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化學觀念: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建立認識物質的微觀視角。2.科學思維:通過課本實驗、生活經驗及小組討論,總結歸納出分子的性質,能基于真實情境,從分子的視角分析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簡單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釋和判斷。3.科學探究與實踐:進一步認識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4.科學態度與責任:體會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1)微觀粒子是客觀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觀粒子; (2)分子的基本特征。難點:(1)對微觀粒子的想像能力;(2)從分子、原子角度解釋一些日常現象。三、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入:學生朗讀《詠梅》(王安石)。提問: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淡淡的梅花香味,同學們知道這其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嗎?展示幻燈片 1、為什么當人漫步在花園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2、蔗糖放到水里一段時間后會消失,蔗糖到哪里去了?3、濕衣服在太陽下過一段時間后會變干,為什么?2、啟發誘導,探索新知教師運用教材56頁內容引出物質的確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通過幻燈片展示圖3-2和圖3-3讓學生體會到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投影]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大約3萬年才能數完。在學生感到驚訝的同時,引導他們歸納分子的第一個基本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接下來用活動與探究一:濃氨水使酚酞溶液的變色實驗,引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總是在不斷的運動著。探究實驗步驟 a.在盛有約20 mL蒸餾水的小燒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攪拌均勻,觀察溶液的顏色 b.從燒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c.另取一個小燒杯B,加入約5 mL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B兩個小燒杯。觀察幾分鐘,有什么現象發生裝置 — —現象 溶液仍為無色 溶液變紅色 燒杯A中酚酞溶液變紅解釋 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燒杯B中濃氨水揮發出來,氨分子進入燒杯A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變紅色結論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變色,分子是在不斷運動著的問題與思考: 在濕衣服在曬干過程中,溫度越高,曬干越快,此現象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通過活動與探究二:品紅在冷水和熱水中的運動對比,得出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越快。分子的第三個基本特分子之間有間隔征用經典的“1+1是否等于2”的實驗引出,即A組探究實驗: 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實驗。由于該實驗簡單,現象明顯,定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觀察能力,讓學生印象深刻。在方法上仍然采取先假設結論,然后進行實驗探究,最后讓學生討論實驗現象,歸納結論。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用直觀、形象的FLASH動畫給學生展示原來分子和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留下深刻的印象。B組探究實驗:一位同學推裝有20mL空氣的注射器活塞,另一位同學推裝有20ml水的注射器活塞直到推不動為止,哪一支針筒內的物質容易被壓縮?為什么?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歸納小結,鞏固提升: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2、分子總是在不斷的運動著。3、分子之間有間隔5、檢測反饋,達成目標1、香水、酒精為什么要密封保存?2、為什么6000升的液化氣可以壓縮儲存于40升的鋼瓶中?3、為什么放在衣服中的樟腦丸不見了?四、板書設計一、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實存在的,它們構成了物質★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2、分子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3、分子之間有間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