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7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課件(共38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7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課件(共38張PPT)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第47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下)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20世紀下半葉,美蘇冷戰開始并終結,在相對和平環境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有發展與改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新興國家發展,國際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世界更加緊密地連成整體,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
具體表現:
1.政治:
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美蘇兩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進行了長時間的冷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崩潰;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等仍然威脅著人類的和平與安全
2.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面臨一系列挑戰。
3.思想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獲得新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人口流動,多元文化交融與沖突;文物保護取得更多共識。
4.民族解放運動: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各國民族民主意識增強;1961年,不結盟運動;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年 份 試 卷 考 點
2024 全國甲卷 國際局勢對價值觀的影響
甘肅卷 格林納達與美、蘇關系(主觀題)
湖北卷 二戰后法國政府的對外政策(主要題)
2023 全國甲卷 冷戰和兩極格局
湖北卷 世界銀行
江蘇卷 二戰后東西德關系的特征
2022 江蘇卷 蘇聯宣傳
河北卷 美蘇交往
海南卷 美蘇交流
浙江卷 萬隆會議
命題分析:
本講是高考的高頻率考點,突出核心素養,以選擇題為主,試題情境較為明顯,圖片、漫畫類材料較多,大題考查主要考查多極化趨勢的表現。
時空定位及主要內容:
1.高考可能會繼續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重點考查美蘇冷戰的表現、特點及影響,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表現等;
2.相關時期的重點事件需要了解其基本史實,但細節識記的意義并不大。
備考建議:
冷戰與兩極格局
目錄
1
2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3
兩極格局的瓦解
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
(一)冷戰(1947-1991年)
1.冷戰的概念:
(1)含義:
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使用的術語。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
(2)概況:
①從內容看:包括政治上反蘇反共,經濟上封鎖打壓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軍事上建立包圍圈和軍備競賽,文化上以資產階級自由化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
②從對象看:對社會主義國家“遏制”,對資本主義國家扶植控制,對新興民族國家進行爭奪;
③從方式看:以非戰爭形式的對抗為主;
④從范圍看:美蘇“冷戰”的重點是爭奪歐洲控制權;此外,美蘇還在亞非拉廣大地區進行爭奪,通過扶植代理人展開“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3)“冷戰”的手段:
①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制裁。
②政治:顛覆其他國家政府。
③外交:外交封鎖、對抗。
④軍事: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組建軍事同盟,進行軍備競賽,發動代理人戰爭。
⑤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擊對方不懂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
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
(一)冷戰(1947-1991年)
2.原因:
(1)二戰結束,法西斯被消滅,美蘇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
(2)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
(3)國家戰略沖突:美國要全球擴張,蘇聯要保障自己的戰略安全;
具體表現:
①美國:綜合國力(稱霸可能性)、道義因素(稱霸合理化)、全球擴張戰略。
②蘇聯:西部邊界缺乏天然屏障,歷次外敵入侵暢通無阻。視波蘭為領土防御“安全地帶”。嚴守邊境、確保東歐、局部擴張、保障國家安全戰略。
材料一 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爾塔)
材料二 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急欲完成自威爾遜時代以來的國家戰略方向的調整,即由孤立主義轉向全球主義,由維持在美洲的領導地位轉向追求世界領袖作用。杜魯門總統1945年10月23日在國會提出要在國際間起“領袖作用”。鑒于二戰的慘痛教訓,戰后初期蘇聯將戰略重心擺在謀求國家安全利益上,力圖把戰前資本主義列強套在自己周邊的“防疫帶”轉變為“安全帶”。
——摘編自劉志青《戰后美蘇矛盾的演變與冷戰的開始》
材料三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1945 年2 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
(4)雅爾塔體系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5)二戰改變了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對比:
①二戰后,美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②蘇聯成為唯一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③日本與西歐的衰落;
④世界人民對于戰爭的反思,要求和平。
(6)外部原因:他國干涉,鐵幕演說對“冷戰”的興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實際上揭開了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序幕。
1946年1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應邀訪美。
3月5日,他在美國總統杜魯門陪同下抵達密蘇里州富爾頓,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
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
(一)冷戰(1947-1991年)
2.原因: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最重要結果之一,就是雅爾塔體制的建立。二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是雅爾塔體制所確立的美蘇兩強主宰世界大國霸權政治秩序,它的核心是美蘇關系,隨著美蘇關系力量對比的消長,國際政治秩序發展相應的變化。
——摘自《世界現代史教學與研究》
材料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坐落著中歐與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所有這些飽經滄桑的城市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3月5日《和平砥柱》(鐵幕演說)
材料一 【歷史縱橫】 隨著二戰后美蘇矛盾的不斷激化,雙方的態度也逐漸強硬,都把對方視為敵人。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華盛頓發回一封8000字“長電報”,提出了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同時又不會引起美蘇之間全面軍事沖突的主張。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同年9 月27 日,蘇聯駐美國大使尼古拉·諾維科夫向莫斯科發回“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長篇報告”,斷定美國戰后對外政策的特征是謀求世界霸權,將蘇聯視為其通往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并正在把蘇聯作為戰爭的對象而準備未來的戰爭。由此可見,二戰結束僅僅一年,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大國合作轉向了對抗。
——凱南的“長電報”和諾維科夫的“長報告”
材料二 (凱南)電報中認為,為了求得安全,蘇聯從未考慮與對手達成妥協,而是要將對手置于死地。凱南還將蘇聯描繪為一個專制傳統早已與意識形態強制相整合的國家,因而它認為外部世界是敵對的。
——整理自周建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遏制戰略解析》
問題探究: 兩份報告在措辭上有何共同點?分析美蘇為何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后對手?
(1)共同點:
夸大其詞,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差異,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現預言”的方式“制造敵人”,體現了“冷戰思維”。
(2)戰后對手的原因:
① 二戰后戰時同盟的基礎瓦解;
②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尖銳對立;
③美蘇兩國國家利益嚴重沖突。
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
(一)冷戰(1947-1991年)
3.“冷戰”開始標志及具體表現:
(1)開始的標志:
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
(2)主要表現: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
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政治
經濟
軍事
地緣政治
“杜魯門主義”宣布:世界已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
1947年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1949年成立 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成立“北約”
1955年成立“華約”,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1947年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
第一次柏林危機(1948—1949)
問題思考: 材料中“自由國家”“少數武裝分子”和“外來壓力” 分別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杜魯門主義。
材料 今日世界已面臨嚴重的局勢,……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挑選一種,一種是“自由國家”,一種是“極權政權”。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極權主義之種子……在貧窮與爭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長,……重大責任落到我們頭上。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我相信我們必須協助自由國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運。
——杜魯門在國會會議上的講話(1947)
提示:
(1)自由國家:資本主義國家
(2)少數武裝分子:共產主義武裝
(3)外來壓力:蘇聯
(4)實質:公開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企圖領導稱霸世界。
(5)影響: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是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材料一 二戰后西歐經濟面臨崩潰,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這種狀況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共產主義是在貧困和不滿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長的”,為了“遏制”蘇聯全球擴張主義,防止西歐 “變質”,無論如何也要穩定歐洲、復興歐洲。于是美國政府出臺了援助西歐的計劃。
——“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材料二 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 “馬歇爾計劃”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核心素養: 你如何理解美國的 “慷慨”?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怎樣的關系
提示:
(1)杜魯門主義表現為政治上公開的反蘇反共;
(2)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聯合歐洲各國共同反蘇反共。
(3)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主地位。
(1)概念:
“地緣政治學”是瑞典政治學家哲倫(1864-1922)的新創。認為國家的行為應被看作是一種競爭力量,必然的結果就是少數強大的吞并弱小的,這是競爭中的永恒規律。這樣,力量因素就成了國家的決定因素,只有大國強國才能影響大陸及全球的政治。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從國家利益出發,將具體國家的安全納入全球背景之中,從地理的角度考察國家間的政治關系。
(2)具體表現:
①第一次柏林危機:美蘇首次直接對峙,導致德國分裂。
②第二次柏林危機:冷戰風險急劇發展,修建柏林墻。
(3)影響:
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1949年德國分裂。
知識拓展: 地緣政治
時事熱點:
當前的俄烏沖突源自于俄羅斯對抗北約東擴。俄羅斯提出北約不再東擴、不接受烏克蘭作為北約成員等要求,核心乃是美俄深層次的全面對抗。
問題探究: 三幅漫畫分別反映了法、蘇、英對馬歇爾計劃的不同認識, 請結合漫畫談談你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
提示:
圖一:法國的漫畫揭示了馬歇爾計劃對于歐洲援助的國家對象有所選擇會造成歐洲分裂。
圖二:站在蘇聯立場揭露了美國的真實意圖。美國通過給西歐各國提供大量資金和物資援助,加強了對西歐的控制,鞏固美國在資 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
圖三:英國站在自身的外交政策以及與美國的盟友關系的立場等角度,對馬歇爾計劃進行支持和幫腔。
因此,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馬歇爾計劃,它即促進了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穩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歐,遏制蘇聯。
領域 國家 措施 時間 影響
政治
經濟
軍事
地緣 政治
美國
蘇聯
杜魯門主義
1947.3
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
美國
蘇聯
經互會
1947.7
控制西歐、遏制蘇聯、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馬歇爾計劃
1949.1
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
美國
蘇聯
“北約”
1949.4
“華約”
1955.5
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形成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美國
蘇聯
第一次柏林危機
1948.6
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1949年成立,德國分裂
綜合能力: 歸納兩極格局對抗的表現
(二)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
1.含義:
指的是冷戰時期,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
2.標志:
1955年華約建立,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形成。
3.特征:
(1)大國之間的國家利益之爭;
(2)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3)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
(4)美蘇主導,帶有霸權主義色彩,同時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機制;
(5)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
(6)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相結合。
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
問題思考: 冷戰、兩極格局和雅爾塔體系的關系。
(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
(2)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核心素養: 分析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唯物史觀)
材料 戰后,在雅爾塔體制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兩極格局。兩個超級大國稱霸與對立,并劃分勢力范圍,分而治之;美國通過簽訂條約,直接插手盟國的內政,蘇聯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輸出自己的社會模式,都推行強權政治,支配國際事務;建立北約和華約兩大政治軍事同盟,進行軍備競賽……極大地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摘編自高恒《對戰后兩極格局下國際秩序的歷史評價》
提示:
(1)積極影響
①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②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2)消極影響
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③美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
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一)冷戰的發展
1.總體特征:
雙方既有緩和,又有激烈對抗。
2.緩和:
1955年簽訂《對奧和約》;
1955年與聯邦德國建交;
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
3.對抗:
(1)第二次柏林危機(1958——1961)
1958年,蘇聯要求西方國家在6個月內將駐軍從西柏林撤出,遭到美、英、法堅決反對,第二次柏林危機發生。面對西方強硬態度,蘇聯放慢步調,不久赫魯曉夫收到艾森豪威爾的訪美邀請,美蘇關系出現了緩和。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8月12-13日,東德在西柏林周圍拉起一道全長約154千米的路障和鐵絲網,后來改建成水泥墻。
知識拓展: 三次柏林危機
第一次:發生于1948年, 又稱"柏林封鎖,是冷戰開始后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后,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于1958年,蘇聯發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后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于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筑起柏林墻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一)冷戰的發展
3.對抗:
(2)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10月,美國指責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蘇聯否認,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出動包括8艘航母在內的183艘軍艦和包括攜帶核彈頭的B-52轟炸機在內的大批飛機,將古巴“隔離”。美、蘇軍隊都進入備戰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但是,美蘇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雙方領導人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
(3)評價:
①在這兩次危機中,美蘇都不想冒危機升級而發生軍事沖突的的危險,雙方都心照不宣地為對抗留有余地;②體現了雙方在處理危機時的自我控制機制——即通過談判解決危機;
③但是就其所帶來的戰爭尤其是核戰爭的風險而言是空前嚴重的,并促使它們考慮防止核戰爭的措施。
問題思考: 如何看待美蘇間的對抗?
古巴導彈危機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1)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①聯合的原因:
必要性:
A.求發展:(根本)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B.求安全:西歐受到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
可能性:
A.歷史:有共同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等;
B.教訓:對近代以來無數戰爭的反思;
C.客觀:馬歇爾計劃;
D.法德和解。
②進程:
A.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簽訂《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B.1957年,六國又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
C.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材料一 “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美國不是歐洲的一部分”。
——戴高樂
材料二 現在的歐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礫,是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發源地。從古代到近代,歐洲多國曾稱雄于世界,昔日的歐洲列強都已降為二等國、三等國。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
——《阿登納(聯邦德國首任總理)回憶錄》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2)日本經濟起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①日本經濟起飛的表現:
A.1955年戰后經濟恢復大體完成,人均國民收入超過戰前水平;
B.1956—1973年經濟實現高速發展;
C.80年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②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A.要求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擴大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
B.要求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C.要求成為新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材料 日本的經濟恢復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結束,……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進入戰后持續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并在企業經營規模、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率方面日漸逼近美國的水平。日本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提示:
(1)戰后日本政府根據國內經濟政治形勢和國際環境,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
(2)在外交上堅持以日美關系為基軸,依賴美國的保護,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3)重視科技和教育也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4)利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軍大量的“軍需訂貨”的有利時機;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等。
材料 到1949年(后),亞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不能不影響到日本。……面對著這種新的形勢,美國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設成為一個反對蘇聯和中國的堡壘,而這樣一個堡壘又不得不以極高的速度建成。
從朝鮮戰爭爆發起,美國軍隊就向日本企業發出了大量有關武器、運載工具零部件和其他軍用物質的訂貨單。為了幫助實現這個目標,美國被迫緊急地復興日本的經濟,這樣就使還在執行的日本經濟非軍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同時,日本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成為必不可少的了。……從1950年開始的五年時間里,日本的企業由于軍用物資的巨大需求而發達起來。……對于日本來說,這種發展是極其幸運的。
——摘自(日)森島通夫《日本為什么“成功”》
問題探究: 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為什么在二戰后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1)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
①原因:蘇聯大國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
②分裂: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開有19個
國家共產黨代表參加的會議,中國、朝鮮、
羅馬尼亞等7個黨拒絕參加。表明社會主義
陣營已公開分裂。
(2)中蘇關系的破裂:
①原因:
蘇共二十大(1956年)后,中蘇之間的政治分歧逐漸加大;1957年莫斯科會議以后,蘇聯大力推行大國沙文主義路線。
②破裂:
A.1958年,蘇聯向中國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國領土和領海上建立中蘇共管的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要求,遭中國拒絕。蘇聯下令撤走了所有蘇聯駐華專家以及一切援助;
B.1959年9月,中印邊境沖突爆發,蘇共發表偏袒印度的聲明。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3.中國的崛起: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考點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4.第三世界崛起:
(1)萬隆會議:
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
(2)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①興起: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
②主張:
反帝反殖反霸,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③影響:
①推動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②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③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兩極格局,加強了世界多極化趨勢。
參加不結盟國家5個條件:
①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注意:不結盟運動并非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合作,而只是不和與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結盟的國家結成聯盟。
考點3:兩極格局的瓦解
(一)美蘇關系:
1.緊張:
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
2.緩和:
①1985年以后,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
②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
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
③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
(二)中蘇關系正常化:
1989年5月15日,戈爾巴喬夫對中國進行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是蘇聯最高領導人30年來首次踏上中國的領土。
知識拓展: 美國戰略防御計劃
又稱“星球大戰”計劃。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開始實施的以空間定向能和動能武器技術為主的長遠研究計劃,是一種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彈道導彈多層綜合戰略防御系統。1983年3月23日晚,美國總統里根在電視演說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國國防部建立戰略防御計劃局,全面負責此項計劃的實施。出臺背景:是在冷戰后期,由于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三)兩極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多極化趨勢沖擊了兩極格局;
②美國推行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
③蘇聯解體(直接原因)。
2.標志:
1991年,蘇聯解體。
3.影響:
(1)國際格局的改變:從兩極格局變成了一超多強的狀態,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2)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
(3)國際力量對比失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試圖建立一個由其主導的單極世界。
(4)各種矛盾凸顯,世界局勢出現新的動蕩。
(5)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谷,各國社會主義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考點3:兩極格局的瓦解
材料 從1945—1985年,全世界共發生了300多起局部沖突和戰爭。1989年,蘇聯軍費開支為773億盧布,占國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時期,美國平均年度軍費達3000多億美元,占國民收入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總產值中的比重由戰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間,蘇聯國民總產值年增長率分別為5.1%、3.1%、2.2%、1.8%。雙方不信任竟發展到1983年蘇聯把韓國一架偏離軌道的民航客機當做從事間諜活動而擊落。許多文藝作品以對方為假想敵,把對方描繪成間諜、特務,殺人犯。
——摘編自白建才《試論冷戰的后果與教訓》
歷史縱橫: “和平演變”戰略
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該詞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變”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戰略之一。
時間 特征 美蘇 中國
20世紀50年代中-60年代初
20世紀60年代中-70年代末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
既緩和又緊張
蘇攻美守
美強硬政策;
蘇聯全面收縮
①蘇軍撤出阿富汗;
②兩徳統一;
③美蘇簽署《中導條約》和《美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④美國實施軍備競賽,實行“星球大戰計劃”。
①美國調整與日、西歐的伙伴關系;
②結束越南戰爭;
③蘇聯入侵阿富汗
緩和:①1955年簽訂《對奧和約》;
②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
③1955年與聯邦德國建交;
緊張: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
綜合歸納: 冷戰的過程中的美蘇關系的演變。
美:扶蔣反共到孤立中國,中美對抗;
蘇:友好的同盟到關系惡化。
中美:關系緩和、建交;
中蘇:嚴重惡化。
中美:曲折發展;中蘇: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兩國關系正常化。
知識鏈接: 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 (選擇性必修1)
1.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金本位制
(1)背景:
①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
②1816年,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
(2)特征:
①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
②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們可以根據規定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貶值。
(3)作用:
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4)崩潰:
原因: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由于存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
(5)影響:
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
2.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1)背景
①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黃金儲備銳減,導致金本位制崩潰。
②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2)過程:
①標志:1944年7月,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問題。
②目的:為了協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③特征:以美元為中心;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3)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固定比值,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知識鏈接: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選擇性必修1)
(4)作用:
①美元實際上等同于黃金,取得了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中的霸權地位。
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穩定了國際金融,同時也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
(5)瓦解:
①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②后來,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
3.當今國際貨幣體系:
(1)浮動匯率制:
1971年,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此后,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
(2)國際貨幣的多元化:
進入21世紀,美元仍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籃子中占據最大權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的影響也在上升。
知識鏈接: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選擇性必修1)
2.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1.(2024·全國甲卷)20世紀40年代,好萊塢曾經拍攝過一系列正面表現蘇聯的電影,從蘇聯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相對正面的刻畫。而20世紀50年代之后,蘇聯在美國電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出現了急轉彎,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成了好萊塢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美國這一態度轉變反映出( )
A.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B.國際形勢影響價值觀
C.雅爾塔體系走向瓦解
D.冷戰聚焦于文化領域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40年代美蘇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中的盟友,故美國方面對蘇聯形象的刻畫較為正面,二戰結束后,美蘇從盟友走向了對手,兩極格局逐步形成,故蘇聯在美國電影里的形象也受到了影響,這反應出美蘇大國之間國際關系的變化,從二戰同盟到大國爭霸的趨勢,本質是國家利益和國家意思形態的不同,B項正確;1955年華沙條約的形成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冷戰聚焦于文化領域,而是美蘇關系變化的實質,排除D項。故選B項。
B
高考真題演練:
2.(2023·全國甲卷)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
A. 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
B. 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
C. 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
D. 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美國該項目在分發種子的同時把西方的觀念傳播給受助的民眾,可以看出美國在注重西方觀念的宣傳,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加強對第三世界世界地區的爭奪,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和宣傳,仍然屬于冷戰,美蘇對抗并沒有升級,排除A項;美國對菲律賓的援助是為了宣傳西方觀念,壯大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排除B項;美國對菲律賓的援助是為了宣傳西方觀念,壯大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利于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排除C項。故選D項。
D
3.(2023·江蘇卷)1960年9月,民主德國對西柏林通道實施無限期邊界管制,聯邦德國隨即宣布暫時中止兩國之間的貿易、服務協定。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這一事件的解決( )
A.導致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B.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
C.助推美蘇關系全面緩和
D.有利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蘇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據材料“不斷協商”“到12月重新恢復協定”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冷戰時期,冷戰的重點在歐洲,為了盡量避免戰爭,同時出于本地區發展的需要,對抗雙方在處理沖突時有一定的克制機制,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B項正確;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材料不涉及這些信息,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美蘇關系對抗逐漸加劇,不是全面緩和,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政策的調整,材料主旨是雙方政策的務實性,不是戰后歐洲經濟復蘇,且20世紀60年代歐洲經濟已經復蘇并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
B
4.(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正式營業。截至1949年6月底,銀行資產約為20.73億美元,貸款審批情況如下表(單位:億美元),這反映二戰后初期世界銀行( )
A.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貸款對象集中于不發達國家
C.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
D.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成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據表格可知,申請世界銀行貸款的國家很多,但是得到批準的基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結合題干時間二戰結束后初期,說明世界銀行決策行為受到冷戰思維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推斷世界銀行配合馬歇爾計劃實施,排除A項;據表格可知,獲得世界銀行貸款成功的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不是發達國家,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區域經濟集團化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C項。
C
5.(2022·江蘇高考)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
A.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
C.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據上表,可知1959年美蘇通過舉辦國家展覽宣揚本國實力,美國展出蘇聯薄弱的民生工業產品,蘇聯則展出其具有優勢的重工業產品,說明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故選B項;美蘇兩國都具有優勢,無法比較兩者誰更具吸引力,排除A項;材料強調美蘇冷戰,不屬于經濟全球化,排除C項;美國展出了輕工業產品,蘇聯展出了重工業產品,兩者沒有對比性,排除D項。
B
6.(2022·山東高考) 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
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據材料“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受它統治”可知,如果歐洲國家不采取措施進一步聯合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將會被更為發達的文明(美國)所摧垮并受它統治,即歐洲社會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塞爾旺—施賴貝爾著作《美國的挑戰》),故選C項;材料是對美國發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項;材料是對歐洲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而不是對兩極格局的不滿,排除B項;蘇聯不符合“更為發達的文明”,排除D項。
C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丰顺县| 汤原县| 西平县| 巴彦淖尔市| 色达县| 湘潭县| 鹤庆县| 全南县| 阜城县| 松滋市| 上饶市| 抚州市| 桦南县| 乐清市| 平乡县| 安平县| 西昌市| 北票市| 丘北县| 平昌县| 农安县| 古丈县| 乌什县| 恩施市| 马龙县| 商河县| 巫溪县| 明水县| 大洼县| 吉林市| 天峨县| 荆州市| 青冈县| 永清县| 南投市| 米易县| 容城县| 义乌市| 秭归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