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過秦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2、分析把握課文的基本觀點,了解作者對秦王朝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諷今的意義。3、學習本文先敘后議的結構方式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難點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把握作者的論證邏輯;賞析對比手法,體會作者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培養憂患意識。教學步驟:一、新課導入歷史上的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傳》,尤其是秦朝,其速亡的歷史教訓令后人感嘆不已。我們學過的杜牧在《阿房宮賦》里面說秦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而蘇洵在《六國論》里面講到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弊在賂秦”。到底是什么打破了秦王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夢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看法。二、疏通字詞,掌握大意第1段:體現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人和、改通等優勢——秦孝公的功業.第2段:秦惠文王、秦武王、東昭襄王的功業。第3段: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及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秦始皇的功業第4段:陳涉起義的情況以及亡秦的結果第5段:議論、歸納總結秦亡原因“仁又不施而政守之勢異也”。三、知人論世,了解目的1.作者簡介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學識淵博,年青時就負有才名,年僅二十歲,就被召為博士。后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貴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人稱賈長沙、賈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不被重用,仍憂心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 其文議論風發,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雄辯有力,感染力極強。有賦七篇,以《吊屈原賦》最有名。政論集《新書》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論文有:《過秦論》、《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論積貯疏》,前兩篇都寫得意氣風發、雄辯有力,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2.解讀題目過秦論,“過”, 名詞(過失、過錯),作動詞(指出……過失、過錯);“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據《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史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日……;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過秦論》是政論,名為“過秦”,實是“戒漢”“規漢”。寫作背景:賈誼生活在西漢初年,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到楚漢相爭,漢朝建立,五百年戰亂破壞,使得西漢初期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亡,人口減少,經濟凋敝。賈誼所處的時代,平定了叛亂,屬西漢的“太平盛世”,許多人認為當時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實際上卻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按照賈誼的說法是“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治安策》)。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賈誼寫作《過秦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希望漢朝統治者以秦為鑒,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緩和矛盾,避免社會危機。《過秦論》 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課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論秦二世、秦三世的過失。四、文本探究1.所謂“史論”和“政論”,就是對歷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加以評論,發表見解。那我們最常用到的兩種表達方式是什么呢?(議論和記敘)記的是歷史,爾后表達自己的看法。按照表達方式,《過秦論》可以將全文分為兩個部分:明確:敘史實(1-4)——寫秦王朝興亡的過程。 析原因(5)——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2.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賈誼認為在于“仁義不施”,導致了秦王由主動的“攻”的形勢轉變為被動的“守”的形勢。那在敘史實的繼續部分,秦國是如何強大起來,展現它“攻之勢”的呢?第1段:秦國的崛起。這一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敘述秦國的崛起?商鞅變法:政治上“立法度”: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經濟上“務耕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夯實基礎。軍事上“修守戰之具”:積極備戰,走強兵之路。外交上“連橫而斗諸侯”:采取連橫策略,讓諸侯互相猜忌,發動戰爭,消耗實力。商鞅在秦國全方位實行變法,對外采取消耗諸侯實力的戰略,秦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在諸侯之中均占優勢,擴大地盤,壯大力量。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l“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明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耽耽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與后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第2段:秦國的強大。經過五代帝王的沿襲,這個階段的秦國已經強到什么地步了?作者用了那些手法給我們鋪陳這種強?第3段:秦國的鼎盛。這個時期的秦始皇對外對內的政策是怎樣的?尤其是對內,概括起來是怎樣的? 明確:對外——“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對內——“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和“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殘暴、不仁、嚴厲……3.秦國的“守之勢”體現在了文章的第4段: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五、藝術特色1.善于敘事 , 精于論斷2.對偶排比 , 鋪排渲染3.首尾呼應 ,順理成章4.多重對比,逐層推進。這篇賦有著和《蘇武傳》一樣的手法,大家著重去讀第5段議論陳勝這里,①秦國自己:文章意在指斥秦之過失,卻在開頭寫秦攻取天下的過程,其意在先敘秦的地理優勢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敘在商鞅輔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國策(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連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與其下文“失敗的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②秦國和六國:第2段,先以“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排比,顯示“合從締交”面之廣;接著以“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的排比,顯示上述四君子的謀略才干;再以“……杜赫之屬為之謀”“……樂毅之徒通其意”“……趙奢之倫,制其兵”,顯示“天下之士”“合從締交”戮力攻秦的力量。說明諸侯國的聯合實力遠超秦國。③陳勝和秦國:領袖出身卑微:一甕牖繩樞之子,遷徙之徒;領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舉事之急:一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數百之眾;裝備之差: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秦國面對強大的列國聯盟,能以弱勝強統一天下;面對弱小的陳涉,反被擊而潰。原因何在 令人深思。說明強秦并不是毀于強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統治者自身出現了重大問題,即“仁義不施”,陳涉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 ④陳勝和九國之師: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裝備等方面,將九國之師與陳涉作對比,均不可“同年而語”。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陳涉,只能從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轉入對秦末揭示答案蓄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