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7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81張)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7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81張)

資源簡介

(共81張PPT)
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氣
專題7: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一、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
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和生活的聯系。 通過圖表等資料,描述不同地區對流層的厚度差異,并解釋不同緯度對流層厚度不一的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能在真實案例和問題情境中應用大氣組成和大氣的垂直分層特點的知識,解釋人類活動與大氣現象密切聯系。(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綜合分析逆溫的成因及其影響。(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觀察思考實際生活中與大氣垂直分層有關的大氣現象,并能夠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說明大氣成分的變化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分析原因和提出措施。(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
能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理解大氣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關系。(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4湖南,9-11,9分 以道路中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道路中心的顆粒物濃度的監測為背景,考查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變化的影響。
2024廣西,18(2-3),10分 以萊芒湖區發生冰凍為背景,考查大氣濕度、逆溫和云的成因分析。
2024安徽,10,3分 以我國某地面觀測站各種輻射通量觀測數據為背景,考查云成因分析。
2024山東,16(2),4分 以我國沿海某區域濃霧天氣,考查云霧成因分析。
2023全國乙卷,37,24分 以夏威夷的全球大氣二氧化碳觀測站為背景,考查大氣二氧化碳的來源、變化原因等。
2023年浙江6月卷,25,3分 以貴州某次鋒面雨霧為背景,考查逆溫發生的氣溫垂直變化特點。
2023湖南,14-16,3分 以我國某地相關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為背景,考查大氣濕度變化的原因和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2022上海,5,2分 以神舟返回艙為背景,考查大氣垂直分層及其特點。
2022廣東,5-6,6分 以南嶺大氣汞含量的變化為背景,考查大氣組成成分含量日變化和季節變化的原因。
2022河北,18,14分 以華北地區大氣PM2.5濃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以及影響因素為背景,考查大氣污染的成因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1全國乙卷,7-8,8分 以某城市郊區和城區的相對濕度差異為背景,考查影響大氣水汽相對差異的原因。
2021廣東,12-14,9分 以黃河源地區冬季輻射逆溫現象為背景,考查逆溫的成因分析。
2021湖南,12-14,9分 以小海坨山半山腰云為背景,考查大氣的水汽濕度變化與氣溫垂直分布的成因分析。
2020全國II卷,6-8,12分 以沙漠綠洲溫度變化為背景,考查空氣中水汽的作用。
2020年浙江7月卷,10-12,9分 以氧化亞氮的增溫效應為背景,考查大氣組成成分的作用與變化來源。
2020上海,22,20分 以長三角地區霧霾污染為背景,考查霧霾污染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020江蘇,33,10分 以2000—2018年我國GDP、能源消費和SO2排放量統計為背景,考查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根據2020-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點
提取考點:
1.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重點,常見考向)
2.逆溫的成因,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難點,常見考向)
課標考點: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必備知識)
三、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時政熱點和真實生活情境情境切入,以圖表數據等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內容多集中在大氣成分變化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大氣垂直分層、逆溫等判斷;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命題新趨勢:縱觀近三年的各省區高考地理真題,可以發現,多數考查考點由原先單一考點轉變為綜合多個考點考查,體現高考地理綜合思維考查要求提高。
2.備考建議
備考過程中要注重圖表資料的判讀技巧和大氣相關的知識原理的掌握,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四、知識結構
大氣
組成及其作用
垂直分層
類型
作用
含量變化
成因分析
人類生產、生活影響
節能減排
高層大氣
平流層
對流層
氣溫垂直變化
天氣及其變化
逆溫現象
成因、分類、影響等
人類生產、生活影響
云霧成因
考點突破
五、考點突破
1.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2.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3.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4.逆溫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01
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考點突破
大氣的組成
電影《中國機長》根據2018年5月14日5·14川航航班備降成都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成員與119名乘客遭遇極端險情,在萬米高空直面強風、低溫、座艙釋壓的多重考驗。該片于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
萬米高空的大氣與地面大氣有哪些不同?
機長為什么要戴上氧氣罩?
大氣的組成
問題:氧氣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根據“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示意圖,說明除氧氣外,低層大氣的組成成分還有哪些?
答案:低層大氣=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
低層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以外的混合氣體,稱為干潔空氣;
如今的大氣是地球長期演化的結果,在短時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大氣的組成
回顧舊知識:問題:低層大氣組成成分有哪些呢?各有什么樣的作用呢?試舉例說明。
大氣的組成
大氣組成 體積含量(%) 主要作用
干 潔 空 氣 主要 成分 氮氣 78 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
氧氣 21 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次要 成分 二氧 化碳 0.038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被稱為“溫室氣體”
臭氧 0.000001 吸收紫外線,使大氣增溫;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被稱為地球生命保護傘
水汽 ——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影響地面和大氣的溫度
雜質 —— 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大氣的組成
探究問題: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城市上空的霧比郊區多,為什么?
材料二: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海拔1888米,每年冬季國家男子足球集訓隊都會到達此地開展高原訓練,以爭取在比賽中取得更好成績,為什么呢?更高海拔訓練反而會達不到理想效果,又是為何?
材料1答案:城市中工業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固體雜質塵埃較多,城市上空由于大氣具有保溫作用,從而導致水蒸氣不易擴散,造成霧多。
材料2答案:大氣中氧氣含量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科學研究發現,適當的缺氧環境利于激發運動員的運動潛力;目前,世界公認的平原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的最佳高度為海拔1800-2400米。
但是隨著海拔的升高,含氧量比降低,因此更高海拔訓練會因為嚴重缺氧產生高原反應,而危害運動員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氣的組成
總結:利用大氣的組成解析地理現象
(1)二氧化碳:CO2→吸收長波輻射(地面輻射)→升溫同時釋放熱能→射向地面的熱量→保溫作用。
(2)氧原子和臭氧。
①高層大氣中的O→吸收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升溫使大氣電離→形成電離層。
②平流層中的O3→吸收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升溫的同時阻擋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3)水汽。
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熱量→大氣升溫。
②水汽溫度變化→吸熱或放熱→水的相變→云、雨、霧、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
(4)雜質。
①塵埃物質→吸附水汽→霧或降水。
②塵埃物質→削弱太陽輻射→大氣能見度降低。
典例講解
(2021年全國乙卷)相對濕度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條件下飽和水汽壓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下圖示意我國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區和郊區各月平均相對濕度。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造成城區與郊區相對濕度差異主要原因是城區較郊區( )
A. 氣溫高 B. 蒸發(騰)強 C. 降水量大 D. 綠地面積大
相對濕度=實際水汽壓/飽和水汽壓
物理常識:
溫度越高,空氣能夠容納的水汽越多,飽和水汽壓就越大
城區氣溫比郊區高
實際水汽壓:城區≈
郊區
飽和水汽壓:城區>郊區
相對濕度:城區<郊區
BD:郊區綠地面積更大,蒸騰蒸騰更強,BD錯誤
C:若降水量大,則導致相對濕度大,而城區相對濕度小于郊區,C錯誤
A
典例講解
(2021年全國乙卷)相對濕度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條件下飽和水汽壓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下圖示意我國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區和郊區各月平均相對濕度。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該城市可能是 (  )
A.烏魯木齊 B.北京 C.上海 D.廣州
相對濕度的季節變化
大致與雨季一致
雨季降水量大,持續時間長,相對濕度較大
北京: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7-8月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B正確
7-8月相對濕度大,說明7-8月降水多
A:烏魯木齊: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錯誤;
C:上海:6月梅雨天氣,多雨,錯誤;
D:廣州:受華南準靜止鋒影響,雨帶在4-5月份登陸,降水較多,錯誤;
B
方法歸納:大氣水汽含量的變化
問題:觀察下圖,說出當空氣溫度降低時,水汽為何會凝結?
絕對濕度:實際中,單位體積空氣中所含水汽的量,單位g/m3。
相對濕度:在某一溫度下,實際空氣水汽含量與同溫度下飽和空氣水汽含量的比值,單位 % 。
在絕對濕度不變時,溫度越高,空氣能夠容納的水汽越多,飽和水汽壓就越大。
氣溫越低,空氣達到飽和狀態所含水汽含量越少。溫度越低,空氣越易達到過飽和狀態。
當水汽達到過飽和狀態時,在增加水汽,有多余的水汽,在凝結核作用下,多余水汽凝結,形成降水(包括雨霧露霜等)
飽和狀態空氣的水汽含量與溫度的關系圖
空氣上升→ 氣溫下降→水汽凝結→云滴→云滴增大→降水
方法歸納:大氣水汽含量的變化
飽和狀態空氣的水汽含量與溫度的關系圖
飽和水汽壓是水汽達到飽和時的水汽壓強。飽和水汽壓大小與溫度有直接關系。空氣溫度的變化,對蒸發和凝結有重要影響。
氣溫升高,蒸發加大,飽和水汽壓大,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含量增多
降低飽和空氣的溫度,由于飽和水汽壓減小,就會有多余的水汽凝結出來
因此,城區的相對濕度小于郊區,而且雨季相對濕度大于旱季。
02
大氣的成分變化
考點突破
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探究問題2:如圖,2024年當地時間2月22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部發生叢林火災。截至25日,大火仍在持續燃燒,已經燒毀17000公頃林地和6棟房屋,有超過500名消防員正在現場參與滅火。問題:
(1)澳大利亞地區森林火災對當地大氣成分的改變有哪些
(2)說明澳大利亞地區森林火災改變大氣成分,可能對人類造成哪些不利影響
答案:(1)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含有二氧化氮、臭氧、甲醛、二氧化硫、甲烷、一氧化碳和氣溶膠等大量的殘留氣體。
答案:(2)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大氣保溫作用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引發全球自然環境變化。
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氣溶膠等大量的殘留氣體,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拓展: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
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大氣,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含量,產生大氣污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造成不利影響。
人類活動
燃燒礦物燃料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
廣泛使用電冰箱、空調
大氣中氯氟碳化物含量增加
大氣中臭氧總量減少
臭氧層空洞
大氣污染
危害人體健康
影響生存環境
影響生態系統
減排和增匯
使用私家車增多
汽車排放尾氣增多
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拓展:碳達峰與碳中和
碳達峰: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意味著我國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達到峰值,之后使其不再增長,并逐漸下降。
碳中和: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
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拓展:碳達峰與碳中和
碳達峰與碳中和
減排
增匯
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使用清潔能源
風電、太陽能
生物質能、海洋能
地熱能、發展綠色氫能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生產體系:①綠色農業②綠色工業③綠色服務業
流通體系:①綠色物流②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③建立綠色貿易體系
消費體系:①綠色產品消費②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③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④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
征收碳稅
倡導節約消費
①減少森林破壞②植樹造林③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
典例講解
(2024年湖南卷)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緊缺,道路與居民區距離較近,交通排放顆粒物對居民區有一定的影響,綠化植被可減輕此影響。在該都市采樣監測發現,不同植被類型對顆粒物的攔截效果不同。圖3示意采樣監測區基本情況。圖4顯示道路中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道路中心的顆粒物濃度的比值。據此完成9~11題。
10. 與自行車道相比,關于人行道上積累最明顯的顆粒物及其對應的植被類型,判斷正確的是( )
A. 細顆粒茂密植被 B. 粗顆粒茂密植被 C. 細顆粒稀疏植被 D. 粗顆粒稀疏植被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與自行車道相比,人行道上茂密植被前的粗顆粒的比值較高,說明積累明顯,B正確;
與自行車道相比,人行道稀疏植被前的細顆粒、稀疏植被前的粗顆粒、茂密植被前的細顆粒比值較小或基本一致,說明積累不明顯,ACD錯誤。
B
典例講解
(2024年湖南卷)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緊缺,道路與居民區距離較近,交通排放顆粒物對居民區有一定的影響,綠化植被可減輕此影響。在該都市采樣監測發現,不同植被類型對顆粒物的攔截效果不同。圖3示意采樣監測區基本情況。圖4顯示道路中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道路中心的顆粒物濃度的比值。據此完成9~11題。
11. 在優先考慮降低顆粒物對居民區影響的同時,為盡量減少其對行人的影響,該都市從人行道到居民區綠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 從稀疏到茂密 B. 從茂密到稀疏 C. 均用稀疏植被 D. 均用茂密植被
茂密植被對顆粒污染物攔截效果較好
應該在靠近居民區一側種植茂密植被
茂密植被前粗顆粒污染物較多,對行人的影響較大
稀疏植被攔截的污染物較少
為了減少對行人的影響
靠近人行道種植稀疏植被
A
(2023年北京卷)18.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南極半島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5分)
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污染來源
近遠源
人類活動
污染物的擴散
氣候條件
風力大小降水等條件
地形條件
①地形的阻擋;
②地形封閉或開放等
極地東風帶
盛行西風帶
典例講解
(2023年北京卷)18.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南極半島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5分)
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污染來源
近遠源
人類活動
污染物的擴散
氣候條件
風力大小降水等條件
地形條件
①地形的阻擋;
②地形封閉或開放等
人類活動少,本地污染物少
遠離其他大陸,外來污染物不易到達
受盛行西風和西風漂流阻擋,污染物擴散較快
【答案】(1)人類活動少,本地污染物少,遠離其他大陸,受盛行西風、東風和西風漂流阻擋,外來污染物不易到達。
典例講解
方法歸納:大氣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
大氣污染
自然原因
污染源
本地和外地污染源,如火山噴發、大氣揚塵等
氣象要素
風力微弱
逆溫
降水少,濕度低
高壓控制
地形封閉條件
人為原因
人口因素
人口集聚度越高,經濟活動越頻繁,環境污染越重
空氣對流受阻
污染物不易擴散易積聚
污染物不易擴散易積聚
經濟因素
第二產業比重高,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加重污染
技術進步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管理水平,降低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潔凈煤技術、開發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工業污染等。
03
大氣的垂直分層
考點突破
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問題導入:電影《中國機長》當中,出發當天下起了小雨,小明坐在飛機靠窗位置,看到外面雨絲打窗。飛機起飛過程中穿越云層時機身經歷了一段顛簸,而后飛行高度保持在10千米,此時進入了平飛狀態,機身平穩,窗外呈現萬里晴空。
(1)結合“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說出小明所乘坐的飛機依次經過了大氣哪些分層?
(2)說明大氣垂直分層各層的主要特點(溫度變化、大氣運動、天氣狀況等),分析飛機飛行過程中從有雨到晴朗、從顛簸到平穩的原因?
(3)分析大氣各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答案:(2)飛機飛行過程中,先是經過了對流層,對流層中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使氣體上下對流,空氣不穩定,故飛機顛簸;近地面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通過對流運動向上空輸送,過程中隨著氣溫降低易成云致雨,故能看到降雨現象。到達高空10—12km左右,進入平流層,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上升,氣體呈現平流狀態,空氣穩定,故飛機穩定;且因沒有空氣對流,天氣晴朗。
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問題:根據下圖,列表歸納大氣的垂直分層的特點。
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大氣垂直分層的劃分依據: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
氣壓 大氣密度 水汽塵埃
低 小 少
高 大 多
對流層
高度
低緯度:17-18千米
中緯度:10-12千米
高緯度:8-9千米
組成
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
特點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天氣復雜多變。
平流層
高度
對流層頂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
組成
水汽含量極少,22-27千米處,形成臭氧層
特點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
以平流運動為主,利于高空飛行
高層大氣
高度
平流層頂部至2000-3000千米的高空
組成
空氣密度很小,存在若干電離層
特點
溫度隨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流星體燃燒,形成流星、極光
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垂直分層 高度 主要特點 特點成因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 中緯10~12千米 高緯8~9千米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每升高100米,溫度大約降低0.6℃) 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離地面越近,受熱越多
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該層上部冷、下部熱
有利于空氣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集中在該層
對流運動易成云致雨
平流層 對流層頂 到50~55千米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該層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 該層大氣上熱下冷,大氣穩定
有利于高空飛行 水汽、雜質極少,云雨絕跡,
能見度好,氣流平穩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到大氣上界(高度約2000~3000千米) 氣壓很低,密度很小 離地面遠,引力小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 能反射無線電 電離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處于高度電離狀態
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探究問題:對比不同時空對流層高度的差異及其成因
(1)空間:低緯度地區 高緯度地區。
(2)時間:夏季 冬季,白天 夜晚。
(3)時間和空間:
(同緯度)白天,陸地 海洋,內陸 沿海。
大于
大于
大于
大于
大于
(4)成因:
對流層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其厚度受對流運動強弱的影響。
地面氣溫高,空氣對流作用強,對流層厚度大;反之,地面氣溫低,空氣對流運動弱,對流層厚度小。
典例講解
(2024年山東卷)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沿海某區域某時段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濃霧天氣,給當地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氣象部門指出,此次濃霧為平流霧,是由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形成的。如圖示意該區域0時(霧過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氣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濃霧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
霧的自然成因
充足的水汽
凝結核
靜穩天氣
冷卻增濕
靠海且湖泊眾多,空氣中水汽含量較高
冷鋒過境,鋒面降水使該區域的空氣濕度較大
偏東風風速較小
鋒面抬升:冷鋒過境,氣溫較低,空氣迅速降溫
空氣中水汽冷卻而達到飽和,水汽凝結
水平冷卻: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
暖濕空氣與地表之間有較大的溫差
典例講解
(2024年山東卷)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沿海某區域某時段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濃霧天氣,給當地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氣象部門指出,此次濃霧為平流霧,是由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形成的。如圖示意該區域0時(霧過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氣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濃霧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
【官方答案】
16.(1)①霧形成之前,冷鋒過境,鋒后大范圍降溫,下墊面溫度低。
②冷鋒過境形成逆溫層,大氣層結穩定,有利于水汽聚集,形成并維持濃霧天氣。
③鋒后東部海洋上空的暖濕氣流將水汽源源不斷的輸送至冷下墊面上,水汽遇冷易凝結。
④偏東風風速較小,利于濃霧天氣的形成和維持。
⑤冷鋒過境,鋒面降水使該區域的空氣濕度較大。或長江和其他水體(洪澤湖、高郵湖等)的水汽對周邊區域的霧也有增強作用。(每條2分)
方法歸納:霧的成因及消散
霧的成因
充足的水汽
臨海,雨季,多河、湖、海等水域;
凝結核
煙粒、塵埃(工業區、建筑工地)
靜穩天氣
逆溫
無風或者弱風
封閉地形(如盆地或者洼地等)
冷卻
輻射冷切
地面輻射冷卻使近地面氣層變冷
水平冷卻
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
上升冷卻
對流上升
輻合上升
地形上升
鋒面抬升
增濕
本地水汽蒸發
地表水體蒸發
植物蒸發
外地水汽輸入
霧的消散
由于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
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云
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當地氣候干濕:干旱地區多短霧,潮濕地區多長霧
典例講解
(2024年山東卷)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沿海某區域某時段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濃霧天氣,給當地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氣象部門指出,此次濃霧為平流霧,是由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形成的。如圖示意該區域0時(霧過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氣象要素的分布。
(2)夜間,該區域被厚厚的云層覆蓋,低層的霧逐漸發展增強,形成了“上云下霧、云霧共存”的特征。說明在夜間,云對霧發展快慢的影響。


云層具有增加向下長波輻射通量起保溫的作用
霧頂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結,促進霧的生成
②增濕和水汽充足
霧發展緩慢
【官方答案】
(2)①夜間,云層具有保溫作用,使地表溫度和近地面氣溫下降緩慢。
②霧發展緩慢。(每條2分)
方法歸納:云的成因
下墊面溫度
云的成因
充足的水汽
降溫凝結
凝結核
逆溫
分析水汽的來源
本地水汽
蒸發或者蒸騰
外地水汽
水汽輸送
分析降溫的原因
海拔升高
遇冷空氣
人類干預
干冰
難以對流
云系難以向上發展,形成層狀展開
對流運動強弱
影響積云發生的頻率、厚度和高度
熱帶地區緯度最低,氣溫最高,積云出現頻率和厚度最高
日出前后積云高度最低值
午后2時左右積云高度最高值
方法歸納:云的成因
在尼泊爾上空自東向西飛行的航班上拍攝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景觀
簡述圖中喜馬拉雅山脈南坡云的形成過程
充足的水汽
氣流對流上升運動
溫度降低,飽和水汽壓減少
多余的水汽附著在凝結核上
受上升氣流的支托,漂浮在空中
典例講解
(2022年上海卷)5.2022年4月16日9時,神舟返回艙在一次經過平流層和對流層的時候溫度的變化,描述正確的是
A.先持續升高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續降低
D.先升高后降低
B
先經過平流層:
平流層溫度隨海拔的降低而降低
后經過對流層“
對流層溫度隨海拔的降低而升高
溫度變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項正確
04
逆溫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考點突破
情境:對流層是否一定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逆溫現象”
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氣象學上稱之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十月份某日早晨,我國某地發生了逆溫現象,當地一工廠早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煙流擴散方向隨時間發生變化,如下圖所示。
(1)讀該工廠的煙流擴散變化圖,說明逆溫現象
會對近地面空氣產生什么影響?
(2)分析逆溫現象對近地面空氣產生的影響會帶來
哪些利與弊?
答案:(1)逆溫的存在,抑制了近地面空氣氣流的上升,不利于近地面空氣氣流擴散;
答案:(2)弊:加重近地面空氣的污染;出現多霧天氣,影響人們的出行和易出現交通事故;
利:不利于沙塵揚起,抑制沙塵暴的發生;
1.逆溫的概念及其形成過程
1.逆溫的概念及其形成過程
(1)逆溫的概念
在對流層,氣溫垂直分布的一般情況是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約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主要是由于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是地面,離地面越遠,受熱就越少,氣溫就越低。
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現象,或者隨高度的增加,氣溫的垂直遞減率小于6 ℃/km的現象,稱為逆溫現象。
1.逆溫的概念及其形成過程
(2)逆溫的生消過程
a:正常情況下:海拔升高,氣溫降低,無逆溫;
b: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卻,貼近地面的大氣也隨之降溫。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快;離地面越遠,降溫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圖b)
C: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層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到最強(圖C )
通常情況下,逆溫層的高度在幾十米至幾千米之間,對流層內的逆溫層,厚度大體在100-200米。
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較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
d、e:日出后,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升溫,逆溫層便自下而上逐漸消失(圖d、e)
2.逆溫的類型及其成因
類型 示意圖 成因
輻射逆溫 地面輻射冷卻,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輻射冷卻快,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快。
大陸上常年均可出現,尤以冬季最強
平流逆溫 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者水面上,而發生的冷接觸的作用。
越接近地表,降溫越快
2.逆溫的類型及其成因
類型 示意圖 成因
鋒面逆溫 冷暖氣團溫度差異顯著,暖氣團位于鋒面之上部。出現于鋒面附近
地形逆溫 由于山坡散熱快,山坡上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到谷底,冷空氣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動,把原地面附近的暖空氣抬升到高處,從而出現溫度的倒置的現象。出現于山谷或盆地
3.逆溫的影響
有利 ①阻礙空氣對流,抑制沙塵暴的發生;
②逆溫出現在高空,抑制對流運動,大氣穩定,利于飛機的飛行;
③局部氣溫升高可作為氣候資源利用。
例如伊犁河谷冬半年逆溫有效地提高了谷地的溫度,越冬果樹可以減輕凍害
不利 ①加重大氣污染:逆溫時大氣結構穩定,難以形成對流運動,容易加重大氣污染;
②容易產生大霧等不利天氣;
③對交通的影響:空氣污濁、多霧,能見度降低,地面濕滑;
④低空逆溫造成多霧天氣不利于飛機起降;
典例講解
(2024年湖南卷)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緊缺,道路與居民區距離較近,交通排放顆粒物對居民區有一定的影響,綠化植被可減輕此影響。在該都市采樣監測發現,不同植被類型對顆粒物的攔截效果不同。圖3示意采樣監測區基本情況。圖4顯示道路中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道路中心的顆粒物濃度的比值。據此完成9~11題。
9.理想的采樣監測天氣是 ( )
A.晴朗微風 B.逆溫天氣 C.陰雨少光 D.風向多變
晴朗微風的天氣
當地顆粒污染物受外界干擾較少
有利于監測不同區域污染物狀況
分析植被對顆粒污染物的攔截效果,A正確
逆溫天氣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擴散,會加重污染狀況,B錯誤
陰雨天氣產生的降水會吸附大氣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濃度,C錯誤
風向多變會導致污染物濃度受到風的影響,不能反應植被類型對污染物擴散的攔截效果,D錯誤
A
(2023年浙江6月卷)貴州中西部地區冬季多出現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的鋒面雨霧,霧區位于鋒線附近。下圖為貴州某次鋒面雨霧發生過程中,大致呈緯向分布的三個測站測得的能見度變化圖。這次雨霧形成的氣象條件是西南氣流沿鋒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霧隨鋒面緩慢東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題。
25. 本次鋒面雨霧出現時,霧區地面以上氣溫垂直變化最接近的是( )
上熱
下冷
鋒面附近(不在鋒面上下方)逆溫現象
鋒面會有逆溫層,稱為鋒面逆溫層。又因鋒面發生在對流層,因此鋒面逆溫必然也發生在對流層。通常情況下,逆溫層的高度在幾十米至幾千米之間,對流層內的逆溫層,厚度大體在100-200米。
鋒下無逆溫
鋒上無逆溫
鋒下無逆溫
A
遷移訓練
(2021年廣東卷)輻射逆溫是低層大氣因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導致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黃河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輻射逆溫現象多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冬季易加強輻射逆溫的地形是( )
A. 山峰 B. 平原 C. 谷地 D. 丘陵


上熱下冷出現輻射逆溫現象
C
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輻射逆溫的時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氣冷卻,冷空氣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則可加強因輻射冷卻作用而形成的逆溫效應,C正確。
A:山峰被周圍大氣包圍,山峰與大氣的接觸面小,大氣的交換頻繁,山峰地面溫度降低對周圍大氣影響較小,不易形成逆溫,A錯誤。
B: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冬季易受冷空氣影響而多大風,大氣流動性強,不易形成逆溫,B錯誤。
D:丘陵海拔較低,地形起伏平緩,空氣流動性也較強,不易形成逆溫,D錯誤。
遷移訓練
(2021年廣東卷)輻射逆溫是低層大氣因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導致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黃河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輻射逆溫現象多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黃河源地區輻射逆溫常出現的時間和天氣狀況是( )
A. 日落前后,大風呼嘯 B. 正午時刻,雨雪交加
C. 午夜時分,濃云密霧 D. 日出之前,晴朗無風
日落前后、正午時刻地面溫度較高,近地面大氣氣溫較高,AB錯誤;
濃云迷霧,大氣逆輻射強,地面不易強烈輻射冷卻,C錯誤。
黃河源地區輻射逆溫出現時地面溫度低,近地面氣溫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氣溫最低,晴朗無風,空氣流動性差,近地面大氣易受冷地面的影響,D正確;
D
遷移訓練
(2021年廣東卷)輻射逆溫是低層大氣因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導致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黃河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輻射逆溫現象多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黃河源地區冬季輻射逆溫多發是由于( )
A. 鋒面氣旋多 B. 下沉氣流盛行 C. 準靜止鋒強 D. 熱力對流強盛
鋒面氣旋、準靜止鋒均多上升氣流,容易形成降水,而逆溫出現時大氣較穩定,AC錯誤;
黃河源地區冬季地面溫度低,氣流冷卻下沉,下沉氣流盛行,地面冷空氣堆積,導致輻射逆溫多發,B正確;
冬季氣溫低,熱力對流弱,D錯誤。
B


上熱下冷出現輻射逆溫現象
遷移訓練
05
試題演練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廣西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圖6a示意歐洲部分區域一種典型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形勢。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圖6b)風速較大,最大風速位于萊芒湖區,時速可超過100千米。這種風會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出現逆溫層,逆溫層下方常有層云(低空中呈層狀的云層)形成;當有其他條件配合時,萊芒湖畔局地還容易出現冰凍現象。圖7為萊芒湖畔某次發生冰凍時的街景。
(2)說明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層云的成因。(6分)
北高
南低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廣西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圖6a示意歐洲部分區域一種典型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形勢。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圖6b)風速較大,最大風速位于萊芒湖區,時速可超過100千米。這種風會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出現逆溫層,逆溫層下方常有層云(低空中呈層狀的云層)形成;當有其他條件配合時,萊芒湖畔局地還容易出現冰凍現象。圖7為萊芒湖畔某次發生冰凍時的街景。
(2)說明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層云的成因。(6分)
云的成因
充足的水汽
降溫凝結
凝結核
逆溫
萊芒湖的蒸發為下部氣團提供水汽
輻射冷卻:大氣穩定,晴天多,(夜晚)輻射散熱強,下部氣團的水汽易冷卻凝結成云
偏北風越過汝拉山脈下沉增溫,高空氣團性質溫暖
冷空氣因密度大,堆積在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脈之間的谷底,下部氣團性質較冷
上冷下熱氣團形成逆溫
難以對流,云系難以向上發展,形成層狀展開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廣西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圖6a示意歐洲部分區域一種典型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形勢。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圖6b)風速較大,最大風速位于萊芒湖區,時速可超過100千米。這種風會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出現逆溫層,逆溫層下方常有層云(低空中呈層狀的云層)形成;當有其他條件配合時,萊芒湖畔局地還容易出現冰凍現象。圖7為萊芒湖畔某次發生冰凍時的街景。
(2)說明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層云的成因。(6分)
答案:(2)氣壓北高南低,偏北風越過汝拉山脈下沉增溫,高空氣團性質溫暖;冷空氣因密度大,堆積在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脈之間的谷底,下部氣團性質較冷,上下氣團形成逆溫;萊芒湖的蒸發為下部氣團提供水汽;大氣穩定,晴天多,(夜晚)輻射散熱強,下部氣團的水汽易冷卻凝結成云;由于逆溫層的存在,難以對流,云系難以向上發展,形成層狀展開。(6分)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廣西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圖6a示意歐洲部分區域一種典型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形勢。冬季受該氣壓形勢控制時,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圖6b)風速較大,最大風速位于萊芒湖區,時速可超過100千米。這種風會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區出現逆溫層,逆溫層下方常有層云(低空中呈層狀的云層)形成;當有其他條件配合時,萊芒湖畔局地還容易出現冰凍現象。圖7為萊芒湖畔某次發生冰凍時的街景。
(3)指出除大風外,萊芒湖畔局地出現冰凍現象所需的自然條件。(4分)
冰凍自然條件
氣溫
濕度
降水
逆溫
氣溫下降到0℃以下
近地面相對濕度較大
天氣晴朗
低溫
具有逆溫現象,對流較弱
答案:(3)氣溫下降到0℃以下;天氣晴朗;近地面相對濕度較大;具有逆溫現象,對流較弱。(4分)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1年遼寧卷)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祁連山西部某山的雪線高度約為4600米。該地區云含水量(云中液態或固態水的含量)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空中水汽資源相對豐富,可為人工增雨(雪)作業提供良好的條件。圖1為該山所在地區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圖2為遙感衛星探測的5000米高度處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緯度變化圖。
(2)分析圖4中云含水量兩個峰值的形成原因。
答案:(2)兩個峰值區對應的下墊面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較多;海拔高,與5000米高空相距較近。
云的成因
充足的水汽
降溫凝結
凝結核
逆溫
本地水汽
外地水汽
冰川或湖泊
海拔較高,冷卻
海拔高,與5000米高空相距較近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一模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流霧指暖濕空氣平流到較冷的下墊面上形成的霧,是沿海地區常見的氣象災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已基本實現了“霧航不誤航”,保障了社會經濟平穩運行。2019年4月7日-8日,臺灣海峽盛行近5級的西南風,北部有平流霧分布(下圖)。8日6時后平流霧逐漸消散。
(2)推測此次平流霧在6時后逐漸消散的原因。
下墊面增溫:6時后太陽輻射增強,海面溫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結
陽光照射使霧滴蒸發
西南風減弱,暖濕氣流不再持續輸送
霧的自然成因
充足的水汽
凝結核
靜穩天氣
冷卻增濕
答案:(2)6時后太陽輻射增強,海面溫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結;陽光照射使霧滴蒸發;西南風減弱,暖濕氣流不再持續輸送。
題組1(考點1:大氣現象——云霧等成因分析)
(2024年北京市東城區一模卷)17.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烏魯木齊市位于天山北坡和準噶爾盆地南緣之間,大霧多發。如圖為烏魯木齊市位置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近幾年,大霧已成為影響烏魯木齊市發展的氣象災害之一。
(3)為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安全,簡述烏魯木齊市應對大霧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9. 改善大氣質量;氣象部門加強監測,提前預警;交通部門采取管制措施等。
解析:加強氣象監測,提前做好大霧預警預報;保護大氣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氣質量;交通部門采取管制措施,對行駛車輛進行管理等。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2年廣東卷)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南嶺周邊省區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分布區。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監測得知,該地大氣汞含量日變化明顯,最高值在午后出現;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高且變幅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 導致該地大氣汞含量在午后出現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對流雨多發②谷風環流較強③植被蒸騰較弱④地面蒸發旺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大氣汞的來源
本地來源
地面蒸發旺盛
大氣汞易揮發
午后氣溫最高
外地來源
盛行谷風,將山谷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含有汞的廢氣帶到山頂


午后氣溫最高,植物蒸騰較強,③錯誤
對流雨常多出現于低緯度赤道地區,其他地區夏季酷熱午后也有,汞微溶于水,對流雨稀釋少部分大氣汞含量,導致大氣汞含量降低,故①錯誤
C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2年廣東卷)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南嶺周邊省區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分布區。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監測得知,該地大氣汞含量日變化明顯,最高值在午后出現;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高且變幅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 該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變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 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 南下冷空氣更頻繁
C. 準靜止鋒更加強盛 D. 植被的覆蓋度更低
A:土壤汞排放量隨著氣溫高低發生變化,夏春季節氣溫較高,土壤汞排放量更多,所以A項錯誤;
B:秋冬季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變化幅度增大,導致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加工過程中汞的蒸發變化幅度大,會稀釋空氣中的汞含量,故B正確;
C:南嶺在春季準靜止鋒更加強盛,故C錯誤;
D:植被的覆蓋度與汞含量變幅大沒有多大關系,D錯誤。
B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1)指出夏威夷島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夏威夷島上的人類日常生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低
很少有工業及其產生的污染排放,第三產業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碳排放強度明顯低得多
島上大多數村鎮海拔都低于600米位于沿海地區
島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集中于島上村鎮
呈散點狀分布于較低海拔的沿海地區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1)指出夏威夷島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官方答案:排放總量大,主要分布在較低海拔(沿海)地區。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2)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
觀測站
3000米
1800米
2400米
受信風控制
人為排放CO2
易擴散
受副高控制
氣流下沉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2)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
官方答案: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較低海拔(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易擴散,觀測站海拔高于3000米,受副熱帶高壓的下沉氣流控制,較低海拔區域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難以向觀測站擴散。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3)說明該站觀測的數據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變化的原因。(8分)
夏威夷島位于太平洋中部
遠離大陸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區域
大陸上人類或者自然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通過大氣環流長距離到達本島高海拔的觀測站
在此過程中空氣成分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混合,使得二氧化碳濃度穩定
該站觀測年代早,時間序列長
2.氣候研究角度分析
1.氣候研究數據不受局地污染影響角度分析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3)說明該站觀測的數據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變化的原因。(8分)
官方答案:
(3)夏威夷島遠離大陸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區域,二氧化碳經過長距離輸送,與空氣充分混合,濃度基本穩定;該站觀測年代早、時間序列長,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變化。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4)若要在亞歐大陸建設一座能夠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觀測站,請提出合適的站址并說明理由。(4分)
觀測站的選址條件
遠離人類活動集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地區
大氣環流(下沉氣流(高壓)控制
不受局地污染影響
地廣人稀的東西伯利亞、青藏高原等地區為合理的選址區域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3年全國乙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4)若要在亞歐大陸建設一座能夠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觀測站,請提出合適的站址并說明理由。(4分)
官方答案:
(4)從遠離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區、受下沉氣流(高壓)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選擇合理區域,如東西伯利亞、青藏高原等。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4年廣東省汕頭市一模卷)2021年12月6—12日,我國長株潭城市群出現一次大氣污染,主要污染源為外源性輸入與本地污染物積累。如圖示意長株潭城市群位置及長株潭城市群PM2.5質量濃度逐日變化曲線(PM2.5平均值大于75μg/m3開始出現輕度污染,150—250μg/m3為重度污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長沙、株洲兩市大氣污染開始時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①相對位置 ②植被類型 ③大氣環流 ④海拔高低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題詳解】
長沙和株洲在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這可能導致它們受到來自不同方向或來源的污染影響,①正確;不同的風向和風速會導致污染物在不同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不同區域,長沙和株洲受到的大氣環流影響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污染開始時間也會有所不同,③正確;植被類型和海拔高低對空氣質量有一定影響,但與大氣污染開始時間的差異關系不大,②④錯誤。所以選C。
C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4年廣東省汕頭市一模卷)2021年12月6—12日,我國長株潭城市群出現一次大氣污染,主要污染源為外源性輸入與本地污染物積累。如圖示意長株潭城市群位置及長株潭城市群PM2.5質量濃度逐日變化曲線(PM2.5平均值大于75μg/m3開始出現輕度污染,150—250μg/m3為重度污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 根據12月8-10日長株潭城市群空氣質量的變化,推斷當時的天氣形勢( )
A.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B. 有明顯降水過程
C. 空氣對流運動旺盛 D. 近地面風速較小
【2題詳解】
讀圖可知,12月8-10日長株潭城市群大氣污染嚴重,污染程度略有下降。12月份該地區不會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故A錯誤;有明顯降水過程,空氣質量會明顯好轉,故B錯誤;空氣對流運動旺盛,空氣質量會明顯好轉,故C錯誤;近地面風速較小,空氣流動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空氣質量差,故D正確。所以選D。
D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4年福建廈門市二模卷)近地面大氣中的臭氧是在靜穩大氣環境下,人類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陽光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對人體有危害。某市地處華北平原,城區是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圖示意某次冷鋒鋒線過境前后該市城郊M氣象站測得的臭氧體積分數、氣溫、風向和風速的變化。完成下面小題。
9. M氣象站可能位于該市( )
A. 東郊 B. 西郊 C. 南郊 D. 北郊
【9題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某市地處華北平原,城區是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根據圖可知,22日13時臭氧體積分數最高,此時風向為偏南風,由于城區是氮氧化物的來源,可知M氣象站位于城區的北部,故選D。
D
題組2(考點2:大氣的成分時空分布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024年福建廈門市二模卷)近地面大氣中的臭氧是在靜穩大氣環境下,人類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陽光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對人體有危害。某市地處華北平原,城區是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圖示意某次冷鋒鋒線過境前后該市城郊M氣象站測得的臭氧體積分數、氣溫、風向和風速的變化。完成下面小題。
11. 圖3中13—16時臭氧體積分數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升對流增強 B. 風向變化幅度減小 C. 太陽輻射增強 D. 氮氧化物排放減少
【11題詳解】
讀圖可知,13-16時氣溫升高,對流運動增強,有利于臭氧等污染物的擴散,因此臭氧體積分數降低,A正確;風向變化幅度減小,不利于臭氧擴散,B錯誤;此時是下午,太陽輻射減弱,C錯誤;該時段是白天,人類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沒有明顯減少,且臭氧存在于空氣中,難以自行降解,其體積分數降低主要與擴散有關,而不是氮氧化物光化學反應生成減少,D錯誤。故選A。
A
題組3(考點3:大氣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2022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北半球某地某季節平均緯向風速隨高度分布圖,甲、乙、丙為該地三個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題。
24. 能正確反映上圖平均緯向風速隨高度分布的地點位于( )
A. 春季的低緯度 B. 夏季的中緯度
C. 秋季的中緯度 D. 冬季的高緯度
近地面
高空
自近地面到高空,緯向風速先變大,到對流層頂后達到最大,然后風速再變小,之后隨高度增加,風速再變大,且風向有明顯變化。
+增大
一減少
+增大
風向改變
+增大
一減少
+增大風向改變
【點睛】對流層厚度隨緯度和季節而發生變化。低緯度地區對流層厚度約為17-18千米,夏季大于冬季。
B
題組4(考點4:逆溫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2024年合肥市高三二模卷)下圖示意某年8月3日晴天午后我國某綠洲和周邊沙漠的氣溫隨高度變化。據此完成9-10題。
9.圖示時刻,在距地面1-10米范圍內綠洲地區氣溫
A.垂直變率上部較大 B.一直高于周邊沙漠
C.垂直變率大于沙漠 D.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解析:
【小題1】讀圖,在距地面1-10米范圍內,綠洲地區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但同一高度下氣溫低于沙漠,且整體而言,綠洲在該海拔范圍內氣溫的變化幅度較小,其垂直變率小于沙漠,且綠洲氣溫在該海拔的上部地區變化幅度更小,垂直變率較小,D正確,ABC錯。故選D。
D
題組4(考點4:逆溫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2024年合肥市高三二模卷)下圖示意某年8月3日晴天午后我國某綠洲和周邊沙漠的氣溫隨高度變化。據此完成9-10題。
10.圖示時刻,綠洲地區
A.空氣對流運動弱,利于水分保持 B.氣壓較低,利于干燥氣流匯入
C.空氣對流運動強,利于水分散失 D.氣壓較高,利于濕潤氣流流入
解析:
【小題2】圖示時刻,綠洲氣溫較沙漠低,氣溫較低,氣壓較高,近地面氣流向沙漠流動,不利于沙漠干燥氣流匯入,且有可能導致部分水汽從近地面向沙漠散失,BD錯。上空熱氣流從沙漠向綠洲上空匯集,綠洲“下冷上熱”,大氣層結穩定,空氣對流運動弱,利于水分保持,A正確,C錯。故選A。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泰安市| 亚东县| 延边| 东兴市| 鹤庆县| 五寨县| 扶沟县| 邵阳市| 遂川县| 鹤岗市| 南和县| 皮山县| 枣庄市| 东乡| 周口市| 巨鹿县| 珠海市| 通化县| 山阳县| 伊春市| 宝兴县| 大庆市| 威海市| 泸州市| 资中县| 阿巴嘎旗| 大悟县| 宜阳县| 凤凰县| 周口市| 依安县| 丽水市| 朝阳县| 辽源市| 井研县| 综艺| 原平市| 湄潭县| 杂多县|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