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章西北地區 學情評估題序 1 2 3 4 5 6 7 8 9答案題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54分)讀西北地區略圖,完成1~2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大致是我國200 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B.②山是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分界線C.圖中從A→B→C,降水量逐漸增多D.西北地區的農業主要是灌溉農業2.關于我國西北地區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制約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條件B.位于柴達木盆地的油氣田是西氣東輸工程的起點C.西北地區因降水少,氣候干旱,全部屬于內流區D.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是日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小北京至烏魯木齊的京新高速,全長2 768千米,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讀京新高速公路示意圖,完成3~5題。3.京新高速公路比原行車路線( )A.經過省區多 B.路線更彎曲C.路線更短 D.穿越沙漠少4.京新高速公路沿途有大面積沙漠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 B.河湖稀少 C.植被稀疏 D.氣候干旱5.我國極力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連接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帶動沿線經濟發展B.縮短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距離,緩解就業壓力C.改善交通條件,保護東、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D.促進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降低能源運輸成本《絲路山水地圖》描繪了從甘肅嘉峪關到中東麥加數千千米線路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堪稱“中世紀世界地圖”。下圖示意《絲路山水地圖》中,描繪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部分。讀圖,完成6~7題。6.吐魯番區域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是( )A.高寒 B.濕熱 C.冷濕 D.干熱7.形成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河流因素 C.海陸位置 D.植被特點新疆從“離海最遠的地方”轉變為“內陸海鮮”的生產地,研究團隊將鹽湖水改良為“人工海水”,實現全產業鏈現代化海產品養殖。下面為硝爾庫勒鹽湖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8.新疆( )A.深居內陸,年降水量豐富B.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小C.年蒸發量大,湖水的鹽度較高D.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多外流河9.新疆發展海鮮養殖,得益于( )A.優越的自然條件 B.引海水入疆工程C.科學技術助力農業生產 D.海洋生物生長習性改變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河,發源于祁連山脈,中游流經河西走廊,灌溉了沿岸大量綠洲,下游流經沙漠地區,最后注入居延海(湖泊)。居延海曾經水面寬闊,水草豐茂,后來湖面逐漸縮小并最終消失。有關部門于2002年開始對黑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恢復了居延海部分水域。下圖示意黑河位置。據此完成10~12題。10.黑河的水文特征是( )A.無結冰期 B.航運價值高C.夏季出現汛期 D.流量季節變化小11.居延海面積逐漸縮小并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沙漠地區,下滲量大B.全球變暖,蒸發加劇C.中游灌區面積擴大,引水量增加D.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量少12.黑河的綜合治理措施包括( )①上游保護植被 ②中游修建水電站 ③灌區發展節水農業④中游退耕還林還草 ⑤下游防洪防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2024年7月26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巴丹吉林沙漠不僅有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還有140多個湖泊像藍寶石灑落在沙漠中,并隱藏著從地下涌出的萬千泉眼。據觀測,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讀河西走廊示意圖和巴丹吉林“沙漠千湖”遙感圖,完成13~14題。13.對河西走廊地區農業發展不利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A.規模受灌溉水源的制約 B.緯度高,光熱條件差C.位置閉塞,交通落后 D.高寒的自然環境制約14.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的成功,將利于( )①“水沙共生”的獨特環境 ②將沙漠改良成綠洲,放牧更多牛羊 ③采取措施遏制沙漠擴大,減少風沙源 ④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被譽為“工程奇跡”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連通了新疆資源勘探開發的主要油氣田,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貫穿流動沙漠區的公路,沙漠公路沿線有108座水井房為沙漠公路兩側的植被提供水源保障。讀圖,完成15~18題。15.圖示區域形成我國最大沙漠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勢高峻 ②深居內陸③距海遙遠 ④山脈阻擋水汽進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沙漠公路養護的主要困難是防止( )A.陽光暴曬 B.流沙掩埋 C.干旱少雨 D.冬季嚴寒17.沙漠公路兩側培育植被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氣候 B.防風固沙 C.飼養牲畜 D.指示方向18.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建成( )①縮短了輪南與喀什的來往距離 ②增加了塔中地區油氣資源開發難度 ③促進了邊疆穩定與民族團結 ④促進了新疆油氣資源的開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二、綜合題(共46分)19.某旅行社推出從錫林郭勒經河西走廊、吐魯番盆地到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風情旅游線路,如圖所示,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6分) (1)線路經過的地方,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下,草原、荒漠廣布。這里河流稀少,且多為________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2)錫林郭勒的植被主要是__________,這里散養著許多奶牛。一路向西,植被逐漸過渡為荒漠草原和________。在塔里木盆地,有我國面積最大的________________沙漠。(3)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的______上,人們利用河水和地下水發展了________農業,使這里成了糧棉瓜果之鄉。在吐魯番盆地,游客會看到“________”這種著名的灌溉引水工程。(4)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豐富,通過____________工程把天然氣輸送到我國東部地區,緩解東部地區__________的局面。20.在新疆吐魯番,茫茫的荒漠戈壁中呈現一片片生機勃勃的村落和葡萄園。坎兒井成為雪山、葡萄和村落之間割不斷的紐帶。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18分)葡萄最適合種植于中緯度地帶,生長期內需陽光充足、氣溫20~25 ℃、環境干燥,這樣利于葡萄儲存糖分。(1)吐魯番被稱為“葡萄之鄉”,當地葡萄品質優。請將下列字母填入相應位置。A.濕潤氣流難以到達 B.高山冰雪融水豐富C.晴天多,光照充足 D.深居內陸,距海較遠E.晝夜溫差大(2)說出坎兒井采用暗渠引水的優勢。(3)據下圖說出吐魯番發展葡萄產業可采取的措施。21.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內蒙古高原遼闊坦蕩,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光照充足。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草原上,一座座巨大的“風車”揮動著風機葉片,將風能轉變成電能;荒漠中,一塊塊光伏板將聚集的太陽光轉化為電能。這些電能大部分輸送至京津冀地區。材料二:京津冀地區工農業發達,城市人口眾多,但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以煤炭為主,燃煤產生大量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等物質。(1)內蒙古高原太陽能和風能均很豐富,請選擇其中一種能源,說明其豐富的原因。(2)簡述內蒙古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以及將電能輸送至京津冀地區對內蒙古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3)簡述電能輸送至京津冀地區對輸入地有哪些有利影響。答案一、1.D 點撥:從圖中看出,①是大興安嶺,該山脈大致是我國400 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②是昆侖山,是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我國西北地區從A→B→C距離海洋越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少;西北地區氣候干旱,農業主要是灌溉農業。2.A 點撥:制約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條件;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氣田是西氣東輸工程的起點;西北地區降水少,氣候干旱,大部分屬于內流區;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是日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3.C 4.D 5.A 點撥:讀圖可知,京新高速公路比原行車路線經過省區少,路線更短,路線更直,穿越沙漠多;讀圖可知,京新高速主要經過西北地區,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加上山脈的阻擋,受海洋的影響小,降水少,氣候干旱,沙漠面積廣大;京新高速公路從北京經內蒙古到達新疆烏魯木齊,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連接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帶動沿線經濟發展。6.D 7.C 8.C 9.C10.C 11.C 12.B 點撥:第10題,由圖文資料可知,黑河主要流經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冬季會有結冰期,故A錯誤。黑河流域內降水少,河流水量小,航運價值低,故B錯誤。黑河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會出現汛期,故C正確。黑河流域內水量不穩定,流量季節變化大,故D錯誤。第11題,由圖文資料可知,居延海的水源主要依靠黑河注入,近些年來,由于中游河西走廊的灌區面積擴大,引水量增加,導致注入居延海的水量減少,故C正確。下滲量大、蒸發加劇和降水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13.A 14.D 點撥:第13題,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依靠祁連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其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條件是水源不足,農業生產規模受到水源的制約。第14題,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說明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將沙漠改成綠洲,放牧更多牛羊。15.D 16.B 17.B 18.D二、19.(1)400;季節性 (2)草原;荒漠;塔克拉瑪干(3)綠洲;灌溉;坎兒井(4)西氣東輸;能源供應緊張20.(1)①—D;②—A;③—C;④—E;⑤—B(CE順序可對調)(2)不受風沙的影響;不受季節影響;減少水分蒸發;順勢自流;保護水質;防止水污染。(任答兩點)(3)改良品種;提高單產;機械化生產;延長產業鏈;拓寬消費市場;加強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任答兩點)21.(1)示例一:太陽能;全年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地形平坦,對太陽光的遮擋少。示例二:風能;距離冬季風源地近,風力強,大風天氣多;地形平坦,植被稀疏,對風力的阻擋作用弱。(2)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等。(3)緩解能源緊張,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減輕大氣污染;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緩解氣候變暖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