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生物期末檢測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個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每小題1分,共25分)1.生命現象神奇而美麗,下列不屬于生命現象的是( )A.銀杏樹落葉 B.蜻蜓點水 C.珊瑚礁長高 D.鏈球菌分裂2.人體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體現了生物能( )A.生長 B.呼吸 C.繁殖 D.變異3.要使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應選擇下圖所示鏡頭中的組合( ) A.①和⑤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⑤4.某同學在顯微鏡低倍物鏡下觀察到的物像如圖所示,要將物像中的細胞調整到視野中央,且使物像更加明亮,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玻片下移,調大光圈 B.玻片下移,調小光圈C.玻片上移,調大光圈 D.玻片上移,調小光圈5.“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前后適于播種,這體現的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水分、溫度 B.土壤、水分C.陽光、溫度 D.空氣、陽光6.生活在同一棵樹上的螞蟻會幫蚜蟲驅趕天敵、照顧后代,當蚜蟲受到螞蟻觸角的“按摩”后,能分泌含糖量高的“蜜露”供螞蟻取食,請判斷螞蟻和蚜蟲之間的關系是( )A.互助 B.競爭 C.捕食 D.寄生7.我國科研人員提取了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中中”和“華華”姐妹倆。“中中”和“華華”長得十分相像,說明細胞中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的是(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核 D.線粒體8.心臟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器官,構成心臟的組織不包括( )A.肌肉組織 B.結締組織C.輸導組織 D.神經組織9.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構成一條食物鏈的四種生物的相對數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丙→乙→丁B.甲是生產者,乙、丙、丁是消費者C.該生態系統中,若丙的數量減少,則短時間內乙的數量也減少D.這四種生物與它們生活的非生物環境構成一個生態系統10.我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用河泥、水草和小魚構建了小型生態瓶,并將生態瓶放在室內明亮處,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構建生態瓶時應先將河泥消毒 B.生態瓶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水草C.物質和能量會沿著“水草→小魚”的方向流動 D.生態瓶中物種少、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強11.如圖是食肉目部分動物的分類圖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種是分類的最基本單位 B.貓與虎的共同特征最多C.虎和豹的共同點比虎和貓的共同點多 D.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的親緣關系近12.小芳用顯微鏡觀察某種細胞時,想將視野甲中的物像變成視野乙中的物像,她進行操作是(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②向左下移動了玻片③向右上移動玻片④轉動轉換器⑤換大光圈、凹面鏡⑥轉動細準焦螺旋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①④⑥13.莧菜是一種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蔬菜,我們在餐桌上見到的炒莧菜的湯汁是紅色的,這是由于高溫破壞了莧菜細胞的( )A.液泡 B.細胞膜 C.葉綠體 D.細胞壁14.如下圖是玉米植株的各結構層次示意圖,其從微觀到宏觀的排序依次是( )A.甲→丁→丙→乙 B.丁→甲→乙→丙C.甲→丁→乙→丙 D.丙→甲→乙→丁15.如圖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植物細胞分裂過程順序的選項是( )A.④→⑥→② B.③→①→⑤C.④→②→⑥ D.③→⑤→①16.如圖是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①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起保護作用B.④中含有遺傳物質,貯存遺傳信息C.⑤是動物細胞特有的結構,里面含有細胞液D.⑦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17.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有許多是單細胞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B.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的作用C.海水中某些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時可形成赤潮,危害其他生物D.瘧原蟲能侵入人體,危害健康,應該將其從生物圈中滅絕18.某人手被劃破,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傷到了皮膚中的( )A.分生組織 B.上皮組織C.肌肉組織 D.神經組織19.明明在載玻片上滴了兩滴培養液并聯通后(如圖),分別在培養液的左側滴加不同物質后觀察實驗現象,其中以下關于實驗現象的記錄不合理的是( )選項 滴加物質 實驗現象A 水 草履蟲運動趨勢不明顯B 濃鹽水 草履蟲聚集在鹽水一側C 5%蔗糖溶液 草履蟲迅速向蔗糖溶液移動D 面包碎屑 草履蟲向面包碎屑周圍移動A.A B.B C.C D.D20.生物物種數量龐大,研究生物首先就要對物種予以鑒定、命名、分類。下列關于生物分類的說法,錯誤的是( )A.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 B.界所包含的生物種類最多C.同種生物的相似程度最大 D.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品種21.九月中旬,休漁期結束后,連云港市民的餐桌上有了新鮮的帶魚、黃魚、銀鯧、魷魚等美味海產品。下圖為某同學查閱資料后整理的食物網。相關敘述正確的( )A.該圖所示食物網中有4條食物鏈B.圖中消費者只有帶魚、黃魚和銀鯧C.沿食物網流動的能量是逐級遞減的D.帶魚和魷魚之間只存在捕食的關系22.如圖是生物學課上老師為同學展示的圖片,與人體小腸屬于同一結構層次的是( )A. B. C. D. 23.如圖所示,人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下列各項中與a 結構層次相同的是( )A.嬰兒 B.心臟 C.心肌 D.血液24.制作細胞模型是學習細胞基本結構的一種方法,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細胞的結構,某校生物興趣小組制作了兩種植物細胞模型(如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1中黑色(外圈)代表的結構是細胞壁B.玫瑰花瓣中的色素可以在圖1藍色所代表的結構中找到C.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具有圖1綠色所代表的結構D.圖2模型還需要補充的細胞結構是葉綠體25.下列詩句及諺語中,體現了生物因素中的競爭關系的是( )A.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追肥在雨前,一夜長一拳D.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二、綜合題(本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35分)26.讀圖理解:如圖為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Ⅰ中所有生物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缺少 和 ,該生態系統各種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 。(2)該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鷹與蛇的關系是 和 。(3)請書寫出圖Ⅰ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 。(4)如圖Ⅱ中,甲乙丙丁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則生產者是 ,有害物質累積最多的生物是 。(5)圖Ⅰ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多,不容易被破壞,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27.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極其繁多,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圖一中,甲和乙分別表示常見的植物和動物,圖二是對乙分類的圖解,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一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多樣性;圖中將生物分成甲和乙兩類,分類的等級是 。(2)圖一中,將甲所示植物分成A、D、F和B、C、E兩類,分類的依據最可能是 。(3)據圖二的分類圖解,把圖一中的生物字母代號寫出:② 。(4)根據圖二的分析,可以看出蝗蟲和蚯蚓的共同特征比蝗蟲和青蛙的共同特征 ,但所處的共同分類單位 。28.油菜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國江南地區,油菜呈梯田狀種植,從山頂綿延到山谷。每到油菜花季,站在山頂向下望去,腳下大片的山谷內,油菜花層層疊疊,一望無際,金黃色的油菜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1)圖1甲為某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油菜葉肉細胞結構圖,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相比,所特有的結構有 等。(2)圖1 a過程表示細胞的 過程,此過程在圖2的正確順序是 (填選項字母)。A.a→d→b→c B.a→c→d→b C.a→b→c→d D.c→d→a→b(3)圖1 b過程是細胞的 過程,此生理活動是在細胞核內遺傳物質的控制下進行的,最終形成了不同的 。(4)圖1丁所示的結構屬于植物結構層次中的 ,然后構成了完整的植物體,該植物體與人體的結構層次相比較,不具有的結構層次是 。29.某班的生物課堂上,同學們準備了許多的材料要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請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以下內容。(1)當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時,眼睛要從側面看著[ ] ,以免其碰到玻片標本。(2)同學們在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時,看到圖中甲、乙兩種物像(如圖)。要使視野從甲到乙,應調節顯微鏡的[ ] 。若想使觀察到的細胞體積變大,則應轉動[ ] 換成高倍鏡,此時視野會變 (填“亮”或“暗”)。(3)一同學將寫有“上”的載玻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在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30.某學習小組在探究光對鼠婦的影響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圖中鼠婦數量為剛放入時的狀態。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你想提出的問題是 ?該探究實驗中所設置的變量是 ,A裝置與B裝置組成 實驗。(2)待實驗裝置中的鼠婦平靜后,每隔1分鐘對實驗裝置A和B的鼠婦進行計數。經10分鐘的計數后。計算出裝置A和B中鼠婦數量的平均值為實驗結果,這樣計算的目的是 。實驗結束后應該將鼠婦 。(3)如果你要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那么能否利用此實驗裝置做對照實驗? ,為什么? 。試卷第2頁,共9頁試卷第1頁,共9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C A A C C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B C B B D D B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B D B1.C【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銀杏樹落葉說明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屬于生命現象,A不符合題意。B.蜻蜓點水是在產卵,說明生物能繁殖,屬于生命現象,B不符合題意。C.珊瑚礁不屬于生物,珊瑚礁長高沒有體現生命現象,C符合題意。D.鏈球菌分裂體現生物能繁殖后代,屬于生命現象,D不符合題意。故選C。2.B【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發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人體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體現了生物能呼吸的特征。所以ACD錯誤,B正確。故選D。3.A【分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的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詳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由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共同決定的,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細胞就越大,但視野范圍就越小,即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少;反之,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細胞就越小,但視野范圍就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多。①表示物鏡,且放大倍數為10×;②表示物鏡,且放大倍數為40×;③表示物鏡,且放大倍數為40×;④表示目鏡,且放大倍數為10×;⑤表示目鏡,且放大倍數為5×。要使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就需要選擇放大倍數最小的鏡頭組合。因此,鏡頭組合應為①和⑤,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4.C【分析】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顯微鏡的結構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線進入。【詳解】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物像偏到視野上方,應該向視野上方移動裝片,物像才能位于視野中央。調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線進入,使物像更加明亮,ABD錯誤,C正確。故選C。5.A【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詳解】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中國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譜》中有記載:“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適于播種與移栽植物,這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和溫度對生物的影響,BCD錯誤,A正確。故選A。6.A【分析】分析題目中給出的信息:螞蟻會幫助蚜蟲驅趕天敵、照顧后代,而蚜蟲在受到螞蟻觸角的“按摩”后,能分泌含糖量高的“蜜露”供螞蟻取食。這兩種生物之間顯然存在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受益的關系。【詳解】A.互助關系是指兩種生物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受益的關系。在這個例子中,螞蟻幫助蚜蟲驅趕天敵、照顧后代,而蚜蟲則分泌“蜜露”供螞蟻取食,雙方都從中受益,因此符合互助關系的定義,A正確。B.競爭關系是指兩種生物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如食物、空間等)而發生的相互排斥、相互抑制的關系。在這個例子中,螞蟻和蚜蟲之間并沒有發生資源爭奪,因此不符合競爭關系的定義,B錯誤。C.捕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種生物(獵物)為食的關系。在這個例子中,螞蟻并沒有以蚜蟲為食,而是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因此不符合捕食關系的定義,C錯誤。D. 寄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寄生者)生活在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內或體表,并從這種生物體上攝取養料來維持生活的現象。在這個例子中,螞蟻并沒有生活在蚜蟲的體內或體表,也沒有從蚜蟲體上直接攝取養料,因此不符合寄生關系的定義,D錯誤。故選A。7.C【分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含有遺傳物質,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詳解】A.動物細胞無細胞壁,A不符合題意。B.細胞膜的主要功能是選擇性地交換物質,吸收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控制細胞物質的進出,B不符合題意。C.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生物的發育和遺傳,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遺傳物質DNA,DNA攜帶著控制細胞生命活動、生物發育和遺傳的遺傳信息,結合題文可知,“中中”和“華華”長得十分相像,說明細胞中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的是細胞核,C符合題意。D.線粒體是廣泛存在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是細胞呼吸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D不符合題意。故選C。8.C【分析】人體的基本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詳解】A.心臟的主要功能是泵血,這一功能主要由其內部的肌肉組織,即心肌來完成。心肌的收縮和舒張為血液的流動提供了動力,故A不符合題意。B.結締組織在心臟中起到支撐、連接和保護的作用。例如,心臟的瓣膜就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它們確保了血液在心臟中的單向流動,故B不符合題意。C.輸導組織是植物體內的一種組織,主要負責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在動物體內,特別是心臟中,并不存在輸導組織,故C符合題意。D.心臟的活動受到神經系統的精確調控。心臟內部含有神經組織,這些神經組織能夠接收來自大腦和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并據此調節心臟的收縮和舒,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9.D【分析】在一個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其數量越少,圖中甲的相對數量最多營養級別最低,屬于生產者,丙次之屬于初級消費者,乙再次之,屬于次級消費者,丁屬于第三級消費者。【詳解】A.在一個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其數量越少,因此該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丙→乙→丁,A正確。B.甲相對數量最多,是生產者,乙、丙、丁直接或間接以甲為食,是消費者,B正確。C.若丙的數量減少,乙由于食物減少,短時間內其數量也會減少,C正確。D.這四種生物只有生產者、消費者,缺少分解者,與它們生活的非生物環境還不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D錯誤。故選 D。10.C【分析】一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陽光、水分、空氣和土壤等。【詳解】A.構建生態瓶時如果先將河泥消毒,那么河泥中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會被殺死,導致該生態瓶缺乏分解者,A錯誤。B.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根本來源是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故B錯誤。C.物質和能量會沿著流動;因為小魚吃草,所以物質和能量會沿著“水草→小魚”方向流動,C正確。D.該生態瓶中生物種類少,營養等級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不能永久維持自身的穩定性,故D錯誤。故選C。11.C【分析】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據此解答。【詳解】A.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A正確。B.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所以貓與虎屬于貓屬,共同特征最多,B正確。C.虎和豹屬于貓科,虎和貓屬于貓屬,科>屬,因此虎和貓的共同點更多,C錯誤。D.貓和豹屬于貓科,貓和狗屬于食肉目,目>科,所以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的親緣關系近,D正確。故選C。12.C【分析】低倍鏡換用高倍鏡的方法步驟:低倍物鏡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動裝片,使物像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調節反光鏡和光圈,使視野亮度適宜→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詳解】比較圖甲和圖乙可以看出,視野甲細胞的位置偏向下方,視野乙細胞的位置在視野中央,并且細胞增大。這是在低倍鏡觀察到物像后換用高倍物鏡觀察的結果。顯微鏡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因此首先要向下方移動玻片把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低倍鏡換高倍鏡是通過轉動轉換器來完成的。當換上高倍鏡后,由于視野變窄,透光量少,視野就會變得很暗,需要轉動遮光器,選擇大光圈,轉動反光鏡,選擇凹面鏡,使視野變得亮一些;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只是有點模糊,一般轉動細準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②向下方移動玻片→④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⑤轉動遮光器換用大光圈→⑥調節細準焦螺旋,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3.B【分析】植物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葉綠體;各有不同的功能。【詳解】A.液泡內含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質、色素以及營養物質等,A不符合題意。B.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選擇性透過性)。細胞膜能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有害的物質擋在外面,同時把細胞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因此,我們在餐桌上見到的炒莧菜的湯汁是紅色的,這是由于高溫破壞了莧菜細胞的細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B符合題意。C.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是綠色植物細胞特有的一種能量轉換器,C不符合題意。D.細胞壁在植物細胞的最外層,有保護和支持作用,D不符合題意。故選B。14.C【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詳解】圖中:甲是植物細胞;乙是玉米棒,屬于果實;丙是玉米植株;丁是植物的組織(輸導組織、保護組織、分生組織、薄壁組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故玉米從微觀到宏觀的排序依次是甲→丁→乙→丙,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5.B【分析】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分裂時先是細胞核一分為二,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含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兩個細胞。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分裂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細胞壁的形成:植物細胞在分裂末期會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而動物細胞則沒有細胞壁的形成。 細胞質的分裂方式:植物細胞在有絲分裂末期,細胞中間出現細胞板,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將細胞質分成兩部分; 動物細胞則是細胞中間向內凹陷,裂成兩個細胞。因此據圖分析:①③⑤是植物細胞分裂過程,②④⑥是動物細胞分裂過程。【詳解】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正確順序是:分裂時先是細胞核一分為二,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含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兩個細胞,所以正確順序是③→①→⑤,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 16.B【分析】圖中:①細胞壁、②細胞膜、③葉綠體、④細胞核、⑤液泡、⑥細胞質、⑦線粒體。【詳解】A.①細胞壁,在植物細胞的最外面,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不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A錯誤。B.④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控制著生物的遺傳和發育,B正確。C.⑤是液泡,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動物細胞沒有液泡,C錯誤。D.⑦是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都有的能量轉換器,能把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供細胞生命活動需要。③葉綠體才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D錯誤。故選B。17.D【分析】單細胞生物只由單個細胞組成,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單細胞生物雖然只由一個細胞構成,但也能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和調節等生命活動。簡單地說,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可以分為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面,有利:魚類餌料、凈化污水等;有害:危害健康,造成赤潮等。【詳解】A.很多單細胞生物是浮游生物的組成部分,是魚類的天然餌料,A正確。B.草履蟲能吞食細菌,據統計,一只草履蟲每天大約能夠吞食43000個細菌,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B正確。C.赤潮是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含氮有機物的廢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使單細胞藻類能夠大量繁殖,造成許多魚類等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給捕撈業、養殖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中單細胞的浮游藻類是引發赤潮和水華的主要生物,C正確。D.瘧疾是單細胞生物,瘧原蟲生活在人體內引發的疾病,主要通過按蚊叮咬進行傳播,但是我們不能隨意讓一種生物滅絕,否則會破壞生態平衡,D錯誤。故選D。18.D【分析】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組織是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細胞聯合在一起的細胞群。人體的基本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詳解】A.人屬于動物,無分生組織,A錯誤。B.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如皮膚上皮能保護體表,小腸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B錯誤。C.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使機體產生運動,C錯誤。D.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感受刺激,傳導神經沖動,起調節和控制作用;皮膚不慎被劃破感到非常疼,說明皮膚里有神經組織,D正確。故選D。19.B【分析】生物對外界各種刺激所發生的反應叫做應激性,應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草履蟲雖然只由一個細胞構成,但也能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和調節等生命活動,并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詳解】A.當在培養液左側滴加水時,由于水與培養液的濃度相近,因此草履蟲兩側受到的滲透壓基本相等,不會形成明顯的滲透梯度。所以,草履蟲的運動趨勢不會受到明顯影響,表現為運動趨勢不明顯,故A不符合題意。B.當在培養液左側滴加濃鹽水時,濃鹽水一側的濃度高于草履蟲體內的濃度,導致草履蟲體內的水分通過滲透作用流向濃鹽水一側,使草履蟲體積縮小,甚至可能死亡,故B符合題意。C.草履蟲能趨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蔗糖溶液能為草履蟲提供營養,為有利刺激,故C不符合題意。D.草履蟲能趨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面包碎屑能為草履蟲提供營養,為有利刺激,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20.D【分析】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等級。生物分類等級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等級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等級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詳解】A.種是最小的分類等級,界是最大的分類等級。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A正確。B.分類等級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所以界包含的生物種類種類最多,B正確。C.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同種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親緣關系最近,C正確。D.一個物種就是一種生物,一種生物包含很多品種,D錯誤。故選D。21.C【分析】圖中的食物鏈有:硅藻→水母→銀鯧、硅藻→中華哲水蚤→鱗蝦→水母→銀鯧、硅藻→中華哲水蚤→鱗蝦→黃魚、硅藻→中華哲水蚤→鱗蝦→魷魚→帶魚、硅藻→中華哲水蚤→鱗蝦→帶魚。【詳解】A.該圖所示食物網中有5條食物鏈,A錯誤。B.圖中所有的動物是消費者,有水母、銀鯧、鱗蝦、黃魚、帶魚等,B錯誤。C.生態系統的功能是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它們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因為每一個營養級都會通過呼吸作用散失很多能量,所以,能量在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時,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并且是不循環的特點,C正確。D.魷魚和帶魚有共同的食物鱗蝦,構成競爭關系。魷魚是帶魚的食物,構成捕食關系,D錯誤。故選C。22.A【分析】(1)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2)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功能的結構。小腸屬于器官,是由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結構,具有保護、排泄、調節體溫等功能。【詳解】A.圖示為胃,屬于消化器官,與小腸屬于同一結構層次,A符合題意。B.圖示為肌肉組織,屬于組織層次,B不符合題意。C.圖示為消化系統,屬于系統層次,C不符合題意。D.圖示為肌細胞,屬于細胞層次,D不符合題意。故選A。23.B【分析】人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思考作答。【詳解】A.嬰兒是生物個體,故A不符合題意。B.心臟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器官,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所以各項中與a結構層次相同的是心臟,故B符合題意。C.心肌屬于組織,故C不符合題意。D.血液屬于結締組織,具有營養和運輸的作用,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24.D【分析】圖1中,黑色(外圈)代表細胞壁,紅色(內圈)代表細胞膜,紫色代表細胞核,白色代表線粒體,藍色代表液泡,綠色代表葉綠體。【詳解】A.由圖及分析知,圖1中黑色(外圈)代表的結構是細胞壁,A不符合題意。B.植物細胞的液泡內含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質、色素以及糖類、無機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玫瑰花瓣中的色素通常在液泡中,圖1的藍色部分是液泡,B不符合題意。C. 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例如根細胞沒有葉綠體,C不符合題意。D.圖2沒有顯示典型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非缺少葉綠體,D符合題意。故選D。25.B【分析】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其他生物的影響,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競爭、合作等關系。競爭關系: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空間等的現象。如雜草和農作物爭奪養料和生存空間。【詳解】A.“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和光對生物的影響,A錯誤。B.豆苗和草都需要光照、養分和水分,由于草長得茂盛,搶占了這些資源,導致豆苗稀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體現了生物之間競爭關系,B正確。C.植物在雨前施肥時能夠迅速生長,是植物對施肥這一人類行為和降雨的反應,涉及的是生物對環境的反應,而非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C錯誤。D.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環境中非生物因素溫度對生物的影響,體現了環境影響生物,D錯誤。故選B。26.(1) 非生物成分/ 分解者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太陽能(2) 5 競爭/捕食 捕食/競爭(3)草→鼠→蛇→鷹(4) 丙 鷹(5)自動調節【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3)物質、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詳解】(1)生態系統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態系統中的全部生物。根據獲得的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中還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一般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所以,該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2)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圖中的食物鏈有5條,即:草→兔→貓頭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鷹和蛇都以鼠為食,二者是競爭關系。鷹捕食鼠,二者是捕食關系。所以鷹與蛇的關系是競爭和捕食關系。(3)圖Ⅰ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是:草→鼠→蛇→鷹。(4)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所以在一個生態系統內,營養級越高其生物的數量就越少,生產者是基礎環節,故生產者是數量最多的。根據圖Ⅱ的相對數量其食物鏈為:丙→甲→乙→丁。其中丙是生產者。一些有毒物質通過食物鏈其濃度隨消費者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質的濃度總是在最高級別的消費者體內積累最多。在此生態系統內丁是最高級消費者,故它體內有毒物質最多。(5)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27.(1) 生物種類(/物種 ) 界(2) 能否產生種子(3) G(4) 多 小【分析】(1)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層次。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根據植物種子的有無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結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2)植物的進化歷程:原始藻類植物→(原始苔蘚植物和原始蕨類植物)→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3)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動物→原始腔腸動物→原始扁形動物→原始線形動物→原始環節動物→原始軟體動物→原始節肢動物→原始棘皮動物。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哺乳類。【詳解】(1)圖一中列舉了大量的植物和動物,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生物種類多樣性;圖一中,甲類中的生物都屬于植物界,乙類的生物都屬于動物界,因此分類的等級是界。(2)ADF是種子植物,BCE是孢子植物,將甲所示植物分成A、D、F和B、C、E兩類,分類的依據最可能是能否產生種子。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哺乳類,因此,圖一乙中的動物按照進化順序分別為K蚯蚓、I蝗蟲、H鯽魚、J青蛙、G家兔。(3)圖二中②表示胎生的動物,因此是G家兔;(4)生物的分類等級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所屬的等級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級越大,親緣關系越遠,共同特征越少。蝗蟲和蚯蚓都屬于無脊椎動物,而青蛙屬于脊椎動物,因此蝗蟲和蚯蚓的共同特征比蝗蟲和青蛙的共同特征多,但所處的共同分類單位小。28.(1)葉綠體(2) 分裂 B(3) 分化 組織(4) 器官 系統【分析】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細胞分裂導致細胞數目的增多。細胞的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細胞群。而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組成的細胞群叫組織。圖1中,a細胞分裂、b細胞分化、c組織構成器官、d器官構成系統;甲受精卵,丙組織,丁器官,戊植物體;圖2代表植物細胞分裂過程。【詳解】(1)油菜葉肉細胞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相比,其特有的結構主要包括葉綠體(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無色透明,不含葉綠體)。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能夠捕獲光能并將其轉化為化學能,存儲在有機物中。(2)a代表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首先,細胞做好分裂準備(a),細胞核一分為二(c),然后細胞質一分為二,在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d),最后形成兩個新細胞(b),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b過程表示的是細胞分化的過程。細胞分化是細胞在發育過程中逐漸產生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細胞核內遺傳物質的控制下進行的,它使得細胞能夠特化成不同的類型,以執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最終,這些特化的細胞形成了不同的組織。(4)圖1丁所示的結構是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它屬于植物結構層次中的器官層次。植物體由器官構成,這些器官協同工作以支持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與人體相比,植物體不具有的結構層次是系統層次。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每個系統都負責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植物則沒有這樣的系統層次。29.(1)③物鏡(2) ⑦細準焦螺旋 ②轉換器 暗(3)【分析】由圖可知:①目鏡、②轉換器、③物鏡、④載物臺、⑤反光鏡、⑥粗準焦螺旋、⑦細準焦螺旋。【詳解】(1)當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時,眼睛要從側面看著③物鏡,以免其碰到玻片標本或損壞鏡頭。(2)細準焦螺旋的作用是較小幅度的升降鏡筒外,還能調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同學們在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時,看到圖中甲(物像不清晰)、乙兩種物像。要使視野從甲到乙,應調節顯微鏡的⑦細準焦螺旋。若想使觀察到的細胞體積變大,細胞數目會減少,則應轉動②轉換器,換成高倍鏡,此時視野會變暗。(3)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一同學將寫有“上”的載玻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在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30.(1) 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嗎? 光照 對照(2) 減少誤差、避免偶然性 放回適宜其生活的自然環境中(3) 不能 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詳解】(1)本實驗是探究光對鼠婦的影響,可提出問題: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嗎?由于該實驗探究的是光對鼠婦的影響,所以實驗的變量應該是光照。A裝置與B裝置組成對照實驗,在盒里就形成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其中實驗組A是變量改變的紙板一側;對照組是B變量沒有改變的玻璃板一側。(2)將鼠婦放入實驗裝置,兩側的中央放相同的鼠婦,靜置10分鐘。每隔一分鐘統計一次明亮處和陰暗處的鼠婦數目,統計10次。分別計算出兩組10次數據的平均值,對平均值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減少誤差、避免偶然性。要養成關愛動物的好習慣,保護動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樣對于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婦放回適宜其生活的自然環境中。(3)如果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的變量是有無水分,需要給鼠婦提供的兩種環境是潮濕和干燥。裝置上一側蓋的是紙板,另一側蓋的是玻璃板,這樣實驗變量除了水分外,還有光,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答案第2頁,共14頁答案第1頁,共1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