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九校聯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評價卷1.(2024八上·嘉興期中)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答案】正確【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56年,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此可知,本題描述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2.(2024八上·嘉興期中)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北京,將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 )【答案】錯誤【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由此可知,本題敘述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太平天國運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史實。3.(2024八上·嘉興期中)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變法的正式開始。( )【答案】錯誤【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光緒頒布“定國是詔”,標志著維新變法的正式開始。由此可知,本題描述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維新變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4.(2024八上·嘉興期中)袁世凱為實現稱帝夢想,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 )【答案】正確【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實現稱帝夢想,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由此可知,本題說法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二十一條”。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二十一條”的相關史實。5.(2024八上·嘉興期中)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以分為親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職業關系。( )【答案】錯誤【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社會關系分為不同的類型,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以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所以題文中的職業關系,應為業緣關系,因此,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識,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6.(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傳播正能量。( )【答案】正確【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網絡有利有弊,我們要網絡上傳播正能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可以向政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力量,所以題文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我們要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7.(2024八上·嘉興期中)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答案】正確【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常見的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所以題文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社會秩序的認識,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政府、企業、社會公民要遵守秩序,有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社會才能正常運轉。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證。有序、整潔、安全的社會環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發我們對生活的熱情。8.(2024八上·嘉興期中)犯罪就是違法,違法就是犯罪。( )【答案】錯誤【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犯罪的特征及危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所以犯罪就是違法,但違法行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為,所以題文觀點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法律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9.(2024八上·嘉興期中)從嗷嗷啼哭的嬰兒到在父母攙扶下蹣跚學步的幼兒,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在老師教導下心智日益成熟的少年……直至踏上各自的工作崗位,我們每個人都要大致經歷這樣的人生歷程。這告訴我們( )A.人的成長是只跟父母、老師有關B.置身社會生活中,個人成長是被動的C.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關心和幫助D.在同一時代,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幾乎相同【答案】C【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從嗷嗷啼哭的嬰兒到在父母攙扶下蹣跚學步的幼兒,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在老師教導下心智日益成熟的少年,這樣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所以C正確。A錯誤,選項觀點片面,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需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這種支持不只是父母與老師。B錯誤,置身于社會,我們每個人可以主動了解,關心社會,投身社會實踐,進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從而獲得成長,因此這種成長不是被動的。D錯誤,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一樣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識,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父母的養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10.(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國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志愿服務,他們的行為是我國大力倡導的親社會行為。我們之所以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是因為( )①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②個人的力量弱小,我們必須向社會屈服③奉獻社會,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④只有少數精英人物才有這種高尚的表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服務奉獻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因此, ①③正確。②錯誤,個人對社會發展能起推動作用,我們不能向社會屈服。④錯誤,人人都可以養成親社會行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親社會行為的認識,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11.(2024八上·嘉興期中)“網絡在生活中,而非生活在網絡中”,這啟示青少年要( )A.理性對待網絡 B.遠離網絡陷阱C.享受網絡生活 D.積極完善網絡【答案】A【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 “網絡在生活中”,這說明網絡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而非生活在網絡中”,這告訴我們不要沉迷網絡,因此,這啟示我們青少年,網絡有利也有弊,我們要理性對待網絡,不沉迷網絡,所以A正確。B不符合題意主旨,題干材料沒有涉及網絡陷阱的內容,應排除。CD錯誤,題干材料告訴我們要理性參與網絡生活,而不是享受網絡生活和完善網絡。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該在無關信息面前停留,不應該在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12.(2024八上·嘉興期中)在浙江省,機動車禮讓行人的規則已深入人心。在行人穿越斑馬線時,機動車會停下來等待行人通過,這使交通事故發生率有所降低。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交通秩序是社會秩序的全部 B.維護秩序只能依靠法律C.行人必須走斑馬線保障安全 D.社會規則維系社會秩序【答案】D【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在行人穿越斑馬線時,機動車會停下來等待行人通過,這使交通事故發生率有所降低,這說明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所以D正確。A錯誤,常見的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所以交通秩序不是社會秩序的全部。B錯誤,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規則有道德、法律、紀律等,所以維護秩序不僅靠法律,還有道德等。C不符合題意主旨,題干材料說明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不是說明行人必須走斑馬線。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社會規則的認識,社會規則不會自動起作用,需要人們自覺遵守。人人都要以遵守社會規則為榮,違反社會規則為恥。13.(2024八上·嘉興期中)“慎獨”是指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嚴守道德準則,可以看做自律的體現。下列做法屬于“慎獨”的是( )A.小明路上撿到手表卻占為己有 B.小林完成作業后主動預習新課C.小張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作業 D.小琴開車文明駕駛,不闖紅燈【答案】B【知識點】自律【解析】【分析】小林完成作業后主動預習新課,這是自覺主動學習的表現,體現慎獨,所以B正確。A錯誤,小明路上撿到手表卻占為己有,這是民事違法行為,沒有依法自律,沒有做到慎獨。C錯誤,小張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作業,這是缺乏獨立能力的表現,不屬于慎獨。D錯誤,不闖紅燈屬于有電子眼和交通規則的外在約束,不屬于慎獨。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止于至善的認識,止于至善”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調整自己,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行為14.(2024八上·嘉興期中)為迎接亞(殘)運會,方便殘疾人出行,2023年2月《杭州喜迎亞(殘)運惠殘十條》印發實施,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品質,完善無障礙服務與保障。這說明( )①要關注他人的一切感受②要平等待人,換位思考③要積極關注和重視他人④要學會欣賞,共同進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全面提升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品質,完善無障礙服務與保障,這有利于保障殘疾人的平等權,做到換位思考,體現積極關注和重視他人,所以②③正確。①錯誤,關注他人一切感受的觀點太絕對,應排除。④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尊重他人要平等對待他人。對所有人要一視同仁,不能以家庭、身體、智能、性別等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15.(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們在接受或遞送物品時應該起立并用雙手,這就說明我們待人有禮,主要表現在( )A.關注他人 B.語言文明 C.儀表端莊 D.舉止文明【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舉止文明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規范, 我們在接受或遞送物品時應該起立并用雙手 ,這是舉止文明的表現,所以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選項中的文明禮儀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文明有禮的認識,禮主要體現在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16.(2024八上·嘉興期中)小敏與他人交往,總愛打聽他人的小秘密,并四處傳播。別人提醒她,她卻說這些都是事實,不說反而顯得她不誠實了。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誠信第一,隱私第二 B.踐行誠信也要講求智慧C.我們可以適當透露給信任的人 D.要么講求誠信、要么保護隱私【答案】B【知識點】誠信【解析】【分析】小秘密是個人的隱私,題文材料中小敏的做法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這啟示我們,當尊重他人隱私與對人誠實發生沖突時,我們要運用誠信的智慧,遵循倫理原則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所以B正確。A錯誤,誠信和隱私都很重要。C錯誤,我們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D錯誤,我們既要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的認識,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17.(2024八上·嘉興期中)李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忘記用牽引繩,大狗突然奔向在一邊玩耍的5歲幼童,致其受到驚嚇,警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作出處罰,對李女士的行為認識正確的是( )A.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 B.屬于行政違法行為C.屬于民事違法行為 D.會被處以罰金處罰【答案】B【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解析】【分析】李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忘記用牽引繩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違反了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所以B正確。AD錯誤,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李女士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CD錯誤,李女士的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不是犯罪行為,不受罰金的刑罰處罰。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8.(2024八上·嘉興期中)初中生小張在公交車上看到小偷在扒竊,遂在手機上寫下“你的錢包被偷了”,并悄悄給失主和公交車司機看,最終幫助公安機關抓住了小偷。小張( )①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②可以運用訴訟去起訴小偷③英勇斗爭,實行了正當防衛④善于斗爭,做到了見義智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面對違法犯罪時,我們不僅要勇于斗爭,而且要善于斗爭,做到見義智為,小張的行為是見義智為, 敢于和善于斗爭的表現,所以①④正確。②錯誤,小偷沒有侵犯小張的權益,無法起訴小偷。③錯誤,小張的行為是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表現,不是正當防衛。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認識,身為未成年人,體力不具優勢,心智尚不成熟,如果魯莽行事,自己極易受到傷害,不利于制止違法犯罪,因此,我們要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同違法犯罪作斗爭。19.(2024八上·嘉興期中)“每一縣或一州,農之食煙者十之二,工之食煙者十之三,賈之食煙者十之六,兵之食煙者十之八,仕之食煙者過半。”“十室之邑,必有煙館。”這說明當時清朝( )A.吸食鴉片普遍 B.軍民體質下降C.禁絕鴉片無效 D.白銀大量外流【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材料"農之食煙者十之二,工之食煙者十之三,賈之食煙者十之六,兵之食煙者十之八,仕之食煙者過半""十室之邑,必有煙館",結合所學可知,隨著鴉片大量輸入,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晚期吸食鴉片普遍,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軍民體質下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禁絕鴉片無效,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白銀大量外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考查鴉片的危害,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0.(2024八上·嘉興期中)史學家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對于西方的挑戰,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內部事務萬分火急。”“內部事務”是指( )A.戊戌變法 B.義和團運動C.洋務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內部事務萬分火急”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由此說明“內部事務”是指太平天國運動,故選D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戊戌變法是1898年,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義和團運動是1900年,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太平天國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1.(2024八上·嘉興期中)有史學家指出:“如果說鴉片戰爭主要是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么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的社會中樞。”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說法正確的是( )①爆發的直接原因是鴉片貿易的糾紛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日充當幫兇③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④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沿海向內地深入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答案】C【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說法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不是鴉片貿易,故①說法錯誤;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俄充當幫兇,故②說法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故③說法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沿海向內地深入,故④說法正確。綜上可知,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22.(2024八上·嘉興期中)對下圖漫畫含義正確解讀是( )A.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促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B.洋務運動企圖學習西方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C.洋務運動認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重要性D.洋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各界人士【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封建專制制度”“西方先進技術”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故選B項。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但并未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排除A項。漫畫諷刺了洋務派以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并未體現認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重要性,排除C項。洋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并非社會各界人士,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洋務運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漫畫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23.(2024八上·嘉興期中)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利益均沾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A.英國 B.美國 C.俄國 D.日本【答案】B【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門戶開放”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美國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故選B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英國,排除A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俄國,排除C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日本,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門戶開放”。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門戶開放”的相關史實。24.(2024八上·嘉興期中)戊戌變法中,涉及“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榮譽和進身之道的措施是( )A.裁撤冗員 B.鼓勵工商C.設立京師大學堂 D.廢除八股【答案】D【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分析】據題干“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并結合所學可,1898年,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教育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由此涉及“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榮譽和進身之道,故選D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裁撤冗員,排除A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鼓勵工商,排除B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設立京師大學堂,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戊戌變法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5.(2024八上·嘉興期中)民謠勾勒出塵封的歷史畫面。“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該民謠描寫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題干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既體現報反帝愛國性,又有盲目排外色彩,故選C項。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倡導維新變革,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辛亥革命追求民主共和,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義和團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6.(2024八上·嘉興期中)民生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張 (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結合所學可知,同盟會成立后,創辦了機關報《民報》,孫中山將同盟會政治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對應政綱內容“平均地權”,故選D項。“驅除韃虜”是民族革命,對應民族主義,排除A項。“恢復中華”是民族革命,對應民族主義,排除B項。“創立民國”是政治革命,對應民權主義,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三民主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27.(2024八上·嘉興期中)1895年廣州起義時,革命黨人被認為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1911年辛亥革命后,“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逐漸成為共識。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D.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故選B項。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并非辛亥革命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C項。材料強調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并未體現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考查辛亥革命,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8.(2024八上·嘉興期中)如果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出板報,請在下列內容中選取素材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①黃花崗起義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③中華民國成立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追尋共和足跡”,結合所學可知,①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3月;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由此可知,題干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③②,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29.(2024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自強運動還是給中國的窗戶開了一條縫,風的確是吹進來了,也奠定了中國工業的一個初步基礎,讓中國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業。——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清末詩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1)寫出這場戰爭簽訂的條約。說明“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的理由(2)材料中“自強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寫出兩位代表人物和一項主要措施。(3)“往事”指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寫出材料二、三之間的歷史聯系【答案】(1)《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洋務運動【解析】【分析】(1)條約:據材料一“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結合所學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理由:據材料一“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運動:據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自強運動還是給中國的窗戶開了一條縫……”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提出“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措施: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洋務活動。(3)史事:據材料三“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并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慘敗,被迫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關系:綜合上述材料二三可知,材料二是洋務運動,材料三是甲午戰爭。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鴉片戰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甲午中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0.(2024八上·嘉興期中)閱讀下列材料,了解孫中山的事跡,回答問題。材料一:幼年的孫中山很聰慧,博聞強識,崇拜英雄,四處學習。后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東等地學習,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在校學習期間,萌發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對( ),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材料二: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 6月(1894年11月)孫中山說:“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誤國,涂(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蠶食鯨吞……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指國家)之將傾。”材料三:......我們必要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說(1903年12月)(1)孫中山面對當時什么樣的中國局勢,會從“醫人”轉變為“醫國”?(2)同在1894年,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為實現理想,孫中山先后做過哪些努力。(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孫中山的“革命成功之日”,指的是哪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變化。之后,孫中山又為維護革命成果,做出過什么努力。【答案】(1)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2)由改良到革命。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列強侵略不斷深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促使了孫中山思想的轉變,從醫人轉向醫國。(2)據材料二“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 6月”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提出了變法改革的主張,遭到李鴻章的拒絕,由此孫中山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才能夠拯救民族危機,促使孫中山的思想再次轉變,由改良到革命。為為實現理想,孫中山先后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革命:據材料三“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最終推翻清朝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變化: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努力: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專制獨裁統治,為捍衛民主共和,孫中山先后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故答案為:(1)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2)由改良到革命。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二次革命、護國戰爭。【點評】本題以孫中山的革命事跡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1.(2024八上·嘉興期中)【參與網絡生活】材料一 某班召開了一次“世界因‘網’更精彩”的主題班會。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小強:互聯網實在是太好了,它解決了我爸爸的工作:爸爸利用網絡帶貨,幫助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小東:有了互聯網,我媽媽說許多東西都是通過網購買來的,但偶爾也買到過過期變質商品。小徐:我覺得不好,網絡交往有很多安全隱患,我就曾經因為輕信網友,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小明:我爺爺說,網絡問診很方便的,小病不用去醫院排隊了。材料二 某校青少年上網情況的調查數據。每周上網時間 上網目的 瀏覽過不健康網站的 進入過營業 性網吧的15小時以上 10-15小時 學習 聊天 打游戲 20% 37%76% 15% 低于5% 18% 5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世界因“網”而精彩,結合上述材料,說說網絡的好處有哪些。(2)網絡世界充滿陷阱。從這個角度來看,材料一中小徐、小東媽媽的遭遇說明了什么?(3)綜合材料一、二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給我們的網絡生活帶來哪些啟示?【答案】(1)網絡豐富日常生活,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說明網絡也存在消極作用。網絡上虛假不良的信息會侵犯他人權益;要警惕網絡陷阱,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或:網絡具有積極作用,也具有消極作用)。啟示:①提高媒介素養,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②不沉溺于網絡,學會“信息節食”;③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④遵守道德和法律,做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1) 爸爸利用網絡帶貨,幫助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這說明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媽媽說許多東西都是通過網購買來的,爺爺說, 網絡問診很方便的,小病不用去醫院排隊了。網絡可以用來學習,聊天等, 這說明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網絡豐富多彩,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據此組織答案。(2) 偶爾也買到過過期變質商品,這說明網絡也存在消極作用。網絡上虛假不良的信息會侵犯他人權益 。曾經因為輕信網友,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這說明 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據此組織答案。(3)綜合材料一、二信息可知,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啟示可以從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合理利用網絡具體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網絡的利和弊,合理利用網絡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上充斥著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我們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32.(2024八上·嘉興期中)學生小陳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少問題,請你幫他解答疑惑。一則新聞:小陳看到一則新聞--鄭某在初中畢業之后,沒有繼續學業。結識了不少社會閑散人員。平日里好吃懶做,且經常參與賭博。為滿足自己的花銷,他不惜鋌而走險,多次盜竊他人財物,甚至發展到攔路搶劫。最終被抓捕歸案。人民法院依法判處鄭某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五千元。(1)判斷鄭某的行為是何種性質的違法行為,依據基本特征并結合材料,說明理由。一次遭遇:中學生小陳去圖書館看書。他穿著拖鞋、背心,遇到了幾個同學,便大聲喧嘩。管理員前來制止,他還罵管理員,最后被保安請出了圖書館,同時被圖書館列入“不受歡迎的讀者”名單。(2)結合材料說明小陳缺乏怎樣的道德品質?這種品質對個人和社會具有怎樣的重要性?一次困惑:小陳在放學路上遺失了自己的手機,他知道是小明撿到的。但小明并不想把手機還給小陳。(3)請為小陳遇到的情況提出較好的建議。【答案】(1)鄭某行為屬于犯罪行為。鄭某的行為盜竊和搶劫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具有刑事違法性;最后被判刑,應受刑罰處罰性。(2)以禮待人(文明有禮)。以禮待人表現為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小棟穿著拖鞋、背心到圖書館,沒有做到儀表端莊,大聲喧嘩、罵管理員,沒有做到舉止文明和語言文明。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3)小陳可以向小明索要,或者告知其家長或老師。實在沒辦法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要回手機。【知識點】犯罪的特征及危害;公民的財產權;權利和義務【解析】【分析】(1)為滿足自己的花銷,他不惜鋌而走險,多次盜竊他人財物,甚至發展到攔路搶劫,被 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五千元,這說明鄭某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理由可以結合犯罪的三大特征具體分析回答即可。(2)小陳去圖書館看書。他穿著拖鞋、背心,遇到了幾個同學,便大聲喧嘩,這沒有做到舉止和語言文明,沒有做到文明有禮。文明有禮的重要性可以從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3)小明撿到手機卻不歸還,小陳合法權益受侵犯,為此,小陳可以要求小明歸還,或 告知其家長或老師,如何解決不了,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要回手機,據此分析回答。【點評】本題考查對犯罪,文明有禮,依法求助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訴訟是處理糾紛、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過非訴訟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就要通過使用訴訟手段,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1 / 1浙江省嘉興市九校聯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評價卷1.(2024八上·嘉興期中)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2024八上·嘉興期中)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北京,將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 )3.(2024八上·嘉興期中)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變法的正式開始。( )4.(2024八上·嘉興期中)袁世凱為實現稱帝夢想,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 )5.(2024八上·嘉興期中)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以分為親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職業關系。( )6.(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傳播正能量。( )7.(2024八上·嘉興期中)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8.(2024八上·嘉興期中)犯罪就是違法,違法就是犯罪。( )9.(2024八上·嘉興期中)從嗷嗷啼哭的嬰兒到在父母攙扶下蹣跚學步的幼兒,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在老師教導下心智日益成熟的少年……直至踏上各自的工作崗位,我們每個人都要大致經歷這樣的人生歷程。這告訴我們( )A.人的成長是只跟父母、老師有關B.置身社會生活中,個人成長是被動的C.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關心和幫助D.在同一時代,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幾乎相同10.(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國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志愿服務,他們的行為是我國大力倡導的親社會行為。我們之所以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是因為( )①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②個人的力量弱小,我們必須向社會屈服③奉獻社會,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④只有少數精英人物才有這種高尚的表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2024八上·嘉興期中)“網絡在生活中,而非生活在網絡中”,這啟示青少年要( )A.理性對待網絡 B.遠離網絡陷阱C.享受網絡生活 D.積極完善網絡12.(2024八上·嘉興期中)在浙江省,機動車禮讓行人的規則已深入人心。在行人穿越斑馬線時,機動車會停下來等待行人通過,這使交通事故發生率有所降低。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交通秩序是社會秩序的全部 B.維護秩序只能依靠法律C.行人必須走斑馬線保障安全 D.社會規則維系社會秩序13.(2024八上·嘉興期中)“慎獨”是指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嚴守道德準則,可以看做自律的體現。下列做法屬于“慎獨”的是( )A.小明路上撿到手表卻占為己有 B.小林完成作業后主動預習新課C.小張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作業 D.小琴開車文明駕駛,不闖紅燈14.(2024八上·嘉興期中)為迎接亞(殘)運會,方便殘疾人出行,2023年2月《杭州喜迎亞(殘)運惠殘十條》印發實施,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品質,完善無障礙服務與保障。這說明( )①要關注他人的一切感受②要平等待人,換位思考③要積極關注和重視他人④要學會欣賞,共同進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24八上·嘉興期中)我們在接受或遞送物品時應該起立并用雙手,這就說明我們待人有禮,主要表現在( )A.關注他人 B.語言文明 C.儀表端莊 D.舉止文明16.(2024八上·嘉興期中)小敏與他人交往,總愛打聽他人的小秘密,并四處傳播。別人提醒她,她卻說這些都是事實,不說反而顯得她不誠實了。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誠信第一,隱私第二 B.踐行誠信也要講求智慧C.我們可以適當透露給信任的人 D.要么講求誠信、要么保護隱私17.(2024八上·嘉興期中)李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忘記用牽引繩,大狗突然奔向在一邊玩耍的5歲幼童,致其受到驚嚇,警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作出處罰,對李女士的行為認識正確的是( )A.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 B.屬于行政違法行為C.屬于民事違法行為 D.會被處以罰金處罰18.(2024八上·嘉興期中)初中生小張在公交車上看到小偷在扒竊,遂在手機上寫下“你的錢包被偷了”,并悄悄給失主和公交車司機看,最終幫助公安機關抓住了小偷。小張( )①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②可以運用訴訟去起訴小偷③英勇斗爭,實行了正當防衛④善于斗爭,做到了見義智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9.(2024八上·嘉興期中)“每一縣或一州,農之食煙者十之二,工之食煙者十之三,賈之食煙者十之六,兵之食煙者十之八,仕之食煙者過半。”“十室之邑,必有煙館。”這說明當時清朝( )A.吸食鴉片普遍 B.軍民體質下降C.禁絕鴉片無效 D.白銀大量外流20.(2024八上·嘉興期中)史學家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對于西方的挑戰,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內部事務萬分火急。”“內部事務”是指( )A.戊戌變法 B.義和團運動C.洋務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21.(2024八上·嘉興期中)有史學家指出:“如果說鴉片戰爭主要是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么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的社會中樞。”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說法正確的是( )①爆發的直接原因是鴉片貿易的糾紛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日充當幫兇③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④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沿海向內地深入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22.(2024八上·嘉興期中)對下圖漫畫含義正確解讀是( )A.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促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B.洋務運動企圖學習西方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C.洋務運動認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重要性D.洋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各界人士23.(2024八上·嘉興期中)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利益均沾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A.英國 B.美國 C.俄國 D.日本24.(2024八上·嘉興期中)戊戌變法中,涉及“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榮譽和進身之道的措施是( )A.裁撤冗員 B.鼓勵工商C.設立京師大學堂 D.廢除八股25.(2024八上·嘉興期中)民謠勾勒出塵封的歷史畫面。“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該民謠描寫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26.(2024八上·嘉興期中)民生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張 (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27.(2024八上·嘉興期中)1895年廣州起義時,革命黨人被認為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1911年辛亥革命后,“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逐漸成為共識。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D.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28.(2024八上·嘉興期中)如果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出板報,請在下列內容中選取素材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①黃花崗起義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③中華民國成立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29.(2024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自強運動還是給中國的窗戶開了一條縫,風的確是吹進來了,也奠定了中國工業的一個初步基礎,讓中國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業。——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清末詩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1)寫出這場戰爭簽訂的條約。說明“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的理由(2)材料中“自強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寫出兩位代表人物和一項主要措施。(3)“往事”指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寫出材料二、三之間的歷史聯系30.(2024八上·嘉興期中)閱讀下列材料,了解孫中山的事跡,回答問題。材料一:幼年的孫中山很聰慧,博聞強識,崇拜英雄,四處學習。后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東等地學習,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在校學習期間,萌發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對( ),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材料二: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 6月(1894年11月)孫中山說:“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誤國,涂(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蠶食鯨吞……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指國家)之將傾。”材料三:......我們必要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說(1903年12月)(1)孫中山面對當時什么樣的中國局勢,會從“醫人”轉變為“醫國”?(2)同在1894年,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為實現理想,孫中山先后做過哪些努力。(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孫中山的“革命成功之日”,指的是哪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變化。之后,孫中山又為維護革命成果,做出過什么努力。31.(2024八上·嘉興期中)【參與網絡生活】材料一 某班召開了一次“世界因‘網’更精彩”的主題班會。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小強:互聯網實在是太好了,它解決了我爸爸的工作:爸爸利用網絡帶貨,幫助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小東:有了互聯網,我媽媽說許多東西都是通過網購買來的,但偶爾也買到過過期變質商品。小徐:我覺得不好,網絡交往有很多安全隱患,我就曾經因為輕信網友,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小明:我爺爺說,網絡問診很方便的,小病不用去醫院排隊了。材料二 某校青少年上網情況的調查數據。每周上網時間 上網目的 瀏覽過不健康網站的 進入過營業 性網吧的15小時以上 10-15小時 學習 聊天 打游戲 20% 37%76% 15% 低于5% 18% 5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世界因“網”而精彩,結合上述材料,說說網絡的好處有哪些。(2)網絡世界充滿陷阱。從這個角度來看,材料一中小徐、小東媽媽的遭遇說明了什么?(3)綜合材料一、二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給我們的網絡生活帶來哪些啟示?32.(2024八上·嘉興期中)學生小陳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少問題,請你幫他解答疑惑。一則新聞:小陳看到一則新聞--鄭某在初中畢業之后,沒有繼續學業。結識了不少社會閑散人員。平日里好吃懶做,且經常參與賭博。為滿足自己的花銷,他不惜鋌而走險,多次盜竊他人財物,甚至發展到攔路搶劫。最終被抓捕歸案。人民法院依法判處鄭某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五千元。(1)判斷鄭某的行為是何種性質的違法行為,依據基本特征并結合材料,說明理由。一次遭遇:中學生小陳去圖書館看書。他穿著拖鞋、背心,遇到了幾個同學,便大聲喧嘩。管理員前來制止,他還罵管理員,最后被保安請出了圖書館,同時被圖書館列入“不受歡迎的讀者”名單。(2)結合材料說明小陳缺乏怎樣的道德品質?這種品質對個人和社會具有怎樣的重要性?一次困惑:小陳在放學路上遺失了自己的手機,他知道是小明撿到的。但小明并不想把手機還給小陳。(3)請為小陳遇到的情況提出較好的建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正確【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56年,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此可知,本題描述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2.【答案】錯誤【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由此可知,本題敘述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太平天國運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史實。3.【答案】錯誤【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光緒頒布“定國是詔”,標志著維新變法的正式開始。由此可知,本題描述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維新變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4.【答案】正確【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實現稱帝夢想,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由此可知,本題說法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二十一條”。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二十一條”的相關史實。5.【答案】錯誤【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社會關系分為不同的類型,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以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所以題文中的職業關系,應為業緣關系,因此,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識,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6.【答案】正確【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網絡有利有弊,我們要網絡上傳播正能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可以向政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力量,所以題文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我們要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7.【答案】正確【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常見的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所以題文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社會秩序的認識,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政府、企業、社會公民要遵守秩序,有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社會才能正常運轉。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證。有序、整潔、安全的社會環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發我們對生活的熱情。8.【答案】錯誤【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犯罪的特征及危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所以犯罪就是違法,但違法行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為,所以題文觀點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法律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9.【答案】C【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從嗷嗷啼哭的嬰兒到在父母攙扶下蹣跚學步的幼兒,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在老師教導下心智日益成熟的少年,這樣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所以C正確。A錯誤,選項觀點片面,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需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這種支持不只是父母與老師。B錯誤,置身于社會,我們每個人可以主動了解,關心社會,投身社會實踐,進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從而獲得成長,因此這種成長不是被動的。D錯誤,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一樣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識,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父母的養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10.【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服務奉獻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因此, ①③正確。②錯誤,個人對社會發展能起推動作用,我們不能向社會屈服。④錯誤,人人都可以養成親社會行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親社會行為的認識,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11.【答案】A【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 “網絡在生活中”,這說明網絡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而非生活在網絡中”,這告訴我們不要沉迷網絡,因此,這啟示我們青少年,網絡有利也有弊,我們要理性對待網絡,不沉迷網絡,所以A正確。B不符合題意主旨,題干材料沒有涉及網絡陷阱的內容,應排除。CD錯誤,題干材料告訴我們要理性參與網絡生活,而不是享受網絡生活和完善網絡。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該在無關信息面前停留,不應該在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12.【答案】D【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在行人穿越斑馬線時,機動車會停下來等待行人通過,這使交通事故發生率有所降低,這說明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所以D正確。A錯誤,常見的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所以交通秩序不是社會秩序的全部。B錯誤,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規則有道德、法律、紀律等,所以維護秩序不僅靠法律,還有道德等。C不符合題意主旨,題干材料說明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不是說明行人必須走斑馬線。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社會規則的認識,社會規則不會自動起作用,需要人們自覺遵守。人人都要以遵守社會規則為榮,違反社會規則為恥。13.【答案】B【知識點】自律【解析】【分析】小林完成作業后主動預習新課,這是自覺主動學習的表現,體現慎獨,所以B正確。A錯誤,小明路上撿到手表卻占為己有,這是民事違法行為,沒有依法自律,沒有做到慎獨。C錯誤,小張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作業,這是缺乏獨立能力的表現,不屬于慎獨。D錯誤,不闖紅燈屬于有電子眼和交通規則的外在約束,不屬于慎獨。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止于至善的認識,止于至善”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調整自己,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行為14.【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全面提升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品質,完善無障礙服務與保障,這有利于保障殘疾人的平等權,做到換位思考,體現積極關注和重視他人,所以②③正確。①錯誤,關注他人一切感受的觀點太絕對,應排除。④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尊重他人要平等對待他人。對所有人要一視同仁,不能以家庭、身體、智能、性別等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15.【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舉止文明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規范, 我們在接受或遞送物品時應該起立并用雙手 ,這是舉止文明的表現,所以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選項中的文明禮儀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文明有禮的認識,禮主要體現在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16.【答案】B【知識點】誠信【解析】【分析】小秘密是個人的隱私,題文材料中小敏的做法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這啟示我們,當尊重他人隱私與對人誠實發生沖突時,我們要運用誠信的智慧,遵循倫理原則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所以B正確。A錯誤,誠信和隱私都很重要。C錯誤,我們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D錯誤,我們既要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的認識,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17.【答案】B【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解析】【分析】李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忘記用牽引繩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違反了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所以B正確。AD錯誤,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李女士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CD錯誤,李女士的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不是犯罪行為,不受罰金的刑罰處罰。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8.【答案】D【知識點】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面對違法犯罪時,我們不僅要勇于斗爭,而且要善于斗爭,做到見義智為,小張的行為是見義智為, 敢于和善于斗爭的表現,所以①④正確。②錯誤,小偷沒有侵犯小張的權益,無法起訴小偷。③錯誤,小張的行為是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表現,不是正當防衛。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認識,身為未成年人,體力不具優勢,心智尚不成熟,如果魯莽行事,自己極易受到傷害,不利于制止違法犯罪,因此,我們要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同違法犯罪作斗爭。19.【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材料"農之食煙者十之二,工之食煙者十之三,賈之食煙者十之六,兵之食煙者十之八,仕之食煙者過半""十室之邑,必有煙館",結合所學可知,隨著鴉片大量輸入,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晚期吸食鴉片普遍,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軍民體質下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禁絕鴉片無效,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明晚期吸食鴉片現象普遍,沒有體現白銀大量外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考查鴉片的危害,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0.【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內部事務萬分火急”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由此說明“內部事務”是指太平天國運動,故選D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戊戌變法是1898年,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義和團運動是1900年,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而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太平天國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1.【答案】C【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說法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不是鴉片貿易,故①說法錯誤;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俄充當幫兇,故②說法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故③說法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沿海向內地深入,故④說法正確。綜上可知,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22.【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封建專制制度”“西方先進技術”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故選B項。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但并未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排除A項。漫畫諷刺了洋務派以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并未體現認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重要性,排除C項。洋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并非社會各界人士,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洋務運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漫畫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23.【答案】B【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門戶開放”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美國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故選B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英國,排除A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俄國,排除C項。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不是日本,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門戶開放”。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門戶開放”的相關史實。24.【答案】D【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分析】據題干“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并結合所學可,1898年,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教育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由此涉及“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和數百萬童生”榮譽和進身之道,故選D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裁撤冗員,排除A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鼓勵工商,排除B項。與材料相關的是廢除八股,沒有涉及設立京師大學堂,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戊戌變法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5.【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題干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既體現報反帝愛國性,又有盲目排外色彩,故選C項。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倡導維新變革,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辛亥革命追求民主共和,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義和團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6.【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結合所學可知,同盟會成立后,創辦了機關報《民報》,孫中山將同盟會政治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對應政綱內容“平均地權”,故選D項。“驅除韃虜”是民族革命,對應民族主義,排除A項。“恢復中華”是民族革命,對應民族主義,排除B項。“創立民國”是政治革命,對應民權主義,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三民主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27.【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故選B項。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并非辛亥革命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C項。材料強調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并未體現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考查辛亥革命,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8.【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追尋共和足跡”,結合所學可知,①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3月;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由此可知,題干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③②,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29.【答案】(1)《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洋務運動【解析】【分析】(1)條約:據材料一“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結合所學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理由:據材料一“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運動:據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自強運動還是給中國的窗戶開了一條縫……”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提出“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措施: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洋務活動。(3)史事:據材料三“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并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慘敗,被迫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關系:綜合上述材料二三可知,材料二是洋務運動,材料三是甲午戰爭。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自強、求富”(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海軍等。(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北洋艦隊。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鴉片戰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甲午中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0.【答案】(1)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2)由改良到革命。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列強侵略不斷深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促使了孫中山思想的轉變,從醫人轉向醫國。(2)據材料二“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 6月”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提出了變法改革的主張,遭到李鴻章的拒絕,由此孫中山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才能夠拯救民族危機,促使孫中山的思想再次轉變,由改良到革命。為為實現理想,孫中山先后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革命:據材料三“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最終推翻清朝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變化: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努力: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專制獨裁統治,為捍衛民主共和,孫中山先后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故答案為:(1)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2)由改良到革命。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領導廣西起義。領導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二次革命、護國戰爭。【點評】本題以孫中山的革命事跡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1.【答案】(1)網絡豐富日常生活,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說明網絡也存在消極作用。網絡上虛假不良的信息會侵犯他人權益;要警惕網絡陷阱,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或:網絡具有積極作用,也具有消極作用)。啟示:①提高媒介素養,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②不沉溺于網絡,學會“信息節食”;③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④遵守道德和法律,做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1) 爸爸利用網絡帶貨,幫助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這說明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媽媽說許多東西都是通過網購買來的,爺爺說, 網絡問診很方便的,小病不用去醫院排隊了。網絡可以用來學習,聊天等, 這說明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網絡豐富多彩,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據此組織答案。(2) 偶爾也買到過過期變質商品,這說明網絡也存在消極作用。網絡上虛假不良的信息會侵犯他人權益 。曾經因為輕信網友,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這說明 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據此組織答案。(3)綜合材料一、二信息可知,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啟示可以從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合理利用網絡具體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網絡的利和弊,合理利用網絡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上充斥著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我們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32.【答案】(1)鄭某行為屬于犯罪行為。鄭某的行為盜竊和搶劫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具有刑事違法性;最后被判刑,應受刑罰處罰性。(2)以禮待人(文明有禮)。以禮待人表現為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小棟穿著拖鞋、背心到圖書館,沒有做到儀表端莊,大聲喧嘩、罵管理員,沒有做到舉止文明和語言文明。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3)小陳可以向小明索要,或者告知其家長或老師。實在沒辦法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要回手機。【知識點】犯罪的特征及危害;公民的財產權;權利和義務【解析】【分析】(1)為滿足自己的花銷,他不惜鋌而走險,多次盜竊他人財物,甚至發展到攔路搶劫,被 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五千元,這說明鄭某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理由可以結合犯罪的三大特征具體分析回答即可。(2)小陳去圖書館看書。他穿著拖鞋、背心,遇到了幾個同學,便大聲喧嘩,這沒有做到舉止和語言文明,沒有做到文明有禮。文明有禮的重要性可以從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3)小明撿到手機卻不歸還,小陳合法權益受侵犯,為此,小陳可以要求小明歸還,或 告知其家長或老師,如何解決不了,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要回手機,據此分析回答。【點評】本題考查對犯罪,文明有禮,依法求助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訴訟是處理糾紛、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過非訴訟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就要通過使用訴訟手段,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九校聯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評價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九校聯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評價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