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期末生物試題(有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期末生物試題(有解析)

資源簡介

白城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試卷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25 題,共 100 分。考試時間為 75 分鐘。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
第Ⅰ卷 選擇題(共 45 分)
一、單選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0 分)
1. 如表表示某地甲、乙兩種群個體數量變化關系。據表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種群均為“S”形增長,增長速率均受本身密度的制約
B. 若該地區為草原,甲為兔子,則乙可能是牛
C. 甲、乙兩種群為捕食關系,其中乙為捕食者
D. 甲、乙兩種群為種間競爭關系,競爭強度由弱到強再到弱
2. 某校研學小組以柳樹枝條為材料研究生長素類調節劑 NAA 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預實驗中發現水培 5d 左右插條開始生根,第 6~7d 為生根的快速增長期,第 8d 時根的數量趨于穩定。預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應該以水培第 6d 或第 7d 的插條生根數作為實驗結果
B. NAA溶液促進柳樹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為10-9mol·L-1
C. 實驗結果說明 NAA 濃度高于 10-5mol·L-1 時抑制生根
D. 后續的正式實驗中應縮小 NAA 溶液的濃度范圍和梯度
3. 如圖表示人體內某種免疫失調病的致病機理。據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a細胞是漿細胞,a細胞及其分泌的抗體均具有識別抗原的功能
B. 紅細胞膜上的抗原與抗紅細胞抗體特異性結合
C. b細胞是細胞毒性T細胞,能特異性地裂解抗原—抗體復合物
D. 青霉素過敏反應與該免疫失調病的致病機理相同
4. 某人在安靜狀態下,單位時間內流經單位面積皮膚血管內血液的相對含量如圖所示,其中a時刻的環境溫度開始升高,c時刻的環境溫度開始降低。此過程中,不可能發生的是(  )
A. ab時間段,環境溫度升高導致皮膚毛細血管舒張
B. ab時間段,體溫相對穩定,但機體的產熱量減少
C. bc時間段,體溫相對穩定,但機體的散熱量增加
D. cd時間段,環境溫度下降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
5. γ-氨基丁酸(GABA)和某種局部麻醉藥在神經興奮傳遞過程中的作用機理如圖所示。此種局麻藥單獨使用時不能通過細胞膜,如與辣椒素同時注射才會發生如圖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 喹諾酮類藥物能抑制腦內GABA與受體結合,服用該藥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B. 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后引起膜內電位由負變正
C. 局麻藥作用于突觸后膜的Na+通道,阻礙Na+內流,抑制突觸后膜產生興奮
D. 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時,會發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轉化以及ATP的合成和分解
6. 在一段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中甲種群的數量變化、乙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變化如圖所示(不考慮遷入率和遷出率)。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乙種群為有害動物,則應在t1時刻以前進行防治
B. 在t3時刻,乙種群的增長速率一定等于甲種群
C. t3時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類型可能相同
D. 甲乙兩個種群的數量增長模型均可能是“S”形
7.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在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的制備過程做出突出貢獻的兩位科學家,mRNA疫苗發生免疫應答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被脂質納米顆粒包裹的mRNA易進入細胞
B. 過程③在抗原呈遞細胞的核糖體上進行
C. 甲、丙分別表示B淋巴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
D. 乙細胞被激活后通過裂解靶細胞發揮作用
8. 下圖表示運動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共同支配肌肉收縮,防止肌肉過度興奮的過程。某藥物能阻止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釋放。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注:“+”表示興奮,“-”表示抑制。
A. 刺激圖中a處,在b、c處都能檢測到動作電位
B. 運動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依賴神經遞質傳遞信息
C. 抑制性神經元d可能會降低運動神經元b的興奮性
D. 人服用該藥物后會出現肌肉收縮時間縮短的現象
9. 激素是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分子,人體的激素分泌有多種途徑。分析下圖調節人體激素分泌的三種途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抗利尿激素可以通過途徑Ⅱ分泌
B. 途徑Ⅰ中下丘腦—垂體—靶腺體的這種分層調控屬于反饋調節
C. 當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可通過途徑Ⅰ、Ⅲ實現
D. 正常人在寒冷環境中可通過途徑Ⅰ分泌更多的甲狀腺激素,促進代謝使機體產熱大于散熱
10. 運動神經中樞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損傷或死亡會導致帕金森病的發生,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經元細胞的損傷或死亡程度。研究發現細胞毒性T細胞表面的CD8受體與其發揮正常免疫功能有關,MPTP可誘導正常小鼠產生帕金森病。給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鹽水10天后,分別測定兩組小鼠神經元多巴胺含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注射MPTP可導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降低
B. 推測MPTP可能導致多巴胺神經元細胞損傷或死亡
C. 據圖推測細胞毒性T細胞可能導致多巴胺神經元損傷或死亡減輕
D. 該研究說明帕金森病與神經調節和免疫調節有關
11. 下列關于消化道神經支配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支配消化道的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 B. 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勢時促進消化道的各種活動
C. 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D.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相反
12. 實驗室小鼠只有在亮燈后觸碰杠桿,才能得到食物。經過反復訓練,燈光會促使小鼠主動觸碰杠桿。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經過反復訓練可能促進了相關神經元之間形成聯系
B. 小鼠觸碰杠桿獲取食物的行為不能遺傳給下一代
C. 燈光促使小鼠主動觸碰杠桿的現象是條件反射
D. 燈光直接刺激神經中樞引起小鼠觸碰杠桿
13. 下圖表示通過突觸相連接的神經元,電表的電極均連接于神經纖維外表面,A、B、C為可以選擇的刺激位點。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刺激A點,興奮以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到B點
B. 若要證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最好刺激C點
C. 未受刺激時,神經元細胞膜內外沒有離子進出
D. 刺激B點,觀察電表②指針的偏轉次數,可以判斷X處有無突觸
14. 禾谷類種子萌發過程中,糊粉層細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貯藏蛋白質,為幼苗生長提供營養。為探究赤霉素在某種禾谷類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某團隊設計并實施了A、B、C三組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本實驗中只有A組是對照組
B. 赤霉素導致糊粉層細胞中貯藏蛋白質的降解速率下降
C. 赤霉素合成抑制劑具有促進種子萌發的作用
D. 三組實驗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為B組、A組、C組
15. 在一鮭魚養殖場進行了一次密度調查實驗,下圖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間的關系曲線圖。最后密度的取樣是在魚塘中的鮭魚產新一代魚之前完成的。如何解釋實驗中的現象,即當初始密度高時,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變化(  )
A. 魚塘中有害廢物的積累 B. 死亡率剛好補償出生率而影響密度
C. 死亡率過度補償出生率而影響密度 D. 出生率不足以補償死亡率而影響密度
二、不定項選擇題(共 5 小題,每題 3 分,多選、錯選不得分,漏選得 1 分,共計 15 分)
16.瞳孔開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圍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當抓捏面部皮膚時,會引起瞳孔開大肌收縮,導致瞳孔擴張,該反射稱為瞳孔皮膚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圖所示,其中網狀脊髓束是位于腦干和脊髓中的神經纖維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面部皮膚感受器→傳入神經①→腦干→網狀脊髓束→脊髓(胸段)→傳出神經②→瞳孔開大肌
A. 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
B. 傳入神經①屬于腦神經
C. 傳出神經②屬于軀體運動神經
D. 若完全阻斷脊髓(頸段)中的網狀脊髓束,該反射不能完成
17. 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種群和群落所涉及的問題中,屬于種群水平研究范疇的是(  )
A. 各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 B. 單位面積印度榕樹的數量
C. 各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D. 各種群的年齡結構
18.如圖為人體內三種細胞外液a、b、c之間的關系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有(  )
A. 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生活的環境是a B. b滲回a和滲入c的量相差較大
C. A端的營養物質和O2含量總是多于B端 D. c通過毛細淋巴管壁大量滲出可形成b
19.如圖表示三種海蟹在實驗條件(其他環境條件一定)下,不斷改變海水濃度,它們血液濃度的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只能在較低濃度的海水中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B. 無法判斷甲、乙、丙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的強弱
C. 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D. 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強的是丙
20. 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兔種群8年間的數量變化情況,并據此繪制了下圖的λ(λ=當年種群數量/上一年種群數量)值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
B. 第2~4年兔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C. 8年間兔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D. 第6~8年種群數量一直增長,但并非呈“J”形增長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5 分)
21. 某小組通過資料查找發現:在15~35 ℃范圍內,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較快。為探究酵母菌種群增長的最適溫度,他們設置了5組實驗,每隔24 h取樣檢測一次,連續觀察7天。下表是他們進行相關探究實驗所得到的結果。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計數時,按以下順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待酵母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將血細胞計數板放在顯微鏡載物臺的中央計數。
A.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
B.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
C.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
(3)實驗所使用的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 mm×1 mm,計數室等分成25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內有16個小方格,蓋玻片下的培養液厚度為0.1 mm。若計數的5個中方格內的酵母菌總數為120個,則1毫升培養液中酵母菌約有________個。
(4)據表分析,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的最適溫度約為________℃。在上述實驗條件下,不同溫度時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變化的相同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一溫度條件下,若提高培養液中酵母菌起始種群數量,則該組別中酵母菌到達最大值的時間將____________(填“延長”“縮短”或“保持不變”)。
22. 如圖為某小型哺乳動物受持續寒冷刺激時,機體調節脂肪細胞代謝的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小泡內暫存的結構C為__________,它能與激素特異性結合,體現了細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2)圖中④過程這種調節方式的意義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圖可知,腎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增加產熱。
(4)持續寒冷條件下,下丘腦通過⑤還能支配____________(至少寫2個)等結構。
23. 某興趣小組以“脊蛙”為材料進行實驗,請完善下列實驗思路、預測結果及結論。
材料和用具:頭部掛在鐵支架上且左后肢大腿背面暴露出坐骨神經的“脊蛙”,一只小燒杯,1%的硫酸溶液,清水,剪刀,藥用棉,電表等。
(1)①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左側后肢趾部,兩側后肢都會出現屈腿反射;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右側后肢趾部,兩側后肢都出現屈腿反射。
②用清水清洗刺激部位。
③剪斷左大腿背面已暴露的坐骨神經。
④待“脊蛙”恢復正常后,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  側后肢趾部,左右側后肢都不出現屈腿反射;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  側后肢趾部,右側后肢    屈腿反射,左側后肢    屈腿反射。
⑤上述實驗證明了坐骨神經是混合神經。
(2)另取一“脊蛙”,用手術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連接電表a和b(如下圖),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左側后肢趾部。實驗顯示,電表a和b都有電位波動,“脊蛙”出現屈腿反射。
①如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右側后肢趾部,預測電表a  (填“有”或“沒有”)電位波動,預測電表b   (填“有”或“沒有”)電位波動。
②若在蛙心灌注液中添加某種藥物,一段時間后,再次刺激蛙左后肢趾部,電表a有電位波動,電表b未出現電位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腿反射,其原因可能有(寫出1個即可):               。
24. 科研人員研究了紅光和遠紅光對萵苣種子中赤霉素含量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回答問題:
(1)植物體內,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霉素與生長素主要生理作用的相似之處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
(2)植物體內的____________是接收紅光和遠紅光信號的受體。由實驗結果可知,____________(填“紅光”或“遠紅光”)能促進萵苣種子的萌發,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神經細胞間的突觸聯系往往非常復雜。下圖為大鼠視網膜局部神經細胞間的突觸示意圖。
據圖回答:
(1)當BC末梢有神經沖動傳來時,甲膜內的__________釋放谷氨酸,與乙膜上的谷氨酸受體結合,使GC興奮,誘導其釋放內源性大麻素,內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體結合,抑制Ca2+通道開放,使BC釋放的谷氨酸_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最終導致GC興奮性降低。
(2)GC釋放的內源性大麻素還能與丙膜上的大麻素受體結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釋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體活化程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進而導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與BC間突觸的突觸前膜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調節機制保證了神經調節的精準性。該調節過程與細胞膜的____________兩種功能密切相關。
(4)正常情況下,不會成為內環境成分的是________(多選)。
A.谷氨酸  B.內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體  D.Ca2+通道
參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可知,甲種群個體數量先上升后下降,并不是“S”形增長,A錯誤;如果該地區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為這二者的競爭關系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不會使某一種群消失,B錯誤;如果甲、乙兩種群為捕食關系,無法判斷誰是捕食者,C錯誤,若甲、乙兩種群為種間競爭關系,最初時甲占優勢,隨后乙種群占優勢,并且甲種群個體數量越來越少,所以競爭強度由弱到強再到弱,D正確。
2. 【答案】D
【解析】預實驗中發現第 8d 時根的數量趨于穩定,故應該以水培第 8d 的插條生根數作為實驗結果,A錯誤;根據預實驗結果可知:促進柳樹枝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在10-9mol·L-1左右,正式實驗中應縮小NAA 溶液的濃度范圍和梯度,重復上述實驗,找到生根數目最多的實驗組對應的NAA濃度,B錯誤,D正確;實驗結果顯示,10-5mol·L-1處理組的生根數高于清水組,因而不能說明 NAA 濃度高于 10-5mol·L-1 時抑制生根,C錯誤。
3. 【答案】B
【解析】只有漿細胞能產生抗體,因此圖中a細胞表示的是漿細胞,但漿細胞沒有識別抗原的功能,A錯誤;抗紅細胞抗體能與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物質特異性結合形成細胞集團或沉淀,B正確;分析題圖可知,b細胞是吞噬細胞,其能夠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C錯誤;題圖所示疾病屬于自身免疫病,與青霉素過敏反應的致病機理不同,D錯誤。
4. 【答案】D
【解析】ab段室內溫度高于人體溫度,人體通過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進而增加散熱量,通過減少甲狀腺激素的分泌,產熱減少,體溫依然維持不變,AB正確;bc時間段,血流量增加,機體的散熱量增加,體溫相對穩定,C正確;cd時間段,皮膚血流量減少,可能是由于環境溫度下降,機體散熱減少,產熱增加,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D錯誤。
5. 【答案】AB
【解析】GABA與受體結合抑制突觸后膜產生興奮,喹諾酮類藥物能抑制腦內GABA與受體結合,故服用該藥可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由圖1知,γ-氨基丁酸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Cl-通道打開,促進Cl-內流,抑制突觸后膜產生興奮;據圖2知,局部麻醉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打開Na+通道并進入細胞內,從內部阻礙Na+內流,抑制突觸后膜產生興奮;興奮在兩個神經元間通過胞吐釋放神經遞質來傳遞,故會發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轉化以及ATP的合成和分解。
6. 【答案】B
【解析】t2時刻表示的是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為K/2,對有害動物的防治應在K/2以前,A正確;圖示為種群甲的數量變化曲線和乙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曲線,t3時無法比較二者的增長速率大小,B錯誤;t3時,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仍在增多,其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C正確;甲和乙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種群,圖中可看出乙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S”型,圖中不能判斷甲的種群數量增長是否是“S”形,如果延長觀察時間,有可能會呈現“S”形增長,D正確。
7. 【答案】C
【解析】細胞膜的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因此被脂質納米顆粒包裹的mRNA易進入細胞,A正確;過程③為抗原肽的合成,多肽的合成是在核糖體上進行,B正確;甲、丙分別表示輔助性T細胞和B淋巴細胞,C錯誤;乙細胞為細胞毒性T細胞被激活后通過裂解靶細胞發揮作用,D正確。
8. 【答案】D
【解析】刺激a處后產生神經沖動,沿著神經纖維傳至b、c處,所以在b、c處都能檢測到動作電位,A正確;神經沖動經突觸傳遞給神經元胞體,再傳遞到肌肉細胞,突觸內通過神經遞質傳遞信息,所以運動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依賴神經遞質傳遞信息,B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抑制性神經元對運動神經元是起抑制作用的,所以抑制性神經遞質可能會降低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C正確;該藥物能阻止抑制性神經遞質釋放,人服用該藥物后,可能會出現肌肉收縮時間延長的現象,D錯誤。
9. 【答案】A
【解析】當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會受到刺激,這個刺激促使下丘腦合成、分泌,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即途徑Ⅱ,A正確;途徑Ⅰ中下丘腦—垂體—靶腺體的這種分層調控屬于分級調節,B錯誤;當血糖含量升高時,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圖中的自主神經直接控制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即途徑Ⅲ,C錯誤;正常人在寒冷環境中可通過途徑Ⅰ分泌更多的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代謝增加產熱,而在寒冷條件下散熱也增加,最終產熱等于散熱,從而維持體溫的恒定,D錯誤。
10. 【答案】C
【解析】據圖分析,注射MPIP后,與注射生理鹽水組相比,無論是正常小鼠還是CD8基因敲除小鼠,小鼠中多巴胺含量下降,而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經元細胞的損傷或死亡程度,故可推測MPTP可能導致多巴胺神經元細胞損傷或死亡,AB正確;比較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中多巴胺含量降低的幅度可知,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降低幅度小,據此分析,CD8基因敲除小鼠中,細胞毒性T細胞不能與相應受體結合,無法發揮免疫效應,從而推測正常小鼠中細胞毒性T細胞的存在會導致多巴胺神經元損傷或死亡加重,C錯誤;多巴胺神經元損傷或死亡會引起帕金森病,而細胞毒性T細胞的存在會加重疾病,故該研究說明帕金森病設計神經調節和免疫調節有關,D正確。
11. 【答案】B
【解析】外周神經系統分布在全身各處,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它們都含有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又可分為支配軀體運動的神經和支配內臟運動的神經,支配消化道的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A正確;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時,可促進消化道的各種活動,B錯誤;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它們共同調節消化道活動,C正確;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相反,D正確。
12. 【答案】D
【解析】經過反復訓練,燈光會促使小鼠主動觸碰杠桿,形成了條件反射,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故反復訓練可能促進了相關神經元之間形成聯系,A正確;小鼠觸碰杠桿獲取食物的行為沒有改變遺傳物質,不可以遺傳給下一代,B正確;燈光促使小鼠主動觸碰杠桿的現象是經學習后獲得的,屬于條件反射,C正確;燈光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小鼠觸碰杠桿,D錯誤。
13. 【答案】D
【解析】A、B之間有突觸結構,興奮在突觸間的傳遞是單向的,刺激A點,興奮不能傳到B點,A錯誤;刺激C點,只能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可以從C點傳到B點,不能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B錯誤;未受刺激時,神經元細胞膜是靜息電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的,C錯誤;當刺激B點時,電表②指針若偏轉兩次,則說明X處無突觸,若只偏轉一次說明X處有突觸,D正確。
14. 【答案】D
【解析】本實驗的自變量是處理方式及時間,A組屬于空白對照組,但當自變量為時間時,處理時間為0的B組和C組也是對照組,A錯誤;由第1、5、9天的實驗結果可知,B組蛋白質總含量低于A組,更低于C組,即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為B組、A組、C組,說明赤霉素導致糊粉層細胞中貯藏蛋白質的降解速率增加,B錯誤,D正確;赤霉素可促進蛋白質的分解,為幼苗生長提供營養,促進萌發,而赤霉素合成抑制劑抑制蛋白質的降解,抑制種子萌發,C錯誤。
15. 【答案】B
【解析】魚塘中有害廢物的積累,種群密度應不斷減少,A錯誤;死亡率接近出生率,種群自然增長率為0,種群密度不再增加,因此當初始密度增加時,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變化,B正確;死亡率過度補償出生率,則種群密度應減少,C錯誤;出生率不足以補償死亡率,則種群密度應減少,D錯誤。
16. 【答案】C
【解析】該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腦干和脊髓)參與,屬于非條件反射,A正確;由腦發出的神經為腦神經,腦神經主要分布在頭面部,負責管理頭面部的感覺和運動,故傳入神經①屬于腦神經,B正確;瞳孔開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圍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自主神經系統不包括軀體運動神經,傳出神經②屬于內臟運動神經,C錯誤;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若完全阻斷脊髓(頸段)中的網狀脊髓束,則該反射弧不完整,該反射不能完成,D正確。
17. 【答案】BCD
【解析】各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屬于種間關系,是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疇;單位面積印度榕樹的數量屬于種群密度,各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和各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種群的數量特征,三者都屬于種群水平的研究范疇。
18. 【答案】ACD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a表示血漿,b表示組織液,c表示淋巴液。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為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生活的環境是b,A錯誤;大部分b組織液通過毛細血管滲回到a血漿中,小部分通過毛細淋巴管滲入到c淋巴液,B正確;若B端周圍的組織細胞是肝細胞,在饑餓狀態下,肝細胞會分解肝糖原形成血糖,此時,B端的養分比A端多,所以A端的營養物質含量并不總是多于B端,C錯誤;毛細淋巴管內的c淋巴液匯集到淋巴管中,經過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a血漿中,D錯誤。
19. 【答案】ACD
【解析】隨著海水濃度的改變,血液的濃度變化越小,海蟹調節內環境的能力越強,反之就越弱。隨著海水濃度的升高,乙的血液濃度直線上升,說明乙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濃度較低時能維持血液濃度相對穩定,但當海水濃度稍微高一點時就不能再維持穩定;丙在海水濃度較高或較低時,血液濃度基本能夠維持穩定,說明丙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最強。
20. 【答案】ABC
【解析】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A項錯誤;第2~4年λ小于1,說明當年種群數量少于上一年,種群數量在減少,故年齡結構應為衰退型,B項錯誤;據圖分析可知,前4年,λ<1,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說明8年間種群數量并非呈“S”形增長,C項錯誤;第6~8年λ>1,種群數量增長,但由于λ值不穩定,故不呈“J”形增長,D項正確。
21. 【答案】(1)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勻,減少誤差
(2)BAC (3)6×106 (4)25 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酵母菌的種群數量隨培養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增長;達到最大值后,隨時間的延長酵母菌的種群數量逐漸下降(或酵母菌的種群數量先增后減) (5)縮短
22. 【答案】(1)腎上腺素受體 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2)維持內環境激素水平的穩定(維持內環境穩定)
(3)先使ATP轉變為cAMP,通過cAMP促進脂肪(甘油三酯)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
(4)皮膚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
【解析】(1)據圖示分析,小泡內的結構能與激素特異性結合應是腎上腺素受體,體現了細胞膜具有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的功能。(2)圖中④過程表示負反饋調節,可維持內環境激素水平的穩定。(3)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腦通過有關神經支配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增加,從圖中可知腎上腺素先使ATP轉變為cAMP,通過cAMP促進脂肪(甘油三脂)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4)⑤是指下丘腦通過有關神經支配皮膚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的活動來減少散熱,增加產熱,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
23. 【答案】(1)左 右 出現 不出現
(2)沒有 有 突觸前膜不能釋放神經遞質(或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
【解析】(1)“脊蛙”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下所示:
剪斷左大腿背面已暴露的坐骨神經(假設⑤結論正確,即坐骨神經是混合神經,既有傳入神經,又有傳出神經),則左側傳入神經、傳出神經(a、b)被阻斷。
(2)題圖為左右肢上的反射弧,電表a、b分別連接在左右肢屈反射的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上。①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引起下一個神經細胞興奮或抑制。刺激“脊蛙”右側后肢趾部,可觀察到電表b有電位波動,電表a不會出現電位波動。②在蛙心灌注液中添加某種藥物,刺激蛙左后肢趾部,電表a有電位波動,說明興奮可在神經纖維上傳導;電表b未出現電位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腿反射,可能是藥物抑制了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
24. 【答案】(1)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種子  都能起促進植物生長和果實發育  
(2)光敏色素  紅光  紅光處理萵苣種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進種子萌發
【解析】(1)植物體內,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種子。赤霉素與生長素主要生理作用的相似之處有都能起促進植物生長和果實發育。
(2)植物體內的光敏色素是接收紅光和遠紅光信號的受體。由實驗結果可知,紅光能促進萵苣種子的萌發,判斷的理由是紅光處理萵苣種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進種子萌發。
25. 【答案】(1)突觸小泡 減少
(2)降低 丙
(3)負反饋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1)當神經沖動傳至突觸前膜(圖中的甲膜)時,突觸小體中的突觸小泡會釋放神經遞質(圖中的谷氨酸)到突觸間隙。圖中信息顯示,甲膜上的Ca2+通道開放有利于Ca2+進入突觸小體中(或甲膜內),促進突觸小泡釋放谷氨酸,而突觸間隙中的內源性大麻素與甲膜上的大麻素受體結合后會抑制甲膜上Ca2+通道開放,導致BC釋放的谷氨酸減少。(2)由圖中信息可知,內源性大麻素與AC細胞膜(丙膜)上的大麻素受體結合后,可抑制甘氨酸的釋放,導致甲膜上的甘氨酸受體的活化程度降低。AC細胞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BC細胞膜,所以丙膜是突觸前膜。(3)圖中三種細胞之間的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該調節過程與細胞膜的兩種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和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密切相關。(4)內環境是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甘氨酸受體和Ca2+通道都位于細胞膜上,不屬于內環境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枣阳市| 曲周县| 大关县| 梁山县| 丰顺县| 嫩江县| 泰安市| 绥棱县| 宕昌县| 安仁县| 海盐县| 榆中县| 绥芬河市| 额济纳旗| 榆林市| 巴林右旗| 凌云县| 大荔县| 滕州市| 南部县| 边坝县| 沙雅县| 维西| 长阳| 渝中区| 洛扎县| 宁远县| 磐安县| 阳泉市| 商洛市| 博爱县| 方正县| 绥江县| 淮北市| 南雄市| 稻城县| 都匀市| 雅江县| 乐业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