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歷史科學家對古生物化石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地球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如圖為“不同地質時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復原圖”。據此完成以下問題。1.圖乙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質年代是( )A.前寒武紀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甲、乙、丙、丁四幅圖片,按地質年代由老到新的順序為(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左圖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五個地質年代(圖中數字代表距今時間。單位:億年),右圖中a、b、c、d代表不同地層。完成下面小題。3.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龍絕跡于( )A.①末期 B.②末期 C.③末期 D.④末期4.右圖中不同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 )A.a—② B.b—③ C.c—④ D.d—⑤披毛犀(圖1)是活躍在亞歐大陸北部的哺乳動物,全身覆蓋濃密的長毛用來抵御嚴寒,一萬年前全部滅絕,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圖2示意地球演化簡史,①—④代表四個地質年代。完成下面小題。5.披毛犀生長的地質年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類別分別為( )A.裸子植物,爬行動物 B.被子植物,哺乳動物C.蕨類植物,兩棲動物 D.裸子植物,哺乳動物6.下列地球演化事件,發生在③地質時期的是( )A.形成現代地貌格局 B.蕨類植物繁盛C.爬行生物繁盛 D.出現魚類和兩棲類四川是恐龍資源大省。早侏羅紀至中侏羅紀初期,自貢地區處于湖泊淺湖地帶,其中露出水面的陸地很少,加上氣候比較寒冷、干燥,四川盆地仍是一個統一的內陸大湖泊。中侏羅紀晚期至晚侏羅紀早期,隨著四川地臺的抬升,自貢地區成為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錯縱橫的沖積平原,氣候也變得溫暖、濕潤,植被異常繁茂。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與早侏羅紀至中侏羅紀初期相比,中侏羅紀晚期至晚侏羅紀早期自貢地區恐龍繁盛主要得益于( )①生活場所廣袤②氣候干旱少雨③食物來源充足④沿海地殼運動緩慢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8.由侏羅紀進入白堊紀( )A.陸地上裸子植物空前興盛 B.現代海陸格局基本成型C.低等多細胞生物開始出現 D.海洋中三葉蟲大量滅絕百歲蘭,沙漠地區的裸子植物,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在侏羅紀時期,像百歲蘭這樣的裸子植物主宰著陸地風景。百歲蘭的莖較短,一生只長兩片葉,葉片長、寬、厚,常被撕裂成多個條狀;葉上多氣孔,且夜間張開。圖示意百歲蘭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百歲蘭繁盛的地質年代是(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10.百歲蘭葉上氣孔夜間張開,其主要作用是( )A.吸收水分 B.調節大氣成分 C.降低風速 D.減少水分蒸發下圖為地球上大氣CO2濃度變化曲線示意圖(設工業革命初期濃度倍數為1)。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1.地質時期,地球CO2濃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陸變遷 B.頻繁的火山爆發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現和發展12.古生代時期出現的森林大部分是(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類植物13.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侏羅紀公園》是一部科幻冒險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學家利月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遺傳基因,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生,使整個努布拉島成為恐龍的樂園,即“侏羅紀公園”。下左圖示意恐龍的環境。下右圖示意地質時期(局部)全球氣溫、降水量變化。(1)指出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這種物種主要出現的地質年代,說明人們研究這一早已滅絕的物種的方法。(2)指出在恐龍繁盛的時代地球上主要的植物并簡析其對我們目前的人類社會有何影響。(3)根據右圖圖示,描述地質時期氣候的變化特點。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約有46億年的歷史,其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不同地質年代的古地理環境不同,形成的地層也不同。圖1為地球生命演化圖,圖2為某地地層示意圖。(1)分析圖1中不同地質年代生物演化的特點。(2)比較地層Z和地層W形成的先后順序,并說出Z可能出現的地質年代。(3)甲地與乙地的沉積巖層未能全部對應,試分析甲、乙兩地地層產生差異的原因。15.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南漳—遠安動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之一,是揭示三疊紀海洋生物復蘇和海生爬行動物起源與演化的關鍵窗口。近年來,湖北鱷、魚龍和始鰭龍等多種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相繼在該地區發現。左圖是卡洛董氏扇槳龍化石照片及素描圖。材料二:根據地層組成物質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科學工作者可以根據地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確定地層的順序和年代。讀右圖“地層與化石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推測卡洛董氏扇槳龍生活的地理環境,并說明該地質歷史時期生物演化和海陸格局的變化特點。(2)地點3缺失B巖層,有可能是當時地點3發生了地殼____(抬升/下沉)。(3)若地點1的C巖層含有煤炭,則C地層形成時期的古地理環境相對____。(4)若A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魚類化石,但沒有發現爬行動物化石,則該地層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質年代中的____代。(5)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分別是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乙圖為恐龍化石,恐龍為爬行動物,故中生代恐龍繁盛,C正確。故選C。2.答案:B解析:甲為三葉蟲,古生代寒武紀三葉蟲最為常見;乙為恐龍化石,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丙為北京猿人,新生代第四紀人類出現:丁為魚類化石,古生代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結合地質年代劃分,按地質年代由老到新的順序為:甲—丁—乙—丙,故選B。3.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五個地質年代(圖中數字代表距今時間。單位:億年),①代表的是太古代;②代表的是元古代;③代表的是古生代;④代表的是中生代;⑤代表的是新生代。中生代末期發生了物種大滅絕事件,絕大多數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恐龍,成為中生代結束的標志,所以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龍絕跡于中生代末期,即④末期,D正確,ABC錯誤。故選D。4.答案:C解析:三葉蟲是早古生代的動物,a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③,A錯誤;b地層位于a地層下面,形成地質年代可能早于③,B錯誤;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空前繁盛,c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④,C正確;大羽羊齒是古生代的陸生植物,d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③,D錯誤。故選C。5.答案:B解析:披毛犀是活躍在亞歐大陸北部的哺乳動物,生長在新生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類別分別為被子植物,哺乳動物,B正確。裸子植物、爬行動物存在于中生代,蕨類植物、兩棲動物存在于古生代,ACD錯誤。故選B。6.答案:C解析:③地質時期發生在古生代之后,是中生代,裸子植物、爬行生物繁盛,魚類和兩棲類、蕨類植物出現在古生代,新生代形成現代地貌格局,C正確,ABD錯誤。故選C。7.答案:A解析:結合材料可知,早侏羅紀至中侏羅紀自貢地區主要是淺湖,陸地較少,而晚侏羅紀當地地殼抬升,沖積平原廣布,故恐龍生活場所廣袤,①正確;當時氣候變得溫暖濕潤,植被繁茂,恐龍食物充足,由此可知,②錯誤,③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當地為內陸地區,與沿海地殼運動關系不大,④錯誤。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8.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侏羅紀和白堊紀時陸地上裸子植物空前興盛,A正確;現代海陸格局基本成型是在新生代,B錯誤;低等多細胞生物開始出現在元古代,C錯誤;海洋中三葉蟲大量滅絕在二疊紀末,D錯誤。故選A。9.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百歲蘭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出現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選C。10.答案:A解析:氣孔是空氣和水蒸氣的通路,百歲蘭生長在干旱的沙漠地區,水資源短缺,夜晚溫度降低,水汽凝結,百歲蘭葉上氣孔夜間張開,可以承接空氣中凝結的水汽,吸收水分,A正確;調節大氣成分、降低風速、減少水分蒸發都不是百歲蘭葉上氣孔夜間張開的主要作用。B、C、D錯誤。故選A。11.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地質時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下降,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現和發展,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會消耗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從而導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下降,D正確。海陸變遷對地球二氧化碳濃度影響不大,A錯誤。頻繁的火山爆發,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會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B、C錯誤。故選D。12.答案:D解析: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確。故選D。13.答案:(1)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研究地層和化石。(2)裸子植物;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層中,形成了目前人類社會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為現代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3)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溫暖期較長,寒冷期較短)。解析:(1)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研究地層和化石。(2)裸子植物;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層中,形成了目前人類社會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為現代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3)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溫暖期較長,寒冷期較短)。14.答案:(1)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逐漸發展到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從海洋生物為主到陸地生物逐漸增多。(2)W早Z晚;Z可能出現的地質年代為新生代。(3)地殼隆起和抬升,導致地勢抬高,從而中止了沉積過程,未能形成相應的地層;地殼穩定抬升或褶皺隆起后,原有的地層遭受了強烈的外力侵蝕:氣候條件不利于沉積物的形成,因缺乏合適的沉積物來源而造成地層的缺失。解析:(1)由圖可知,圖l中不同地質年代生物演化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逐漸發展到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從海洋生物為主到陸地生物逐漸增多。(2)地層形成先后順序與沉積巖的形成密切相關。W層位于下方,且巖層中有菊石、貝殼和魚類化石,形成時間較早;Z層位于上方,且巖層中含有鳥類和哺乳類化石(出現在新生代),形成時間較晚,可能出現的地質年代為新生代。(3)通常情況下,沉積巖層從上到下形成時間由晚到早。甲地與乙地的沉積巖層未能全部對應,部分巖層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地殼運動抬升導致未形成沉積、地層形成后外力侵蝕后缺失、當時氣候環境較差沒有形成較厚沉積層等。15.答案:(1)①處于海陸交匯處。②動物:爬行動物盛行,慢慢開始進化出鳥類,哺乳動物出現;植物:裸子植物興盛,出現被子植物。③聯合古陸開始解體。(2)抬升(3)溫暖濕潤(4)古生(5)古生代;中生代解析:(1)據材料“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之一”可知,卡洛董氏扇槳龍即海生生物,故可以生活在海洋,又是爬行動物,故應生活在陸地,因此卡洛董氏扇槳龍生活在海陸交匯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疊紀屬于中生代,爬行動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裸子植物極度興盛;三疊紀晚期聯合古陸開始解體。(2)巖層越靠下,形成年代越久遠,年齡越老,據圖可知,A、B、C巖層中最年輕的是C巖層,最老的是A巖層。地點3缺失B巖層,有可能是當時地點3發生了地殼抬升,形成高地,不易接受沉積,沒有形成B巖層,或者已形成的B巖層在地殼抬升后,被外力侵蝕,因此導致了B巖層的缺失。(3)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經過地質作用轉化而來,地點1的C巖層含有煤炭,說明古環境適合森林生長,因此可知,C地層形成時期,當地的古地理環境為溫暖濕潤的陸生環境。(4)若A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魚類化石,但沒有發現爬行動物化石,說明此時只是出現了魚類,陸地上還沒有爬行動物,則根據所學可知,該地層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質年代中的古生代泥盆紀。(5)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滅絕的時期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龍突然完全銷聲匿跡;海洋上50%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