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鵲橋仙(纖云弄巧)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秦觀、寫作背景和七夕的相關知識,傳承傳統文化。2.品味該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感知其形象性,體會詞中壯闊優美的意境。3.體會古人對愛情的態度,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教學重難點鑒賞藝術形式,感悟詩歌情感。教學過程情景導入古人按風格特色的不同將宋詞分成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在這兩派中,有一位詞人的地位比較特殊:他是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的學生,而他自己卻是婉約派的代表,他就是北宋詞人秦觀。秦觀的一些詞在婉約清麗之外自有一份豪氣,他的名篇《鵲橋仙》很能體現出這一特點,我們今天要欣賞的就是這首詞。環節一:知人論世1.走近秦觀秦觀(1049-1100),北宋后期詞人,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人。神宗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因政治上屬于舊黨,多次遭受打擊,最后被貶到遙遠的西南,死于放還途中。他長于詩文,詞更享有盛譽,被蘇軾譽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和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為“蘇門四學士”。詞作受蘇軾影響,也受與歌女交往的生活經歷影響,內容多寫男女情愛,亦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凄迷幽婉,清麗曲雅,屬婉約派。2.寫作背景此詞是秦觀為寄情長沙義倡而作,寫于湘南郴州,時間是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的七夕。紹圣三年(1096)春,秦觀從監處州酒稅削秩編管郴州,長沙是必經之路。當時秦觀貶謫的路還要往南走下去,他與長沙歌女不得不灑淚而別。到了郴州以后,秦觀日夜思念他的戀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淺,相聚又談何容易。其實《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沉重嘆息也包含了對長沙藝妓的長相思。紹圣四年(1097)七夕,秦觀在郴州寫下了這首《鵲橋仙》,借牛女雙星的鵲橋相會寄托了他對長沙歌女的戀情。3.了解詞牌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憶人人”“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以歐陽修《鵲橋仙·月波清霽》為正體,雙調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兩仄韻。另有雙調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韻;雙調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兩仄韻等變體。代表作品有蘇軾《鵲橋仙·七夕》、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等。4.牛郎織女的傳說相傳牛郎織女相戀而結合,觸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塵,后夫妻分居在銀河兩側。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這天晚上會有無數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成一座長橋,便于他們相會,人稱“鵲橋相會”。傳說織女精于紡織,能將天上的云織成錦緞,是織造云錦的巧手,所以,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別好看。舊時風俗,少女們要于此夜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最早傳唱這一神話題材的詩作是漢魏時的古詩:《迢迢牽牛星》,但最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絕唱,則當推北宋秦觀的《鵲橋仙》一詞了=環節二:初讀感悟(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纖云(xiān)迢迢(tiáo)朝朝暮暮(zhāomù)2.解釋詞義①纖云:輕盈的云彩。②飛星:流星。③銀漢:銀河。④迢迢:遙遠的樣子。⑤金風玉露:指秋風白露。⑥忍顧:怎忍回頭看。⑦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任務活動 品詩中之韻,感音樂之美任務說明: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無韻不為詩。古人云:“聲音相合謂之韻”用白話說 韻就是一個字的收聲,大致就是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韻母的發音。韻母相近的字 叫“同韻”,詩人在句末使用同韻的字就是押韻。押韻的目的是為了給詩歌造成 一種悠揚和諧,循環往復的音樂美。欣賞詩歌的音韻美,還要很好地掌握詩歌的節奏,體會詩歌的頓挫抑揚之味。任務1:聆聽詩朗誦,用“/”劃分朗讀節奏。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任務2:自由誦讀,感悟情感。u環節三:深度探究任務活動一品鑒手法,感悟化境任務說明:表現手法是一種語句組織方式,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把握住了表現形式,就能更好地由外向內,剖析作品的內涵和情感。思考1:“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明確 ①“纖云弄巧”:“纖”,言云之輕柔;“弄”,運用擬人手法,言云之變幻多姿態。輕柔多姿的云彩,變幻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襯托了織女的心靈手巧,她似乎在為愛人的到來作著精心的準備,她沉浸在愛的甜蜜中,歡愉的心情了然可見。②“飛星傳恨”:飛星可以解為流星,流星劃過夜空,不時閃過長長的白亮的光芒,和前面“纖云弄巧”,星月相映,流光溢彩。襯托了情感“傳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體現象,詞人賦之以情感,寫出了相會的牛郎織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③“銀漢迢迢暗度”:“迢迢”極言銀河之寬闊,相隔之遙遠;“暗度”襯托相思之苦,相見之難。思考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明確 ①寄情于景:“金風”指秋風,“玉露”指白露,“金風玉露”就是指秋風白露。連相逢時候的“風”都如“金”,“露”都如“玉”,可見相聚的寶貴難得。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于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②直抒胸臆:“便勝卻人間無數”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對訴衷腸,互吐心音,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思考3:“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明確 ①比喻的修辭。②“柔情似水”著重寫情態,托情于物,將兩位主人公的萬般柔情比作銀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蕩漾、綿綿不斷之意。③“佳期如夢”著重寫心態,極言相會之不易。既點出了歡會的短暫,又真實地揭示了他們久別重逢后那種如夢似幻的心境。思考4:“忍顧鵲橋歸路” 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明確 ①運用細節描寫(動作或心理描寫亦可)的方法。②“顧”是“回頭看”的意思,“忍顧鵲橋歸路”寫不忍心回頭看剛剛相會過的鵲橋和分離時的歸路。不說“忍踏”而說“忍顧”,這一細節表現他們難舍難分、難以割舍的情感。③一次短暫的相距卻是此后長久分離的開始,此情此景,讓人如何承受呢?因為來之不易,所以難能可貴,所以他們短暫的相聚比人間夫婦的朝朝暮暮更讓人感動,更讓人留戀。“忍”:怎忍,豈忍。思考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你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明確 ①(語意)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兩個人的愛情若是象織女和牛郎那樣,真摯牢固又長久,又哪里在乎什么表面上的時時相守、朝朝暮暮!②(深層一)盡管相會的時間極其短暫,但只要雙方真摯的相愛,堅定不移,則年年必有此會,這是無盡期的愛,永恒的愛。這就短暫與永恒的辯證法。③(深層二)只要兩情久長,真心相愛,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也勝過朝夕相處卿卿我我的世俗愛情,升華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體現出詩人的曠達情懷。思考6:這首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確 ①擬人。如“飛星傳恨”,流星為牛郎、織女傳遞分別的愁苦,為他們每年一度的相會渲染氣氛。②對比。如“一相逢”與“無數”,“久長”與“朝朝暮暮”,表現了牛郎、織女的忠貞不渝的愛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寫出了牛郎、織女相會時溫柔纏綿的情意;“佳期如夢”,極言相會時間之短暫,表達了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復雜心情。 綜合探究:材料:明人沈際飛評:(世人詠)七夕,往往以雙星會少離多為恨,少游此詞,謂“兩情若是久長”,不在朝朝暮暮,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比較歷代三首詠嘆七夕愛情故事的詩作:“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乞巧樓空,影娥池冷,佳節只供愁嘆。(清·納蘭容若《鵲橋仙·七夕》)思考:大家是否贊同這句話?是否能從詞中找到依據?”腐朽“是什么?”神奇“又在何處?明確 歷代詩歌詠嘆七夕是悲吟尋恨,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卻謳歌愛情堅貞,思想超前曠達,有一種豁達之氣。總結《鵲橋仙》一詞情意之潔、格調之高,達到了愛情詞的頂峰。情之所鐘,雖然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愿已足矣,何必非每日耳鬢廝磨,須臾不可分離 這種境界是修養高尚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獨步千古一點也不過分。任務活動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任務說明:同樣一個題材,不同作者會選擇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現,不用的語言加以呈現;同一體裁,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達。文學的“和而不同”的美學觀念,從未過時。將相關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可以拓寬品讀者的情感體驗,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鑒賞不同的藝術手法。l對比閱讀第一組:行香子·七夕李清照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注}①鳴蛩:蟋蟀。②槎:木筏。③甚霎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思考:《鵲橋仙》和這首詞同是寫七夕,但是情致卻不同,各有一番風味。它們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明確《鵲橋仙》巧借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歌詠忠貞不渝的愛情,表達了對愛情的獨特見解:情長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并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聚少離多,抒發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郁積于內的離愁別恨。l對比閱讀第二組: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秋夕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鵲橋仙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思考:李商隱曾寫道: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請結合三首作品的具體詩句分別賞析。明確(1)《迢迢牽牛星》一詩以神話起興,使用了比興手法,明寫神話故事,暗寫現實生活塑造了一位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表達的是愁苦哀怨之情。(2)《秋夕》觸景生情,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坐看牽牛織女星”,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星,可見牛郎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產生了對真摯愛情的向往。(3)《鵲橋仙》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u環節四:思考延伸材料一: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民族眾多,文化燦爛,正如諺語所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節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約定俗成的節日,有若干要素:第一,每個節日有規定的日期,如正月初一為春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等,節日之間有一定間隔,“兩月一大節,一月一小節”;第二,節日有一定的祭祀或紀念對象,如春節祭祖,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等;第三,每個節日都有一定的儀式,如清明節吃寒食、掃墓和踏青,七夕節乞巧等;第四,很多節日與豐富的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如端午節與屈原的傳說等。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期是不存在或者說沒有形成節日文化的。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活動的頻繁,需要在一些比較固定的日子里進行勞動休整,開展娛樂活動,或舉行某種祭祀儀式,于是逐漸出現某種節日。同時,天文歷法知識的不斷豐富,也為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中國節日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商周以后不少節日上升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祭典。但當時的節日儀式比較簡單,宗教色彩濃厚,節日時間不固定。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寒食、端午、重陽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節日文化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如增加了登高、曲水流觴等新內容。節日是由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所補充、豐富,又有所淘汰、改進,節日不斷發展變異,繼承出新。同時,節日的發展又有相對的穩定性。節日文化根植于悠久的農業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經濟文化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歷代統治階級對某些傳統節日給予肯定,加以倡導,使之和人們某些愿望、需求緊密相連。這些都是傳統節日長期存在和傳播的社會原因。中國的節日和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有其自身的社會功能。簡要地說有以下幾點:第一,緬懷先人,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第二,節日的飲食豐富多彩,既是人們改善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是人們對飲食文化的創造;第三,通過節日活動可以防病去災,如打掃衛生等;第四,節日期間所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諸如踩高蹺、辦燈會、劃龍舟、放風箏,其初衷雖是為了悅神,但后來逐漸發展為民間娛樂活動,對于活躍城鄉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領域也很寬泛。民間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何批判繼承節日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是應該認真研究的。民間節日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翔實記錄、研究和批判繼承節日文化是當前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摘編自李露露《中國節·前言》)材料二:從文學的角度觀照傳統節日,并不牽強。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歷史文化遺存,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一些原初的價值與功能或有所丟失,或發生變異,節日儀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審美作用轉移,例如本來是象征驅除侵害人類生活的力量與因素的儀式,在反復舉行之后,就變得別有意味了。端午節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稱“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時陽氣盛極,陰氣初生,乃季候變換的轉折點。為避萌動的邪氣,需沐浴蘭草湯、采藥、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線、喝雄黃酒、涂朱砂等,通過這些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習既久,這些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活動,具備了功利和美感的雙重作用。可見,在審美這一人類需求的層面,傳統節日與文學有相通之處,因為所有的節日都帶有娛樂性,能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文學的功用,并不僅僅給人帶來心靈的愉悅。文學也經由審美活動,引發人們思考人的本原,即人從何而來、人之為人的意義和生命的終極價值。當人類還不能把自己作為主體與自然客體分開,還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現象,無法把握客觀世界,也不能認識自我生命特征時,就產生了神話和傳說,有了與“神”溝通的巫術活動。在這些認識和活動中產生的想象性口頭故事與禱唱之辭,就成了敘事文學和抒情文學的源頭。由原始經驗產生的原始思維,被后來的科學判定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沒有在人類的心靈里消除。清明節掃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與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誠表達;中元節送河燈,活著的人希望那些無所歸依的魂靈也能被善待。這些在固定時間里反復進行的活動,跟文學里對生者與死者、此岸與彼岸關系的思考,如出一轍。有些節日,由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演化為人類對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達,比如七夕節。七夕節由“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星座而來,反映了人類對天象的崇拜。根據這一天象,產生了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凄美愛情故事。這個節日的誕生,可以說與文學生產同時進行。(摘編自畢光明《傳統節日的文學理解》)思考: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請結合材料并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對此的認識。明確①應該守護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節日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我們應該守護好。②應該批判繼承傳統節日文化。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其中的糟粕堅決擯棄。③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比如清明節掃墓,這是傳承,進行網上祭祀就是創新。再如春節要走親訪友,要燃放煙花爆竹,這是傳承;如今卻因疫情要減少走動甚至宅在家中,為保護環境又要禁燃禁放,這就是時代使然。課后作業完成同步資源的《課后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