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古詩詞誦讀-《書憤》教學設計教學設想:以時間線貫穿愛國主題,導入從最近學過的屈原開始,再到收尾時的南宋岳飛等,清代林則徐,再說到現代的我們。教學目標:1.有感情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2.分析詩歌中典故與對比的含義。3.體會詩人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學重難點:分析詩歌中典故與對比的含義;體會詩人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學過程:導入:古往今來,無論是戰國時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還是唐代的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們都懷揣著對祖國最深沉的愛。有這樣一個人,他心中所想,夢中所做,甚至彌留之際的殷殷囑托都是他熱愛的那片滿目瘡痍的土地,“半夜臥榻驚坐起,滿腔赤誠寄家國。”這個人就是南宋的陸游。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憤》,感受他的愛國情懷。任務一:知人論世,感悟愛國1.了解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20歲樹立志向,意氣風發,勢要“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48歲襄理軍務,壯志凌云,可謂“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68歲閑居山陰,壯志難酬,只能“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年近70歲,傾訴衷情,感慨“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72歲年過古稀,仍系國家,悲嘆“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85歲臨終時,心念恢復,囑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解析:20歲:陸游《觀大散關圖有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臞儒(清瘦的讀書人)。”20歲立志而意氣風發。48歲川陜宣撫使王炎邀請他在幕中襄理軍務,在《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寫下“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漫天風霜拂過臉龐,手指被凍地抬不起來,即使在嚴寒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一顆報國的赤子之心。);68歲閑居山陰壯志難酬,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寫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年近70歲,《訴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滄洲”即靠近水的地方;72歲《隴頭水》“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借“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備,不圖光復,引出自己無法報國;85歲示兒仍心念國家。)2.創作背景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趙昚shèn)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少年時“掃胡塵” 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任務二:理解內容,體會情感1.解題書: 動詞,寫,抒發憤:憤懣、悲憤(抑郁不平)“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之后我們將思考所“書”何事?為何而“憤”(“憤”的內涵)?如何抒“憤”?2.聽范讀詩歌,聽準字音與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基調是悲憤,然而并不絕望,還有豪壯的感情蘊藉其中。)3.朗讀詩歌,根據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譯文:年輕時候不知道世事艱難,北望淪陷的中原,收復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雪夜的瓜州渡口戰船森列,大散關前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長嘶。當年我曾徒然自許為萬里長城,如今只可嘆鏡中兩鬢白發早生。諸葛亮的《出師表》名傳后世,千百年來有誰能相提并論。4.逐聯分析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資料補充:世事艱時代: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五月,幸免于難的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秦檜于1139年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個人:身為主戰派的陸游于1154年曾因“語觸秦檜”而考試落第;1166年,因“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而罷歸;1172年,在王炎幕下任職,策劃北伐,引起朝廷不滿將王炎召回,幕府解散。1181 年又因“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矩”論罷。1186年,創作此詩的陸游61歲,已在山陰閑居了6年。那知: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世事艱:“艱”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暗指投降派對敵人妥協退讓,對主戰的愛國人士打壓、排擠和迫害。氣如山:比喻,寫出作者當年豪情壯志、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志士形象。一“書”早年之艱與收地之志一憤:“世事艱”,“憤”朝廷主和,小人當道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相關事件見課文下面的注釋。 補充動詞,補充虛詞,使句意更完整。( 乘著 )樓船( 冒著 )夜雪( 大戰金兵于 )瓜洲渡,( 騎著 )鐵馬( 頂著 )秋風( 鏖戰金兵于 )大散關。樓船、鐵馬:不同的作戰工具,水戰和陸戰夜雪、秋風:酷烈的戰爭環境瓜洲渡、大散關:軍事據點,空間跨度從東南到西北組成了兩幅聲勢浩大、氣勢宏大、雄壯開闊、氣壯山河的戰爭場面。時間跨度8年,距離寫作此詩已過25年,瓜洲渡擊退金兵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二“書”備戰賞識與散關之役思考:該聯語言有何特點?不用動詞,不用虛詞,純意象的組合。這種手法叫“列錦”。列錦:又稱“列詞”,是一種修辭格,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作用:簡潔明快,節奏緊湊,能夠更好地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這里化用了南朝宋名將檀道濟的事跡。《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用典)“空自許”、“已先斑”:一“空”一“已”便道出了詩人早年與暮年、“塞上長城”的理想與“世事多艱”的現實之間的差異與矛盾。(對比)三“書” 自許之情與年事之高。二憤:“空自許”壯志難酬、請纓無路三憤:“鬢先斑”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一表: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用典)“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陸游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畢生心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陸游忠心報國、矢志不渝的情懷;“親賢臣,遠小人”——陸游認為南宋當權者應該借鑒的。借古諷今,以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貶斥朝野上下主降的小人,含蓄地譴責了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以致收復大業無人領軍。四“書”建功之愿與譴責之意。四憤:“誰堪伯仲間”茍且偷安、無人領軍總結:所“書”何事?為何而“憤”(“憤”的內涵)?如何抒“憤”。總結:詩歌主旨這首詩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將“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的愛國主題闡釋得深透妥帖,將“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家國情懷演繹得淋漓酣暢。同時也批評了南宋王朝茍且偷安,不圖恢復大業的激憤。沉雄渾厚,感慨蒼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嘆。被稱為是陸游“一生愛國熱情的藝術概括”。激昂中透著悲愴。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任務三:拓展閱讀,鞏固提升南宋是個盛產愛國文人的時代,你想到了誰?有什么詩詞?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小重山》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說明:岳飛詩作寫于宋高宗時期,岳飛與陸游生活在同一時期。陸游辛棄疾詩作寫于其后的宋寧宗時期。文天祥詩作寫于其后的宋端宗時期。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課堂總結:情感升華愛國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源源不斷地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又如清朝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現代郭沫若以爐中煤表達眷戀祖國的情緒,艾青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表達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如此厚重而悠久的文化血脈,如此真摯的拳拳愛國情,作為新時代新青年的我們,怎能置若罔聞、棄之不顧呢?作為祖國的新生力量,我們亦當胸懷祖國,存愛國之心,恒念民生之苦,把青春汗水播灑在祖國的土壤上,讓夢想牽引著祖國騰飛壯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