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中化學滬科版必修第二冊6.1化學反應速率一、單選題1.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的是A.與稀鹽酸反應生成,適當升高溫度B.Al在中燃燒生成,用鋁粉代替鋁片C.Zn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時,加入蒸餾水D.分解制取時,添加少量2.電噴霧電離得到的(等)與反應可得。分別與反應制備甲醇,體系的能量隨反應進程的變化如下圖所示(兩者歷程相似,圖中以示例)。已知:直接參與化學鍵變化的元素被替換為更重的同位素時,反應速率會變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中作催化劑B.與反應的能量變化為圖中曲線bC.與反應,生成的氘代甲醇有兩種D.步驟Ⅰ和Ⅱ中均涉及氫原子成鍵變化3.下列實驗方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探究催化劑對分解速率的影響 兩支試管中均盛有4%溶液,向其中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比較實驗現象B 檢驗溶液中 取待測液于試管中,滴加KSCN,無明顯現象,再滴加,觀察溶液顏色變化C 驗證蔗糖是否發生水解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熱,再加入銀氨溶液,觀察是否有銀鏡生成D 驗證濃硫酸有脫水性 取5克蔗糖放于小燒環中,滴幾滴水,再倒入少許濃硫酸,用玻璃棒攪拌,觀察蔗糖的變化A.A B.B C.C D.D4.某實驗小組以相同大小的銅片和鋅片為電極研究水果電池,得到的實驗數據如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實驗編號 水果種類 電極間距離/cm 電流/μA① 番茄 1 98.7② 番茄 2 72.5③ 蘋果 2 27.2A.實驗①中,Cu電極上發生還原反應B.實驗②中,番茄汁里的陰離子移向Zn片C.對比實驗①③,導致電流強度減小的主要因素是增大電極間距離D.對比實驗②③,表明水果種類對電流大小有影響5.過量的鋅粉與一定量的稀硫酸反應,為了加快反應速率,但是又不影響生成的氫氣總量,下列措施不能達到目的的是A.升高溫度 B.鋅粒換成鋅粉C.加入少量固體 D.稀硫酸換成98%濃硫酸6.實驗室用鋅粒與稀鹽酸反應制氫氣,下列措施不能使反應速率加快的是A.升高溫度 B.增加相同濃度的稀鹽酸的體積C.將鋅粒研磨成鋅粉 D.加入少量CuSO4溶液7.某溫度時,在2L容器中發生A、B兩種氣體間的轉化反應,A、B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4min時,,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B.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0~4min內,用B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為D.10min時,該反應已達到其最大限度8.在四種不同條件下,分別進行反應,實驗測得反應速率分別為①;②;③;④。下列關于四種條件下的反應速率大小關系的比較正確的是A.②>①>③>④ B.④>②>③>①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9.一定條件下,酸性KMnO4溶液與H2C2O4發生反應,Mn(Ⅱ)起催化作用,過程中不同價態含Mn粒子的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Mn(Ⅲ)能氧化H2C2O4B.總反應為:C.由于Mn(Ⅱ)的催化作用,13min后反應速率會加快D.該反應過程中,隨著反應物濃度的減小,反應速率逐漸減小10.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很快有大量氣體逸出,同時放熱,一段時間后,藍色溶液變為紅色渾濁(),繼續加入溶液,紅色渾濁又變為藍色溶液,這個反應可以反復多次。下列關于上述過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是分解反應的催化劑B.既表現氧化性又表現還原性C.將還原為D.發生了反應11.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放熱反應)生成CO2的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結論錯誤的是A.反應2-4 min內平均反應速率最大B.反應4-6min的速率最大C.反應開始4 min內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比濃度大D.反應在2~4 min內以CO2的物質的量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v(CO2)=0.1 mol·min-11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觀察、測量和分析來揭示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規律。下列實驗裝置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B.實驗室制備氨氣C.制備 D.和濃制A.A B.B C.C D.D13.一定條件下,在一密閉容器中加入1.0mol·L-1的N2與3.0mol·L-1的H2混合制備氨,反應到2s時測得NH3的濃度為0.8mol·L-1,用氫氣表示的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為A.0.2mol·(L·s)-1 B.0.6mol·(L·s)-1C.0.4mol·(L·s)-1 D.0.8mol·(L·s)-114.一定溫度下,在5L的密閉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氣體A、氣體B發生反應生成氣體C,12s時生成C的物質的量為1.2mol(過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2s內用氣體A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C.12s時容器內的氣體壓強與起始時的氣體壓強之比為13:11D.4s時正反應速率等于逆反應速率15.實驗小組探究雙氧水與KI的反應,實驗方案和現象如下:(已知:是紫黑色固體。溶于水由于量的不同而呈現黃色或棕黃色)。實驗① 實驗② 實驗③實驗①:無明顯現象。實驗②:溶液立即變為黃色,產生大量無色氣體;溶液溫度升高;最終溶液仍為黃色。實驗③: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產生少量無色氣體;溶液顏色逐漸加深,溫度無明顯變化;最終有紫黑色物質析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加入KI能加快的分解B.對比②和③,說明的分解放出熱量C.對比②和③,說明酸性條件下氧化KI的速率更快D.對比②和③,③中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分解的速率大于氧化KI的速率二、填空題16.在一定溫度下,4L密閉容器內某一反應中氣體M、氣體N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t2時刻,正逆反應速率大小關系為V正 V逆(填“>”、“=”、“<”) 。(3)若t2=2min,計算反應開始至t2時刻,M的平均化學反應速率為: 。(4)在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A(g)+2B(g)3C(g)+nD(g),開始時A為4mol,B為6mol,5min末時測得C的物質的量為3mol,D的化學反應速率v(D)=0.2mol/(L·min)。請回答:①前5min內A的轉化率為 。②化學方程式中n的值為 。17.將0.1 mol MnO2粉末加入到50 mL過氧化氫溶液(H2O2,ρ=1.1 g/mL)中,在標準狀況下放出氣體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1)實驗時放出氣體的總體積是 。(2)放出一半氣體所需的時間為 。(3)A、B、C、D各點反應速率的快慢順序為 。(4)解釋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 。(5)H2O2初始狀態的濃度為 。18.活化分子:能夠發生 的分子。19.SO2的催化氧化反應2SO2(g)+ O2(g)2SO3(g) ΔH =- 196 kJ·mol-1是硫酸工業中十分重要的反應。回答下列問題:(1)一定溫度下,將2 mol SO2和1 mol O2充入1L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5 min時達到平衡、測得反應放熱147kJ。①0~5 min內,用O2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v(O2)= mol·L-1·min-1。②反應達到平衡后,通入氬氣使壓強增大,平衡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動。③反應達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條件不變,t0時 刻升高溫度,請在圖中畫出改變條件后至達到新平衡時v正、v逆的變化曲線并注明v正、v逆。(2)選用V2O5作催化劑的催化過程分兩步完成,第二步反應為4VO2+O2=2V2O5, 則第一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三、計算題20.減弱溫室效應的方法之一是將CO2回收利用,科學家研究利用回收的CO2制取甲醛,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O2(g)+2H2(gHCHO(g)+H2O(g) ΔH。實驗室在2L密閉容器中進行模擬上述合成HCHO的實驗。T1℃時,將體積比為1∶2的CO2和H2混合氣體充入容器中,每隔一定時間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如表所示:時間/min 0 10 20 30 40 50 60壓強/kPa 1.08 0.96 0.88 0.82 0.80 0.80 0.80已知:v(B)=,則反應開始10min內,用H2的壓強變化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kPa min-1。21.在一密閉的2L容器中裝有4molSO2和2molO2,在一定條件下開始反應2SO2(g)+O2(g)2SO3(g)。2min末測得容器中有1.6molSO2,請計算:(1)2min末SO3的濃度;(2)2min內SO2的平均反應速率。(3)2min末SO2的轉化率。(4)反應前后的壓強之比。22.回答下列問題(1)在400℃時,將一定量的和14mol壓入一個盛有催化劑的10L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已知2min后,容器中剩余2mol和12mol,則:①反應中消耗了 mol,2min后的物質的量濃度是 。②2min內平均反應速率: 。③發生反應前容器內壓強與發生反應后容器中壓強比值為: 。(2)某溫度時,在2L的密閉容器中,X、Y、Z三種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①Z的產率是 。②由圖中所給數據進行分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③若三種物質都是氣體,則平衡時X所占體積的百分比為 。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C D B D D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B B D1.C【詳解】A.與稀鹽酸反應生成,適當升高溫度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A不符合;B.鋁粉代替鋁片,增加固體表面積,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B不符合;C.Zn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時,加入蒸餾水,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慢,C符合;D.分解制取時,添加少量,加入催化劑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D不符合;故選C。2.C【詳解】A.由反應歷程可以看出,該反應方程式為,則為反應物,A錯誤;B.直接參與化學鍵變化的元素被替換為更重的同位素時,反應速率會變慢,說明正反應活化能會增大,與反應的能量變化為圖中曲線a,B錯誤;C.根據反應機理可知,若與反應,生成的氘代甲醇可能為CHD2OD或CD3OH,共2種,C正確;D.由圖可知,步驟Ⅰ涉及碳氫鍵的斷裂和氫氧鍵的形成,步驟Ⅱ中涉及碳氧鍵形成,故步驟Ⅱ沒有氫原子成鍵變化,D錯誤;故選C。3.C【詳解】A.采用控制變量法,兩支試管中H2O2的濃度、溫度相同,不同之處在:一支試管中沒有催化劑、一支試管中使用催化劑,能探究催化劑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A項能達到實驗目的;B.取待測液于試管中,滴加KSCN,無明顯現象,說明待測液中沒有Fe3+,再滴加H2O2,若溶液變紅說明溶液中有Fe2+,若溶液不變紅說明溶液中沒有Fe2+,B項能達到實驗目的;C.用銀氨溶液驗證蔗糖是否發生水解反應必須在堿性條件下,即加入銀氨溶液之前要先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堿性,C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D.取5克蔗糖放于小燒環中,滴幾滴水,再倒入少許濃硫酸,用玻璃棒攪拌,觀察到變黑說明濃硫酸有脫水性,D項能達到實驗目的;答案選C。4.C【詳解】A.由于金屬活動性:Zn>Cu,所以Zn為原電池的負極,Cu為正極,Cu電極上發生還原反應,A正確;B.實驗②中,Zn為原電池的負極,Cu為正極,陰離子移向負極即Zn片,B正確;C.實驗①和③水果種類不同,電極間距離也不同,同時改變了兩個外界條件,因此不是探究電極間距離對電流的影響,C錯誤;D.實驗②和③電極材料相同,電極間距離相同,只有水果種類不相同,可見這兩個實驗探究的是水果種類對電流的影響,D正確;故合理選項是C。5.D【詳解】A.升溫,活化分子數目增多,反應速率加快,且不影響生成氫氣量,A正確;B.鋅粒換成鋅粉,增大了接觸面積,反應速率加快,且不影響生成氫氣量,B錯誤;C.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能夠形成鋅銅原電池,加快反應速率,氫離子物質的量不變,生成氫氣總量不變,C正確;D.稀硫酸換成98%濃硫酸,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使得反應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使得生成氫氣量改變,D錯誤;故選D。6.B【詳解】A.升高溫度能加快鋅粒和稀鹽酸的反應,A不符合題意;B.增大相同濃度的鹽酸用量,濃度未變,不能加快反應速率,B符合題意;C.將鋅粒研磨成鋅粉,增大接觸面積,可以加快反應速率,C不符合題意;D.鋅置換出銅形成鋅—銅原電池,可以加快反應速率,D不符合題意;故選B。7.D【詳解】A.由圖可知,4min后A、B的物質的量仍在改變,說明4min時反應沒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故A錯誤;B.由圖可知,4min時,A的物質的量減少0.8mol-0.4mol=0.4mol,B的物質的量增多0.4mol-0.2mol=0.2mol,則A為反應物,B為生成物;反應達平衡時A、B的物質的量均不為0,說明該反應為可逆反應,由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為化學計量數之比可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B,故B錯誤;C.由圖可知,4min時,B的物質的量增多0.4mol-0.2mol=0.2mol,則0~4min內,B的反應速率為=0.025mol/(L·min),故C錯誤;D.由圖可知,8min時,A、B的物質的量不再改變說明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已達到平衡,所以10min時,該反應已達到其最大限度,故D正確;故選D。8.D【詳解】單位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物質的反應速率與其計量數的比值越大,其反應速率越大:①=0.1mol L-1 min-1;②=0.15mol L-1 min-1;③=0.1mol L-1 min-1;④=0.6mol L-1 min-1;根據以上分析知,反應速率由大到小順序是④>②>①=③;答案選D。9.D【分析】約13min前,隨著時間的推移Mn(Ⅶ)濃度減小直至為0,Mn(Ⅲ)濃度增大直至達到最大值,結合圖像,此時間段主要生成Mn(Ⅲ),同時先生成少量Mn(Ⅳ)后,Mn(Ⅳ)被消耗;約13min后,隨著時間的推移Mn(Ⅲ)濃度減少,Mn(Ⅱ)的濃度增大。【詳解】A.由圖像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Mn(Ⅲ)的濃度先增大后減小,說明開始反應生成Mn(Ⅲ),后Mn(Ⅲ)被消耗生成Mn(Ⅱ), 所以Mn(Ⅲ)能氧化H2C2O4,A項正確;B.被還原為,H2C2O4被氧化為,H2C2O4為弱酸,在離子方程式中應以化學式保留,總反應為,B項正確;C.隨著反應物濃度的減小,到大約13min時開始生成Mn(Ⅱ),Mn(Ⅱ)濃度增大,Mn(Ⅱ)對反應起催化作用,因此13min后反應速率會加快,C項正確;D.隨著反應物濃度的減小,到大約13min時開始生成Mn(Ⅱ),Mn(Ⅱ)濃度增大,Mn(Ⅱ)對反應起催化作用,13min后反應速率會增大,D項錯誤;答案選D。10.C【分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大量氣體逸出,且藍色溶液變為紅色渾濁,說明氧化生成,自身被還原為,離子方程式為:;繼續加入溶液,紅色渾濁又變為藍色溶液,則氧化生成和水,離子方程式為:。【詳解】A.根據分析,反應前后不變,是分解反應的催化劑,A正確;B.在反應中表現還原性,在反應中表現氧化性,B正確;C.根據分析,將氧化為,C錯誤;D.根據分析,繼續加入溶液,發生了反應,D正確;答案選C。11.B【詳解】A.由圖象可知,2~4min內產生氣體最多,反應速率最快,故A正確;B.由圖象可知,反應4分鐘后曲線斜率變小,則反應速率減小,故B錯誤;C.反應是放熱反應,隨著發應進行溫度升高,會導致反應速率加快,隨著反應進行氫離子濃度降低,氫離子濃度變化使反應速率降低,由圖象可知,反應開始4 min內反應速率加快,說明溫度對反應速率起主要作用,故C正確;D.反應在2~4min內生成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v(CO2)== 0.1 mol·min-1,故D正確;答案選B。12.C【詳解】A.H2O2和NaHSO3溶液反應生成H2O和Na2SO4,該反應沒有現象,不能用來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A錯誤;B.加熱氯化銨時,它會分解成氯化氫氣體和氨氣,二者遇冷又生成氯化銨,不能通過加熱氯化銨來制備氨氣,B錯誤;C.實驗開始時,先打開C,鐵和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利用氫氣排出裝置中的空氣,待裝置中充滿氫氣時,關閉C,A中的亞硫酸鐵被壓入裝置B反應生成,C正確;D.易溶于水,和濃制不能用啟普發生器,D錯誤;故選C。13.B【詳解】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氨氣的反應速率,化學計量數之比等于反應速率比,則,故答案為B。14.B【分析】12s是物質的量不再變化可知其反應達到平衡,12s時,A的物質的量減少了1.6mol-0.4mol=1.2mol,B的物質的量減少了1.0mol-0.6mol=0.4mol,C生成了1.2mol,根據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系數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詳解】A.根據分析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A錯誤;B.2s內用氣體A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故B正確;C.體積相同,溫度相同,裝置內壓強之比就等于氣體物質的量之比,反應前氣體總的物質的量為2.6mol,12s時,12s時容器內的氣體壓強與起始時的氣體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即為11:13,故C錯誤;D.4s時,反應沒有達到平衡,正、逆反應速率不相等,故D錯誤;故選:B。15.D【詳解】A.由實驗①②的實驗現象可知,實驗①無明顯現象,實驗②溶液立即變為黃色,產生大量無色氣體說明碘化鉀是過氧化氫溶液發生分解反應的催化劑,對過氧化氫的分解有催化作用,故A正確;B.由實驗②③的實驗現象可知,實驗②溶液溫度升高,實驗③溶液溫度無明顯變化說明過氧化氫催化分解的反應為放熱反應,故B正確;C.由實驗②③的實驗現象可知,實驗②溶液立即變為黃色,產生大量無色氣體,實驗③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產生少量無色氣體說明酸性條件下過氧化氫溶液氧化碘化鉀溶液的反應速率明顯大于過氧化氫催化分解的速率,故C正確;D.由實驗②③的實驗現象可知,實驗②溶液立即變為黃色,產生大量無色氣體,實驗③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產生少量無色氣體說明酸性條件下過氧化氫溶液氧化碘化鉀溶液的反應速率明顯大于過氧化氫催化分解的速率,故D錯誤;故選D。16.(1)2NM(2)>(3)0.25mol/(L·min)(4) 25% 2【詳解】(1)如圖所示,氣體N的物質的量在逐漸減小,M的物質的量在逐漸增加,化學反應在t3時達到平衡狀態,依據反應的物質的量變化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計量數之比,△n(N):△n(M)=(8-2):(5-2)=2:1,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通過圖象可知,在t2時刻,反應物N的物質的量在減小,生成物M的物質的量在增加,所以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即V正>V逆;(3)若t2=2 min,計算反應開始至t2時刻,M的平均化學反應速率為;(4)由題意可知:由三段式可知:前5min內A轉化了1mol,所以前5min內A的轉化率為;5min末測得C的物質的量為3mol,5min內,由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可得:,解得n=2,所以化學方程式中n的值為2。17. 60mL 1min D>C>B>A 隨著反應的進行,雙氧水的濃度逐漸減小,反應速率也隨著減小 0.11 mol L﹣1【詳解】(1)反應方程式為:2H2O22H2O+O2↑,該反應為不可逆反應,在5min后,收集到的氣體體積不再增加,說明過氧化氫完全分解,由圖像可知,生成氧氣的總體積為60mL,故答案為60ml;(2)由圖像可知,當時間進行到1min時,生成氧氣的體積為30mL,此時生成的氧氣為總體積的一半,需要的時間為1min,故答案為1min;(3)由圖可知,隨著反應的進行,相同時間內產生氣體的體積減小,反應速率減小,即A、B、C、D各點反應速率的快慢順序為D>C>B>A,故答案為D>C>B>A;(4)隨著反應進行,反應物的濃度逐漸減小,所以速率逐漸減小,故答案為:隨著反應的進行,雙氧水的濃度逐漸減小,反應速率也隨著減小;(5)生成氧氣的體積為60mL,即0.06L, ,解得:n(H2O2)=≈0.00536mol,所以c(H2O2)=≈0.11 mol L﹣1,故答案為:0.11 mol L﹣1。18.有效碰撞【詳解】不是反應物分子之間的任何一次直接作用都能發生反應,只有那些能量相當高的分子之間的直接作用才能發生反應,反應中能量較高的、能發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19.(1) 0.15 不移動(2)SO2+V2O5=2VO2+SO3【分析】物質的量與熱量成正比,5 min時達到平衡,測得反應放熱147kJ,則參加反應的氧氣為=0.75mol,根據v(O2)=進行相關計算,根據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來判斷平衡移動,以此來解析;【詳解】(1)①物質的量與熱量成正比,5 min時達到平衡,測得反應放熱147kJ,則參加反應的氧氣為=0.75mol,0~ 5 min內,用O2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v(O2)===0.15mol·L-1·min-1;②反應達到平衡后,1L恒容密閉容器中,通入氬氣使體系內的壓強增大,但是參加反應各物質濃度未變(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壓強未變),平衡不移動;③反應達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條件不變,t0時 刻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瞬時都變大,根據反應2SO2(g)+ O2(g) 2SO3(g)ΔH =-196 kJ·mol-1,升溫平衡逆向移動,v逆大于v正,隨著反應的進行v逆逐漸減小,v正逐漸增大,最后達到新的平衡,變化圖象如圖:;(2)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根據總反應2SO2+O2=2SO3可知,催化過程的兩步反應為:SO2+V2O5=2VO2+SO3、4VO2+O2=2V2O5;20.0.024【詳解】T1℃時,起始總壓強為1.08kPa,由CO2和H2的體積比為1:2可得,CO2和H2的分壓為1.08×=0.36和1.08×=0.72,容器體積不變,根據PV=nRT,分壓與物質的量成正比,則有:10min時,0.36-x+0.72-2x+x+x=0.96,則x=0.12,用H2的壓強變化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024kPa min-1,故答案為:0.024。21.(1)1.2mol/L(2)0.6mol/(L·min)(3)60%(4)5:4【分析】(1)2min末測得容器中有1.6molSO2,則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硫物質的量為4mol﹣1.6mol=2.4mol,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三氧化硫的物質的量為2.4mol,故三氧化硫的濃度為 =1.2mol/l答:2min末SO3的濃度;1.2mol·L-1。故答案為:1.2mol·L-1;(2)v(SO2)= =0.6mol L﹣1 min﹣1答:2min內SO2的平均反應速率0.6mol/(L·min)。故答案為:0.6mol/(L·min);(3)二氧化硫的轉化率為 =60%答:2min末SO2的轉化率為60%。故答案為:60%;(4)由(1)知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硫為2.4mol,根據反應,參與反應的氧氣為×2.4mol=1.2mol,生成的三氧化硫為2.4mol,氣體壓強之比等于氣體物質的量之比,反應前后的壓強之比=反應前后的物質的量之比,則為(4mol+2mol):(1.6mol+0.8mol+2.4mol)=5:4答:反應前后的壓強之比5:4。故答案為:5:4。22.(1) 4 0.4mol/L 0.1mol/(L·min) 10:9(2) 30% 38.9%【詳解】(1)①已知2min后,容器中剩余2mol和12mol,因此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是14mol-12mol=2mol,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中消耗了4mol,同時生成三氧化硫是4mol,則2min后的物質的量濃度是4mol÷10L=0.4mol/L。②2min內平均反應速率=0.1mol/(L·min)。③壓強之比是物質的量之比,則發生反應前容器內壓強與發生反應后容器中壓強比值為:。(2)①達到平衡時消耗X的物質的量是1mol-0.7mol=0.3mol,消耗Y的物質的量是1mol-0.9mol=0.1mol,生成Z的物質的量是0.2mol,變化量之比是化學計量數之比,因此方程式為,所以Z的理論產量是,平衡時生成Z是0.2mol,所以Z的產率是×100%=30%。②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③若三種物質都是氣體,則平衡時X所占體積的百分比為×100%≈38.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