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打退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動勢力的反撲,蘇維埃政府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物質的保障。“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年——1921年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列寧的探索——新經濟政策措施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農業 方面 把農民的余糧全部收集到國家手中工業 方面 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商業 方面 取消自由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為了前線”集中全國力量支援前線1920年底,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1920年至1921年,蘇俄遭遇大旱災,許多人民死于饑餓,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發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更為嚴重的是,2月28日發生了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他們高呼“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參加叛亂的水兵大部分來自農村,反映了農民不滿的情緒。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重的無償征購,有意減產,以抗拒糧食征集。導致俄國1920年的糧食產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種面積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農民中反蘇維埃的情緒日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俄國經濟的發展;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于工農聯盟,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材料反映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具有哪些危害?“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的探索——新經濟政策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時間:1921年首要任務:恢復經濟政策重點:農業“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 ----列寧的反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措施 新 經 濟 政 策把農民的余糧全部收集到國家手中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 工業 除重要的工礦企業由國家經營外,中小企業可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取消自由貿易 商業 實行自由貿易,商品通過市場用貨幣自由交換等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 分配 方式 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內容:特點:利用市場、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國民經濟迅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蘇維埃政權得到了鞏固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新經濟政策的取得的成效?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最初入盟的是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之后加盟共和國的數量不斷增加,至1940年發成為由1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因卡累利阿-芬蘭共和國并入其他共和國,最后為15個加盟共和國。蘇聯的成立1、愛沙尼亞2、拉脫維亞3、立陶宛4、白俄羅斯5、烏克蘭6、摩爾達維亞7、俄羅斯聯邦8、格魯吉亞9、亞美尼亞10、阿塞拜疆11、哈薩克12、土庫曼13、烏茲別克14、塔吉克15、吉爾吉斯1924年列寧逝世,蘇聯人民開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進入了斯大林時代...列寧和斯大林締造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蘇聯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俄國發展道路蘇聯模式的建立—斯大林的探索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953年),格魯吉亞人,前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由于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 —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國內:蘇聯工業發展水平落后國外:受帝國主義的威脅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經濟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世界歷史》蘇聯的工業化提出的背景扶木犁的窮國世界海洋中的孤島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從1926年開始,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蘇聯的工業化的實施高度集中地指令性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 —斯大林“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蘇聯經濟落后,需要加快國家建設提高國防實力,應對戰爭的威脅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斯大林重工業是國家工業體系的基礎結合材料分析蘇聯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我們的計劃不是臆測的計劃,不是想當然的計劃,而是指令性的計劃,這種計劃各類領導機關必須執行,這種計劃能決定我國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將來發展的方向。”——1927年斯大林具有高度的動員能力集中全國的資源重點建設,避免盲目建設避免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的影響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經濟活力低國民經濟比例不協調不計成本,資源浪費嚴重行政命令帶有強制性,即“干部決定一切”優點缺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完成之后,蘇聯建成了6000多個大型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由沙皇時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目的:為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需求(原料,資金)農業集體化運動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斯大林認為,糧食總產量的80%是來自落后的小農經濟,其產品的85%留供自家消費,商品率極低。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市場供應”問題,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認為,落后的小農經濟正在拖國家工業化的后腿。——吳于廑《世界現代史》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農業集體化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集體化斯大林認為,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民必須做出犧牲,1930年1月,蘇聯通過了《關于集體化的速度和國家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辦法》,要求在幾年內實現全盤集體化。農業集體化就是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浪潮中,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農民都要加入集體農莊。農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①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②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到1937年,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③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④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材料:全盤集體化運動使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體農業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吳于廑、齊世榮《世界現代史》積極性:解決了糧食問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原料。消極性: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農業集體化的影響材料:僅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數百萬農民被活活餓死。大力壓榨農民的背后,是畸形的產業投資比例。從1929年到1952年,蘇聯用于重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高達79.3%,農業和輕工業只有10%左右。由于投資分配的嚴重不合理,造成重工業畸形發展、輕工業發展緩慢、農業停滯不前,并最終導致了農村社會與城市會的嚴重脫節。蘇聯模式的確立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需要從法律上得到肯定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經濟:單一的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工農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比例嚴重失調。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忽視民主法治建設,個人崇拜盛行。該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呢?思考評價斯大林模式:材料一:蘇聯用不到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過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過的道路。“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國。” —英國首相丘吉爾材料二:對俄國人民來說,五年計劃是一件福禍兼有的事情……它們使國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強大起來,從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蘇聯模式的實質與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在興起之時就滋生出相應的問題,諸如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產生個人主義崇拜;經濟上管理過于嚴格,經濟總體效益差;文化上限制過多,造成思想僵化。積極性:1、使蘇聯又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為戰勝法西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局限性:1、沒有尊重經濟客觀規律,蘇聯模式的弊端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背景:工業落后,受帝國主義威脅概況: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成果: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評價:利弊共存評價:利弊并存發展過程: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蘇聯的工業化成果:蘇維埃政權危機逐步解除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顯露內容:在農業、工業、貿易、分配上做了調整蘇聯的建立: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措施:消滅富農運動等影響:積極消極并存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蘇聯的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