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重要篇章,闡述了孟子 “性善論” 的核心觀點,即人天生具有 “不忍人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發端。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但思想深邃,邏輯嚴謹,通過層層推理和比喻論證等方法,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人性本善的道理,對于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基礎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性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其論證過程也為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提供了經典范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如 “所以”“擴充”“若”“之” 等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以及賓語前置等特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全文。學習孟子簡潔明快、氣勢磅礴的語言風格,通過模仿寫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運用恰當的文言詞匯和句式進行書面表達和口語交流。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孟子由 “不忍人之心” 推導出 “四端” 以及 “四端” 對于治國平天下重要性的邏輯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對孟子的觀點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價。通過對文中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的分析,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闡述觀點,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孟子文章中蘊含的道德之美和智慧之美,感受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遠影響,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引導學生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品味文章的語言藝術、結構藝術和論證藝術,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文學創作興趣和創造力,鼓勵學生嘗試進行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議論文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深入理解孟子 “性善論” 的內涵和價值,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傳承和弘揚儒家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對孟子思想的學習,引導學生思考人性、道德、社會等問題,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準確把握孟子的觀點和論證思路。重點講解文中 “不忍人之心”“四端”“擴充” 等關鍵概念,以及孟子如何從生活中的現象推導出人性本善的結論,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邏輯結構。學習孟子的論證方法,如比喻論證(以 “孺子將入于井” 為例說明 “不忍人之心”)、對比論證(“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與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等對比)和層層遞進的推理方法(從 “不忍人之心” 到 “四端”,再到 “仁政” 的推導),體會其論證的嚴密性和說服力,并能夠在寫作中借鑒運用。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孟子 “性善論” 的哲學內涵和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局限,避免學生對其觀點的簡單接受或片面理解。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人際關系、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對孟子的思想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創新性的轉化,培養學生運用傳統文化智慧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在傳承儒家文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將孟子所倡導的 “仁、義、禮、智” 等道德觀念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這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組織討論、引導反思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道德自覺,實現文化傳承與人格塑造的有機統一。一、趣味導入教師活動:講述 “孟母三遷” 的故事,引發學生興趣,提問學生從這個故事中能感受到孟子成長在怎樣的家庭氛圍中,對他的思想形成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展示孟子的名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讓學生談談對這些名言的初步理解,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孟子的另一重要觀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故事,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對孟子家庭氛圍和其思想形成關系的看法。閱讀孟子的名言,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交流對名言的理解和感悟,初步感受孟子思想的魅力,帶著好奇與期待進入課文學習。二、背景介紹與文意疏通(一)背景介紹教師活動:簡要介紹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各國紛爭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方略和人生哲學,孟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使命擔當。講解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 “仁” 學思想,提出 “仁政” 學說,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是其 “仁政” 學說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明白學習這篇文章對于理解孟子思想體系的重要性。學生活動:聆聽教師講解,了解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記錄關鍵信息,思考時代背景對孟子思想形成的影響,如為什么在這樣的亂世中孟子會提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及 “仁政” 學說,在心中構建起對孟子思想的初步歷史框架。(二)文意疏通教師活動: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氣,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和孟子文章的氣勢。逐句講解課文,重點講解文中的實詞(如 “忍”“端”“擴而充之” 等)、虛詞(如 “所以”“之”“于” 等)的含義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如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等賓語前置句)的特點和翻譯方法,通過舉例、對比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嘗試自行翻譯句子,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活動:跟隨教師范讀,跟讀課文,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和讀音節奏。認真聽講,記錄文言字詞和句式的講解要點,在課本上做好筆記,結合教師的講解和引導,逐句嘗試翻譯課文,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及時向教師提問,與同學討論交流,確保準確理解文意,為進一步分析文章內容和思想奠定基礎。三、文本分析(一)整體感知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如何提出這一論點的,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關鍵語句進行概括。提問學生文章的行文思路,從 “不忍人之心” 到 “四端” 再到 “仁政”,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展開論述的,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整體結構。學生活動:快速閱讀課文,找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這一中心論點,并分析孟子通過列舉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這一生活場景,引發人們的 “怵惕惻隱之心”,從而自然地提出論點,體會孟子從生活常理出發進行論證的巧妙之處。再次研讀課文,梳理文章從 “不忍人之心” 推導出 “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再闡述 “四端” 對于個人修養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即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進而明白孟子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論證思路,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來呈現文章結構。(二)深入探究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孟子所說的 “不忍人之心” 的內涵,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談談自己對 “不忍人之心” 的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思考 “不忍人之心” 與 “同情心”“善良” 等概念的異同。深入分析 “四端” 說,提問學生為什么孟子認為 “四端” 是人天生就有的,“四端” 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它們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分別具有怎樣的意義,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孟子思想的內涵和價值。引導學生探討孟子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導出 “仁政” 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是否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如果有,體現在哪些方面,如果沒有,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分組展開熱烈討論,每個小組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等現象,分享自己對 “不忍人之心” 的認識,分析其與 “同情心”“善良” 等概念在程度、本質等方面的區別與聯系,推選代表進行發言,與全班同學交流討論成果。認真思考 “四端” 的內涵和內在聯系,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深入探究 “四端” 對于個人道德修養的奠基作用以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理解孟子將人性本善作為道德和社會秩序根源的思想邏輯,在小組內形成書面總結材料,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和講解。積極思考孟子 “仁政” 思想與 “不忍人之心” 的邏輯關聯,從歷史發展和現實社會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合理性(如重視道德感化、關注民生等)和局限性(如過于理想化、缺乏具體實施路徑等),撰寫簡短的議論文,闡述自己對孟子思想當代價值的看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互評,相互啟發,拓寬思維視野。四、論證方法賞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文章內容,找出孟子在論證過程中所使用的論證方法,如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并舉例說明。重點分析比喻論證的作用,以 “孺子將入于井” 為例,講解孟子如何通過這一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闡明 “不忍人之心” 的存在和本質,讓學生體會比喻論證使抽象道理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效果。對比論證方面,分析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與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等語句的對比,闡述其如何通過正反對比,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學生明確對比論證在突出觀點、強調差異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些論證方法,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例子,談談如何在寫作中選擇合適的論據和論證方法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學生活動:再次閱讀課文,仔細找出文中的論證方法,標注相關語句,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總結各種論證方法的特點和作用。深入分析 “孺子將入于井” 這一比喻論證,體會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 “不忍人之心” 的自然性和普遍性,理解比喻論證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哲學概念傳達給讀者的優勢,學習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常見事例構建比喻,使自己的表達更加生動有力。分析對比論證的語句,明確其通過對比鮮明地呈現出有 “四端” 與無 “四端”、擴充 “四端” 與不擴充 “四端” 的不同后果,從而深刻理解孟子的觀點,掌握對比論證在突出論點、增強文章說服力方面的技巧,思考在自己的寫作中如何巧妙運用對比來強化觀點。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和對課文論證方法的學習,撰寫一段文字,闡述自己對論證方法選擇和運用的理解,并在小組內分享交流,互相評價和提出改進建議,通過實踐加深對論證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五、課堂總結教師活動: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觀點、論證思路、論證方法以及其思想的內涵、價值和影響等,強調重點知識和關鍵要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收獲,如字詞積累、文意理解、文章分析、文化傳承等方面,鼓勵學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繼續運用這些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完成相關的文言知識練習,并撰寫一篇關于 “傳承孟子思想,踐行道德修養” 的心得體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學生活動: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加深對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記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總結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如通過多讀多背積累詞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來把握主旨等,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提高文言文學習能力。認真記錄課后作業,明確作業要求,課后按時完成背誦、練習和心得體會的撰寫任務,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將孟子的道德觀念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修養,提升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