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16.1《赤壁賦》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理解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積累文言知識。2.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涵,培養自主探究能力。3.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解讀文本內容,理解主客問答所體現的思想情感變化。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尤其是優美的描寫和富有哲理的語句。教學難點深入體會蘇軾在文中由悲轉喜的思想變化過程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三、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誦讀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嘿,同學們!今天咱要搭乘一艘超級酷炫的時光飛船,穿越回古代,去一個超有魅力的地方—— 赤壁!這可不是一般的赤壁哦,它就像是古代版的 “網紅打卡地”,無數文人墨客都被它迷得神魂顛倒,其中就有咱們的“大神” 蘇軾。他在這兒玩嗨啦!于是,就誕生了一篇神奇的《赤壁賦》。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大片,有美景、有對話、還有對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呢!大家想不想和蘇軾一起在赤壁來一場奇妙的冒險呀?快系好安全帶,咱們出發!(二)介紹蘇軾蘇軾(1037 年 —1101 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生平經歷:早年成名:蘇軾自幼成長在一個文學世家,祖父蘇序好讀書、喜作詩,父親蘇洵也是著名的古文名家,母親程氏知書識字且深明大義。蘇軾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嘉祐二年(1057 年),他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文名傳遍京師。仕途坎坷:蘇軾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反對變法,多次上書反對,后遭遇“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此后,他又多次被貶,相繼被流放至惠州、儋州等地,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晚年北返: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北返,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里嵩陽峨眉山(今河南郟縣三蘇墳)。文學成就:詩歌方面:蘇軾現存詩 2700 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他的詩既有關心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作品,如《除夜直都廳囚系皆滿,日暮不得返舍》;也有寫景抒情、充滿理趣的佳作,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詞作方面:蘇軾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詞抬高至與詩同等的地位,并開創了豪放派詞風。他的詞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成為豪放詞的經典之作。同時,他也有一些婉約風格的詞作,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情感真摯細膩。散文方面:蘇軾的散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齊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風格平易自然、流暢婉轉,如《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藝術貢獻:書法方面:宋代書法四大家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傳世墨跡還有《祭黃幾道文》等。繪畫方面:蘇軾開啟了寫意繪畫的先聲,對“文人畫” 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傳世畫作有《枯木竹石圖》等。人格魅力:蘇軾一生歷經磨難,但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豁達的胸懷。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創作出大量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這種精神深受后人的敬仰和推崇。(三)寫作背景時代背景:政治變革的紛爭:北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發起了一場政治變法改革。這場變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部分統治階級的利益,且在推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因而遭到了韓琦、司馬光等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蘇軾對變法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他不贊同一些過于激進的做法,因此在政治立場上與變法派產生了分歧。個人經歷背景:“烏臺詩案”的打擊:元豐二年(1079 年)四月,蘇軾在去湖州就任時,依例寫了《湖州謝上表》,此表很快傳開。監察御史舒亶上書說蘇軾包藏禍心,譏謗新政。隨后,蘇東坡以謗訕新政的罪名被捕,陷入“烏臺詩案”。這是蘇軾一生中遭遇的重大挫折,他在獄中經歷了多次折磨。被貶黃州的困境:“烏臺詩案”后,蘇軾于當年十二月被釋放,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官職,并且他的生活受到嚴格限制,“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相當于一種“半犯人” 式的管制生活。蘇軾在京城時曾經有許多好友,但被貶黃州后,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那些友人也對他避之不及,即使蘇軾主動寫信,也得不到回應。生活窘迫仍樂觀:元豐五年(1082 年),蘇軾到達黃州已經兩年,生活依然很窘迫。為了獲得糧食,蘇軾親自躬耕,但又遇上大旱,勞作更加辛苦。但這樣困窘的生活并沒有消磨蘇軾的意志,相反,他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就在這種背景下,元豐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蘇軾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以赤壁為題的兩篇賦,其中第一篇被后人稱為《前赤壁賦》。這篇賦通過描寫赤壁的山水景色和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蘇軾在困境中的掙扎、反思以及對人生的豁達態度。(四)“賦” 是中國古代重要文體起源與發展先秦時期 - 起源它與《詩經》《楚辭》關系密切,《詩經》的鋪陳手法和《楚辭》的華麗辭藻等為其奠定基礎。荀子《賦篇》是最早以“賦” 命名作品,標志其初步形成。兩漢時期 - 興盛漢賦分大賦和小賦。大賦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規模大,用主客問答,鋪陳帝王活動。小賦篇幅短,如張衡《歸田賦》,側重抒情言志。魏晉南北朝 - 轉變賦篇幅縮短、抒情更濃。曹植《洛神賦》是經典。駢賦興起,講究對仗、音律,如江淹《別賦》。唐宋時期 - 革新唐律賦重格律,宋文賦革新,如蘇軾《赤壁賦》,自由靈活,融多種表達方式。文體特征鋪陳夸張:多角度描述事物,還常用夸張增強表現力。主客問答:增加趣味性和層次感,引出主題探討。辭藻華麗:大量華麗詞語使文章有藝術感染力。韻律和諧:有一定押韻規律,增強節奏感。(五)逐段講解,學生隨時做好被提問。(一)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br/>重要實詞既望: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指農歷十六。泛舟:泛,漂浮。泛舟即乘船。屬:通 “囑”,勸人飲酒。少焉:一會兒。縱:任憑。如:往。凌:越過。重要虛詞之:“壬戌之秋”(結構助詞,的);“月出于東山之上”(結構助詞,的);“縱一葦之所如”(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于:“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乎:“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一詞多義望:①既望(農歷十六);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通假字“馮” 通 “憑”,乘。古今異義白露:古義為白茫茫的水汽;今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詞類活用舞、泣:“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 起舞;泣,使……哭泣,都是使動用法。修辭等寫作手法比喻:“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將小船比作一葦,形象地寫出了船的渺小和江水的遼闊。對偶:“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句式整齊,節奏明快,描繪出江上寧靜的氛圍。擬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賦予月亮 “徘徊”的人的動作,使月亮更具情感色彩。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語序是 “蘇子與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段意和思路段意:描繪了赤壁夜游的情景。作者先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然后通過細膩的筆觸描寫江上的清風、明月、水波等自然景觀,營造出一種空靈、清幽的意境。最后,作者通過“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表達出自己在這美妙景色中的愜意和超脫之感。思路:從敘事入手,交代游玩之事,然后寫景,渲染氛圍,最后抒情,表達自己的心境。(二)第二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br/>重要實詞扣舷:敲打著船邊。舷,船的兩邊。溯:逆流而上。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細絲。重要虛詞而:“扣舷而歌之”(連詞,表修飾);“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之:“扣舷而歌之”(代詞,代指前面的歌);“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指歌聲)。一詞多義和:①倚歌而和之(同聲相應,唱和);②政通人和(和樂)。古今異義美人:古義為內心所思慕的人,常象征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今義指美貌的女子。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擊空明兮溯流光”??彰?,形容詞作名詞,指月光下的清波。修辭等寫作手法比喻:“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將簫聲比作細絲,生動地表現出簫聲的悠長、婉轉。夸張:“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簫聲的感染力。特殊句式定語后置句:“客有吹洞簫者”(正常語序是 “有吹洞簫之客”)。省略句:“(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段意和思路段意:承接上文的 “樂”,繼續寫飲酒放歌的情景。作者先寫自己唱歌,歌詞中透露出淡淡的憂傷和對理想的追求。接著寫客人吹簫相和,簫聲哀怨動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讓孤舟上的寡婦哭泣。思路:先寫自己的歡樂歌聲,再引出客人的簫聲,通過簫聲的哀怨與前文的歡樂形成對比,為下文主客問答中對人生的悲嘆做鋪墊。(三)第三段“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重要實詞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著。危,端正。繆:通 “繚”,盤繞。釃酒:斟酒。槊:長矛。漁樵:捕魚砍柴。侶、友:以…… 為伴侶;以…… 為朋友,意動用法。須臾:片刻。驟得:屢次得到。重要虛詞而:“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乎:“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知不可乎驟得”(助詞,無實義,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于:“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一詞多義東:①順流而東也(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②東望武昌(向東,名詞作狀語)。通假字“繆” 通 “繚”,環繞。古今異義于是:古義為在這時;今義為表承接的連詞。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為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下江陵”(攻下);“漁樵于江渚之上”(捕魚、砍柴)。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修辭等寫作手法引用:引用曹操的詩句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感。對比:將曹操當年的輝煌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與如今的 “安在哉” 對比,以及將曹操與自己和蘇軾“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的現狀對比,突出人生的短暫和渺小。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漁樵于江渚之上”(正常語序是 “于江渚之上漁樵”)。賓語前置句:“何為其然也”(正常語序是 “為何其然也”)。被動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動)。段意和思路段意:主客問答開始,客人借曹操的事跡感慨人生的短暫和渺小??腿讼纫貌懿俚脑姡缓竺枥L赤壁的地理形勢,回憶曹操當年的雄姿,卻又感嘆如今曹操已無處可尋。接著,客人將自己和蘇軾與曹操對比,認為自己和蘇軾在江渚上捕魚砍柴,生命短暫如蜉蝣,渺小如滄海一粟,只能把悲傷的情緒寄托在簫聲中。思路:客人以歷史人物曹操的興衰起筆,然后將曹操的輝煌與自己和蘇軾的平凡相對比,從歷史的宏大敘事轉入個人的渺小悲嘆,層層深入地表達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傷情緒。(四)第四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重要實詞逝者:流逝的。盈虛:盈,滿;虛,缺。卒:最終。適:享有。重要虛詞夫:“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代詞,那)。而:“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而又何羨乎”(連詞,表因果,那么)。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代指天地萬物);“茍非吾之所有”(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詞多義藏:①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寶藏);②藏之名山(收藏)。古今異義雖然:古義為雖然這樣;今義為表轉折的連詞。詞類活用無活用現象。修辭等寫作手法比喻:以水和月為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學道理。對比:將變與不變、物我關系進行對比,使觀點更加清晰。特殊句式無特殊句式。段意和思路段意:蘇軾針對客人的悲嘆進行回答,闡述自己的人生哲學。他以水和月為例,從變與不變的角度說明萬物的永恒性。然后,他指出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人們不應強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最后,他強調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是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無盡寶藏,自己和客人可以共同享受,以此來化解客人的悲傷情緒。思路:蘇軾的回答邏輯清晰,先從自然現象入手,通過對水和月的變化與不變的分析,上升到哲學思考,然后又回歸到現實生活,引導客人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享受當下,體現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五)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重要實詞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狼藉:凌亂的樣子。枕藉:相互枕著墊著。重要虛詞而:“客喜而笑”(連詞,表承接)。之:“不知東方之既白”(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乎:“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一詞多義白:①不知東方之既白(天亮);②上下一白(白色)。古今異義狼藉:古義為凌亂;今義為形容亂七八糟,雜亂不堪。詞類活用無活用現象。修辭等寫作手法白描:“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簡潔地描繪出了大家飲酒作樂后隨意、放松的場景。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相與枕藉乎舟中”(正常語序是 “相與乎舟中枕藉”)。段意和思路段意:客人聽了蘇軾的話后,轉悲為喜,重新飲酒。最后,大家在舟中相互枕著睡著了,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思路:以歡樂的場景結束全文,與前文的悲嘆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對客人情緒的感染,也暗示了蘇軾通過這次赤壁夜游,在思想上對人生有了新的領悟和升華。(六)精讀課文,再強調分析 “樂”:讓學生找出文章中表現 “樂”的句子,如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等,分析蘇軾“樂” 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蘇軾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自由和快樂,以及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分析“悲”:學生閱讀主客問答的部分,找出客人 “悲”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從歷史人物的興衰、人生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等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客人的悲傷和迷茫。分析“喜”:探討蘇軾是如何化解客人的悲傷,讓客人 “喜而笑”的。引導學生理解蘇軾的人生哲學,即從變與不變的角度看待人生,從而達到豁達樂觀的境界。(七)探究主題(一)分組討論:“蘇軾的人生態度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同學們,現在分組討論蘇軾的人生態度給我們的啟示。蘇軾就像智慧老頑童,在黃州雖歷經坎坷卻自得其樂。在《赤壁賦》里,客人悲嘆人生短暫,他就像持魔法棒的神仙,用“變與不變” 理論展現人生另一面。那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是在困境中勇往直前,還是換角度看待問題,把煩惱當打怪升級的小怪獸呢?(二)教師總結同學們,蘇軾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超級大燈”。他讓我們知道人生如過山車,有起伏。低谷時別氣餒,要像他一樣尋找身邊如清風明月般美好的事物。別總盯著失去或得不到的,他的人生態度是把萬能鑰匙,能打開我們面對困難挫折時緊閉的心門。遇到不開心的事,想想蘇軾,或許就能重新出發。(八)課堂小結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手法,強調《赤壁賦》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讓學生總結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包括文言知識的掌握、對蘇軾人生態度的理解等方面。(九)布置作業1.背誦全文小伙伴們,來挑戰背誦《赤壁賦》啦!把它裝進大腦,就像在腦中建一座文學宮殿,它是其中最璀璨的寶石。背下來后,這就是你能隨時炫耀的寶藏,還能體驗和蘇軾同游赤壁的感覺,加油!2.寫一篇讀后感小達人們,寫篇《赤壁賦》讀后感。想象自己是穿越到宋朝,和蘇軾同游的神秘訪客,帶著奇妙經歷回到現代,寫下你的想法。這是你和蘇軾的“秘密信件”,分享你對他赤壁之旅的看法和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不少于 500 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