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7張PPT)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第二章 行星地球專題4:地球圈層結構和地球歷史一、課標要求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2.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結合地球的演化歷史,從大尺度區域科學認識地球上的海陸變遷。(區域認知)能結合區域古地理環境,分析地層和化石的形成過程。(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根據呈現的圖文信息,逆推地球的演化歷程。(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結合地球內外部圈層的圖文材料,分析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結構及特點。(綜合思維)能夠通過地質剖面圖、化石和地層景觀圖、地質年代表、某一地質年代的生物復原圖等,推測地質年代和古地理環境,還原地球的演化歷程。(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通過地質史上的生物大滅絕,正確認識生命現象與地球環境的關系,并合理分析生物演化與地球演化的關系,樹立人地和諧相處的觀念。(綜合思維、人地協調)正確認識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綜合思維、人地協調)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4全國甲卷,11,4分 以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剖面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2024廣西,8,3分 以皖南地區上溪群地層巖石和古生物化石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海陸演變歷史、地質歷史古地理環境演變。2024安徽,8,3分 以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2024山東,18(3),6分 以澳大利亞埃爾湖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的作用。2024遼寧,5,3分 以陜西關中盆地塿土黏化層形成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2024北京,10,3分 以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質年代。2024浙江6月,6,2分 以某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區的巖層分布示意圖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質年代。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3福建,19(1,3),16分 以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古環境演變為背景,考查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質歷史古地理環境演變2023湖南,20(1),4分 以鋯資源相關圖文資料為背景,考查地層和化石形成過程2023天津,7,3分 以某區域地形地質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層的形成過程2022北京,4,3分 以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溫變化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球生物與環境的演化過程2022北京,5,3分 以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層的形成環境2022天津,3-4,6分 以某地不同地質時間層級地層地表出露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層和化石形成過程2021天津,1,3分 以天津薊州北部山區四幅景觀圖片為背景,考查地層的作用2019北京文綜,11,4分 以長江中下游某地區莫霍界面等深線分布圖為背景,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特點根據考情分析,提取考點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和作用(重點);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歷史(重難點);3.地球的圈層結構(重點非難點);三、備考建議1.命題分析①命題特點:結合地球圈層圖文資料,分析地球圈層結構的特點;地質剖面圖、化石和地層景觀圖、地質年代表、某一地質年代的生物復原圖等示意圖,分析地球不同地質階段的自然環境特征。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難度小2.備考建議備考時,應結合典型例題進行分析,加強對相關內容的掌握。四、知識結構地質年代 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演化 由水生到陸生,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礦產形成 鐵礦成礦期、重要成煤期海陸變遷 原始海洋和陸地形成—聯合古陸聚合、解題、漂移—形成現代的海陸格局大氣演化 從無氧到有氧總結 體現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地球概況時間層面空間層面地球的歷史的記錄地球的演化歷程化石地層生物時間自然環境相適應地球演化的階段性內部圈層地核地幔地殼上下地幔內外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巖石圈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自然環境考點突破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和作用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歷史3.地球的圈層結構五、考點突破01地層和化石考點突破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和意義問題1:地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至今已經存在了 46億年,過去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一樣嗎?地球又經歷了怎么樣的演化過程呢?問題2:請看下面幾種化石,說出他們生活在哪個地質歷史時期呢?當時自然環境怎樣呢?為什么我們人類要研究化石呢?三葉草化石恐龍化石猛犸象化石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1)地層——地球的書頁 概念: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 特點:①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②先沉積的在下,后沉積的在上(下老上新);③沉積巖層有可能有化石,且同一時代的地層其化石相同或相近;④地層所含化石越低級、越簡單,地層就越古老。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1)地層——地球的書頁 同一時代地層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不同時代地層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一般越往上層越高級越復雜1.地層和化石的形成、特點(2)化石——地球的書頁里文字概念:保存在沉積巖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者遺跡。動物化石植物化石遺跡化石2.地層和化石的作用(3)巖層與化石的作用①利用化石確定地層的時代與順序。②根據地層性質和化石特征追溯地層沉積時的環境特征。紅色巖層指示氧化環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溫暖淺海環境破碎貝殼指示濱海環境2.地層和化石的作用拓展:巖石(地層)或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1)巖石(地層)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地層 古地理環境含煤(石油)地層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卵礫巖 河流發育,河流落差較大石灰巖 溫暖的淺海環境頁巖 靜水環境玄武巖 有火山活動有色金屬礦產 巖漿活動頻繁泥巖 氣候濕潤的陸地環境風成砂巖 氣候干旱的陸地環境(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環境三葉蟲、魚、貝殼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環境珊瑚化石 清澈溫暖的淺海環境恐龍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氣候溫暖、植被茂密鳥類或哺乳類動物化石 陸生環境2.地層和化石的作用拓展:化石形成過程和作用:化石可以記錄和指示地理環境演變,重建古地理環境。①生物一般需具骨骼、甲殼等硬體部分②死亡、埋藏尸體盡量完整且迅速被掩埋。③化石生物遺體須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形成。④采集化石出露,被考古學家等發現采集。(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境,石灰巖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境。石灰巖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1)根據沉積地層特征,分別說明古大湖區域干旱化和甲處先于乙處露出湖面的依據。下上下上巖層由下到上沉積巖層由老到新風成砂巖石灰巖層黏土層湖水變淺鹽度升高水生環境湖水由濕變干旱生環境典例講解(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境,石灰巖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境。石灰巖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1)根據沉積地層特征,分別說明古大湖區域干旱化和甲處先于乙處露出湖面的依據。甲處:石灰巖的頂部海拔為47米乙處:石灰巖的頂部海拔為44米露出湖面時甲處海拔比乙處高甲處石灰巖層比乙處薄,表明甲處湖相沉積先于乙處結束典例講解(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境,石灰巖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境。石灰巖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1)根據沉積地層特征,分別說明古大湖區域干旱化和甲處先于乙處露出湖面的依據。【官方答案】(1)從下往上,黏土層到石灰巖層的變化表明湖水變淺,再到風成砂層表明湖水變干。甲處石巖層頂部海拔比乙處高,表明露出湖面時甲處海拔比乙處高。(或甲處石灰巖層比乙處薄,表明甲處湖相沉積先于乙處結束。)典例講解(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境,石灰巖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境。石灰巖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3)研究表明,p處北側附近未遭受過海水入侵,如果不考慮構造因素,若為科考隊員,你在野外可以尋找哪些方面的證據并論證該觀點(列舉兩方面)。(8分)典例講解化石地層生物時間自然環境相適應指示古地理環境特征典例講解(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境,石灰巖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境。石灰巖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3)研究表明,p處北側附近未遭受過海水入侵,如果不考慮構造因素,若為科考隊員,你在野外可以尋找哪些方面的證據并論證該觀點(列舉兩方面)。(8分)【官方答案】(3)①化石:在P處北側附近沉積地層尋找化石,未發現海相古生物化石。②古海岸線:在P處南側附近尋找古海岸線,古海岸線海拔低于同期P處海拔。③沉積特征:在P處北側附近尋找沉積剖面,未發現海相沉積特征。0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考點突破1.地質年代表(1)地質年代:地殼中不同的地質年代地層的具體形成時間和順序。地質年代表:根據地質年代先后順序,把地球歷史上的重大地質事件編成時間順序表。(2)地球演化特點:具有明顯的階段性。(3)劃分依據:根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地殼運動和巖石年齡等宙代紀地質年代地層單位界系宇宙代紀宙 > 代 > 紀1.地質年代表地質年代順口溜:新生包含三四紀,中生白堊侏羅三,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諧音記憶:憨陶子,你十二了,三豬餓,姑心死。學法指導2.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活動:將地球演化的大事件歸入所發生的地質年代。地質時代 生物演化 海陸變遷及礦物形成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藻類植物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46億蕨類植物大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前寒武紀古生代的泥盆紀裸子植物(沒有果皮,種子裸露)大多生長在陸生環境出現于古生代,興盛于中生代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是植物中最高級的大多生長在陸生環境興盛于新生代地球植物演化經歷了由海生藻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演變。從空間分布來看,生物演化經歷了由海洋向陸地擴展的過程。原始單細胞動物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例如藍藻等無脊椎動物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例如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等前寒武紀興盛于早古生代脊椎動物魚類和兩棲、爬行類從海洋向陸地發展魚類和兩棲興盛于晚古生代,恐龍興盛于中生代脊椎動物(鳥類、哺乳類)從海洋向陸地、天空發展興盛于新生代46億地球動物演化經歷了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演變,由海洋向陸地、天空擴展的過程。古生代,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盤古大陸),大陸的周圍是統一的海洋。距今約2億年前(中生代),泛大陸分裂成岡瓦納大陸和勞亞大陸距今約6500萬年前(中生代),七大洲、四大洋輪廓初顯經過6500萬年(新生代)的分裂和漂移,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海陸格局在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導致了地形和海陸的變遷,對氣候的變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礦物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發生在中生代的構造運動導致了泛大陸的解體,發生在晚新生代的構造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地質歷史上出現了多個重要成礦期,如前寒武紀鐵礦成礦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礦期(重要成煤期),中生代煤炭成礦期(主要成煤期)。2.地球歷史演化過程總結時間變化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海陸 演變 前寒武紀 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現,形成最初的海洋、陸地分布狀況古生代 地殼運動劇烈,形成一塊聯合古陸中生代 板塊運動劇烈,聯合古陸解體,各大陸漂移新生代 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地殼運動劇烈,形成了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大氣 變化 原始大氣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氣現代大氣 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生物 演化 動物演化 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植物變化 海生藻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知識拓展】生物演化的四大特性(1)進步性:生物演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2)不可逆性:以前出現并滅絕的種類在以后不會再重復出現。(3)同時期的一致性:同一個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界的總貌具有全球一致性,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層對比成為可能。(4)空間變化性:從空間分布來看,生物具有從海洋向陸地擴展的過程。2.地球歷史演化過程總結典例講解(2024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區的巖層分布示意圖。在該地地下河沉積物中,發現有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完成下面小題。6. 大熊貓、劍齒象等骨骼化石來自( )A. 古生代砂頁巖 B. 古生代石灰巖 C. 中生代砂礫巖 D. 新生代沉積物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生活在新生代骨骼化石來自新生代沉積物古生代砂頁巖、古生代石灰巖、中生代砂礫巖形成的時代較早,不可能保存它們的骨骼化石。ABC錯誤D正確D遷移應用(2022年北京卷)4. 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完成圖中( )A. 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B. 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D. 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奧陶紀比寒武紀生物物種更加豐富,A選項錯誤第3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其地表溫度相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第3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地表升溫有關,C選項正確侏羅紀是大型爬行類生物恐龍所在的時代,并非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選項錯誤。生物的演化其影響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D選項錯誤。C03地球圈層結構考點突破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劃分依據與特征前蘇聯—科拉超深鉆井前蘇聯在科拉半島進行科學鉆探,其中最深的一個鉆井達12262米,是當時世界上最深的鉆井(現已被超越)。目前,人類在地球表層的最深鉆井并不足13千米。問題:該人類最深鉆井到達地球內部圈層哪個圈層?人類如何探測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呢?地殼圈層通過溫泉、火山口鉆入、鉆井等方法探測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等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劃分依據與特征(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2)地震波的類型:可分為橫波(S波)和縱波(P波)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劃分依據與特征問題:完成下列橫波和縱波對比表格。縱波 (P-primary) 橫波(S-secondary)圖示速度方向地震體驗介質快慢與粒子運動方向一致與粒子運動方向垂直上下顛簸左右晃動固、液、氣固體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劃分依據與特征(3)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特點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根據兩個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橫波和縱波波速明顯增加橫波消失,縱波速度明顯下降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劃分依據與特征(3)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特點名稱 組成和特點地殼 由巖石組成,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高山處更厚地幔 上地幔 上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下地幔 固體物質地核 外核 液態的金屬,形成地球的磁場內核 由固體金屬組成,以鐵、鎳為主2.地球的外部圈層的特征(3)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特點名稱 概念 組成大氣圈 籠罩著地球外部的氣體圈層 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 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冰川等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的總稱 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備注 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層,也是非常活躍的圈層。位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大氣圈是范圍最廣的圈層(2019年北京市高考真題)11.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域莫霍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據圖可推斷(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分析】判斷圖中的等值線的值,①處等深線為(38.5,39),②處等深線(35.0,35.5),③處等深線值為(37.5,38.0),④處等深線的值為(35.0,35.5)。A:根據地球的圈層劃分,莫霍界面為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①處等深線比②③④處都深,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地表起伏不大,因此①處地殼最厚,A不對;B:根據材料信息判斷②地地殼較薄,且位于河流流經地區,推測可能堆積了富含金屬礦產的巖石,B對;C:從圖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較淺,地幔深度較淺,③不是最淺的,C不對;D:根據一般規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區,地勢較低,是集水區域,地下水埋深淺,D不對。故選B。B典例講解04試題演練題組1(考點1:地層與化石的特點)(2024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三5月市質檢卷)香港東平洲海岸公園景區內的頁巖如畫卷般鋪之于大地(下圖),成為郊外旅游及地理考察的熱點,該地頁巖形成于中生代,常含有植物和昆蟲化石。據此完成13題。13.圖中頁巖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抗風化侵蝕能力弱 B.含三葉蟲化石C.硬度大,堅硬致密 D.常見氣孔構造【13 題詳解】頁巖具有薄層狀頁理構造,易剝離成片,抗風化侵蝕能力弱,A正確;由材料可知,該地頁巖形成于中生代,三葉蟲化石為古生代形成的,B錯誤;頁巖是沉積巖,硬度較低,常見氣孔構造的是玄武巖CD 錯誤。故選 A。A(2022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下面小題。5. 圖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化石是存留在沉積巖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沉積巖中可以找下化石A:①為沉積物不是巖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錯誤B:②是砂巖,屬于沉積巖的一種,可能找到化石,B正確C:③為大理巖,是石灰巖在高溫高壓下受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不會有化石,C錯誤D:④是花崗巖,地下巖漿侵入巖石縫隙冷卻凝固形成,不會有化石,D錯誤B題組1(考點1:地層與化石的特點)(2024年茂名高三地理二模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根據地層剖面特征可以推測所在區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α/某科研小組在黃河源區某河段沿岸進行地層剖面考察,研究發現:支溝山洪沉積層由該支溝爆發的山洪沉積而成;古洪水沉積層主要由黃河干流泥沙沉積而成.該層為水平層理,分選性好,內部呈現粗細相間的沉積特征。隨著氣候變化又先后形成風成黃土層和現代草甸土層。下圖示意該考察點位置及剖面地層序列。(1)描述支溝山洪沉積層沉積物的特征。題組1(考點1:地層與化石的特點)積物的顆粒較大沉積物的顆粒較大;大顆粒和小顆粒混雜,分選性較差顆粒形態呈方形、三角形、多邊形等,磨圓度較差大顆粒和小顆粒混雜沉積,分層不明顯,層理發育差(2024年茂名高三地理二模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根據地層剖面特征可以推測所在區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α/某科研小組在黃河源區某河段沿岸進行地層剖面考察,研究發現:支溝山洪沉積層由該支溝爆發的山洪沉積而成;古洪水沉積層主要由黃河干流泥沙沉積而成.該層為水平層理,分選性好,內部呈現粗細相間的沉積特征。隨著氣候變化又先后形成風成黃土層和現代草甸土層。下圖示意該考察點位置及剖面地層序列。(1)描述支溝山洪沉積層沉積物的特征。題組1(考點1:地層與化石的特點)答案:(1)(8分)顆粒較大;分選性差;磨圓度差;層理結構不明顯(層理發育差)。【每點2分】題組2(考點2: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山東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爾湖(如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較淺。某研學小組對埃爾湖流域開展了研究。活動三 水生軟體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對水環境變化敏感。軟體動物死亡后,其碳酸鈣殼體保留在沉積物中成為化石,對古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為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同學們采集了各地層中的軟體動物化石。(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生物化石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時間變化地層由下到上由老到新按地層順序,將采集的化石排序空間變化依據其生活習性和特征統計不同地層生物化石的種類推測其生存時期湖水鹽度狀況題組2(考點2: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山東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爾湖(如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較淺。某研學小組對埃爾湖流域開展了研究。活動三 水生軟體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對水環境變化敏感。軟體動物死亡后,其碳酸鈣殼體保留在沉積物中成為化石,對古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為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同學們采集了各地層中的軟體動物化石。(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生物化石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官方答案:(3)①利用地層中軟體生物化石,確定地層年代或順序。②識別地層中生物化石的種類,并依據其生活習性和特征,推測其生存時期湖水鹽度狀況,進而分析其湖水鹽度的變化。(每條2 分)題組2(考點2: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古地理環境)(2022年北京卷)5. 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完成圖中( )A. 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規律 B. 甲處巖脈形成年代晚于斷層C. 巖層①比②的沉積更早 D. 巖層③與④的形成環境相同巖層上拱背斜頂部受張力開裂侵蝕形成谷地,為背斜成谷,A錯甲處為花崗巖侵入型巖漿巖與斷層交匯處沒有被斷層錯斷,而是覆蓋了原有 的巖層結構甲處巖漿活動晚于斷層,B對沉積巖巖層形成先后順序來看,①在上而②在下巖層①比②的沉積晚,C錯巖層③為石灰巖,多形成與淺海環境,④為泥巖,多形成于陸地環境,形成環境不同,D錯B題組2(考點2: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福建龍巖市高三5月卷)黃土高原的黃土層曾被認為是古老湖泊底部物質沉積,后因地殼上升、湖泊干涸而形成。后期研究表明,黃土層中夾雜的紅色地層是在暖濕的古氣候條件下發育而成,其紅色是由黃土層中的氧化亞鐵進一步氧化而成。下圖示意黃土高原區某一土壤剖面,紅黃相間的土層中保存著兩類蝸牛(一種陸生軟體動物)化石。據此完成11題。11.紅黃相間的地層成為地質學家窺探古氣候環境的重要窗口,其直接依據是A.蝸牛化石類型 B.土層較黃土層薄C.外力風化作用 D.與黃土層物源不同解析:A、蝸牛化石類型能反映當時的氣候環境,比如不同氣候條件下生存的蝸牛種類不同,所以可以通過蝸牛化石類型來窺探古氣候環境,A正確:B、土層較薄不能直接反映古氣候環境,B錯誤:C、外力風化作用不能明確體現古氣候特點,C錯誤;D、與黃土層物源不同不能直接說明古氣候情況,D錯誤。A項正確。A(2023年湖南卷)20.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鋯資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非洲,絕大多數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三大供應商開發,消費集中在中國、歐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一帶一路”背景下,某中資企業與莫桑比克合作開發鋯砂礦。下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處最有可能是該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并說明理由。(4分)排除乙(中生代變質巖)、丁(中生代沉積巖)甲丙為太古宙侵入巖為前寒武紀之前成礦物質這些礦石在陸地如何在海岸帶上附近富集推測隨著河流入海在海岸帶上沉積推測該成礦物質的來源地靠近河流,為丙地題組3(考點3: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地質年代)(2023年湖南卷)20.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鋯資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非洲,絕大多數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三大供應商開發,消費集中在中國、歐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一帶一路”背景下,某中資企業與莫桑比克合作開發鋯砂礦。下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處最有可能是該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并說明理由。(4分)【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巖(火成巖),太古宙屬前寒武紀,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臨近河流。(2點共4分)題組3(考點3: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地質年代)(2022年天津卷)下圖為某地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沉積地層在地表出露情況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4. 該地區三疊紀地層中發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關于該地層描述,正確的是( )A. 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 巖石受到水的溶蝕作用C. 明顯受到過風力侵蝕 D. 位于背斜構造中心部位A: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質時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疊紀,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錯誤;B:落水洞、天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蝕地貌,B正確;C:喀斯特地貌發育在較濕潤地區,風力侵蝕作用相對較弱,C錯誤;D:三疊紀巖層是圖中最新的巖層,而背斜中心巖層相對最老,D錯誤。故選B。B題組3(考點3: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地質年代)(2024年北京卷)圖 5 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回答第 9、10 題。10.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境 B.②處石灰巖中有被子植物化石C.③巖石中可以發掘出恐龍化石 D.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三葉蟲生長于古生代溫暖的海水中,①巖石為石灰巖,故A正確;②處石灰巖與①巖石是同一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現化石,C錯誤;④巖石所在巖層位于①巖石所在巖層之下,新生代處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D錯誤A題組3(考點3:地層與化石的作用—推測地質年代)題組4(考點4:地球的海陸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廣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區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下發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現了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演化提供了新證據。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 根據所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上溪群地層區( )A. 屬于太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 B. 由寒武紀早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C. 屬于元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 D. 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上溪群地層區中有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其在寒武—奧陶紀為海洋環境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地層出露形成陸地,D正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紀早期均早于奧陶紀,演化為陸地環境不會有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ABC錯誤D題組4(考點4:地球的海陸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1年天津卷)1.天津薊州北部山區四幅景觀照片中,能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是A:地球滄海桑田變化指的是海陸變遷。翠屏湖記錄的是水域的形成過程,故A項錯誤;B:中上元古界地層中可能有海洋生物化石,可驗證此處發生海陸變遷的概率最大,故B項正確;C:黃崖關長城屬于人為建造的人文景觀,不能反映地球的滄海桑田變化,故C項錯誤;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當地的植被狀況,與地球滄海桑田變化關系較小,故D項錯誤;B(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距今約15~8千年,該地區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 )A.持續升溫 B.持續降溫 C.波動升溫 D.波動降溫C氣溫較低相對溫暖時期急劇降溫時期,形成凍融層風沙與泥沼土互層:溫暖伴隨干旱環境下強勁風力的時期溫暖的氣候持續到現代直到土壤發育剖面所示的氣溫變化過程大致可概括成“冷一暖-冷一暖”的發展階段。因此,該地區氣溫變化表現為波動升溫,C正確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 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A. 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 B. 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C. 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 D. 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b1:古風成沙層粒徑大,風力最大,氣候較為冷干a1:沙質黃土層,粒徑較小,風力較小,氣候暖濕C1:沙質古土壤粒徑最小,風力最小,氣候最為暖濕早晚總體上為冷干趨于暖濕,A錯誤受西北風影響,風力由大變小,沙塵暴次數由多變少,C錯誤其過渡地帶應先向東南移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最終也導致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后向西北收縮,D正確。D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屆高三福州八縣一中聯考卷)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和海水深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1. 據圖推斷,該地( )A. 甲斷層形成時間晚于三疊紀 B. 巖層①與②的形成環境相同C. 侏羅紀氣候干旱,植被稀少 D. 石炭紀發生過數次海陸變遷【11題詳解】閱讀該地地質剖面示意圖可知,三疊紀地層覆蓋在斷層之上,說明甲斷層形成時間早于三疊紀,A錯誤;巖層①為松散砂礫石層,巖層②為黑色泥巖層,兩者顆粒物大小不同,松散砂礫石層多為河湖相沉積物,泥巖層多為湖相沉積,兩處形成環境不同,B錯誤;侏羅紀地層形成煤層,說明植被茂盛,推知氣候濕潤適宜植物生長,C錯誤;從海水深度變化圖可知,石炭紀該地海陸變化頻繁,膏鹽巖、松散砂礫石層、黑色泥巖交替出現,D正確。故選D。D題組4(考點4:地球的海陸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遼寧卷)塿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數千年耕作過程中經糞土堆墊改良形成的人為土。在剖面上覆蓋層與原土壤層疊置,形似“樓層”(如圖)。其中,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 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 )A. 冷干 B. 冷濕 C. 暖干 D. 暖濕土質黏重降水充沛氣候濕潤紅褐土有機質含量低流水淋溶作用強微生物分解速度快風化作用較強氣候溫暖D土壤中存在含鐵礦氧化物較多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現階段巖層剖面在當前海平面之上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珊瑚藻化石石灰巖和砂巖沉積巖石環境溫暖淺海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淹沒該地;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巖層出露海平面;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現階段巖層剖面在當前海平面之上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珊瑚藻化石溫暖淺海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該地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巖層出露海平面;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3)先上升后下降。選“地殼運動”: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選“氣候變化”: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2024年茂名高三地理二模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根據地層剖面特征可以推測所在區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α/某科研小組在黃河源區某河段沿岸進行地層剖面考察,研究發現:支溝山洪沉積層由該支溝爆發的山洪沉積而成;古洪水沉積層主要由黃河干流泥沙沉積而成.該層為水平層理,分選性好,內部呈現粗細相間的沉積特征。隨著氣候變化又先后形成風成黃土層和現代草甸土層。下圖示意該考察點位置及剖面地層序列。(3)說明風成黃土層形成至現代草甸土層形成期間,該區域氣候干濕冷暖的變化。題組5(考點5:地球的氣候演變歷史、推測古地理環境)風力作用強,氣候相對干冷植被狀況較好,氣候相對暖濕答案:氣候由干冷向暖濕變化;風成黃土層形成時期,風力作用強,氣候相對干冷;現代草甸土層形成時期,植被狀況較好,氣候相對暖濕。【每點2分】題組6(考點6: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地震波)(2024年深圳高三地理5月二模市質檢卷)2023年12月27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洋深海鉆探船“夢想”號在南海首次試航成功“夢想”號擁有先進的鉆探技術以及高標準的水下設備,是目前全球從海面向下鉆探深度最大的鉆探船,能鉆探到海面以下11000米深處。“夢想”號的目標是鉆透地殼,從海面抵達地慢,為科學研究打開一扇未知的大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 我國“夢想”號為實現“從海面抵達地幔”所選擇的鉆探地點應具備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A. 海水深度>11000米 B. 海洋地殼厚度<6000米C. 海水深度<11000米 D. (海水深度+地殼厚度)<11000米【3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地球內部圈層從地表到地心,依次為地殼、地幔、地核,穿過地殼才到達地幔。材料中“夢想后能鉆探到海面以下11000米深處”,在海水之下是洋殼,屬于地殼,要想從海面抵達地幔,所選擇的鉆探點應該是海水深度加地殼深度小于11000米,D正確;根據夢想號11000米的鉆探深度,海水深度大于11000米“夢想號”還未到達地殼, A錯誤;B選項未知海水深度,不能計算出到達地幔的距離,B錯誤;C選項海水深度小于11000米但未知地殼厚度,不能計算是否能到達地幔,C錯誤。故選D。D(2024·北京通州統考模擬)讀“黃山云海雪景‘同框’景觀圖”,完成4~5題。4.云海、雪景“同框”,美得令人心醉,引得游人流連忘返。其所屬的主要圈層依次為( )①大氣圈 ②生物圈 ③水圈 ④巖石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4題,云海主要由水汽凝結而成,屬于大氣圈;雪景中的雪為固態水,屬于水圈,①③正確,B正確。B題組7(考點7:地球的外部結構)(2024·北京通州統考模擬)讀“黃山云海雪景‘同框’景觀圖”,完成4~5題。5.圖中( )A.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B.大氣圈僅由氣體組成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稱D.水圈是連續不規則的圈層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堅硬的巖石,A錯誤氣圈是由氣體與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B錯誤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C錯誤;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D正確。D題組8(考點8:地球的外部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