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 優秀教案教學目標1.品讀課文,感悟作者筆下的奇異雪景和超凡脫俗的雅趣。2.分析寫景語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體味小品文于細微處見情致的特點。3.深入探究文章內容,體察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個人操守。教學重點學習白描手法,理解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體的特點。教學難點欣賞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體會作者心中的亡國之痛與家國之思。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許多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說“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是楊柳依依生機盎然的西湖;楊萬里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明艷妖嬈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品讀《湖心亭看雪》。二、明“癡”之行蹤1.咬文嚼字,尋癡行(1)文中哪一個字對作者的真性情做了概括?明確:“癡”。癡的意思是癡迷、著迷,因執著于某事而達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表現出與常人有異。(2)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他的“癡”?明確: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更定”時分,劃一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小結: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2.對比閱讀,悟癡行回顧柳宗元的《江雪》,說說詩中哪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有相似之處?明確:都有一個“獨”字,都有孤獨和與眾不同之意;“鳥飛絕”和“湖中人鳥聲俱絕”都有一個“絕”字,意境相似,寫出了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作者并不是一人前往,卻著一“獨”字,寫出了作者作為文人雅士不同流俗與清高孤傲的心境。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率性任真,孤懷雅興的張岱。三、賞“癡”之雪景1.出示: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片段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張岱眼中的畫是什么樣子的?請默讀文章,找出相關文字。明確:“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2.活動一:化繁為簡“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是否可改為“霧淞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明確: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種景物斷開了,而原句三個“與”把四種景物相連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湖上冰花彌漫,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表現出一種渾然一體、天地蒼茫的浩大氣勢。 3.活動二:咬文嚼字“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可改為“湖上影子,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量詞是否可以改換?明確:不能改換。這幾個量詞使用非常生動,視野由遠及近,由大變小,讓人頓時產生一種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也傳達出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覺。作者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奇妙的意境。前面寫景極言天地之寥廓,但現在卻極力說明人在天地之中非常的渺小。大小對比,恰如蘇軾所說:“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其實,這不僅是量詞的變化,更是詩人心境的變化。眼中蒼茫其實為心中天地,他的心好像也隨這蒼茫的雪天變得包容萬物。4.活動三:品析手法(1)比較下面兩段文字在景物描寫方法上的不同之處。【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記承天寺夜游》【乙】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明確:《記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對比的方法,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對比,塑造了一個明亮通透,富有動感的世界。《湖心亭看雪》并沒有運用各種手法來描繪雪景,而是用一系列數量詞呈現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描繪出一個靜美空靈、超凡脫俗的雪夜。這種用最樸素簡練的筆墨,不加修飾的方法即是白描。展示寫作方法: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背影》白描手法寫出了父親的體態、衣著、動作,特點突出,形象鮮明,而又真摯感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白描手法對景物進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圖”,烘托了游子的鄉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絕唱。小結:作者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擅用用精要的文字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景物的神韻。四、探“癡”之情味1.“問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問姓氏,不答姓名卻答籍貫,是張岱寫錯了,還是另有深意 展示鏈接材料:材料一:“湖心亭看雪” 事件發生于崇禎五年(1632); 崇禎十七年(1644) 明朝滅亡,順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順治元年(1644) 張岱反清復明失敗,逃入山中著書; 1647年左右,張岱寫《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確: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突出“金陵”這個籍貫,暗示了作者的故國之思。文中“崇禎五年十二月”也是這樣,當時已是清朝,他卻選用明朝年號來紀年,說明他身在清朝不忘前朝,隱晦傳達出作者在改朝換代、天崩地裂之際固守的對前朝的“癡心”。2.“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同為癡人,都是在大雪三日后來賞雪,金陵客的癡和張岱的癡有什么不同?明確:金陵客有朋友相伴、有童子伺候;而張岱沒帶家人、沒帶朋友,獨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見,張岱的癡是孤傲不群的。金陵客看雪帶了酒,他們一邊喝酒聊天,一邊隨意看雪;而張岱看雪沒有帶酒,他完全跟雪景融為一體。由此可見張岱的癡是超凡脫俗的。金陵客來西湖只是做客,游玩后就回南京;而張岱一生20多年住在西湖,西湖就是他的故鄉。由此可見,張岱的癡是一往情深的。小結:作者與文中“金陵人”看似同類實則不同。張岱不僅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還癡迷于高雅脫俗的冰雪人格,更癡迷于故土故國的深深思念。3.主旨歸納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雪景的描寫以及湖心亭奇遇的敘述,表達了作者癡于山水之樂的閑情逸致及孤芳自賞的清高孤傲,同時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板書設計13湖心亭看雪癡 雅致清高孤傲白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