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27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88張)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27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88張)

資源簡介

(共88張PPT)
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
第六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專題2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結合具體區域區域環境和區域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及成因。(區域認知)
結合實例,從要素綜合,地方綜合、時空綜合的角度,對于給定的地理事實,能夠獨立辨析其與多個自然要素的關系,并能確定主導的相關性因素;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可以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能夠獨立開展野外考察或者社會實踐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并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地理實踐力)
能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關系,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協調。
(人地協調觀)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4全國甲卷,7-8,8分 以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冰面上“冰川老鼠”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和某要素對整體的影響。
2024全國甲卷,9-11,12分 以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剖面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全國新課標,37,28分 以雨養型泥炭濕地、典型泥炭濕地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安徽,19(3),6分 以南美洲河流為背景,考查某要素對整體的影響。
2024北京,18(2),8分 以俄羅斯普托拉納自然保護區相關信息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要素分析。
2024甘肅,18(3),4分 以環南極海域為背景,考查某要素變化對整體的影響。
2024廣東,10,3分 以極地氣候峽灣沉積物中有機碳的累積速率往往較溫帶氣候峽灣低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廣東,19(2-3),14分 以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相關材料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廣西,14-16,12分 以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樹島”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湖北,18,20分 以以北極育空河流域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湖南,13-14,6分 以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品尼松生長情況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4浙江6月,28(3),6分 以灤河三角洲為背景,考查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2024湖南,18,18分 以里海區域相關圖文資料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湖南,19(3-4),8分 以貢嘎山自然保護區主要棲息地的分布圖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遼寧,8-9,6分 以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遼寧,12-13,6分 以新疆伊特克斯河上的水庫恰甫其海表層浮游動物生物量分布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遼寧,18,16分 以烏波盧島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4山東,19,14分 以澳大利亞埃爾湖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3全國甲卷,9-11,12分 以某區域山坡和谷地的植被差異圖為情境,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3全國甲卷,44,10分 以黨二十大報告有關兩山論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相關材料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特征分析。
2023新課標,9-11,12分 以我國青藏高原草氈層物質組成為情境,考查自然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3湖南,8,10,6分 以非洲冰鼠群體的活動規律進行觀測為背景,考查自然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3浙江1月,17,2分 以遼河口潮灘植被分布圖為背景,考查自然要素之間的影響。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3浙江6月,17,2分 以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為背景,考查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2023北京,17(2),6分 以中國在農業領域為巴哈馬國提供相關技術支持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3北京,19(1),10分 以大西洋森林相關信息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要素特征分析。
2023福建,17,10分 以浸泡法測定枯落物實驗為背景,考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要素特征分析。
2023廣東,13-14,6分 以我國青藏高原草氈層物質為情境,考查自然要素之間的影響,及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2022全國甲卷,9-11,12分 以杭蓋草原草場特征為情境,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2全國乙卷,37,20分 以海岸線位置的移動變化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要素間影響和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2022湖南,11-13,9分 我國西北某河流流域群落分布及其影響因子為情境,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要素間的影響。
2022廣東,17(3),8分 以納木錯湖的相關介紹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要素間的影響。
2022天津,18(1),6分 以智利地圖為背景,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要素特征分析。
2021全國乙卷,9-12,12分 以苔原帶植被的延伸變化,考查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1湖南,18(2),4分 以全球變暖分析祁連山冰川對當地氣溫的調節作用為背景,考查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2021河北,18, 19 分 以黃土丘陵溝壑地貌發育及自溝壑底部到丘陵頂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要素之間的影響。
2021浙江6月,28(2),4分 以非洲部分區域士壤增厚分析,考查自然要素之間的影響。
根據2021-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點
提取考點:
1.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分析及其相互影響;(重難點,常見考向)
2.某一要素變化對環境其他要素的影響;(重難點,常見考向)
三、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考查形式:本專題主要是以自然環境為情境,某一地理要素為切入點,考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注重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某地某中地理事象的成因,地理事象的變化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把握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及其影響。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關考點,題型多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為主。難度較大。
③新趨勢:近五年高考中,歷來都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難點,考查頻度較高。近年來一般以土壤、植被、氣候地理要素為切入點,進行深度考查要素間的影響,并且需要結合影響植被分布和土壤形成因素進行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分析,難度較大。
2.備考建議
復習備考時,要有意識整合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知識,調動大氣、水、地形等要素進行分析。并訓練從試題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將地理原理與實際相結合。
四、知識體系
五、考點突破
考點突破
1.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表現
01
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性的形成
考點突破
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性的形成
情境1:走進毛烏素
材料一: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于北緯 37°27.5′- 39°22.5′,東經107°20′-111°30′)。面積達 4.22 萬平方公里,曾經這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綠茵冉冉、牛羊成群。年降水量 250-440 毫米,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常發生旱災和澇災,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圖1和圖2分別為毛烏素沙地的地理位置圖和榆林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問題探究1】據圖文資料分析毛烏素的地理位置特征。
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
靠內陸
中緯度
地形區位置
氣候過渡期
地形過渡區
生態脆弱區
參考答案:毛烏素沙地位于中緯度地帶,黃土高原北部地區,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過渡帶,生態環境較脆弱。
材料一: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于北緯 37°27.5′- 39°22.5′,東經107°20′-111°30′)。面積達 4.22 萬平方公里,曾經這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綠茵冉冉、牛羊成群。年降水量 250-440 毫米,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常發生旱災和澇災,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圖1和圖2分別為毛烏素沙地的地理位置圖和榆林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問題探究2】據圖文資料分析毛烏素的氣候類型及其氣候特征。
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性的形成
情境1:走進毛烏素
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
大陸性氣候
降水少
季節變化大
溫差大
參考答案:靠近內陸,受大陸氣團影響明顯,大陸性氣候顯著特征:降水偏少且季節變化大,年溫差較大。
材料一: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于北緯 37°27.5′- 39°22.5′,東經107°20′-111°30′)。面積達 4.22 萬平方公里,曾經這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綠茵冉冉、牛羊成群。年降水量 250-440 毫米,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常發生旱災和澇災,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圖1和圖2分別為毛烏素沙地的地理位置圖和榆林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問題探究3】根據圖文材料分析毛烏素的自然環境特征。
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性的形成
情境1:走進毛烏素
位置
氣候
土壤
地表狀況
土壤
水文
植被
參考答案:土壤:黃土;植被:植被稀少,多草本植物
水文:降水少,河流發育差,地表徑流少;
要素關系:當地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大,多風力作用為主,黃土土質疏松,多沙質沉積物;河流發育較少,地表水源缺乏;土層裸露且土壤肥力較差,只能滿足耐旱草本植物生長。
氣候:
土壤:
地貌:
水文:
生物:
降水較少,降水
季節和年際變化大
植被稀少
河流發育較少,
地表水源缺乏
以風力作用為主,
多砂質沉積物
土壤有機質少
1.自然環境要素及其關系
問題:說出中景觀圖的自然環境要素。思考各事物之間的聯系。
大氣
土壤

生物
地形
自然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1.自然環境要素及其關系
大氣循環
水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
這些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
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1.自然環境要素及其關系
這些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
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生產功能
平衡功能
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主要體現在植物的光合作用)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整體功能 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
概念 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能力
過程 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出有機質。 二氧化碳的平衡:人類活動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植物光合作用和海氣的相互作用削減二氧化碳。如植物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碳保存在植物體及土壤中;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相結合,形成沉淀。
氧氣的平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燒消耗氧氣,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實例 生態系統的生物生長發育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的平衡,一定范圍內各種物種數量基本恒定。
意義 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協調人地關系,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差異。
3.要素間相互影響
(1)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①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①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必背內容
對地形地貌:干濕狀況影響外力作用,濕潤地區以流水作用為主,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
對水文:降水量影響河流的流量,降水的季節分配影響水位的季節變化,最冷月氣溫影響是否有結冰期。
對生物:影響植被類型、分布及形態、生物的生長量、動物分布及特征。
對土壤:氣溫影響有機質分解速度,從而影響土壤肥力高低;水熱狀況影響土壤性質。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②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②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必背內容
對氣候:海拔升高,氣溫降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影響風速和風向。
對水文:影響河流的流向、流速、流域面積、水系形狀、河道剖面等。
對土壤: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薄,肥力低;
平原地區堆積作用明顯,土層厚,肥力高。
對植被:陽坡喜光植物,陰坡喜陰植物;
海拔高度差異影響水熱條件差異,進而影響山地垂直地帶性差異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③河流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④植被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⑤土壤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3.要素間相互影響
(2)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水文、土壤、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的影響必背內容
水文對其它要素的影響
生物對其它要素的影響
對地形:流水作用的差異,形成不同的地貌。
對氣候:水域廣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縮小溫差,增加降水。
對生物:作為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生長提供水源。
對土壤:流水侵蝕易使土壤貧瘠,土層淺薄。
對氣候:調節氣候。
對水文:植被涵養水源,影響含沙量、流速、下滲。
對土壤:植被保持水土,促進有機物的積累。
土壤對其它要素的影響
對水文:影響含沙量。
對植被:土壤肥沃程度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
(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
A. 基巖風化 B. 流水搬運 C. 冰川搬運 D. 風力搬運
細顆粒物來源不是當地的基巖風化
C:冰川搬運不具備分選性,冰川沉積物的粒徑大小為雜亂無章,C錯誤;
B:流水搬運來的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
D:風力搬運范圍廣,不受地表起伏影響,所以草層中的細土物質多來自風塵輸入,其來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與河流沉積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早區,D正確。
明顯的分層特點
D
典例講解
(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氣溫低 B. 大氣含氧量低 C. 蒸發弱 D. 太陽輻射強烈
青藏高原
海拔高氣溫低(高寒)
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植物死根分解緩慢
土壤中根系進行厭氧分解
大氣含氧量低對其影響小
土壤中根系分解在地下進行
太陽輻射和蒸發對其影響小
A
典例講解
(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 )
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②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
③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隔熱作用
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②正確
水分保蓄及調節地表徑流作用
增加下滲量,增加地下水補給,③正確
C
典例講解
02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表現
考點突破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一: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于北緯 37°27.5′- 39°22.5′,東經107°20′-111°30′)。面積達 4.22 萬平方公里,曾經這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綠茵冉冉、牛羊成群。年降水量 250-440 毫米,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常發生旱災和澇災,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圖1和圖2分別為毛烏素沙地的地理位置圖和榆林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問題探究3】分析毛烏素“沙進綠退”的原因。
情境2:毛烏素的“沙進綠退”
原因
自然條件
人為原因
基本條件
氣候條件
氣候干旱;降水季節變率大
沙源
靠近黃河,松散物多,沙源豐富
大風動力條件
距冬季風源地近,大風天氣多,風力作用強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一: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于北緯 37°27.5′- 39°22.5′,東經107°20′-111°30′)。面積達 4.22 萬平方公里,曾經這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綠茵冉冉、牛羊成群。年降水量 250-440 毫米,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常發生旱災和澇災,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圖1和圖2分別為毛烏素沙地的地理位置圖和榆林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問題探究3】分析毛烏素“沙進綠退”的原因。
情境2:毛烏素的“沙進綠退”
參考答案:
自然:①毛烏素沙漠地處我國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地區,降水季節變率大(基本條件);
②距冬季風源地近,大風天氣多,風力作用強(動力因素;
③靠近黃河,松散物多,沙源豐富(物質條件)。
人為: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二:經過幾十年治沙,近年來,榆林地區西部的毛烏素沙漠80%得到治理,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辟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中國又要干成一件前無古人的事了,毛烏素快要被滅了,前無古人!”。下圖1和圖2分別是2000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和2019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
【問題探究3】思考毛烏素沙地變綠后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境3:毛烏素“綠進沙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二:經過幾十年治沙,近年來,榆林地區西部的毛烏素沙漠80%得到治理,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辟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中國又要干成一件前無古人的事了,毛烏素快要被滅了,前無古人!”。下圖1和圖2分別是2000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和2019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
【問題探究3】思考毛烏素沙地變綠后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境3:毛烏素“綠進沙退”
毛烏素沙地變綠
水文要素
河流流量呈增加趨勢,流量變化呈減少趨勢
土壤要素
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
氣候要素
氣溫日較差減少、大氣濕度增加、降水增加、沙塵天氣減少
生物要素
生物量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
地貌要素
流動性沙丘數量減少
區域地理環境的變化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二:經過幾十年治沙,近年來,榆林地區西部的毛烏素沙漠80%得到治理,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辟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中國又要干成一件前無古人的事了,毛烏素快要被滅了,前無古人!”。下圖1和圖2分別是2000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和2019年7月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圖。
【問題探究3】思考毛烏素沙地變綠后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境3:毛烏素“綠進沙退”
參考答案:
空氣濕度增大,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變小,降水增加;流動性沙丘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水分含量增多;單位面積生物量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河流流量年變化減小;沙塵天氣減少。(任答5點)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五: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縣西北,曾經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沙漠明珠”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遺鷗繁殖與棲息地, 也是陜北最重要的漁業基地,其周邊地區是重要的農牧業區。自 2000 年以來,紅堿淖水體面積下降趨勢明顯,甚至可能會千涸;水質也不斷惡化,pH 值由 7.4-7.8 上升到 9.0-9.42,這遠遠超出了魚類生存的極限。2015 年后,隨著毛烏素地區植被覆蓋的增加以及政府的管理,使得湖泊水位有所回升。紅堿淖及周邊地區示意圖。
【問題探究4】結合材料,試分析毛烏素沙地“變綠”后對紅堿淖及周邊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的影響。
情境4:“綠進沙退”奇跡
參考答案:
水位逐年提升,水域面積不斷擴大;水質改善,水體含沙量減少;生物多樣性提高。
紅堿淖及周邊地區
水位逐年提升,水域面積不斷擴大
水質改善,水體含沙量減少
生物多樣性提高
毛烏素沙地變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五: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縣西北,曾經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沙漠明珠”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遺鷗繁殖與棲息地, 也是陜北最重要的漁業基地,其周邊地區是重要的農牧業區。自 2000 年以來,紅堿淖水體面積下降趨勢明顯,甚至可能會千涸;水質也不斷惡化,pH 值由 7.4-7.8 上升到 9.0-9.42,這遠遠超出了魚類生存的極限。2015 年后,隨著毛烏素地區植被覆蓋的增加以及政府的管理,使得湖泊水位有所回升。紅堿淖及周邊地區示意圖。
【問題探究5】除了紅堿淖,請思考毛烏素“變綠”還會對黃河和京津冀地區的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
情境4:“綠進沙退”奇跡
毛烏素沙地變綠
黃河
泥沙減少
黃河輸沙量減少
壺口瀑布變清了
毛烏素沙地變綠
京津冀
沙塵減少
改善京津冀的空氣質量
參考答案:
黃河泥沙減少,輸沙量減少,壺口瀑布變清了;
京津冀沙塵減少,改善京津冀的空氣質量。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材料六:我國首個生物質發電廠坐落在烏審旗的烏審召生態園區,該電廠以收購的沙柳條為原料,用排出的二氧化碳養殖出了營養價值極高的螺旋藻。螺旋藻需要充足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長良好,傳統做法是分解小蘇打獲取二氧化碳。烏審召生態園區近年來發展形成了沙、林、電、藻一體化的產業模式,年產螺旋藻400噸,遠銷國內外。
【問題探究6】分析毛烏素發展“沙、林、電、藻”產業模式的效益。
情境4:“綠進沙退”奇跡
效益
生態效益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沙柳種植面積大大增加
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防風固沙)
回收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螺旋藻養殖
有利于緩解全球變暖趨勢
農牧民將沙柳條出售給電廠
增加了經濟收入
生態園區用沙柳條發電和回收二氧化碳養殖螺旋藻
減少了投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電廠增加當地人民就業機會
增加了經濟收入
1.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整體性原理的表現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
問題:以西北地區為例,分析氣候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中的影響。
氣候
大陸性
干旱
地貌:戈壁、荒漠廣布,以風成地貌為主
水文:多內流河,冬季多出現斷流現象
土壤:土壤貧瘠,多荒漠土
生物:植被稀疏
2.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整體性原理的表現2——牽一發而動全身
問題:根據示意圖,說明此地理環境的演化程。
受板塊碰撞擠壓作用,該處巖層發生彎曲變形,中部地殼逐漸抬升形成山脈。西側為盛行風的迎風坡,形成森林景觀,而東側為盛行風的背風坡,降水少,逐漸形成草原和荒漠景觀。
2.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整體性原理的表現2——牽一發而動全身
問題:用整體性規律,分析修建水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修建大壩
阻斷水生生物聯系
形成人工湖泊
草甸化或鹽堿化
誘發地震
改變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
水資源
泥沙沉積
洪水災害
時空調控
土壤
地下水
生物
巖石
地方氣候
減少
減少
地下水位上升
物種構成改變
變得溫和濕潤
2.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問題:根據示意圖,青藏高原的隆起對亞洲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亞、西亞形成“干旱核心”
內部沙漠戈壁連綿,外圍草原廣布
青藏地區高寒環境形成
高寒草原、草甸、寒漠、冰川廣布,凍土發育
青藏高原
隆升
引發加強亞洲季風
雨熱同期、物種最豐富、產量最高、生態環境優越
改變海陸分布和亞歐大陸輪廓
東亞、南亞形成最強盛的季風區
阻擋印度洋、太平洋暖濕氣流深入
海拔升高,氣溫下降
整體性原理的表現3——一個區域的變化影響到其他區域
整體性的表現 特點 舉例說明 意義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 ①變化性: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②統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要素之間的協調
③階段性: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
歸納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整體性的表現 特點 舉例說明 意義
自然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①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是不同步的 ②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干擾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越來越大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區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家園——地球
歸納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歸納用整體型原理分析地理問題
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斷自然環境的主導性要素。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中的主導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體性”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在分析、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時,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據“果”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推理“因”。
(3)“一因多果”的推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表現之一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自然環境要素時,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該因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如在熱帶雨林區破壞植被后所引起區域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變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后所引起其他區域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變化。
(4)自然環境特征的描述。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中進行分析。
(2023年全國甲卷)圖2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9 ~ 11題。
9. 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構造運動 D.風沙作用
①巖層呈現層理結構,為沉積巖層
②巖層受到構造運動的擠壓褶曲
③巖層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谷地擴展、增高,向斜谷演變成河谷
構造地貌特征逐步被流水地貌取代
內力作用(構造運動)奠定基本格局
C
A:沒有顯示冰川作用的痕跡,錯誤
B:流水作用形成沉積物,不是地貌,錯誤
D:植被較為茂密,風沙作用比較微弱,D錯誤
典例講解
(2023年全國甲卷)圖2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9 ~ 11題。
10.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 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
地形差異
山坡
谷地
砂礫巖
沉積物
較粗大粒徑的母質
較黏重的母質
土質疏松易被侵蝕,淋溶作用強
土質緊實,土壤水分多地下潛水位水
森林土分布,森林植被
草甸土分布,草甸植被
D
氣溫、降水、土壤溫度差異不大。ABC錯誤
典例講解
(2023年全國甲卷)圖2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9 ~ 11題。
11.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為
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
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
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
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
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
內力作用趨于平緩
塑造地貌的力量以外力作用為主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趨于平坦
山坡和山谷相對高度會變小
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
山坡和山谷土壤水分差異較小
坡地補給谷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減少
喜濕的草甸植被比例下降
B
典例講解
03
試題演練
(2024年廣西卷)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該種喬木生長區域在空間上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推測該種喬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
A. 降水增加,土壤變濕 B. 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
C. 氣候變暖,土壤變干 D. 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
原生植被
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
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
喬木能侵入洼地
山間洼地土壤水分不足(變干)、氮素充足
固氮功能強
氣候變暖,土壤變干,A錯誤,C項正確
材料信息不能體現地勢變低,B錯誤,植被覆蓋率增加,蒸騰增強,D錯誤
C
明確區域定位
植被形成的因素
植被覆蓋特征
植被覆蓋變化趨勢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廣西卷)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該種喬木生長區域在空間上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 研究發現樹島內苔蘚與地衣逐漸消亡,是因為樹島內( )
A. 地表光照減弱 B. 地表溫度升高 C. 表層土變濕潤 D. 土壤氮素減少
因落葉喬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會增加,D錯誤
因植被覆蓋率增加,樹木枝葉的阻擋,導致樹島內地表光照減弱,地表溫降低,A正確,B錯誤
喬木生長需水量大會導致地表土壤濕度降低,C錯誤
A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全國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塊狀分布著少量的礦物質,并生長著一種苔蘚球。這種苔蘚球內部由生物體和有機殘體交織,形成相對獨立的生存環境。它們靠暖季在冰面上滾動方能維持生存,被形象地稱為“冰川老鼠”。下圖是冰面上的苔蘚球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冰川老鼠”在暖季滾動使其( )
A.排出水分 B.獲得養分 C.躲避陽光 D.保持熱量
A:苔蘚球正是通過有機物交織形成的海綿狀物質來吸收并保持水分以維持生存的,不必暖季滾動排出水分,選項A錯誤
B:“冰川老鼠”正是通過滾動不斷切換停留地,并吸收冰面上斑塊狀分布的少量礦物質來維系生命的。選項B正確
C:阿拉斯加地處高緯度地區,光照強度不大,植物生長不會出現光飽和現象。因此,選項C錯誤
D:無論“冰川老鼠”滾動與否,其接受太陽輻射的表面積從統計上來看是不變的沒有機制支持滾動能保持熱量。選項D不合理
B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全國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塊狀分布著少量的礦物質,并生長著一種苔蘚球。這種苔蘚球內部由生物體和有機殘體交織,形成相對獨立的生存環境。它們靠暖季在冰面上滾動方能維持生存,被形象地稱為“冰川老鼠”。下圖是冰面上的苔蘚球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暖季“冰川老鼠”內部比周邊大氣( )
A.平均溫度高 B.氧氣含量高 C.水汽含量低 D.氣壓波動大
隨著有機質在夏季不斷分解和生物不斷的氧氣消耗
苔球內部始終會維持高二氧化碳、低氧氣的狀態。選項B錯誤
苔蘚球“呼吸”通過氣體組分分壓差造成分子擴散
苔蘚球內部總體氣壓始終是與周邊自由大氣平衡的。選項D錯誤
白天通過光合作用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
苔蘚球內部有機質的分解放熱并保存在內部
苔球內部始終會維持高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維持“冰川老鼠”內部相對較高的溫度,選項A正確
水汽較好地保存在半封閉的環境之中,使其內部空氣中水汽含量大于周邊自由空氣。因此,選項C錯誤
A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 )
A.凍融造成的變形 B.構造擠壓變形
C.流水不均勻沉積 D.風沙差異沉積
構造擠壓變形
波狀形變以下早先形成的各沉積層也必然隨構造運動產生變形或變位
波狀形變僅存在于深度約230~260厘米的局部范圍內
對比與題意不符,B錯誤
流水不均勻沉積
不同深度顆粒大小的不均勻水平分布,而非波狀形變,故選項C錯誤
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
波狀形變形成時期地表有(靜)水
可排除D項可能,選項D錯誤,A正確
A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2)根據硫酸鈉的可逆反應過程,簡述牛角山區砂巖表面的硫酸鈉在圖 12 所示三個時段中,分別可能發生的變化過程。(8分)
I: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II:前期(約 6:00-11:00),氣溫持續上升(至最高),相對濕度持續減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脫水生成無水硫酸鈉
后期(約11:00-17:00),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III: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2)根據硫酸鈉的可逆反應過程,簡述牛角山區砂巖表面的硫酸鈉在圖 12 所示三個時段中,分別可能發生的變化過程。(8分)
19(2)【官方答案】
時段I: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時段II:前期(約 6:00-11:00),氣溫持續上升(至最高),相對濕度持續減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脫水生成無水硫酸鈉;后期(約11:00-17:00),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時段III: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8分)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3)結合當地氣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鈉的存在對該地石刻雕像表層巖體完整性的影響。(6分)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和少雨
氣溫和濕度變化大
硫酸鈉易發生水合或脫水反應
體積膨脹和收縮劇烈
長期作用裂隙擴大
巖石物理風化作用強
巖石崩解破碎破壞完整性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3)結合當地氣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鈉的存在對該地石刻雕像表層巖體完整性的影響。(6分)
19(3)【官方答案】
該區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和濕度變化較為明顯;硫酸鈉易發生水合或脫水反應,體積脹縮反復交替發生;長期作用下,導致裂隙不斷擴大,對石刻雕像表層巖體產生風化作用,破壞完整性。(6分)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湖北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據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2)簡述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徑流量增加的途徑。
全球變暖,育空河流域積雪面積變小
氣溫升高,大氣水分含量增加,降水增多
降水量增加,加劇凍土融化
凍土融化,增加地下水向徑流的補給量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氣候對水文
(2024年湖北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據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2)簡述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徑流量增加的途徑。
【官方答案】(2)全球變暖,育空河流域積雪面積變小,地表徑流增多;氣溫升高,大氣水分含量增加,降水增多;降水量增加,加劇凍土融化,增加地下水向徑流的補給量。
題組1(考點1:氣候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氣候對水文
(2024年新課標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區的高(臺)地上,流水少量匯于局部洼地,同時帶來氮磷等營養元素供洼地內濕(水)生植物生長。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殘體分解緩慢且不徹底,以泥炭形式積累,形成典型泥炭濕地(圖7a),當泥炭堆積高于周圍區域時,水流方向發生變化,濕地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缺乏,只能生長蘚類等耐貧營養生物,積累成過濕的墊狀泥炭蘚層,形成雨養型泥炭濕地(圖7b)。
(2)簡述典型泥炭濕地和雨養型泥炭濕地水流方向與生物量的差異。(6分)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地貌對生物
水、營養元素
水多+營養元素豐富
生物量多
水、營養元素
營養元素貧乏
生物量少
官方答案:
(2)典型泥炭濕地水從周邊流向濕地,生物量較多(3分);雨養型泥炭濕地水自濕地流向周邊,生物量較少(3分)。
(2024年新課標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區的高(臺)地上,流水少量匯于局部洼地,同時帶來氮磷等營養元素供洼地內濕(水)生植物生長。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殘體分解緩慢且不徹底,以泥炭形式積累,形成典型泥炭濕地(圖7a),當泥炭堆積高于周圍區域時,水流方向發生變化,濕地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缺乏,只能生長蘚類等耐貧營養生物,積累成過濕的墊狀泥炭蘚層,形成雨養型泥炭濕地(圖7b)。
(4)說明雨養型泥炭濕地發育過程中,水中營養元素逐步減少的原因。(6分)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地貌對水文
泥炭堆積增加
地勢增高
補給類型:流水 雨水
水流方向:流入 流出
帶入少
流出多
收入小于支出
官方答案:
(4)缺少周邊匯水帶來的營養元素(2分);濕地水中的部分營養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2分);部分營養元素隨流水流出濕地(2分)。
(2024年遼寧卷)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各地貌位置的植被處于向地帶性植被(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階段。如圖示意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 圖中現存植被最接近地帶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山頂
河漫灘
山前洪積扇
甲地位于山頂附近
海拔較高
坡度較大
氣候、土壤等非地帶性差異
植被發生地方性分異,A錯誤
乙地位于河漫灘
地下水埋藏較淺
可能發育濕生植被,植被發生地方性分異,B 錯誤
丙地位于山前洪積扇
多發洪水
難于穩定發育植被,C錯誤
丁地地勢平坦
海拔適中,地下水埋深適中
最接近地帶性植被,D正確
D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地貌對植被
(2024年遼寧卷)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各地貌位置的植被處于向地帶性植被(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階段。如圖示意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如果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是( )
A. 河漫灘草甸 B. 洪積扇灌叢 C. 溝谷沼澤林 D. 分水嶺疏林
流域整體構造抬升,分水嶺地勢更高,水分條件較差,植被稀疏,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速度可能最慢,D錯誤
A
整體構造抬升
河流下切侵蝕
河漫灘演變為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與當地整體自然環境較為接近
土壤水分減少
地下水位下降
原河漫灘草甸會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A正確
地勢落差加大
溝谷地形相對封閉,水分條件較好,流域整體構造抬升對它影響較小,C錯誤
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河流流速加大,侵蝕作用增強,沖積扇面積擴大,土壤水分增多,洪積扇灌叢增多,B錯誤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2年全國甲卷)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9 ~ 11題。
9.杭蓋草原附近山地對古時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擋風保暖 C.食物豐富 D.圍獵場所大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地貌對氣候
A:冬季氣溫低,山上結冰,水源有限,錯誤
C:冬季氣候寒冷,動植物活動少,食物有限,錯誤
B:山地阻擋冬季風,處于背風坡,且為陽坡,取到擋風保暖的作用,正確
D:冬季氣候寒冷,多積雪,圍獵場所少,錯誤
B
(2022年全國甲卷)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9 ~ 11題。
10.相對于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杭蓋草原的緩丘牧草生長更好,是因為緩丘上
A.降水較多 B.蒸發較弱 C.溫度較高 D.徑流較少
題組2(考點2:地貌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地貌對水文
ABC:在相對小的范圍內,丘陵坡度可能差異很大,但降水、熱量、蒸發差別很小,故A、B、C項與實際不符。
D:相對于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地處緩丘上的杭蓋草原坡面徑流較少,下滲的水分較多,故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牧草生長也更好。D正確。
D
題組3(考點3:植被或者生物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4年甘肅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環南極海域表層海水中葉綠素光合作用所需的營養素含量豐富,但陸地物質輸入匱乏、鐵元素不足,導致該海域光合作用潛力無法充分發揮,成為典型的高營養素一 低葉綠素海域。凱爾蓋朗海臺是一個頂面平坦寬闊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間, 寬200—600千米,北部最高處有島嶼分布。研究表明,該海臺東側海域葉綠素水平顯 著高于周邊其他海域。圖6示意凱爾蓋朗海臺及周邊等深線。
(3)推測環南極海域葉綠素水平變化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6分)
氣候變化(氣候變暖)
葉綠素水平變化(上升)
水溫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促進浮游生物繁殖
光合作用增強,固定更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含量,降低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緩解氣候變暖
(3)(6分)氣候變暖,水溫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提高:葉綠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強,固定更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含量,降低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緩解氣候變暖。
生物對氣候
題組3(考點3:植被或者生物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生物對土壤
(2024屆高三九省聯考河南卷)挪威南部某高寒地區的植被主要由地衣、小灌木等組成。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該地區灌木向高海拔的地衣群落擴張,植被出現“綠化”現象(下圖);夏季地衣下的土壤溫度比灌木下的土壤溫度高1.45℃。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 隨著灌木的擴張,該地區土壤( )
A. 日溫差變大 B. 厚度增加 C. 有機質減少 D. 生物多樣性減少
【8題詳解】
隨著灌木的擴張,該地區土壤吸收的太陽輻射較少,日溫差變小,A錯誤;生物活動加速土壤的形成,厚度增加,B正確;灌木的枯枝落葉多于地衣群落,土壤有機質增多,C錯誤;灌木擴張,生物多樣性增多,D錯誤。故選B。
B
題組3(考點3:水文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2022年全國甲卷)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9 ~ 11題。
11.杭蓋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輕,是因為河谷
A.缺乏鼠類食物 B.冷空氣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類天敵多
杭蓋草原河谷地帶
地勢低洼
周邊山地緩坡,高山冰雪融水使得其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往低處匯集豐富
低洼的河谷排水不暢,地下水位較高
不利于老鼠打洞和生存,D項正確
A:嚙齒類動物的食物主要為牧草,而河谷牧草豐富,故A項與實際不符;
B:嚙齒類動物普遍穴居,為躲避天敵而廣挖洞穴。由于洞 穴與積雪的保護,冬季冷空氣對嚙齒類動物的直接影響不大,故B項與題意不符;
D:嚙齒類動物有蛇、梟、鷹、鼬等多種天敵,天敵多且個體 活動范圍較大,很少受到局地地貌影響,故D項錯誤。
C
水文對生物
(2024年遼寧卷)水體性質、運動和庫區環境等因素影響水庫浮游動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庫,周邊植被以草原為主。水庫消落區主要分布在南岸。如圖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層浮游動物生物量等值線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影響6月恰甫其海表層浮游動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透明度 B. 流量 C. 營養鹽 D. 流向
壩前
庫中
庫尾
6月豐水期
水庫蓄水上游冰雪融水來洪進入庫區
水體運動活躍
從庫尾至庫中、壩前流速逐漸減緩
浮游動物游泳能力弱且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動力隨波逐流
其分布主要受流向的影響,在流速低的地方集聚,D正確
遞減趨勢
ABC:營養鹽分、透明度等主要為浮游動物量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不是影響其移動的主要因素,錯誤
D
流向
題組3(考點3:水文對其他要素間的影響)
水文對生物
題組2(考點2: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植物對地理環境
(2023年浙江6月卷)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7. 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 )
A. 土壤碳含量降低 B. 根系吸碳量減少 C. 碳凈排放量降低 D. 微生物活性減弱
植物多樣性增加
增強光合作用
植物碳庫的碳含量增加
土壤碳含量升高,A錯誤
植物多樣性增加
增強光合作用
根系增多吸收水、有機質、無機鹽和碳量增多
B錯誤
植物多樣性增加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
碳凈排放量降低,C正確
植物多樣性增加
促進微生物活性增強,D錯誤
C
題組2(考點2: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4屆高三九省聯考河南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雀河地處天山南麓,源于博斯騰湖,流域內松散堆積物廣布,河岸兩側有胡楊林分布。20世紀70年代,圖1示研究區(位置見圖1)的地下水豐富且基本處于天然狀態。1980年以來,流域內水資源利用強度日漸加劇,尉犁鎮以下河段出現斷流現象。2016年開始,在夏季對孔雀河進行生態補水。圖2示意甲、乙、丙三地地下水埋藏深度的變化。
(5)有人提出在夏季補水的基礎上增加冬季補水,說明該措施的合理性。
水文對地理環境
答案:(5)緩解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的問題,保障全年有水,維持生態效益;冬季溫度低,蒸發弱,補水直接損耗較少,提高地下水位;能更多留存到來年春季,滿足胡楊和農作物生長需要;補給沿岸地下水、土壤水;減輕冬春季節干旱風蝕;減輕荒漠化。
題組2(考點2: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4屆高三九省聯考河南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雀河地處天山南麓,源于博斯騰湖,流域內松散堆積物廣布,河岸兩側有胡楊林分布。20世紀70年代,圖1示研究區(位置見圖1)的地下水豐富且基本處于天然狀態。1980年以來,流域內水資源利用強度日漸加劇,尉犁鎮以下河段出現斷流現象。2016年開始,在夏季對孔雀河進行生態補水。圖2示意甲、乙、丙三地地下水埋藏深度的變化。
(5)有人提出在夏季補水的基礎上增加冬季補水,說明該措施的合理性。
小問5詳解:
該地降水稀少,冰雪融水是湖泊和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冬季氣溫低,冰雪融水量小,河流處于枯水期,水量小甚至出現斷流。冬季補水可以緩解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的問題,保障全年有水,維持生態效益;冬季溫度低,蒸發弱,補水直接損耗較少,補水時水體較多的下滲進入地下,可以補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冬季補水能增加地下植被根系對水體的吸收,能更多留存到來年春季,滿足胡楊和農作物生長需要;冬季氣候干燥,沙塵天氣多發,補水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減輕冬春季節干旱風蝕、減少風沙活動,減輕荒漠化。
水文對地理環境
(2023年廣東卷)草氈層是由土壤物質與植物根系交纏而成的氈狀表土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極地地區。青藏高原上的草氈層,雖然厚度不大,但堅韌且富有彈性,是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基巖風化物為成土母質的土壤不同,這里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以風力搬運輸入的外源粉塵為主。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氈層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青藏高原上草氈層中風力搬運輸入的粉塵物質增加將( )
A. 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 B. 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 加快下覆基巖風化破碎 D. 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A:表層土壤源于粉塵物質,有機質豐富,A正確;
C:表層覆蓋物的增加有助于減少對基巖的風化作用,C錯誤;
D:草氈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極地地區熱量不足,難于耕作,少人類活動,無法形成耕作土壤。D項錯誤。
粉塵物質主要是來自外部的沉積物顆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錯之間可以增強表土層的保水能力,B錯誤;
A
題組3(考點3:要素間的影響、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3年廣東卷)草氈層是由土壤物質與植物根系交纏而成的氈狀表土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極地地區。青藏高原上的草氈層,雖然厚度不大,但堅韌且富有彈性,是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基巖風化物為成土母質的土壤不同,這里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以風力搬運輸入的外源粉塵為主。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氈層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 )
①草地初級生產力降低 ②凍土融化速率減緩
③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④地表侵蝕強度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
生物:當地草地植被總量減少,初級生產力降低,①正確
巖石和土壤:地表裸露,地表受風力侵蝕作用強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陽輻射,凍土融化速率增強,②錯誤、④正確;
氣候和土壤:高原凍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溫室氣體,隨著凍土融化速率增強,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③錯誤。
C項正確
C
題組3(考點3:要素間的影響、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4年浙江6月卷)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灤河三角洲潟湖—沙壩海岸是由濱岸沙壩與其內側的潟湖和陸域海岸組成,曹妃甸島原為該海岸濱岸沙壩中的沙島。2003年對曹妃甸島以北的淺海灘涂(潟湖)實施圍海造陸工程,在帶來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周邊海區潮流等環境產生影響,改變了自然岸線形態特征,擠占了生態空間。近年來部分岸線實施了生態修復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二 圖1為曹妃甸圍海造陸工程范圍示意圖。圖2為岸線(海堤和岸灘)生態修復項目設計示意圖。
(3)分析圍海造陸工程對潟湖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圍海造陸工程對潟湖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潟湖水文要素
占用潟湖水域空間
減少了潟湖的面積
海洋水文要素
潮流減弱
淤積增加
潟湖內納潮量減少
潟湖與海洋的水體交換能力減弱
潟湖水質下降
潟湖生物多樣性減弱
生態功能退化
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破壞了原有海岸的生態平衡
水文要素
地貌土壤要素
生物要素
題組3(考點3:要素間的影響、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4年浙江6月卷)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灤河三角洲潟湖—沙壩海岸是由濱岸沙壩與其內側的潟湖和陸域海岸組成,曹妃甸島原為該海岸濱岸沙壩中的沙島。2003年對曹妃甸島以北的淺海灘涂(潟湖)實施圍海造陸工程,在帶來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周邊海區潮流等環境產生影響,改變了自然岸線形態特征,擠占了生態空間。近年來部分岸線實施了生態修復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二 圖1為曹妃甸圍海造陸工程范圍示意圖。圖2為岸線(海堤和岸灘)生態修復項目設計示意圖。
(3)分析圍海造陸工程對潟湖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官方答案】
①圍海占用(1分);②潮流減弱,淤積增加,潟湖萎縮;(2分)③潟湖內納潮量減少,水體交換能力減弱,水質下降;(2分)生物多樣性減弱,生態功能退化。(2分)
題組3(考點3:要素間的影響、某一要素演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2024年北京卷)18.(12 分)圖 10 為俄羅斯普托拉納自然保護區的局部地形圖及景觀照片。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2)從自然地理環境的角度,說明在該地開展科考活動的主要困難。(4 分)
不利的自然環境特征
氣候
水文
地形
地質
土壤
地處高緯度,氣候嚴寒,低溫凍害
山高谷深,通行不便
河湖眾多,通行不便
【官方答案】(2)地處高緯度,氣候嚴寒,需要克服低溫影響;山高谷深,河湖眾多,通行不便。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2023年全國甲卷)44. 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說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蘊含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
【參考答案】示例:1.自然環境具有生產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構成獨特的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不同的生態系統之間存在物質遷移和能量流動,必須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2.自然環境具有平衡功能。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不能超過資源再生的速度,對環境的污染不能超過其自凈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區污染了水源,下游農田灌溉水質會變差。因此必須在合理范圍內發揮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制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時空綜合與要素綜合,例如山區的森林可以涵養水源,減輕水土流失,削減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擴張會吞噬農田。因此,必須堅持跨區域、多要素協同治理。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官方試題分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內涵豐富,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引。自2016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多個山水林田湖章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例如,陜西省榆林地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的主要修復手段為風沙草灘區生態保護修復;祁連山地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是水源涵養功能變弱,雪線退縮日益嚴重、冰川消融量不斷增加,主要實施水源涵養和水資源保護工程等;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主要生態問題是風沙危害嚴重,生態系統脆弱,主要實施防沙固沙生態修復工程等。這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均聚焦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破壞問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修復和保護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路徑。
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表現為:自然環境由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等要素組成,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礎。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如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這些功能保證下類的生存和發展。
(2023年福建卷)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養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擬降雨法兩種方法測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適用于滿足枯落物長時間浸泡和含水量飽和的環境;后者模擬當地降雨特點,將水降到枯落物后測算。福建某研學小組在當地考察時發現B處枯落物層比A處厚(圖8)。為更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的實際吸水量,該小組選擇模擬降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適用于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實際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氣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水文
巖石
自然環境六大要素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2023年福建卷)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養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擬降雨法兩種方法測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適用于滿足枯落物長時間浸泡和含水量飽和的環境;后者模擬當地降雨特點,將水降到枯落物后測算。福建某研學小組在當地考察時發現B處枯落物層比A處厚(圖8)。為更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的實際吸水量,該小組選擇模擬降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適用于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實際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 ~~ ~~ ~~ ~~ ~~ ~~ ~~ ~ ~~ ~~ ~~ ~ ~~ ~~ ~~ ~~
枯落物中受水長時間浸泡或含水量飽和
浸泡法測定枯落物
冬季不適合浸泡法測定枯落物
冬季枯落物中未受水長時間浸泡
含水量不飽和
氣候
地形地勢
土壤、巖層
植被等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2023年福建卷)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養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擬降雨法兩種方法測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適用于滿足枯落物長時間浸泡和含水量飽和的環境;后者模擬當地降雨特點,將水降到枯落物后測算。福建某研學小組在當地考察時發現B處枯落物層比A處厚(圖8)。為更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的實際吸水量,該小組選擇模擬降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適用于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實際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氣候:冬季(受冬季風影響;西北風影響)降雨量較少;
地形:等高線密集,A地坡度大,雨水流失嚴重;
植被:A地枯落層薄(少),保水量少;
土壤:A地土壤為砂土,下滲快;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2023年福建卷)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養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擬降雨法兩種方法測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適用于滿足枯落物長時間浸泡和含水量飽和的環境;后者模擬當地降雨特點,將水降到枯落物后測算。福建某研學小組在當地考察時發現B處枯落物層比A處厚(圖8)。為更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的實際吸水量,該小組選擇模擬降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適用于準確測算冬季A處枯落物實際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17【官方答案】A處冬季盛行偏北風,降雨量較少;坡度較陡,枯落物層較薄,保水量較小,雨水流失較多;土壤為砂土,雨水容易下滲;難以達到浸泡法所需浸泡時間長、含水量飽和的條件。(5點,得10分)
題組5(考點5: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題組6(考點6:分析區域間環境聯系)
(2024年安徽卷)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漢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對內格羅河流域自然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3)如果分汊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則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內格羅河,這使得內格羅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提高,流域內水文特征發生變化,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發育,水域面積增加,陸域面積減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態;隨著水文和地貌的發展變化,氣候也會變得更加濕潤,洪澇災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會相應變化,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統一演化。
題組6(考點6:分析區域間環境聯系)
(2024年安徽卷)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漢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對內格羅河流域自然環境的影響。
解析:【小問3】自然環境要素包括氣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巖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會統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則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內格羅河,這使得內格羅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提高,流域內河流水文特征先發生變化,隨之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發育,地貌發生變化;河流水量增大會導致水域面積增加,陸域面積減小,從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隨著水文和地貌的發展變化,氣候也會變得更加濕潤,河流下游地勢低平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擴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內植被和土壤也會相應變化,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統一演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陈巴尔虎旗| 克拉玛依市| 朝阳市| 通辽市| 长武县| 伊川县| 仁化县| 乌审旗| 耒阳市| 旺苍县| 原阳县| 增城市| 娄底市| 盖州市| 泽普县| 黄大仙区| 武威市| 乐昌市| 察隅县| 台南县| 信丰县| 大悟县| 常德市| 恩施市| 通山县| 武义县| 宣化县| 榆树市| 辽源市| 玛曲县| 盐津县| 周宁县| 濉溪县| 铜川市| 大埔区| 怀柔区| 鸡西市| 福安市| 九江市|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