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活(節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節選)》是列夫 托爾斯泰的經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價值。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在法庭上相遇后的復雜情感和內心沖突,展現了人性的掙扎、社會的黑暗以及道德的救贖等主題。從文學體裁上看,它是一部長篇小說的節選,保留了原著情節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鮮明性,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探究 19 世紀俄國社會風貌和人性問題的窗口。托爾斯泰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揭示,都使得這篇課文成為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素材。在教材編排中,處于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主題是 “外國小說”,旨在引導學生領略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小說魅力,學習小說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提升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而《復活(節選)》無疑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有助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感受世界文學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一)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積累文中的重要字詞,如 “嫣然一笑”“衣衫襤褸”“饒恕” 等,理解其含義并正確運用。引導學生賞析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如對人物外貌、神態、語言的細膩描寫,體會托爾斯泰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感染力,學習如何通過語言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營造特定的氛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二)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學生分析小說情節結構的能力,梳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在法庭相遇后的情節發展脈絡,把握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理解情節設置對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內心活動的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讓學生明白人物性格是多面的、復雜的,不是簡單的非善即惡,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三)審美鑒賞與創造引導學生感受托爾斯泰獨特的審美風格,體會小說中所描繪的 19 世紀俄國社會的真實畫面,如法庭的混亂、囚犯的悲慘生活等,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力和審美感知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文學作品中發現美、欣賞美。組織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審美鑒賞,探討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塑造所體現的美學價值,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外貌、語言、行為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和創造力,鼓勵學生嘗試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再創造。(四)文化傳承與理解幫助學生了解 19 世紀俄國的社會制度、法律體系、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等文化背景,認識到小說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是當時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理解文學作品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引導學生思考作品所傳達的人性、道德、救贖等主題的普適價值,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精神營養,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夠將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與當代社會生活相結合,思考現實人生中的道德選擇和價值追求。(一)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變化以及其背后的社會原因和人性因素。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行為、心理等細節描寫的分析,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立體感,理解他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掙扎與抉擇,體會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的深刻寓意。主題思想探究:探討小說所揭示的社會黑暗、人性墮落與道德救贖等主題,理解作者通過聶赫留朵夫的 “復活” 歷程所表達的對俄國社會問題的批判和對人類靈魂凈化的思考。引導學生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挖掘主題的深層內涵,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對人性善惡的深刻認知,使學生能夠從小說中汲取啟示,思考個人與社會、道德與良知的關系。(二)教學難點托爾斯泰的創作風格和藝術手法:理解托爾斯泰在小說中運用的細膩的心理描寫、對比手法以及獨特的敘事結構等藝術技巧,體會這些手法對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和深化主題的作用。由于托爾斯泰的創作風格較為復雜,學生在理解和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和實例講解,引導學生逐步領悟其藝術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作品的現實意義解讀:引導學生將《復活(節選)》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人性問題與當代社會現實相結合,思考作品在當今時代的價值和啟示。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同時也需要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從經典文學作品中找到與現代社會的共鳴點,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從文學閱讀中獲得對現實生活的指導和感悟。一、導入教師活動:通過多媒體展示列夫 托爾斯泰的畫像以及《復活》的一些經典電影片段,向學生介紹托爾斯泰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講述《復活》這部巨著在俄國乃至全球文學領域的深遠影響,引發學生對這部作品的興趣和好奇。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走進一位文學巨匠的經典之作。列夫 托爾斯泰,這位被譽為俄國文學泰斗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猶如一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和人性的復雜。而《復活》,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動人的情感故事,震撼了無數讀者的心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領略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學生活動:認真觀看多媒體展示的內容,傾聽教師的介紹,初步對托爾斯泰和《復活》形成直觀的印象,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準備進入對課文的學習。二、背景介紹與文本初讀教師活動:詳細講解 19 世紀俄國的社會背景,包括沙皇專制統治下的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懸殊、司法制度的腐敗、農民的悲慘生活以及當時盛行的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等情況,讓學生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土壤。同時,發放課文紙質文本,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標注出生字詞,梳理文章的大致情節,明確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在法庭上相遇后的主要事件發展脈絡。在學生默讀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解答個別學生的字詞疑問。學生活動:仔細聆聽教師對背景知識的講解,記錄關鍵信息,如沙皇專制、社會階層、司法腐敗等要點,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認真默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自主解決生字詞問題,如 “贖罪(shú zuì)”“窘態(jiǒng tài)”“耽擱(dān ge)” 等,并在文本上進行標注。讀完后,在練習本上簡要概括情節,梳理出聶赫留朵夫認出瑪絲洛娃、瑪絲洛娃對聶赫留朵夫的態度變化以及法庭上的后續發展等情節要點。三、人物形象分析之聶赫留朵夫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聚焦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組織課堂討論。提出問題:“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時,他的內心有怎樣的反應?從文中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這些反應體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鼓勵學生從文本中尋找證據,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可以先示范一處細節分析,如 “聶赫留朵夫一認出瑪絲洛娃,‘他的臉刷地白了,他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出他內心的震驚和恐慌,說明他對過去的行為感到愧疚和不安,也反映出他良知未泯的一面。” 然后引導學生從更多的描寫中去挖掘聶赫留朵夫的性格特點,如他的矛盾心理、試圖贖罪的想法等。學生活動:學生們分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仔細研讀文本中關于聶赫留朵夫的描寫部分,圈點勾畫出如神態、語言、心理等方面的細節語句。例如,“他的靈魂里在進行一種復雜而痛苦的活動”“他感到自己沒有勇氣說出真相” 等語句,然后結合這些語句展開分析,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闡述對聶赫留朵夫性格特點的理解,如有的小組認為他是一個有良知但又怯懦的貴族,有的小組指出他在道德和欲望之間掙扎,通過討論和交流,逐漸豐富和深化對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四、人物形象分析之瑪絲洛娃教師活動:將分析焦點轉移到瑪絲洛娃身上,提出問題:“瑪絲洛娃在法庭上面對聶赫留朵夫時,她的態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她怎樣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引導學生關注瑪絲洛娃的外貌、語言和行為描寫,思考其背后的情感和心理因素。教師可以適時補充一些關于瑪絲洛娃身世和遭遇的背景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她的性格形成原因,如她曾經的純真善良以及后來所遭受的苦難對她的影響。學生活動:依據教師的引導,再次深入文本,找出瑪絲洛娃態度變化的相關語句,如從最初的 “她沒有聽清楚他說了些什么,只是偶爾對他瞧瞧,她的臉上沒有一點表情” 到后來的 “她氣得滿臉通紅,大聲對他說:‘你是來干什么的?……’” 等,分析這些語句所反映的她從冷漠、麻木到憤怒、怨恨的態度轉變過程,進而探討其內心的痛苦、絕望以及對聶赫留朵夫的復雜情感,認識到瑪絲洛娃是一個被社會傷害卻依然頑強生存,有著復雜性格和強烈情感的女性形象,各小組通過討論完善對瑪絲洛娃的人物分析,并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分享。五、主題探討教師活動: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小說的主題。提出問題:“通過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故事,托爾斯泰想要表達怎樣的主題思想?這一主題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怎樣的聯系?” 鼓勵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背景知識和對人物的理解,從多個角度思考小說的主題,如社會批判、人性救贖、道德反思等方面,組織學生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適當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學生活動:學生們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將對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人物分析結果與社會背景相結合,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對小說主題的看法。有的學生從社會批判角度指出小說揭示了沙皇俄國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導致了像瑪絲洛娃這樣的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有的學生從人性救贖角度分析聶赫留朵夫的內心掙扎和試圖贖罪的行為,認為這體現了人性中善良和良知的力量;還有的學生從道德反思角度探討了作品對貴族階級道德墮落的批判以及對道德重建的呼吁。通過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們逐漸形成對小說主題的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理解到《復活》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悲劇,更是一部對社會、人性和道德進行深刻反思的偉大作品。六、藝術手法賞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托爾斯泰在小說中運用的藝術手法,如細膩的心理描寫、對比手法等。以聶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寫為例,選取文中幾處典型的心理描寫段落,如 “他現在的心情,就像一個獵人突然發現自己面前有一只受傷的小鳥,他既想打死它,又想放它走”,分析這種心理描寫是如何生動地展現人物內心的矛盾和掙扎,讓學生體會心理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其他對比手法的運用,如聶赫留朵夫前后行為和心理的對比、瑪絲洛娃與其他囚犯的對比等,分析對比手法對突出主題和強化人物性格的效果,教師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向學生傳授賞析藝術手法的方法和角度。學生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重新審視文本,找出并分析小說中的心理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實例。對于心理描寫,學生們分析其用詞的精妙之處,如動詞、形容詞的運用如何準確地傳達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狀態,體會心理描寫對展現人物性格復雜性的獨特魅力;對于對比手法,學生們思考對比雙方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如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的怯懦與他內心想要贖罪的強烈愿望形成對比,更加凸顯了他的矛盾性格和內心的掙扎,通過對藝術手法的賞析,學生們進一步提升了文學鑒賞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七、課堂總結教師活動: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全面總結,回顧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特點、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托爾斯泰的藝術手法等重點知識,強調《復活(節選)》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深入閱讀《復活》全本以及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進一步感受經典文學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將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的啟示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總結,鞏固所學知識,對《復活(節選)》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認識,記錄教師推薦的閱讀書目,激發課后繼續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思考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啟示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內心深處種下人文精神的種子,為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