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20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71張)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地理 專題20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71張)

資源簡介

(共71張PPT)
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專題20: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一、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根據區域位置和區域特征,辨別營造區域地表(如具體山區)的主要內力作用,如辨析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發生的位置。
(區域認知)
能根據所呈現的地表形態、地質剖面圖,綜合分析其對應的地質構造及其內力作用原理,逆推地質構造地貌的時空演化過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能夠通過野外觀察、景觀圖、地層剖面圖等判讀常見地質構造類型以及地質構造地貌的形成過程、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
(地理實踐力)
結合具體案例,正確認識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明確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類活動應立足于地貌環境,梳理正確的人地觀。(人地協調觀)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4全國甲卷,9-11,12分 以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地質剖面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影響、反推當地氣候環境特征。
2024安徽,8,3分 以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為背景,考查反推當地氣候環境變化特征。
2024廣東,19(1),8分 以四川仁壽縣牛角寨地質剖面相關材料為背景,考查背斜、向斜的成因與形態。
2024北京,9-10,6分 以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地質構造類型及其成因、反推地質年代和地理環境特征、巖石類型及其特點。
2024河北,19(1),8分 以濱里海盆地鹽底辟構造為背景,考查鹽底辟地質作用形成過程分析。
2024浙江6月,5,3分 以某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區的巖層分布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喀斯特地貌類型及其分布位置。
2023天津,7-8,6分 以某區域地形地質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地質構造類型和構造地貌類型。
2023全國甲卷,9,4分 以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質構造類型。
2023浙江1月,13-14,4分 以某地地質圖為背景,考查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地質過程分析。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3福建,19(1),8分 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古大湖甲乙兩地地質剖面圖為背景,考查反推當地氣候環境特征和湖陸變遷特點。
2023廣東,18(2),8分 以巴音河流域水文地質剖面為背景,考查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2023河北,7,3分 以晉北山區煤炭礦坑地層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水體污染的來源。
2022福建,18(2-3),14分 以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甲、乙兩地地層剖面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影響、海陸變遷特點及其成因。
2022遼寧,3-4,6分 以我國北方某海岸沉積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影響、海陸變遷特點及其成因。
2022天津,3-4,6分 以某地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沉積地層在地表出露情況為背景,考查地質過程分析、地質構造類型及其成因、反推地質年代和地理環境特征。
2022北京,5,3分 以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質過程發生的先后順序和地質構造成因分析。
2022浙江1月,17-18,4分 以某區域地質構造平面圖為背景,考查背斜、向斜的巖層新老關系判讀和研究斷層的實踐意義、海陸變遷特點及其成因。
二、考情分析
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
2022浙江6月,6,2分 以某地地質剖面圖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特點、地質構造類型及其特點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2021浙江6月,17-18,4分 以某地地質地形圖為背景,考查地質構造對地形的影響,地質橫剖面與縱剖面的轉化。
2021河北,14-15,6分 以我國某盆地油藏地質剖面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的判斷及地質作用對油藏泄露的影響。
2021北京,5-6,6分 以某地地質地貌演化過程為背景,考查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
根據2021-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點
提取考點:
1.巖層新老關系(巖層形成先后順序)的判讀(重難點,常見考向);
2.地質構造的判讀(重難點,常見考向);
3.巖石類型及其特點、成因(重難點,常見考向);
4.地質過程分析(重難點,常見考向);
5.重塑古地理環境中的應用(重難點,常見考向);
三、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考查形式:試題一般以學術研究成果為情境,以地質剖面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為載體從地表形態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切入,從推理判斷、成因探究等角度設置問題。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近五年的高頻考點。
2.備考建議
加強地形圖、地質剖面圖的讀圖訓練,提升圖像判讀能力,如背斜、向斜、斷層構造的判讀等;復習備考時,注重復習地表形態成因與形成過程等內容,加強信息提取和解讀能力。
四、知識體系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巖層新老關系
沉積巖
下老上新
生物化石判斷
三葉草化石—恐龍化石—含大型哺乳動物化石層
(由老到新)
其他巖層
巖漿巖與沉積巖關系
巖漿巖晚于侵入或切穿巖層
變質巖晚于其相鄰巖漿巖
斷層與被切斷巖層關系
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
地質構造
看巖層是否連續
看巖層形態和地貌形態
看巖層新老關系
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
地質過程
內外力作用的先后順序
沉積巖的形成層需先經地殼下降
褶皺形成與巖層形成之后
先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后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重塑古地理環境中的應用
指示海陸、氣候環境、巖層缺失成因分析
巖石類型特點成因
考點突破
五、考點突破
1.巖層新老關系判斷
2.地質構造的判讀
3.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分析
4.地質過程分析
5.重塑古地理環境中的應用
01
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考點突破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情境:填繪圖表
(1)小明同學在繪圖時,發現圖1和圖2中各有一個斷層,請用黑粗實線分別在圖上標繪出來。
(2)在圖中適當位置用“→”繪出圖1地層和圖2地層的主要運動方向。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1)小明同學在繪圖時,發現圖1和圖2中各有一個斷層,請用黑粗實線分別在圖上標繪出來。
(2)在圖中適當位置用“→”繪出圖1地層和圖2地層的主要運動方向。
1.地質剖面圖的類型
掌握地質構造圖的判讀技巧:地質構造圖分為剖面圖和平面圖。
平面圖
剖面圖
剖面圖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1:下列巖石屬于哪類巖石,判斷下列巖層新老關系。
沉積巖的新老關系:先沉積(老)在下,后沉積(新);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2:下列地質構造是哪兩種?判斷下列巖層新老關系。
背斜:中間巖層老,兩翼巖層新。
向斜:中間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3:判斷下列巖層新老關系。
①根據生物化石判斷:如上圖由老到新為含三葉蟲化石層、含恐龍化石層、含大型哺乳類動物化石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簡單,越低級。
②根據地質年代表判斷:如上圖由老到新為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4:判斷下列海底巖層新老關系。
圖中三處巖石的形成年代由老到新的順序③、②、①
參照同一海嶺或海溝,則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形成年代越晚(新);離海嶺越遠,形成年代越早(老)。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5:判斷斷層與被切穿的巖層之間新老關系。
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
如圖1中斷層晚于圖中所有巖層。
2.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問題6:花崗巖屬于哪類巖石,判斷巖漿巖與被切穿的巖層之間新老關系。
(3)看巖聚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
如圖1中巖漿巖IV巖層形成晚于其切穿的II巖層和III巖層。
如上圖:若巖層中有侵入巖存在,則侵入巖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巖層。
如上圖侵入巖IV巖層晚于沉積巖I、沉積巖II巖層。
總結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
判讀方法 內容
地層層序規律 下老上新,中老翼新(背斜),中新翼老(向斜)
生物進化規律 復雜、高級生物化石巖層新,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老
巖層接觸關系 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來判斷,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相鄰的巖漿巖;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
地質年代表順序 新老關系: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
與海嶺、海溝 相對位置關系 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形成年代越晚(近老遠新);
離海嶺越遠,形成年代越早,海嶺相反(近新遠老);
總結 覆蓋者新,被覆蓋者老;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
高級復雜新,低級簡單老;海嶺近新,遠老;
憨(寒武)陶(奧陶)子(志留)你(泥盆)十(石炭)二(二疊),三(三疊)豬(侏羅)餓(白堊),姑(古近)心(新近)死(第四紀)
(2024年北京卷)圖 5 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回答第 9、10 題。
9. 圖中( )
A. ①巖石晚于安山巖形成 B. ②處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響
C. 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 D. 斷層在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
①巖石所在巖層為石灰巖
安山巖位于侵蝕面之上的地表
①巖石早于安山巖形成,①錯誤
②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B錯誤
③巖石為花崗巖,且被斷層錯斷
花崗巖早于斷層形成
斷層線兩側侵蝕面連續
斷層發生之后地表受侵蝕形成了侵蝕面
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C正確
斷層兩側石灰巖、泥巖、砂巖等沉積巖層均傾斜,說明巖層受擠壓發生了彎曲變形,局部巖層斷裂錯開形成了斷層,且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逆斷層,是水平擠壓形成的,故斷層是在擠壓作用下形成,D錯誤。
C
典例講解
(2023年浙江1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13. 圖中巖漿巖( )
①沿斷層F侵入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總結:巖層的新老判斷我們依據“覆蓋者新,被覆蓋者老;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的規律。
巖漿巖位于斷層F中,說明巖漿沿斷層F侵入,形成巖漿巖,①正確
中老
翼新
翼新
圖中巖層兩翼新中間老,為背斜,巖漿巖切穿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
巖漿巖將寒武紀巖層切斷,說明巖漿巖形成晚于寒武紀,④錯誤。
A
典例講解
02
地質構造的判讀
考點突破
1.地質構造的判讀
問題1:判斷甲乙丙三地的地質構造類型,并說明理由。
斷層
背斜
向斜
理由:①看巖層是否連續:褶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如乙丙兩地組成褶皺(褶曲)
②看巖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成山嶺;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乙地為背斜,丙地為向斜。
③④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沒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甲地為斷層。左側巖塊下降運動,右側巖塊上升運動。
1.地質構造的判讀
問題2:判斷MN兩地的地質構造類型,并說明理由。
理由: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
如M地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N地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
褶皺和斷層的比較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判斷方法 巖層形態 向上拱起 向下彎曲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
巖層新老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斷層相對上升的一側,常成為塊狀山或高地;相對下沉的一側,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有時形成泉、湖泊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歸納總結
構造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
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巖層封閉,最上為天然氣,中為石油,下為水
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積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育,巖石破碎
歸納總結
構造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
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地下水,承受靜水壓力
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河谷發育 地下水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需避開 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歸納總結
典例講解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1)說明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8分)
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地層
地層年齡由老到新
甲地
巖層向下彎曲
地層兩翼老中間新
向斜
乙地
巖層向上拱起
地層兩翼新中間老
背斜
背斜構造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蝕
甲處向斜構造槽部受擠壓堅實致密,容易接受外力沉積
中新翼老
乙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
典例講解
(2024年廣東卷)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當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形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 11示意牛角塞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1)說明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8分)
【官方答案】(1)甲區域為構造沉降區,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紀和第四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域為構造抬升區,背斜頂部,易受剝蝕;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較老。乙區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8分)
(2023年天津卷)圖5是某區域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回答7~8題。
8.依據圖中信息判斷,A到B之間的地貌類型是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參考答案:
由圖中等高線可知AB剖面處經過一個山峰,從斷層看,AB剖面線經過的地層巖齡為中間新兩翼老,由此可知剖面線AB處的地層為向斜,A到B之間的地貌類型是向斜山,A正確,BCD錯誤。故選A。
中間新
兩翼老
兩翼老
山峰
A
典例講解
03
巖石類型及成因分析
考點突破
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分析
問題:花崗巖、砂巖、頁巖、石灰巖屬于哪幾種類型巖石,并分析其特點和成因。
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密度大,堅硬。
砂巖、頁巖、石灰巖:屬于沉積巖,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層理結構,有化石。
歸納: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分析
分類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應用舉例
巖漿巖 噴出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流紋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多種金屬礦是工業生產的原料
侵入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巖石堅硬,結構緊密 花崗巖
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起來,經過壓緊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石灰巖、頁巖、 砂巖、 礫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鉀鹽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變質巖 原有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其原來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石英巖、片麻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變質巖鐵礦是鋼鐵工業的重要原料
(2022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下面小題。
5. 圖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化石是存留在沉積巖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
沉積巖中可以找下化石
A:①為沉積物不是巖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錯誤
B:②是砂巖,屬于沉積巖的一種,可能找到化石,B正確
C:③為大理巖,是石灰巖在高溫高壓下受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不會有化石,C錯誤
D:④是花崗巖,地下巖漿侵入巖石縫隙冷卻凝固形成,不會有化石,D錯誤
B
典例講解
04
地質過程分析
考點突破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問題:根據下圖,分析地層地質作用過程。
(下老)沉積巖I
地殼下降(穩定)接受沉積作用
沉積巖I巖層形態彎曲
發生褶皺運動
侵蝕面
地殼隆起抬升接受侵蝕
上覆面有沉積巖II
地殼下降(穩定)接受沉積作用
花崗巖侵入
巖漿侵入冷凝作用
1.原則:地質作用發生的順序,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先內力作用再外力作用。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2.地殼運動性質判讀方法:
(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巖層未發生彎曲,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和斷層,都說明該地經歷了水平擠壓作用。褶皺、斷層一般發生與巖層形成之后。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2.地殼運動性質判讀方法:
(2)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左側巖層I的存在。圖2中的各巖層都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2.地殼運動性質判讀方法:
(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
看侵蝕面:若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隆起后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地殼上升形成的。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2.地殼運動性質判讀方法:
(4)除噴出型巖漿巖之外,其他巖石出露地表均需先經地殼抬升,再經歷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
1.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
2.地殼運動性質判讀方法:
(5)有幾個巖層侵蝕面,一般地殼就上升幾次;侵蝕面若與下面巖層界面平行,則沒有發生褶皺;侵蝕面若與下面巖層斜交,則發生了褶皺。
圖中有多個侵蝕面,當侵蝕面與巖層界面相交,不是平行關系時,說明巖層發生完全變形,形成皺褶構造,圖中有兩處侵蝕面與巖層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的褶皺的次數是2次。
(2023年浙江1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14. 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
A. 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 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 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 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
該地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水平狀沉積巖層
水平巖層受到擠壓,彎曲變形,在進一步受到擠壓作用的情況下,巖層斷裂形成斷層,發生錯位,形成斷層
發生巖漿活動,侵入巖層內部,形成侵入巖
C
典例講解
05
重塑古地理環境中的應用
考點突破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1)地層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巖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地曾經有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巖層反映出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頁巖形成于靜水環境。
石灰巖主要形成于______環境
頁巖形成于_______環境
淺海
靜水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1)地層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巖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地曾經有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巖層反映出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頁巖形成與靜水環境。
確定地層所在年代:例如三葉蟲只生存在古生代,因此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地層即為古生代地層。
指示古地理環境:例如,三葉蟲生長于海洋,地層中含有三葉蟲化石,則說明該地層形成時為海洋環境。
沉積巖中化石的環境指示作用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地層中可以根據地層土壤顏色和土壤類型反推古地理環境特征。
灰色和黑色:還原、強還原環境
紅、棕、黃色:氧化、強氧化環境
綠色:弱氧化、弱還原環境
原理
以土壤為例:
紅色土壤分布在南方,這里高溫多雨,礦物質淋溶作用強烈,氧化作用強,氧化鐵等含量高,所以土壤呈紅色。
青色土壤主要在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環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鐵多以氧化亞鐵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泥沼土:高溫濕潤靜水水生環境
風成土:干旱半干旱陸生環境
原理:碎屑成因的沉積巖,可以根據形成巖石的碎屑物大小,推斷對應巖層地質歷史時期的水動力環境。
問題:以上三個巖層,哪個巖層沉積時最可能是洪水沉積環境?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3)地層中可以根據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反推古地理環境特征。
礫巖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4)地層呈水平狀態,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排列(如圖),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5)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其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抬升或褶皺降起,巖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形成的。如下圖中沉積巖I層的不連續就是巖層上升受外力侵蝕形成的;上面有新的沉積巖II,說明該地地勢較低。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6)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原因有三個:
①當時地殼隆起,地勢升高,終止了沉積運程;
②隆起后被外力侵蝕;
③當時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
(7)若巖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褶皺,巖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如上圖)。若出現有斷層,說明相應巖層形成后,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甚至出現過地震。
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距今約15~8千年,該地區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 )
A.持續升溫 B.持續降溫 C.波動升溫 D.波動降溫
C
氣溫較低
相對溫暖時期
急劇降溫時期,形成凍融層
風沙與泥沼土互層:
溫暖伴隨干旱環境下強勁風力的時期
溫暖的氣候持續到現代直到土壤發育
剖面所示的氣溫變化過程大致可概括成“冷一暖-冷一暖”的發展階段。因此,該地區氣溫變化表現為波動升溫,C正確
典例講解
(2024年北京卷)圖 5 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回答第 9、10 題。
10.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境 B.②處石灰巖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巖石中可以發掘出恐龍化石 D.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
三葉蟲生長于古生代溫暖的海水中,①巖石為石灰巖,故A正確;
②處石灰巖與①巖石是同一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錯誤;
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現化石,C錯誤;
④巖石所在巖層位于①巖石所在巖層之下,新生代處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D錯誤
A
典例講解
03
試題演練
題組1(考點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2023年天津卷)圖是某區域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 該區域地表出露的花崗巖可能形成于( )
A. 奧陶紀后,泥盆紀前 B. 志留紀后,石炭紀前
C. 泥盆紀后二疊紀前 D. 二疊紀后,白堊紀前
參考答案:
由圖可知,圖中花崗巖的巖漿沒有穿過最年輕的K白堊紀地層,說明形成花崗巖的巖漿活動在白堊紀之前;
穿過了二疊紀地層,說明形成花崗巖的巖漿活動形成于二疊紀之后,D正確,ABC錯誤。故選D。
D
題組1(考點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2021年天津卷)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2. 圖中四處地層由老到新的時間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砂巖、頁巖、石灰巖均為沉積巖
下老上新:①處發生斷層且該處地層最上層為石灰巖,其他幾處中石灰巖均位于最下層,因此該處應該是最老的巖層;
④處地層最上層為頁巖,位于石灰巖層之上、③處砂巖巖層之下,所以④處較①處巖層新、較③處巖層老;②處黃土地層位于最上層,應該是最新的巖層。故A,B,C錯誤,D正確。
下老
上新
D
題組1(考點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
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最有可能發現溶洞的河谷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圖中斷層 (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動
B.比花崗巖形成時間晚
C.導致現代河谷下切
D.比侵蝕面形成時間早
溶蝕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斷層被花崗巖切斷,說明斷層在花崗巖之前形成,B錯誤
花崗巖連續完整,沒有出現斷裂,說明花崗巖形成后斷層沒有活動,A錯誤
斷層上面還覆蓋有砂礫巖和砂巖,且斷層帶上沒有發育成明顯的河谷,說明斷層對現代河谷下切影響較小,C錯誤
砂礫巖、砂巖和斷層之間發育了侵蝕面,說明斷層形成時間比侵蝕面早。D正確
A
D
題組2(考點2:地質構造的判讀)
(2021年河北卷)下圖為我國某盆地油藏地質剖面示意圖。其中F1~F4為斷層。在多次區域性水平擠壓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構造甲、乙、丙的破壞,使石油組分大量散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形成構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質作用是( )
A. 水平擠壓 B. 水平拉張 C. 垂向擠壓 D. 垂向拉張
形成構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質作用應為地殼水平運動而非垂直運動,CD錯;
圖中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應是受到水平拉張的影響,壓力超過了巖層的承受能力導致巖層斷裂并發生位移,乙處巖層斷裂下陷,甲、丙處巖層斷裂抬升,B正確,A錯
B
(2021年河北卷)下圖為我國某盆地油藏地質剖面示意圖。其中F1~F4為斷層。在多次區域性水平擠壓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構造甲、乙、丙的破壞,使石油組分大量散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 構造甲、乙、丙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 F1~F4疏導性能好 B. F1~F4延伸到地表
C. 石油埋藏層位較淺 D. F1~F4斷至含油層
F1~F4斷層疏導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組分的散失,但如果沒有斷至含油層,其疏導性能再好,也不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層位較淺,但斷層如果沒有斷至含油層,石油難以有散失通道,不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ABC錯。
讀圖可知,F1~F4斷層延伸至含油層,燃料油在強大的壓力下沿斷層散失,這是構造甲、乙、丙會導致石油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確
D
題組2(考點2:地質構造的判讀)
(2024年北京東城區高三一模卷)如圖為祁連山東段某地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 圖中斷層位于( )
A. 甲處 B. 乙處 C. 丙處 D. 丁處
【7題詳解】
讀圖可見,與其他三處比,丙處為碎屑物,可推測圖中斷層位于丙處,因為在斷層附近巖石破碎,綜上所述,C對,排除ABD。故選C。
C
題組2(考點2:地質構造的判讀)
題組2(考點2:地質構造的判讀)
(2021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地形圖,圖中斷層附近有一條溪流。斷層東側相對上升﹐西側相對下降。完成下面小題。
18. 甲、乙兩地之間地層剖面示意圖最有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讀圖,斷層西側巖層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構造;斷層東側巖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構造。向斜與背斜均經過三個巖層。
B項、C項,②、③所示斷層西側褶曲向下凹,為向斜;東側褶曲向上凸,為背斜。②圖所示向斜經過三個巖層,③圖所示向斜經過四個巖層,B正確,C錯誤。
①圖所示巖層沒有褶曲,不表示向斜與背斜構造,A錯誤。④圖所示斷層西側褶曲向上凸,為背斜;東側褶曲向下凹,為向斜,D錯誤。
B
題組3(考點3:巖石類型的判斷及其成因特點分析)
6. 圖中甲處( )
A. 巖層受擠壓形成向斜構造
B. 受斷層影響下陷形成谷地
C. 因巖漿活動地表出露噴出巖
D. 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變質巖
甲處
巖層向下凹陷
巖石受到擠壓變形成為向斜構造,A正確
南部有斷層
斷層上升區域形成階地,B錯誤
地下巖石分別為礫巖、砂巖、石灰巖
都是外力沉積作用形成,巖漿噴出地表形成巖漿巖,C錯誤
甲處先受到外力沉積作用,后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巖石類型是沉積巖,不是變質巖,D錯誤。
A
(2022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下面小題。
題組4(考點4:地質作用過程分析)
(2024年河北卷)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濱里海盆地南鄰里海,東鄰烏拉爾山,油氣資源豐富。盆地東部發育一套巨厚鹽層,在烏拉爾造山運動產生的區域擠壓力和上覆地層差異壓力等共同作用下,鹽發生塑性流動,導致鹽底辟構造形成(圖)。鹽層不僅為其下伏泥灰巖(可生油氣且可儲油氣)中的油氣藏提供了優質封蓋層,也為其上覆砂巖(不生油氣但可儲油氣)中的油氣藏提供了封堵條件。
(1)據圖說明濱里海盆地東部鹽底辟構造的形成過程。
【答案】(1)地質時期,里海水蒸發旺盛,鹽分析出形成鹽層;鹽層上方沉積形成深厚的砂巖層;在烏拉爾造山運動產生的區域擠壓力和上覆砂巖差異壓力等共同作用下,鹽層產生塑性流動;鹽層密度較小,在砂巖薄弱處向上隆起,形成鹽底辟構造。
【小問1詳解】由左上圖可知,泥灰巖上覆鹽層,可推知,早期里海水蒸發后,鹽分析出,形成厚厚的鹽層;右上圖可看出,鹽層上方接受沉積,形成深厚的砂巖層,且出現了盆緣斷裂,結合材料可推知,在烏拉爾造山運動產生的區域擠壓力和上覆砂巖差異壓力等共同作用下,鹽層產生塑性流動,形成了左下圖所示的構造;由于鹽層密度較小,能塑性流動,在壓力作用下,在砂巖薄弱處向上隆起,從而形成鹽底辟構造。
題組4(考點4:地質作用過程分析)
(2023年全國甲卷)圖1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7 ~ 8題。
8. 據水系變化推測,MN一線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皺隆起 D.褶皺凹陷
褶皺不會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態完整,CD錯誤
由于地殼運動MN一線形成東西向斷裂帶,南側地區形成新的分水嶺
南部相對抬升 分水嶺 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
北部相對沉降 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沉降形成湖泊,并形成內流區。
A
(2022年天津卷)下圖為某地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沉積地層在地表出露情況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
3. 從奧陶紀到二疊紀,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為( )
A. 下降沉積、抬升侵蝕、下降沉積
B. 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水平擠壓
C. 下降沉積、水平擠壓、抬升侵蝕
D. 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抬升侵蝕
①巖層新老關系: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
③中間缺失石炭紀巖層,說明地殼抬升侵蝕;
②屬于沉積巖層,地殼下降接收沉積,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依次沉積;
④屬于沉積巖層,地殼下降接收沉積,二疊紀—三疊紀依次沉積;
A
題組4(考點4:地質作用過程分析)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2年北京卷)5. 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完成圖中( )
A. 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規律 B. 甲處巖脈形成年代晚于斷層
C. 巖層①比②的沉積更早 D. 巖層③與④的形成環境相同
巖層上拱
背斜
頂部受張力開裂侵蝕形成谷地,為背斜成谷,A錯
甲處為花崗巖
侵入型巖漿巖
與斷層交匯處沒有被斷層錯斷,而是覆蓋了原有 的巖層結構
甲處巖漿活動晚于斷層,B對
沉積巖巖層形成先后順序來看,①在上而②在下
巖層①比②的沉積晚,C錯
巖層③為石灰巖,多形成與淺海環境,④為泥巖,多形成于陸地環境,形成環境不同,D錯
B
(2024年茂名高三地理二模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根據地層剖面特征可以推測所在區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α/某科研小組在黃河源區某河段沿岸進行地層剖面考察,研究發現:支溝山洪沉積層由該支溝爆發的山洪沉積而成;古洪水沉積層主要由黃河干流泥沙沉積而成.該層為水平層理,分選性好,內部呈現粗細相間的沉積特征。隨著氣候變化又先后形成風成黃土層和現代草甸土層。下圖示意該考察點位置及剖面地層序列。
(3)說明風成黃土層形成至現代草甸土層形成期間,該區域氣候干濕冷暖的變化。
風力作用強,氣候相對干冷
植被狀況較好,氣候相對暖濕
答案:氣候由干冷向暖濕變化;風成黃土層形成時期,風力作用強,氣候相對干冷;現代草甸土層形成時期,植被狀況較好,氣候相對暖濕。【每點2分】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4年遼寧卷)塿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數千年耕作過程中經糞土堆墊改良形成的人為土。在剖面上覆蓋層與原土壤層疊置,形似“樓層”(如圖)。其中,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 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 )
A. 冷干 B. 冷濕 C. 暖干 D. 暖濕
土質黏重
降水充沛
氣候濕潤
紅褐土
有機質含量低
流水侵蝕作用強
風化作用強
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氣候溫暖
D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
(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
現階段巖層剖面在當前海平面之上
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
珊瑚藻化石
石灰巖和砂巖
沉積巖石環境
溫暖淺海
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
淹沒該地;
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巖層出露海平面;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
(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
現階段巖層剖面在當前海平面之上
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
珊瑚藻化石
溫暖淺海
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該地
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巖層出露海平面;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2022年福建卷)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
(3)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
(3)先上升后下降。
選“地殼運動”: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
選“氣候變化”: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
題組5(考點5:推斷古地理環境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發育
(2024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某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區的巖層分布示意圖。在該地地下河沉積物中,發現有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完成下面小題。
5. 最有可能發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砂礫巖的可溶性很低,難以形成溶洞,①錯誤
②位于石灰巖巖層的上部位置,發育大型溶洞可能性不大,②錯誤
③石灰巖分布廣泛且巖層較厚,具備形成大型溶洞的物質基礎,正確
④砂頁巖的可溶性較差,不利于溶洞的形成,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大埔县| 柘城县| 旬阳县| 珠海市| 自贡市| 瑞安市| 抚远县| 灵石县| 卓尼县| 敦煌市| 福安市| 时尚| 襄汾县| 闽清县| 青铜峡市| 普定县| 德清县| 常德市| 高陵县| 桦甸市| 姜堰市| 珠海市| 涡阳县| 虞城县| 广昌县| 上犹县| 福建省| 敦化市| 平南县| 海盐县| 同德县| 新丰县| 交城县| 台山市| 克拉玛依市| 通化市| 克什克腾旗| 嘉鱼县| 桑植县|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