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課標: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經濟:民族資本主義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就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1949),中國人創辦的,采用機器生產的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階段 所處時段 原因產生發展熱潮“短暫的春天”再度受挫①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臨時政府頒布一系列 的法令。西方列強 ,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 ;②受 、 和 三座大山的摧殘和壓迫。19世紀六七十年代.后.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甲午戰爭后洋務運動(結合第二單元所學)① ,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②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使很多人走上“ ”道路。外國人在華辦廠實業救國獎勵發展實業忙于一戰卷土重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閱讀課文120-121頁,回答并標記下列內容:民族工業輕重工業比重圖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1、曲折發展2、產業分配不平衡: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最快:紡織業和面粉業企業 技術支持 資本總額華商創辦的六家絲廠 薄弱,依賴英國 120萬元法商寶昌絲廠一家 自產 116萬元某一時期上海絲廠對比民族工業地域分布圖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3、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少、技術差4、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集中在沿海大城市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狀元實業家張謇( jiǎn)他是清末狀元,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紗廠、發電廠、碼頭等20多家企業;他創辦或參與創辦了370多所學校;1905年他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6年他創辦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育嬰堂;1912年他創辦了南通圖書館;1913年他創辦了南通醫院和唐閘公園;1916-1926年他先后創辦了養老院、棲流所等慈善機構;1917年他建立了南通公共體育場;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氣象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曾說:“講到輕工業,就不能忘記張謇。”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結合一下信息,說說大生紗廠等民族工業結局說明了什么?張謇懷抱實業救國的夢想創辦大生紗廠。辛亥革命后,政府獎勵發展實業,大生紗廠迎來發展良機。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大生紗廠獲利頗豐。一戰后,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大生紗廠面臨虧損。內戰時期,又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在惡劣的環境中掙扎。民族工業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中國近代史上知名民族企業家范旭東:中國化工之父盧作孚:中國船王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大生紗廠(實業救國)榮宗敬:棉紗大王榮德生:面粉大王侯德榜:侯氏制堿法創始人叢良弼是山東火柴工業的創始人劉鴻生:集眾譽于一身的“企業大王”葉澄衷:五金大王唐廷樞:開中國內地股市之先河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出現了哪些變化?二、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同著裝的張謇傳統的長袍馬褂新式的西裝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而告之,向社會廣大公眾告知某件事物。廣告不僅承載著商業信息,也是一定時期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變化的見證者。現在讓我們跟隨民國時期的廣告,來見證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所蘊含的歷史信息。電風扇廣告汽車廣告葡萄酒廣告知識鏈接:沈陽中街是沈陽最早的商業街,有近400年歷史,有著“東北第一街”的美譽,也是沈陽乃至中國第一條步行街,已成為沈陽繁榮發展的見證。攝于1900年攝于1939年從近代兩幅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中,找找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孫中山與宋慶齡乘坐飛機孫中山乘坐火車前往北京近代交通與通信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人力木船電話蒸汽輪船人力馬車電車電報晚清上海地方衙門斷案現場1922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在上海會見美國記者希爾等人老爺先生剪辮禁纏足風俗習慣辛亥革命后,出現了自由平等新風尚新式婚禮舊式婚禮生活方式女人穿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張愛玲《更衣記》探究:社會生活的變化說明了什么?文秀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與皇帝主動提出離婚的妃子,而且是公開離婚。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究:社會生活的變化的原因材料三:“辛亥革命革去長揖磕頭之禮,代之以握手與鞠躬;大人老爺之稱,改呼先生或銜職;男子勸其剪發,女子禁其纏足;吸食鴉片者,嚴令戒絕……”。——王家槐《海南近志》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打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時辰表鏈,特掛胸前”。——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材料二:張謇創辦企業獲利后,興辦了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公園、劇場、醫院等一系列公共設施,使江蘇南通逐漸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城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近代新型城市。材料中的新變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生活變化的特征發展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慧悟歷史——學史論今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的民族品牌如何應對?科技創新質量取勝敢于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