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答謝中書書》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屬于寫景類古詩文單元。這篇文章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展現了江南山水之美。全文語言凝練,結構縝密,層次井然,意境優美,樂趣無窮。教材通過這篇文章,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山水景物表達的情感,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并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學情分析《答謝中書書》作為一篇文言文,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可能對文言文的語言表達感到陌生,對古代山水的描繪方式也不太熟悉。然而,學生對自然美景有著天然的向往和熱愛,這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文中描繪的山水之美,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逐步深入講解文言文的語法和表達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篇文章。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準確誦讀并背誦《答謝中書書》,掌握其中的重點字詞句含義。2、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文章描繪的山水之美,以及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情感。3、激發學生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世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準確誦讀并背誦《答謝中書書》,掌握其中的重點字詞句含義。2、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世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它用無盡的美麗和神奇,裝點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走進南北朝時期,去領略一位文人筆下的山水之美。他,就是陶弘景,一位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文人。在他的筆下,山川草木皆有情,云霧溪流皆有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翻開《答謝中書書》,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山水情懷,去品味那份寧靜致遠的意境之美。讓我們在文字的引領下,走進那片令人心馳神往的山水世界吧!了解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早年游歷訪道時足跡遍及江浙的名山勝水,后退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參與朝廷大事咨詢,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注》等。背景介紹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58年版)。文章寫于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而隱居山林。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以示志趣,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隱居時回復謝中書的一封信。文體知識積累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文體,多記事陳情。特征:與韻文相對,以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時也寫景寄情。初讀感知解題答:答復謝中書:謝征,作者的朋友。中書,是謝征的官職。書:信讀準字音陶弘(hónɡ)景 夕日欲頹(tuí) 沉鱗競躍(yuè) 與(yù)其奇者疏通文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譯文:兩岸的石璧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樹木,翠綠的竹叢,四季皆有。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譯文: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思考“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一句話有什么作用?(請同學回答,教師總結)明確:總領全文,奠定了寫景抒情的基調。文章以感慨發端,以“美”點明中心,說明有高雅情趣的人皆愛美、談美。高峰入云, 極力描寫山之高。清流見底。 極力描寫水之清。2、思考問題: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這一句有什么妙處?(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這一句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景物活動,由描寫(靜景)景物轉入描寫(動景)景物,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出一種了生機和活力。3、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簡要說明結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明確:結尾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要像謝靈運一樣,陶情冶性于這美妙的山水之間,抒發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使敘事、寫景、議論融為一體,使主體部分更加突出、鮮明。【再次賞析】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明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①對謝靈運的欽慕②惋惜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③為自己的情趣感到自豪,期望與謝靈運比肩。【提示】康樂: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18歲時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謝靈運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批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第一個以山水作為詩歌主要描寫對象的詩人。他的詩歌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歌的形成。因此贏得了中國山水詩派開山基祖的稱號。合作探究1.閱讀本文,你能讀出作者具有怎樣的思想情懷?(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看法)明確:文章結尾把自己與謝靈運相比,寄予了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作者描繪山川之美,自然有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作者被譽為“山中宰相”,不愿到朝廷為官,流露出的是歸隱林泉的志趣。2.找出文章寫景的句子,分析文章寫景是如何體現動靜相襯之美的 明確: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曉霧將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映襯,互為影響,構成了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研讀探究】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任選一個角度,用“這里有 之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明確: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這里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這里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深入學習了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通過反復誦讀和細致解讀,我們被文中描繪的江南山水之美所陶醉。作者以清新簡淡的筆觸,展現了山川的秀美與生機,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歸隱山林的志趣。同時,我們也學習了如何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動靜結合、色彩搭配等手法,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獨特的情感。這節課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文學素養,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布置作業朗讀并背誦課文板書設計答謝中書書陶弘景總領——山川之美寫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