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附庸風雅”導寫及范文展評【作文題目】社會上,不少人對附庸風雅嗤之以鼻,卻也有很多人在行附庸風雅之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附庸風雅”的認識和思考。注:“附庸風雅”中的“附庸”原指依附、追隨,“風雅”原指《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后泛指有關詩文方面的事。該成語一般指缺乏文化修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題目解讀】作文命題在兩個方面做了嘗試:一是回溯來路,以2022年等往屆真題為范,呈現兩種矛盾對立的觀點或現象;二是小步跨前,從一個偏正短語(認可度)到動賓短語(附庸風雅),提升了話題語義的復雜性。為避免“題中題”導致認知偏差,命題對“附庸風雅”作注釋,于信息敏感的同學而言,限制的同時也是對寫作空間的擴展。說到“空間”,作文命題的題干里,往往有“有意空間”和“無意空間”兩種空隙在。寫作者在“有意空間”與命題者的預期碰撞,容易得到認可;在“無意空間”超越既有預期,更能產生令人驚嘆的啟發性。比如注意到用語偏激的“嗤之以鼻”,其實是暗藏了命題人對此態度的褒貶的;將“不少人”和“很多人”一對比,挺“行附庸風雅之事”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合理性;再比如,想到“并非風雅惹的禍”和“豈止附庸惹的禍”,在對“附庸風雅”詞語拆解的過程中,一片新的空間豁然開朗。在偌大的寫作空間里,觀點如果不根植于一定的立場,空洞幾乎是必然的。立場,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是處在在某一位地點位置看一個事物事件問題等。立場與時間、空間、自我身份和針對對象密切相關,合宜的立場不僅讓說理變得更有邏輯性和針對性,更能激發表達者的內在情感,使論證變得情理相通、文情并茂。要從虛無立場到鮮明立場。比如,分別對“附庸風雅”的兩種態度作利弊分析,進而指出要辯證對待事物——這種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處理,本質上還是沒有立場。就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而言,雖要做到整體把握,但行文時偏重一方,態度不曖昧夠鮮明,論證層次才有可能豐富,說理力度效度才會提升。要從空洞立場到焦點立場。光有“附庸風雅”好或者不好的站位還不夠,就時間而言,不妨討論為何在AI時代堅持“附庸風雅”會更可貴;就空間而言,梳理文學領域的“附庸風雅”催生了多少真正的風雅之士;就身份而言,一個年輕的“待風雅者”可以表達對文化拒絕者或霸權者的憤怒;就對象而言,發現“普羅大眾”的仰慕追隨漸次讓風雅成為一種生活一類氣質……某種意義上,這是把立場從普遍變為特殊的過程,使假想敵更具體可感,使論證的情緒更加飽滿真誠。如一位同學說到,“就像紅樓夢中學詩的香菱,即使一個沒有文化修養的人也有提升自己,熱愛文學的權利……讓風雅回歸生活,讓每個人都擁有風雅的權利”。要從證明立場到補充立場。很多作者都急在“證明”,努力從“為什么”角度多方尋找利于自己的理據。其實,或者討論“你說的是對的,但是不夠的(膚淺的、片面的、武斷的等)”以及“他雖然有問題,但在一定時空和對象里存在合理性”,或者探究現象背后更深層的上位原因,假想有敵、以退為進,不僅增強行文的辯論色彩,更將別人的認知終點作為你的認知起點,從而可以走得更深更遠。【考生佳作】普羅大眾的曲水流觴工業革命后,詩人柏樺驟然停筆,他揚言:“屬于詩人的英雄時代已然作古”。似乎曾經曲水流觴、共游山水的普遍意趣在聒噪的高樓、加速的汽車、爆炸的信息碎片中退出大眾生活。而如今節奏快捷的人們貌似已經與高雅的文化意趣形成強烈的割裂感。客觀來說,被時代選擇的科技發展和快生活、輕時代的到來,讓普羅大眾比起山水共鳴的一瞬,更在意虛擬世界的一宵之樂。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另辟蹊徑”結交文人,無疑顯得尤為高尚,足以裝點門面。而主觀來說,人們享受給自己立人設的過程,也會從由厚重文化帶來的高級感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附庸風雅”本質上是在現代“湖心之鏡”的影響下,人們裝點彰顯自我的一種途徑。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人們選擇“風雅”而非其他文化瑰寶,可見文學、藝術、美學是普羅大眾的共同追求。正如約翰·羅斯金所言:“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是沒有實用價值的事物:比如觸摸不到的倒影,天空的奇妙色彩”,無論是蘭亭中文人曲水流觴的閑適逸趣,還是在十九世紀的俄國人們簇擁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見,縱使社會圖景如何荒涼;或是時代的先進或衰落,那些令人心腔共振的景色,那些扣人心弦的文字仍時時刻刻牽動著所有人,構成普羅大眾的集體意識與追求。但是,“附庸風雅”一詞中儼然隱含著某種對立:即文化人與非文化人。無疑,這是給風雅、給文學活動套上了枷鎖和門檻。遙想青銅器那凌厲的美,又或是圖騰彰顯著古人們的浪漫想象,詩文也好、藝術也罷,“風雅”是普羅大眾的產物。而“附庸風雅”則是將本應該屬于每一個人,流淌在每個人心中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限制于文化人的一方天地。當進入文化活動時還需要身份學識的考察,又是何其悲哀諷刺!故而,即使是為了“裝點門面”,“附庸風雅”一詞本身凝聚著人類某種共同的價值追求,對已有社會價值的認同也是人類的普遍愿望。“附庸風雅”在當今社會也有著它的現代意義。如今,在現代化的籠罩下,多少文化風雅被人拋棄和遺忘?又有多少詩文畫作被橫空出世的AI、SORA代替?面對這樣文化邊緣化的現象,比起梭羅的隱世哲學,我更鐘情于愛默生的呼喚與吶喊——不妨讓“附庸風雅”成為一個開始,在依附與模仿中,在與文人的對話中體悟文化的真正魅力,從而真正重獲那些對于美的感知,對于文化的崇敬。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也無法否認“附庸風雅”有極強的目的性。或許是為了飆升的流量、不斷的金錢、虛假的社會認同,而這些都是對于文學、藝術的褻瀆。向美學要意義,向文化要功名,可文化是澄澈的,美是無意義的。所以,步履不停的我們不妨停下腳步,去回顧歷史長河中的風雅之趣,去挖掘普羅大眾的曲水流觴。點評:從標題“普羅大眾的曲水流觴”就能看出作者明顯的價值取向,即文化和藝術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應當成為大眾的普世追求,標題雅致且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縱觀全文,小作者分析邏輯較為嚴密。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往往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享受科技之樂,“附庸風雅”成了彰顯自我、滿足虛榮最有力的點綴。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然而真的只是點綴嗎?“風雅”所聚集的恰恰是集體共同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既然是共同的精神追求,又何來“附庸”一說?文章再深一步,尤其是AI時代文化不斷被邊緣化的現實境況下,哪怕只是“附庸”,也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行文層層推進,頗值得深思。倒數第二段對“附庸風雅”目的性的補充論證,略顯突兀,可以前置,放在倒數第三段前半部分,將觀點表述為:不可否認的是個別人懷著一些目的性去接近“風雅”,但是我們更應看重人群中的大多數,而不能截然“制造”文化人與非文化人的對立。何懼孤步,何懼毀謗當下,人們對于“附庸風雅”的看法呈現多元趨勢。依我看,我們應當行附庸風雅之事,糾正大眾對此的錯誤認知。字面上,附庸風雅是一種對傳統詩詞文化的追求與探尋。本質上,它是對“陽春白雪”般高雅藝術的鑒賞。附庸風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個體層面,它拓寬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一如維特根斯坦之言:“語言的邊界即思維的邊界。”社會層面,它是對傳統文化的繼任與發揚,使之薪火相傳。而當下,人們對這一行為嗤之以鼻,這種輕視的心態背后有兩層原因。主觀上,個體附庸風雅的動機或許并不純粹,目的不是“風雅”,而是裝點門面,成為炫耀的資本。客觀上,解構主義蔓延的今天,“風雅”似乎有所變形:前幾年納蘭容若的經典詩詞“何事秋風悲畫扇”在網絡熱梗中淪為罵人的粗鄙之語。可悲的背后,是過度娛樂化的快餐時代對風雅在當下語境的重構。此時的風雅已背離本意,成為茶余閑談,這無疑是對風雅的最大褻瀆。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對附庸風雅偏見如此之大的時代,人有人行附庸風雅之事。“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下來”,女先生葉嘉瑩用一生附庸風雅,在詩詞中溶解自己的苦痛。事實上,因為當下的時代,附庸風雅難能可貴。也正是因為當下的時代,我們更要行如此之事,去糾正世人的偏見誤解,去弘揚真正的“陽春白雪”。可是,往深處講,附庸風雅的真正意義何在呢?我想其實是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海德格爾認為“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我們無比迫切地渴望與外界建立聯系,卻意識到命運的局限是永在的;唯有風雅,流芳百世。曹子桓意識到了雄霸天下的局限,放手去寫貫穿古今的生死。附庸風雅之時,我們與千百年前的古人建立情感共鳴,在不朽的文化中尋得了自我的真正價值——感性經驗下自我的人性化過程得以圓滿。績效主義、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當下,人性被忽視,理性與感性處于長久失衡;附庸風雅的意義更為重要。而面對“嗤之以鼻”,余秋雨有言:“大智不群,大善無邦,何懼孤步,何懼毀謗?”何妨踐行附庸風雅,讓世人看到人性最本真純粹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打消偏見了。黑格爾有言:“一切為了自我完善而做的努力本身便具有意義。”不騖于空想,不馳于虛虛聲,讓我們共同附庸風雅,任樓外雨疏風驟。點評:作者開篇即明確自己的觀點:應該行附庸風雅之事。行文緊緊圍繞作文材料展開,先從“風雅”的一般價值來判斷,即對個體層面思維能力的拓寬和對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意義。接著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當下人們對此嗤之以鼻的原因,尤其提到了解構主義對于“風雅”的理解漸漸遠離其本意,有一定的深度。并在文末提到了“附庸風雅”的真正意義,它體現了個體與外界、與古人的深度鏈接,尋找了自我定位和價值。文章觀點明確,分析深刻,語言層層深入,有感染力。但是將葉嘉瑩先生對于詩詞的追求定位為“附庸風雅”還是不夠妥當,對于“附庸”二字的分析,可從同義詞、反義詞的辨析中更加明確其真正的定位,文章可更嚴密。于追尋風雅中構筑自我快節奏社會,詩文歌賦仿佛已成舊日余響而在社會中悄然隱去。但仍有人未曾停止對風雅的追隨與探索。然而,不少人視之為附庸風雅而嗤之以鼻,不屑于做。然當用心理解風雅時,人能在文化熏陶下找尋真實的我,取得自由與真知。故此舉并非不可取。附庸風雅,既可為為面子而結交文人,參與掛名的文化活動;也可為對中國文化的追尋探索,對其傾情與之共舞。對此舉嗤之以鼻者,僅聚焦于其表層現象,認為其僅為追名逐利為己鑲金的方式;或是僅關注物質價值,視風雅內涵于當世無用,而不愿去探索,甚至以偏概全,將其污名化,片面將所有熱愛文化者視為惺惺作態之人。這是萬萬不可取的。誠然,有人出于一己私心參加文化活動,但更多人是出于對文化的熱愛與內心充盈的渴望。也許短期,文化之用無法以物質方式現其價值,但其對人內心的深遠影響不可估量。如李子柒親身傳文化迎千萬人共鳴;詩的女兒一生獻于詩詞福澤海內外愛詩之人……人們附庸風雅,純粹出于對其所蘊陶冶內心之理的追尋及其中所含處世哲理的探索,也是由愛國之心推動下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非利益至上。更深層原因,是在追隨中找尋自我與世界的平衡點,達成心靈自洽的自適狀態。快節奏中,留給人清心靜心審視自我時間少之又少。因此,自我的步調極易被打亂,自我極易在眼花繚亂紛雜信息中迷失,異化為被工具理性支配的工具。人潛意識中對此現狀的不滿與抗爭,構成其對昔日牧歌田園,慢節奏中于詩文中探索人生真諦生活的向往。于是,更多人投入詩歌的懷抱,在體悟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適中尋回自己的節奏;在吟誦屈原之離騷中重拾迷失的初心,切除異化的部分;在當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體悟生命真正意義,收獲內心的安寧與美好。附庸風雅是人對世界的向外汲取及對自我的再探索,于此,人與世界互聯,在交融中尋回自身的節奏而與世界和解,同時,回身以于風雅中所獲精神支持掃除社會的浮躁、急功近利之風,最后也將文化發揚光大,個體與社會共乘詩風,馳向那片玉鑒瓊田。點評:小作者在標題中直接定位為“追尋風雅”,行文方向比較明確。在行文過程中,有兩處頗值得思考:第一是為什么會有人對“附庸風雅”嗤之以鼻,兩種心態分析透徹,尤其是第二種心態,以偏概全片面將所有熱愛文化之人視為惺惺作態,小作者的分析很有說服力。第二是分析了人們追尋風雅的時代原因,即自我在快節奏的時代中極易迷失自我,所以要在“風雅”中尋找自洽的狀態。不過,文章過早將“附庸”理解為“追尋”,沒能緊緊抓住“附庸”這一行為的過程來分析,行文略顯單薄,建議從附庸者的心態、初期行為及可能達成的結果,放在更久遠的時間軸去看,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近朱者安不赤附庸風雅,自古而盛行濫觴,無論古今中外,這一行為總是被百般指點,被視為最不堪之事。但或許,在千秋萬代之鄙夷批判之中,附庸風雅仍自有一份價值,既然近墨者易黑,近朱者安不赤?誠然,在世俗之中,缺乏文化修養,“質勝文”的人總因虛榮之心而渴望參與風雅之事,以期得到他人的尊敬,求得心理的滿足。在這一層面上,附庸風雅似乎終究只是形貌相合而無意旨的偽物,既不能得到真正涵養精神的完滿,亦為他人所不齒,無力地摹仿雅物而成笑話。但,附庸風雅之中,難道人們真的不能得到一絲文化滋潤,領悟不到半點陽春白雪之美?答案不僅僅是否定,更是與這些成見大相徑庭。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既能吟詩于口,其詩中的百般情感即使不能外露于形,也可以內化于心。如果附庸的是真正的“旨極大”的風雅,這風雅怎會吝惜于為這些追求他的人一些滋養或恩惠,送江上明月或山間清風于這些人的小舟之上呢?我們應當認識到,附庸風雅需要對風雅的發自內心的渴望,即使它總可能沾染名利之濁穢,真正的高潔精神財富,就是確鑿的保有價值的風雅。歸根究底,附庸風雅是否有價值與成效終究在于人的心性與意志。并非每個人都是手可摘星辰、明而無瑕的天才,藝術與文學也需要珍貴的秉性,并非人人都能擁有。但只要具有來自內心的渴望與不懈追求,拾人牙慧也能汲取真的智慧,而如同芥川龍之介所說“贗品比真品更貴重,只因贗品有想成為真品的心性”,此言得之。懷揣著赤誠之心,沒有才能的附庸風雅之人未必不能與風雅之士媲美啊。揆諸當下,在如今這個“文化祛魅”的時代,“反附庸風雅”甚至比附庸風雅更為盛行,一旦有美麗高雅的藝術被追捧,無數自詡為自立自主之人紛紛跳出來,怒斥“烏合之眾”,以此彰顯“眾人皆醉我獨醒”。即使這些人當真具有才能,最終也只能陷于孤芳自賞。當我們談起毛姆筆下那個拋棄一切去看月亮的瘋畫家時,別忘了那位附庸風雅、無才能卻又真正發掘了美的荷蘭胖畫家,因他的存在才能讓美得以問世與延續。即使沒有真正的悟性與才能,即使生而為墨浸染,懷揣著真心去擁抱丹珠,怎會不化出一份獨一的赤色?點評:從文章標題來看,作者靈活地將“近朱者赤”轉化為“近朱者安不赤”,富含寓意且觀點明晰,提出“附庸風雅”的意義所在。文章行文在不斷追問中走向深入,尤其是如下兩處尤其值得品味:第三段的“附庸風雅”過程中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分別分析可能會發生的變化,就主體而言,從慢慢走進到內化于心,文化的滋潤就在“附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生了。就客體而言,“風雅”會恩惠于每一個人走進的人,畢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語言也富風雅之感。第二處是結合時代來談“反附庸風雅”這一行為背后的實質,反映出的依然是一種畸形的心態,要對時代之下的眾生懷有一份善意而不是全部的駁斥,很有警醒意義,且緊承上文,文章有一氣呵成之感。第四段的表達與第三段承接度稍弱,可進一步思考如何提升第四段的表達力度和思維密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