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10.1《勸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自檢自測,掌握文章重點字詞和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2.了解荀子對學習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懂得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同時結合當今倡導的“終身學習”等觀念,聯系自身實際,改進學習方法。3.理解并學習借鑒文中比喻論證的含義、方式,學會使用比喻論證增強論證說服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荀子對學習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對“學習之道”有自身的理解。教學難點:掌握文章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學會使用比喻論證增強論證說服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勸學(唐) 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1、同學們,“勸”是什么意思?是奉勸的意思嗎?明確:“鼓勵”“勸勉”“勉勵”之意。2、 我們從六歲進入學堂,走過了無數個春秋,雖然不再像古人一樣“寒窗十余載”的艱辛,但包括這首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從小要勤奮學習,不知道同學們讀了九年的書,是否有了自己的“學習之道”(學習的本質、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方法),還是每天在堅持不斷地學習,卻不知道堅持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來自遙遠先秦時期先賢名師的教誨,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一文,領略荀子是如何“勸學”的。3、 全班朗讀,動筆標記,糾正讀音。重點字音:輮(róu)以為輪,其曲(qū)中(zhòng)規(guī) 雖有槁(g o)暴(pù) 日參省(x ng)乎己 跂(qǐ)而望矣 假(ji )輿馬者 假舟楫(jí)者 不積跬(ku )步 騏(qí)驥(jì) 駑(nú)馬 鍥(qiè)而不舍,金石可鏤(lòu) 爪(zh o)牙之利 二螯(áo)二、《勸學》與荀子(一)作者簡介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思想主張1.“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guī)律以為人服務。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唯物主義】2.“性惡論”(孟子“性善論”的小對頭)稷下學宮的另一位校長孟子和荀子有一些不得不說的事,他們倆是儒家這個大家庭里的兩個小對頭,孟子提倡“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里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美好的品性都不是后天的外物塑造的,“鑠”本意是熔化金屬,在這里是鍛造、塑造的意思。這些美好的品性是我自己生來就有的,我們后天要做的只是發(fā)揚美德、拒絕誘惑,那么“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是荀子反駁了他:人,生來就帶有很多違背了禮樂道德的原始欲望。《荀子·榮辱》有載:“凡人有所一同,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凡人有所一同”,只要是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穿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有利的討厭有害的。“人之生固小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沒有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都是小人,都只知道滿足自己的原始欲望。“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法”是標準,范例,若沒有老師和范例教他就有趨利的本質。如果一味的放縱這些欲望而不加引導,就會僭越等級名分,擾亂倫理綱常,社會流于暴亂。所以荀子提出,要用禮義、法度來改變人的性情,重視禮樂教化和后天的引導學習,這樣“涂之人可以為禹”,每個人也都能成為圣賢。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故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因而重視“求賢師”“擇良友”以使人改“惡”為“善”。這大概是荀子開篇即鼓勵學習的主要原因,《勸學》篇也是《荀子》一書的開篇之作,讓我們一起走進《勸學》。三、字詞積累,疏通文意(一)第1組:第一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有學問修養(yǎng)的人。已,停止,壯心不已,不能自已。“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體語境中,“以”已經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jié)。(二)第2組,第二段。青,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句】1.三個“于”什么意思?(介詞,從;介詞,比)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其曲中規(guī)。 中,合乎;繩,墨線。 輮(之)以(之)為輪:省略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雖”意思是否和現代漢語相同?請舉例學過的古文句子。雖,即使。《口技》中的“雖人手有百指”。“暴”即現代漢語中的“曝”,如一暴十寒。輮,使動用法。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動詞,接近,靠近。 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利,銳利、鋒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日:名作狀,每天,日日。 “博學”,古今異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三)第三組,第3段。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須臾:片刻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高,形容詞作名詞,高處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狐假虎威。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水,名詞動詞,游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判斷句】(四)第四組:第4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焉,兼詞,于此,在這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神明,古今異義,非凡的智慧。焉,助詞,不譯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以,固定句式沒有用來……的(辦法)。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折,鏤,是一個隱藏的被動。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比喻壞人的黨羽。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數詞作形容詞詞,專一。“黃泉”古今異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跪”,古義:蟹腿。今義:兩膝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 “寄托”,古義:容身,托身。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五)詞語掌握1.一詞多義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并列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連詞,表順承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連詞,表遞進而青于藍/而寒于水/而見者遠/而聞者彰/而致千里/而絕江河 連詞,表轉折吾嘗跂而望矣/吾嘗終日而思矣/順風而呼/登高而招 連詞,表修飾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而”所連接的兩部分處于平等地位,無高下之分,有時候可以對調。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而”連接的是兩個動詞或動詞短語,兩個動詞或動詞短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有明顯的時間先后順序。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而”連接的兩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為遞進。表示修飾關系的“而”連接的是狀語與中心詞,前后兩部分之間形成偏正關系,“朝而往,暮而歸。”課后作業(yè)1、背誦全文2、預習分析,作者是如何對“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的。第二課時一、課前回顧1.檢查背誦/朗讀全文2.情景默寫(1)荀子在《勸學》中妙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譬喻,正面闡明學習的態(tài)度,強調持之以恒方能獲得成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或: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總是更容易成功,《勸學》中表達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荀子 勸學》中闡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4)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5)《荀子 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荀子 勸學》闡述君子廣泛地學習并每天省察自己,在行為上就會沒有錯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勸學》用“故”歸納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比喻進行論證,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8)《荀子 勸學篇》指出:“ , , 。”這與韓愈《師說》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9)《勸學》用博喻的方式強調學習必須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來正面說明堅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0)荀子在《勸學》中通過對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1)《論語》將學習和思考的關系表述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荀子的《勸學》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這句是“_______,________”。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2)荀子在《勸學》中以蟹為喻,從反面論證學習用心專一重要性的句子“ ,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3)荀子的《勸學》中,作者通過“ , ”的對比,親身驗證了“站得高,見得遠”的道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二、辨析文章論證結構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勸學》是荀子在針對當時貴族弟子淺嘗輒止、急躁冒進、不學無術的現實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君子與一般人“生非異也”本無差別,那是什么使得有的人成為了“君子”呢?是什么?——是后天堅持的學習。那后天學習……我們開篇開宗明義,直接用一段來強調的“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通讀全文后思考:為什么荀子強調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否相當于今天我們說的終身學習(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學習,不能停下來)? (一) 后天學習的意義/重要性1.字詞梳理完過后。老師想問大家。本段描述了哪5種物體的變化過程,大家能不能試著歸納出來呢?給大家一點時間試一試。藍→青水→冰木直→(鞣)→木曲木→(受繩)→直金→(就礪)→利2.那么這五種物體的變化過程和人的學習有什么內在聯系呢?比如從藍草里提取青,藍經過一個提取的過程,顏色變得更加深了,引申到人,人學習的過程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經過學習,由知少變?yōu)橹啵R能力得到了提升。【細細解釋,讓學生聯想,形成形象記憶】理解了藍到青的這個過程,自然也能很容易理解由水到冰的過程,冰經過水凝結的過程得到了升華。藍→青,水→冰都在講經過一個變化某些特質得到了提高,正如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提高的過程。而木頭用工藝讓它變彎曲,墨繩比量后切割變直,刀劍經過磨刀石變得更鋒利,都是在講外物:工藝、墨線、磨刀石怎么改變自己的,引申到人和學習,學習就是我們的墨線、磨刀石,也正是一個可以改變我們,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的途徑。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自己,都是學習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的意義所在,所以我們“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也”,正是學習的意義的最好總結。【如果你覺得你現在還不夠厲害,那你就學習提升自己;如果你討厭自己,那就學習改變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你的學習不是為了給別人看,取悅別人,你才是那個學習的中心位,當然,別人不能幫你學、替你學,反過來你也不必替別人學習。】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分論點最重要在一個“日”字,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嗎?“日日、每日、每天”對應首句中心論點的哪一個字?“已”,停止。你后天的每一天每一點的學習都對你有意義有提高,有改變。所以,終要珍惜你往后的每一天,可以休息放松,但不可以放棄停止。4.作者用五個物體的變化過程來隱喻我們在學習中提高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這種議論的論證方法叫什么?比喻論證,比喻任何人經過發(fā)奮學習都能進步,超越自我,客觀經過一定變化,會有所提高,甚至“不復挺者”——后天的影響能夠改變事物的本性,即某種意義上學習對后天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二)后天學習的作用1.我們能很簡單的抓住本段的中心句,是“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長得不高,怎么辦?他就登高而招;君子不會游泳怎么辦?就借助船只;君子走不遠走不快怎么辦?就坐車騎馬。在自己有某方面不足的時候,懂得借助外界的條件來完善自己。人非圣賢,不止君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我天生語言表達不好,我就刻苦努力的學語文,借助語文的力量來彌補不足;我字不好,我就練字。學習就是我們的臨水時的船,行千里時的馬,能夠幫助我們完善自己,這叫學習的什么?學習的作用,也是“學不可以已”的另一個原因。【注意:我們天性并沒有不同,只是“善假于物也”,這個“物”指的是學習這件事本身,我們只是善于借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舟”“馬”“車”都喻指學習。】2.本段除了這一句中心句。我們發(fā)現前面的句子都是在設喻。我們提煉發(fā)現,作者寫了6個設喻,分別是:我們發(fā)現這6個比喻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意思,無論是身高不夠登高來湊,還是行動不便坐車走遠,都是為了突出外界條件在彌補自身不足方面的作用。既然是同一個意思,作者寫一兩個設喻不是就可以了嗎,連寫6個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首先這種手法叫什么?排比。但是議論文中并沒有排比這種修辭手法的說法,但是其帶來的作用效果是依舊存在的。什么的效果呢?大家應該都能第一個想到增強氣勢,加深印象。除此之外,排比還可以層層深入,將道理闡釋得更加自然、透徹。如果“終日而思不如須臾所學”“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見”沒有讓你意識到學習這一外界條件對于彌補不足、完善自我的作用,那就繼續(xù)給你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還是不行就再給你講“假輿馬”“假舟楫”,一個比喻說不清楚就兩個,直到說清楚為止,增強語言的說服力。作者從學習的意義能夠提升自我,改變自我這一方面,以及學習有彌補不足、完善自我的作用這一方面,闡述了為什么“學不可以已”。 (三)學習的方法我們來看一下,最后一段作者說了有關學習的什么東西?學習方法。哪請個同學來給我們總結一下,本段為我們提供了幾個學習的方法?A.從“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積小流”,告訴我們,學習需要逐步積累。同時,這個“積”又回應道中心論點的“不可已”,不去停止,不去放棄的學習,逐步積累,積少成多,逐步發(fā)展,才能由量變達到質變。(PPT: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B.從騏驥和駑馬的對比、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的對比,告訴學習要堅持不懈,就可以成功。同時“舍”是什么意思?停止、止息,是不是時時回扣中心論點。(PPT: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C.從蚯蚓和螃蟹的對比,告訴我們,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專心致志,“用心一也”。(PPT: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來,同學們用兩分鐘的時間,把本文的議論結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三、比喻探究及寫作練習1.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事實論證比喻論證:也叫喻證法,是指用具體生動的事物來形象地證明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其本質是化虛為實,往往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2.本文荀子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比喻論證(主)、對比論證荀子將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的手法又靈活自然、生動鮮明絕無板滯生硬之感;隨著豐富比喻的充分展開,形成了整齊而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錯落有致,生氣勃勃;大量的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也增強了說理分量。3.判斷比喻與比喻論證(1)夏天的太陽好像一個奔跑的孩子,從東邊跑到西邊,用了整整一天。【比喻】(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比喻】(3)如果一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空閑的時候則只稍作不動腦筋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就會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樣。【比喻論證】(4)按鎖配鑰匙,鎖銹先膏油。把思想問題比做鎖,是先有鎖,后配鑰匙。對很落后、很難辦的人,轉化得有個過程,得先點一點兒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鎖捅壞了,就是把鑰匙弄斷了。【比喻論證】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動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論證重在使復雜的道理簡單化,即關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