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 離騷(節選)屈原《離騷(節選)》是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具有重要的文學地位和文化價值。本單元主題為 “詩意的探尋”,旨在引導學生領略古典詩歌的魅力,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而《離騷》作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經典之作,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窺探古代文人內心世界與文學風格的窗口。從文學體裁上看,《離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屈原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將個人的身世遭遇、政治理想、愛國情懷與奇幻的神話傳說、豐富的象征意象相結合,創造出了一個瑰麗多彩、氣勢恢宏的詩歌世界。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比興等修辭手法,語言優美,韻律和諧,句式靈活多變,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表現手法提供了豐富的范例。從文化內涵角度而言,《離騷》反映了戰國時期楚國復雜的政治斗爭和社會現實,體現了屈原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屈原 “雖九死其猶未悔” 的精神品質,以及他在詩中所展現出的獨立人格、高潔情操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識,如 “朕”“修”“浩蕩”“窮困”“雖” 等實詞的含義,“之”“兮” 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特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學習詩歌中比喻、象征、比興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其在表情達意上的獨特效果,能夠模仿運用這些手法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提升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二)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構和情感脈絡,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引導學生梳理詩中香草美人等意象的內涵及作用,探究詩人如何運用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理解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及其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系,從而深入領會詩歌的主旨。鼓勵學生對詩歌中的文化現象、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進行多角度思考和評價,如探討屈原的愛國方式在當今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使其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審美鑒賞與創造引導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感受其浪漫主義色彩和藝術魅力。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美、音樂美和畫面美,如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等詩句所營造出的清幽高潔的意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使其能夠對詩歌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進行深入賞析和評價,撰寫具有一定見解的詩歌鑒賞短文,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和審美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其高雅的審美情趣。(四)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以及《離騷》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認識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化風貌和社會背景,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刻體會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高潔品質和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品格,引導學生將這些優秀品質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追求,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在現代社會中能夠堅守正道,積極向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一)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和句式,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層次。這是理解詩歌深層內涵和藝術特色的基礎,需要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查閱工具書、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扎實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理清詩歌的敘事脈絡和抒情線索,如詩人自述身世、品德修養、遭受讒言、被疏放逐以及堅持理想的心路歷程等。深入理解詩歌中香草美人等意象的象征意義,體會詩人運用這些意象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和政治理想。這是本課教學的關鍵,通過對具體詩句的分析、類比聯想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把握香草美人與詩人品德、才能、君臣關系、國家命運等方面的對應關系,如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中以 “眾女” 象征小人,以 “蛾眉” 自比,揭示了詩人遭受的讒言陷害,從而深刻領會詩人借意象抒情言志的獨特藝術手法和詩歌的深層意蘊。(二)教學難點體會詩歌獨特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感受詩人熾熱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由于學生與屈原所處時代相距甚遠,對于其詩歌中奇幻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話傳說的運用等藝術表現手法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和把握,需要教師通過多媒體資源展示、情境創設、對比分析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所營造的藝術氛圍,感受詩人內心的激情與悲憤、堅定與執著,如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所體現出的詩人對高潔品質的追求,以及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所展現的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境界,從而提高學生對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探究屈原的精神品質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啟示,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深入挖掘屈原精神的內涵,又要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辯論、演講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正直高潔、堅守理想等精神品質,使其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一、趣味導入教師活動:教師身著古裝,手持書卷,步入教室,為學生講述端午節的由來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接著,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屈原的動畫短片,短片中生動展現了屈原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生平經歷以及《離騷》創作的大致情境,引發學生對這位偉大詩人及其作品的興趣。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觀看完視頻后,你們對屈原和他的《離騷》有了哪些初步的印象呢?” 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分享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述和觀看動畫短片,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對屈原的愛國情懷和悲劇命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說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人,看到國家衰敗很痛心;有的學生說《離騷》聽起來很難懂,但感覺很有文化底蘊;還有的學生對古代的政治斗爭和文化傳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提出了一些關于戰國時期楚國的問題,如楚國的政治制度、文化風俗等。二、背景介紹與作者生平教師活動: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戰國時期的地圖,詳細介紹當時楚國的地理位置、政治局勢以及文化特點,讓學生了解到楚國在文化上具有獨特的浪漫主義傳統,在政治上卻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這為屈原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背景。接著,教師講述屈原的生平經歷,從他出身貴族、輔佐懷王、推行改革,到遭受讒言陷害、被流放他鄉,直至最終投江自盡,重點突出他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以及他始終不變的愛國情懷和高潔品質。教師在講述過程中,穿插一些歷史典故和傳說,如 “張儀欺楚”“屈原與楚懷王的關系” 等,使學生對屈原的生平有更生動、更深入的了解。為了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提問:“誰能簡要地說一說屈原的政治主張以及他為什么會遭到流放呢?” 引導學生回顧并總結所學內容。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看地圖和課件,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不時做筆記記錄關鍵信息。在教師提問后,學生們積極思考,結合剛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有的學生指出屈原主張聯齊抗秦、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以實現楚國的富強和振興;有的學生分析屈原遭到流放是因為他的改革觸犯了貴族保守勢力的利益,加上小人的讒言陷害,使得楚懷王對他產生了誤解和不滿。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進一步加深了對屈原生平背景的理解,為學習《離騷》奠定了基礎。三、初讀文本,掃清障礙教師活動:教師播放《離騷(節選)》的名家朗誦音頻,要求學生跟隨音頻輕聲跟讀,注意字音、節奏和韻律的把握。在學生跟讀一遍后,教師進行范讀,重點強調一些易錯字的讀音,如 “朕(zhèn)”“扈(hù)”“芷(zhǐ)”“紉(rèn)” 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的節奏劃分,如 “長太息 / 以掩涕兮,哀民生 / 之多艱”“亦 / 余心之所善兮,雖 / 九死 / 其猶未悔” 等,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和節奏之美。范讀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各小組的討論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解答一些共性的問題,如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中 “靈修”“浩蕩” 的含義,“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中 “工巧”“偭”“改錯” 的理解等。學生活動:學生認真傾聽名家朗誦音頻和教師的范讀,跟讀過程中努力模仿其讀音和節奏,標注出自己讀錯或讀不準的字音和節奏難點。在小組討論環節,學生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對字詞和句子的理解。有的學生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主動為小組內其他同學講解一些較容易的字詞含義;有的學生則對一些疑難句子提出自己的疑問,如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的句式結構和語義理解等,引發小組內的熱烈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們初步解決了一些文意理解上的障礙,對詩歌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四、文本解讀,意象分析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深入閱讀文本,思考:“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具有怎樣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讓學生在文中圈畫出相關意象,并進行分類整理。接著,教師選取 “香草” 這一典型意象進行詳細分析,如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等詩句,提問學生:“從這些描寫香草的詩句中,你們能感受到詩人賦予了香草怎樣的品質?這些品質又與詩人自身有怎樣的聯系呢?”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詩句中的用詞、修辭手法以及意象所營造的氛圍,體會香草所象征的高潔、美好、品德高尚等品質,進而理解詩人以香草自比,表達自己對美好品德和高潔人格的追求。在學生對香草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師進一步拓展,讓學生自主分析 “美人”“鷙鳥”“惡鳥” 等其他意象的象征意義,并通過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形式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意象體系及其象征意義的理解框架。學生活動:學生帶著問題仔細閱讀文本,認真圈畫出詩中的各種意象,如香草(江離、芷、蘭、木蘭、秋菊等)、美人、鷙鳥、惡鳥、繩墨、規矩等,并在筆記本上進行分類記錄。在教師引導分析香草意象時,學生們積極思考,結合詩句中的描寫,回答教師的提問。有的學生說從 “紉秋蘭以為佩” 可以看出詩人把香草佩戴在身上,說明香草是美好品德的象征,詩人以此來表明自己也具有這樣的品德;有的學生指出詩人用 “朝飲”“夕餐” 等詞語來描述與香草的接觸,更加突出了他對高潔品質的追求和向往。在小組討論其他意象的象征意義時,學生們積極參與,各小組討論氣氛熱烈。有的小組認為 “美人” 象征著詩人心目中的理想君主或美好的品德和才能;有的小組指出 “鷙鳥” 代表著詩人自己這樣的正直之士,而 “惡鳥” 則象征著那些奸佞小人。通過小組代表發言和全班交流,學生們對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進一步把握了詩歌的深層內涵。五、深入探究,主題領悟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結合屈原的生平經歷,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主題?” 引導學生從詩人對自身遭遇的傾訴、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以及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結合具體詩句進行論證。在各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選取幾個小組的代表進行發言,傾聽他們的見解,并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和引導,如 “你從哪些詩句中讀出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怎樣的意義?” 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體會屈原在困境中堅守理想、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深入思考詩歌的主題,結合之前對意象和詩人背景的了解,在小組內展開熱烈的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從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等詩句中感受到詩人對理想的堅定信念和為了理想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有的學生從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等詩句中體會到詩人對楚懷王昏庸不明和小人讒言陷害的悲憤與無奈,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在小組代表發言過程中,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并進行補充和質疑,通過全班的交流互動,學生們逐漸明確了詩歌的主題,深刻領悟了屈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六、藝術特色賞析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內容,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離騷》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內涵,那么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獨特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教師從修辭手法、句式特點、語言風格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例如,在修辭手法方面,教師重點講解比喻、象征、比興等手法在詩中的運用,以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為例,分析其中 “靈修” 以喻楚懷王,“浩蕩” 比喻楚懷王的荒唐,讓學生體會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詩歌表達更加委婉含蓄且富有深意;在句式特點上,教師讓學生注意詩歌中長短句的交錯使用,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等,引導學生體會這種句式變化所帶來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以及對詩人情感表達的作用;在語言風格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用詞的華麗優美、豐富多變,如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中 “扈”“辟”“紉” 等動詞的精準使用,以及眾多香草名稱的羅列,讓學生感受詩歌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對比性的文本示例,如直白表達情感的現代文與《離騷》中委婉含蓄表達的詩句進行對比,普通句式與《離騷》中的長短句進行對比,平實語言與《離騷》的華麗語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離騷》的藝術特色。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和總結詩歌中的其他藝術表現手法,并分享自己的賞析心得。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回顧詩歌內容,從不同角度思考詩歌的藝術特色。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們認真傾聽,仔細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對比示例,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和理解。在分析修辭手法時,學生們主動尋找詩中其他運用比喻、象征、比興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達效果;在體會句式特點時,學生們反復誦讀詩歌,感受長短句交錯帶來的節奏變化,有的學生還嘗試用不同的節奏朗讀同一詩句,體會其對情感表達的影響;在品味語言風格時,學生們對詩歌中的優美詞匯和獨特用詞進行圈點批注,互相交流自己對某些字詞的精妙理解和感受。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積極分享自己發現的藝術特色,如有的學生指出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增添了詩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蘊;有的學生發現詩歌的押韻方式很有特點,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韻律美。通過自主賞析和交流分享,學生們對《離騷》的藝術特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和欣賞,提高了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七、課堂總結教師活動: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離騷(節選)》的主要內容、思想情感、藝術特色以及屈原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文言知識、文學鑒賞方法和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性。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如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小組協作能力強等,同時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處,如對一些文言字詞的理解還不夠準確、在藝術特色賞析時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高等,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屈原精神對自己的啟示,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屈原堅守理想、正直高潔、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新時代青年。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總結和評價,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對自己的優點感到自豪,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表示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加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思考屈原精神的啟示時,學生們內心受到觸動,紛紛表示要以屈原為榜樣,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堅守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使課堂學習的成果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