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5.2:社會歷史的發展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性:為了生活,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需要進行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即(1)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小腳女人和手推磨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機(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所以可以認為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被加工改造的物。勞動資料:所運用的物質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志)勞動者:即人,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力①生產力的含義:注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②生產關系的含義: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誰當主管、誰當工人)產品分配關系(如:按勞分配、按資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手推磨”和“蒸汽機”代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水平,“封建主”與“資本家”則代表社會所采取的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狀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閱讀與思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始社會奴隸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石器金屬工具鐵制工具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生產力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生產關系共同勞動、平等分配剝削與被剝削按勞分配、和諧平等(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土地荒廢,產業化水平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產業化水平提升,農民收入增加。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世界觀】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1)含義A、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所有制形式)B、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C、產品如何分配。凡與經濟有關的制度、體制、政策,屬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經濟基礎上層建筑A、政治上層建筑:是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團體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B、思想上層建筑: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等。知識拓展: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 和 設施。凡與經濟有關的制度、體制、政策,屬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主要指國家的經濟領域)凡是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還有與文化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等,屬于是上層建筑(主要指國家的政治和文化領域)總 結(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 總綱第十二條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一條第六 款 私有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中國國家《憲法》。以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美國國家《憲法》。經濟基礎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上層建筑當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就一定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嗎?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B.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表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方法論]要求我們尊重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客觀規律,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生產力生產關系 · 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5、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在人類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最基本的矛盾最基本的規律小結: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知識拓展: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區 別 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兩個)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某一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可變)聯 系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社會基本矛盾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根本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本質,也規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而社會主要矛盾則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3)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在階級社會里①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基本矛盾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經濟斗爭:經濟罷工、游行示威政治斗爭:議會斗爭、武裝起義、革命戰爭、奪取政權思想斗爭:思想宣傳對抗性2. 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辦法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1)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起義-朱元璋)(2)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對抗性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在社會主義社會①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決。改革性質根本目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例如:土地的三權分置問題。小結2: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比較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表現解決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對抗性的矛盾非對抗性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強大動力)加以解決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歸納: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①改革的性質:②改革的根本目的:③改革的作用: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動力)2、 人類社會的演變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主要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比較幾個“動力”比較 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間的矛盾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課堂小結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動力階級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改革共產主義目標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含義及相互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含義及相互作用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課堂小結:易錯易混1、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2、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3、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革命4、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5、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6、改革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社會關系(適合才推動,不適合則阻礙)(適合才推動,不適合則阻礙)(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改革是直接動力)(不是根本改變,而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命題點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 [2022山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D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D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命題點2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2. [2022湖南]恩格斯說:“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中可以認識到( C )①每一歷史時代的各種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 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③每一歷史時代,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 ④一個時代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是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C命題變式3. [2023山東濟南統一檢測]2022年9月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制度,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監管,強化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治保障。該法的通過說明( D )①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②物質決定于意識,物質對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③要不斷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④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D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大題精練1. [2022湖北,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為了進行生產生活,不斷地砍伐森林、毀草開荒、填湖造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方式,給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社會的變遷推動著生態觀念的改變。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結合材料,運用生產方式的相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答案] ①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新時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4分)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已經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制度,推動建立了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