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8.2《登高》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分析《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律詩的形式特點,感受語言文字對仗工整的美。體會杜甫詩歌的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圣人情懷。他用史詩的紀錄片形式再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爸戮龍蛩瓷?,再使風俗淳”的家族使命,是他用畢生實踐的儒家“治世”之意。宋代理學家朱熹說過五個圣人,他對圣人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而且他是批判者。第一位是諸葛亮,第二位是顏真卿,第三位杜甫,第四位韓愈,第五位范仲淹。這五人當中,其他四人都是做官者,只有杜甫是以平民形象出現的一個平民的圣人,這是何等偉大的胸懷。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南逢李龜年》《月夜憶舍弟》等。對他并不陌生,這節課是在原有詩歌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他詩歌的特點,感受他作為平民的憂國憂民情懷。學生可以為杜甫畫一幅立體的畫像,引導學生愛上杜甫其他詩歌。一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相聯系。教學目標(1)學習律詩的一般形式,篇、句、詞、字之間的關系。(2)明白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的特點。(3)通過一些詩詞拓展,進一步感受“詩史”“詩圣”,不要只記住這個詞。(4)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教學重難點(1)學習重點:律詩的一般形式,在詩句中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2)學習難點:“詩史”“詩圣”的情懷,舉一反三,深入體會這種精神在當代的價值。教學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br/>環節一:朗誦詩詞,感知詩意同學們下午好!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經典永流傳》第四季準備開播了,正在從全國海選古詩詞。有位同學推薦了杜甫的《登高》。撒老師在推薦《登高》時會怎樣朗誦呢?活動1:小試牛刀,各發己聲就你喜歡的、能讀好的句子朗誦展示給大家。活動2:朗誦指導,各抒己見怎樣朗誦更適合這首詩?朗誦指導。首聯:“風急”語速偏慢,“天高”調子很高沖上去,“猿嘯哀”欲哭,“鳥飛回”低沉,語速慢。頷聯:“蕭蕭”和“滾滾”延長,較慢,“下”和“來”低沉,幾乎斷氣。頸聯:“萬”“悲”“?!敝刈x,“百”“多”“獨”重讀。尾聯:“艱難”稍慢、稍低;“苦恨”快、高、重;“繁霜鬢”稍緩,“新停濁酒杯”,欲罷不能。活動3:因聲求氣,各發心聲登 高杜 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模仿力”是人的第一學習力。因為想要模仿,可上九天攬月;因為想要模仿,可下五洋捉鱉;因為想要模仿,成就了班里每一顆璀璨的朗誦之星。感謝大家的每一次認真學習,你們沉入式學習的樣子真美。活動意圖: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進入作者想要營造的意境,融入老師設置的環節,關鍵是能從語言文字中感知自己與文學之間的親密無間。不是詩歌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詩歌。也許在自己人生長河的某一個瞬間,這首詩的某一個句子,某一個詞,某一個字就與你同頻共振,產生無窮無盡向上的激動。環節二:古今七律,第一冠冕聽了撒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經典永流傳》的大咖康震教授要說話了。你覺得他會怎樣點評這首詩呢?活動1:古今七律第一之爭鳴生1:這首詩選得好呀,杜甫的這首《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值得我們真情以待。生2:老師,我們初中學過八上第三單元《唐詩五首》里講過唐代崔顥的《黃鶴樓》才是七律第一。這失之偏頗。這兩位同學都值得表揚。馬同學是就這首詩而言,確實,從明代的胡應麟開始,稱贊這首詩的多。華同學,一定是“語文發燒友”,對初中的課文記憶猶新。連“詩仙”李白到黃鶴樓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到底誰是第一呢?咱們今天就來學習《登高》。活動2:古今七律第一之頓挫1.篇:結構謹嚴,渾然一體首聯:所見所聞 寫景 起 引頷聯:所見所想 承 議頸聯:所感 抒情 轉 聯尾聯:所思 議論 合 結2.句:環環相扣,嚴絲合縫“風急”引出前四句,俯仰視角第五句“萬里”與三四句“無邊”“不盡”寫空間,將前四句與后四句緊緊相連。有了空間的“萬里”,時間的“百年”,才有七八句的“艱難”“苦恨”環環相扣,嚴絲合縫。3.字:字字對應,宛若天成句與句之間字字對應,“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鳥飛回”對“猿嘯哀”。句內字字對應,“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無邊”對“不盡”“落木”對“長江”“蕭蕭下”對“滾滾來”。生命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恒形成鮮明對比,這樣就有了哲學思考的意味。活動3:古今七律第一之密度他盡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無限的意思。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把中華民族的語言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個字都有一重“悲”,十四個字說盡了“八重悲”,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如是說。語言的含量密度很大。又窮、又老、又病,一個人的倒霉事兒似乎都被他遇到了。(活動意圖:通過詩歌形式的學習,感受杜甫律詩的特點。他句法的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決定了他的理性。他是一個煉字高手,時時約束自己。這與他奉守的“詩是吾家事”相照應。他曾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曾經評價李白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蔽艺J為這句話也適用于他自己。)環節三:家國同構,悲天憫人“悲”什么呢?“蕭蕭下”:秋天,自然之秋 見天地“艱”:年老多病,人生之秋 見自我“難”:國家多難,多事之秋 見眾生杜甫總是將自己與國家與百姓的命運連在一起。他總是將國民放在第一位,自己已近行將就木之年,還惦念著他的國家和人民。個人的身世命運與國家的民族的連在一起。他曾經在《春望》中寫道,感時花濺淚,(國)恨別鳥驚心。(家)烽火連三月,(國)家書抵萬金。(家)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國家一動亂,他就痛哭流涕,如:《登岳陽樓》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國家一強盛,他就喜不自勝,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心似箭,忘了他的老弱多病愁苦。一個人的偉大和渺小,主要體現在胸襟和境界上。杜甫和國家就像血和水一樣交融在一起。他一直發揚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儒守官的個人追求。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擔當。《論語》中寫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我們可以說,杜甫就是一個壯士,曹操是一個志士,陶淵明是一個隱士,李白是一個俠士,白居易是一個情士,蘇軾是一個樂士,辛棄疾是一個國士,李清照是一個女士。不同時代的不同文人都在用他們自己的操守來擔負國家。安史之亂以后,杜甫相信儒家思想越來越虔誠,越來越認真。如果沒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隨便哪個人都可能造反,國家隨時都可能瓦解分裂。天下只此一家,古今一脈相承,就是他要達到的效果,要實現國家的統一,要實現思想的統一。孟子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杜甫是“窮”“達”都要兼濟天下。他把自己奉獻給了多難的國家,也把自己奉獻給了苦難的百姓?!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br/>杜甫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但使他成年以后,卻是在社會由盛轉衰由治變亂的過程中度過的。國家的由盛轉衰,社會的滄桑巨變,個人的痛苦磨難,這一切都玉成了杜甫。歷史把他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但他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歷史的進程。求實、理智、穩健的個性,使他能深刻把握社會的本質。因此,杜甫獲得了“詩圣”的桂冠,杜甫也就獲得了“詩史”的稱號。宋代理學家朱熹說過五個圣人,他對圣人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而且他是批判者。第一位是諸葛亮,第二位是顏真卿,第三位杜甫,第四位韓愈,第五位范仲淹。這五人當中,其他四人都是做官者,只有杜甫是以平民形象出現的一個平民的圣人,這是何等偉大的胸懷。杜甫他老人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總跟著民族一起受難,他受了很多磨難,但他從來沒有灰心喪氣。時運雖倒,人生不倒。他就是一個氣壯山河的壯士。全班齊誦《登高》。無邊春葉簇簇新,不盡長江滾滾流登 高杜 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活動意圖:通過橫向詩詞擴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杜詩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在自然而然地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愛國主義的種子。)環節四:推薦詞“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惫湃苏f讀書養氣,唐詩氣勢宏偉激昂,境界開闊高遠,常常吟誦詩詞,能拓展我們的胸懷,開闊我們的視野。在唐代詩人中,杜甫的心胸最為博大,境界最為崇高,人格最為健全,情感最為深沉,眼光最為敏銳,感受最為細膩,體察最為細致。杜甫詩歌還能培養我們的愛心,更能養成我們成熟的人性。長期吟誦杜甫詩歌,久而久之,便會潛移默化,讓我們越來越穩重深沉。習近平主席說:“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br/>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感謝收看本期《經典永流傳》,再見。(活動意圖:通過推薦詞,號召同學們愛上中華詩詞,養成讀詩習慣,作為一輩子涵養自己的精神品格。)作業設計(1)寫一則《經典永流傳》推薦語。(2)查找杜甫其他詩歌,體會他的“憂國憂民”之情。教學反思(1)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不夠。(2)老師的解讀以資料為主,自己的見解少。(3)常常想自己是“搬運工”還是“引路人”,希望平衡二者的關系。(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每節課都要滲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