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是統編版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經典文言文。本單元以 “古代史傳文學” 為主題,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古代歷史散文,領略古人的智慧、品德與精神風貌,了解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同時提升文言文閱讀和鑒賞能力。這篇課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時,燭之武臨危受命,憑借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勸退秦軍,從而使鄭國得以保全的歷史故事。文章敘事簡潔明快,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燭之武的形象躍然紙上。文中的外交辭令委婉含蓄、邏輯嚴密、字字千鈞,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是本文的一大亮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到古人在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下如何運用智慧和口才化解危機,感受語言的魅力和力量,同時也能進一步掌握文言文常見的實詞、虛詞、句式等語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為后續學習其他文言文奠定堅實的基礎。(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如 “貳”“軍”“辭”“鄙”“陪”“敢” 等)、虛詞(如 “之”“以”“于”“而”“其” 等)和句式(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全文,理解文意。學習文中外交辭令的委婉表達方式和語言技巧,體會其用詞的精妙與恰當,能夠模仿運用委婉得體的語言進行口語和書面表達。(二)思維發展與提升梳理文章的敘事脈絡,分析燭之武勸退秦師的過程和策略,把握其論說的邏輯思路,提高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和邏輯推理的能力。透過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活動,培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解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三)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文章簡潔明快而又富有表現力的敘事藝術,感受其情節的跌宕起伏和緊張的戲劇性沖突,體會古人敘事的高超技巧和文學魅力。品味文中精彩的外交辭令,欣賞其委婉含蓄、綿里藏針、剛柔并濟的語言之美,感受古人運用語言藝術達到政治目的的智慧和才華,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學創造興趣。(四)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諸侯國之間的復雜關系,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如愛國精神、智慧謀略、禮義誠信等,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深明大義、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內化為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行為準則。(一)教學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語法現象,能夠準確翻譯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和含義,這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進一步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燭之武的形象分析與外交辭令賞析: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體會其在國家危亡時刻的智慧、勇氣和愛國精神;深入賞析燭之武的外交辭令,理解其如何運用巧妙的言辭和嚴密的邏輯成功勸退秦師,這既是本文的文學價值所在,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二)教學難點對春秋時期歷史背景和文化的深入理解: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較為復雜,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以及相關的文化傳統可能較為陌生,這會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對人物行為動機的準確把握。如何幫助學生突破歷史文化背景的障礙,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外交辭令背后的邏輯推理和文化內涵:燭之武的外交辭令不僅語言優美、委婉含蓄,而且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邏輯推理和文化內涵。學生在理解這些辭令的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領會其背后的邏輯思路和文化底蘊,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引導和深入的挖掘,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展示一幅春秋時期的諸侯形勢圖,向學生介紹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特點,即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之間相互攻伐、聯盟,局勢動蕩不安。接著,講述秦、晉兩國在當時的強大地位以及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勢,引出秦晉圍鄭這一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提問學生:“在這樣的緊張局勢下,鄭國該如何應對強大的秦晉聯軍呢?是否有轉危為安的可能?” 引導學生思考并進入課文情境。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形勢圖,聆聽教師的講解,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秦晉圍鄭的大致情況,對課文所涉及的時代背景形成初步的認識。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對局勢的初步判斷,在腦海中構思鄭國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帶著疑問和期待進入課文的學習。二、背景介紹教師活動:詳細介紹秦晉兩國的歷史淵源,包括兩國世代聯姻的 “秦晉之好” 以及在政治、軍事上的相互支持與合作,同時也指出兩國之間存在的潛在矛盾和利益沖突,如領土爭端、勢力范圍的爭奪等。闡述鄭國在當時的處境,鄭國作為一個小國,處于秦、晉、楚等大國的夾縫之中,外交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大國的覬覦和征伐。此次秦晉圍鄭的直接原因是鄭國對晉國無禮且親近楚國,而晉國為了擴張勢力范圍,秦國為了在中原地區謀取利益,便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通過講述這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各國之間復雜的關系,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歷史依據。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介紹,記錄關鍵信息,如秦晉兩國的關系、鄭國被圍的原因等,對課文的背景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在心中構建起一個較為清晰的歷史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活動: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句讀的清晰,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節奏和韻律之美。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觀察學生的朗讀情況,及時糾正個別學生的錯誤讀音和不當的朗讀節奏。教師范讀課文,在范讀過程中,進一步強調易錯字音,如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 等,同時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適當的停頓和語速的變化,展現文章的敘事節奏和情感氛圍,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圈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并嘗試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已有的文言知識進行初步的猜測和解釋。鼓勵學生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檢查學生對文意的初步理解情況,通過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大致情節,明確文章的敘事脈絡:秦晉圍鄭 —— 燭之武臨危受命 —— 燭之武勸退秦師 —— 晉師撤離。例如,提問學生:“秦晉為何圍鄭?”“鄭國派誰去化解危機?”“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師的?”“最終的結果如何?” 等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梳理故事情節。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標注出不認識或不確定讀音的字詞,同時注意句子的停頓和語氣的把握,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文章的整體風格。認真聆聽教師的范讀,跟讀模仿,糾正自己在朗讀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加深對文章的初步印象。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字逐句地疏通文意,對于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語法現象進行標注和初步分析。在同桌交流討論過程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傾聽對方的意見和解釋,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部分文意理解上的障礙,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回顧并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明確文章的敘事線索和主要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大意,為后續深入學習課文奠定基礎。四、文本研讀,深入探究(一)文言知識梳理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重點講解文中出現的實詞(如 “貳”“軍”“辭”“鄙”“陪”“敢” 等)、虛詞(如 “之”“以”“于”“而”“其” 等)的含義和用法,以及賓語前置(如 “何厭之有”)、狀語后置(如 “以其無禮于晉”“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等)等特殊句式的特點和翻譯方法。以 “貳” 為例,講解其在文中 “有二心”(“且貳于楚也”)的含義,并拓展其常見的其他義項,如 “不專一”“副職” 等,通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對于虛詞 “之”,詳細講解其作為助詞(如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賓語前置的標志”“定語后置的標志” 等)、代詞(代人、代事、代物)和動詞(“到…… 去”)的不同用法,并結合文中的具體句子進行分析,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輟耕之壟上”(動詞,到…… 去)等。對于特殊句式,以賓語前置 “何厭之有” 為例,講解其正常語序應為 “有何厭”,通過與現代漢語的對比,讓學生理解賓語前置的語法規則和翻譯方法,即把賓語提前到謂語動詞之前,并加上相應的助詞來表示強調。同樣,對于狀語后置句,如 “以其無禮于晉”,講解其正常語序應為 “以其于晉無禮”,讓學生明白在翻譯時要將狀語調整到謂語動詞之前,即 “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通過課堂練習、小組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對文言知識進行鞏固和強化。例如,給出一些包含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句子,讓學生進行翻譯和語法分析,或者組織小組之間進行文言知識競賽,如搶答文言字詞的含義、判斷句子的句式特點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及時反饋學習效果,糾正錯誤理解和用法。學生活動: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認真學習文中重點文言知識,做好筆記,記錄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特點和翻譯技巧。結合文中的具體句子,理解文言知識的運用,通過例句加深對語法規則的記憶和掌握。積極參與課堂練習和小組競賽活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文言知識,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向教師和同學請教,加強對文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文言文閱讀和翻譯能力。(二)人物形象分析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夠體現燭之武性格特點和智慧謀略的語句進行分析,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體現其牢騷與不滿,但也暗示其懷才不遇)、“夜縋而出”(行動描寫,表現其勇敢無畏)、“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外交辭令,展現其能言善辯、深明大義、機智聰慧等)。巡視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適時參與小組討論,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啟發,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分析人物形象,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和膚淺性。例如,當學生只關注到燭之武的能言善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他為何能夠如此出色地完成勸退秦師的任務,從而挖掘出其背后所具備的愛國精神、對局勢的敏銳洞察力以及長期積累的智慧和才能等深層次的品質。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明確燭之武是一個有勇有謀、能言善辯、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志士形象,并引導學生學習燭之武在困境中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提問:“燭之武的形象對我們當今社會有什么啟示?” 引導學生將古代人物的精神品質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從文中仔細尋找與燭之武相關的描寫語句,并結合上下文語境,深入分析這些語句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相互交流、補充和完善,形成對燭之武較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和評價。認真傾聽各小組代表的發言,對比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學習其他小組的分析思路和獨特見解,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對燭之武人物形象的理解。積極參與教師引導的拓展討論,結合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思考燭之武的精神品質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將文學作品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三)外交辭令賞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研讀燭之武勸退秦師的那段外交辭令,分析其語言表達的特點和技巧。教師可從用詞的委婉含蓄、邏輯的嚴密性、語氣的把握等方面進行引導,如燭之武先從秦國的利益出發,指出亡鄭對秦無益,反而會使晉國強盛,對秦構成威脅(“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接著又以利益誘惑秦國,提出保存鄭國對秦有利的觀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最后回顧歷史,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離間兩國關系(“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外交辭令,分別扮演燭之武、秦伯等角色,體會其中的語氣變化和情感表達,感受其語言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說服力。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進行指導,提醒學生注意不同角色的語氣特點和情感態度,如燭之武的委婉、誠懇、機智,秦伯的疑慮、動搖等,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外交辭令的內涵和魅力。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外交辭令在當今國際交往中的借鑒意義,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結合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實際案例,如外交談判、國際合作與競爭等,探討如何運用委婉得體、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來維護本國利益、化解矛盾沖突、促進國際合作等,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國際視野。學生活動:學生認真研讀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按照教師的引導,從用詞、邏輯、語氣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品味,理解燭之武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語言技巧來達到勸退秦師的目的。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可以標注出外交辭令中的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思考其表達效果和作用,深入領會古人外交辭令的精妙之處。積極參與分角色朗讀活動,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外交辭令的語言氛圍和情感交流,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和力量。在朗讀后,與小組成員交流自己在朗讀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進一步加深對外交辭令的理解。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當今國際交往的實際情況,討論古代外交辭令的借鑒意義。小組成員積極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國際事件和案例,運用所學的外交辭令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共同探討在現代國際關系中如何運用有效的語言策略來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和理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五、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全面總結回顧,梳理文章的重點文言知識,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強調這些文言知識在文言文閱讀和理解中的重要性,提醒學生課后要加強復習和鞏固,熟練掌握常見文言語法現象的運用。再次回顧燭之武的人物形象特點和外交辭令的賞析要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燭之武的智慧、勇氣和愛國精神,以及古代外交辭令的語言魅力和文化內涵,讓學生體會到古人在處理復雜問題和進行外交活動時所展現出的高超智慧和謀略,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和歷史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強調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意義,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多讀、多背、多思考,通過文言文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自己的語言素養、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不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總結,跟隨教師的思路回顧本節課所學的重點內容,加強對文言知識、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的記憶和理解。將教師強調的重點內容和學習方法記錄下來,以便課后復習和進一步學習。反思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收獲和不足之處,明確自己在文言知識掌握、人物形象分析和外交辭令理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制定課后復習和學習計劃,加強對文言文的學習和積累,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和鑒賞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