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8張PPT)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專題18: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一、課標要求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yǎng)①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 ②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根據(jù)區(qū)域位置和區(qū)域特征,辨別營造區(qū)域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內力作用,如辨析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發(fā)生的位置。(區(qū)域認知)認識不同地區(qū)的內外力作用的差異及地貌景觀的差異。(區(qū)域認知)①以某種地形地貌形成的成因或過程為主線,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的角度分析地質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②結合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①辨識內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②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認識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和成因。(地理實踐力)結合具體案例,領悟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理解人地和諧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觀念。(人地協(xié)調觀)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4全國甲卷,9-10,8分 以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剖面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4廣西,7,3分 以皖南地區(qū)的上溪群地層巖石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成因。2024甘肅,12-14,6分 以科考隊考察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4甘肅,15,3分 以班克斯半島的形成過程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4山東,10,3分 以古錫拉島演變?yōu)榄h(huán)形群島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2024湖南,12,3分 以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tài)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4遼寧,18(3),6分 以烏波盧島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4江蘇,8,3分 以天坑底部的堆積體為背景,考查風化作用與地貌。2023全國甲卷,7-8,8分 以地中海北岸某地的水系重組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3全國乙卷,6-8,12分 以新西蘭南阿爾卑斯山脈的抬升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2023新課標,9,4分 以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來源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3浙江6月,3,2分 以廣東丹霞地貌景觀圖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的判斷。2023浙江1月,3,2分 以疆東部某雅丹地貌區(qū)巖壁上“小蘑菇”形成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3福建,19(2),2分 以澳大利亞海陸變遷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2023廣東,11,3分 以崩塌物主要來自硬巖層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3重慶,10,3分 以小明在我國西北地區(qū)拍攝的某山坡砂巖凹凸不平的景觀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2山東,18(1),3分 以澳大利亞古雅斯河古河道的形成為背景,考查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2022上海,3,2分 以陜北地區(qū)丹霞地貌石英砂巖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的判斷。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2浙江1月,4,2分 以地貌景觀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風化作用及其影響。2022浙江6月,1,2分 以地貌景觀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2022浙江6月,5,2分 以某地地質剖面圖化石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成因。2022重慶,8,3分 以太行山脈東部橋樓殿石拱橋石拱橋長期保存為背景,考查巖石的類型及其成因。2022江蘇,10-12,9分 以非洲納米布北部的花崗巖山為背景,考查花崗巖巖石類型的判斷。2022海南,8,3分 以阿爾卑士山脈石頂泥柱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根據(jù)2022-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點提取考點:1.內力作用(重難點,核心原理)2.外力作用(重難點,核心原理)3.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重難點,核心原理)三、備考建議1.命題分析①一般從微觀區(qū)域為情境切入,以微觀區(qū)域示意圖和地質剖面圖、地貌景觀圖為載體,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內外力作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規(guī)律等內容;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③新趨勢:考查多個知識點,強調綜合思維的考查。2.備考建議要求能夠結合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掌握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規(guī)律;注意根據(jù)圖文材料,再綜合判斷如地貌成因(外力/內力作用)等問題。復習備考時,注意復習巖石的性質及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地表形態(tài)的成因與形成過程等內容,加強信息的提取和解讀能力。四、知識體系塑造格局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態(tài)雕刻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外力條件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使地表高低不平使地表趨于平緩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陸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考點突破五、考點突破1.內力作用2.外力作用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01內力作用考點突破內力作用【視頻】航拍中國——壯美廬山內力作用情境1:廬山,拔地而起的震撼材料一: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相對高度1200~1400米,山體多峭壁懸崖,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據(jù)廬山博物館介紹:在距今8億年前,廬山地區(qū)還是一片淺海。到了距今2億年的時候,地球變得活躍起來,地殼深處灼熱的巖漿把厚厚的地層頂?shù)酶吒叩模纬闪宋《氲膹]山。下圖為廬山的地質構造示意圖和廬山景觀圖。問題1:從內力作用角度分析廬山的形成過程。內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由淺海到高山巖層擠壓斷裂,巖塊上升的形成斷塊山巖漿沿斷裂帶噴涌頂高地層,加劇抬升廬山相對高差較大巖漿活動頻繁地殼抬升地殼運動使巖層斷裂,巖塊上升的形成斷塊山內力作用情境1:廬山,拔地而起的震撼材料一: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相對高度1200~1400米,山體多峭壁懸崖,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據(jù)廬山博物館介紹:在距今8億年前,廬山地區(qū)還是一片淺海。到了距今2億年的時候,地球變得活躍起來,地殼深處灼熱的巖漿把厚厚的地層頂?shù)酶吒叩模纬闪宋《氲膹]山。下圖為廬山的地質構造示意圖和廬山景觀圖。問題1:從內力作用角度分析廬山的形成過程。參考答案:地殼運動使巖層斷裂,巖塊上升的形成斷塊山;斷層面形成陡崖峭壁;巖漿沿斷裂帶噴涌頂高地層,加劇抬升廬山;1.地質作用概述1.概念:指由于受到某種能量的作用,從而引起的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各種作用。2.分類:按照能量來源,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類型 能量來源 表現(xiàn)形式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兩者關系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內部的熱能太陽輻射能,重力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使得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于平緩地表形態(tài)是在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主導作用。1.地質作用概述大部分地貌是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一般情況下是先內力作用后外力作用,但內外力作用的先后順序并非一成不變,也存在一種地質作用進行的同時伴隨著其他地質作用的現(xiàn)象。2.內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形式 含義 作用速度 影響地殼運動 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fā)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 很緩慢 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巖漿活動 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 很快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質作用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fā)生改變的過程 緩慢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影響結果 奠定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3.地殼運動與地表形態(tài)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巖層運動方向 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化 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對地形的影響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 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舉例 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變遷二者關系 ①它們是相伴發(fā)生; 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體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3.地殼運動與地表形態(tài)探究活動:根據(jù)下列景觀圖片或者示意圖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參考答案: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后,因都屬于大陸板塊,地殼受擠壓后褶皺隆起,形成高大山脈。3.地殼水平運動與地表形態(tài)材料:東非大裂谷是一個年輕的裂谷系統(tǒng),其形成主要是第三紀構造活動的結構,形成大裂谷的構造活動包括板塊的水平擴張和垂直隆升兩種形式,并伴隨著廣泛的巖漿活動和火山噴發(fā)。探究活動2:推測東非大裂谷未來的變化。地殼水平運動(相離運動)水平張裂形成斷裂裂谷初始大洋到成熟大洋3.地殼垂直運動與地表形態(tài)探究活動:根據(jù)下列景觀圖片或者示意圖分別分析臺灣海峽和廬山等山脈的成因。華山廬山泰山參考答案:臺灣海峽地處板塊邊界,地殼運動活躍,斷層發(fā)育;臺灣海峽所處地帶整體下沉,形成地塹;后被海水淹沒,最終形成海峽。華山、廬山、泰山受地殼垂直運動巖層斷裂抬升形成斷塊山。4.巖漿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這一過程稱為巖漿活動。火山噴發(fā)是地球內部能量強烈的釋放形式,巖漿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fā),可顯著改變地表形態(tài)。4.巖漿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根據(jù)噴發(fā)狀況,可分為裂隙式噴發(fā)和中心式噴發(fā)兩種類型①裂隙式噴發(fā)的火山,熔巖物質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美國哥倫比亞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②中心式噴發(fā)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長白山主峰等4.巖漿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火山湖火山錐火山島火山熔巖高原/平原地熱/溫泉(2023年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6. 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 )A. 板塊擠壓 B. 火山不斷噴發(fā) C. 板塊張裂 D. 巖漿持續(xù)侵入該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受板塊擠壓影響山脈高度會持續(xù)升高,A正確,C錯誤從材料信息中為獲取該山脈有火山持續(xù)噴發(fā)的相關信息,B錯誤;巖漿侵入不會對地表形態(tài)產生直接影響,D錯誤A典例講解02外力作用考點突破外力作用情境2:廬山,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材料二:廬山雖然四周峰壑險峻,但山頂卻開闊平坦,適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鎮(zhèn),有著牯嶺鎮(zhèn),鎮(zhèn)域面積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嶺鎮(zhèn)附近的大校場沖溝的溝口位置,地質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當?shù)卮笮鰶_溝口處出露完好的地層剖面。經(jīng)過科學測定,屬于晚第四紀地質剖面。下圖為大校場地質剖面圖和牯嶺鎮(zhèn)景觀圖。問題1: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廬山上平坦開闊地的成因。參考答案:廬山形成后,山頂不斷經(jīng)受風、流水等外力侵蝕、堆積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形成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外力作用情境2:廬山,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材料二:廬山雖然四周峰壑險峻,但山頂卻開闊平坦,適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鎮(zhèn),有著牯嶺鎮(zhèn),鎮(zhèn)域面積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嶺鎮(zhèn)附近的大校場沖溝的溝口位置,地質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當?shù)卮笮鰶_溝口處出露完好的地層剖面。經(jīng)過科學測定,屬于晚第四紀地質剖面。下圖為大校場地質剖面圖和牯嶺鎮(zhèn)景觀圖。問題2:描述巖層剖面特征。參考答案:分層;定向排列;有粒徑分選現(xiàn)象。外力作用情境2:廬山,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材料二:廬山雖然四周峰壑險峻,但山頂卻開闊平坦,適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鎮(zhèn),有著牯嶺鎮(zhèn),鎮(zhèn)域面積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數(shù)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嶺鎮(zhèn)附近的大校場沖溝的溝口位置,地質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當?shù)卮笮鰶_溝口處出露完好的地層剖面。經(jīng)過科學測定,屬于晚第四紀地質剖面。下圖為大校場地質剖面圖和牯嶺鎮(zhèn)景觀圖。問題3:對比④、⑤層沉積物特征的差異并分析原因。沉積物特征 ④層 ⑤層沉積物類型 砂礫石為主 巨礫石為主粒徑大小 粒徑較小 粒徑較大分選性 大小均勻,分選性較好 大小混雜,分選較差成因 ④層主要為流水搬運和堆積而形成 ⑤層主要為冰川搬運和堆積而形成參考答案:④層:為砂礫石層,粒徑較小、大小均勻。⑤層:礫石和砂石混雜,分選差;④層主要為流水搬運和堆積而形成;⑤層主要為冰川搬運和堆積而形成;1.外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表現(xiàn) 因素 作用風化 作用 溫度、水、大氣、生物等 使巖石發(fā)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為其他外力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侵蝕 作用 流水、波浪、風、冰川等 對地表進行破壞搬運 作用 流水、波浪、風、冰川等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堆積 作用 流速降低、風力 減小或冰川融化等 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注意地區(qū)差異:不同地區(qū),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tài)。結果: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1.外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探究活動:根據(jù)下列景觀圖片或者示意圖分別指出地貌受到外力作用的類型。風力堆積作用冰川侵蝕作用流水侵蝕作用風力侵蝕作用海浪侵蝕作用生物風化作用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fā)生破碎崩解(物理風化)、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實質和結果:“在原地大塊巖石崩解變成小塊巖石”。逐漸破碎、脫落、在其他外力作用下離開原地。有植被生長的情況下,會逐步發(fā)育成土壤。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探究活動:根據(jù)下列景觀圖片或者示意圖分別指出風化作用的類型及其成因。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物理風化概念:指巖石機械破碎,化學成分沒有顯著變化。主要受溫度變化影響,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物理風化顯著,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溫差風化冰劈風化(又稱凍融風化)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物理風化:鹽類結晶與潮解作用思考:1.背風面和迎風面鹽風化強弱關系 2.向陸側和向海側鹽風化強弱關系并分析其原因。中國西北砂巖露頭鹽風化機理剖面示意圖背風面風化強迎風面風化弱向陸側風化強①受風力和重力影響,鹽類向背風面一側運動聚集;②背風坡降水少,蒸發(fā)旺盛,鹽類易結晶。①向海岸巖石表面更濕潤,鹽類難以結晶析出;②海水沖刷巖石表面,帶走鹽類;③干濕交替周期短,含鹽溶液滲入和鹽分析出時間短,不利于鹽分積累。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物理風化:層裂是物理風化中的一種。原先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巖石受到較大的圍壓上覆的巖塊被剝蝕后,上部壓力降低導致基巖向上膨脹產生基巖露出表面的破裂面和一些近于垂直表面的裂隙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化學風化: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fā)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物質的過程,稱為化學風化。巖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化學風化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生物風化:生物對巖石、礦物產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對母巖的破壞方式既有機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學作用(如植物、細菌分泌的有機酸對巖石的腐蝕作用)。地衣產生有機酸,對巖石產生破壞作用根劈作用生物對巖石、礦物產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對母巖的破壞方式既有機械作用[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學作用,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間接的作用。(2022年浙江1月卷)4. 以下地貌景觀主要由風化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蝕地貌;②是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③是風蝕蘑菇地貌,是風力侵蝕地貌;④是巖石裂隙,風化作用形成的。②④正確,①③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D拓展:風化作用定義: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原地發(fā)生破碎或分解。類型:物理風化:凍融作用、熱脹冷縮;化學風化:水解、溶解、水化等生物風化:根劈作用等典例講解(2021年浙江省1月高考真題)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巖石與侵入巖的接觸帶。下圖為南部非洲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17.與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風化殼的( )A.物理風化作用較弱B.風力沉積作用較弱C.生物風化作用較弱D.流水侵蝕作用較強典例講解由圖及圖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區(qū),降水量小于丙地,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較強,A錯誤。甲為沙漠地區(qū),風力沉積作用強,B錯誤。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風化作用較弱,C正確。甲地流水侵蝕作用弱,D錯誤。故選C。C典例講解方法歸納總結: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風化作用影響因素氣候:氣溫、降水寒冷或者干旱地區(qū)物理風化為主潮濕而炎熱地區(qū)化學風化與生物風化為主,風化殼厚地形:陡緩、坡向陡坡基巖裸露,風化快速,物理風化活躍緩坡植物生長茂盛,以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為主坡向陰陽坡、迎背風坡等影響風化條件巖石性質巖石的礦物成分巖石的結構、構造節(jié)理發(fā)育狀況礦物抗風化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巖石風化作用速度,形成差異風化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巖石比細密而堅硬的巖石易于風化節(jié)理破壞了巖石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巖石的可滲透性,是促進巖石風化的因素典例講解概念辨析:風化作用和風力作用的區(qū)別風化作用和風力作用的區(qū)別: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發(fā)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化作用與風無關。而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花崗巖球狀風化作用風沙侵蝕作用2.侵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tài)下改變地面巖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冰川侵蝕作用流水侵蝕作用風力侵蝕作用海浪侵蝕作用2.侵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列表對比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作用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風化作用 風力侵蝕作用對象不同 風化的對象是巖石 風力作用的對象是巖石或風化物時間差異 風化一般比較緩慢,不易察覺 侵蝕一般較劇烈,有時是可見的,如雨水侵蝕地表,有些侵蝕也很漫長順序不同 一般風化在前 侵蝕在后結果不同 風化使巖石變碎、變小,但留在原地 侵蝕的結果將被侵蝕的的物質帶走總結:一般情況下判斷兩者:有沒有將碎塊帶離作案現(xiàn)場,沒有則大多為風化作用,有則為侵蝕作用,但要注意的是風化,有時候碎塊也會離開原巖體,但屬于重力墜落。因此,如果巖石被發(fā)生變化或破碎,但停留在原地,它被稱為風化。如果風化巖石的碎片被移走,它被稱為侵蝕。3.搬運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位置的過程即為搬運作用。風力搬運作用流水搬運作用冰川搬運作用海浪搬運作用4.堆積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冰川堆積作用(冰磧物)風力堆積作用海陸堆積作用流水堆積作用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風化作用 使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侵蝕作用 風力侵蝕 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地表形態(tài)流水 侵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tài). 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溶蝕 形成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等 如: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 如:東歐平原、美國五大湖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 如:海蝕柱、海蝕崖搬運作用 風力搬運 “飛沙走石”流水搬運 “泥沙俱下”冰川搬運 物質遷移海浪搬運 物質遷移堆積作用 冰川沉積 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放,形成冰磧地貌流水沉積 三角洲、沖積平原 沉積物顆粒大的先沉積,小的后沉積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金字塔沙丘、新月形沙丘、沙壟等)和黃土堆積海浪沉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固結成巖 固結成巖作用 形成沉積巖典例講解(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huán)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huán)境下形成的。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9. 風沙與泥沼土互層中,與風沙層相比,泥沼土層沉積物( )A. 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少B. 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少C. 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多D. 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多泥沼土流水沉積作用形成水的流速(靜水環(huán)境)較低顆粒較細水體中生物量較多有機質的來源更多且分解慢有機質含量較高風沙層風沙速度較快,顆粒較粗風力侵蝕植被覆蓋率較低的沙粒,堆積形成的,有機質來源較少且分解較快,有機質含量較少D(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huán)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huán)境下形成的。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0.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xiàn)的波狀形變形成于( )A.凍融造成的變形 B.構造擠壓變形C.流水不均勻沉積 D.風沙差異沉積構造擠壓變形波狀形變以下早先形成的各沉積層也必然隨構造運動產生變形或變位波狀形變僅存在于深度約230~260厘米的局部范圍內對比與題意不符,B錯誤流水不均勻沉積不同深度顆粒大小的不均勻水平分布,而非波狀形變,故選項C錯誤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huán)境下形成的波狀形變形成時期地表有(靜)水可排除D項可能,選項D錯誤,A正確A典例講解03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考點突破情境3:廬山石頭變形記材料三:廬山博物館內陳列著三大類許多小類的巖石。它們均來自于廬山山體。下圖為主要巖石標本景觀圖。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對下列巖石標本進行分類并分析其成因。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三大類巖石類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侵入巖噴出巖花崗巖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石灰?guī)r砂巖頁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巖漿冷卻凝固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變質作用1.三大類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化學元素結合礦物巖石聚集組成巖石圈礦產富集1.三大類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巖石的基本類型【視頻】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1.三大類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大陸地表出露的巖石約75%都是沉積巖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常見巖石:花崗巖(侵入巖)玄武巖、流紋巖(噴出巖/火山巖)特點:侵入巖堅硬致密噴出巖常有氣孔用途: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多種金屬礦產是工業(yè)生產的原料經(jīng)外力作用形成常見巖石:石灰?guī)r、礫巖、砂巖、頁巖等特點:有明顯層理,富含有機質,可能含有化石用途:石灰?guī)r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下,成分、性質變質生成.常見巖石:大理巖、板巖用途:大理巖是建筑材料,鐵礦石鋼鐵工業(yè)的重要原料2.巖漿巖及其成因巖漿巖由熾熱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石。巖石類型 形成原因 特點 常見巖石巖 漿 巖 侵入巖 在地表以下冷凝(冷卻時間長) 礦物結晶顆粒比較大花崗巖噴出巖 噴出地表冷凝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3.沉積巖及其成因沉積巖特點層理構造上下地層為新老巖層關系(下老上新)可能發(fā)現(xiàn)化石3.沉積巖及其成因沉積巖分類沉積物顆粒大小分類礫巖、砂巖、頁巖(由大到小)沉積環(huán)境大陸沉積環(huán)境:山麓環(huán)境、冰川環(huán)境、沙漠環(huán)境、河流環(huán)境、湖泊環(huán)境和沼澤環(huán)境陸相(湖相)沉積巖過渡沉積環(huán)境:三角洲環(huán)境、瀉湖環(huán)境和河口灣環(huán)境;陸/海相沉積巖海洋沉積環(huán)境:濱海、淺海、半深海環(huán)境和深海環(huán)境。海相沉積巖沉積方式物理、化學、生物沉積3.沉積巖及其成因湖南張家界石英砂巖廣西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石灰?guī)r太行山嶂石巖地貌砂巖4.變質巖及成因變質巖的形成過程石灰?guī)r巖漿石灰?guī)r巖漿大理巖變質接觸帶變質帶(高溫)4.變質巖及成因已成巖石變質巖大理巖片麻巖板 巖石英巖石灰?guī)r花崗巖頁 巖砂 巖高溫高壓變質作用侵入型巖漿巖沉積巖沉積巖沉積巖分類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應用舉例巖漿巖 噴出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流紋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多種金屬礦是工業(yè)生產的原料侵入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巖石堅硬,結構緊密 花崗巖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jīng)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起來,經(jīng)過壓緊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石灰?guī)r、頁巖、 砂巖、 礫巖 石灰?guī)r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鉀鹽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 原有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其原來的成分、性質發(fā)生改變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石英巖、片麻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變質巖鐵礦是鋼鐵工業(yè)的重要原料總結: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及其成因典例講解(2023年浙江6月卷)下圖為廣東某丹霞地貌景觀圖,該地貌主要發(fā)育于白堊紀的紅色地層。該地質時期,當?shù)刂饕苄棚L、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題。3. 該地貌景觀的物質組成是( )A. 砂礫巖 B. 石灰?guī)r C. 石英巖 D. 花崗巖顆粒較細的砂巖顆粒較粗的礫巖礫巖夾雜在砂巖當中呈現(xiàn)明顯的層理結構屬于沉積巖A項正確B項錯誤石英巖屬于變質巖,花崗巖屬于巖漿巖,排除CDA典例講解(2024年廣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區(qū)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tài)下發(fā)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演化提供了新證據(jù)。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7. 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jīng)歷了( )A. 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成巖作用B. 成巖作用—變質作用—沉積作用C. 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變質作用D. 變質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C上溪群地層巖石先是砂礫沉積變質巖巖漿侵入變質作用沉積物沉積巖固結成巖沉積作用典例講解(2024·三明模擬)黃蠟石又名龍王玉,因石表層內蠟狀質感而得名。是石英巖礦物因為受地質變動影響,與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熱或火山等自然條件,長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熱火山溫度的雙重催化,形成黃蠟石。黃蠟石按產出狀況可分為山料、山流水和籽料。其中籽料也稱水料,多為圓形、扁圓形體,溫潤細膩,玉質穩(wěn)定,是雕刻師首選的黃蠟石玉料,下圖為黃蠟石籽料(左圖)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右圖)。據(jù)此完成4、5題。4.黃蠟石主要組成物質屬于右圖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5.黃蠟石的籽料形成過程是 ( )A.侵蝕-搬運-堆積-侵蝕B.斷裂-侵蝕-搬運-堆積C.侵蝕-堆積-搬運-磨蝕D.斷裂-崩塌-搬運-磨蝕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黃蠟石屬于變質巖(甲)A黃蠟石的籽料受到內力作用(斷裂-崩塌)后受到外力作用搬運,最后經(jīng)磨蝕成為圓形、扁圓形體,具備溫潤細膩,玉質穩(wěn)定的特質。D典例講解方法歸納總結: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示意圖判讀(1)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①巖漿:三進一出。②巖漿巖:一進三出。③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④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⑤由沉積物形成的巖石是沉積巖。(2)判斷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①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②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③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④指向巖漿的箭頭—熔化,是內力作用。典例講解方法歸納總結: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示意圖判讀常見變式圖典例講解方法歸納總結: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示意圖判讀常見變式圖04試題演練(2023年全國甲卷)圖1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fā)現(xiàn),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fā)生過水系重組。據(jù)此完成7 ~ 8題。8. 據(jù)水系變化推測,MN一線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皺隆起 D.褶皺凹陷褶皺不會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態(tài)完整,CD錯誤由于地殼運動MN一線形成東西向斷裂帶,南側地區(qū)形成新的分水嶺南部相對抬升 分水嶺 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北部相對沉降 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沉降形成湖泊,并形成內流區(qū)。A題組1(考點1: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3年重慶卷)美國夏威夷地區(qū)瓦胡島(21°30'N,157°50'W)大范圍連續(xù)性降水少,但受島嶼內高大山地影響,夏季陣性降水多。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9. 瓦胡島山體高大是由于( )A. 生物風化較弱 B. 降水侵蝕強烈 C. 海水侵蝕較弱 D. 內力作用劇烈山體高大地表高低不平主要是受到內力作用的影響內力作用劇烈D正確而外力作用(如生物風化較弱、降水侵蝕強烈、海水侵蝕較弱)均不是其山體高大的原因,D正確,ABC錯誤D題組1(考點1: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福建省泉州三模卷)中國科研團隊根據(jù)古高度和地球深部動力學等證據(jù),恢復了青藏高原不同地體(山脈、板塊等)約7000萬年以來的隆升歷史(左圖);右圖示意青藏高原隆升某階段。完成下面小題。9. 近7000萬年以來青藏高原地區(qū)( )A. 同時隆升 B. 水平隆升 C. 差異隆升 D. 波動隆升題組1(考點1: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9題詳解】從圖中可以看到,岡底斯山、中央谷地、喜馬拉雅山海拔有明顯提高,但提高的高度和時間點并不相同,說明青藏地區(qū)雖隆升為主,但隆升差異較大,各地并不相同,C正確,排除ABD選項。故選C。C題組2(考點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甘肅卷)科考隊考察某冰川時,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巨石整體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下圖示意該現(xiàn)象場景。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3. 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來自( )A. 側坡上部,巖體風化后崩落B. 冰川上游,冰川搬運后堆積C. 冰川基底,冰川發(fā)育時頂出D. 冰川內部,冰川融化后出露該巨石覆蓋于小塊冰體上屬于外來的巖體應位于側坡上部,受風化作用,花崗巖巖體風化崩落于此,A正確冰川搬運后堆積形成冰磧物,不應該是獨立的,B錯誤;冰川發(fā)育一般在巖層之上,不會使基底巖層出露,C錯誤;若位于冰川內部,會受到冰川侵蝕作用,不會棱角分明,D錯誤A(2024年江蘇卷)重慶奉節(jié)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積體和暗河。下圖為“小寨天坑剖面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8. 天坑底部的堆積體總體上( )A 沉積層理清晰 B. 礫石大小混雜 C. 顆粒形狀規(guī)整 D. 物質分選良好多種物質在重力、水流等作用下混合堆積礫石大小混雜是常見的現(xiàn)象,B正確沉積層理不太可能清晰,A錯誤顆粒形狀難以規(guī)整,C錯誤;物質分選通常不好,D錯誤在有規(guī)律的水流搬運和沉積環(huán)境中物質分選良好、沉積層理清晰、顆粒形狀規(guī)整,錯誤B題組2(考點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3年重慶卷)下圖為在我國西北地區(qū)拍攝的,某山坡砂巖凹凸不平的景觀照片和局部放大圖,研究表明,該景觀是地質歷史時期河流邊灘沉積物埋藏固結成巖后, 抬升出露地表,經(jīng)風化、 侵蝕、 搬運等作用形成。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0. 引起圖中砂巖表面凹凸不平的關鍵因素是( )A. 植被覆蓋 B. 巖石物質組成 C. 氣溫變化 D. 大氣水分含量劍山崖壁巖石砂巖為沉積巖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巖石物質組成影響,B正確;ACD都為巖石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不具備明顯的差異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關鍵因素,ACD錯誤。B題組2(考點2: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題組3(考點3: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湖南卷)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氣候較干旱。該地品尼松生長緩慢,分枝點低,雨水下滲為其生長提供水源,外力作用會影響其生長狀態(tài)。1905年后該地降水增多。如圖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以及相應的年輪增長距平值。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2. 關于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tài)和影響其生長的外力作用,推斷正確的是( )A. 甲時期生長較慢沉積為主B. 甲時期生長較快侵蝕為主C. 乙時期生長較快沉積為主D. 乙時期生長較慢侵蝕為主甲時期,年輪增長緩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長緩慢乙時期年輪增長距平值大于0,說明乙時期,年輪增長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長較快;BD錯誤由圖中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可知,甲時期沉積層Ⅱ增厚,說明沉積為主,A正確;乙時期出現(xiàn)了沖溝,說明以侵蝕為主,C錯誤A(2023年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7. 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C.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如果不考慮內力作用山脊線會向東移動,A正確,B錯誤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西風帶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西風挾帶的來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響下易形成降水山脈西坡的侵蝕作用比東坡更強烈東坡為盛行西風背風坡,降水較少,侵蝕作用較弱,CD錯誤A題組3(考點3: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9. 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A. 基巖風化 B. 流水搬運 C. 冰川搬運 D. 風力搬運細顆粒物來源不是當?shù)氐幕鶐r風化C:冰川搬運不具備分選性,冰川沉積物的粒徑大小為雜亂無章,C錯誤;B:流水搬運來的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qū),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D:風力搬運范圍廣,不受地表起伏影響,所以草層中的細土物質多來自風塵輸入,其來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與河流沉積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早區(qū),D正確。明顯的分層特點D題組4(考點4: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題組5(考點5:冰川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3年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一種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類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員通過對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斷冰川的規(guī)模、運動方向及古氣候環(huán)境。圖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景觀,由于冰川侵蝕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2. 依據(jù)所學地理知識,判斷該地貌景觀目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 )A. 青藏高原 B. 黃土高原 C. 云貴高原 D. 內蒙古高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區(qū)冰川分布主要與低溫環(huán)境有關冰川分布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qū)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有大量冰川分布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均基本沒有冰川分布。因此該地貌景觀目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確,BCD錯誤。A(2024年福建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圖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區(qū)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該區(qū)域海岸現(xiàn)代沉積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體落差大,2004年當?shù)卣诰嘣摵雍涌谏嫌?9 km處興建水壩。為緩解甲海岸侵蝕,當?shù)卣捎脙煞N措施:①從乙海岸運來泥沙補給甲海岸,②水庫沖淤調沙。措施②的效果優(yōu)于①。(1) 甲海岸離河口較近,但乙海岸堆積了更多的河流泥沙,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6分)甲海岸泥沙沉積量比乙地少甲海岸海浪侵蝕作用較強烈甲地浪高乙地浪高以中大為主,浪高較大以小為主,浪高較小甲海岸線較平直乙海岸線較彎曲沿岸流甲海岸海浪侵蝕作用較強烈的成因浪高越大,海浪侵蝕作用越強海岸線的曲折狀況:海岸線曲折(平直),抗侵蝕能力較強(弱)沙源條件:受沿岸海流影響,河流泥沙從甲海岸搬運到乙海岸題組6(考點6:海浪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福建卷)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圖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區(qū)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該區(qū)域海岸現(xiàn)代沉積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體落差大,2004年當?shù)卣诰嘣摵雍涌谏嫌?9 km處興建水壩。為緩解甲海岸侵蝕,當?shù)卣捎脙煞N措施:①從乙海岸運來泥沙補給甲海岸,②水庫沖淤調沙。措施②的效果優(yōu)于①。(1) 甲海岸離河口較近,但乙海岸堆積了更多的河流泥沙,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6分)海浪侵蝕作用 甲海岸較強烈 乙海岸較弱浪高 較高 較低海岸線 平直 曲折(海灣)沙源 R河流攜帶而來 沿岸流甲海岸搬運而來答案:18.【官方答案】(1) 受沿岸海流影響,河流泥沙從甲海岸搬運到乙海岸; 乙海岸東部輪廓有利于泥沙堆積; 乙海岸浪高較低,侵蝕較弱。(3點6分)題組6(考點6:海浪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題組7(考點7: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山東卷)錫拉島位于地中海,整個島嶼被厚厚的火山巖和火山灰覆蓋,夏季島上北風頻發(fā)。約3600年前的古錫拉島是一個圓形的大島(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錫拉島和附近小島,以及這些島嶼之間的海域),后來演變成環(huán)形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為錫拉島(左圖)。錫拉島的西部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當?shù)剞r民在管理葡萄時將葡萄藤盤成圓形的籃子狀(右圖),并將葡萄果實置于“籃子”內生長。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0. 導致古錫拉島演變?yōu)榄h(huán)形群島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 火山噴發(fā) B. 地殼運動 C. 海浪侵蝕 D. 風力侵蝕內力作用奠定地貌的基本形態(tài),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只能對地表形態(tài)起到“修飾”作用,CD錯誤這里有火山活動,根據(jù)形狀可以推測,火山噴發(fā)使得原島嶼中部出現(xiàn)火山口,后期海水通過火山口邊緣低洼地區(qū)注入,形成現(xiàn)在的環(huán)形群島,A正確;地殼運動難以導致古錫拉島演變?yōu)榄h(huán)形群島,排除BA(2023年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8. 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A. 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 板塊運動逐漸減弱C. 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 外力作用逐漸減弱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內力作用強度大于外力作用對盛行西風的阻擋加強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漸加強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內力抬升作用和外力作用達到均衡外力風化侵蝕作用增強,C項正確C題組8(考點8: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福建省龍巖一模卷)如圖所示,內蒙古赤峰市大青山山地陽坡長滿了草本植物,陰坡則長滿了白樺林和灌木,但該山山頂植被分布差異并不顯著。完成下面小題。14. 若地質構造穩(wěn)定、氣候無明顯變化,山頂植被變化趨勢為( )A. 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森林比例上升B. 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本比例上升C. 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森林比例上升D. 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本比例上升題組8(考點8: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14題詳解】山麓植被為地帶性植被,結合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內蒙古,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草原。山頂和山麓相對高度越大,山頂植被與地帶性植被差異越大。若地質構造穩(wěn)定、氣候無明顯變化,則內力作用趨于平緩,塑造地貌的力量以外力作用為主,外力作用的總體效果是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趨于平坦,故大青山山頂海拔變低,相對高度會變小,直至夷為平地,故與山麓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排除C、D;該地的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草原,因此草本比例上升,最后與基帶一致,排除A,B正確。故選B。B(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huán)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jīng)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huán)境,石灰?guī)r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huán)境。石灰?guī)r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2)墨累河曾因P處海拔較高而無法入海,后又經(jīng)P處重新入海。推測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內、外力作用。(4分)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運動地殼下沉、地勢變低入海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墨累河流經(jīng),受流水侵蝕作用強,削高題組8(考點8: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2023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環(huán)境演變可從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化石類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距今約150萬年,澳大利亞東南部存在古大湖(圖10),墨累河流經(jīng)此湖并于P處溢出入海。此后,氣候干濕交替,該湖逐漸變成內陸咸水湖。甲、乙兩處水下沉積速率一致且無間斷,沉積地層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層形成于深淡水湖環(huán)境,石灰?guī)r層形成于淺咸水湖環(huán)境。石灰?guī)r層頂部海拔指示相應地點當時的湖面高度(圖11)。(2)墨累河曾因P處海拔較高而無法入海,后又經(jīng)P處重新入海。推測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內、外力作用。(4分)【官方答案】(2)流水侵蝕,構造活動,使P處海拔低于河流水位。題組8(考點8: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遼寧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烏波盧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洋板塊俯沖帶。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多期火山巖。其中,Q1火山巖抗蝕能力較弱,Q2、Q4火山巖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各期火山巖表面土層厚度分別約為900cm、90cm、35cm。島嶼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巖出露,構成高崗。島嶼年平均降水量超過3000mm,但水資源較貧乏,其分布受巖性和地貌影響較大。圖7示意烏波盧島地形及不同時期火山巖空間分布。(1)說明烏波盧島脊線的形成過程。題組8(考點8: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耦合)與地表形態(tài))【答案】(1)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東北、西南較低,中間較高的地形;東北、西南斷裂發(fā)育,外力作用較強,地勢降低,形成中間脊線。【小問1詳解】根據(jù)材料信息“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多期火山巖。”可知,該地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在該地形成東北、西南較低,中間較高的地形;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東北、西南斷裂發(fā)育,且毗鄰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蝕較強,地勢降低,中間地勢較高,脊線形成。題組8(考點8:三大巖石類型及其特點判讀)(2024年甘肅卷)科考隊考察某冰川時,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巨石整體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下圖示意該現(xiàn)象場景。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2. 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 )A. 玄武巖 B. 大理巖 C. 花崗巖 D. 石灰?guī)r該巨石屬于花崗巖,C正確;C玄武巖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顏色較深;大理巖屬于變質巖,有片理結構,且不可見礦物結晶;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有層理結構,ABD錯誤。題組9(考點9: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判讀)(2022年江蘇卷)布蘭德山位于非洲納米比亞北部,是典型的花崗巖山體。下圖為“布蘭德山及周邊區(qū)域地質地貌遙感影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0. 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的成因是( )A. 火山噴發(fā) B. 沉積作用C. 變質作用 D. 巖漿侵入花崗巖是布蘭德山的典型巖石花崗巖屬于深層巖漿侵入冷卻凝固的巖石,D正確火山噴發(fā)冷卻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巖,故A錯誤沉積作用形成的是沉積巖,,如石灰?guī)r、頁巖、礫石,砂巖,故B錯誤;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有片麻巖、大理巖等,不會形成花崗巖,故C錯誤D題組10(考點10: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4年遼寧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烏波盧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洋板塊俯沖帶。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多期火山巖。其中,Q1火山巖抗蝕能力較弱,Q2、Q4火山巖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各期火山巖表面土層厚度分別約為900cm、90cm、35cm。島嶼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巖出露,構成高崗。島嶼年平均降水量超過3000mm,但水資源較貧乏,其分布受巖性和地貌影響較大。圖7示意烏波盧島地形及不同時期火山巖空間分布。(3)簡析烏波盧島西部Q1火山巖高崗形成的原因,并推斷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參考答案:(3)Q1時期巖漿噴出形成火山巖,經(jīng)外力長時間的風化、侵蝕等大部分Q1火山巖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層Q1火山巖保留;后期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巖覆蓋了Q1時期的火山巖,Q1火山巖上覆土層較厚,植被覆蓋率較高,周圍火山巖被侵蝕掉,Q1時期保留的表層火山巖出露形成高崗。(2024年遼寧卷)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烏波盧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洋板塊俯沖帶。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多期火山巖。其中,Q1火山巖抗蝕能力較弱,Q2、Q4火山巖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各期火山巖表面土層厚度分別約為900cm、90cm、35cm。島嶼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巖出露,構成高崗。島嶼年平均降水量超過3000mm,但水資源較貧乏,其分布受巖性和地貌影響較大。圖7示意烏波盧島地形及不同時期火山巖空間分布。(3)簡析烏波盧島西部Q1火山巖高崗形成的原因,并推斷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小問3詳解】根據(jù)圖示和題干信息可知,烏波盧島西部高崗是Q1火山巖形成的,在地質史上,Q1時期巖漿噴發(fā),地表形成噴出型巖漿巖,經(jīng)過漫長的風化、侵蝕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巖被侵蝕掉,只有局部地方殘留Q1火山巖;后期Q2、Q4火山巖形成時期,新的噴出型巖漿巖將殘留Q1火山巖覆蓋,因為殘留Q1火山巖土層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蝕下,殘留Q1火山巖上覆的土層出露之后,植被發(fā)育,減少外力作用侵蝕,導致殘留的Q1火山巖留存下來,周圍新形成的火山巖被侵蝕掉,形成頂平身陡的高崗。高崗為Q1火山巖,抗侵蝕能力較弱,在外力作用侵蝕下,高崗面積減小,海拔降低,高崗的坡度變緩;進一步遭受侵蝕,Q1火山巖被侵蝕掉,可能形成溝谷或者洼地。題組10(考點10:巖石類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