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寫作指導“盤中餐”材料分析+立意指導+構思指導+名言名句+范文真題呈現。一日三餐,往復循環,“盤中餐”熟悉又陌生。盤中可盛一飯一蔬,讓我們體會家庭的溫暖,理解稼檣的艱辛,回味故土的風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請以“盤中餐”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要求: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作文內容積極向上,字數在600~800之間,不出現學校的真實校名、師生姓名等。一、審題分析《盤中餐》這個題目,看似平常,實則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首先,“盤中餐”的字面意思就是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它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來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家庭餐桌到餐館飯店,從簡單的家常便飯到豐盛的宴席佳肴,都在其范疇之內。然而,題目所給的材料引導我們深入思考“盤中餐”的深層意義。“體會家庭的溫暖”,意味著一盤飯菜往往凝聚著家人的關愛與付出,比如母親早起精心準備的早餐,那熱氣騰騰的米粥、金黃酥脆的油條,飽含著對家人一天生活的美好期許,是親情的無聲傳遞;“理解稼穡的艱辛”則將視角拓展到了食物的源頭——農業生產。每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獲,都歷經了農民的辛勤勞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間飽含著汗水與心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對這種艱辛最直白的寫照;“回味故土的風情”指出“盤中餐”具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各具魅力,如四川的麻辣火鍋展現出當地的火辣熱情,江南的清蒸鱸魚體現出水鄉的溫婉細膩,這些特色美食承載著游子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感受文化的厚重”說明飲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西方的餐桌禮儀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域的歷史、信仰和價值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綜上所述,“盤中餐”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情感、勞動、地域文化和人類文明的象征,在寫作時需要挖掘這些深層含義,展現其豐富的內涵和價值。二、寫作指導一是從家庭情感角度立意,通過描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溫馨場景,或者某一頓特殊的飯菜背后的親情故事,如在自己生病時父母精心熬制的營養粥,來體現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珍貴,突出“盤中餐,情之味”的主題,讓讀者感受到親情在日常飲食中的流淌。二是著眼于勞動與收獲,講述自己參與農事活動,如種植蔬菜、采摘水果等經歷,從最初的辛苦勞作到最終品嘗到自己勞動成果時的喜悅,深刻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強調勞動創造價值,盤中餐是辛勤勞作的結晶,以此呼吁珍惜糧食,尊重勞動。三是從文化傳承角度出發,深入探究家鄉的特色美食,如制作工藝、歷史淵源等,像天津的麻花、西安的羊肉泡饃等,闡述這些美食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它們在時代變遷中如何傳承和發展,展現飲食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蘊和歷史感。四是結合社會現象,探討現代飲食文化中的問題,如快餐文化的盛行、食品安全問題等,與傳統飲食文化中注重食材品質、烹飪技藝和飲食禮儀等方面形成對比,引發人們對健康飲食和文化傳承的思考,表達對回歸傳統飲食文化、追求生活品質的倡導。三、構思指導1. 故事敘述式:以自己的一次用餐經歷或與食物相關的事件為線索,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比如,開頭描寫自己在一家餐館品嘗到一道從未見過的美食,對其獨特的味道感到好奇,從而引出這道菜背后的故事。中間部分詳細講述這道菜的食材來源、烹飪過程,可能涉及到一位執著堅守傳統烹飪技藝的廚師,或者是這道菜在當地的歷史傳承。結尾回到自己品嘗這道菜的感受,升華主題,如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或者對勞動與美食關系的新認識。2. 情感串聯式:選取幾個與“盤中餐”相關的情感片段,以情感為脈絡進行構思。如先寫小時候對奶奶做的紅燒肉的喜愛,那是童年幸福的味道;再寫長大后離開家鄉,在異地吃到家鄉菜時涌起的濃濃思鄉之情;最后寫在一次公益活動中,為貧困地區的孩子送去食物時的觸動,深刻理解了食物的珍貴和責任。通過這三種不同階段的情感體驗,層層遞進,展現“盤中餐”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以及所承載的豐富情感內涵,突出珍惜食物、傳遞愛心的主題。3. 對比映照式:將過去和現在的飲食情況進行對比,或者將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方式進行對比。例如,開頭描述如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快餐連鎖店,人們匆匆忙忙用餐的場景,然后回憶過去鄉村里一家人慢悠悠地準備和享用豐盛農家飯的情景,通過對比凸顯傳統飲食文化中蘊含的情感交流、對食材的尊重等美好品質的消逝,引發對現代生活節奏下如何保留飲食文化精髓的思考,以此為基礎展開論述,使文章具有深度和批判性。四、適合這道作文的名言名句及分析1.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分析:直白地揭示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告誡人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從勞動付出角度體現“盤中餐”的價值。2. “民以食為天。”——司馬遷分析:強調了食物對于人類生存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是對“盤中餐”地位的高度概括。3.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分析:不僅體現糧食生產艱難,更勸人珍惜,從生活細節延伸到品德修養,深化“盤中餐”意義。4.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分析:指出飲食是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反映“盤中餐”與人性的緊密聯系,具有哲學思考。5. “靠勞動吃飯,永遠不丟人。”——老舍分析:突出勞動與獲取食物的正當關系,從勞動尊嚴角度為“盤中餐”注入精神內涵。6. “世界上沒有比吃飯更重要的事。”——蕭伯納分析:簡潔明了地強調吃飯的重要地位,使“盤中餐”的重要性更具普遍性。7. “在飲食的重要部分上,不能憑幻想和一時的任性辦事。”——夸美紐斯分析:引導人們理性對待飲食,從行為態度方面賦予“盤中餐”現實意義。8. “沒有詩,生活將是黯淡的;沒有美食,生活將是無味的。”——迪雷爾分析:將美食與生活品質相聯系,體現“盤中餐”對豐富生活內涵的作用。9. “美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蔡瀾分析:精準概括美食背后的文化與生活態度屬性,拓展“盤中餐”的文化維度。10. “烹飪是一場原地的旅行。”——米什萊分析:形象地表達烹飪與飲食如同旅行般豐富體驗,為“盤中餐”增添浪漫色彩和文化意境。五、范文盤中餐每一道佳肴,皆是生活的詩意篇章,于舌尖舞動味蕾,于心靈潤澤情感,品味間,盡是生活真味。——題記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傍晚,我拖著如灌鉛般沉重且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剛推開家門,屋內便彌漫著那股熟悉而又溫暖的香氣。母親笑盈盈地從廚房走出,輕聲說道:“孩子,快洗手吃飯,今天做了你最愛吃的紅燒肉。”我緩緩地坐在餐桌前,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盤紅亮油潤、香氣撲鼻的紅燒肉,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了兒時的歲月。彼時,家中經濟并不寬裕,生活頗為拮據,但每逢重要節日,母親總會不辭辛勞地想盡辦法做這道我心心念念的紅燒肉。她在狹小而簡陋的灶臺邊忙碌穿梭,鍋里的肉在熱油的包裹下滋滋作響,而我則像個小饞貓一樣在一旁眼巴巴地望著,滿心都是對美食的期待與渴望。如今,時光流轉,生活條件早已大幅改善,這道紅燒肉卻依舊雷打不動地是餐桌上的常客。我輕輕夾起一塊,放入口中,軟糯香甜的滋味瞬間在舌尖上綻放,那醇厚的味道直抵心間。母親滿臉慈愛地笑著問我:“好吃嗎?”我用力地點點頭,喉嚨像是被什么哽住,一時間說不出話來。這哪里僅僅只是一道菜啊,分明是母親對我深沉且無私的愛的凝聚,每一口咀嚼都飽含著家的溫暖與親情的味道。其實,盤中餐的意義又豈止于此呢?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基本的填飽肚子的需求,更是情感與回憶的重要寄托。它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從過去簡單的溫飽追求到如今對美食文化的細細品味,唯一不變的是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的執著堅守。在這看似平常的一飯一蔬之間,我深切地懂得了生活的真諦所在,那便是珍惜眼前觸手可及的幸福,感恩家人默默無言的付出。這盤中餐獨特的味道,將會永遠地留在我的心間,如同明亮的燈塔一般,伴隨我走過人生漫長而又曲折的每一段旅程。【名師點評】文章巧妙地以小見大,選取日常生活中一道普通的紅燒肉作為切入點,通過細膩地回憶兒時與當下的相關場景,將深沉的親情巧妙地融入這盤中餐之中,情感真摯而又細膩動人。語言雖平實無華,卻飽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感染力,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家庭生活的溫馨畫面以及盤中餐所承載的深厚情感價值,極易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引發對平凡生活中幸福瞬間的珍視與感恩之心。盤中餐餐盤之中,沉淀著山川湖海的慷慨饋贈,承載著人間煙火的灼灼溫度,每一次咀嚼,皆是歲月與文化交織的雄渾交響。——題記暑假伊始,我滿懷期待地跟隨爺爺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彼時正值農忙的關鍵時節,整個村莊都沉浸在一片熱火朝天的勞作氛圍之中。我懷揣著好奇與興奮,毅然加入到田間收割稻谷的隊伍當中。炎炎烈日高懸于天際,毫無保留地釋放著熾熱的光芒,豆大的汗珠如同斷了線的珠子一般,不停地從我的額頭、臉頰滑落,瞬間便濕透了我的衣衫。我緊緊地握著手中那略顯沉重的鐮刀,一下又一下地揮舞著,在親身實踐中真切地體會到了稼穡的艱難與辛苦。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溫柔地灑在大地上,給整個村莊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到家中,奶奶滿臉笑意地端上了用新收的稻谷精心煮就的米飯。那潔白晶瑩的米粒,一顆顆飽滿而富有光澤,散發著淡淡的、誘人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盛了滿滿一碗,當第一口米飯入口的瞬間,一種質樸而純粹的香甜味道迅速在口腔中蔓延開來,那是土地給予人們最為無私且珍貴的回報,是辛勤勞作后收獲的滿滿滿足感。故鄉的盤中餐,有著一種獨特而難以言喻的味道。它與城市里那些精致擺盤、花樣百出的菜肴截然不同,它帶著泥土特有的清新氣息和陽光純粹的溫暖味道。這盤中餐,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物,它傳承著祖輩們世世代代沿襲的生活方式,是鄉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粒糧食,都是大自然慷慨無私的饋贈禮物,每一頓飯,都飽含著對生活深深的感恩之情。在這質樸無華的飲食文化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系,也更加透徹地明白了生活的根基究竟所在,從而愈發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盤中餐。【名師點評】本文選材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地將視角聚焦于鄉村農事活動與盤中餐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作者親身參與勞作的實際體驗,使盤中餐所蘊含的意義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與深化,生動形象地展現出鄉村飲食文化與自然環境、辛勤勞動之間的緊密依存關系。文字風格質樸自然,如實地描繪出鄉村生活的真實場景與畫面,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純粹美好以及作者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敬重之情與傳承之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