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學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學課件

資源簡介

(共34張PPT)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下)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戰爭、革命和危機交織;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兩種現代化模式調整與創新。
具體表現:
1.政治:
①俄國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為人類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戰的影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2.經濟:
①蘇聯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3.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義思想逐漸被凱恩斯主義代替;
②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興起;
③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科學誕生。
4.國際關系:
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斷激化;
②世界局勢由動蕩走向暫時穩定,再從大危機,大動蕩走向世界大戰;
③兩次世界大戰后分別由戰勝國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對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課標要求:
1.了解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能夠簡述二戰的主要經過及其重大歷史事件;
2.理解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年 份 試 卷 考 點
2024 福建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廣西卷 德國法西斯的對外擴張
重慶卷 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廣東卷 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第20題)
2023 全國乙卷 日本投降(第41題)
北京卷 聯合國
湖北卷 大戰宣傳方式
2022 天津卷 二戰性質
河北卷 羅斯福新政
浙江卷 開羅會議;敦刻爾克大撤退
命題分析:
1.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重點是二戰的背景、過程及戰后秩序;
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養,客觀題、主觀題都涉及。
時空定位及主要內容:
1.德日法西斯建立、英法綏靖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二戰的影響等可能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
2.重點關注:一戰后的國際局勢對二戰爆發的影響、二戰對國際格局演變的影響等。
備考建議:
法西斯主義與
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目錄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戰
3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考點1: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義:
1.含義:
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是中央集權形式下的軍國主義。
2.基本特征:
(1)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
(2)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
(3)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
(4)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3.實質:
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
表現為:
(1)“極權主義”;
(2)“生存空間論”;
(3)“征服世界”。
知識拓展: 法西斯主義表現
①種族優劣:以社會達爾文主義作為依據,認為人類社會同動物社會一樣,服從“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定律。
②國家至上:希特勒把它的主義叫做“國家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騙人的幌子,實則主張“國家高于一切”,把“愛國主義”變成“國家沙文主義”,鼓吹擴張主義,侵略和占領別的國家。
③意志至上:希特勒極力推崇“唯意志論”,創造“權力意志”的概念。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是表現形式之一。
④領袖至上:希特勒自詡為唯一能夠“拯救德意志”的領袖,通過納粹黨和“黨衛軍”大肆鼓吹對“領袖”的狂熱信仰.絕對崇拜和絕對服從,對人民實行極端獨裁專制的統治。
⑤強權理論:堅決反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認為武力能戰勝一切,“強權就是公理”。
考點1: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義:
3.法西斯主義政權的建立:
(1)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2)德國:
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
(3)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史料閱讀:
材料一 希特勒曾經說過,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
——格哈特·溫伯格《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
材料二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書》中寫道:“只有戰爭能使人類的能力達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從事戰爭的人身上打上高貴的印記……法西斯主義認為獲取最高統治權的趨向……是生命力的表現。”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近衛文麿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
——矢部貞治《近衛文麿》
提示:
(1)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極端化是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源;
(2)資本主義國家對十月革命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的恐懼則加速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3)對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是法西斯主義滋生的歷史背景;
(4)德國、日本等國政治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為法西斯主義建立埋下禍根。
問題思考: 你如何理解“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特有的現象”?
考點1: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亞洲:日本
原因
進程
1929年從美國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
日本法西斯分子認為對外擴張是擺脫危機的出路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制,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
原因
進程
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
納粹黨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
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2.歐洲:德國、意大利
3.三國軸心國聯盟:
1937年德意日三國先后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軸心國集團形成。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 ,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影響: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3.基本概況:
(1)局部戰爭:1931-1939年
(2)全面戰爭:1939-1941年
(3)全球戰爭:1941—1945年。
(4)作戰雙方:
軸心國:德意日等
同盟國:中美英法蘇等26國
(5)五大戰場:
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
蘇聯戰場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中國戰場為抵抗日本的東方主戰場。
(6)重要戰役: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述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歷史原因:德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仇視和不滿;
3.現實原因: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
4.直接原因: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
5.加速因素: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波助瀾作用(英法綏靖、美國中立、蘇聯自保);
6.國際因素:局部戰爭期間未形成反法西斯陣線。
材料一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變化得很快,它們打破了戰后形成的相對均勢,重新瓜分世界的問題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是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
——姚麗《二戰全史》
材料二 1929年至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 2/3。其中,美國的進出口額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減少了一大半。……1933年以后,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舉步維艱。
材料三 可以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就為“二戰種子”提供了恰逢其時的生長條件。
——思不群《二戰全史》
材料四 慕尼黑陰謀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綏靖政策達到頂峰,進一步鼓勵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1)原因:
①根本: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主要:供需矛盾尖銳
③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股票投機過度,導致股市崩潰
(2)爆發: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市崩潰(“黑色星期四”)。迅速席卷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影響: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②政治上:社會動蕩、法西斯主義泛濫,資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③國際上:提高關稅、貨幣貶值,轉嫁危機,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知識鏈接: 1929—1933年經濟危機(選必2)
教材“歷史縱橫”: 羅斯福新政(選必2)
(1)時間:
①1933—1935年:調整與恢復經濟。
②1935年以后:著重改革,實施救濟等。
(2)特點:
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3)實質:
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4)措施:
①幫助銀行恢復信用、保證存款安全;
②調節工業生產、實行公平競爭;
③保證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
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5)影響:
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使大多數美國人恢復了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
歷史解釋: 凱恩斯主義
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1)含義:
英文“綏靖”一詞的含義是撫慰、平息、姑息。西方大國對法西斯侵略行為姑息、縱容,以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戰爭,同時企圖禍水東引的政策。
(2)實質:
姑息縱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3)表現:
①亞洲:九一八事變后,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卻荒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對待,拒絕制裁日本。
②非洲:面對意大利發動的侵略戰爭,國際聯盟卻拒絕將石油包括在禁運物資中。
③歐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該國領土割讓給德國的《 慕尼黑協定》,換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證”。
知識拓展: 全面認識綏靖政策
(4)認識:
①國家力量:英、法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因一戰和1929年經濟大危機而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②目的:是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滿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
③客觀環境:和平主義思潮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打出“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
④結果:助長了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方式:
(1)德日兩國走上了法西斯侵略擴張轉嫁危機;
(2)美國通過改革,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來擺脫危機。
2.原因:
(1)政治傳統不同:
①美國具有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②德國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
(2)經濟實力不同:
①美國盡管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但作為世界第一
經濟強國,承受力強,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減緩危機;
②德國金融力量薄弱,市場相對狹小,缺乏抗危機力量。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不同:
①美國作為戰勝國,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維護它;
②德國在凡爾賽體系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德國要沖破它。
(4)領袖素質不同:
①羅斯福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捍衛者;②希特勒從年輕時就表現出了獨裁傾向。
(5)法西斯勢力強弱不同:
①德國法西斯勢力較強;②美國法西斯勢力較弱。
問題探究: 以美、德為例,談談經濟危機后為何它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大戰的進程: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亞洲-太平洋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
局部階段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1937年七七事變,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1936-1939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 簽訂《慕尼黑協定》,德國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戰爭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戰場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
1942年1月,26個國家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 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
問題思考:
根據下表的內容,概括二戰的特點和性質。
(1)特點:
①由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
②由帝國主義戰爭到反法西斯戰爭。
(2)性質:
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歐洲戰場就有3000萬人傷亡,其中一多半是貧民。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像納粹德國那樣使用工業技術手段對整個民族實施滅絕性的大屠殺,史無前例。
——節選自朱邦造《歐洲文明的軌跡》
材料二 在戰后歐洲,德國已被摧毀;意大利不過是個空殼;大不列顛已不能在國際均勢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國仍然受著它在1940年崩潰的折磨。沒有一個國家能從德國在歐洲霸權的徹底瓦解中得到好處,或填補這個真空。
——厄爾溫《二戰后的西歐政治》
材料三 (美國)雖然只占有全世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積,卻占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量的2/3,外貿出口額的1/3,黃金儲備的3/4;生產資本主義世界1/3的小麥,1/2的棉花,70%的玉米;開采62%的煤和石油,冶煉61%的鋼;生產48%的電力和84%的汽車;擁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飛機,85%的冰箱和洗衣機。
——劉緒貽等《戰后美國史》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大戰的影響:
1.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給人類造成空前的浩劫。
(1)對歐洲: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老牌帝國衰弱;
(2)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
(3)對蘇聯:蘇聯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材料四 “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
材料五 中國、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國家,在共產黨等進步政黨的領導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統治和羈絆,建立了人民政權,走上了建設獨立自主的國家道路。與此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影響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印度、緬甸、印尼、菲律賓、埃及、阿爾及利亞、蘇丹等一大批國家也紛紛走上獨立的道路。 ——金永華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
材料六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軍事上的需要,使交戰各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制造克敵致勝的武器。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大戰的影響:
2.改變了國際格局:從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3.促進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
4.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
(五)勝利的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
(2)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根本)。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行動,充分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4)各國人民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仇敵愾,浴血奮戰。
問題思考: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勝的原因。
核心素養: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啟示。 (史料實證)
材料一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全球霸權的破壞……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歐洲和亞洲舊秩序的破壞要大得多。德國人侵占了整個歐洲大陸,日本人則侵占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它們到1945年已不復存在,留下了兩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價值的地區在內的權力真空……這兩大權力真空的存在導致了冷戰的爆發,使各交戰國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戰后20年內,歐洲諸幅員遼闊的帝國幾乎全部消失。因此,戰后不久全球兩大著名的發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戰。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相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4)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5)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美、蘇等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2.形成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
②隨著二戰的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加大;
③美蘇兩國的推動。
3.特點:
(1)倡導和平、民主原則;
(2)全球性國際政治體系;
(3)大國主導,美、蘇兩分天下;
(4)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
(一)雅爾塔體系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一)雅爾塔體系
4.主要內容:
(1)領土問題: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
①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
②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2)戰敗國問題:
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抑制法西斯主義。
(3)殖民地問題:
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材料一 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
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開羅宣言》
歷史解釋: 國際托管制度
指依《聯合國憲章》建立的有關將非自治領土置于聯合國管理和監督之下的制度。它旨在促進該領土居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進步并最終實現自治或獨立。
4.主要內容:
(4)強權政治: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
大國間相互妥協,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5)體系保障問題:成立聯合國。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6)成立聯合國。
5.實質:
事實上劃分美蘇勢力范圍,美蘇二分世界。
6.評價:
(1)積極性: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對戰后世界和平、民主、獨立和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
(2)消極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3)歷史影響:標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一)雅爾塔體系
材料一 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后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嚴雙伍《戴高樂與雅爾塔會議》
材料二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發展的產物。它的形成標志著世界近代史上以歐洲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隨著美蘇崛起,兩極力量成為國際結構的中心……雅爾塔體系仍然帶有大國政治、劃分勢力范圍等舊的色彩,但雅爾塔體系中包含著美蘇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同時它在處理戰敗國、策劃戰后國際和平秩序方面貫徹了民主與和平的原則,從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
——摘編自謝金萍《美國與雅爾塔體系關系初探》
能力提升: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比較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協調關系
國際格局
建立基礎
主要矛盾
相同點 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
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的暫時妥
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
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
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國的崛起而破產
兩個戰勝國間的妥協
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體系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②都是根據一系列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
體系名稱 形成標志 體系內容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維也納 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 體系
雅爾塔 體系
1648年簽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
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③確認了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的國際關系體系
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
“一戰”后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
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
領土問題、戰敗國問題
殖民地問題、體系保障問題
知識鏈接: 國際體系的演變。 (結合選擇性必修1)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二)聯合國的成立:
1.成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當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2.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3.原則:
①原因:聯合國吸取國聯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
②作用:強調大國的協調與合作,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保護大國利益的同時也突出了大國的責任和作用。
③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美利堅合眾國、俄羅斯聯邦、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4.作用:
①維護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
②解決地區沖突,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
“大國一致”原則。
歷史解釋:“大國一致”原則
安理會表決實行每一理事國一票。程序事項決議只需9個理事國的同意票即可通過;對于實質性事項決議,要求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加4個其他理事國的同意票,即“大國一致”原則,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有一票否決權。
能力提升: 比較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異同點。
比較項 國際聯盟 聯合國
不同點 原則 強調全體一致原則
參與國 會員國不具有普遍性,參與國家少,主要集中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
作用 國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發展上無所建樹,而且在30年代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了法西斯集團的侵略。
相同點 強調大國一致原則
聯合國較之國聯更具有普遍性,不僅會員國多于國聯,尤其是有不同社會主義的國家
聯合國推動世界和平,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戰的產物;
②都反映了戰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稱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結合選擇性必修1 第12課)
1.一戰后:
(1)一戰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新的階段: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
(3) 一戰后發展:
①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成立了國際聯盟,評價:
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又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
③1928年,簽訂了《非戰公約》。
2.二戰后:
(1)二戰破壞: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
(2)戰后發展:
①1945年,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②國際法院。
③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
④國際法領域擴大。
知識鏈接:
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選擇性必修1 第12課)
3. 評價:
國際法的發展對于世界和平和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地貢獻。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國際和平。
高考真題演練:
1.(2024·重慶卷)二戰后日本部分影視通過描繪戰爭中的平民個體在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太平洋戰爭中所遭受的創傷記憶,將日本民眾構件成為“戰爭受害共同體”參與塑造了日本社會新的“二戰史觀”這種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國內右翼勢力
B.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C.揭示歷史復雜面向
D.開脫日本戰爭罪責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社會新的“二戰史觀”是指部分影視將日本民眾構件成為“戰爭受害共同體”,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二戰期間日本民眾所遭受的“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太平洋戰爭”,都是世界人民反對日本法西斯瘋狂侵略的行為,日本這種轉移是為了開脫其戰爭罪責,D項正確;這種行為與國內右翼勢力行為一致,并不是抵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轉移矛盾,開脫罪責,沒有體現軍國主義思想,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轉移矛盾,開脫罪責,這并不是歷史復雜面的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
D
高考真題演練:
2. (2024·廣西卷)下圖是一幅20世紀30年代
德國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
由此可見(  )
A. 《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
B. 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
C. 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
D. 德國意圖推進侵略計劃
【解析】 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背景,此時德國納粹上臺,積極擴軍備戰,準備對外侵略擴張。這幅宣傳畫體現了德國為其侵略計劃制造輿論,意圖推進侵略計劃,D項正確;這幅宣傳畫顯示了德國有侵略野心,但此時沒有付諸實踐,不能直接看出《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排除A項;宣傳畫中沒有體現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宣傳畫主要突出的是德國對所謂“小國家威脅”的渲染,不能反映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排除C項。故選D項。
D
3.(2023·全國乙卷)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美國
A.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
B.開始推行自由放任主義
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
D.擴軍備戰引發統治危機
高考真題演練:
【解析】 根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席卷世界的大危機,大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的矛盾,使得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助長了法西斯勢力以及各種破壞組織的出現,A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盛行的經濟思想為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主張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和自由發展,且胡佛執政時期一直堅持自由放任主義,“開始”一詞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措施,其胡佛執政時期主要堅持自由放任主義,對經濟干預的力度較弱,排除C項;美國此時并未進行擴軍備戰,排除D項。故選A項。
A
高考真題演練:
4.(2023·北京卷)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
A. 托管制度
B. “大國一致”的原則
C. 安理會投票程序
D. 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
【解析】 據材料“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可知聯合國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進行援助和投資,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符合其維護世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D項正確;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展以及托管領土朝自治或獨立方向的逐漸發展,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大國一致”的原則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程序原則,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安理會的投票程序體現了大國一致的原則,其主要的意義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D
高考真題演練:
5.(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曾動用相當數量的軍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不再僅僅依賴武力,而是更傾向于運用電影、無線電和報紙來推廣戰時宣傳,鼓勵和邀請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廣泛覺醒
C. 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
D. 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至二戰期間(世界)。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與一戰相比,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戰爭的性質的變化使得殖民國家可以通過宣傳號召的方式來鼓動殖民地國家參與二戰,D項正確;A項表述不嚴謹,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實力下降,排除A項;非洲人民在一戰后就已經在不斷覺醒,非洲人民的覺醒并不是他們參與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D
高考真題演練:
6.(2022·河北卷)羅斯福新政初期,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美國企業家和國會議員對羅斯福實施的大量政策,如勞工立法,并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這表明,當時美國
A.國家干預使經濟得以恢復
B.分權制衡原則發生改變
C.現實需要總統權力的擴大
D.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解析】 據材料可知,羅斯福新政初期,國會議員對羅斯福推動的大量政策,不但“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而國會議員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體現了解決經濟危機的需要推動了總統權力的擴大,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為解決經濟危機,總統權力的擴大,沒有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同時也沒有涉及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不能得知羅斯福新政是否使美國經濟得到恢復,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初期,總統權力的擴大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內部權力調整,并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分權制衡的原則,排除B項;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材料沒有涉及《社會保障法》的頒布,排除D項。
C
高考真題演練:
7.(2022·北京卷)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
②“(八日)彼得格勒戍軍與勞動社會已推翻克倫斯基政府(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③“(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二十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來往的大門終于打開了。”
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被責成履行撤退……德國軍隊將分階段占領德意志人(在數量上)占優勢的領土。”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解析】 ①“三國之宗旨……歸還中華民國”指1943年中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的開羅會議發表的《開羅宣言》,在戰爭結束后,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②“(八日)彼得格勒……推翻克倫斯基政府(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指1917年十月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 ③“(中美)……友好來往的大門終于打開了” 指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被責成履行撤退……領土”指1938年《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故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④①③,選擇B項符合題意。
B
高考真題演練:
8.(2022·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
【解析】 由于英國官方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保衛民主的戰爭,才出現了英國士兵模擬議會的行動,這體現出英國士兵要求自己參與民主決策的要求和愿望,這是維護民主和獨立的進步意識,說明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喚醒了英國士兵的進步意識,故選D項;英國士兵的行動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進步意識的,其模擬議會的行動是反映了對參與民主決策的渴望,這是迎合當時英國官方的宣傳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國空前的階級矛盾,排除A項;題目中英國普通士兵的行動是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戰爭和希望獲得民主決策權利的愿望的體現,所以并不屬于政治革命,排除B項;英國普通士兵的模擬會議是受到英國政府宣傳的影響,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關于保衛民主的宣傳,所以能得出英國政府宣傳引發社會對立的結論,排除C項。
D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昭苏县| 松江区| 任丘市| 江北区| 巴中市| 南靖县| 会理县| 东平县| 布尔津县| 长顺县| 汝州市| 绵阳市| SHOW| 崇义县| 东乡县| 株洲市| 仁布县| 河西区| 油尖旺区| 资源县| 天等县| 安达市| 泗阳县| 武平县| 阆中市| 万载县| 徐水县| 喜德县| 阿克苏市| 白银市| 原阳县| 宜都市| 于田县| 边坝县| 安平县| 龙泉市| 卢氏县| 寿阳县| 夏邑县|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