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導寫及范文:以原貌為底色,繪就鮮活新貌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中提到,希臘人保護石雕這些古物的做法就是保持其原貌,而生活中,有些事物我們又必須對其有所改變,諸如文化傳承、科技發展等。“保持原貌”與“有所改變”都值得我們深思。對此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鏈接材料在歲月的翻滾中,古希臘人的石頭已經滿是裂痕與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殘塊和斷片。在博物館的一個展廳,我看到一截石雕男子的左臂。雖然只是這么一段殘臂,卻依然緊握拳頭,昂然地向上彎曲著,皮膚下面的血管膨脝鼓脹,脈搏在這石臂中有力地跳動。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廣闊的歷史風景,歷史并不因為它的殘缺而缺少什么。殘缺,卻表現著它的經歷,它的命運,它的年齡,還有一種歲月感。于是一種美出現了,這便是古物的歷史美。歷史美是時間創造的,所以(它又是一種時間美)。我們通常是看不見時間的,但如果你留意觀察,(便能在一些舊物上發現它),比如那深幽的樹洞,凹陷的老街,泛黃的舊書……它們不是全都帶著歲月和時間深情的美感嗎?同時,這種歷史美還是一種文化美,因為古老的文化都具有悠遠的時間的意味。希臘人懂得這一層美感,他們絕不會去將古物翻新或復原,因為這是歷史的本來面目。珍視歷史就是保護它的原貌與原狀,這是希臘人給我們的啟示。審題指導材料通過對比古希臘人保護石雕古物時堅持的“保持原貌”原則,與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對某些事物進行“有所改變”的現實情況,引導我們探討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導語部分要求我們對此進行聯想和思考,而由這對關系所涉及的對象來看,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于文物保護方式的討論,更是對“尊重原始”與“適時變革”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由“有所”這個限定詞認識到“保持”與“改變”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變”與“不變”這一對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保持原貌”象征著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的守護以及對原初狀態的珍視。“有所改變”則體現了人類面對變化時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在生活中,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科技發展,都需要我們不斷地調整、改變甚至創新,以適應新的環境和發展需求。寫作指導在寫作過程中,要明晰“保持原貌”和“有所改變”的概念,重點要闡明二者的關系,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只談“保持”或“改變”。由材料中談及的話題,可以推知“保護文化遺產”時我們既要尊重其原始狀態,也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必要的修復和維護,使之得以更好地傳承。但如果只論文化遺產保護,視野未免過于狹窄,也不是出題者的真正用意,我們更應該運用“由此及彼”的思維,通過聯想“保持原貌”和“有所改變”的象征義、比喻義,放眼更廣闊的社會發展:“保持原貌”與“有所改變”啟示我們既要堅守初心和原則,也要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斷學習和進步。考場佳作以原貌為底色,繪就鮮活新貌希臘人尊重歷史和歲月,保留石像本真的面貌,傳遞了三四千年前的文化精神。然而,在當下日新月異的社會,這種“懷舊情懷”似乎與創新求變的趨勢有悖。而在我看來,只要保持原本的精華和內核實質,有所改變反而能呈現出更加鮮活的新面貌。守住原貌的本質是為了守住人類的根脈和源頭。梁啟超曾言:“一個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來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無知。”希臘人為何不惜物力人力保護雕塑的原貌?究其根本,除了對藝術的欣賞外,還有對歐洲文明些殘破滄桑的石雕擔負起文化精神傳承的使命,告訴早已邁入工業文明的歐洲人他們從何而來。同樣的道理,中國保護那些受現代社會沖擊的古村落、修復殘破的古籍建筑,力求保護它們的原貌,就是要樹立國人的文化歷史自信,傳承文明的源頭活水。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抱殘守缺、不求變通呢?顯然,傳統的箭說到底是射向未來的,文化不在時代中變化,走向當下,那就只是故紙堆中的符號。科技理論實踐不變化發展,文明的步伐必將停止不前。若伽利略只想維護亞里士多德原先的理論,那么不會有比薩斜塔上的著名試驗,也不會有重力學領域理論的新突破。如果愛因斯坦不在經典力學基礎上做出相對論的完善,物理力學又會持續煥發強大的生機活力嗎?由此可見,守住原本固然重要,但“變則通”,變化是為了更好保護原貌中那些珍貴的東西。守正創新,添加新柴讓原來的火愈旺愈明。創新并不意味推翻重來、另起高樓,它應該是在原來的大廈上另添磚瓦,加以修葺完善,向上高筑。科技發展仍要沿用原來那些正確的理論和模型。而文物“復活”,也要利用“互聯網+”和文創周邊等新形式,讓文物從“金鑾殿”走向當下時代人們的內心中,煥發活力生機,如此方能經久不衰。”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以原貌為底色,以創新變通為畫筆,融入時代特色,定能繪就一幅壯闊的萬里長卷!繼先人之物,成今世之法泱泱中華,五個年文明何其博大;浩浩中華,九州大地物華天寶。何其有幸,我們生于華夏,有著諸多前賢大巧所遺留下的文化遺產。又何其有幸,我們生于二十一世紀的改革潮流之中,盡享科技創新的成果。故此,面對前輩所遺文化歷史,我們應保持其原貌;面對改革之未知之境,我輩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舊物系懷,感慨興之。當我們撫摸先秦時出土的銅器秦簡,當我們閱讀唐詩、宋詞、元曲,也會感嘆那些時代中人性的美好。尤其是盛唐氣象,那是中華文明發展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正如尼采所說:“一切文學,余唯愛以血書者。”于是閱讀唐詩,我們可以觸摸到李白豪放不拘之血性,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憂國憂民之心血,我們也能聆聽到白居易潯陽江頭悲戚的血淚。當我們展開歷史的畫卷,回首近代史,中國積貧積弱,外國殖民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如同兩把達摩利克斯之劍懸于中國百姓頭頂。當此之時,風雨凄凄,大廈相傾,所以每當我們回首,每當看見甲午中日戰爭遺跡,看到那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時,我們的內心都會充溢著悲憤,這是血脈相連的安危感。所以說,回首舊物,我們就能與諸多先賢異時代對話,感悟每個朝代的興盛衰亡,感悟到中華文明淵遠流長的文化血脈。無論是強盛的盛唐還是積弱的近代,它們都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注腳。也是因此,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傳承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在今天的印度、巴比倫等國,我們能感受到如此深厚的文化嗎?不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他們傳承文明的舊物都已經在歷史長河中消亡,附麗于其上的文化又何能存在?保存舊物的原貌,我們才能與先人感慨興之,無論是好是壞,那都是我們文明的一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忘記了來路的民族是不會有出路的。”然而,僅僅依靠舊物,卻又不足以讓我們在新時代中立足。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中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大國,傳承不息,但與之相伴的封建體制在中國人身上所遺留的奴性也是根深蒂固的,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阿Q”和無數“看客”,也是我們不能掩蓋和抹殺的沉疴舊疾。然而諸多先輩敢于躬身入局,方能勝天半子,改變民族的命運。正當風華正茂的新青年,更應在改革開放的潮流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便需要我們加強自身學習,勇于創新,更應于當今時代打破那所謂的“歷史治亂周期律”。繼先人之物,保護其原貌,我們可以舊物系懷,感慨興之,不忘舊路,來時路;有所改變,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可以成今世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