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高考作文預測:秘密主題如何寫才能得分以及學生考場作文評點優秀作文展示文題呈現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每個人都有秘密,隱私保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學探秘已經成為時代熱潮。材料解析 這是一則命意性的話題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已規限了作文立意及材料領城。 作文題的核心詞是“秘密”。《現代漢語詞典》對“秘密”(名詞)這樣解釋:有所隱蔽,不讓人知道的事情(跟“公開”相對)。這則材料由兩個句話組成,一個是“保護”,一個是“探秘”。第一個句話從人的角度而言,強調“隱私保護”。第二句話從大自然的角度,說的是“科學探秘”。 立意時需要根據整體材料作判斷,可以選擇從某一角度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理性闡述或形象表達。從人的角度,談“秘密”,主要是針對現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是:什么是個人隱私?為什么要保護個人隱私?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從大自然的角度,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探秘大自然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探秘大自然?怎樣才能科學探秘大自然?從人與自然的角度,無論是保護還是探秘,都應遵循“真善美”的行事原則,不要傷及對方,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健康關系。題目分為兩個部分,前者談的是人的隱私,后者談的是大自然的奧秘。兩者的共同點是:這都是秘密,不為他人所知的。材料向我們呈現的現象是:當下對于前者的保護越來越多,對于后者的“揭秘”越來越多。那么考生首先應該先分析一下兩者在同為“秘密”之外的不同。對于人的隱私,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應該保護的,而生活中侵犯個人隱私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電影《搜索》中的高圓圓,因為身體原因沒有給老人讓座,最后卻被“人肉搜索”。個人隱私受到極大的侵犯。信息時代,很多對隱私的侵犯借助網絡的保護傘肆無忌憚地發酵,成為一種新的暴力。“每個人都有秘密”,這里的人,可以簡單分為幾種:公眾人物(如明星)、犯了錯的人、因為輿論無故受到牽連的人,以及每個普通人。這里先以“犯了錯的人”為例,犯了錯的人最容易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人們的關注點有時候卻不在事件本身,而站在正義的制高點上,對其人進行全面的“審判”與窺視。即使是罪犯也擁有犯罪行為以外的隱私權,更有甚者牽連到無辜者,比如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見義勇為被拘留”事件,不少“熱心人”的關注點竟然是被侵犯者是否在夜總會上班。這樣匪夷所思的注意點背后,是一種拿他人隱私來“消費”、“消遣”的錯誤思想和風氣。而除了上述幾種人,其實,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每個人的隱私都在不知不覺間被“泄露”。互聯網的用戶畫像,你的每一次搜索背后,數以萬計的程序設計者對你消費習慣的分析、向你推送“量身定制”的服務,伴隨著這種貼心便捷的,正是對我們數據隱私的窺探。如何保護這種新時代的隱私侵犯,可以成為考生思考的一個新的切入點。再從大自然角度說,大自然世界的奧秘,究竟是一探究竟好,還是不盡知的好?對于人的隱私,和自然的隱私,可以先界定一下。其實后者更像是去“了解”,而不是去偷窺”。兩者的目的性不同。探秘自然的隱私,大部分的出發點是想了解自然,進而更好地與自然共處。但是在探秘自然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像之前13年的高考作文題“山洞蝴蝶”,因為人類的到訪,改變了蝴蝶的棲息環境。小小的改變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再比如一些科學探秘節目播出以后,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凈土,迎來了大波游客,破壞了生態平衡。這都不是探秘自然的初衷。對于一些珍稀的自然環境,在沒有條件探秘之前,盲目的到訪就是一種傷害。雖然可能會讓人心存遺憾,但是,這種情況下,對于自然的真相,不知,不盡知,亦是一種熱愛吧。當然,科學探秘也不僅僅指探索自然,還有探索宇宙和很多科學的未知領域。相關作文題鏈接:【2013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他們發現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的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數日后再來,他們發現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處,而是遠遠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們恍然大悟,也許那里環境更適合吧,小小的蠟燭竟然會帶來這么大的影響。【模考作文】有人說,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奧秘,生活才有意義;也有人說,對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盡知,生活才有滋味。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審讀】從材料的內容來看,這是一則社會現象類材料。所謂“秘密”,它與“公開”相對,指有所隱蔽,不為人知的事情。“隱私”,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屬于秘密的范疇。“秘密”的內容豐富,因人的社會身份不同,可以表現為個人、家庭、單位、行業、地區、國家等不同范圍的秘密;因秘密的可知程度不同,可以表現為隱私、機密、絕密,大自然中神奇的奧秘也是常人難以發現。材料由兩個分句構成,圍繞著核心詞“秘密”來陳述現象,這一現象來自于對現實的概括,具有普遍的意義。前一分句從個人角度說隱私的保護,此處的“秘密”表現為個人的行為、心理、情感等,指向社會意義;后一分句從自然角度說人類的探秘,此處的“秘密”表現為自然現象的知識、原理、規律等,指向科學意義。兩者并舉,思維的空間較大。 【立意角度】可以把握材料的兩個分句,分別確定立意的角度;也可以著眼整體,綜合思考,正向立意、反向立意皆可。從個人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與社會的關系,表達隱私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網絡安全、知識產權、行業信譽、集體利益等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提倡保護隱私。反過來說,當一些秘密危及他人和公共安全,我們就有揭秘的責任。從自然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探秘在時代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方面,人類需要不斷地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奧秘;另一方面,人類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規律,不能強加人類的意志,無視自然的啟示,無論闡述怎樣的觀點,均不可偏離“秘密”這個核心。可以綜合立意,通過思考人類在認識自身和認識自然方面的不同行為,表達人對未知領域的無限追求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需要在探秘、揭秘的同時建立相應的保護規則。 【文體構思】《考試說明》要求寫記敘類、議論類、抒情類等文章。“類”中有多種文體,議論性散文又比較普遍,因此,評判時能夠在規范文體的基礎上,鼓勵多種文體寫作。文體自選,可以寫評論、雜文、隨筆,也可以寫小說、散文、科學故事,等等。議論文重在評判其見解、思辨和說理能力,注意議論類文章的中心與材料的關聯度;記敘文重在評價其構思、細節、文采、意蘊等寫作技巧和寫作智慧,注意記敘類文章的立意句或立意的關鍵詞,區分是表達立意的重點還是張貼標簽。 優秀作文抱走“多多”的秘密——看演片《找到你》保姆孫芳將女律師李捷的女兒多多給抱“走”了!李捷離婚了,正與丈夫搶奪孩子的撫養權。自己拼命的工作,只是為了讓女兒生活得更幸福。作為職場女性要爭得世界里的一份生存權利當然不容易,家里只能找個保姆來帶孩子了。這孫芳是小區大媽介紹過來的,屬三無人員。可大媽稱她是自己的侄女,原來是想得到孫芳的一點勞務費。僅僅因為多多在哭鬧的時候,孫芳竟然像有特異功能般地將孩子哄騙安撫入睡了,李捷才答應讓她留下了照顧一個星期的。幾天下來,孫芳照顧得也還不錯,正如大媽所說:“她勤快,人靈著呢!”現在出事了,讓李捷恐怖的事情出現了,孩子可能是被偷走了!而且,緊接著還來了恐怖電話——一個男子讓她不要報警,否則她孩子就沒命了。威脅她在十個數字之內將五十萬打到專門銀行賬戶里去。李捷抱著手機一邊哭求,一邊抖抖索索將賬戶里的二十八萬四千元全轉過去了。可是她趕到指定地點去接孩子的結果還是一場空。她這才報了案,可是距離事發時間已經十幾個小時了,搜索范圍要擴大到幾千里之外了。她甚至被警方、被丈夫家人誤認為故意隱藏了孩子,以奪得撫養權。她一個人走上了尋找孩子的道路。她憑借家里翻到的一個快遞包裹單子找到孫芳以前住宿的一個地方,得知以前這孫芳發瘋般地掙錢,一次為了得到二千塊錢竟然將十幾杯白酒一氣吞下;為了掙錢她竟然跟一個到處借錢放高利貸的男子好上了;甚至,為了掙錢她可以賣血、賣器官。可現在她人早走了。但李捷還是從孫芳以前的姐妹那兒找到了她的一個同鄉,從同鄉那兒找到了孫芳在城里準備結婚砌房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好大的槐樹。不幸好像盯著孫芳似的,就像她以前的一起工作的姐妹說的,沒有一個人像她這么倒足了霉運的。她生了個膽道閉鎖的女孩,那房子的錢給孩子看病砌不成了,男人讓她不要救了,孫芳不聽,他便扔下母女了消失了。孫芳一個人帶著女兒住院,吃著別人吃剩的飯菜,到處借錢。可是哪兒有那么多錢借得呢?而孩子的病需要的錢又是一個無底洞,她從哪兒有那么多的錢給孩子治病呢?醫院里發動過大家捐了一次款,也屬仁至義盡了。接下來通知她周一必須交費,否則要讓她女兒出院了,可到周三她還是沒能借到一筆錢。她和她女兒被趕出了醫院,她到處弄錢,不惜性命地弄錢。她現在跟她好的男人也幫她想盡了辦法,把能借的都借了,還空了一大筆債被人家給追著呢!實在沒辦法了,她才來到了李捷的家里做起了保姆。來到李捷家做保姆還有一個秘密,因為孫芳女兒被無情趕出醫院的那天,正是李捷女兒多多搶去了她女兒珠珠的那個床位。而李捷丈夫的名片正好被孫芳給撿著了,那上面有家庭住址。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孫芳的女兒呼吸微弱,她急打120求救,可是手機心急慌忙的丟到了水里沒用了,她抱起孩子來到公路邊,風大雨大的路上她發了瘋般地叫喊,攔車,可是有誰聽得到她的哀號,哪撕裂的、絕望的哀號……原來,抱走李捷的女兒,孫芳內心一定充滿了報復和仇恨,可是她實在太愛自己的女兒了。她后來也曾良心發現,打了一個電話給李捷,但她猶豫了,遲疑著沒有說出一個字,她放下了電話。她決定帶著多多漂洋過海,到遠方去,把多多當自己的女兒。但李捷還是找到了她,她也驚恐地發現了李捷。最后看到李捷為了尋找女兒那憔悴的面容,那哭訴的哀號……孫芳她可能照見了自己曾經內心的凄楚,她放開了多多,然后自己縱身跳入深海……如果……有許多如果……那么本來就沒有什么秘密,也沒有這么悲慘的故事的發生……點評:一個凄苦的故事,一個本該沒有秘密的秘密。里面有母愛,有不公,有殘酷的現實,有底層辛酸堆積起來的無奈與苦痛,有人性的自私與冷漠,有階層分化帶來的尖銳矛盾。這是一個走向富裕的時代,但愿底層人的生活多一份依靠和溫暖,多一份保障和關懷。精彩時文:大數據時代,我們都在裸奔 01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今有不少人熱衷于討論「大數據」。 你隨便拉來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問什么是「大數據」,他能滔滔不絕地扯出一大堆專業詞匯:神經網絡、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 反正你也聽不懂,覺得很厲害就對了。 其實,我們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可以變為數據:每天坐地鐵上班,屬于出行數據;網上購物,屬于消費數據;去一趟國外旅游,屬于娛樂數據… 當無數人的數據被集合歸類,就統稱為「大數據」。 這些數據有什么用?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 你每天光顧樓下的早餐店,只能看到自己的消費金額,而店鋪老板可以統計客流量和銷量,獲悉顧客的喜好,進而調整食材量。 再延伸到其它行業,一些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大數據提升臨床試驗、新藥的研發效率;政府通過大數據建立城市規劃圖,甚至控制疫情的擴散。 這樣看來,大數據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既方便了我們生活,企業也能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需求。 國家同樣希望互聯網企業能引領技術的變革。然而縱觀國內企業,更愿意利用手中的數據來牟利,這樣來錢快。 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開,當隱私從道德領域滑向市場領域后,便成為可供出售的商品,全憑商人的道德來自我約束。 它們喜歡收集用戶信息,挖掘各種需求和隱私,完善用戶畫像,比你父母還要了解你,然后再賣假藥、推薦莆田醫院。 小公司沒有精準的營銷能力,它們只能粗暴地販賣隱私來獲利,形成一條完整的黑產鏈。 技術總是一把雙刃劍,如今大數據在探索人類道德底線的路上,快速前進。 02 這是信仰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代 你覺得自己的隱私不值錢,沒有利用價值,無論誰能不能看你的微信記錄,都不在乎。 當每個人都抱著這種鴕鳥心態時,更多搖擺不定的公司就會選擇作惡,因為被輿論譴責的代價太低了,或者說,國人的包容性太高了。 誠然,如今我們享受到便捷的生活,離不開大數據的建模和分析,但是也失去了保留隱私的權力! 我上網買了一件商品,不代表你可以擅自在所有網頁推薦我買過的商品; 我在網上瀏覽,不需要你推薦附近的商家和莆田醫院,更不想點擊廣告彈窗; 沒經過我同意,請不要擅自安裝流氓全家桶,并繞過電腦權限,獲取用戶隱私; 我使用輸入法只是方便打字,拒絕加入用戶體驗計劃,更不允許明文傳輸,將打字信息傳到貴公司的服務器里; 我下載手機軟件,不需要你時刻定位我的GPS位置進行追蹤,更不需要你推薦附近的商家; 我填寫的快遞單據,你們內部人員憑什么賣給各種電信詐騙分子,甚至泄露地址信息,威脅到人身安全; 我連接商場wifi,你們服務商為何偷偷地保留信息,并且訪問手機軟件,追蹤我的活動軌跡; 我知道自己的資料以十元的價格在網上被打包出售,而賣家卻是金融和保險公司,你們成功完善了黑產的上下游交易環節。 當我的手機號碼被泄露后,銀行余額、通信記錄、身份戶籍、通信記錄、航班記錄、收貨地址和出入境記錄都能被查到,請問這些數據是怎么流出的? 我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是誰給了你們肆無忌憚的權力? 你們其實在縱容,你們所標榜鼓吹的算法推薦,你們所自詡的“大數據模型”,所謂的千人千面、深度學習,卻讓邪典動畫片一直保留,直到被曝光才下架,何也? 一個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看完這些動畫后,你們還能推薦更多的類似邪典動畫,拎起這些孩子的頭顱,一腳扔向了不歸路。 我很好奇,為何那些邪典動畫都能被算法推薦,你們是真的不知道這些視頻的存在嗎?平臺的內容審核去哪了?僅僅一個下架、一個不痛不癢地道歉就解決了? 互聯網有原罪,我以為是早期的法律不規范所致,互聯網企業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 現在看來,這都是狗屁,我只看到你們在故意作惡,為了流量和利益,秉著法不禁止既自由是吧? 這一幕我似曾相識,我翻開互聯網一查,這段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個網頁都寫著“大數據”三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網頁邊縫里看出字來,全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03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大數據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們的思維? 人們傾向于休閑娛樂,懶惰更是人之常情,恨不得伸手就能獲取所需。 遺憾的是,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以流量作為導向,只要能增加流量、留住用戶時間,就會無所不用至極。 各種娛樂八卦、低俗視頻和擦邊球內容會投其所好,促使用戶在生理沖動下點擊,并且大受歡迎。 這類流量被統統匯聚成“大數據”,讓人繼續琢磨,完善大眾的偏好: 微博用戶喜歡看什么熱搜,就刷什么內容,就連紫光閣地溝油都不放過; 觀眾就喜歡流量明星電影,于是各種“大投資巨作”越來越多; 大家就喜歡看各種小姨子、黃暴漫畫和社會搖,那就批量生產出來; 也有不少人喜歡看黑社會大佬懲惡揚善,以暴制暴,沒問題,群演都找好了。 越低俗越惡搞的內容,用戶就越喜歡,平臺也會繼續推薦,甚至鼓勵用戶自己上傳視頻,既能娛樂大眾,又能解決溫飽,一舉兩得。 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在我們這個時代成功被應驗,畸形的規律成功被我們保留。 當越來越多劣質文章輕松破10萬閱讀時,作者不再為愛好而寫,而是奔著數字去,只關注傳播數量,拋棄了文章質量。 當一篇文章最后的成果,表現為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10萬 ”時,這個數字不僅代表著金錢,也代表著“文章水平”。 他們必須琢磨著如何才能刺激到大多數人的感情,即使強迫讀者感動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 因為有“大數據”分析,但凡文章的字數越長,讀者就越沒有耐心讀下去,甚至看到偏長的文章就開始頭痛。 為了照顧讀者感受,如今文章的字數越來越短,內容越來越統一,風格也越來越固化。 即使有讀者厭倦了,不去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依然有千篇一律的視頻和勵志書籍等著消化。 我們身處信息爆炸時代,有許多琳瑯滿目的內容擺在我們面前,看似應有盡有,其實一無所有。 04 人們正踏向天堂,人們正走向地獄 我受不了被“大數據”支配的恐懼了,看著臺下激動麻木的人群,怒火中燒,想罵醒他們: 你們看這些企業,戴著面具 在舞臺上裝腔作勢 出賣我們的隱私,來侵蝕我們的神經 炮制各種低俗內容 你們的感官早已麻木 已經無法接受真正美好的東西 甚至都不能沉下心去看書! 你們為什么要看這種爛玩意 生產大量的數據垃圾,再將數據垃圾吃進去! 正是因為你們的要求太低了 所以他們才安于現狀 賺這種錢的企業真不要臉! 把垃圾捧上天的你們也真不要臉! 我不是一個救世主 我沒有權力去改變世界運行的軌跡 我只是一個普通公民 有捍衛個人隱私的權力! 生活在這個數據時代 是為了讓生命得到尊重 而不是徹底地失去尊嚴! …… 這時,臺下觀眾傳來雷鳴般鼓掌,就連互聯網巨頭也沖我點頭:“你的肺腑發言十分精彩,我喜歡你的演講!” “這不是演講!” “沒關系,我會給你開一檔個人脫口秀,流量會很可觀,我想觀眾也會很喜歡你!” 觀眾席傳來興奮地呼聲:“贊成!贊成!贊成…” 我愣住了,猛然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陌生。 原來反抗也能成為新的潮流,它喊出的不是覺醒,而是消費。 如果康德還活在世上,當他抬起頭來,再也看不到燦爛的星空,更沒有什么道德法則。 星空的盡頭,不是宇宙,而是密密麻麻的人造衛星,圍繞著地球旋轉。 它們就像一塊塊黑鏡,監視著所有人的一舉一動,收集著大量隱私數據。康德只能發出一聲怒吼:“去TM的大數據!”作文點評月亮,你還有秘密嗎?一考生夜讀著名作家王開嶺控訴在月球申報居住證,將月球切割成人類私有領土的文章,只覺得字字泣血,句句哀啼。抬頭望月,在科學探秘已成主流,人類將月亮秘密的外衣肆意剝落,我們還能和沒有秘密與朦朧之美的月亮詩意共棲嗎?還能對月亮保留一份無知的敬畏嗎?人無言,月不語。回首往昔,那清清冷冷的月色因為不可探秘的距離,不知氤氳了多少詩人的夢。“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對人生真理的徹悟與了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對人間真情的癡心托付;“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更是對孤寂心靈的撫慰與蘊藉。那時的人們與月亮隔著數不清的隱密與謎團,帶著好奇與敬畏,月亮是情感的觸角與詩意的源頭。月亮就這樣與詩文交纏著、熨貼著,溫潤了中國幾千年的深情。那時的月亮大而潔,嫵而媚,被視著高潔美好的象征,亦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里、性格中。若是沒有秘密的月亮,露出千瘡百孔的,黯淡無光的背面,還能有那個吟著“冷月葬花魂”的反叛孤傲的林妹妹嗎?還能有在月落烏啼之時,聽到山寺鐘聲的失意張繼嗎?還能有余光中盛贊的攜帶俠氣、酒氣與月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曠達太白嗎?恐怕沒有,一定沒有!撫今思昔,我只能哀嘆。當人類的飛船一次次飛向月空,當國旗與足跡在月表次第出現,與一張張略顯丑陋的月球照片傳回地球,月亮似乎已不配擁有任何秘密與隱私。探索自然,揭秘太空的步伐固然不可阻擋,但人類也無需如此匆忙地揭開月球的本來面目,將它所有的隱身衣一一剝下。當人類將毫無保留地揭露自然秘密作為使命與榮耀,人類就已將自己放在了自然的對立面上。人類不要過分為自己的征服沾沾自喜吧,我們不是曾一次次領略過大自然瘋狂的報復和打擊,而許多正是那些自以為是的、狂妄自大的人們造成的現報惡果。如果我們下一代過早了解月球的全部秘密,恐怕不會懂得“嬋娟”的寓意,恐怕不會產生“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秘憧憬與美麗遐想。這樣的文化斷層,只能是我們人類的悲哀與不幸。我希望月亮能像法國女詩人阿波利奈爾預言的那樣一直在,帶著她的秘密,給人類脈脈的平和與永遠的陪伴。看著夜空中的疏星朗月,我不禁想問:“月亮,你還有秘密嗎?”我希望聽到肯定的答案。點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小作者真正聰明,借王開嶺的文章,汲取其中的營養無素,加以自己的理解領悟和不俗的文筆功夫,便這么瀟瀟灑灑、一瀉而下揮就一篇佳作。如今的中學生缺少豐富的生活,常常三點一線地圈圍在校園四角的局促逼仄的天空下,沒有多少可資寫作的素材,那么剩下可能更多的來自他人的作品,所以讀書多、會借鑒的同學,他們的習作常常更為勝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