Ⅴ組>Ⅳ組>Ⅲ組>Ⅰ組>Ⅱ組,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  ?。ㄓ谩啊北硎荆┑臏囟认逻M行進一步實驗。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   。
【答案】(1)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Ⅵ
(2)對試管進行編號,將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放入各組試管中,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使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
(3)35~45℃;V組溫度過高,使淀粉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知識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分析】(1)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是酶促反應速率,則其他變量為無關變量,例如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VI組的處理是“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沒有淀粉酶,則Ⅵ組是該實驗中的空白對照組。
(2) 步驟① 是不同的實驗處理,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為保證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應先將各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然后再分別將各實驗組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因此,步驟①中的“?”處的實驗操作是: 對試管進行編號,將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放入各組試管中,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
(3)淀粉遇碘變藍,試管中剩余的淀粉越多,顏色越深,酶的活性越低。 各實驗組試管中顏色按照由深到淺的排序是:Ⅵ組=Ⅴ組>Ⅳ組>Ⅲ組>Ⅰ組>Ⅱ組 ,酶活性相對最高的是Ⅱ組(40℃),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Ⅰ組和Ⅲ組的(35~45℃)實驗溫度之間進行進一步實驗;酶活性的發揮需要適宜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Ⅴ組溫度過高。
【分析】1、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作用條件較溫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3、酶促反應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1)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則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均屬于該實驗的無關變量;VI組中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沒有淀粉酶,則實驗中作為空白對照組的是Ⅵ組。
(2)本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為使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在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之前,將要加入各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
(3)試管中顏色的深淺程度與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呈負相關,因此各組實驗中,酶活性相對最高的是Ⅱ組,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Ⅰ組和Ⅲ組的實驗溫度之間(35~45℃)進行進一步實驗;酶活性的發揮需要適宜溫度,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溫度過高或過低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
2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農業生產中,積水會影響小麥根細胞的呼吸作用,適時排水有利于其生長。據研究可知,小麥根細胞的呼吸作用與甲、乙兩種酶相關,水淹過程中甲、乙兩種酶活性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  ?。ㄌ睢凹住被颉耙摇保?,判斷依據是   。
(2)水淹天數為0~3d時,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水淹天數為4d時,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其依據是   。
(3)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原因是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   ,另一方面可以   ,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
【答案】(1)甲;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
(2)O2的含量;水淹天數為4d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影響ATP的產生
(3)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有毒害作用;增強(小麥根細胞)有氧呼吸
【知識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
【解析】【解答】(1)有氧呼吸的進行需要有氧氣,缺氧與有氧呼吸相關的酶的活性會降低。據圖可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因此, 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甲。
(2)水淹天數為0~3d時,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O2的含量。水淹天數為4d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產生的ATP較少,因此,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3)適時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的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從而增強小麥根細胞的有氧呼吸,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因此, 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小麥根細胞的的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場所為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2丙酮酸(2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場所為細胞質基質。
(1)圖中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甲,依據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
(2)水淹天數為0~3d時,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O2的含量。因為在水淹初期,隨著水淹天數增加,氧氣逐漸減少,影響有氧呼吸,進而影響呼吸作用強度。水淹天數為4d時,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依據是此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影響ATP的產生。
(3)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原因是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有毒害作用。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積累過多會毒害細胞,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氧氣供應,從而增強(小麥根細胞)有氧呼吸,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有氧呼吸能產生更多能量,排水后增加氧氣供應可促進有氧呼吸。
2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野生型果蠅的眼色為紅色,某實驗室利用物理技術分別獲得了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單基因隱性突變純合體果蠅。已知控制朱紅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該實驗室利用不同眼色性狀的純合果蠅品系(如XHY、XhY可視為純合子)進行雜交,過程如表所示。不考慮X、Y同源區段,回答下列問題:
項目 組合Ⅰ 組合Ⅱ
P 朱紅眼♀×淡粉色眼♂ 緋色眼♀×淡粉色眼♂
F1 野生型♀、朱紅眼♂ 野生型♀、野生型♂
F2 野生型(62只)、朱紅眼(61只)、淡粉色 眼(21只)、新突變型1(20只) 野生型(92只)、淡粉色眼(30只)、緋色 眼(27只)、新突變型2(9只)
(1)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之間的遺傳  ?。ㄌ睢白裱被颉安蛔裱保┳杂山M合定律,判斷依據是   。
(2)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  ?。ㄌ睢跋嗤被颉安幌嗤保?。組合Ⅱ的F2中,與組合Ⅰ的F2基因型相同的個體占  ?。ㄌ罘謹担?。
(3)若將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有   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占F3個體的比例為   。
【答案】(1)遵循;組合Ⅰ的表型比例6:6:2:2,為9:3:3:1的變式,組合Ⅱ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
(2)不相同;1/8
(3)9;9/64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9:3:3:1和1:1:1:1的變式分析
【解析】【解答】(1)組合Ⅰ 中F2野生型(62只)、朱紅眼(61只)、淡粉色眼(21只)、新突變型1(20只),比例接近6:6:2:2,為9:3:3:1的變式,所以,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組合Ⅱ 中F2野生型(92只)、淡粉色眼(30只)、緋色眼(27只)、新突變型2(9只),比例接近9:3:3:1,因此,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假設控制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分別是a、b、d,則依據題表信息可推知,組合 Ⅰ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BBDdXAXa,組合Ⅱ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BbDdXAXA,所以二者基因型不相同。組合Ⅱ中 F2的基因型分別是B-D-XAXA、B-ddXAXA、bbD- XAXA、bbddXAXA、B-D-XAY、B ddXAY、bbD-XAY、bbddXAY,其中與組合Ⅰ中F2的基因型相同的是 BB--XAY,該基因型個體占組合Ⅱ中F2的比例為1/411/2=1/8。
(3)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共有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9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的基因型為BBddXaXa和BBddXaY,按照配子法可求得其所占的比例為1/4(3/41/4+3/42/4)=9/64。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依題意,突變的朱紅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突變的緋色眼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說明控制眼色的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1)組合Ⅰ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6:6:2:2,為9:3:3:1的變式,證明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組合Ⅱ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證明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假設控制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分別是a、b、d,則依據題表信息可推知,組合 Ⅰ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分別是 BBDdXAXa、BbDdXAXA,所以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不相同。組合Ⅱ中 F2的基因型分別是B. DXAXA、B ddXAXA、bbD XAXA、bbddXAXA、B D XAY、B ddXAY、bbD XAY、bbddXAY,其中與組合Ⅰ中F2的基因型相同的是 BB--XAY,該基因型個體占組合Ⅱ中F2的比例為1/411/2=1/8。
(3)若將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共有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9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的基因型為BBddXaXa和BBddXaY,按照配子法可求得其所占的比例為1/4(3/41/4+3/42/4)=9/64。
2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豌豆種子的圓粒和皺粒分別由核基因R和r控制,圓粒性狀的產生機制如圖所示,a、b表示相關過程。不考慮突變,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a、b過程分別是   、   。比較得出豌豆細胞和藍細菌中a、b過程的2個不同點:   。
(2)研究發現,相比于圓粒豌豆,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被打亂,該現象屬于  ?。ㄌ睢盎蛑亟M”或“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控制性狀的   (填“直接”或“間接”)途徑。將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種植在不同場所,已知基因表達過程正常,若其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則說明   。
【答案】(1)轉錄;翻譯;豌豆細胞中的a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藍細菌中的a過程發生在擬核中;豌豆細胞中的a、b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中的a、b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基因突變
(3)間接;該豌豆植株的性狀不僅受基因的控制,還受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基因、蛋白質、環境與性狀的關系;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遺傳信息的轉錄;遺傳信息的翻譯
【解析】【解答】(1)據圖可知,過程a是以淀粉分支酶基因(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轉錄過程;b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翻譯過程。豌豆屬于真核生物,轉錄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翻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轉錄和翻譯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沒有核膜,轉錄過程發生在擬核中,且轉錄和翻譯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 相比于圓粒豌豆,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 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發生改變,該現象屬于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間接的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同一基因型的豌豆在不同場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說明生物性狀受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
【分析】1、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影響細胞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控制性狀,如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囊性纖維病。
2、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引起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基因突變的特征有:普遍性、隨機性、低頻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1)圖中的a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b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a、b過程分別是轉錄、翻譯;豌豆屬于真核生物,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豌豆細胞中的轉錄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藍細菌中的轉錄過程發生在擬核中;豌豆細胞中的轉錄和翻譯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中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 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被打亂,基因結構改變,該現象屬于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控制性狀的間接途徑,即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將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種植在不同場所,已知基因表達過程正常,若其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說明生物性狀受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
1 / 1河北省邢臺市邢襄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生物試題
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下列關于三種單細胞生物支原體、藍細菌和眼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三者的遺傳物質類型不同
B.藍細菌和眼蟲都具有葉綠體,均能進行光合作用
C.眼蟲與植物和動物都有相似之處是證明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證據
D.支原體依靠細胞壁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燒烤作為一種烹飪方式深受人們喜愛??久娼?、烤小蔥、烤得冒油的五花肉和各種蘸料,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小蔥中含有的多糖在人體腸道內都能被消化、吸收
B.蘸料中的無機鹽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如Na+參與調控人體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C.五花肉被烤后會冒油是因為其含大量脂肪,且這些脂肪富含飽和脂肪酸
D.烤后的五花肉更容易被消化,原因之一是高溫使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是一種質子泵,它能不斷將胃壁細胞內的H+運輸到膜外胃腔中。若分泌到胃腔中的H+過多,則易引起胃潰瘍。奧美拉唑可作用于質子泵,對胃潰瘍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已知胃壁細胞中的的濃度高于血液中的。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K+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的過程中不需要與膜轉運蛋白結合
B.由此可推測,奧美拉唑對H+-K+-ATP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C.抑制胃壁細胞的呼吸作用會對胃部的消化產生影響
D.Cl-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不消耗能量
4.(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線粒體中的[H]與氧氣結合的過程需要細胞色素c的參與。當線粒體功能失調時,其內部的細胞色素c會被釋放到細胞質基質中,從而導致細胞凋亡。細胞自噬可降解、消除功能失調的線粒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色素c參與的呼吸階段在生物膜上進行
B.若某細胞內細胞色素c合成受阻,則該細胞內無ATP生成
C.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細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
D.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會誘導細胞凋亡
5.(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洋蔥是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材料。下列關于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最好選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
B.洋蔥的綠葉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分離,分離時,層析液應沒過濾液細線
C.利用根尖成熟區細胞制作用于觀察細胞分裂的裝片時,解離后根尖細胞應放入清水中漂洗
D.觀察洋蔥細胞的有絲分裂時,可通過觀察一個細胞看到完整的細胞分裂過程
6.(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如圖所示,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所得的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若從M點開始溫度升高10℃,則曲線可能發生由b到a的變化
B.限制曲線MN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
C.若N點時向反應物中再加入少量反應物,則反應曲線會變為c
D.若減小pH,重復該實驗,則M、N點的位置均會下移
7.(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下列與此時該細胞相關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該細胞中的姐妹染色單體上可能會出現等位基因
B.該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變,核DNA數目倍增
C.該細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但不存在同源染色體
D.該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4套遺傳信息
8.(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中風的起因一般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局部神經結構損傷及功能缺失??蒲腥藛T在運用神經干細胞進行腦內移植治療缺血性中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風患者局部神經結構損傷及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和重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神經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凋亡
B.正常情況下,神經干細胞與其分裂分化形成的神經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
C.神經干細胞參與損傷部位的修復過程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
D.神經干細胞分化形成神經細胞的過程是可逆的
9.(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植株的紅花(A)對白花(a)為顯性,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兩植株雜交,子代的表型及數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
C.組成基因A和基因D的堿基種類不同
D.子代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1/4
10.(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番茄具有十分明顯的相對性狀,如葉的形狀、莖的顏色以及植株茸毛等。為研究這三對性狀的遺傳規律,某實驗小組選用.A1~A4(均為純合子)作為親本做了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已知三組實驗均無突變及致死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相對性狀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現形式
B.缺刻葉和紫莖在各自的相對性狀中均為顯性性狀
C.茸毛性狀至少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
D.控制番茄莖顏色的基因與控制植株茸毛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1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動物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內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如圖所示,其中1~8表示基因。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若1為基因D,則2一定是基因D,5一定是基因d
B.1與5所示基因只能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分離
C.若1、2出現在同一配子中,則可能是減數分裂Ⅱ過程出現異常
D.若該細胞均等分裂,則該動物的性別為雄性
1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其相關基因為A、a。血友病為單基因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其相關基因為B、b。不考慮其他變異,僅考慮兩病相關基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白化病和血友病均由一個基因控制
B.白化病或血友病患者的父母均正常
C.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出染色體組成為XXY的血友病孩子,最可能的原因是精子異常
D.若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一個患兩病的男孩,則妻子的基因型為AaXBXb
1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一些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瘧疾發病率較高,而鐮狀細胞貧血對瘧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科學家調查了某熱帶地區290人的瘧疾發病率與鐮狀細胞貧血的關系,結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的突變基因為控制鐮狀細胞貧血的基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項目 患瘧疾人數及比例 未患瘧疾人數及比例 總計人數
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 12(27.9%) 31(72.1%) 43
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 113(45.7%) 134(54.3%) 247
A.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是鐮狀細胞貧血發生的根本原因
B.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低于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的
C.由瘧疾引發的鐮狀細胞貧血基因突變形成的雜合子更適合在該地區生存
D.表中相關基因的突變屬于有利突變,有利于人類的進化
14.(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細胞外囊泡(EVs)是一類由細胞分泌的具有膜結構的微小囊泡。EVs可以包裹RNA、質粒DNA、酶或神經遞質等,然后通過其膜表面相關蛋白和特定細胞間黏附分子特異性識別靶細胞,從而進行信號轉導,繼而參與靶細胞的功能調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EVs的形成過程中需要的ATP均來自線粒體
B.EVs在細胞間的運輸穿梭過程需要借助細胞骨架進行
C.不同生物膜上分布有不同的蛋白質,膜上的蛋白質都是可自由運動的
D.可利用EVs包裹藥物,將藥物定向運送至病變的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15.(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脂肪和葡萄糖均可以作為油料類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若某種油料類作物種子只進行有氧呼吸,則其呼吸過程中兩種相關氣體變化量相對值與時間的關系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 12 24 36 48 60 72 …
氣體A … 5 7 6 15 21 11 …
氣體B … 7 13 13 15 21 11 …
A.糖類可以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轉化為糖類
B.氣體A和氣體B分別是O2和CO2
C.該種作物種子獲得相同的能量時,消耗的葡萄糖要多于脂肪
D.48h前,該種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脂肪
16.(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將純合粳稻和純合秈稻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統計發現,F2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且二者比例接近1:1。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相關基因用A/a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基因型為Aa的個體不能存活
B.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1中含基因A的花粉敗育
C.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2中顯性基因的頻率為3/4
D.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F2中不會出現顯性純合個體
17.(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某哺乳動物(AaBb)細胞內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的關系如圖2所示,該動物某細胞不同時期的分裂圖像(只顯示部分染色體)如圖3所示,其中丙是乙分裂產生的子細胞。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圖1中②到③、④到⑤、⑤到⑥三次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因相同
B.該哺乳動物進行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等位基因的分離只可能發生在圖1的①段
C.圖3中甲和乙分別對應圖2中的DE段和BC段,丙的名稱為次級精母細胞
D.若丙的基因組成為AABB,則乙分裂產生的另一個子細胞的基因組成可能為aabb
18.(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天使綜合征(AS)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精神系統疾病,是由患兒腦細胞中的UBE3A蛋白缺乏導致的。UBE3A蛋白由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該基因在正常嬰兒腦細胞中的表達方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br/>A.SNRPN基因的堿基序列和UBE3A基因的相同
B.父親和母親15號染色體上的SNRPN基因均可以表達
C.由題可推測,SNRPN基因的轉錄產物影響了UBE3A基因的轉錄過程
D.若父母均只含有一個突變的UBE3A基因,則子代患AS的概率為1/2
19.(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合理開發利用我國的鹽堿地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高鹽度環境下,大量的Na+會進入植物細胞,Na+在細胞質基質中積累后會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植物生長。為研究植物的耐鹽機理,科研人員將某耐鹽植物和不耐鹽植物分別置于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培養,二者的生長率如圖甲所示,耐鹽植物根細胞的Na+運輸機制如圖乙所示?;卮鹣铝袉栴}:
(1)據圖甲分析,植物   是耐鹽植物,判斷依據是   。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的原因是  ?。ù鸪?點)。
(2)耐鹽植物根細胞在運輸Na+的過程中   (填“涉及”或“不涉及”)生物膜的形變。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  ?。ㄌ睢吧摺被颉敖档汀保?,判斷依據是   。
20.(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酶是細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催化劑,酶發揮最適活性需要溫和的條件,如溫度、pH等。為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某小組設置了如表所示的實驗,其中①~③為實驗步驟,已知Ⅰ、Ⅱ、Ⅲ、Ⅳ、Ⅴ、Ⅵ組的實驗溫度分別是35℃、40℃、45℃、50℃、55℃、5℃,忽略淀粉在不同溫度下的自行水解?;卮鹣铝袉栴}: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① ? 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
② 分別將各實驗組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 將清水與淀粉溶液混合
③ 于水浴鍋中反應一段時間后,向各組試管滴加碘液,觀察各組試管的顏色深淺
(1)寫出實驗中的2個無關變量:   。實驗中作為空白對照組的是  ?。ㄌ罱M別序號)組。
(2)步驟①中的“?”處的實驗操作是   ,該操作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束后,各實驗組試管中顏色按照由深到淺的排序是:Ⅵ組=Ⅴ組>Ⅳ組>Ⅲ組>Ⅰ組>Ⅱ組,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   (用“~”表示)的溫度下進行進一步實驗。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   。
21.(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農業生產中,積水會影響小麥根細胞的呼吸作用,適時排水有利于其生長。據研究可知,小麥根細胞的呼吸作用與甲、乙兩種酶相關,水淹過程中甲、乙兩種酶活性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圖中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  ?。ㄌ睢凹住被颉耙摇保?,判斷依據是   。
(2)水淹天數為0~3d時,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水淹天數為4d時,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其依據是   。
(3)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原因是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   ,另一方面可以   ,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
22.(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野生型果蠅的眼色為紅色,某實驗室利用物理技術分別獲得了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單基因隱性突變純合體果蠅。已知控制朱紅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該實驗室利用不同眼色性狀的純合果蠅品系(如XHY、XhY可視為純合子)進行雜交,過程如表所示。不考慮X、Y同源區段,回答下列問題:
項目 組合Ⅰ 組合Ⅱ
P 朱紅眼♀×淡粉色眼♂ 緋色眼♀×淡粉色眼♂
F1 野生型♀、朱紅眼♂ 野生型♀、野生型♂
F2 野生型(62只)、朱紅眼(61只)、淡粉色 眼(21只)、新突變型1(20只) 野生型(92只)、淡粉色眼(30只)、緋色 眼(27只)、新突變型2(9只)
(1)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之間的遺傳  ?。ㄌ睢白裱被颉安蛔裱保┳杂山M合定律,判斷依據是   。
(2)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  ?。ㄌ睢跋嗤被颉安幌嗤保?。組合Ⅱ的F2中,與組合Ⅰ的F2基因型相同的個體占  ?。ㄌ罘謹担?br/>(3)若將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有   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占F3個體的比例為   。
23.(2024高三上·邢臺月考)豌豆種子的圓粒和皺粒分別由核基因R和r控制,圓粒性狀的產生機制如圖所示,a、b表示相關過程。不考慮突變,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a、b過程分別是   、   。比較得出豌豆細胞和藍細菌中a、b過程的2個不同點:   。
(2)研究發現,相比于圓粒豌豆,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被打亂,該現象屬于   (填“基因重組”或“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控制性狀的  ?。ㄌ睢爸苯印被颉伴g接”)途徑。將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種植在不同場所,已知基因表達過程正常,若其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則說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核酸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細胞壁
【解析】【解答】A、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A錯誤;
B、 眼蟲具有葉綠體, 而藍細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葉綠體,但是含有葉綠素與藻藍素,都能進行光合作用,B錯誤;
C、眼蟲有與植物細胞類似的特點:都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眼蟲有眼點,能感受光的刺激,有鞭毛,能運動,這些特征與動物類似,因此,眼蟲與植物和動物都有相似之處是證明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證據,C正確;
D、支原體是一類沒有細胞壁的原核生物,D錯誤。
故選C。
【分析】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2、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
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細胞大小 較?。ㄒ话?~10μm) 較大(1~100μ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核仁、染色體,只有擬核 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
細胞質 只有核糖體,沒有其它復雜的細胞器 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等
細胞壁 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真菌:幾丁質;動物細胞無細胞壁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可遺傳變異來源 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舉例 細菌、支原體等 真菌、動物、植物
共性 都含有細胞膜、核糖體,都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等
2.【答案】A
【知識點】蛋白質變性的主要因素;糖類的種類及其分布和功能;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
3.【答案】D
【知識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解析】【解答】A、圖示可知,K+通過通道蛋白由胃壁細胞進入胃腔,K+不需要與膜轉運蛋白結合,該過程屬于協助擴散,A正確;
B、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是一種質子泵, 它能不斷將胃壁細胞內的H+運輸到膜外胃腔中,奧美拉唑可作用于質子泵,減少分泌到胃腔中的H+ 治療胃潰瘍,由此可推測,奧美拉唑對H+-K+-ATP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B正確;
C、H+可以激活胃蛋白酶, H+需要通過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運輸到膜外胃腔中,需要消耗能量,故抑制胃壁細胞的呼吸作用會對胃部的消化產生影響,C正確;
D、由圖可知,HCO3- 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與其協同轉運的Cl-進入胃壁細胞的方式為主動運輸,能量來自HCO3- 濃度梯度產生的化學勢能,D錯誤。
故選D。
【分析】1、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比較:
名 稱 運輸方向 載體 能量 實  例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 不需 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需 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需要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2、據圖分析,H+-K+-ATP酶能將鉀離子轉運到胃壁細胞內,將氫離子運出胃壁細胞,K+和Cl-通過通道蛋白運出胃壁細胞。
4.【答案】B
【知識點】其它細胞器及分離方法;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的凋亡;細胞自噬
【解析】【解答】A、細胞色素c參與 [H]與氧氣結合的過程,屬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場所是線粒體內膜,屬于生物膜,A正確;
B、由于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與無氧呼吸都有ATP生成,細胞色素c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 若某細胞內細胞色素c合成受阻,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不能產生ATP,但是細胞仍有ATP生成, B錯誤;
C、分析題意可知,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細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例如降解、消除功能失調的線粒體,該過程對于機體是有利的,C正確;
D、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但是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D正確。
故選B。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在一定條件下,細胞會將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后再利用,這就是細胞自噬。處于營養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在細胞受到損傷、微生物入侵或細胞衰老時,通過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
3、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由于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它是一種程序性死亡。
5.【答案】A
【知識點】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解析】【解答】A、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為成熟的植物細胞,適宜條件可以發生質壁分離與復原,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因此,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最好選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A正確;
B、洋蔥的綠葉含有光合色素,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分離,由于色素能溶于層析液,因此,分離時,層析液不能沒過濾液細線,否則,無法觀察到色素帶,B錯誤;
C、根尖成熟區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不能進行細胞分裂,常利用根尖分生區細胞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C錯誤;
D、由于細胞經過解離已經死亡,因此,在觀察洋蔥細胞的有絲分裂時,不能通過觀察一個細胞看完整的細胞分裂過程,D錯誤。
故選A。
【分析】1、洋蔥作為實驗材料:(1)紫色洋蔥的葉片分兩種:
①管狀葉,綠色,這種葉片可用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②鱗片葉,其內外表皮都由一層細胞構成,適于顯微鏡觀察。
A、外表皮紫色,適于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B、內表皮淺色,適于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狀況。
(2)根尖分生區是觀察有絲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淺,無其他色素干擾;二是此處細胞處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進行分裂的細胞。
2、在“觀察洋蔥根尖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洋蔥根尖經解離、漂洗、染色和制片四步,分生區的分裂期細胞中前期、中期、后期可觀察到染色體。
3、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的原理是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6.【答案】C
【知識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活性最高,反應速率最大,題圖中曲線b表示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所得的結果,故若從M點開始溫度升高10℃,則酶的活性下降、反應速率下降,則曲線可能發生由b到a的變化,A正確;
B、圖表示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且曲線b表示酶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反應,在曲線MN段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呈正相關,因此限制曲線MN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濃度,B正確;
C、N點時向反應物中再加入少量反應物,酶促反應速率不變(反應曲線不會變為c),因為此時底物已經處于飽和,C錯誤;
D、題干信息可知,曲線b的酶處于最適宜條件,活性最高,反應速率最大,故減小pH,酶的活性下降,反應速率下降,重復該實驗,則M、N點的位置均會下移,D正確。
故選C。
【分析】1、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作用條件較溫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3、酶促反應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題干中提出“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最適pH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此時的酶活性最強,改變溫度或pH都會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線下降。
7.【答案】A
【知識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解析】【解答】A、 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表明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如果在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發生了基因突變或者在減數分裂Ⅰ前期發生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該細胞中的姐妹染色單體上可能會出現等位基因,A正確;
B、由A知,該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染色體數目和核DNA數目均不會發生變化,B錯誤;
C、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同源染色體任然在一個細胞中,且染色體的著絲粒沒有分裂,表明細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和同源染色體,C錯誤;
D、某二倍體雜合子生物的某細胞中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表明細胞正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此時,染色體的著絲粒沒有分裂,細胞中含有2個染色體組和4套遺傳信息,D錯誤。
故選A。
【分析】 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分裂Ⅰ過程: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分裂Ⅱ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8.【答案】B
【知識點】細胞分化及其意義;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解析】【解答】A、 細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而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神經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壞死,A錯誤;
B、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正常情況下,神經細胞是由神經干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二者的基因組成相同,B正確;
C、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因此運用神經干細胞參與損傷部位的修復沒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不能體現細胞的全能性,C錯誤;
D、細胞分化是不可逆的,因此,神經干細胞分化形成神經細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D錯誤。
故選B。
【分析】1、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2、細胞分化:
(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細胞分化的特點:普遍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3)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4)細胞分化的結果:使細胞的種類增多,功能趨于專門化。
9.【答案】D
【知識點】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
【解析】【解答】A、子代的表型只有紅花:白花=1:1;高莖:矮莖=3:1,沒有兩對性狀的組合表型及其比例,因此,不能判斷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錯誤;
B、子代的表型紅花:白花=1:1,關于這一性狀,雙親的基因型為Aa×aa;子代高莖:矮莖=3:1,關于這一性狀,雙親的基因型為Dd×Dd,因此,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B錯誤;
C、組成基因A和基因D的堿基都是A、T、G、C,種類相同,但是排列順序不同,C錯誤;
D、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AaDd×aaDd,無論兩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子代中純合子都占1/4,D正確。
故選D。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由于自由組合定律同時也遵循分離定律,因此可以將自由組合問題轉化成分離定律問題進行解決。
10.【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性狀、相對性狀及性狀的顯隱性;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9:3:3:1和1:1:1:1的變式分析
【解析】【解答】A、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如番茄中的濃茸毛、多茸毛和少茸毛,相對性狀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現形式 ,A正確;
B、實驗一中缺刻葉自交子代出現藕葉,說明缺刻葉為顯性性狀;實驗二紫莖自交子代出現綠莖,說明紫莖對綠莖為顯性性狀,B正確;
C、實驗三的F1濃茸毛自交,F2代出現12:3:1的分離比,是9:3:3∶1的變式,說明茸毛性狀至少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C正確;
D、 茸毛性狀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番茄莖顏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若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則實驗二中F1濃茸毛、紫莖自交,F2應出現(9:3:3∶1)×(3∶1)的分離比,但實際上只有9∶3∶3∶1的分離比,說明兩者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D錯誤。
故選D。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1.【答案】A
【知識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
【解析】【解答】A、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但動物的基因型未知,若1為基因D,則2一定是基因D,5處可能是D或d,A錯誤;
B、1與5所示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減數分裂Ⅰ后期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不考慮突變及染色體互換,故1與5所示基因只能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分離,B正確;
C、減數分裂Ⅱ后期發生著絲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1、2是位于一條染色體上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兩個相同基因,故若1、2出現在同一配子中,則可能是減數分裂Ⅱ過程出現異常,C正確;
D、該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Ⅰ,若該細胞均等分裂,則該動物的性別為雄性,D正確。
故選A。
【分析】1、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Ⅰ: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減數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變形期 無變形期
性細胞數 一個精母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母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
  細胞質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點 成熟期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12.【答案】D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伴性遺傳;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
13.【答案】B
【知識點】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
【解析】【解答】A、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是鐮狀細胞貧血發生的根本原因,A錯誤;
B、分析表格數據可知,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是27.9%,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患瘧疾的概率是45.7%,攜帶突變基因的雜合子患瘧疾的概率低于無突變基因的純合子的,B正確;
C、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瘧疾起到了一定的選擇作用,鐮狀細胞貧血不是由瘧疾引發的,C錯誤;
D、基因突變的有利或不利取決于生活環境,是相對的,表中的突變基因對于大多數人是不利的,對人類的進化也是不利的,D錯誤。
故選B。
【分析】1、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引起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
2、基因突變的特征:(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變異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4)基因突變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境。
14.【答案】A,B,C
【知識點】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骨架
15.【答案】A,B,D
【知識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呼吸綜合
【解析】【解答】A、一定條件下,糖類可以大量形成脂肪,脂肪轉化為糖類但不能大量轉化,即脂肪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轉化,A錯誤;
B、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以葡萄糖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與產生的CO2量相等;以脂肪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據表格可知,氣體B變化量有一段時間比氣體A變化量更大,因此氣體A是CO2,氣體B是O2,B錯誤;
C、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釋放的能量也較多,因此該種作物種子獲得相同的能量時,消耗的葡萄糖要多于脂肪,C正確;
D、氣體A是CO2,氣體B是O2,由于以葡萄糖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與產生的CO2量相等,以脂肪為底物只進行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據表可知 ,36h之前,該種子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大于產生的CO2量,該種子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有脂肪(或脂肪和葡萄糖),而48h即以后,消耗的O2量等于產生的CO2量,此時種子有氧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但36-48h內沒有相關數據,故48h前,該種作物種子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脂肪或葡萄糖或葡萄糖和脂肪,D錯誤。
故選ABD。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與葡萄糖相比,相同質量的脂肪中含H多,在氧化分解時消耗O2多,釋放的能量多。
16.【答案】B,C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頻率的概念與變化
【解析】【解答】AB、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AA,則純合秈稻的基因型為 aa,F1的基因型為 Aa,由于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F2 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即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 Aa:aa=1:1,原因是F1中含基因 A的花粉敗育,A錯誤,B正確;
CD、若純合粳稻的基因型為 aa,則純合秈稻的基因型為 AA,F1的基因型為 Aa,由于親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產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態異常(敗育),F2 中僅有粳一秈雜交種和秈稻,即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 AA: Aa=1:1,因此F2中顯性基因A的頻率為(A%=1/2+1/2×1/2=3/4)=3/4,F2中有顯性純合個體AA,C正確,D錯誤。
故選BC。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頻率是指群體中某一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對于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
(1)通過基因型個數計算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此種基因的個數/(此種基因的個數+其等位基因的個數)
(2)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某種基因的純合體頻率+1/2雜合體頻率。
17.【答案】A,B,C
【知識點】有絲分裂的過程、變化規律及其意義;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律性變化;減數分裂異常情況分析
【解析】【解答】A、圖1中,②到③、⑤到⑥發生著絲粒分裂,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④到⑤染色體數目加倍是因為進行了受精作用,A錯誤;
B、 等位基因的分離可發生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若發生了基因突變或在四分體時期發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等位基因的分離也可能發生在減數分裂Ⅱ的后期,即圖1中,的①段或③段,B錯誤;
C、由圖3可知,圖3中乙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質分裂不均等,為初級卵母細胞,則丙的名稱為(第一)極體,C錯誤;
D、該動物細胞的基因型為AaBb, 丙是乙分裂產生的子細胞,若丙的基因組成為AABB, 則乙細胞的基因型為AAaaBBbb,故乙分裂產生的另一個子細胞的基因組成可能為aabb,D正確。
故選ABC。
【分析】1、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分裂Ⅰ過程: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分裂Ⅱ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變形期 無變形期
性細胞數 一個精母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母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
  細胞質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點 成熟期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3、由圖1可知,Ⅰ表示減數分裂過程,Ⅱ表示受精作用過程,Ⅲ表示有絲分裂過程。
圖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復制;BC段表示有絲分裂前期和中期、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粒的分裂;DE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和末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18.【答案】A,B,C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的表達綜合
【解析】【解答】A、不同基因的堿基序列不同,SNRPN 基因和UBE3A 基因是兩個不同的基因,故二者的堿基序列不同,A 錯誤;
B、圖示可知,父親 15 號染色體上的SNRPN 基因表達,母親 15 號染色體上的SNRPN 基因不表達,B錯誤;
C、由題可推測,父親的UBE3A基因轉錄的產物mRNA與SNRPN 基因的轉錄產物mRNA發生了堿基互補配對,從而影響了UBE3A 基因的翻譯過程,C錯誤;
D、設突變的UBE3A基因記作A-,正常UBE3A基因記作A,據圖可知,若孩子的異常基因A-來自父親則患 天使綜合征(AS) ; 若父母均只含有一個突變的UBE3A基因,則父母的基因型均為A-A,后代基因型即比例為1AA(正常):1A-(來自母親)A(正常):1A-(來自父親)A(患AS):1A-A-(AS),故子代患AS的概率為1/2,D正確。
故選ABC。
【分析】1、“基因的表達”是指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為原料;翻譯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板、以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該過程還需要tRNA來運轉氨基酸。
2、UBE3A蛋白由位于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該基因在人腦細胞中的表達與其來源有關:來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可正常表達,來自父方的UBE3A基因由于鄰近的SNRPN基因產生的RNA干擾而無法表達。
19.【答案】(1)B;植物B耐鹽的濃度范圍較廣;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細胞質基質中Na+濃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細胞代謝受到影響
(2)涉及;降低;ATP主要由呼吸作用生成,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
【知識點】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的綜合;滲透作用
【解析】【解答】(1)圖甲的橫坐標是NaCl溶液的濃度,圖中顯示植物B對于外界NaCl濃度的適應范圍比植物A更廣,故植物B是耐鹽植物;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因此,植物在高鹽度環境下會出現萎蔫現象;由于“ 高鹽度環境下,大量的Na+會進入植物細胞,Na+在細胞質基質中積累后會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植物生長 ”,因此,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
(2)圖乙為耐鹽植物根細胞的Na+運輸機制的示意圖,耐鹽植物根細胞依靠囊泡運輸Na+,依賴于膜的流動性,該過程涉及生物膜的形變;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而ATP主要來自細胞呼吸,故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降低。
【分析】1、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1)自由擴散:順濃度梯度運輸,不需要能量和轉運蛋白。如脂溶性物質甘油、脂肪酸、性激素、乙醇及氧氣、二氧化碳等。
(2)協助擴散:順濃度梯度運輸,不需要能量,需要轉運蛋白。如葡萄糖進入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機鹽離子通過離子通道進出細胞,水分子通過水通道蛋白的運輸。
(3)主動運輸:逆濃度梯度運輸,需要能量和轉運蛋白。如無機鹽離子、氨基酸逆濃度梯度進出細胞,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
2、影響物質跨膜運輸的因素:
(1)物質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濃度差越大,三種運輸方式的速率越大。
(2)轉運蛋白的數量:影響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速率。
(3)氧氣濃度:影響主動運輸的速率。
(4)溫度:通過影響酶的活性及膜的流動性進而影響物質的運輸速率。
(1)據圖甲分析,與植物A相比,植物B對于外界NaCl濃度的適應范圍更廣,故植物B是耐鹽植物;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且由題意可知,細胞質基質中Na+濃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細胞代謝受到影響,故植物A在高鹽度環境下出現萎蔫且生長率低甚至死亡。
(2)耐鹽植物根細胞運輸Na+是借助膜流動性實現的,該過程涉及生物膜的形變;由于ATP主要由呼吸作用生成,植物根細胞將細胞質中的Na+運輸出細胞需要利用細胞膜內外的H+濃度梯度差,而維持該濃度梯度差需要消耗ATP,且Na+通過囊泡運輸進液泡也需要消耗ATP,故若植物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則其抗鹽脅迫能力會降低。
20.【答案】(1)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Ⅵ
(2)對試管進行編號,將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放入各組試管中,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使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
(3)35~45℃;V組溫度過高,使淀粉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知識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分析】(1)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是酶促反應速率,則其他變量為無關變量,例如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VI組的處理是“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沒有淀粉酶,則Ⅵ組是該實驗中的空白對照組。
(2) 步驟① 是不同的實驗處理,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為保證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應先將各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然后再分別將各實驗組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因此,步驟①中的“?”處的實驗操作是: 對試管進行編號,將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放入各組試管中,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
(3)淀粉遇碘變藍,試管中剩余的淀粉越多,顏色越深,酶的活性越低。 各實驗組試管中顏色按照由深到淺的排序是:Ⅵ組=Ⅴ組>Ⅳ組>Ⅲ組>Ⅰ組>Ⅱ組 ,酶活性相對最高的是Ⅱ組(40℃),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Ⅰ組和Ⅲ組的(35~45℃)實驗溫度之間進行進一步實驗;酶活性的發揮需要適宜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Ⅴ組溫度過高。
【分析】1、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作用條件較溫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3、酶促反應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1)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則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應時間等均屬于該實驗的無關變量;VI組中將淀粉酶溶液替換為等量清水,其他實驗條件不變,沒有淀粉酶,則實驗中作為空白對照組的是Ⅵ組。
(2)本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為使各組實驗在相應實驗溫度下進行,在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之前,將要加入各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別在各組實驗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
(3)試管中顏色的深淺程度與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呈負相關,因此各組實驗中,酶活性相對最高的是Ⅱ組,若要精確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則可在Ⅰ組和Ⅲ組的實驗溫度之間(35~45℃)進行進一步實驗;酶活性的發揮需要適宜溫度,Ⅵ組和Ⅴ組試管中顏色深淺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溫度過高或過低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
21.【答案】(1)甲;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
(2)O2的含量;水淹天數為4d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影響ATP的產生
(3)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有毒害作用;增強(小麥根細胞)有氧呼吸
【知識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
【解析】【解答】(1)有氧呼吸的進行需要有氧氣,缺氧與有氧呼吸相關的酶的活性會降低。據圖可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因此, 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甲。
(2)水淹天數為0~3d時,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O2的含量。水淹天數為4d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產生的ATP較少,因此,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3)適時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的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從而增強小麥根細胞的有氧呼吸,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因此, 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
【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
反應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
反應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
反應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小麥根細胞的的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場所為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2丙酮酸(2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場所為細胞質基質。
(1)圖中參與無氧呼吸的酶是甲,依據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水淹天數的延長,土壤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甲的活性有所升高,乙的活性下降。
(2)水淹天數為0~3d時,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是O2的含量。因為在水淹初期,隨著水淹天數增加,氧氣逐漸減少,影響有氧呼吸,進而影響呼吸作用強度。水淹天數為4d時,小麥根細胞的生命活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依據是此時甲、乙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表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強度都較弱,從而影響ATP的產生。
(3)適時排水有利于小麥生長,原因是排水一方面可避免無氧呼吸生成的酒精對小麥根細胞有毒害作用。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積累過多會毒害細胞,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氧氣供應,從而增強(小麥根細胞)有氧呼吸,從而使小麥根細胞產出的能量增加。有氧呼吸能產生更多能量,排水后增加氧氣供應可促進有氧呼吸。
22.【答案】(1)遵循;組合Ⅰ的表型比例6:6:2:2,為9:3:3:1的變式,組合Ⅱ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
(2)不相同;1/8
(3)9;9/64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9:3:3:1和1:1:1:1的變式分析
【解析】【解答】(1)組合Ⅰ 中F2野生型(62只)、朱紅眼(61只)、淡粉色眼(21只)、新突變型1(20只),比例接近6:6:2:2,為9:3:3:1的變式,所以,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組合Ⅱ 中F2野生型(92只)、淡粉色眼(30只)、緋色眼(27只)、新突變型2(9只),比例接近9:3:3:1,因此,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假設控制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分別是a、b、d,則依據題表信息可推知,組合 Ⅰ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BBDdXAXa,組合Ⅱ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BbDdXAXA,所以二者基因型不相同。組合Ⅱ中 F2的基因型分別是B-D-XAXA、B-ddXAXA、bbD- XAXA、bbddXAXA、B-D-XAY、B ddXAY、bbD-XAY、bbddXAY,其中與組合Ⅰ中F2的基因型相同的是 BB--XAY,該基因型個體占組合Ⅱ中F2的比例為1/411/2=1/8。
(3)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共有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9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的基因型為BBddXaXa和BBddXaY,按照配子法可求得其所占的比例為1/4(3/41/4+3/42/4)=9/64。
【分析】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依題意,突變的朱紅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突變的緋色眼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說明控制眼色的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1)組合Ⅰ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6:6:2:2,為9:3:3:1的變式,證明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朱紅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組合Ⅱ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證明控制緋色眼的基因與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假設控制朱紅眼、緋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分別是a、b、d,則依據題表信息可推知,組合 Ⅰ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 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分別是 BBDdXAXa、BbDdXAXA,所以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與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個體的基因型不相同。組合Ⅱ中 F2的基因型分別是B. DXAXA、B ddXAXA、bbD XAXA、bbddXAXA、B D XAY、B ddXAY、bbD XAY、bbddXAY,其中與組合Ⅰ中F2的基因型相同的是 BB--XAY,該基因型個體占組合Ⅱ中F2的比例為1/411/2=1/8。
(3)若將組合Ⅰ中的F2進行自由交配,則得到的F3中,雌性個體共有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9種基因型,新突變型1個體的基因型為BBddXaXa和BBddXaY,按照配子法可求得其所占的比例為1/4(3/41/4+3/42/4)=9/64。
23.【答案】(1)轉錄;翻譯;豌豆細胞中的a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藍細菌中的a過程發生在擬核中;豌豆細胞中的a、b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中的a、b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基因突變
(3)間接;該豌豆植株的性狀不僅受基因的控制,還受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基因、蛋白質、環境與性狀的關系;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遺傳信息的轉錄;遺傳信息的翻譯
【解析】【解答】(1)據圖可知,過程a是以淀粉分支酶基因(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轉錄過程;b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翻譯過程。豌豆屬于真核生物,轉錄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翻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轉錄和翻譯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沒有核膜,轉錄過程發生在擬核中,且轉錄和翻譯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 相比于圓粒豌豆,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 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發生改變,該現象屬于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間接的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同一基因型的豌豆在不同場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說明生物性狀受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
【分析】1、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影響細胞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控制性狀,如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囊性纖維病。
2、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引起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基因突變的特征有:普遍性、隨機性、低頻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1)圖中的a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b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a、b過程分別是轉錄、翻譯;豌豆屬于真核生物,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豌豆細胞中的轉錄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藍細菌中的轉錄過程發生在擬核中;豌豆細胞中的轉錄和翻譯過程是先后發生的,藍細菌中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2)皺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 序列,從而導致基因R的堿基序列被打亂,基因結構改變,該現象屬于基因突變。
(3)圖中體現了基因控制性狀的間接途徑,即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將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種植在不同場所,已知基因表達過程正常,若其所結豌豆的形狀表現出差異,說明生物性狀受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岢岚县| 体育| 三亚市| 花莲市| 台湾省| 通城县| 若羌县| 凤阳县| 天门市| 芦溪县| 南乐县| 诸城市| 大田县| 罗源县| 女性| 云浮市| 天长市| 富蕴县| 堆龙德庆县| 定远县| 五家渠市| 革吉县| 绩溪县| 温泉县| 临邑县| 博乐市| 东辽县| 南宁市| 榆中县| 巨鹿县| 文登市| 新安县| 翁源县| 垣曲县| 措美县| 韶关市| 高碑店市| 威远县| 蒙城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